认知、生理和环境等因素对情绪的综合影响

合集下载

情绪的心理学定义

情绪的心理学定义

情绪的心理学定义情绪是人类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指的是一种人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的、影响其反应和行为的种类化的心理状态。

它可以是正面的,激励人们保持积极的心态,也可以是负面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和研究人员一直都在努力理解情绪的定义,这一定义也是一直不断发展的,它可以源于数学模型、建模和其他形式的研究。

根据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情绪”可以定义为包括生理、认知和行为组件的复合心理状态。

在生理层面上,情绪可以通过改变身体化学物质的水平来改变人的行为和感受。

例如,当一个人面临一个令人恐惧的环境时,其身体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这将促使他反应迅速。

肾上腺素还可以减弱体内有害刺激的影响,从而促进血液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流动,这反过来又会促进对情况的反应。

认知层面上,情绪与个体的认知功能有关,是一种认知过程,与人接收和处理信息有关。

比如当一个人看到一个喜悦的人物或物体时,会出现一种强烈的喜悦感,这是由人的大脑形成的认知状态。

反之,当一个人看到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物或物体时,会出现一种强烈的厌恶感,这也是由人的大脑形成的认知状态。

行为层面上,情绪是一种人生活中重要的行为特征,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反应。

比如在处理令人恐惧的情况时,人可能会害怕、焦虑或逃避,而处理令人欢喜的情况时,可能会积极乐观、兴奋或满足。

虽然情绪可以深刻地影响行为,但也可能是行为的反馈反应,当一个人的行为引起了情绪反应时,行为可能会受到这种反应的影响。

在整个的定义过程中,可以看到,情绪从生理层面到认知层面,再到行为层面,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过程,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状态,它不仅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还可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此外,情绪还可能受到时间、环境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情绪的研究可以是一个复杂和有趣的话题。

综上所述,情绪是由生理、认知和行为组成的一种复杂而有机的心理状态,它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可以影响人际关系。

因此,在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中,情绪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这对于深入理解情绪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情绪构成的要素

情绪构成的要素

情绪构成的要素情绪是人类情感体验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由多个要素构成。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情绪对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情绪构成的要素。

1. 生理反应:情绪产生时,我们的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

例如,当我们感到恐惧时,心率加快、呼吸变浅、血压升高,肌肉紧张等。

这些生理反应是情绪的一种体现,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情绪状态。

2. 个体认知:情绪还与个体的认知息息相关。

个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信念等对情绪的产生和表达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情绪体验,这是因为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和评价不同。

3. 社会文化因素:情绪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塑造人们的情绪体验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忍耐和控制情绪被视为美德,而在另一些文化中,情绪的表达更加直接和自由。

4. 个体经历:个体的经历对情绪的构成也有重要影响。

我们的情绪经验是通过我们对过往经历的回忆和解释来产生的。

不同的经历会导致不同的情绪体验。

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曾经的失败经历而对某种情境产生恐惧情绪,而另一个人可能因为类似的经历而对同样的情境感到兴奋。

5. 语言和表达:语言和表达是情绪的重要载体。

通过语言和表达,我们可以将内心的情感传达给他人。

不同的词语和语言风格会给人们不同的情绪体验。

例如,温柔的语调和词语会让人感到安心和舒适,而尖锐的语调和词语可能会引起愤怒和不满。

6. 非言语行为:除了语言和表达,我们的非言语行为也能够传递情绪信息。

例如,面部表情、姿势、眼神等都可以表达情感。

这些非言语行为往往比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绪,因为它们更难以伪装和控制。

7.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会对情绪产生影响。

我们所处的环境会通过触发我们对特定情绪的记忆和情感来引发情绪。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看到大海时感到宁静和平静,而另一个人可能在看到高楼大厦时感到压抑和焦虑。

8. 自我评价: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也会影响情绪的产生和表达。

对情绪的认识及情绪的分类

对情绪的认识及情绪的分类

对情绪的认识及情绪的分类一、前言情绪是人类的一种内在体验,它能够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和身体反应。

在人类社会中,情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影响人际关系、决策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情绪的认识和分类是非常重要的。

二、什么是情绪情绪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主观体验,它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生理反应、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情绪通常被认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但也可以由内部因素引起。

情绪可以持续几秒钟到几个小时不等。

三、情绪的分类1.基本情感分类基本情感分类是最常见的分类方式之一,它将所有情感分为六种基本类型: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和惊奇。

这些基本情感都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

2.正面与负面情感分类正面与负面情感分类将所有情感分为两类:正面和负面。

正面情感包括快乐、兴奋和满足等积极的体验;而负面情感则包括愤怒、悲伤、焦虑和沮丧等负面的体验。

3.情感维度分类情感维度分类将情感分为两个维度:愉悦度和唤起度。

愉悦度指的是情感的正负性,而唤起度指的是情感的强烈程度。

在这种分类方式中,每种情感都可以被描述为一个点,该点在愉悦度和唤起度两个维度上的位置不同。

4.复合情感分类复合情感分类是将两种或多种基本情感组合成新的情感类型。

例如,羡慕可以被描述为一种由快乐和嫉妒组成的复合情感。

四、影响情绪的因素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荷尔蒙水平、神经递质、身体健康状况等。

例如,低血糖会导致易怒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包括人格特征、思维方式、社会支持等。

例如,乐观主义者通常比悲观主义者更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情绪。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文化、社会经济环境、家庭和工作环境等。

例如,高压工作环境可能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五、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绪管理技巧:1.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指通过改变思考方式来调节情绪。

例如,将焦虑转化为挑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

2.放松技巧放松技巧包括深呼吸、冥想、瑜伽等,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人们减轻身体上的紧张感,从而缓解负面情绪。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与情绪障碍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与情绪障碍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与情绪障碍在心理学领域,认知失调和情绪障碍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往往会相互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认知失调和情绪障碍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它们的本质含义、成因、表现以及对人们的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接受和处理信息时出现了某些偏差或扭曲的情况,通常是指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中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这种偏差或扭曲有可能源于个体自身的认知结构、经验、观念以及心理状态等因素,也有可能源于外部环境的干扰、信息的不完整或误导等。

认知失调有多种表现形式,常见的有选择性感知、过度概括、二元对立思维、顺从偏差等。

选择性感知是指个体在接受信息时,会对有关自己利益的信息予以更多的关注和记忆,从而过度强化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

过度概括则是指个体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负面情绪感受会被普遍化到整个生活中,从而影响判断和决策。

二元对立思维指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往往只看到两个极端、黑白分明的选项,容易陷入极端化的思考。

顺从偏差则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时,会过分追求他人的赞同和认可,从而牺牲自己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认知失调对人们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

它会影响个体对世界的看法,导致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不公正,从而引起负面情绪的产生和加重,如焦虑、抑郁等。

此外,认知失调也可能导致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出现错误和偏差,影响应对环境的能力和生活质量。

情绪障碍情绪障碍是指个体在情感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常或障碍性变化,常见的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

情绪障碍的成因复杂,既与遗传因素相关,又与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在情绪障碍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们的认知过程也发生了变化。

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

心理方面表现为情感体验的异常,如情绪低落、绝望、挫折感、焦虑、恐惧等。

生理方面则表现为肌肉紧张、心理加速、出汗等。

情绪障碍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人的身体状况对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遗传因素在人身体的发育和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遗传基因决定了一个人的智商、身高、体型等方面的发展。

其次,营养摄入也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营养摄入能够满足身体的需要,促进身体器官的发育和功能的正常运转。

此外,运动和休息也对身体发展至关重要。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肌肉的发达程度,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而充足的休息则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重建,维持身体健康状态。

二、心理因素人的心理状态对身心发展同样起着重要影响。

首先,人的情绪对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积极、稳定的情绪有助于身心的平衡发展,而消极、不稳定的情绪则对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合理的情绪调控和情绪管理对于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人的认知能力也是影响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它们直接影响一个人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式,进而影响个体的认知发展和智力水平。

最后,人的性格特点也对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交往方式和处事方式,进而影响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身心健康状况。

三、环境因素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首先,家庭环境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经济条件以及家庭的和谐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其次,同伴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因素。

同伴的交往和社交环境能够提供个体与他人的互动机会,培养社交能力和发展个体的心理健康。

社会环境则涉及到法律、道德、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它可以为个体提供学习、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也可以对个体产生良好或不良的影响。

综上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既包括生理因素,也包括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人的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人的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人的情绪及其影响因素人的情绪是指个体在不同时间点和场合中所体验到的情感状态。

情绪的产生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指与个体自身相关的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方面,人的情绪受到身体健康状况、遗传基因、荷尔蒙水平的影响。

例如,身体疾病、疼痛和疲劳等都会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而身体健康、睡眠充足和体力活动等则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情绪状态。

心理方面,个体对事物的认知、价值观和个性特点也会影响情绪。

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

例如,对于同一份工作压力,对于阳光正向、乐观的人来说,可能会激发积极的情绪,而对于抑郁、消极的人来说,则容易引发消极的情绪。

外部因素是指与环境和他人相关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和感知环境等。

社会环境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和社交圈子等。

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会对个体的情绪产生影响。

例如,在一个竞争激烈、压力大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可能更容易感到焦虑和紧张。

人际关系也是影响情绪的重要因素。

亲密关系的支持、友谊和社交网络等都可以对个体的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另外,感知环境也会对情绪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宽敞明亮的房间和一个拥挤狭小的房间可能会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情绪体验。

除了内部和外部因素,个体的情绪还受到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行为包括个体的言语、动作和表情等,这些行为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

例如,在一个愉快的聚会中,个体的笑声和活跃的动作会增强自身的快乐情绪。

此外,个体的思维方式也会影响情绪。

消极的思维方式,如悲观、自责和夸大事物的负面影响等,会加深和延长负面情绪的体验。

总体来说,人的情绪是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个体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的情绪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调整内部和外部因素,改变行为和思维方式,个体可以更积极地应对不同的情绪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生理学与情绪身体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生理学与情绪身体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生理学与情绪身体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生理学与情绪:身体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情绪是人类的核心体验之一,而我们的情绪状态往往受到生理学的影响。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机能的科学领域,与情绪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探索生理学与情绪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身体如何影响情绪状态,并且有助于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一、情绪的生理基础情绪是一种身体反应,涉及到大脑、神经系统和激素水平的复杂互动。

生物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和激素在情绪调节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例如,多巴胺、血清素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与快乐、满足和幸福感等积极情绪相关;而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则与激动、恐惧和压力等负面情绪密切相关。

二、身体对情绪的影响1. 呼吸系统和情绪:深呼吸和放松呼吸练习可以帮助平静情绪,减少焦虑和压力。

研究发现,深呼吸有助于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从而释放身体中的放松反应。

2. 心脏系统和情绪:心脏是情感体验的重要器官之一。

情绪的激发可以引起心率的变化,并且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心率变异性也存在差异。

通过心率变异性的测量,我们可以了解个体当前的情绪状态。

3. 消化系统和情绪:消化系统与情绪之间也存在紧密关系。

压力和焦虑情绪可能导致消化问题,如胃痛、消化不良和食欲变化。

此外,肠道中的“肠脑轴”也与情绪调节相关。

4. 免疫系统和情绪:情绪状态对免疫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

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状态下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感染和患上慢性疾病。

相反,积极情绪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抵抗力。

三、情绪对身体的影响除了身体对情绪产生影响外,情绪本身也能够影响身体状态。

1. 快乐情绪和身体:积极的情绪能够改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快乐的情绪有助于释放激素,提高免疫功能,减少炎症反应,促进细胞修复和再生。

2. 负面情绪和身体: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状态下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心理健康问题和身体疾病。

例如,慢性压力可以导致免疫系统抑制、心血管问题和消化不良等。

心理学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心理学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心理学认知与情绪的关系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内心活动和行为的学科,旨在探究人类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中,认知和情绪是心理学中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就心理学认知与情绪的关系进行探讨和阐述。

一、认知与情绪的定义及特点1. 认知的定义及特点:认知是指人类通过感知、注意、记忆、思维与解决问题等活动,对外界事物进行知觉和理解的心理过程。

它关注的是人类的思维、知觉和智力等方面。

2. 情绪的定义及特点:情绪是指人类在特定情境下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是一种情绪化的反应状态。

它关注的是人类的情感、情绪和情绪调节等方面。

二、认知对情绪的影响1. 认知对情绪的评价:认知过程能够对情绪进行评价和加工。

当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对某一事物或情境进行评价时,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

例如,当人们认知到自己面临危险时,会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情绪。

2. 认知对情绪的启动和调节:认知能够启动和调节情绪的产生和表达。

人们通过对认知过程的思考和理解,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

例如,当人们认知到自己的思绪处于消极状态时,可以通过积极的认知来改变情绪,如积极看待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等。

三、情绪对认知的影响1. 情绪对注意力的引导:情绪可以引导人们的注意力,使其更关注与情绪相关的信息。

例如,当人们处于愉悦情绪中时,更容易注意到周围的积极刺激;而当人们处于焦虑或悲伤情绪中时,更容易注意到周围的负面刺激。

2. 情绪对记忆和学习的影响:情绪可以影响人们的记忆和学习能力。

人们在情绪高涨或兴奋状态下,更容易将信息存储和记忆;而在情绪低落或抑郁状态下,记忆和学习能力会下降。

四、认知与情绪的相互作用1. 认知对情绪的解释:认知过程对情绪的产生和表达提供解释和理解。

人们通过对认知的分析和解释,可以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做出相应的情绪调节。

2.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可以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

情绪状态会改变人们的注意力、思维方式和决策等认知过程,从而影响其对外界信息的解读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生理和环境等因素对情绪的综合影响认知,生理和环境,对情绪的影响很大,它们整体致使情绪变化。

而它们的综合影响也与它们分别单一的影响有关。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着重要决定的作用。

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在于判断评估刺激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从而产生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

在沙赫特和辛格(Schachter &Singer,1962)的一个实验中探讨了认知因素和生理唤醒状态对情绪的作用。

他们给被试注射一种药物,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称为"SuProxin"的复合维生素,目的是测定这种新药对视力的影响。

但实际上注射的是肾上腺素和食盐水。

注射肾上腺素能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手发抖、脸发热等情绪生理反应。

被试分为三组:正确告知组、错误告知组和无告知组,分别给以不同的指示语。

对于正确告知组,即告诉他们注射这种新药会出现心跳加快、手发抖、脸发热等反应。

对于错误告知组,有意错误地告诉他们注射这种新药可能无感觉、会发麻、发痒、头痛等。

对无告知组,主试什么也没有告诉他们。

注射食盐水的所有被试都列为无告知组。

然后,人为地安排了两种实验情境:一种是"欣快"的环境,一种是"愤怨"的环境。

所谓欣决环境,是由主试的助手(这个助手是受过训练的,他和被试一起,被试以为他也接受同样的注射,在同样的情况下参加实验)同被试一起唱歌、玩耍和跳舞。

所谓愤怒环境,是主试的助手当着被试的面对主试要他填写的调查表,表示极大的愤怒,不断咒骂、斥责并把调查表撕得粉碎。

实验后,主试向被试询问当时的内心体验。

结果显示误告知组的反应最容易受助手的高兴所感染,正确告知组的反应不容易受环境气氛的影响,无告知组的反应则介于上述两组之间。

同样,他们对愤怒的环境的反应也是一样的。

这个实验说明,注射肾上腺素虽然引起了典型的情绪唤醒状态,但它的单独作用却不能引起人的情绪;同样,环境因素也不能单独决定人的情绪。

在这里,认知对人的情绪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处于生理唤醒状态的错误告知组,因对其自身的生理状态不能作出恰当的说明,他一方面环视周围环境,以求得某些说明的线索,同时又认为自己之所以体验到这种生理反应,乃是由环境的气氛所致,于是就把自己的生理状态与环境线索相适应说成是"欢乐"或"愤怒"。

正确告知组由于已经具有说明自己的生理反应的信息,便不去寻找环境中的线索。

无告知组从主试那里什么信息也没有得到,完全按自己的评价作出反应。

于是沙赫特认为,情绪是认知因素和生理唤醒状态两者交互作用的产物。

这就是沙赫特的情绪生理认知理论。

实际上,在沙赫特的实验中,认知对情绪可能有三种作用,即:对情绪刺激的评价和解释,对引起唤醒原因的认知分析,对情绪的命名以及对所命名的情绪的再评价。

生理对情绪的影响:现代生理学的研究强调中枢神经机构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许多研究成果证明情绪的特殊体验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的机能。

大脑皮层则调节着情绪和情感的进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丘脑是较早被发现的情绪中枢。

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凯仑(W.B.CaNNoN)针对詹姆士-兰格学说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

他根据丘脑受损伤或丘脑活动在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时,情绪变得容易激动或发生病理性变化这样一些事实,认为丘脑在情绪的发生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他说:“当丘脑过程被激动起来时,专门性质的情绪才附加到简单的感觉上。

”许多研究已经确证了下丘脑在情绪形成中的作用。

本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欧德(J.OldS)和米尔纳(P.MIlNER)倡导的用埋藏电极的方法进行“自我刺激”的实验,提出在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其临近部位存在着“奖励”和“惩罚”中枢,有的著作描述为“快乐”和“痛苦”中枢。

当刺激这些部位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情绪。

实验是这样装置的:在实验老鼠的脑的相应部位埋藏着电极,另一端与一连接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联。

当按压杠杆时,微弱的电冲动就可以传达到脑。

实验结果说明,当老鼠学会按压杠杆从而得到电刺激以后,它就不断地去按压杠杆以得到刺激。

当电极安在背部下丘脑时,老鼠按压杠杆的频率高达每小时五千次,它们可连续按压15至20小时,直到精疲力尽,进入睡眠为止。

这些部位被标示为奖励或快乐中枢。

具有这样效果的部位在下丘脑,边缘系统和丘脑许多部分都存在,其中以下丘脑最为明显。

对另外一些部位,动物会按压杠杆去截断电刺激。

这些部位就被标示为惩罚或痛苦中枢。

把这样的刺激运用于病人的报告显示,病人好象也喜欢这种引起愉快感觉的刺激;当给予刺激时,他们出现高兴和微笑,并愿意去按压给刺激的杠杆。

网状结构在情绪的构成中起着激活的作用,它所产生的唤醒(ARouSal)是活跃情绪的必要条件。

本世纪的很多科学家及医生都对此提出了理论假设和生活医疗等的事例。

一般人所接受的观点是麦克林(P.D.MacLEaN)在本世纪四十年代末提出的“内脏脑”的概念。

麦克林认为情绪过程是被皮下机构调节的,而评价、认识等过程则是大脑皮层的机能,只有大脑皮层能评价经验的感情性质,并组合这些情绪为怕、怒、爱或恨。

大脑皮层促成感情体验,下丘脑促成情绪表现。

大脑皮层是皮层下部位以及整个有机体的最高调节器。

以阿诺德阐和詹姆士—兰格的理论为主。

环境对情绪的影响:情绪是活动时的兴奋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事物情景或观念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表达。

情感则是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物关系的体验,属较高级复杂的情绪。

外界环境对情绪的影响甚大。

新生儿因不适应宫外环境,常表现出不安、啼哭等消极情绪,哺乳、抚摸、抱、摇等则可使其情绪愉快。

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影响会有一定的减弱,但任然影响着人的情绪。

例如以下这个实验,关于温高湿低氧环境对人情绪的影响研究:(天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1. 试验1.1 受试人员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为天津大学在校学生,在天津地区生活2年以上,可以不用考虑人体的耐热差异性。

选取的样本都是体质较好经常参加运动的,且无任何疾病史的男性人员,听力正常,均为右利手。

年龄在21~25岁。

测试人员都没有去过高原地区,在试验前应具有良好的睡眠及饮食。

样本容量为150人,样本的平均年龄、身高、体重和体表面积分别为22.8岁、1.73±0.05m、66.5±3.8公斤、1.75±0.08m2。

试验人员的着装统一更换,所有人员穿着短袖衬衫、长裤、袜子和鞋。

1.2 试验过程建立高温高湿低氧试验环境舱,环境舱模拟缺氧环境,选定2000,2500,3000m和对照高度10m(天津地区实际海拔高度为10m),在每一个高度被试者做2次测试,分别为进入后的5min和60min,问卷完成大约需5~7 min,完成所有测试离开环境舱。

环境舱内高温高湿环境一致,相应的海拔高度则不被受试者所知。

舱内环境条件为:噪声60dB(A)左右,气温38℃,相对湿度80%,微风。

实验时受试者均可自由补水,实验时间均在14:00~17:00,以排除昼夜节律的影响,受试者两次测试时间间隔大于48 h。

实验前组织受试者进行测验问卷的操作练习和熟悉试验环境,要求能正确理解指导语和熟练操作,使被试者了解实验目的和过程以取得真诚合作。

以10m海拔高度测试的相应参数作为对照值以消除或减少疲劳、噪声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验由同一主试者主持,固定指导语,规范操作程序,以减少误差。

1.3 评价方法采用美国心理学家Mcnair等编制的情绪状态问卷(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4,5]。

POMS共有65项表达不同情绪情感状态的形容词.经因子分析归纳为六类情感要素,即紧张-焦虑(Tension-Anxiety,T)、忧郁-沮丧(Depression-Dejection,D)、愤怒-敌意(Anger-Hostility,A)、疲惫-惰性(Fatigue-inertia,F)和困惑-迷茫(Confusion-Bewilderment,C)。

五项消极情绪状态和有力-好动(Vigor-Activity,V)一项积极情绪状态.每一项情感状态的右侧均附有“1”、“2”、“3”、“4”、“5”五档分级,分别表示所处某种情感状态的程度,即“一点没有”、“略有一点”、“中等程度”、“相当明显”、“极明显”,各项测试结果均以得分进行量化表示,其中V 项以得分高为好,其余各项以得分低为好。

采用Spielberger等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6]中的状态—焦虑量表(S—AI),STAI每项均为1~4级评分。

S —AI的分级标准为:1-完全没有,2-有些,3-中等程度,4-非常明显。

共20个题目,按要求记分并采取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以P<0.05为显著性界限。

2. 结果高温高湿条件下,不同高度缺氧暴露1h对POMS和S—AI分值的影响见表1。

在2000m 高度急性缺氧暴露lh后,疲惫—惰性(F)的分值显著升高而有力—好动(V)的得分明显降低(P<0.05),其他几个因素的分值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上升到2500m和3000m高度lh 后紧张—焦虑(T)和疲惫—惰性(F)、忧郁—沮丧(D)的分值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并达到显著水平(P<0.05或P<0.01)。

而愤怒—敌意(A)得分始终无显著变化,困惑—迷茫(C)的分值只在3000m暴露时才显著高于地面水平。

有力—好动的分值则随着高度的增加呈明显降低之势(P<0.05)。

随着高度的增加,S—AI的分值表现为和POMS中紧张—焦虑的得分相一致的趋势,即随着高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在2000m停留1h已明显高于地面对照水平(P<0.05)。

2000m低氧暴露1h POMS和S—A1分值的变化见表2。

从2000m缺氧暴露的时间过程中可以看出,在缺氧暴露的即刻POMS中紧张—焦虑(T)和S—AI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水平(P<0.05),缺氧暴露l h后反而与地面对照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POMS中有力—好动(V)的分值也表现为类似的趋势但并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

以上三种因素虽然对情绪的影响角度不同,但对情绪有较一致的影响结果。

这些因素综合影响情绪,才产生了人们的不同的情绪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