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教案(附练习)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五单元《黄州快哉亭记》。
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快哉亭周围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品质。
教学时,需重点讲解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3. 学生能够领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难点:文中难点词汇和句式的讲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课文译文;3. 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苏轼的生平事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地位和作品风格。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同时纠正发音和语气。
3. 课文翻译:让学生根据课文译文,自行翻译课文,遇到难点时教师给予讲解。
4. 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如“亭者,停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
5. 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品质,如面对困境时的乐观、自强不息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体裁、作者;2. 课文难点词汇和句式;3. 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课文;2. 根据课文译文,自行翻译课文;3. 完成相关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漏补缺,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进一步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并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课文翻译1. 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例如,在翻译“亭者,停也”时,教师可以解释“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以及“停也”的意思是“停下来休息的地方”。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州快哉亭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3)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3)学会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黄州快哉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作者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3)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黄州快哉亭记》全文;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3.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2.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心态。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相关背景资料;3. 重点字词解释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黄州快哉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景色描写;1.2 简介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1.3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快哉亭”吗?请大家谈谈对亭子的印象。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2.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问题互相讨论;2.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3.1 小组内讨论:请大家谈谈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3.3 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4. 朗读与默写4.1 组织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4.2 让学生默写课文,检查背诵效果;4.3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和默写情况,鼓励优秀学生。
5. 课堂小结5.2 强调课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5.3 布置作业: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黄州快哉亭的游记。
6. 课后反思6.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6.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州快哉亭记》。
(2)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文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表达和创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黄州快哉亭记》。
(2)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文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运用文中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黄州快哉亭记》。
(2)准备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文中的重要内容。
(3)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学生准备:(1)预习《黄州快哉亭记》。
(2)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做笔记。
(3)准备好合作学习的小组,以便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介绍苏轼的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黄州快哉亭记》的兴趣。
(2)学生朗读《黄州快哉亭记》,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黄州快哉亭记》,理解文中的内容和主题。
(2)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文中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写作练习。
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

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黄州快哉亭记》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能够解释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运用朗读、讨论、解读等方法,深入理解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黄州快哉亭记》全文。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解释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和背景。
2. 深入理解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 运用朗读、讨论、解读等方法,深入理解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文中的描绘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向学生介绍《黄州快哉亭记》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通过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 探究学习:学生自主探究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通过解读,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和思想。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黄州快哉亭记》全文。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解释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七、教学准备1. 准备《黄州快哉亭记》全文的文本材料。
2. 准备相关的注释和工具书。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乐等。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州快哉亭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3)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情感;(3)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关注人生与社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黄州快哉亭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中抽象意境的把握;(3)苏轼思想内涵的深入剖析。
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文学地位;(2)概述《黄州快哉亭记》的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文化常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2)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苏轼的写作风格;(3)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3)剖析苏轼的思想内涵,联系现实生活,启示学生。
5. 创意写作:(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创意写作:评选出优秀作品,给予表扬,提升学生的写作信心。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州快哉亭记》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乐观的人生态度;(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懂得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黄州快哉亭记》的重点字词及其释义;2.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法;2. 对苏轼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3. 如何在现代语境下传承和发扬苏轼的乐观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黄州快哉亭记》,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和用法,共同解决难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梳理文本脉络,深入解读苏轼的思想内涵。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联系现实生活,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的乐观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黄州快哉亭记》;3. 推荐一本关于苏轼的书籍,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苏轼的人生经历为例,阐述其乐观精神;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苏轼与其他文学家的差异;4. 利用情境教学法,模拟古代文化环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七、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即时评价;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对其进行评价;4. 分享环节:评价学生在分享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内容、表达等方面。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黄州快哉亭记》教案汇编《黄州快哉亭记》教案第一篇教学内容: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基本阅读第二课《黄州快哉亭记》教材简析:1.快哉亭是张梦得所建,由苏轼命名,苏辙作记。
当时这三人都被贬了官,身处逆境,但都很达观。
亭名很潇洒,文章很洒脱。
2.文章主旨:它从写景入手,以浩荡的长江带出快哉亭,接着写登亭观览的快意,然后转入议论,揭出文章主题:心中坦然则无往而不快。
3.艺术特点: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
议论则层层递进。
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申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
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
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
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教学目标:1、了解文体特征;2、能筛选信息,并疏通文意;3、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2、难点:引录宋玉《风赋》中的故事的作用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安排:一、导入并初步感知1. 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
2.文体与作者:①.了解本文文体“记”。
回顾以以前学过的带有“记”字的文章内容,然后归纳:“记”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②.简单了解作者。
3.读课文(范读或录音),正音并注意句读。
4.初步感知①.填空:快哉亭涉及了三个人,分别是、以及,三个人的共同点是。
(帮助理解主旨)②.“快哉”一词贯穿全文,是本文的“文眼”,划出含有“快”的句子二、再读课文,重点研讨1、从以上七个句子入手,整理出文章的脉络、思路,了解作者的感情。
2、深入探讨“快哉亭”命名的原因。
3、文中第三段为什么要引用宋玉《风赋》中的故事?三、拓展与小结本文作者认为“不以物伤性”将无往不快。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州快哉亭记》全文。
(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3)理解并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心态。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黄州快哉亭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
2. 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3. 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2. 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黄州快哉亭记》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黄州快哉亭记》,勾画出生僻字词,查找其含义。
3. 讲解: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快哉亭”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六、课后作业:1. 背诵《黄州快哉亭记》。
七、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黄州快哉亭记》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3. 评价学生的写作练习。
八、教学资源:1.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
2. 生僻字词的含义解释。
3. 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注重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附练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一、宋代的亭台记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非常突出,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去读懂和欣赏这一类文章,将作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为了使课堂教学符合“增效减负”的目标,要求学生充分利用预习稿和小组学习形式进行课前学习,提高预习的效率,增强自学能力。
1、阅读文章,搜集资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配合预习稿翻译文章,实现第一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
2、充分利用学生小组,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第二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
3、通过课堂点拨和课后订正,师生交流,彻底解决遗留问题,实现第三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
三、教学方法:运用预习稿、讲学稿和习作稿整合课内外资源,力求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素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四、教时安排:共2课时(本节授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阶段:扫清障碍(课前预习+第一课时)
1、利用预习稿,使学生对作者,写作背景和文章翻译有较清晰的掌握,并在各学习小组之
内和之间取长补短,合作解决遇到的基础知识方面的疑难问题。
2、通过预习稿训练中有目的的引导,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堂上点拨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等,巩固预习阶段的学习成果。
4、学生利用预习稿的订正,彻底解决所有预习遗留的问题
第二阶段:品读和赏析(第二课时)
1、整体把握文章,以“快”字为线索,迅速理顺文章脉络。
2、以文本阅读为基础,读懂和欣赏文章。
3、比较阅读,充分感受和理解亭台记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
第三阶段:延伸阅读(课后完成)
1、通过课后阅读,加强对亭台记文情、景、理浑然一体写作特色的认识。
2、写作是语言表达的有效延伸,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能力。
《黄州快哉亭记》预习稿
【作者和背景】
▲苏辙,字,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
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
【题解】
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所建,所命名,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
【字音】
沅()沔()子瞻()东西一舍()风开云阖()变化倏()忽舟楫()
草木行()列皆可指数()
睥()睨()骋()骛()
飒()然而风何与()焉
会()计蓬户瓮()牖()
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翻译与理解】
【1】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黄州),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诵读后思考:此处描写从西陵到赤壁的江流景象发生怎样的变化?
【2】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通“”)。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⑴。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之所以为快哉者也⑵。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⑴(句式:)
▲⑵:
▲这一段介绍了快哉亭命名的哪几个原因呢?
【3】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⑴,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⑵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⑴(句式:)
⑵
▲本段引用的故事大概讲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快乐的关键是(引用原文):
【4】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⑴,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⑵,乌()睹其为快也哉?
▲⑴(句式:)
⑵
▲此段引入张梦得的事例目的何在呢?
【思考】苏辙的人生观深受哥哥苏轼的影响,他们既是一往情深的手足兄弟,又是互相欣赏的文坛挚友,搜集他们两人之间的故事,回顾以前学过的苏轼作品,再一次细细品味,或许我们会有所启迪!(位置不够可在页背作答)
篇名佳句
《》
《》
《黄州快哉亭记》预习稿
【作者和背景】
▲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
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题解】
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
【字音】
沅(yuán)沔(miǎn )子瞻(zhān )东西一舍(shâ)风开云阖(hã)变化倏(shū)忽舟楫(jí)
草木行(háng )列皆可指数(shǔ)
睥(pì)睨(nì)骋(chěng)骛(wù)
飒(sà)然而风何与(yù)焉
会(kuài )计蓬户瓮(wâng)牖(yǒu )
濯(zhuó)长江之清流,揖(yī)西山之白云
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ēng)者
【翻译与理解】
【1】江(长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开阔浩大不可阻挡),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更加阔大)。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水势浩荡),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黄州),即(靠近)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命名)之曰“快哉”。
▲诵读后思考:此处描写从西陵到赤壁的江流景象发生怎样的变化?3次变化,“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始宽-渐宽-全
开),视角是由远及近的
【2】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30里)。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通“合”)。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⑴。
变化倏忽(忽然),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赏玩)几席之上,举目而足(饱览)。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排列成行),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一一指着数出来),此其之所以为快哉者也
⑵。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伺机争夺),周瑜、陆逊之所骋骛(纵横驰骋),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⑴(句式:状语后置)白天能看见船只出没在亭子前,夜里能听见鱼龙悲鸣于亭子下
▲⑵:这就是亭子取名“快哉”的原因了。
▲这一段介绍了快哉亭命名的哪几个原因呢?2个原因:此其之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
【3】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⑴,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生得逢时)不遇之变。
楚王之所以为乐(之所以觉得快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⑵士生于世,使其中(心中)不自得(不舒畅),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⑴(句式:定语后置)有飒然吹来的一阵风⑵楚王之所以觉得快乐,百姓之所以感到忧伤,这就是因人而已,与风有什么相干呢?
▲本段引用的故事大概讲的是什么(请复述):
▲作者认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快乐的关键是:士生于世,使其中(心中)不自得(不舒畅),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4】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利用)会计(征收钱粮的公事)之余功,而自放(放达游乐)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洗濯)长江之清流,揖(迎送)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自我安乐)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⑴,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不能忍受的景象)⑵,乌(哪能)睹其为快也哉?
▲⑴(句式:倒装句)受清风的吹拂,明月的照射。
⑵这些都是文人游子之所以引起悲哀痛苦而不堪忍受的景象。
▲此段引入张梦得的事例目的何在呢?借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思考】苏辙的人生观深受哥哥苏轼的影响,他们既是一往情深的手足兄弟,又是互相欣赏的文坛挚友,搜集他们两人之间的故事,回顾以前学过的苏轼作品,再一次细细品味,或许我们会有所启迪!(位置可在页背作答)
篇名佳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