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满井游记》《小石潭记》比较阅读及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①往来翕.忽()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解释下面划横线词的意思。
(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寝.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4分)甲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满井游记》《小石潭记》比较阅读及答案

《满井游记》《小石潭记》比较阅读及答案《满井游记》《小石潭记》比较阅读及答案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
(16分)(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披风,麦田浅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 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⑵其岸势犬牙差互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⑴鳞浪层层鳞⑵泉而茗者茗⑶日光下澈澈⑷悄幽7. 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潭西南而望溪深而鱼肥B.夫不能以游堕事以其境过清C.然徒步则汗出背然,胡不已乎D.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如土石何8. 译下列句子。
(5分)⑴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之间皆有喜气。
(3分)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分)9. 甲乙两文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共同点?两文作者观景后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3分)参考答案:5.(2分)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②其岸势/犬牙差互6.(4分)⑴像鱼鳞一样⑵喝茶⑶穿过,透⑷深7.(2分)B8.(5分)⑴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羽毛和鱼鳞鱼之间都散发着喜悦的气息。
《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

《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1文言文。
(11分)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
(2分)(1)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堪:(2)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⑵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2分)【小题3】阅读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1)、本文第2段表现了潭水的什么特点?(请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2)、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小题1】⑴不平的岩石⑵像狗牙那样【小题2】⑴、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⑵、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相互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小题3】⑴水尤清冽⑵意在表现作者空有满腔才华却不得志的孤凄悲凉(或忧伤悲凉、凄苦孤寂)的思想感情。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堪”课文注释中有,如果记忆清楚就直接解释,如果记忆不清,就概括语境解释字词。
“犬牙”按字面义理解即可。
考点:古文字词解释点评:本题不难,皆常用字词。
学习古文,要注意积累词汇,尤其是对多义词,学习时要注意举一反三,学一知三,归纳识记,判断时可从自己归纳的多种义项中考虑选择。
【小题2】试题分析:第一句翻译要注意“斗”和“蛇”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见”不是能看见,是“现”,“明灭”意为“隐隐约约”。
完整版)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完整版)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松树身体鲜绿嫩黄,斑驳色彩像大鱼鳞片,周长可能有七八围左右。
11.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3分)
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对清幽山水的欣赏和感叹,同时也有一丝凄凉和孤独的情感。
而《极乐寺记游》则更多地表现了作者对美景的向往和渴望,带有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
松树的躯干呈现出翠绿嫩黄的色彩,错综复杂的色彩让人想起大鱼的鱼鳞。
这些躯干大概有七八围粗。
答案:
这段话本身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只需要将“大约有”改为“大概有”更为准确。
改写后的句子如下:
松树的躯干呈现出翠绿嫩黄的色彩,错综复杂的色彩让人想起大鱼的鱼鳞。
这些躯干大概有七八围粗。
【现代文阅读】《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和《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和《满井游记》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和《满井游记》阅读答案阅读《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和《满井游记》,提问问题。
1.用“|”标出下面画线句中最明显的一处停顿。
①读并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找寻张天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所述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述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③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岗浅阜。
()④但太少闲人例如吾两人耳()3.翻译下面句子。
①青树翠赵静仪,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土膏微润,一盼原野,若脱笼之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和《满井游记》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写了作者的体会。
先行说道说道你从这三篇课文中看看出三位作者怎样相同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天民。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所述其源。
2、①像北斗七星②喝茶③拄着、扶着④只是3、①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赵静仪,全面覆盖、织成、晃动、相连接,参差不齐,飘落颤抖。
②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空旷开阔,好像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
4、《小石潭记》表达出来作者贬居生活中伤感凄惨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抒写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迷茫心情。
《满井游记》就是一种爱好小自然的欢欣心情。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附答案《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附答案「篇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2)潭中鱼可百许头(3)斗折蛇行(4)以其境过清【小题2】与“佁然不动”的“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父利其然也(《伤仲永》)B.屋舍俨然(《桃花源记》)C.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D.然胡不已乎(《公输》)【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题4】为什么柳宗元“闻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却“凄神寒骨”?答案:【小题1】(1)格外(2)大约(3)像北斗星那样(4)凄清【小题2】B【小题3】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小题4】柳宗元听到小石潭悦耳的水声,看到小石潭的美景,于是“心乐之”;但坐在小石潭上,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他又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于是感到“凄神寒骨”。
解析:【小题1】文言文中的词语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
“可”,应解释为“大约”;“斗”,名次作状语,应解释为“像北斗七星那样”;“清”,是“凄清”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佁然不动” 的“然”意思是“的样子”, “父利其然也”中的“然”就是“这样”的意思,相当于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提到的情况。
“屋舍俨然”中的“然”意思是“的样子”。
“吴广以为然”中的“然”是“对、正确”的意思.。
《满井游记》文言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满井游记》文言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在我们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满井游记》文言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满井游记》文言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1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2分)① 廿二日天稍和()② 泉而茗者()③ 柳条将舒未舒()④ 呷浪之鳞()15、从文段中找出与下列句子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
(2分)① 若脱笼之鹄② 娟然如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6、将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其特点是(2分)(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8、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潭记》对⽐阅读(含答案)《⼩⽯潭记》课内外对⽐阅读⼀、阅读⽂⾔⽂,完成11—14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
⽇光下彻,影布⽯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望,⽃折蛇⾏,明灭可见。
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树环合,寂寥⽆⼈,凄神寒⾻,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节选⾃柳宗元《⼩⽯潭记》)【⼄】道州城西百余步,有⼩溪,南流数⼗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洄悬激注。
佳⽊异⽵,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野,则宜逸民退⼠之所游处;在⼈间,则可为都⾢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置州以来,⽆⼈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遁世隐居的⼈。
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第⼀段描写的内容是;[⼄]⽂中描写溪⽔的语句是2、解释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③南流数⼗步南:④不可名状名:3、⽤现代汉语说说下⾯句⼦的意思。
(6分)①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异⽵,垂阴相映。
⽃折蛇⾏,明灭可见。
4、⾯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怅然”的情绪?(2分)5、甲⼄两⽂各从什么⾓度写出了⽔怎样的特点?(4分)甲⽂:⼄⽂:6、甲⼄两⽂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例说明。
(2分)⼆、阅读甲、⼄两选⽂,回答l2-l5题。
(l2分)【甲】从⼩丘西⾏百⼆⼗步,隔篁⽵,闻⽔声,如鸣佩坏,⼼乐之。
伐⽵取道,下见⼩潭,⽔尤清冽。
全⽯以为底,近岸,卷⽯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
⽇光下澈,影布⽯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井游记》《小石潭记》比较阅读及答案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
(16分)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
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⑵其岸势犬牙差互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⑴鳞浪层层鳞⑵泉而茗者茗
⑶日光下澈澈⑷悄怆幽邃邃
7.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潭西南而望溪深而鱼肥
B.夫不能以游堕事以其境过清
C.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然,胡不已乎
D.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如土石何
8.翻译下列句子。
(5分)
⑴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分)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分)
9.甲乙两文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共同点?两文作者观景后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3分)
参考答案:
5.(2分)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6.(4分)⑴像鱼鳞一样⑵喝茶⑶穿过,透⑷深
7.(2分)B
8.(5分)⑴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羽毛和鱼鳞鱼鳍之间都散发着喜悦的气息。
⑵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9.(3分)修辞手法上,甲乙文都采用比喻、拟人手法来描写景物。
(或:两文在写景中都融入作者的感受。
或:两文都通过
描绘动物愉悦的情态来表现人物的心情。
言之有理即可)不同:甲文在踏春中流露出欣喜洒脱的情怀,乙文则在赏景中流露出抑郁忧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