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山脉的变化
山脉的变化最终完结(1)

实验过程
1、实验前观察:玻璃片( 完好无损)。
2、实验中:用酒精灯对玻璃片进行加热20秒后迅速放入冷水中,发现( 出现裂痕), 擦拭干净后,再次进行加热20秒后迅速放入冷水中,发现(颜色变浅,裂痕密密麻麻 ), 然后擦拭干净,第三次加热20秒后迅速放入冷水中,发现( 玻璃片破碎)。
由于玻璃片在反复的冷热变化过程中( 破碎)。
岩石 热环境
冷环境
注意事项
①千万要注意安全!切不可用身体的任何部位 接触到被加热的物品。
②小组合作实验,要分工明确,仔细观察实验 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单的填写。
③将加热的玻璃放入冷水中时需要小心,不要 被破碎的玻璃伤着,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④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实验记录单
这壮美绮丽的山脉风光,让我们赞 不绝口,那它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山脉占地球陆地面积不足五分之一, 他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不 断作用与平衡导致地壳板块运动形 成的结果,除了非常神奇的地球内 部自然力量外,还有一些来自地球 外部的自然力量对山脉进一步塑造, 使山脉形态更加丰富多彩。接下来 我们就探究一下影响山脉形态变化 的自然力量。
除了山脉,地球上还有很多不同
种类的地形地貌,如沙洲、石钟 乳、丘陵……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它们的变化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 响呢?请同学们课下多搜集一些 资料、图片,今后的科学课上我 们会继续研究,探索。
谢谢大家
猜想并讨论:
岩石是否会破碎?如果会的话, 那些自然力会使它破碎?
关于引起山脉变化的原因,你们提出 了自己的猜想,那你们的猜想到底对 不对呢?用什么办法证明你的想法是 正确的呢?
实验 具体是 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
五岭(山脉名称)

五岭(山脉名称)
山脉名称
01 具体范围
03 其它含义
目录
02 行政区划 04 南岭的代表
目录
05 分水岭特征
07 引证
06 红军长征经过 08 文学
五岭,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及周围群山。在江西、湖南与广东、广西四省的边境,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 的山脉,被称为五岭(相距遥远非山系)。三个在湘桂间,因此一般是由西到东地排列,指越城岭(湘桂间)、 都庞岭(湘桂间)、萌渚岭(湘桂间)、骑田岭(湘南)、大庾岭(赣粤间,腹地在江西大庾县),横亘在湖南、 两广、江西之间。是史称南岭者的主要构成。
越城岭:在今广西兴安县之北,为由湘入桂的交通要道,这里还有兴安县严关和秦城遗址。——这里的灵渠 是秦始皇打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统一岭南的重大工程,灵渠附近就是五岭的西部起点。建成灵渠的当年,秦 始皇就在岭南设立了三个郡。
都庞岭:在今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南和广东省连州市之北,而不是今日位于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和湖南永州市 江永县之间的都庞岭。秦时的湟溪关即在此岭之上,亦为由湘入粤之道。
其它含义
先是要塞
后指山脉
五岭五岭在秦汉早期指五个军事要塞性质的山岭,扼守几个关键通道,所以范围有限。因为名气大,而所在 大山没有统一名称,后来才以之称呼所在大山,以方便了解。
五岭亦作“五岭(上山下领,是岭的繁体字,)”、“五领”(上山下领的字有时简写为领,为古代通假 字)。史书记载互有出入,综合《广州记》、《南康记》、《舆:地志》、《水经注》诸家所说,五岭的具体位 置如下(三个在湘桂间而且西端附近的灵渠是秦始皇统一岭南的重大工程,因此五岭一般由西到东地排列):
山脉的变化简述

幼年山脉 险峻陡峭
起伏平缓 老年山脉
自然力量的作用 温度、空气、水、生物
2.想一想,山脉的变化受到 哪些自然力量的影响?
1内力:地球内部能量变化引起 的内力作用的结果。
2外力:温度的变化、水、.生物、 风等外力作用造成的风化作用。
1内力作用:地球内部能 量变化引起地壳板块的运
动,造成地表抬升或沉降, 称为内力作用。
• 1)在托盘内铺一层约1厘米厚的粗糙 玉米面
• 2)将不规则石块摆放在玉米面上方, 用手拍平拍实;
• 3)用嘴对着玉米面轻轻吹气。
•
• 实验结果:没压石块部分的玉米
面被“风”吹走了,压石块部分
• 的玉米面没被吹走。
• 蘑菇石形成原因:沙漠中的岩石
松软程度不同,当有风吹向岩石 时,松软的部分被吹走了,坚硬 的部分被留下,于是就形成了形 态各异的蘑菇石。
模拟实验(二)结冰对岩石的作用
2.实验现象:实验前 泥土表面完整
模拟实验(二)结冰对岩石的作用
1.实验过程:(见书中58页)
实验后
结冰使泥土破碎
模拟实验(二)结冰对岩石的作用
(现象):结冰使泥土(熟石膏) 破碎
结 论:
结冰会使 岩石 破碎
• 实验目的:探究结冰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 实验材料:气球、纸盒、熟石膏、水、小木棒。 • 实验步骤:1、用水填充一个小气球,直到像乒
破碎 •
实验结论:冷热变化对岩石
有破坏作用。
•岩石破碎的原因:岩石在温度
变化的条件下,由于表层和内 部受热不均 ,产生膨胀与收缩 而发生破碎。
通过实验发现 温度变化会使玻璃破碎 (现象):
结论: 温度变化会使岩石破碎
2、模拟实验:结冰对岩石
安第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目录[隐藏]概况划分地质气候生态自然资源居民经济概况划分地质气候生态自然资源居民经济∙考察勘探∙面临危机∙原住民族安第斯山脉Andes Mountains亦作The Andes,西班牙语作Cordillera de Los Andes或Los Andes。
[编辑本段]概况世界上最长的山脉[1],几乎是喜玛拉雅山脉三倍半,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干。
南美洲西部山脉大多相智利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安第斯山脉互平行,并同海岸走向一致,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大体上与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脉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达岛,南段伸至火地岛。
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等国,全长约8900千米。
一般宽约300千米,最宽处在阿里卡(Arica)至圣他克卢斯(Santa Cruz)之间,宽约750公里,。
整个山脉的平均海拔3,660 米,有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海拔超过6000米,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横断山体组成,间有高原和谷地。
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的最高峰。
地质上属年青的褶皱山系。
地形复杂。
南段低狭单一,山体破碎,冰川发达,多冰川湖;中段高度最大,夹有宽广的山间高原和深谷,是印加人文化的发祥地;北段山脉条状分支,间有广谷和低地。
多火山,地震频繁。
安第斯山最高峰是位在阿根廷内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也是最高的死火山。
此外安第斯山脉中的哥多伯西峰(Cotopaxi)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之一,海拔5897米。
南美洲诸重要河流的发源地。
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富森林资源以及铜、锡、银、金、铂、理、锌、铋、钒、钨、硝石等重要矿藏。
山中多垭口,有横贯大陆的铁路通过。
泛美公路沿纵向谷地和海岸沟通安第斯山区各国。
安第斯山脉从南美洲的南端到最北面的加勒比海岸绵亘约形成一道连续不断的屏障。
地理 山脉

昆仑山横亘在甘,青之间的祁连山绵延千里,就如同千里
奔涌的巨浪涌到酒泉城正南时突遇逆流,被激的狂涛怒浪 一直抛进九霄.这里的山峰海拔普遍在5000米左右,天梯 一直抛进九霄.这里的山峰海拔普遍在5000米左右,天梯 山更高达5547米.讲相对高度,它们普遍在4000米上下. 山更高达5547米.讲相对高度,它们普遍在4000米上下. 你想一想,它们比五岳,黄山,武当高出多少? 你想一想,它们比五岳,黄山,武当高出多少?相对于地 面它们又比青藏高原上那些全球著名的高峰如念青唐古拉 冰峰高出多少? 冰峰高出多少?怪不得上古之人称祁连主峰一带的群山为 "昆仑".司马光注释《太玄中》说:"昆仑者,天象 昆仑".司马光注释《太玄 说:" 之大也." 之大也."广袤,高峻,奇峰争姿,云海漫漫,酒泉境内 的祁连,堪为"昆仑" 的祁连,堪为"昆仑"最形象,最准确的语义.
天山 是中亚东部地区(主要在中国新疆) 中亚东部地区(主要在中国新疆)
的一条大山脉,横贯中国新疆的中部,西端 的一条大山脉,横贯中国新疆的中部,西端 伸入哈萨克斯坦.长约2500公里,宽约250伸入哈萨克斯坦.长约2500公里,宽约250-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是托 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是托 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汗腾格里峰海拔 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汗腾格里峰海拔 6995米,博格达峰的海拔5445米.这些高 6995米,博格达峰的海拔5445米.这些高 峰都在中国境内,峰顶白雪皑皑.新疆的三 条大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 条大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 此山.
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青海省西部,格尔木市 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青海省西部,格尔木市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1地理情况地理位置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
它耸喜马拉雅山脉立在青藏高原南缘,分布在中国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国境内,其主要部分在中国和尼泊尔交接处。
西起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南迦帕尔巴特峰,东至雅鲁藏布江急转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全长2450千米,宽200~350千米。
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
形成历史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澳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
印度板块仍在以每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同时还处于板块边界碰撞型地震构造带上。
据地质考察证实,早在20亿年前,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它经历了整个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持续到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纪末期,那时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总的趋势是喜马拉雅山脉连续下降,在下降过程中,海盆里堆积了厚达30000米的海相沉积岩层。
到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地质上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经地质考察证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至今尚未结束,仅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
还在缓缓地上升之中。
喜马拉雅山脉是从阿尔卑斯山脉到东南亚山脉这一连串欧亚大陆山脉的组成部分,所有这些山脉都是在过去6500万年间由造成地壳巨大隆起的环球板块构造力形成的。
大约18000万年以前,在侏罗纪,一条深深的地槽——特提斯洋与整个欧亚大陆的南缘交界,古老的贡德瓦纳超级大陆开始解体。
贡德瓦纳的碎块之一、形成印度次大陆的岩石圈板块,在随后的13000万年间向北运动,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逐渐将特提斯地槽局限于自身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巨钳之内。
在其次的3000万年间,由于特提斯洋海底被向前猛冲的印-澳板块推动起来,它的较浅部分逐渐干涸;形成西藏高原。
在高原的南缘,边际山脉(外喜马拉雅山脉)成为这一地区的首要分水岭并升高到足以成为气候屏障。
山脉的变化

了解:
• 风蚀作用包括风的吹蚀和磨蚀。 • 吹蚀:当风吹过地面上松散的沙粒时, 由压力差而产生的上升力大于重力时, 沙粒就被启动而脱离地面,即所谓吹 蚀 • 磨蚀:被吹起的沙粒对岩石进行冲击 和摩擦时,岩石表面会受到磨损,这 种作用会称为磨蚀
山脉风光
山脉的变化
提示
• 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 石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原因, 岩石破碎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生物的作用(如植物根的生长) • 酸的腐蚀 • 风的力量
认识蘑菇石
•蘑菇石的形成原因:
• 这些石头长期受到风沙的侵 蚀。也就是风蚀的作用。
喜马拉雅山脉地质构造和变迁

喜马拉雅山脉地质构造和变迁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也是全球最年轻的山脉之一。
从孟加拉湾到喜马拉雅山脉北部,这个区域跨越了许多国家,如印度、尼泊尔、不丹、中国和巴基斯坦等。
这个区域包括许多地形,例如平原、河流、山脉和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对这个区域的环境和气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究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构造和变迁,及其对整个地球环境的影响。
一、地质构造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构造非常复杂,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冲突而形成的。
印度板块从南部逐渐向北移动,约每年移动5至6厘米,撞击在欧亚板块上,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上升。
这种地质构造被称为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发生在约5500万年前,这时候喜马拉雅山脉的原始形式已经出现。
两个板块的碰撞导致厚重的岩石形成山脉,尤其是众所周知的喜马拉雅山峰。
这些岩石经过无数年的压迫和挤压,形成了岩石层次与构造复杂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特征不仅仅是由板块的碰撞形成的,还有其他的构造特征。
喜马拉雅山脉因地质构造的复杂性而丰富。
山脉中包含着许多岩石层次和岩浆矿物,例如石英岩、花岗岩、片岩、含石膏和盐的石灰岩等。
这些不同的构造特征和岩石层次使得喜马拉雅山脉具有独特的地质美。
二、变迁受到亚洲另一部分地区的地质演变的影响,喜马拉雅山脉在漫长的时间内经历了很多的变迁。
从板块的碰撞开始,喜马拉雅山脉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变迁。
第一次变迁是在古新世时期,当时喜马拉雅山脉的地下岩石最初产生了压力。
由于质量的增大和板块碰撞频繁程度增加,喜马拉雅山脉内的推力变得越来越强。
第二次变迁是在始新世时期,这时喜马拉雅山脉的地下岩石达到了目前的水平。
在随后的数百万年里,板块碰撞的影响让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内部的岩石得到提升和挤压。
第三次变迁是在漫长的中新世,这时喜马拉雅山脉内的岩石发生了折叠和断裂,并在一些地区发生了岩浆喷发。
这些变化对喜马拉雅山脉内部的结构带来了一定的变化。
第四次变迁是在新近纪时期,这时岩石在喜马拉雅山脉内部的变形最为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脉的变化秦香慧教材分析:“地表缓慢变化”单元是在上学期学习了“地表剧烈的变化”单元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
由于引起地表变化的诸多因素对山脉的影响极其缓慢复杂,对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生命个体来说,是无法观察到其变化的全过程的。
因此,本课将引领学生对引起山脉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进行想象、分析、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试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作用与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
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
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学情分析:在五年级上册“地表剧烈的变化”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利用多种方式,探究了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能量的不断作用与平衡所导致的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造山运动以及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
已基本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对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也有了一些总体的认识。
山村的学生对形态各异的山脉都会或多或少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有所了解。
同时他们对“幼年山脉”是怎样向“老年山脉”转化的会非常感兴趣。
设计理念:作为科学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是重在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观察、实验等各种探究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
对学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
在学法上,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行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要突出实验教学,因此,本课始终都是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知和自我结构。
在探知的过程中,启迪出新的问题,带着问题进一步完成探究获得新的发现。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能有根据的推测“老年山脉”初期的形态特点。
用模拟试验的方法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能通过分析模拟试验的结果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球表面岩石的变化。
3、科学知识目标能解释“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的含义。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造成地球表面的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试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设计思路:激趣导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拓展延伸——评价总结教学材料:教师准备:不同山脉形态的图片、山脉形成、风化作用视频材料。
学生分组材料:玻璃、酒精灯、试答夹、气球、烧杯、水、小石子、砖块、酸溶液等。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喜欢美丽的山川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壮美绮丽的山脉风光。
2、多媒体出示:山脉风光,学生欣赏后说说感受。
3、师:这壮美绮丽的山脉风光,让我们赞不绝口,那它原来就是这样的吗?4、学生思考回答。
5、师:山脉是不断变化的,你想知道它是怎样变化的吗?今天学习《山脉的变化》一课。
(板题)6、师: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不断作用与平衡导致地壳板块运动形成山脉,除了非常神奇的地球内部自然力量外,还有一些来自地球外部的自然力量对山脉进一步塑造,使山脉形态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就探究一下影响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力量。
【多媒体再现自然美景,唤起学生对山脉已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用感性材料形象地展现两种山脉的特点,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二、猜想假设1、师:山脉形成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大家看下面两张不同的山脉照片,说说这些山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呢?2、学生观察、描述两种山脉在外形上的特点。
(有的险峻陡峭,有的起伏平缓。
)3、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指向图片)同学们猜一猜像这类起伏比较平缓的山脉大约形成于多少年以前?(学生猜测。
)【学生不一定能够猜对,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师:同学们,山脉占地球陆地的面积不足五分之一,像这类起伏比较平缓的山脉大约形成于3亿年以前,我们称它们为“老年山脉”,而这一类陡峭、险峻的山脉大概形成于6000多万年以前,我们称它们为“幼年山脉”。
5、师:同学们想一想,起伏平缓的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大胆猜一猜险峻陡峭的幼年山脉是受到了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变成平缓的老年山脉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并说出你的理由、根据。
(多媒体出示设计提示: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岩石破碎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学生在以往的科学课中已经学习了热胀冷缩原理、酸雨的危害……在生活当中见到过玻璃受热不均匀破碎、植物根的生长使地面凸起……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猜想的理由的依据。
】6.大胆猜想。
①学生认真思考,自己做出猜想。
②组内讨论:先各自说一说自己的猜想,讨论是否有切实、合理的依据,从而去除一些不切实际的猜想,然后把本组的讨论结果记录下来,以便交流。
7.交流猜想。
①各小组交流猜想,并说一说猜想的依据。
(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有可能影响到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力量,并以“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追问学生猜想的理由。
)②教师以板书整理学生的发言。
学生可能会想到的因素有a.温度的影响。
b.水的作用。
c.生物的作用(如植物根的生长)。
d.其他物质的腐蚀作用(如酸)。
c.风的力量【通过猜想让学生明确影响山脉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使以下实验方案的确定更有针对性。
但学生的猜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猜想情况进行适当补充或提示,学生的猜想是一个发散与集中的过程。
让学生将自己的假设与其他同学交流,可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三、设计方案1、师:关于引起山脉变化的原因,你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用什么办法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呢?(学生会想到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请每组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多媒体出示设计提示:①根据猜想首先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可以选择一个或两个题目。
②根据自己的猜想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个模拟实验。
(注意: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岩石的破碎是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想想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模拟什么样的环境?)③你准备如何操作实验?实验中可能出现什么现象?能说明什么?)2、学生开始小组研究、设计,师巡回指导。
【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经验,懂得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一些猜想。
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计,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3、交流实验方案(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方案。
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完善自己方案的目的。
(可适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是否有明确的模拟对象、模拟实验材料的选取是否恰当、实验中是否存在危险、应采取什么安全措施……)【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养成相互评价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方案趋向科学,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养成科学的行为和习惯。
】4、确定小组实验内容师:刚才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方案,下面咱们根据这节课时间和分组实验材料看一下哪个方案比较适合咱们今天课上完成?【学生想象力丰富,一定会设计出多种模拟实验方案,由于时间和材料因素,一节课不可能把这么多模拟实验都做一遍,这时教师有必要引导,让学生比较选择出适合本节课堂上完成的方案。
】那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温度变化会不会对山脉的变化构成影响,关于其他猜想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再做实验验证。
四、实验探究1、学生小组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计的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①千万要注意安全!切不可用身体的任何部位接触到被加热的物品。
②小组合作实验,要分工明确,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单的填写。
③将加热的玻璃放入冷水中时需要小心,不要被破碎的玻璃伤着,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④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想到了什么?2、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实验,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填写记录单)【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五、交流总结。
1、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其他小组的研究与木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
(教师相机板书)【汇报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积累别的小组的发言,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
】2、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认为使岩石发生变化的自然力量都有哪些?(教师板书学生们得出的结论)3、揭示风化作用。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实验验证,和观看老师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温度变化、雨水侵蚀、水结冰膨胀是造成山上岩石破碎、山脉变化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也会对山脉的变化造成影响。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风化作用即引起山脉变化的各种因素:温度变化、水、生物、酸的溶蚀……)【利用视频这样一个清晰直观的工具,可以使学生对上课未猜想到的因素和未能亲自验证的猜想进行补充,也是对学生课堂探索的一个总结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4、得出结论。
温度变化、水、生物、酸的溶蚀……六、拓展延伸1、你现在能知道山脉变化的原因了吗?2、认识蘑菇石设计实验、解释形成原因。
3、课下完成实验2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利用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及各项探究能力持续发展。
】七、评价总结1、自我评价1、我能从多个角度猜想使山脉发生变化的自然力量。
2、我能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合作、交流。
3、我能设计一项模拟实验,并获得成功。
4、我学到的内容是()。
2、总结多种内外力作用引起的地球物质运动不断地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今天咱们探究的山脉的变化就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山脉形态的过程。
除了山脉,地球上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地形地貌,如沙洲、蘑菇石、石钟乳、丘陵……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的变化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请同学们课下多搜集一些资料、图片,今后的科学课上我们会继续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