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的偏误分析和对外汉语教学

合集下载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呈现出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第二语言习得者出现各种类型的偏误是意料之中的事。

本文以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探究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的偏误的类型以及产生偏误的原因,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过度泛化)等产生的影响。

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这些偏误的教学策略。

本文把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学生偏误的类型进行粗略归纳,在此进行大致分析。

关键词: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71-02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70年代后期,偏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开始衰落。

80年代中期以来,偏误分析开始复苏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受到普遍重视,现在一些学者们依然运用偏误分析,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并对学习者语言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

[1]一、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每个教师在每节课上都或多或少地在给学生纠错。

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第二语言的形式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语言的各要素之中,通常把这种差距称为“偏误”。

应用语言学家科德Corder发表的《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一文中,对“失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s)进行了区分。

[2]失误具有偶然性,指口误、笔误等的错误。

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与语言能力无关。

犯错误的人大多数往往能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在必要时纠正这些错误。

如把本书说成了本子,这是偶然发生的。

而“偏误”则具有系统性,是语言能力的范畴。

出现“偏误”的人一般意识不到自己所出现的“偏误”,而且这些“偏误”往往会重复出现。

如:他刚跟我这里走,这种偏误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有规律的、有系统性的偏误。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误)
,

,

这 在 某种 程 度 上 说 是 有效 的

但 教 学 实践告 诉 我 们 母 语 干 扰 只 能预 测 和 解 释 一 部 分 偏

,
误 还 有许 多 偏 误 不 能用 母 语 干 扰来 解释
这 就 是 语言 对 比 分 析 理 论 的 局 限 性
,

偏 误 分析 理 论 认 为 外 语 学 习 中造 成偏 误 的 原 因 是 多 方 面 的 母语 干 扰 只 是 其 中 一 个 方 面

、 、
当 他 们知 迸 中 国 老 师 姓 张时 便 直 呼 张 ! 有 的 学 生 不 了 解 中 国 人 的 姓 和 名的 寸 列 顺 序是 姓 前 作

名 后 便把 名 当成 姓
, , ,

q老 师 爱 华 ! 也 有 的 国 家 学 生 对 老 师 用 名相 称 表 示 稳 熟 亲 切 没 有 距
语言文 字应用
19 92
年第
1
期 (总 第
1
期)
偏 误 分 析 与对 外 汉 语 教 学
鲁健 骥
学 习 外 语 的 人 在 使 用 外 语进 行交 际 时 从整 体 上 说 他 所 使 用 的 形 式与 所 学 外 语 的标 准 形
, ,
式 之 间 总 有 一 定 的 差 距 这 表 现 在语 言 的 各 个 层 面 上
于 教 学 上 的 失 误 在 本 文 第 四 部 分将 作介 绍
,

,
,


,

归 结起 来 在 我 们研 究外 国 人 学 汉语 的 偏 误 时 一 方 面 要 多 层 面 地 搜 集 学 生的 偏 误 一 方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摘要:汉字习得研究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二语教学研究的薄弱环节。

一直以来,汉字教学被认为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加强汉字习得研究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共识,而汉字书写偏误研究又是汉字习得研宄的一个重要方面。

笔者通过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和观摩体验留学生课堂,对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类型进行总结并加以分析。

并给出具有合理性和操作性教学策略,以进行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

关键词:汉字教学;偏误分析;教学策略1.偏误类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被认为是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初期的重点和和难点。

对于初学者来说汉字书写偏误也是不可避免的。

一位汉字的三级结构为笔画、不见整字,所以笔者通过文献整理和留学生课堂观摩案例分析,将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归纳为三大部分:笔画偏误、部件偏误、整字偏误。

一、笔画偏误笔画,也叫笔形,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是部件和整字的基础。

针对笔画的偏误大致分为笔画增减、笔画变形、笔画组合和笔顺偏误四部分。

1、笔画增减此类偏误是因误添或遗漏笔画而造成的书写偏误。

任何一个规范的汉字由哪些笔画构成都是固定的,这也是此汉字区别于其他汉字的一项基本特征。

习惯于字母文字的留学生来说,汉字笔画仍显得繁复多变,像一幅幅画,书写时很容易忽略其中的细微部分。

笔画把握不准确,导致所写的字经常是多一笔或少一笔。

笔画增加:如“新”字里的“斤”写成“斥”,或是“冖”写成“宀”笔画残缺:如小笔画“竖、点、勾”。

2、笔画变形笔画变形,即具体笔画形态的改变,汉字的笔画的形状都是固定的、独特的,是汉字重要的区别特征之一。

此类偏误主要可以分为汉字中所无的笔画代替和汉字中其他笔画代替两类。

一种是用汉字所无笔画代换,如:以“β”“代阝”、以“P”“代阝”、以“i”代“讠”、以"K”代“⺮”等偏误。

或是一些相近的笔画书写错误,以点代横、以点代竖、以横代横勾等现象。

3、笔画组合汉字笔画和笔画的有三种组合关系:相接和相交、相离。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一、什么是偏误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天上都是黑云,看起来下雨了,我们快回家吧!
快八点了,你起床了。

二、语法偏误的成因
主要有以下几种: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

什么你要买?
那个天我们没有去公园。

三、常见的语法偏误
常见的语法偏误主要有四种:遗漏、误加、误用和错位。

(一)遗漏(缺失)
是指在词语或句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

排队的人很多,厅里面热闹。

有一条蛇掉进缸。

即使你们不同意,我要买这本书。

他连最简单的汉字也写不好,复杂的汉字写不好。

二、误加(多余)
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时使用了该词语或成分。

我们班有十五个学生们。

我昨天不在了家。

他从来一次也没说过谎。

三、误代
误代是指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用了不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个而造成的偏误。

我没有够的钱买车。

一件衣服被他撕破了。

生活中,谁有干涉别人的资格呢?特别是恋爱,局外人别干涉。

举办奥运会有很多好处,那就是我的看法。

四、错序
是指句中的词语或成分位置不当。

下楼两个外国人住。

上海是一个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

他每个星期日和朋友一起都去吃韩国菜。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2(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91页,194页.参考文献:[1]袁博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1995(4).[2]王德春.对外汉语教学漫议之十二两篇.汉语学习,1998(1).[3]李静.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绥化学院学报,2008(4).[4]张雅冰.对外汉语教学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5]周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用观.语文学刊,2008(9).[6]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上接第249页)“无用而累赘的东西”、“a skeleton in cupboard ”可译为“家丑不可外扬”、“沾花惹草”可译为“look for trouble ”。

又如把“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可意译为“act according tothe old ways ”,这样让人一目了然,若是硬把这句话直译成“the nephew carrying a lantern ——showing the way for his uncle (do-ing things in the old fashion )”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因而在使用“加油”时,要看是在什么地方使用,如果在悲愤的语言环境中使用“fighting ”,无疑是给人以战斗的勇气,而“come on ”就没有那么强的意义。

(三)替代替代即转译、替换,主要包括词语创新和阐述性转译。

词语创新是综合利用音译、意译等手段创造新的词汇,例如,“Champaign (香槟酒)”、“beer (啤酒)”和“swallowtail (燕尾服)”。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对外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开展。

而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

偏误分析是研究这些语言偏误的一门学科,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改进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浅谈关于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问题。

一、偏误分析的概念与目的偏误分析是指通过系统和科学的方法,对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归因和分析的过程。

其目的是帮助学习者纠正错误,提升语言能力。

偏误分析可细分为表层偏误分析和深层偏误分析两个层次。

表层偏误分析主要关注语言形式和用法上的错误,而深层偏误分析则聚焦于语义和语用层面的错误。

二、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1. 精准评估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通过对偏误的分析,教师可以准确地评估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通过了解学习者的常见错误和难点,教师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帮助学习者克服困难。

2. 优化教学方法和资源:偏误分析可以揭示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习者的偏误,逐步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资源,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帮助学习者纠正错误:通过对偏误的分析,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识别和纠正错误。

比如,在学习者犯下语法错误时,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练习和解释的方式,引导他们正确掌握语法规则。

4. 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偏误分析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语义和语用上的错误,通过对这些错误的分析和纠正,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三、偏误分析的方法和技巧1. 了解学习者的偏误模式:教师需要观察和记录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错误,分析其中的规律和模式。

比如,一些学习者可能会在句子的语序上出现困难,或者在词汇的选择上出现错误。

通过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偏误模式,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2.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活动,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是指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在语言表达、文化传递等方面存在的错误或不准确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教育环境的不同、学生个人认知的误区等多种因素。

以下是我对对外汉语教学偏误的分析。

首先,语法偏误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偏误。

许多学生学习汉语时,容易在句子构造和语法规则上犯错。

例如,在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中,学生往往会颠倒词序,导致句子语序不通顺。

或者,在疑问句中,学生容易误用疑问句结构,导致句意不明。

其次,发音偏误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偏误。

与很多学生母语语音系统的不同,汉语拥有复杂而独特的音系。

因此,学生常常在发音上出现偏误。

例如,一些学生会将类似的声母或韵母混淆,并且难以发音一些带有声调的字词,导致交流中的误解。

还有,词汇偏误也是一种常见的偏误。

学习汉语的学生由于词汇量的不足,导致他们在进行口语和写作时难以准确选择合适的词汇。

例如,一些学生在描述事物或事件时,往往使用过于简单或含义不准确的词汇,导致语言交流的困难。

文化偏误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常见的问题之一、学习汉语的学生常常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对中国的文化理解存在差异。

他们可能不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交礼仪、习俗等。

这种缺乏文化理解的偏误将直接影响到语言的运用和交流效果。

此外,学习策略偏误也是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往往没有合适的学习策略。

他们可能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他们也可能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在语法、发音、词汇、文化和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都存在。

对于教师而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错误,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只有在不断纠正和改善的过程中,才能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分析:先比较两个句子: (1)我有两本书. (2)桌子上有两本书. 这两个句子都是“有”字句,但(1)是表示领属的,“书”归“我”所有;(2)是存在句,表示某个地方存在着某个东西——桌子上存在着两本书.两个句子最重要的区别在于(1)的主语是拥有者,(2)的主语是处所,而处所通常是地方(北京、中国、外面、旁边等)或者是“名词+方位词”(桌子上、屋子里、树下、房后等). 你句子中的“书包”不可能是书的拥有者,只能是处所,但你没用“里”.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偏误
01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应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02

1

2

3

4
我从小一直学钢琴 我从小一直学了钢琴 分类:传统分类:语法:助词的使用错误 局部性偏误:助词“了”的不理解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也有可能是语际偏误) 理解偏误:对于“了”的不了解 显性偏误:有明显语法结构错误
5
分析:一直”表示持续,动态助词“了”表示完成,这是两个矛盾的范畴.不过,这两个范畴有时可以共存,比如: 他一直当了30年医生. 由于有了“30年”这个时间段,把“一直”的持续限制住了.所以,“一直”、“了”可以同时用.但你的句子里没有一个时间段,却有了一个要命的“从小”,“从小”是表示“自小到现在,而且还将继续”,这样,“从小一直”和“了”就彻底对立了,无法同现、共存.
4、书包有三本书 书包里有三本书 分类: 传统分类:领属关系不清楚 局部性偏误:主语的误用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 理解偏误:对于方位和领属关系的不了解 隐形偏误:有明显的语义不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个”的偏误分析和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一个”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常用词语,它在数量词的基础上衍生出指称功能。

留学生在使用“一个”的过程中,常出现重复使用、过度类推、搭配不当、位置错误、忽略使用、与语境不符等六个方面的偏误。

本文对这些偏误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关键词]“一个”;对外汉语;指称功能;教学建议
“一个”作为数量词,最基本的意义为表示数量义。

在很精确并强调只牵涉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时用此义。

其数词“一”一般都要重读且不能省略。

如:
我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一个”不作为数量词时,还有表示“唯一”或“单独”,表示“同一个”,表示“全、满”的周遍意义等用法。

这些用法不在本文的偏误讨论范围之内。

量词“个”在使用过程中,与之结合频率最高的数词就是“一”,数量词“一个”由于频繁使用,在表量的主要功能之外,逐渐衍生出表示不确定指称的辅助功能。

房玉清指出:“‘一个’既表示数量,又有指称和把类名个体化、具体化的功能。

”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博雅汉语》系列为例,“一个”从初级阶段起步篇到高级阶段飞翔篇中出现了
158次,其中以数量词面貌出现的占65%,具有指称功能的为35%。

一、“一个”的偏误分析
“一个”的多种用法使留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而出现偏误,我们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124条错误用例进行统计,得出如下情况:
下面,我们逐一对各种偏误进行分析:
(一)重复使用
1.与已有的代词重复使用
(1)我也想当一个令别人受影响的一个女性。

(2)人们听一个某一首歌曲,然而很多人满意这首歌曲。

2.与有近似语义的词语重复:
(3)人情味儿,宗教方面说,人死的问题不是一个个人决定的。

(4)男女老少都成为一个一体了。

上述两例偏误的原因在于学习者对词语的语义理解不当:“个人”本身含有“一个”、“自己”的意思;“一体”是合为一个整体,两者不能同现也不能互换。

(二)过度类推
汉语量词数量多、搭配复杂,量词“个”能代替很多专用量词。

但是,尽管“个”有表量范围宽泛、语法功能多样性以及运用的高频率等突出的特点,它却不能取代其它量词的语义、语法作用。

[1]163成年人学习外语时,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运用已学到的外语规则,造成“过度泛化”,或因不清楚多数名词需要专有量词修饰,或没学过量词与名词的某些固定搭配,而统统用“个”代替,造成误代,如:(5)吸烟不但对个人健康没有一个好处,而且……
(6)人与人之间可能要有一些吵架,国与国的话,甚至发生一个战争。

(7)因为那个时候在中国生活困难,爷爷就让他走,找一个好生活。

“生活”、“目标”、“人生”等泛指的抽象名词,不需要使用数量词“一个”。

(三)搭配不当
“一个”与句中词语的语义搭配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一个”加类指名词可以表示属性义,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语义搭配错误,如:
(8)在我的印象当中,和尚应该是一个很善良、与世无争的人。

原文并未出现某个确指对象,可知“和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代称。

(9)世界上哪有一个人愿意帮助爱人自杀?
“人”在例句中是泛指所有的人,“一个”用在“有NP”结构中变为数量词,不表示泛指。

2.在表示确指的、独一无二的普通名词之前使用“一个”,如:
(10)现在她是我的一个妻子和给我缓助的朋友。

(11)当然学外语是都是很难、很苦,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地区的我来说,学汉语是一种乐趣。

妻子和“我”并不代表某一类人,而是确指的个体,不应当使用表示不确定指称的“一个”。

3.一般情况下,“一个”不用在专有名词和人名之前,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有时会出现这种偏误:
(12)四十年代的父亲,离乡背井由家乡福建省南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印度尼西亚。

(13)刚来中国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梁静茹这歌手。

只有当专有名词临时性地转作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普通名词,才能够使用“一个”,但上面两个例句显然不是这种情况。

(四)忽略使用
某些句子或中应该使用指称词“一个”,而学习者往往忽略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当出现新的信息或听话人并不知道的已现信息时,应当使用“一个”来指称该信息,不少学习者忽略了这一点,造成“一个”缺用,如:
(14)再过了一段时间,又来了还不到二十岁的童僧。

“一个”常用于指代未知的或前文未出现过的信息,学习者在处理这类情况时容易忽略“一个”的使用。

2.在“是一个NP”句中,“(一)个”的后面常常是偏正结构,且偏正结构中修饰语往往是带有评价性的修饰语,用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

(15)虽然我对服装事业方面较陌生,但我在原公司的时候,工作成绩也不错,可以说是能干的人。

判断句“是一个NP”,使用“一个”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当表示某人、事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时,如果没有固定的数量搭
配,则必须使用“一个”,如:
(16)他家一共十口人,而且他是八个兄弟之最后。

(五)位置错误
1.汉语的语序与其他语言,特别是印欧语系语言的语序差别较大,学习者受母语语序的影响,无法正确理解汉语语序,会产生名量词位置错误的偏误。

当数量词组的名词前用形容词进行修饰时,学习者的语序经常发生混乱,导致句子不通顺。

例如:
(17)外国友人很喜欢故宫,是一个地方很壮观。

2.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对多项定语中何处应该用“一个”、何处不该用存在理解的误区,往往出现位置错误或多余使用“一个”的现象,如:(18)每个人都爱自己的母亲,可是对我来说我母亲是一个传说、一个神秘和一个值得崇拜的对象。

“神秘”和“值得崇拜”在此处共同修饰中心语“对象”,修饰并列定语时,“一个”一般只出现在第一个定语之前。

(六)与具体语境不符
无论“一个”是作为数量词,或是作为指称词,其使用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否则容易出现与语境不相符的偏误。

(19)我们能留给后面的人什么呢?一个也没有。

如果单从字面理解,第一句没有错,“一个”也可以表示“全、满”的意义,但结合前文的具体语境“我们能留给后面的人什么呢”,使用“一个”与前文不相协调。

(20)我忘不了我的爸爸,在他的指导下我今天有机会在中国参加一个高等水平考试。

“一个”在具体名词、名词短语之前,用于不确定的指称,而根据文中语境,例句中的水平考试特指“我”参加的这一次,是确指,应该使用代词“这个”。

二、教学对策与建议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者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主要错误。

教学应以数量词用法为主,以指称词用法为辅。

(一)初级阶段教学建议
初级水平的学习者使用“一个”的偏误主要表现在量词“个”过度类推、重复使用、与语境不符、搭配不当等四个方面,根据这些偏误,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1.适度推广数量词“一个”。

按照常规教学过程,教学量词“个”和数量词“一”之后,“一个”首
先以数量词的身份出现在教学中。

这一阶段,可以适当夸大量词“个”和数量词“一个”的作用,注意教学与其它名词有固定搭配的量词,以补充学生的量词知识。

2.避免重复使用。

初级水平的学生常常在句中重复出现“个”、“一个”、“某个”、“之一”等语义相近的词语,造成重复使用,对这种错误应及时纠正。

3.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

在与上下文语境的配合方面,“一个”常用于指称上文未出现或已出现但听话人未知的信息,而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常在已知信息前附加“一个”导致错误。

4.搭配规则从简教学。

搭配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一个”与专有名词、普通名词的搭配使用上,虽然其它搭配错误也存在,但限于学生水平,此阶段应尽量教学简单的搭配规则。

(二)中级阶段教学建议
到了中级阶段,学习者开始熟悉“一个”的基本使用规则,在重复使用、与语境不符等方面的偏误明显减少,这一阶段,教学者应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
1.先放后缩,纠正过度类推。

对中级阶段的学习者,教学者应找出使用“个”的条件及其适用范围,使学生明确哪些名词可以使用数量词“一个”修饰,哪些必须与专用量词搭配。

2.详细讲解使用规则,减少错误。

这一阶段应使学生明确“一个”何时表示属性义、何时表示个体义,并适当教学带“一个”的常用句式,如:判断句“是一个NP”句、含有“一个”的无定名词主语句等,使学生学会判断是否应该使用指称词“一个”。

3.注意“一个”的位置。

“一个”在多重定语中的位置比较灵活,教学者应及时提醒中级阶段的学习者注意“一个”在多重定语结构中的常规位置及其在不同位置所传达出的说话人对主客观信息的区分。

(三)高级阶段的教学建议
对高级阶段的学习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表示“唯一”或“单独”、表示“同一个”、表示“全、满”的周遍意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