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有机化学(5)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金属有机化合物是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组成的化合物,其合成和应用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它们在催化、材料、医学等方面的应用。
一、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1. 配体取代法:通过将金属离子的配体逐步替换成有机配体,从而得到金属有机化合物。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与有机化合物反应或进行配体交换反应实现。
2. 氧化还原法:通过加热或化学反应,使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金属有机化合物。
3. 直接合成法:将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一起反应,直接得到金属有机化合物。
二、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催化领域的应用1. 都是金属配合物,拥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催化反应中可以作为催化剂,提高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2. 金属有机化合物催化剂可用于有机合成领域,如烯烃的转化、羰基化反应、环化反应等。
三、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材料领域的应用1. 金属有机化合物可以用于制备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这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的新型材料。
MOF在气体吸附、储氢、催化反应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 金属有机化合物还可用于制备有机金属聚合物(OMP)。
OMP在导电、光电、光催化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 铂类金属有机化合物,如顺铂、卡铂等是广泛应用于抗肿瘤药物。
它们可与DNA结合,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细胞分裂,从而起到治疗肿瘤的作用。
2. 铜类金属有机化合物则可以用于抗菌和抗炎症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综上所述,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改进合成方法,并探索新的应用领域,以推动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化学和材料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金属有机化学

金属有机化学基础第5章非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第5章非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反应试剂:许多非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是高活性、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试剂,如Grignard试剂、锂试剂、硼试剂等在现代有机合成中占有重要位置。
⏹辅助催化剂: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是配位催化的催化剂,但也离不开非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作为助催化剂,如著名的Ziegler-Natta催化剂中必须用一个非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活化。
⏹合成方法:许多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可借鉴合成非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并用非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作为试剂来制备。
⏹反应性质: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一些基本化学性质、结构也与非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密切相关。
第5章非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非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通用制法⏹碱金属有机化合物----有机锂⏹碱土金属有机化合物----有机镁⏹硼族有机化合物----有机铝和有机硼⏹金属与卤代烃反应的机理自由基反应–––非过渡金属易失去价电子,卤代烃接受了这个电子后生成烃基自由基,这是速度控制阶段。
Mꞏ+ R-X → M++ Rꞏ + X-●对第IA族金属,烃基自由基与另一个零价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有机化合物,金属正离子与卤素负离子形成盐,如合成锂有机化合物。
Mꞏ+ R ꞏ→ MRM++ X-→ MXMꞏ+ R-X → M++ Rꞏ + X-●第IIA族金属失去一个价电子后与卤素负离子生成一价的盐,但这个金属上还有一个价电子,它立即与烃基自由基结合得到金属有机化合物,如合成Grignard试剂。
M ꞏ++ X-→ MX ꞏR ꞏ +MX ꞏ →RMX●与第IIA族金属一样,第14族金属先失去一个价电子后与卤素负离子形成RMX,但它是不稳定的,继续与卤代烃反应,得到第14族金属有机化合物。
[RMX] + RX → R2MX25.1.2 用非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对金属烃基化反应这是由一种金属有机化合物制备另一种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方法,也称为转金属化反应(Transmetalation)。
金属有机化学 第5章 羰基配合物

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多核配位化合物,并不一定是原子簇化合物,因一般 的多核体系中,M 与 M 之间不一定存在 M-M 键。例如 Cr2O7= 并不是簇合物,因 Cr 与 Cr 之间由O来键合。上世 纪的60年代以前仅合成了几个簇合物,如 K3W2Cl9,Fe2(CO)9 等。但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已合成出了数百个结构新颖 的簇合物。
侧基配位的情况比较少, 此时, CO可认 为是一个四电子给予体, 它一方面以5孤 对电子同M1配位,同时又以1电子同M2 配位。
5σ
C :
O
1π
M1
M2
12
2) 边桥基配位 在双核或多核羰基化合物中,用符号“-CO” 表示,CO作为两电子配体,能够同时和两个金属原 子的空轨道重叠;另一方面金属原子充满电子的轨 道也能同CO的*反键轨道相互作用,形成反馈键。 结果是CO作为桥将两个金属联结到一起.
7
(2)与酸作用生成羰基氢化物
(3)配体取代反应 Fe2(CO)9+4NO
(4)氧化还原反应 Mn2(CO)10 +Br2
羰基配合物的成键: CO哪些分 子轨道上的电子能给予中心原子 形成配位键? (sp-sp反键)
(二重简并) (sp(C))
(二重简并)
(sp-sp成键) (sp(O))
8
4 轨道由于电子云大部分集中在CO核之间, 不能给予其它原子。 能给予中心金属原子电子对的只有3、1和 5电子。 3电子是 属于氧的孤对电子,由于氧的电负性比碳原子大, 除少数情况之外, 氧很难将3电子对拿出来给予中心金属原子, 因此,能与中心金 属原子形成σ 配键的分子轨道就只有1和 5了。
29
硼烷簇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structure type
有机化学中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学中的金属有机化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是有机化学领域中的一类重要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金属与有机基团的化学键。
金属有机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对于研究金属有机化学以及发展金属有机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合成方法以及其在催化反应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一、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定义金属有机化合物是指化合物中含有金属元素(如铁、铜、锌等)和有机基团(如烃基、醇基等)的共价键。
这些化合物通常以配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中金属中心与有机基团通过配位键相连。
金属有机化合物可以根据金属元素的性质和配位方式进行分类,如金属卡宾、金属烯烃配合物等。
二、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1.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可以通过直接反应法实现。
直接反应法是指金属与有机底物直接发生反应生成金属有机化合物。
例如,Grignard 试剂与卤化物反应生成金属有机化合物,这是一种常用的合成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2.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也可以通过还原法实现。
还原法是指用还原剂还原金属盐类,使金属离子与有机底物发生反应生成金属有机化合物。
这种方法常用于合成铁、镍等金属有机化合物。
3. 另一种常用的合成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方法是配体交换法。
配体交换法是通过将金属配合物中的配体与有机配体交换,从而生成金属有机化合物。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合成含铂、钯等金属的有机化合物。
三、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应用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催化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铁-铍双金属有机化合物可以催化烯烃羰基化反应,得到醛和酮化合物。
铜配合物可用作C-C键的形成催化剂,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领域。
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材料科学中也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金属有机化合物可以用于合成金属有机聚合物,这些聚合物在光电、荧光材料方面具有良好性能。
金属有机化合物还可以用于制备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这种材料在气体吸附、分离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总结金属有机化合物是有机化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金属有机化学:第五章 膦配体

175
P(t-Bu)3
182
P(C6F5)3
184
P(o-Tol)3
194
P(mesityl)3
212
均三甲苯基
问题: 将下列膦配体按空间位阻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P(OEt)3 PPh3 PBr3 PPhCy2
PPhCy2 > PPh3 > PBr3 > P(OEt)3
问题: 将下列膦配体按p酸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排列 P(OEt)3 PPh3 PiPr3 PCl3 PPhCy2
子受体能力从弱到强的顺序为
PMe3 < PPh3 < P(OMe)3 < P(OPh)3 < PCl3 < PF3 ≈ CO
Tolman 电子性质参数
Tolman提出膦配体PR3的给电子能力可以通过测量化合物 Ni(CO)3(PR3)的红外羰基伸缩振动(A1对称性、高能量) 吸收峰nCO来表征。
强电子给体 -- 差p电子受体 -- 低红外波数 弱电子给体 -- 好p电子受体 -- 高红外波数
PCl3
Cr(CO)5(PR3)
PMe3
Cr-P = 2.24Å
Cr-P = 2.37Å
Cr-C = 1.90Å C-O = 1.14Å
Cr-C = 1.85Å C-O = 1.15Å
答:
1)PMe3配体解离能大,所以Cr-PMe3键更强。而由晶体结构 知Cr-PCl3中的Cr-P键更短。 2)不一致,化学键强的反而键长更长。 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化合物中Cr与膦配体的成键方式不同: Cr-PMe3中以配体的s给电子作用为主; Cr-PCl3中以金属到配体的反馈p键为主。 PMe3为强s电子给体,孤对电子(HOMO)能量高,电子云延 伸范围广,不需要靠近Cr很多即可形成强的配位键。相反, PCl3需要P-Cl的s*轨道接受电子,必须相当靠近Cr才能形成 有效的轨道重叠以接受反馈电子。
第5章-过渡金属有机化学基础

配体 CO 用碳原子的一个 σ 轨道同过渡金属未 填充电子的空d轨道发生重叠,电子由碳原子流向 过渡金属,形成σ配位键,又称σ给予键 过渡金属填充电子的d轨道与CO的2π*反键轨 道重叠形成 π 反馈键,电子从过渡金属流向 CO, 形成π反馈键,又称π接受键
金属有机化学
这种 σ 给予与 π 接受的作用是协同的。当碳原 子向过渡金属供给电子时,CO上的电子云相对密 度降低,并有利于通过反馈键从过渡金属获得电 子。 这样的结果导致CO中的碳氧叁键被削弱,接 近于双键性质;而过渡金属与碳之间的键加强, 也接近于双键。 从羰基的红外光谱和原子间的键长数据验证 了这些结果 。
非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和过渡金属有机配合 物的合成方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用非过渡金 属有机化合物对过渡金属盐的烃基化,可引入 M—C σ键配位的配体 利用氧化加成反应引入 M-Cσ 键或 M-Cπ 键的 配体只在合成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中才有
金属有机化学
5.3.1 钯有机配合物 1.合成钯有机配合物的初始原料 Pd(MeCN2)C12 、 Pd(PhCN)2C12 、 Pd(OAc)2 等是合成钯有机配合物的重要原料 氯化钯是合成钯配合物常用的初始原料,但 它在大多数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不便使用。
金属有机化学
就是将氯化钯转变成一个既能溶入有机溶剂,配 位的乙腈或苯甲腈又容易解离的过渡性钯配合物, 便于随后的反应 将氯化钯和过量氯化钙溶入甲醇中加入烯丙 基 氯 , 通 入 CO 能 得 到 烯 丙 基 钯 配 合 物 (C3H5)2Pd2Cl2
金属有机化学
2.用配体置换反应合成二价钯有机配合物 配体置换反应是合成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的 重要方法之一 如Pd(acac)2就可以用Li2PdCl4和乙酰丙酮,在氢氧 化钠水溶液中,通过配体置换制备
有机金属化学

(四)金属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
(Ph3P)2PdMe2与 (Ph3P)4Pd性质类似 RSi(OR)3与Si(OR)4性质类似
金属有机化学与不含碳-金属键的络合物化 学重叠,与无机化学重叠
金属有机化学是介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 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五)有些含M-C键的化合物不属于 金属有机化合物
1983年,K. G.Bergman和
W.A.G.Graham在金属络合物和烷烃的 分子间反应中观察到了C—H键活化,再次掀 起金属有机化学的热潮
三、金属有机化合物分类
(一)按中心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主族金属有机化合物
包括IA,IIA,IIIA,IVA,VA族及IIB族的金属与准金属
随后,很多化学家对砷、锑、锡、汞的 元素有机化合物进行过不少研究工作。
我国的化学家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制备了 许多锑化合物,用于治疗血吸虫病和黑热病。 为了减低锑化合物的毒性,还合成了一些新 的有机锑化合物。
其他,如锡有机物作为杀菌剂,汞有机物作 为消毒剂,“顺铂”做为抗癌药物等
(二)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工业直接应用
四乙基铅:汽油的抗震剂,有机锡化合物:高分子
聚合物的稳定剂和聚烯烃、橡胶等的防老剂等
硅酮聚合物:橡胶、塑料、涂料、粘合剂、润滑剂等, 可用作火箭、高速飞机等领域中耐油、耐高温或低温 的特种材料。
其他元素有机聚合物,包括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可用 作胶粘剂、阻燃剂、催化剂等。
金属有机聚合物在粘流态拉丝或制成其他形状,然后 高温裂解,可制得特定形状的陶瓷材料。用这种方法 已合成出有机碳硅烷--碳化硅纤维。
1917年,W.Schlenk从有机汞试剂出发,合成了烷
基锂试剂,并发展了金属有机化学实验中常用的 Schlenk 系列玻璃仪器及其相关操作
金属有机化学

1954年维蒂希(G.Wittig)发现磷叶立德 与羰基化合物反应生成结构确定的烯烃。
1956年布朗(H.C.Brown)发现了烯烃的 硼氢化反应。 1979年布朗与维蒂希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1958年齐格勒的学生维尔克(Wilke)发 现镍配合物催化丁二烯的环齐聚反应并第 一次通过分离鉴定反应活性物种来确定反 应机理。他还发现了[CpMo(CO)3]2金属之 间存在共价键,为过渡金属原子簇合物奠 定了基础。
➢Ni-CO是π配位 ➢金属羰基配合物及其衍生物在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
的合成和很多催化反应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C Ni O
=
5)金属有机化学是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和 类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化学。 无机化学(欧美)
金属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中国)
实际上处于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之间的 一门边缘学科。
二、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
宝库。现在人们称镁nt)。镁有机化合物同有机 化合物的反应称为格林雅反应(Grignard Reaction)。为此,1912年他获得诺贝尔化学 奖。这是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金属有机化学 家。
1922年:T.Midgley T.A. Boyd Pd(C2H5)4作为汽 油中的抗震剂。
RCH 2CH2CHO+RCH 3CCHO
• 这一反应应称之为氢甲酰化反应,但在工业 界常称作Oxo反应,这是起初误以为是氧化 反应,故称为“Oxonation”或Oxo反应。由这 一过程产生的醇,已习惯地称作Oxo醇。这 个反应是第一个均相催化工业应用的例子。
1951年鲍森(Pauson)和米勒(Miller)分别发现了二茂 铁Fe(C5H5)2。 次年威金森(Wilkinson)等确定了它具有夹 心面包式分子结构及新的化学键理论,激起了化 学家对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的热情,大大推动 了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工业界,这个反应称为Oxo反应,由此过生产的醇称为Oxo醇。
C=C + CO + H2 H C C CH2OH
H C C CHO
(2)重要性
OsO4 + 9CO 高温、高压
b. H2还原:
2CoCO3 + 2H2 + 8CO 120-150℃ 高压 Co2(CO)8 + 2CO2 + 2H2O
c. 活泼金属还原:
VCl3 + Na +6CO diglyme 1000℃ 200 atm [Na(diglyme)2] [V(CO)6] 黄色
高温高压
2Co + 8CO
Co2(CO)8
此法要求金属必须是新还原产品,处于非常活化状态。
(ii)还原羰基化
将CO与金属卤化物、硫化物或氧化物、盐类等在还原剂存 在下发生反应。还原剂除可以是CO外,还常用其他活泼金 属(如钠)、氢、以及三烷基铝等。 例如:
a. CO还原:
Re2O7 + 17CO 3OsO4 + 24CO 高温、高压 高温、高压 Re2(CO)10 + 7CO2 Os3(CO)12 + 12CO2 Os(CO)5 + 4CO2
2. CO的反应
煤可通过在水蒸汽存在下的不完全燃烧(步骤A)和水-气平 衡反应(步骤B)产生合成气(Syn-gas,CO和H2的混合物)。 合成气:
A: C + 1/2 O2 B: CO + H2O
CO H2 + CO2
A. 羰基化反应
过渡金属酰基络合物 制法: a. Nu-进攻配位的CO
b. 烷基对配位CO的迁移反应
η2-CO
η2-CO(直线)
η2-(μ3-C, μ2-O)-CO
⑴-⑷ η1 ⑸-⑼ η2 其中,⑴,⑵,⑶最为普遍 桥式配体对CO活化较为有效。也体现了金属簇式多核络合 物活化CO的重要性。 在CO的多相催化反应中,CO吸附于金属催化剂表面,实 际上形成了金属羰基配位络合物,使CO活化,接着进行后 续的反应。
O O C C O O C C
M M
M M
η 2 μ CO η 2 μ CO -1 υ co= 1850-1700cm υ co= 1850-1700cm-1
M M M M M M η 3 μ CO η 3 μ CO υ co= ~1625cm-1 υ co= ~1625cm-1
IR可以表征各种羰基:
还原消除
HCo(CO)4 (18e)
解离
CO
HCo(CO)3 (16e)
RCH=CH2
配位
RCH=CH2
氧化加成
插入
RCH2CH2Co(CO)4 (18e)
插入
RCH2CH2Co(CO)3 (16e)
配位
CO
i)16-18电子交叉反应。 ii) 基元反应组合:烯烃insertion;CO insertion;H2的O.A.; 产物的R.E. 反应条件较为苛刻:110-180℃,20-35MPa (CO + H2)
第五章 CO参与的反应
一、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
1. 价键与结构
自从Mond于1890年首次制得Ni(CO)4以来,已经 合成了大量各种金属羰基化合物。
分类:
按配体种类: 全羰基金属络合物(homoleptic metal carbonyls) 混合配体羰基金属络合物(mixed ligand metal carbonyls)
(ii)汽油中抗爆剂
Fe(CO)5也可用来添加到汽油中,代替PbEt4。
(iii)合成其他金属有机化合物
几乎所有的过渡金属皆可形成金属羰基化合物,并能发生 多种类型的化学反应,从而获得各种多样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iv)催化剂
例如:
CH2=CH2
+
CO
+
H2
Co2(CO)8
CH3CH2CHO
CH3OH + CO
有的产物中,甲酰基并不直接连接在原料烯烃的双键 碳原子上。
CO, H2 催化剂 CO, H2 催化剂 CH2CH3 RCHCHO RCH2CH2CH2CHO CH3 RCH2CHCHO
RCH2CH=CH2
RCH=CHCH3
反应过程中原料烯烃发生了异构化反应。
CO为2143 cm-1 H3BCO为2164 cm-1,说明其中无 π -反馈键。 Ni(CO)4 2057 cm-1,就要低一点,说明有π-反馈键。
能加强M-C键的因素,必然会削弱CO键,两者 相反。
2. 制备
(i)直接法
Ni + 4CO
常温常压
Ni(CO)4
Fe + 5CO
10MPa Fe(CO)5 470K 1MPa = 9.869 atm
RCH2CH2COOH 羧酸 + 1/2 O2 _H
2
R(CH2)2CH2OH 醇 R'COOH O R(CH2)2CH2OC R' 酯
R(CH2)2CH=CCHO 不饱和醛 CH2R H2 R(CH2)2CH2CHCHO 饱和醛 CH2R O2 R(CH2)2CH2CHCOOH 羧酸 CH2R
其中,最重要的是丙烯合成丁醇的反应:
H3PO4 25 ℃
[V(CO)6] + Na
diglyme = 二乙二醇二甲醚或二甘醇二甲醚 CH3OCH2CH2OCH2CH2OCH3 diethyleneglyeoldimethylether glyme = 乙二醇二甲醚或甘醇二甲醚 CH3OCH2CH2OCH3 (DME) ethyleneglycoldimethylether
金属烷基络合物:
反应
c. 还原消除反应
d. 亲核进攻酰基金属络合物
反应条件和试剂不同,可分别得到RCHO, RCOOH, RCONR’2, RCOR’, RCOX等。
1.氢甲酰化 (Hydroformylation Oxo Reaction)
(1)定义:烯同合成气(CO和H2)生成饱和醛的反应。 1935年Otto Rolen发现:
氢甲酰化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其原因是: 1.增塑剂、洗涤剂和溶剂对Oxo醇的需求。 2.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的发展,提供了价廉的烯烃和合成气。 现在,每年利用氢甲酰化反应生产大量的醛类化合物, 已经成为均相催化反应最重要的工业应用之一。可以通过 氢甲酰化反应合成出许多有用的基本化工产品。
以烯烃氢甲酰化反应为基础所得到的化工产品 RCH2CH2CH2NH2 (RCH2CH2CH2)2NH (RCH2CH2CH2)3N 胺 NH3 RCH=CH2 烯烃 CO/H2 RCH2CH2C 醛 醛 OH CH2R RCH2CH2CH CHCHO β -羟基醛 _H O 2 O H H2 1/2 O2
d. 格氏试剂还原:
CrCl3 + 6CO PhMgBr 高压 PhMgBr 高压 170℃ Cr(CO)16 Ru(CO)5
RuI3 + 5CO
(iii) 光照(紫外光照射下):
单核
2Fe(CO)5 3Fe2(CO)9 2Os(CO)5 u.v. u.v. hv or
多核
2Fe2(CO)9 + CO 2Fe3(CO)12 + 3CO Os2(CO)9 + CO
按金属所带电荷: 中性、阳性、阴性 按金属数分: 单核羰基化合物 (mononuclear carbonyls) 多核羰基化合物 (polynuclear carbonyls) 凡含有两个金属原子以上的羰基化合物,是 一种金属簇化合物 (clusters)
金属羰基络合物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金属 有机合成,精细有机合成以及基本有机合成 等)都有重要意义。
M-CO键可用下列共振式表示:
M C B O M C O C
M
C O A
C≡O 1.128Å M-C≡O 1.15 Å ∶C≡O类似物有 ∶C≡S, RN≡C∶, N≡O, N≡N。
M-CO键合形式:
M-CO末端羰基 terminal carbonyl IR(cm-1):2140-1800 桥式羰基 bridged carbonyl
(i)制备纯金属
Fe + 5CO 10 MPa 470K Fe(CO)5 200℃ Fe(CO)5 Fe + 5CO (纯)
纯铁粉可作磁铁心,催化剂。 Ni/Co共生矿中制取高纯度镍粉: 同样条件下,Co不与CO反应,从而使之分离。
Ni + CO Ni(CO)4 R.T. 或 100℃ 150℃ Ni(CO)4 Ni + CO
配位方式:
① M C O M ② M C O ③ M M M C O
端基配位
双边桥式配位
平面桥式配位
η1-CO
μ2,η1-CO
O C M M M
μ3,η1-CO
M ④ M C O ⑤ M
M ⑥ C
M O
μ2,η1-CO
η2-(μ3-C, μ-O)-CO
η2-CO
M C O ⑦ M M ⑧M C O M O C M ⑨ M C O M
Fe(CO)42-是非常有用的试剂,可由此合成许多烃、醛酮、羧 酸、羧酸衍生物,这些反应可用以下方程式概括:
O RX Na2Fe(CO)4 O H RH O2 X2 R'R''NH O RCNR'R'' O R'OH RCOR' RFe(CO)4 R'X RCR' L(CO, PPh3) O RCOH O RCX O2 X2 H2O RCOOH R'X R C X O RCFe(CO)3L H R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