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3说理哲思类第28篇鱼我所欲也

• 注释:①良医所:官署名。后“太医院判”为 官名。②遗表: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 于卒后上奏。③份份:同“彬彬”,文质兼备 的样子。
• 李时珍,字东璧,以行医为业。(李时珍) 读书十年,不出家门,广泛学习,没有什么不
看的,擅长医术,就以医生自居。楚王听说李
时珍后,召他去做王府“奉祠”,掌管王府良 医所的事务。楚王世子突然休克,李时珍(药 到病除),使之活命。(楚王于是将他)推荐给朝 廷,(朝廷)授予他太医院判一职。一年后(他) 请求回乡,开始写《本草纲目》一书。
1
2
34
• 4.【悟情思】正如“贤者”,每个伟大的称谓 背后都有其取舍。请从下边称谓中任选其一, 结合相关作者或人物,谈谈他是如何取舍而名 垂千古的。(4分)
• 真将军(《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 古仁人(范仲淹《岳阳楼记》)
1
2
34
• 答案:示例一:真将军周亚夫在细柳戍守时, 汉文帝前来慰劳,他没有选择竭尽逢迎以讨好 汉文帝,而是选择忠于职守、严守军纪,这使 他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不卑不亢的真将军品 格流传千古。(概括人物事件2分,分析得当2 分)
文言文阅读 三、说理哲思类 第28篇 鱼我所欲也
• [2024深圳龙华区二模改编]鱼我所欲也( 对比阅读练习)
• 学习小组向古人汲取“选择”的智慧,搜 集以下材料,对此展开讨论。
•
【甲】李时珍,字东璧,以医为业。读书
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善医,即以
医自居。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①事
。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
查阅词典。 就:①赴,前往;
②踏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上;③成,成功;
鱼我所欲也中考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练习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为帮助同学们更全面复习文言文《鱼我所欲也》,为大家聚集《鱼我所欲也》历年中考试题及答案如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那么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那么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故不为苟得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万钟于我何加焉因使唐雎使于秦C.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生,亦我所欲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翻译下面句子。
(2分)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
13.第①段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详细指(用原文的话答复)(1分)14.第②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比“”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2分)【参考答案】11.D(评分:2分)12.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承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谢自己却承受了。
(评分:2分)1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愿有甚于死者(评分:1分)14.义生万钟那么辨礼义而受之(评分:2分,前两个空1分,错1 处那么不得分,最后一空1分)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答复9-11题。
《鱼我所欲也》翻译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翻译练习题及答案一、常识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是学派的代表人物。
本文选《》,该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
二、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 )勿丧( )( )苟得( )所恶( )不屑( )不为苟得( )为宫室之美( )三、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通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通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通四、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得二者不可得兼( ) 则弗得则死 ( )得之则生 ( ) 则凡可以得生者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万钟则不辩礼义 ( )而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于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为宫室之美为之( ) 呼尔而与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何不为也( )五、解释句中加点的(1)二者不可得兼(2)故不为苟得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4)贤者能勿丧耳(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6)此之谓失其本心六、译(1)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所欲熊掌,亦我所欲(比喻论证)(论点)生、义不可兼1、正面阐述人们能够“舍生取义”的道理得,舍生取义2、反面指出不贪生、不避死之心,人皆有之3、举例说明不舍礼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4、不辩礼义而受万钟,谓之失其本心运用对比逐层深入地阐明论点文段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9《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书下注释、课后习题与答案和历年中考真题

9鱼我所欲也孟子【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那么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那么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汉族,东周邹国〔今XX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政治上主X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
〔1〕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2〕苟得:苟且取得。
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辟:同“避〞。
如使:如果,假使。
〔5〕几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方法。
“者〞这里指代方法。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7〕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方法。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单,不仅。
是,这。
丧:丧失〔10〕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
第9课《鱼我所欲也》-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原卷版+解析版)

第9课《鱼我所欲也》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A.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踩踏)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立/天下之正位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的散文善用排比和对偶。
本文第二段大量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充满节奏感,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B.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
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本文第一段论证思路清晰。
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D.“本心”指人的羞恶之心。
作者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判。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人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证正题做好了铺垫。
B.文中能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作者以浅显的类比、严谨的说理,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指出“道义”不是高于“生命”。
7.按要求默写填空。
(1)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一直保持这种心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一、基础知识1.本文出自,作者,时期鲁国人,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
“四书”:。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苟.得()不屑.()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乡为生死而不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故患有所不辟也。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⑴二者不可得兼..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⑶此之谓失其本心..⑷贤者能勿丧.耳⑸故患.有所不辟也⑹呼尔.而与之⑺蹴尔而与之⑻万钟..于我何加..焉⑼故不为苟得..也⑽是亦不可以已.乎⑾乞人不屑..也⑿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⒀妻妾之奉.⒁非独贤者有是心也5.解释下列多义词: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蹴尔而与.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亦不可以已乎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7.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C.乡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和()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9.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A.故不为苟得也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1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⑶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⑷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二、理解课文1.填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中的“是心”是指什么?“此之谓失其本心。
”中的“此”指什么?“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10.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11.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第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9课《鱼我所欲也》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一箪食(dān)乞人不屑也(xuè)B. 蹴尔而与之(jiù)二者不可得兼(jiān)C. 贤者能勿丧耳(sāng)故不为苟得也(gǒu)D. 行道之人弗受(fú)所恶有甚于死者(wù)2.下列句子中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一箪食,一豆羹B.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C.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D.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呼尔而与之B.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 行道之人弗受D.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蹴尔而与之(一起)B.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
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C.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D.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5.下列对《鱼我所欲也》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B. 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 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 文中的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6.用课文《鱼我所欲也》的原句填空。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
7.《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重点内容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重点内容重点内容讲解第一段:正好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1.文中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得到结论是“舍鱼而取熊掌” 由此得出结论“舍生而取义者也”。
2.这样开头的作用:用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吸引读者的兴趣。
3.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用一个词概括“舍生取义。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又甚于死者。
5.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义,此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不义。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文中孟子也提出了类似观点,即“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
宁可死,也不向元军投降。
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1.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气人不屑也。
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1.不辨礼义,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
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5.本文为了证明“舍生取义”的观点,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6.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2个论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1-13题。
(共8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可以辟患者生于忧患患难与共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优劣得所自得其乐
C. 行道之人弗受行阵和睦一目十行
D. 蹴尔而与之藏书之家求之不得
12. 翻译文中三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甲】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翻译: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理解:这是作者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只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
理解:孟子认为人人都有重义之心,人人不应丧失这种重义之心。
【丙】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翻译: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就可以保全生命,得不到就要饿死。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一碗饭、一碗汤虽关乎生死,而下文行道之人和乞丐都拒绝接受,可见面临生死的考验,人人都会不失本心。
1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阎进、谭嗣同“舍生取义”的表现各是什么。
(3分)
【链接材料一】
阎进,隶宣武。
建炎①初,遣使通问,进从行。
既至云中府,金人拘留使者散处之,进亡②去。
追还,留守高庆裔问:“何为亡?”进曰:“思大宋尔。
”又问:“郎主③待汝有恩,汝亡何故?”进曰:“锦衣玉食亦不恋也。
”庆裔义而释之。
凡三亡乃见杀。
临刑,进谓行刑者:“吾南向受刃,南则我皇帝行在④也。
”行刑者曳其臂令面北,进踊身直起,盘旋数四,卒南乡⑤就死。
——《宋史•忠义四》【链接材料二】
余是夕宿于日本使馆,君⑥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
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
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今南海⑦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遂相与一抱而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被逮之前一日,日本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
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
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注释:①[建炎] 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的第一个年号。
②[亡]逃跑。
③[郎主] 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对自己君主的尊称。
④[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⑤[乡] 同“向”,面向,朝着。
⑥[君]指谭嗣同。
⑦[南海]指康有为。
答:
答案:
(三)(8分)
11.A(2分)
12.丙(2分)
13.答案示例:阎进心向南宋,舍弃金人优待而多次逃往宋地,即使被杀也要南向就死。
谭嗣同变法图强,危难之时舍弃东游保身的机会,甘愿以死促使中国的变法成功。
(共4分。
“舍生”2分,“取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