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三北”防护林混交造林模式
“三北”防护林工程科技

“三北”防护林工程科技“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
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八期工程进行,已经启动第六期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范围囊括了三北地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25个县(旗、区),总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5%,在国内外享有“绿色长城”之美誉。
[14]2018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强调: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
2018年11月30日,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
[1-2]2020年8月18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五期即将完成。
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 [3] 截止2020年底,三北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
背景情况“三北”防护林体系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北部边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昆仑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2.4%。
从1979年到2050年,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 [5] ,规划造林5.35亿亩。
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9年的5.05%提到14.95%。
[6]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
三北地区分布着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
三北防护林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三北防护林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三北防护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工程项目之一,目的在于防止沙漠化和
水源减少。
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则是保证三北防护林能够成功种植的
关键。
1. 主要树种介绍
三北防护林主要采用了杨树、沙柳、沙柳杏、胡杨等树种进行造林。
这些树种都可以适应干旱、荒漠等环境,具有极强的抗旱、耐寒能力,并且可以固定沙土。
2. 黑麦草播种及栽植
黑麦草是一种优秀的草本植物,能够有效保护水源和土壤,为生态环
境保护作出贡献。
在主要树种种植前,可以进行黑麦草的播种和栽植,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
3. 种植技术
在种植主要树种时,需要根据不同树种的习性进行选址和栽植。
比如,杨树适宜在平坦或略微倾斜的地块上种植,而胡杨比较适合在盐碱地
或沙漠地区栽种。
同时,也需要注意树种之间的距离和密度,以保证
树木能够得到充分生长和发展。
4. 养护管理
在树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养护管理。
对于刚刚种植的树苗,需
要进行灌溉、施肥和除草等措施,以加速其生长和成活。
同时,还需
要定期巡视和剪枝,以保证树木的健康和发展。
综上所述,三北防护林主要树种造林技术包括主要树种的介绍、黑麦草的播种和栽植、种植技术和养护管理。
这些技术的正确使用,可以有效地保护沙漠环境、稳定水源,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及防沙治沙管控要求

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及防沙治沙管控要求一、任务概述三北防护林是指位于中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通过人工造林和人工种植植被,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工程。
防沙治沙是指通过对沙漠化、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减少沙尘暴和沙害,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措施。
为了更好地推进三北防护林治理和防沙治沙工作,涉及到一系列的区域划分和管控要求。
二、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划分2.1 区域划分依据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划分依据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需求,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生态系统的特点等因素。
同时,还考虑到区域内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确定了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区域划分依据主要包括:1.地理位置:主要位于中国北方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
2.气候条件:年降水量相对较少、气候干旱的地区。
3.土地利用现状:包括沙漠化和沙化土地的分布情况。
4.生态系统特点:包括土地荒漠化程度、植被类型和生物多样性等。
2.2 区域划分范围根据划分依据,三北防护林治理区域主要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
三、防沙治沙管控要求3.1 防沙治沙目标防沙治沙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沙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育能力,修复退化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
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综合治理措施,使沙地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重建,从而减少沙尘暴的频发和影响。
3.2 防沙治沙控制措施为了实现防沙治沙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包括:1.造林植树:通过人工造林和植树,增加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
2.种草草原:进行合理的草原利用,控制过度放牧,恢复和保护草原植被,增加土壤保水保育能力。
3.沙地固沙:采用沙地固沙技术,包括固沙带、固沙林等,防止沙土风蚀,减少沙尘暴发生。
4.水土保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修建护坡、护岸、沟渠等,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水土环境。
三北造林实施方案

三北造林实施方案三北是指中国北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三个地区,这片广袤的土地常年风沙肆虐,土地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劣。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中国政府提出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旨在通过大规模的造林工程来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改善气候和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总体目标。
三北造林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在2030年前,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5%,草原植被覆盖率达到35%,使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二、实施步骤。
1. 科学选址,根据三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科学确定各地的造林选址,确保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长效果。
2. 种植树种,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造林。
在东北地区,可以选择杨树、松树等耐寒树种;在华北地区,可以选择柏树、柳树等适应干旱的树种;在西北地区,可以选择胡杨、沙柳等耐旱树种。
3. 技术支持,加强对三北地区的造林技术支持,包括土壤改良、水源保障、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支持,确保造林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成活率。
4. 生态保护,在进行造林工程的同时,加强对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水源地,保护湿地等生态系统。
5. 宣传教育,加强对三北地区造林工程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造林工程中来,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三、保障措施。
1. 资金投入,加大对三北地区造林工程的资金投入,确保造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2. 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三北地区的造林工程中来,提供相关的补贴和支持。
3. 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三北地区造林工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四、效果评估。
对三北地区造林工程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确保造林工程的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五、结语。
三北造林实施方案的实施,对于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改善气候和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三北防护林是指位于中国北方三省(内蒙古、甘肃、宁夏)之北的区域内所建设的防护林,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减缓沙漠化蔓延的趋势,防止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其建设与指导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一、科学划定建设区域。
建设防护林需要先考虑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选取合适的种植树种和种植密度。
同时还需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防护林的建设要与当地的农村经济产业相协调,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根据地表特征选择合适的树种。
三北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恶劣,气候干旱、寒冷,选定的树种需要具有适应环境的特性,能够耐干旱、抗风沙、耐寒等。
因此,在选择树种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征,选定能够优化当地生态环境,有利于提升防护林效益的树种进行种植。
三、加强监管和管理。
在防护林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树苗的质量进行检验,把握树苗种植的时间和合理的管理措施,防止废株、腐根等情况的发生,确保防护林的建设质量。
在防护林建设后,还需要加强对林区的管理,及时发现病虫害情况,保障林区的生长发育。
四、重视生态效益。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不仅关乎经济发展和防自然灾害的需求,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因此在防护林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态效益的考虑,注意防护林的生态和环境效益,让防护林不仅是经济的支柱,更是环境的守护者。
五、整合各方资源。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发挥集体作用,推动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在筹划防护林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市场机制、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政府引导、金融支持、市场激励等方式促进防护林建设,提高防护林建设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总之,建设三北防护林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在建设过程中,应以科学建设和生态保护为原则,加强监管和管理,重视生态效益,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推动防护林的建设和发展,为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作出贡献。
吕梁市“三北”防护林混交造林模式

吕梁市“三北”防护林混交造林模式吕梁市"三北" ----- ▲■ r ------ 』■•-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部,是一个被黄土覆盖着的山地高原.全市总面积2.11万km2,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2%.现有耕地62万hrn2,林地38.17万hm2,宜林荒山荒坡29.81万hm2,坡耕地39.56万hm,其中25.以上的坡耕地11.33万hm.吕梁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400mm~600mm而且50%以上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9月的3 个月.春季多风少雨,空气及土壤干燥是造成春季造林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全年无霜期140天~180 天.太阳能辐射总量130千卡~140千m2.年日照时数达到2500小时一2800小时,10~C以上的有效积温33029C,属光能高值区,且垂直温差和昼夜温差大.更有利于植物干物质的积累.吕梁山脉呈北东——南西走向, 由较高海拔的石质山区向深被黄土的丘陵沟壑区倾斜延伸,横贯全境, 构成屋脊形的吕粱山地地貌.按地形地貌.全市可以分为3个大区:一是沿吕梁山主山脊的中部高寒区,海拔900m以上,总面积19.70万hm2,占全市面积的32.90%,年降水498mm~ 576mm,空气湿度相对较高,有利于喜湿耐寒的树种生长.该区林草覆盖率较高.是吕梁山区主要森林区.二是东部丘I 龟及平原区,是吕梁山向汾河谷地延伸部分,总面积35.10万hm2,其中丘陵面积18.2O万hm.,平原面积16.90万hm2年降水4,60mm~ 655mm.丘陵区是该市主要的核桃产区,平原区则是主要的粮食产区.三是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吕梁山向黄河峡谷的延伸部分,面积106.70万出亟兰些兰22 垒±签塑FDRESTRY0FsHANxl 防护林混交造林模式0 任连功陈舜川樊小军hm,占全市总面积的50.40%年均降水441mm~575mm.区内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土壤瘠薄,自然植被稀少,是吕梁市水土流失重灾区,也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 吕梁市生态条件恶劣,造林成活难度大,林木生长缓慢,使用单一树种造林郁闭较慢,生态效益较差,经济效益也较差,因此多采用乔乔,乔灌, 乔草,灌草模式.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1 油松(侧柏),刺槐混交模式1.1立地条件吕梁市中部高寒山区的部分山区海拔900m~l400m,年均气温7 C , 年降水550ram左右,无霜期140天, 土壤以褐土,灰褐土为主.1.2技术思路海拔900m-1500m是吕梁山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的过渡区,树种选择少,而油松,侧柏,刺槐又正好适宜. 油松生长缓慢但长远效益好,而刺槐生长迅速但长远效益差,二者搭配可优势互补,并可减少病虫害发生.1.3 主要技术措施1.3.1 整地主要采用带状块, 状混交,按1:1 比例混交,150cmx2OOcm 或lOOcm300cm~:f2r 距,采用径流或水平沟整地,陡坡小地形用鱼鳞坑整地.1.3.2造林油松,侧柏用2年〜3年生实生苗或2 年生容器苗,刺槐用1 年生苗.油松,侧柏起苗要蘸泥浆及时运输栽植,刺槐采用截干栽植,秋栽埋土御寒防旱,春栽宜早可适当深栽.1;4 成效及目标此模式可利用刺槐生长的特点快速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长期叉可利用油松,侧柏生长期长和经济效益好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1.5 适宜推广区域适宜海拔900m~1300m 地区. 2油松(落叶松,侧柏),柠条(沙棘)混交模式.2.1立地条件吕梁山中部高寒山区,海拔900m 以上的地方,年降水550nmx~676rnm, 年均气温4oC,..9qC无霜期110天一160 天,土壤为褐土.2.2技术思路油松,落叶松,侧柏生长缓慢但长期生态效益较好.柠条为灌木,生长迅速而且也不与乔木争夺空间,在近期可形成立体屏障,减少水土流失. 因此,油松(落叶松,侧柏),柠条(沙棘)混交是较为科学的配置.2.3 主要技术措施采用行间混交或者株间混交,按80cmX6Ocm 行距整成水平沟或径流整地,油松,侧柏,落叶松按200cmX 300cm 株行距栽植.柠条按60cmx 300cm 穴行距春秋点播在挡水墙内上侧,沙棘可采用分根,播种或容器苗栽植.针叶树秋栽宜迟并埋土御寒,防旱,春栽宜早.运苗要打泥浆, 装塑料袋,栽植后要封山禁牧. 2.4成效及目标柠条繁殖能力强.会很快发挥水土保持效果,而针叶树种有较长的经济及生态效益,乔灌混交也增大了立体防护能力.2.5 适宜推广区域适宜在高寒山区的阴坡,半阴坡及河滩谷地,针叶树种与柠条混交是高寒山区造林的重要模式之一.3 刺槐,柠条混交模式关于封山育林的实践和思考封山育林是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实施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促进恢复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以及对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进行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经营改造措施. 以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新的封山育林技术规程拓展了封山育林的范围,进一步丰富了封IlI 育林的内容.原先封育对象只有疏林地和无立木林地,现在叉增加了官林地以及低质,低效有林地和灌木林地的封育改造,扩大了封I【I育林的作业范畴. o 高耀旭澄清了以前关于封山育林模棱两可的一些观念,使林区圭寸…育林有了更好的操作性.使林业生产中一切管护措施都从封山育林中找到了理论依据.有利于林业生产建设.1 封山育林在林业实践中的重要性进入21 世纪,党中央,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出发,对林业作出了全新的科学定性定位,我国的林业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整合了生产力布局,相继启动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林业建设步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新时代.营造林『I 二作作为林业发展的主体.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质量不断提高.封山育林作为营造林工作的一项造林方式.在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生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封山育林是一项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的森林资源培育方式,是林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与人_T造林相比.其恢复植被生态功能和效益更好,更能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据不3.1立地条件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部部分丘陵区,土壤干燥.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春季干旱.夏秋多雨•年均气温7oC~9~C,年降水450ram左右,造林成活难度大.3.2技术思路选择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的刺槐,柠条混交可以迅速恢复植被, 达到立体防护目的,而且刺槐叶,柠条叶也是很好的牲畜饲料,不失为干旱山区脱贫致富,改善环境的叉一较理想的造林模式.3,3主要技术措施3.3.1整地可用水平沟,水平阶,径流及鱼鳞坑整地,阶沟间距300cm 或400cm.3.3.2 栽植最好采用行间混交,减少相互竞争.柠条可条播或穴播,穴距60cm,春早秋晚播种,防止水淹泥淤. 刺槐秋季按200cm 的株距截干栽植并埋土防寒防旱,春季宜早,视墒情确定栽植深度.3,4 成效及目标刺槐,柠条是抗逆性较强的树种,二者搭配不仅迅速恢复植被.发挥水土保持作用,而且作为饲料林亦可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益.3.5 适宜推广区域可在海拔1300m 以下地区特别是陡坡荒沟荒坡造林树种中搭配.4 山杏I 山桃),柠条模式4.1立地条件吕梁市大部分地区土壤瘠薄,春早严重.年均气温6~C~11~C无霜期110天180天.年降水400mm600mm.50%以上降水集中在7月一9 月,造林成活难度较大.4.2技术思路Ih 杏,柠条都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既耐寒叉耐旱,既可以在高海拔地区应用,也可以在低海拔地区栽植.二者搭配可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而且tit 杏,柠条分别具有较好的药用和饲用价值.4.3 主要技术措施4,3.1整地可采用鱼鳞坑,水平沟及径流整地依150cmx200cm或100cmx300cm进行行间混交或不规则块状混交.4.3.2栽植柠条采用春,秋播种,山杏可采用秋季直播或冬季沙藏,雪藏.在春季催芽后点播.柠条,山杏也可以用当年或次年生苗木栽植.出苗后主要防治野兔,田鼠危害4.4 成效及目标山杏,柠条适应性广,生长速度快,能较快起到水土保持效果,并有较好的药用和饲用价值,成林后山杏还可以嫁接食用杏,仁用杏等.为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4. 5适宜推广区域吕梁市大部分地区均适应.(作者简介:任连功.男.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吕梁市林业站.高级工程师. 陈舜川.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吕粱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工程师,樊小军.男.西北林学院毕业.吕梁市林业勘测设计队.工程师:收稿日期:2(/(15-10-27) 出苎堡些!垒±墨塑R)RESTRYoFsHANxl+。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三北防护林是指在中国北方荒漠化、土地沙化严重的三个地区(内蒙古、甘肃、宁夏)建设的一系列防护林体系,旨在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防止沙漠化进一步扩大。
这里介绍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
一、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目标1.植被恢复:通过植被的恢复和种植,增强土地保水、保肥、保墒的功能,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既保护生态环境,也服务经济发展。
2.风沙控制:通过防风固沙,控制沙漠化扩散,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3.土地水分平衡:通过筑坝截沙、建设水利设施等手段,实现三北区域土地水分的平衡,保持土地上的水分,防止干旱和沙漠化的蔓延。
1.科学规划:科学家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基础上,制定出可行的、适宜的林地规划,按照建设流程进行,力求科学、合理、有效。
2.多样化植被:在三北区域的复杂土壤及气候环境下,需要使用多样化的植被,如灌木、草本、乔木等植被,实现对土地的保持水分、抗风固沙、改良有机质等多重效果。
3.重视生态配套:三北防护林需要更注重生态配套,综合考虑植被种植、水资源、动态平衡,建造生态景观等多个方面。
4.注重生态效益: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者需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既要发展经济,也要兼顾生态环境。
5.实行精细化管理:三北防护林需要加强生态监测,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大植被养护工作力度,保证防护林的效益持久、可持续。
1.改良荒漠地:适时对荒漠地进行封禁、封固、封沙等操作,通过提高土地的密实度和有机质含量,从而有助于植物栽种的生长。
2.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植被种植,采用多层次、立体化的植被覆盖,如杨树、胡杨、沙地栎、榆树、沙枣、灌木等。
3.修建绿化带:修建绿化带,使草地、林地、灌丛能够互相补充和支撑,实现生态平衡,并且对于防止沙漠化发挥着关键作用。
4.水土保持:在三北地区的建设,还需要注意水土保持工作的实现,加强对降雨、水土流失、滑坡等相关数据的监控,通过适时的灌溉和防沙抗灾林带的修建,减轻植被受损的程度。
三北防护林修复措施

三北防护林修复措施
“三北防护林”是指中国为了防治沙漠化、保护生态环境而在北方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
其修复措施主要包括:
1. 大规模植树造林:通过人工植树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大规模种植树木,选择耐旱、耐寒、抗风蚀的树种,以形成防护林带,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2. 科学设计布局:依据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特点,科学制定植树造林的布局和方案,保障植被的连片覆盖,提高防风固沙的效果。
3. 加强生态护林:对已经建立的防护林进行科学管理和养护,加强对植被的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和动物侵害。
4. 生态修复和保护:通过生态修复项目,对因环境破坏而荒漠化的区域进行改造,修复植被、保护水源、改善土壤,提高区域的生态功能。
5. 水土保持措施:在植树造林的同时,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梯田建设、沟壑治理等,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植被。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中国在防治沙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举措,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和保护,有助于减少沙漠扩张,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梁市“三北”防护林混交造林模式
吕梁市"三北"———▲■r————』■●-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部,是一个
被黄土覆盖着的山地高原.全市总面
积2.11万km2,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
积的92%.现有耕地62万hrn2,林地
38.17万hm2,宜林荒山荒坡29.81万
hm2,坡耕地39.56万hm,其中25.以
上的坡耕地11.33万hm.
吕梁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
候,年平均降水400mm~6OOmm,而且
50%以上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9月
的3个月.春季多风少雨,空气及土
壤干燥是造成春季造林成活率低的
主要原因.全年无霜期140天~180
天.太阳能辐射总量130千卡~140千
—
m2.年日照时数达到2500小时一
2800小时,10~C以上的有效积温
3302.9℃,属光能高值区,且垂直温差
和昼夜温差大.更有利于植物干物质
的积累.
吕梁山脉呈北东——南西走向,
由较高海拔的石质山区向深被黄土
的丘陵沟壑区倾斜延伸,横贯全境,
构成屋脊形的吕粱山地地貌.按地形
地貌.全市可以分为3个大区:一是
沿吕梁山主山脊的中部高寒区,海拔900m以上,总面积19.70万hm2,占
全市面积的32.90%,年降水498mm~ 576mm,空气湿度相对较高,有利于
喜湿耐寒的树种生长.该区林草覆盖
率较高.是吕梁山区主要森林区.二
是东部丘I龟及平原区,是吕梁山向汾河谷地延伸部分,总面积35.10万
hm2,其中丘陵面积l8.2O万hm.,平
原面积16.90万hm2,年降水4,60mm~ 655mm.丘陵区是该市主要的核桃产区,平原区则是主要的粮食产区.三
是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吕梁山向
黄河峡谷的延伸部分,面积106.70万出亟兰些兰22垒±签塑FDRESTRY0FsHANxl
防护林混交造林模式
0任连功陈舜川樊小军
hm,占全市总面积的50.40%.年均降
水441mm~575mm.区内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土壤瘠薄,自
然植被稀少,是吕梁市水土流失重灾区,也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
吕梁市生态条件恶劣,造林成活
难度大,林木生长缓慢,使用单一树
种造林郁闭较慢,生态效益较差,经
济效益也较差,因此多采用乔乔,乔灌, 乔草,灌草模式.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 1油松(侧柏),刺槐混交模式
1.1立地条件
吕梁市中部高寒山区的部分山
区海拔900m~l400m,年均气温7℃, 年降水550ram左右,无霜期140天, 土壤以褐土,灰褐土为主.
1.2技术思路
海拔900m-1500m是吕梁山由
低海拔向高海拔的过渡区,树种选择少,而油松,侧柏,刺槐又正好适宜.
油松生长缓慢但长远效益好,而刺槐生长迅速但长远效益差,二者搭配可优势互补,并可减少病虫害发生.
1.3主要技术措施
1.3.1整地主要采用带状块,状混
交,按1:1比例混交,150cmx2OOcm 或lOOcm300cm~:f2r距,采用径流或水平沟整地,陡坡小地形用鱼鳞坑整地.
1.3.2造林油松,侧柏用2年~3年
生实生苗或2年生容器苗,刺槐用1 年生苗.油松,侧柏起苗要蘸泥浆及
时运输栽植,刺槐采用截干栽植,秋栽埋土御寒防旱,春栽宜早可适当深栽. 1;4成效及目标
此模式可利用刺槐生长的特点
快速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长期
叉可利用油松,侧柏生长期长和经济效益好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5适宜推广区域
适宜海拔900m~1300m地区.
2油松(落叶松,侧柏),柠条(沙棘)
混交模式.
2.1立地条件
吕梁山中部高寒山区,海拔900m
以上的地方,年降水550nmx~676rnm, 年均气温4oC,..9qC,无霜期110天一160天,土壤为褐土.
2.2技术思路
油松,落叶松,侧柏生长缓慢但长
期生态效益较好.柠条为灌木,生长
迅速而且也不与乔木争夺空间,在近期可形成立体屏障,减少水土流失.
因此,油松(落叶松,侧柏),柠条(沙
棘)混交是较为科学的配置.
2.3主要技术措施
采用行间混交或者株间混交,按
80cmX6Ocm行距整成水平沟或径流整地,油松,侧柏,落叶松按200cmX 300cm株行距栽植.柠条按60cmx 300cm穴行距春秋点播在挡水墙内上侧,沙棘可采用分根,播种或容器
苗栽植.针叶树秋栽宜迟并埋土御寒,防旱,春栽宜早.运苗要打泥浆,
装塑料袋,栽植后要封山禁牧.
2.4成效及目标
柠条繁殖能力强.会很快发挥水
土保持效果,而针叶树种有较长的经
济及生态效益,乔灌混交也增大了立体防护能力.
2.5适宜推广区域
适宜在高寒山区的阴坡,半阴坡
及河滩谷地,针叶树种与柠条混交是高寒山区造林的重要模式之一.
3刺槐,柠条混交模式
关于封山育林的实践和思考
封山育林是对具有天然下种或
萌蘖能力的疏林,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实施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
繁殖生长.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促
进恢复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以及对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进行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经营改造措施. 以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新的封山育林技术规程拓展了封山育林的范围,进一步丰富了封IlI育林的内容.原先封育对象只有疏林地和无立木林地,现在叉增加了官林地以及低质,低效有林地和灌木林地的封育改造,扩大了封I【l育林的作业范畴. o高耀旭
澄清了以前关于封山育林模棱两可的一些观念,使林区封…育林有了更好的操作性.使林业生产中一切管护措施都从封山育林中找到了理论依据.有利于林业生产建设.
1封山育林在林业实践中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务院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出发,对林业
作出了全新的科学定性定位,我国的
林业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确
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整
合了生产力布局,相继启动实施了六
大林业重点工程.林业建设步入了一
个加快发展的新时代.营造林『I二作作为林业发展的主体.也呈现出良好的
发展势头,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森林
质量不断提高.封山育林作为营造林
工作的一项造林方式.在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改
善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生产,促进
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封山育林是一项成本低,见效
快,效果好的森林资源培育方式,是
林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生态建
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与人_T造林相比.其恢复植被生态功能和效益更
好,更能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据不
3.1立地条件
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部部
分丘陵区,土壤干燥.沟壑纵横,水土
流失严重,土壤瘠薄,春季干旱.夏秋
多雨.年均气温7oC~9~C,年降水
450ram左右,造林成活难度大.
3.2技术思路
选择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的
刺槐,柠条混交可以迅速恢复植被, 达到立体防护目的,而且刺槐叶,柠
条叶也是很好的牲畜饲料,不失为干旱山区脱贫致富,改善环境的叉一较理想的造林模式.
3,3主要技术措施
3.3.1整地可用水平沟,水平阶,径流及鱼鳞坑整地,阶沟间距300cm或400cm.
3.3.2栽植最好采用行间混交,减少
相互竞争.柠条可条播或穴播,穴距60cm,春早秋晚播种,防止水淹泥淤. 刺槐秋季按200cm的株距截干栽植, 并埋土防寒防旱,春季宜早,视墒情
确定栽植深度.
3,4成效及目标
刺槐,柠条是抗逆性较强的树
种,二者搭配不仅迅速恢复植被.发
挥水土保持作用,而且作为饲料林亦可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益.
3.5适宜推广区域
可在海拔1300m以下地区特别
是陡坡荒沟荒坡造林树种中搭配.
4山杏I山桃),柠条模式
4.1立地条件
吕梁市大部分地区土壤瘠薄,春
早严重.年均气温6~C~11~C,无霜期
110天180天.年降水400mm
600mm.50%以上降水集中在7月一9 月,造林成活难度较大.
4.2技术思路
Ih杏,柠条都具有较好的适应
性,既耐寒叉耐旱,既可以在高海拔
地区应用,也可以在低海拔地区栽植.二者搭配可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而且tit杏,柠条分别具有较好的
药用和饲用价值.
4.3主要技术措施
4,3.1整地可采用鱼鳞坑,水平沟及
径流整地.依150cmx2OOcm或
100cmx300cm进行行间混交或不规则块状混交.
4.3.2栽植柠条采用春,秋播种,山
杏可采用秋季直播或冬季沙藏,雪藏.在春季催芽后点播.柠条,山杏也
可以用当年或次年生苗木栽植.出苗后主要防治野兔,田鼠危害
4.4成效及目标
山杏,柠条适应性广,生长速度
快,能较快起到水土保持效果,并有
较好的药用和饲用价值,成林后山杏还可以嫁接食用杏,仁用杏等.为发
挥较好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4.5适宜推广区域
吕梁市大部分地区均适应.
(作者简介:任连功.男.山西农业
大学毕业.吕梁市林业站.高级工程师. 陈舜川.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吕粱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工程师,樊小军.男.西北林学院毕业.吕梁市林业勘测设计队.工程师:收稿日期:2(/(15-10-27)
出苎堡些!垒±墨塑
R)RESTRYoFsHANx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