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
情绪与创造力 情绪对我们的创造力有何影响

情绪与创造力情绪对我们的创造力有何影响情绪与创造力:情绪对我们的创造力有何影响情绪对于人类的生活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们可以影响我们的思考、决策、行动等方面。
而我们的创造力也不例外,情绪对于创造力的发挥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创造力,并分析如何管理情绪以提升创造力。
1. 情绪对创造力的积极影响情绪可以激发和促进我们的创造力。
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兴奋、乐观等,可以提升我们的创造力水平。
当我们处于快乐的情绪状态时,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会增加,这种化学物质可以促进创造力的释放。
在积极情绪下,我们更加敢于冒险、尝试新思路,从而提高了创造力的水平。
例如,著名的艺术家和作家常常在情绪愉悦的状态下创作出杰作,这是情绪积极影响创造力的一个例证。
2. 情绪对创造力的消极影响然而,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并非始终是积极的。
消极情绪,如焦虑、沮丧、愤怒等,会严重抑制创造力的发挥。
这些负面情绪会导致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问题本身,而不是寻找解决方案。
当我们处于压力和焦虑的情绪下,我们的大脑更容易陷入思维定势,无法开拓新的思路。
这种情况下,我们缺乏创造性思维和灵感,从而限制了创造力的发挥。
3. 如何管理情绪以提升创造力管理情绪对于提升创造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方法:3.1 情绪调节和积极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情绪调节技巧来管理情绪,例如深呼吸、冥想和身体锻炼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从而提升创造力。
同时,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也是重要的。
学会积极看待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激发创造力的释放。
3.2 寻找灵感的来源创造力需要灵感的滋养。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交流、阅读等方式来寻找灵感的来源。
观察周围的事物,与他人交流思想,阅读启发性的书籍和文献,都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以推动自己的创造力发展。
3.3 管理时间和压力时间和压力管理对于提升创造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情绪与创造力揭示情绪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情绪与创造力揭示情绪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情绪与创造力:揭示情绪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思维和判断力。
而且,情绪也被证明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情绪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以增强创造力。
一、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1. 积极情绪的影响积极情绪,如喜悦、兴奋和幸福,可以激发和促进创造性思维。
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他们的思维更加开放和灵活,更有可能产生创新的想法。
这是因为积极情绪有助于提高认知的灵敏度和柔韧性,使人们更加愿意尝试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负面情绪的影响与积极情绪相反,负面情绪,如沮丧、焦虑和愤怒,通常会对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
当人们处于这些情绪状态下,他们的思维变得较为狭窄和僵化,很难产生出具有创新性的思考。
这是因为负面情绪会引发压力和担忧,进而导致思维受到限制,难以跳出既有的思维框架。
3. 中性情绪的作用相对于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中性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较为有限。
当人们处于中性情绪状态下,他们的思维不会受到太大的限制,但也很难激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因此,中性情绪对于创造力的发挥来说,并不是最理想的状态。
二、增强创造力的方法1. 调整情绪要增强创造力,调整情绪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当你感觉情绪低落时,可以采取积极的方式来改变情绪状态,例如听音乐、阅读激励性文章或与朋友聊天。
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
2. 培养乐观心态乐观心态是增强创造力的一种重要因素。
学会看到问题背后的机会与潜力,相信自己的能力,将会有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培养乐观心态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思维重构和寻找解决方案的方法来实现。
3. 运动和休息研究表明,运动和休息对创造力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
定期进行适量的身体运动可以提高心理健康,并刺激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此外,确保每天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有助于恢复精力和提高注意力,从而改善创造力的表现。
情绪与创造力的培养

情绪与创造力的培养情绪与创造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元素。
情绪的稳定与积极对于激发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培养情绪和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一、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情绪对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创造力。
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挥,而消极的情绪则有可能抑制创造力的表现。
1. 积极情绪的促进作用积极情绪如喜悦、兴奋等可以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水平。
人们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更加灵活、积极主动,思维更加开放,对新颖的观点和创意更加敏感。
因此,保持积极情绪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催生新想法和创意。
2. 消极情绪的抑制作用消极情绪如焦虑、压力等会干扰创造力的发挥。
消极情绪常常会引发负面思维模式,限制了个体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消极情绪还可能降低个体的自信心,导致缺乏对自己创意的相信和实施。
因此,积极应对消极情绪、降低负面情绪的影响对于培养创造力至关重要。
二、培养情绪和创造力的方法1. 积极情绪的培养保持积极情绪有利于激发创造力,以下是一些培养积极情绪的方法:(1)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人际交往可以增加社会支持和情感交流,帮助我们建立积极的情绪。
(2)多参与有趣的活动:参与喜欢的活动、爱好和体育运动等有助于提升心情,激发创造力。
(3)积极思考和乐观的态度: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能够促进情绪转变和思维的灵活性。
2. 消极情绪的调节消极情绪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缓解和应对消极情绪,从而促进创造力的发挥:(1)情绪管理技巧: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如冥想、放松训练和呼吸练习等,有助于降低情绪压力。
(2)积极面对挑战: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这样能更好地应对消极情绪。
(3)与他人的沟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寻求建议和支持,有助于减轻负面情绪的负担。
三、情绪与创造力的互动关系情绪和创造力不仅有单向的影响,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
焦虑情绪如何影响创造力与思维能力提供解决方案

焦虑情绪如何影响创造力与思维能力提供解决方案焦虑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在面临压力或担忧时很容易出现。
然而,焦虑情绪可能会对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焦虑情绪对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影响,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问题。
一、焦虑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1. 压抑创造力:焦虑情绪会使我们变得紧张和担心,这往往对我们的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
焦虑情绪使我们难以放松和专注于创造性的思考和想象,从而抑制了创造力的发展。
2. 限制思维的广度:焦虑情绪往往导致我们的思维变得过于狭隘和集中,我们很难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
这限制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难以找到新颖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3. 拖延和自我怀疑:焦虑情绪还容易导致拖延和自我怀疑,使我们失去了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这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会进一步抑制我们的创造力,并使我们更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潜力。
二、焦虑情绪对思维能力的影响1. 分散注意力:焦虑情绪会使我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分散到焦虑的事情上。
这使得我们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更加困难,思维效率和灵活性降低。
2. 影响记忆力:焦虑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力,使得我们更难以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这对于需要大量记忆和分析的任务,如学习和决策制定,将会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
3. 妨碍逻辑思考:焦虑情绪使我们情绪化,容易陷入消极的思维循环中,难以进行客观和逻辑的思考。
这将影响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三、解决方案1. 寻找焦虑的根源:要解决焦虑情绪对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负面影响,首先需要找到焦虑的根源。
是来自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还是其他因素?找到问题的根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焦虑情绪。
2. 管理焦虑情绪:学会有效管理焦虑情绪对于提升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呼吸练习、冥想和身体运动来缓解焦虑。
此外,树立积极心态和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对减少焦虑情绪有帮助。
压力和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

压力和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创造力是人类独特的能力,它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展现出的创新和想象力。
然而,压力和情绪对创造力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种影响,并介绍一些调节压力和情绪对创造力的方法。
一、压力对创造力的影响压力是现代社会普遍面临的挑战,它来自于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们的潜能,但过度的压力可能会对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
1. 压力对专注力的干扰高压力环境下,人们的注意力会受到干扰,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创造性思考。
这是因为压力会引发身体激素的变化,导致紧张和焦虑感增加,进而干扰到大脑功能的正常运作。
2. 压力对灵感的封锁创造力的源泉之一是灵感,但在高压力的状态下,身心的紧绷可能会阻断灵感的涌现。
压力使人们过于专注于问题和困境,难以打开思维的壁垒,从而限制了创造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的产生。
3. 压力对创造性思维的限制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有足够的心理宽容和开放的思维模式。
然而,压力会引起焦虑和紧张感,使思维模式变得狭窄和刻板,从而削弱了创造力的发挥。
二、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情绪是人们情感体验的反应,也对创造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情绪可能会对创造力的表现产生不同的影响。
1. 积极情绪的促进作用积极的情绪,如快乐、喜悦和幸福,能够提高人们的创造力水平。
这是因为积极情绪有助于放松身心,提高心理弹性,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2. 负面情绪的挑战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和愤怒,可能对创造力构成挑战。
这些情绪常常导致思维的固化和狭隘化,使人们难以产生新颖、独特的创意。
3. 中性情绪的平衡作用与积极和负面情绪相比,中性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相对较小。
中性情绪能够维持人们思维的平稳状态,不过也无法激发创造力的潜能。
三、调节压力和情绪的方法虽然压力和情绪对创造力有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调节它们,以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1. 压力调节的策略- 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减少时间压力产生的影响。
情绪调节与创造力的关系

情绪调节与创造力的关系情绪调节是指在面对各种情绪时,人们能够有效地识别、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的能力。
而创造力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创造新颖想法或产出创新作品时的能力。
情绪调节与创造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情绪调节对创造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情绪调节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将注意力从消极情绪中转移到创造性思维上。
负面情绪往往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减少对问题的开放性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灵感。
而当我们学会调节情绪,特别是积极情绪,我们更容易进入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有助于启发创造力的发挥。
因此,通过情绪调节,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掘内在的创造潜力,提高创造力的表现。
其次,创造力对情绪调节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创造力是一种积极而愉悦的体验,它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负面情绪,调整情绪状态。
在追求创造性的过程中,人们一般会感到兴奋、投入和快乐。
这种积极情绪有助于改善个体的情绪状态,减少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的体验。
同时,创造力还能够帮助人们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和应对策略,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
通过发挥创造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提升情绪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情绪调节与创造力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上,还可以在团队协作中产生共振效应。
研究表明,团队中的情绪调节水平对团队成员创造力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增强团队成员对彼此创造力的认可和推崇。
当团队成员共享积极情绪并相互激励时,创造力在团队中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因此,在团队协作中注重情绪调节能够促进团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团队取得更好的成果。
综上所述,情绪调节和创造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情绪调节对创造力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它能够为创造力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和心理条件。
同时,创造力也可以促进情绪的调节与积极体验。
在个体和团队层面上,情绪调节与创造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个体和团队的成长和发展。
心理健康对创造力的影响

心理健康对创造力的影响创造力是人类思维和想象力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人在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时,能够独立思考、提出新颖想法和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提升可以促进个体的创造力释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心理健康对创造力的影响。
1. 正向情绪对创造力的激发- 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更易于产生新颖想法和创新解决方案。
- 愉悦的情绪有助于扩展个体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增加创造性的可能性。
- 正向情绪还能够提高个体的动力和积极性,促使其更加主动地展开创造性活动。
2. 压力与焦虑对创造力的阻碍- 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和焦虑会影响个体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 过高的压力会导致个体思维受限,只能按照常规模式思考,难以产生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 焦虑心理会使个体过分担心失败和评价,降低他们尝试新颖想法的意愿和能力。
3. 自信和自尊对创造力的促进- 自信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和肯定,它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
- 自信会使个体更有勇气尝试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不怕失败。
- 自尊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尊重,它可以提高个体的创造思维能力。
- 自尊高的个体更会进行创新尝试,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在创造性活动中取得成功。
4. 心理健康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训练和锻炼来提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参加创造性思维的培训和课程可以开拓个体的思维方式,激发创新思维的能力。
- 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与积极向上的人交往,可以提高心理健康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 学会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创造力释放。
5. 平衡作息与创造力发挥- 合理的作息对于创造力发挥至关重要。
- 充足的睡眠可以提高个体的思维清晰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 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可以消除疲劳,激发创造力的灵感。
- 注重饮食健康和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增强创造力。
心理学对人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解释

心理学对人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解释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一直被视为重要的能力。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思维与行为的科学,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探究。
本文将从认知、情绪、个人特质和环境等方面探讨心理学对人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解释。
1. 认知对创造力的影响人的认知过程对于创造力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创造性思维中,人们通常需要具备开放、灵活和独立的思维方式。
例如,人们需要能够跳出常规思维模式,采用新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心理学研究发现,创造力与认知灵活性、认知宽度以及非传统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此外,升华、联想和灵感也是创造力发挥过程中重要的认知能力。
2. 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情绪在创造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使创造力得以释放。
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并且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而消极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例如,一些艺术家和作家在情感低谷时创作出杰作。
然而,过度的消极情绪可能会抑制创造力的发挥,因此情绪的调节对于创造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3. 个人特质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个人特质是影响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开放性和好奇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个人特质。
开放性指个体对新事物保持开放态度的程度,而好奇心则体现了个体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和关注程度。
这些个人特质能够促使个体主动寻求新的体验和知识,从而激发创造力的发挥。
此外,心理学研究还发现,自我效能感、坚持和有创意的思维方式也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4. 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环境因素在创造力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个人所处的环境可以为其提供刺激、支持和资源,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
例如,积极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能够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组织内部的氛围和领导方式也对创新能力的发挥起到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种支持创新的组织文化将激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赵慧学号222011306011026 专业心理学师范年级 2011级课程心理学实验实验时间2012/12/09 同组人姓名戴舒婷郭坤嫡成绩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赵慧(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1级心理学师范专业重庆 400715)摘要本实验旨在对学界仍没有达成共识的"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的研究进行验证。
实验以90名年龄在19-23岁的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将其随机分成人数相等的三个组,通过让不同组被试看不同的诱导影片来诱导相应的正、中、负三种情绪,后在该情绪状态下完成同一项创造性任务,检验其效果差异,以考察不同情绪状态对创造力的影响。
实验结果发现:以控制组中性情绪相比较,积极与消极情绪均对创造力有促进作用,且消极情绪状态下的创造力更好。
关键词积极情绪中性情绪消极情绪创造力1 前言创造力(creativity ingenuity)是根据一定目的,应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智力品质。
它受很多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情绪就是其中之一。
情绪是指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19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龙勃罗梭首先对情绪、心理健康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做了系统的研究。
他通过对天才的研究发现,天才由于过度敏感而导致情绪极不稳定,因此很多人患有忧郁症、自大狂、酗酒等神经症。
但后来埃利斯等人对创造型天才的大规模研究都没有支持龙勃罗梭的结论。
除了龙氏外,巴博克研究了天才的遗传因素,发现很多天才的情绪极不稳定,常常走极端,多数天才都处在疯狂的边缘,一生与幸福无缘。
投射检验也显示:艺术家(不包括作家)有很强的罪恶感,而且普遍患有焦虑症、神经症,他们情绪极不稳定。
可见心理分析学家通过对艺术家临床研究的结果发现,情绪纷扰和创造力之间有密切联系,并认为创造是解决情绪问题的一种方法。
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是近年来创造力研究中颇受学者关注的一个主题。
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在创造性人物的传记中早有描述,对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的实验研究却始于20世纪80年代。
当前,国外研究主要从2个维度来划分情绪状态:效价(积极或者消极)和激活水平(兴奋或者抑制),并分别从这2个维度评价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
众多研究提出积极情绪有助于创造力。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Isen等的实验研究发现,在执行概念分类任务时,实验干预所诱发的积极情绪促使被试产生更多的概念类别,并对中性词汇产生更丰富的联想;个体在积极情绪中比在中性情绪中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决策也更全面。
Amabile等在2010年的研究论文中指出,内部动机是影响创造力的重要前因,在内部动机驱使下个体感受到工作本身的兴趣、愉悦、满意和挑战,这种感受有助于创造力。
该研究间接地说明积极情绪有助于个体创造力。
卢家楣等通过教学现场实验研究了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相比处于难过情绪状态中的学生,处于愉快情绪状态中的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和变通性水平显著提高。
胡卫平等对209名初中生进行2个混合实验研究,发现高兴等积极情绪对学生提出创造性科学问题的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思维流畅性和灵活性特征为指标),而且这一关系受实验任务的类型调节,在开放式实验任务中关系更紧密。
在消极情绪影响创造力的众多研究中,包括对Kaufmann相同实验任务的重复研究,Kaufmann等针对情绪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开展了2个研究实验。
实验1在任务进行之前使用形容词列表方式对被试者的情绪现状进行了前测,实验任务分为创造性问题(顿悟性问题)和分析性问题。
实验发现积极情绪不利于创造性问题解决,分析性问题的解决与情绪无关。
在实验2中,研究人员首先对被试者的情绪进行操纵,然后再使用实验1中的情绪形容词列表让被试者对情绪进行自评。
研究结果将情绪分为积极、消极与中性3类,结果发现在创造性问题解决方面的表现,积极情绪状况下被试者表现最差,中性情绪状况下表现次之,当被试者处于消极情绪下表现最好。
由此,Kaufmann等认为,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依赖于问题解决的阶段、情景,问题的广度与深度以及解决问题时的策略等各种因素。
在随后的研究中,Kaufmann等将任务解决阶段作为调节变量引入研究实验设计。
68位被试者分为积极情绪组、消极情绪组以及控制组。
实验人员通过放映电影片段操纵情绪,实验任务是4个创意方案制定,每类任务4分钟。
研究结果表明,在创意方案制定的前期,积极情绪有助于提高创意的数量,但是在创意方案制定的后期,积极情绪组的成员在创造力表现方面不如消极情绪组与控制组。
最终主要结论为:消极情绪有助于创造力;消极情绪对创造力没有影响。
对于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国内外虽有不少研究,但在学界仍没有达成共识,甚至还存在着完全相反的研究结论。
所以本实验将继续前人的研究,对情绪与创造力的关系进行研究验证。
本实验提出三种假设:(1)情绪对创造力有影响;(2)情绪对创造力没有影响;(3)情绪对创造力产生影响,且积极情绪促进程度比消极情绪大,或消极情绪促进程度比积极情绪大。
基于对三种假设的检验,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
2 方法2.1被试90名年龄在19-23岁在校大学生,身体健康,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没有神经系统类疾病。
2.2仪器和材料多台电脑三段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供的诱导情绪视频(各9分钟左右),启动积极情绪的是《东成西就》片段,启动消极情绪的是《黄石的孩子》片段,中性情绪为《帝企鹅日记》(注:诱导视频借鉴李芳、朱昭红、白学军所做的高兴和悲伤电影片段诱发情绪的有效性和时间进程所用的视频)自制情绪自评量表(见附录)创造力测试图片(见附录)2.3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情绪状态类型,有两个水平: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其中中性情绪为对照组);因变量为创造力水平。
2.4实验程序实验开始以积极情绪组(A组)为例,要求被试先填写一个情绪自评量表;随后给被试观看剪辑视频《东成西就》片段;视频看完后,再次要求被试填写先前相同情绪自评量表;最后要求被试根据所呈现图片写出想到的东西,分条陈述,时间限制十分钟,要求尽量多写。
这样做完为一组trial,其他两组按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中性情绪为B组,消极情绪为C组,每组30人。
数据收集完后,三位主试按评分标准分别对所有被试所做答案进行评分,每份答案的最终总平均得分将作为该被试的创造力水平分数。
(评分标准为:总分10分,先看内容的质量确定总分范围,若只是描述图片,总分在1~4分之间,内容新奇7~10分,介于两者之间4~7分;再看数量,基于以上的总分范围,条数越多(若内容相似则为一条)分数相应增多。
)3 结果表1 创造力评分标准一致性检验组别N K W积极情绪组30 3 .783中性情绪组.82消极情绪组.853注:中性和消极情绪组W>0.8,标准一致,积级情绪W接近0.8,较为一致。
表2 情绪启动有效性检验前测情绪平均值后测情绪平均值t df pA 5.87 7.50 -7.718 29 0B 6.27 6.46 -.897 29 .377C 6.17 2.77 9.778 29 0表3 情绪启动前后显著性检验情绪组别均值差p前后前后A B -.400 1.067 .273 .004C -.300 4.733 .410 .000B A .400 -1.067 .273 .004C .100 3.667 .783 .000C A .300 -4.733 .410 .000B -.100 -3.667 .783 .000图1 情绪诱导前后直观图图2 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创造力水平表4 不同情绪对创造力水平的差异情绪种类平均差pA B .649 .046C -.333 .302B A -.649 .046C -.982 .003C A .333 .302B .982 .003从表1可以证明该实验所测量的创造力水平具有说服力,三个评分标准均较为一致;表2和表3的数据还有图1可以看出:该实验的情绪诱导是有效的,而且情绪诱导前后较为显著(p<0.05),说明实验是在预期的控制环境中进行的;根据表4数据和图2显示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显著(p<0.05),积极与消极情绪均能对创造力有促进作用,图2能直观的显示消极情绪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大于积极情绪。
验证了假设3情绪对创造力产生影响,而且消极情绪促进程度比积极情绪大。
4 讨论4.1实验发现的问题与该实验的不足首先,该实验虽然验证了相应的预期假设,情绪对创造力有影响,而且相比之下消极情绪对创造力的促进更大。
但实验过程中的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还是存在的:该实验的视频诱导很容易让被试猜到是在诱导他们情绪,有可能有些被试的情绪是在他们对实验的期望下填写的,很难考证实验得到的数据是否是被试当时真正的情绪;实验过程中根据我们主试的观察,存在一些被试对实验的操作态度不太认真,得到的数据还是有些怀疑;三位主试对创造力水平的评分虽然根据统计分析很有一致性标准,但主试还是在评分时不可避免的存在期望效应;最大限度的减小这些误差,实验得到的结果可能会更加有信度,更具有说服力。
其次,根据相关的研究显示,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很多,在实验时只能最大限度的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但还是有一些干扰很难避免。
如相关的研究表明情绪的唤醒度对个体的创造力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是我们在实验时无法测量到的;还有,创造力是人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该实验很难考证被试的创造力水平是该被试在实验条件下达到的,还是被试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还有其智力达到的水平,不受情绪的影响;还有,情绪的变化也会影响创造力。
相关研究指出,情绪的易变性有助于创造力、情绪的调整过程(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之间的转换)对创造力有影响。
情绪强度也可能影响创造力。
神经心理学认为,情绪强度通过影响人脑中认知编码功能的扁桃体提高了记忆力。
据此,有学者认为,情绪强度与创造力是U型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它们是倒U型关系,其理论解释是情绪强度带来的不同的心理唤醒状态影响了认知资源增加或减少,过高或过低的情绪强度都占用认知资源,不利于创造力。
最后,情绪是具有丰富内涵特征的变量,目前的实验研究多关注认知路径,对动机路径的关注较为薄弱。
然而,情绪是形成动机的要素。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明确提出情绪的动机作用:源自生理需要的动机以及满足心理需要的内在动机都与情绪有内在联系。
情绪反应在决定内驱力是否能成为现实的动机力量上起着关键的作用,情绪放大了内驱力信号,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情绪是比内驱力更强有力的驱策因素。
情绪是当前创造力研究中非常关注的内在动机的3种构成要素之一,刺激和认知因素产生的生理激活要结合情绪因素才能构成行为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