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背景介绍】

【案例描述】

在五年级的一个数学课堂上,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十进

制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设计了以下案例。

案例一:十位数运算

小明和小红在做一道类似的数学题目:“64–39=?”。小明很快得到

了答案:25、但是小红却用了很长时间才计算出答案。

案例二:个位数运算

小明又提出了一个除了个位数的加法问题:“在个位数的运算中,我

们一直在个位数的后面补0,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小红思考了一会儿后

回答道:“因为如果不补0,我们就无法通过运算得到正确的答案。”

【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小明和小红对于同样的问题,采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小

明能够很快地得到答案,说明他对于十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理解深入,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而小红花费了较长的时间计算,说明她对于十位数的运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

在案例二中,小明提出的问题引发了小红的思考。小红正确地指出了

在个位数的运算中,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需要在后面补0。这对于小红

来说是一种经验总结,但是她还没有深入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意义。

【教学启示】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教学启示。

1.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他们深入理解数学运算方法背后

的原理和意义。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我们可

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对十进制的加法和减法有较好理解和能够

熟练运用的学生,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和运算;对于对

这一部分知识理解较浅的学生,我们需要加强练习和巩固,让他们逐渐掌

握运算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和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教授五年级数学中的十进制的

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

们也应该不断总结和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小数乘小数教学案例9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小数乘小数教学案例 9篇 小数乘小数教学案例 1 第四课时小数乘法中的运算律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p90 例4,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练习,使学生感悟到乘法运算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并能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前在黑板的左边写上这样一组题) 8×13 13×8 (9×4)×5 9×(4×5) (32+28)×6 32×6+28×6 师:你能很快地在里填上>、 < 、= 吗? 指名回答,说说为什么填 = ,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出整数乘法的三个运算律)

师:用字母公式怎么表示? 过渡:老师这里还有一组题(出示例4),你能很快填上符号吗? 0. 8×1.3 1.3×0.8 (0.9×0.4)×0.5 0.9×(0.4×0.5) (3.2+2.8)×0.6 3.2×0.6+2.8×0.6 二、新授 1、生独立在书上填符号,师巡视(有的同学很快) 2、一题一题研究小数中的运算律 (1) 0.8×1.3 1.3×0.8 师:你填的是什么符号?你计算了吗?你为什么不用计算也能肯定这里填=号? 生回答,师生归纳:小数乘法中也具有交换律 师:字母公式中的a、b可以表示哪些数?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我举一个例子(板书:9×1.2=1.2×9),大家看看可以吗? (2)师生探讨小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律 (0.9×0.4)×0.5 0.9×(0.4×0.5) (3.2+2.8)×0.6 3.2×0.6+2.8×0.6 通过这几题,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一 数学教学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曲堤小学赵晋军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案例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主体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 【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 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的描述,得出结论:将一张三角形的纸的三个角向内折成一个小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度是原来三角形底边的一半,宽度是三角形高度的一半。因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矩形面积的两倍。两次抵消一半,剩下一半。因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二。 3.继续指导:这个方法怎么样?谁的想法和做法不一样? 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老师:这个方法怎么样? 生:也很合理。(表扬,祝贺) 老师: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选择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倒过来拼,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边是原来三角形的两倍,高度不变。因此,三角形的面积等。 于底乘高除以2。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优秀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 【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 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 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 生:也很合理。(表扬,祝贺)

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 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 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 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4、共同把这个结论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师:谁愿意到黑板面前写一下 生:书写。群众订正。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你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师巡视指导反馈,自由到板前书写。群众订正。 5、公式的运用:要想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明白哪些条件 生: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那么,我们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题好吗 生:独立完成课本中试一试题目 6、小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能够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出,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师:(课件展示题目) 生:独立或与同伴合作研究完成。 总结: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与减法》案例分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与减法》案例分析 一、学情分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与减法》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环节。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学生需要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以及应用。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需要对小数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综合运用。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概念,并能够运用不同的运算方法进行计算。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小数的加减法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案例 以下是一个小数加法与减法的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内容:小明买了一本书,价格是13.5元,又买了一张CD,价格是8.25元。请计算小明所需支付的总金额。 教学思路: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明白所给出的问题可以通过小数的加法运算来解决。然后,老师可以通过实际情境的引导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如何进行小数加法运算。接下来,老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使用“补零法”进行小数加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加法过程。老师可以通过封装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小数减法运算解决问题。通过这一案例教学,学生将能够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小数加减法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评价学生

五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教学案例分析【案例实录:】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旧知,铺垫引导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两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生: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配以投影展示,让学生注意到图形的转化。) (点评: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谈话: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 二、新知探索 (一)呈现实际情境,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师:这里有一个灌溉堤坝的横截面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梯形的面积到底该怎么计算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师:你认为我们该从哪儿入手研究呢? (学生思考片刻可能会回答:可以先转化为学过的图形)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梯形,而且需要我们计算它的面积。那么到底该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我有个建议,发挥小组的力量,共同合作探究。 (点评: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二)提供材料,自主探究图形的转化过程 1、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小组全作的要求如下: a.利用你们小组的梯形学具,先独立思考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b.把你的方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共同验证。 C.选择合适的方法交流汇报。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参与并给以适当的指导。让部分小组上黑板展示) 3.全班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哪一个小组先派代表给同学们讲解,其他时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问。 生1:我们小组的方法是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边动手演示,边说转化过程。) 生2:我们小组是把梯形沿两腰中点剪开,变成两个小梯形,再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3:我们取了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因此,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 (三)探索、归纳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介绍了各种方法,现以第一种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实物投影出示),这一个梯形和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怎样推导其面积公式? 生:梯形上、下底的和等于拼成后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梯形的面积是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教师板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师:一个梯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 生: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两个梯形,求一个梯形就需要除以2。 师:请同学们再任选一种转化方法进行推导,验证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刚才的是否一致。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应怎样表示? 板书:S=(a+b)h÷2 (学生在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安排计算堤坝横截面的面积) (点评:这部分内容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后,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让他们主动探究、大胆猜测、积极验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真正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联系实际,巩固运用 1.试一试 引入:梯形的用途很广泛,在很多物体中都经常看到梯形。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些日常中的问题,计算下列梯形的面积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案例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案例分析 一、课前研讨: 这堂课的教学是在学校组织的“献一听二十”活动中呈现的研究课。课前为了紧扣区级研究课题《3C知识形成中学生思维发展研究》,我特意从3C知识构建方面思考课堂教学设计。所以,在整个设计中我以解决相遇问题陈述性知识构建为主体,以程序性知识操作为着手点,以策略性知识构建为课堂提升的思考点,比较全面的思考了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安排。 在参照了人教版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的编排、还有以前教师教学时的经验和感受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如下3C知识构建:

二、课前准备: 1、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两个步骤:①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②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求相遇时间。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师大版教材直接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在这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3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③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我一改教学情境,将本班的学生设为本堂课的主人公,利用学生常见的上学、放学的相遇情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3、学习目标: ①、学习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条件,回顾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案例分析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案例分析 《小数乘小数》案例分析 教材简析: 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习小数乘整数时,学生初步体会到了,一是小数乘法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乘,二是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这些是学生学习小数乘小数的基础。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完全可以在主动探索、研究中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练习,整合小数与整数乘法的计算,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实现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房间、阳台平面图) 师:小明家最近搬进了新居。同学们请看,这是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生:阳台的面积有多大? 生:房间和阳台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房间的面积有多大,该怎样列式呢? 生:3.6×2.8。 板书:3.6×2.8 师:这道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来研究的小数乘小数。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师:小数乘整数我们会算了,拿小数乘小数你会算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请两位学生板演: 3.6 3.6 ×2.8×2.8 2 8 8 2 8 8 7 2 7 2 1 0.0 8 1 0 0.8 师: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哪种算法可能是正确的?为什么? 生:结果不可能是100.8,就是把3.6看成4,把2.8看成3,4×3=12,积最大也不可能超过12. 生:3.6×2.8的积应该在9平方米左右。 师:根据估计的结果,大家一致认为10.08是合理的答案,但是,数学不只是猜测,还要有严密的推理和验证。你能说一说3.6×2.8的积为什么是10.08呢? 生:因为3.6中有一位小数,2.8中也有一位小数,那么积应该是两位小数。 师:为什么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积就应该是两位小数而不是一位小数呢? 学生一时不知如何来解释。 师:我们在计算3.6×2.8时,可以先把它看成什么?(36×28)也就是可以先按照整数乘整数来算。 教师板书36×28的计算过程,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成3.6×2.8的思考过程。 板书: 3.6×10 3 6 ×2.8×10×2 8 2 8 8 2 8 8 7 2 7 2 1 0.0 8÷100 1 0 0 8 师:你能说说我们是怎样计算3.6×2.8的,积为什么是10.08?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案例分析

分数加法和减法课例评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二﹑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时,才能接受老师接受的知识,培养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 1、独立探险究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3、算法优化 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5、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单一练习: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2、创设生活情境: 目前我校正在打造书香校园的品牌,图书室最近新买了一批图书。(1)买来的故事书占总数的1/4 科技书占总数的1/6 基本练习:出示两条信息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可能列出1/4+1/6 1/4-1/6 (2)综合练习: 在前面2条信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信息:连环画占总数的1/5。要求学生求出:这三种书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出:1/4+1/6+1/5 (3)思考练习;

数学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案例分析

数学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案例分析 《数学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案例分析》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今天就来讨论一下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课题―――确定位置 师:谁能说一说你自己的座位呢? 生:我是第2组的。 师:第2组的同学有很多,如果只说第2组,别人能知道就是你吗? 生:我是第2组第3个。 师:既说了第几组,又说了第几个,这样是不是就能把你的位置确定了?(生:能。)谁还愿意说一说? 生:我是第4组第5个。生:我是第3组第1个。 …… 师:刚才很多同学说了自己的座位。其实小军的位置也可以简单地表示为(4,3)(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你们知道这里的4表示什么吗?3又表示什么呢? 生:在这里4表示第4组,3表示第3个。 师:说得真好。谁能把自己的位置用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呢? 生:我的座位可以表示为(4,2)。 生:我的座位可以表示为(3,5)。 …… (在学生分别用简单的表示方法说出自己的座位后,教师出示教材第15的情境图,说一说小军班学生的座位的表示方法。 〖案例点评〗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共同特点,从中建立数学模型是本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案例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并未简单照搬教材中的情境与问题,而是借用这个思路,改为真实的课堂情境设计问题

引入,而把教材中的引入例作为练习处理,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活动的生成性,效果很好。不足的是将学生的经验提升、抽象、引出“数对”表示上显得十分突然,不免有灌输之嫌。而这恰恰是教学的关键。其实,教师不妨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大家思考:前面几个同学在说自己的座位时,用了几个数?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当学生回答说“用了两个数,一个表示第几组,一个表示组中的第几个”后,接着便可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抽象:既然可用表示“组”的数和“个”的数这两个数来确定座位,人们就想,能不能用一种比较简明的方式表示位置呢?于是出现了大家都采用的数对表示方法。如第3组第1个的位置表示为(3,1)。规定小括号中的第1个数表示第几组,第2个数表示第几个。 数学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案例分析这篇文章共2602字。 相关文章 《三年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1、三年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我会写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言、赠送、《《傅雷家书》知识要点》:1、《傅雷家书》知识要点简介:《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书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000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梯形的面积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仿照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自主探究新知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与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铺垫孕伏 师:前两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能回忆一下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生: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配以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注意到图形的转化。)(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出示梯形图,问: 梯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师:你认为我们该怎样研究呢? (学生思考片刻可能会回答:可以先转化为学过的图形)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梯形,而且需要我们计算它的面积。那么到底该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我建议,发挥小组的力量,共同合作探究。 2、提供材料,提出合作的要求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小组合作的要求如下: a.利用梯形学具,先独立思考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b.把你的方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共同验证。 C.选择合适的方法交流汇报。 3、自主探究,合作参与 学生小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师巡视并给以适当的指导。让部分小组上黑板展示 4、集体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哪一个小组先派代表给同学们介绍转化的方法和转化的图形? 生1:我们小组的方法是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边动手演示,边说转化过程。) 生2:我们小组是把梯形沿两腰中点的连线剪开,变成两个小梯形,再旋转拼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3:我们取了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因此,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 …… (三)探索、归纳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介绍了各种方法,现以第一种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实物投影出示),这一个梯形和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怎样推导其面积公式? 生:梯形上、下底的和等于拼成后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梯形的面积是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教师板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五年级数学作业案例分析

五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数字与编码 会山中心小学:蔡兴乐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处理理解数字的能力。 2、让学生感受数字的妙用,体会数字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习按一定的方法编辑数字,提升数字所能蕴藏的含义,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做全面发展的人。 作业设计: 你想知道信封上的邮政编码的用途吗?邮递员是怎样进行分发信件的呢?就请你了解 学校和家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1、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____________,家所在地的邮政编码:____________。 2、去向邮局或向邮递员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写出邮政编码四个部分各代表 什么? ()()()() 3、用同样的方法调查电话号码、车牌号、身份证号、酒店房间号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自己班级里的62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思考:学号要分几个部分,每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每部分用几个数字表示? (注意学号必须能清楚区分出每一个学生) 活动反思 本次作业完成的比较成功,回想一下,设计这次作业时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方面。 1、作业布置体现了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是成功的老师。 本次作业一开始以“邮政号码”的调查入手,学生的情绪比较高涨,接着通过调查车牌号。身份证号码酒店房号等等,再一次让学生领略到数字与我们生好活的联系,以及独特的作用,感觉到数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且妙不可言。特别是自己给班中的同学编学号,各种各样的学号都有,寓意深刻,又富有童趣。 2,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 首先,本次作业通过学生自己的社会调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本次作业引导学生在充分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作科学的社会调查,作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案例分析

《最小公倍数》案例分析 徐水小学蔡海军 一、案例背景 前一段时间上了一节《最小公倍数》,感触颇深。《最小公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最大公因数,会用列举法、筛选法、短除法等求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完成学习。可以说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 这个班的孩子是我在2015年8月(四年级)接手的。在教育局倡导的“自疑自探,步步提升”六环节课堂教学改革基本模式的推进中,我积极地进行尝试。特别是2015年10月我校引进了河南智慧树团队,打造“基正课堂”-----大胆放手,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来上课。经过一年多的训练,此时的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质疑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问题意识逐步增强。 二、案例描述 李伟建:我寻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短除法。用6和8除以它们 公有的质因数2, 6下面写3, 8下面写4,所以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2X 3X 4=24 2 | 6 8 3 4 任晗其:我不明白为什么2X 3X4的结果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李伟建:我也不明白,只是看见书上这样写的。谁能帮我解答?大家都在摇头。李伟建:那咱们就请蔡老师来回答吧。

我指着2X 3X 4=24说:大家看2是什么? 生:6和8公有的质因数。 我:3呢? 6独有的因数。 我:让2X 3得到几? 生:6 我:再乘4,那结果肯定是6的倍数。同样2X4是8,再乘3就肯定 是6的倍数。这样就保证了24就是6和8的公倍数,又是最小的。师: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任晗其, 是她的问题让我们的学习有了深度。 生:老师,我还发现6X 8=48,如果用48除以2,就是它们俩的最小公倍数。 我:大家快来看看,是不是这样。 生(惊讶):真是啊!我:这是偶然,还是所有的数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呢?生:咱们举例子验证一下 我:好,那每人写两个数算一算。 生:是。 生:我的也是。 我:这是为什么呢?小组内交流 生: 2X 3=6 2X 4=8 6X 8=2X 3X2X4 乘了两个2,而最小公倍数只乘了一个2。 生:老师,我发现最大公因数2,乘最小公倍数是它们俩的积三、案例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可能性优秀案例分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可能性》优秀案例分析 一、情境导入 师:同窗们,你们看过足球竞赛吗?还记得足球竞赛开始前用什么方式决定哪个队先开球吗?请同窗们看屏幕。 课件演示: 师:请观看图片,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他们是用什么方式决定哪个队先开球的? 师:同窗们说得对,他们是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由哪个队先开球的,那么你们以为用这种抛硬币的方式决定哪个队开球公平吗? 本环节由足球竞赛开球前的情境引出游戏公平性的问题,学生感到自然、熟悉,探讨爱好浓厚。 二、探讨新知 师:既然你以为是公平的,那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能性是1/2。 师:若是抛10次大约会有多少次正面朝上? 先让学生猜想,再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验证。

验证的步骤如下: 一、小组每人抛10次,统计正反面朝上数量。 二、请各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课件出示统计表(如下表),依照学生的汇报教师填入数据。 3、分析数据,初步体验。 4、阅读材料,加深体会。 师:若是咱们继续抛下去,会是如何的结果呢?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就做过抛硬币的实验。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几位数学家的实验结果。 让学生观看数据,发觉正面朝上次数和反面朝上次数很接近 五、分数表示,科学验证。 师:咱们做过了实验,观看了数学家实验数据,发觉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很接近,说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师:对,它们的可能性相同的,你们能用一个分数表示它们相同吗?

师:通过做实验,你们以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什么缘故?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抛硬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明白得、感悟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看分析、对实验进程的反思及数学家实验数据验证,使学生不仅体会到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信性而且感受到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三、游戏拓展 一、师:同窗们喜爱做游戏吗?(出示飞行棋游戏) 按组把学生分成红、黄、蓝三队,并选出各队队长。 二、师:哪队先下?(各队必然都想先下) 引出转盘决定,(练习第题)出示转盘“红色占一半,蓝色、黄色各占”。 学生必然能说出不公平。 师:既然大伙儿都以为那个转盘不公平,那如何设计转盘才公平呢? 师:就依照你们的修改意见,改成三种颜色各占转盘的1/3。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案例分析 第一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案例分析 分数加法和减法课例评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二﹑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时,才能接受老师接受的知识,培养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 1、独立探险究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3、算法优化 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5、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单一练习: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2、创设生活情境: 目前我校正在打造书香校园的品牌,图书室最近新买了一批图书。 (1)买来的故事书占总数的 1/4 科技书占总数的 1/6 基本练习:出示两条信息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可能列出1/4+1/6 1/4-1/6(2)综合练习: 在前面2条信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信息:连环画占总数的 1/5。 要求学生求出:这三种书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出:1/4+1/6+1/5(3)思考练习;在前两个信息的基础上,补充这样一个问题:其他书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尝试解决:1-1/4-1/6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请学生谈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五)板书设计通分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转化 第二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案例分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案例分析 流花路小学 吴卫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96页例13是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估算问题。例题通过两件物品的价钱,提出“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引出估算,让学生探索解答方法,同时解决“带700元够吗?”教材给出了两对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关于解决问题,在经过前三册教材和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共5则)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和案例 分析(共5则) 第一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和案 例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喀什市一小库尔班尼沙.阿不来提 20016年4月14日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最后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联想、表达,强化对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的感知,初步形成对体积单位大小比较明确的表象; (2)能够进行比较,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

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 m3,1dm3,1cm3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经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 (2)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兴趣浓厚; (3)学生小组协作的能力和数学语言概括的能力不强;(4)学生对体积概念比较生疏。教学策略 (1)故事激趣策略: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2)自主学习策略:采用实验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合作学习策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教学资源与设计 教具学具:玻璃杯,水,大小物体,三根1米长的木条,生活用品实物模型(长方体和正方体), 1cm3的正方体模型,1dm3的正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体积概念 1.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是最聪明的鸟吗?生:----师:是---乌鸦!据动物行为学专家研究:乌鸦是人类以外具有第一流智商的动物,其综合智力大致与家犬的智力水平相当.这要求乌鸦要有比家犬复杂得多的脑细胞结构.特别令人惊异的是,乌鸦竟然在人类以外的动物界中具有独到的使用甚至制造工具达到目的的能力,即使人类的近亲灵长类的猿猴也不过只能使用工具(借助石块砸开坚果),而乌鸦还能够根据容器的形状准确判断所需食物的位置和体积,”乌鸦喝水”的故事就反映了其思维的巧妙。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生:听过。 师:谁愿意来看着图给大家讲一讲。(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

《分数的基本性质》案例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案例分析 第一篇:《分数的基本性质》案例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案例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五年级小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它们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不陌生,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整数中商不变的性质有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也可以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这节课我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类推等方法。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主动获取知识。 一、案例描述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分四个环节来进行。 (一)故事引入,导入新课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以自己的兴趣为转移,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和内在动力。本节课我就创设一个“小狗分饼”的故事,引入新课。 有3只可爱的小狗,有一天它们缠着狗妈妈想要吃肉饼,于是狗妈妈拿出三个同样大的肉饼,切下第一个饼的1/2给小白狗吃,切下第二个饼的2/4给小黄狗吃,再切下第三个饼的4/8给小黑狗吃。小白狗很不高兴,说狗妈妈偏心眼,给小黑狗的肉饼最多,给自己的最少。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小白狗说得对不对?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很有兴趣,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动手实践,探求新知 “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既要重视结论又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是新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