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新品种介绍
三个各具特色的辣椒新品种

三个各具特色的辣椒新品种1、早熟大棚辣椒萧诚七号。
该品种是萧诚蔬菜良种公司新培育的春季早熟牛角形杂交一代新品种。
它适应性广,抗性极强,可作春季大棚、小拱棚、露地、地膜覆盖栽培。
该品种株高55厘米,开展度60厘米。
大牛角形,果长20-25厘米,果粗4.5-5.5厘米,果色深绿,单果重80-100克,大果160克以上,易挂果,采收期长,后期果实不变小。
该品种耐湿耐热,高抗病毒病和疫病,辣味适中,口感好,是早春栽培的理想品种。
春栽每667平方米(1亩)4000-4500株,年前10月上旬育苗,次年2月中旬定植,肥水管理适当,一般每667平方米产7000-8000公斤。
2、极早熟大棚辣椒萧诚九号(改良苏椒五号)。
该品种是萧诚蔬菜良种公司最新组合、开发的春季极早熟杂交一代品种。
它特别适合于日光温室及保护地大棚(早春)栽培,是春季提早上市经济效益最好的品种。
近几年山东苍山等地作为秋延栽培,经济效益更佳。
该品种株高45厘米左右,6-8节分枝,上市期比苏椒五号提前5-7天,前期生长快,结果多,连续挂果能力强,果实膨大快。
果型大,长灯笼形,果肩宽5-7厘米,果长12-15厘米,单果重80克,大果可达100克以上,果嫩绿色,皮薄质嫩,微辣,商品性好。
耐低温弱光,具有高抗病毒病、小叶病、疫病、炭疽病等优点,一般每667平方米产5000公斤,是春季大棚栽培的当家品种。
该品种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中下旬,次年元月份分苗,2月份定植,4-5月份上市。
3、南菜北运辣椒萧诚五号。
该品种是由安徽省萧县萧诚蔬菜良种公司研究开发的一代杂交黄皮尖椒新组合。
该品种中、早熟。
果实长羊角形,果长20-30厘米,单果重60-80克,大果可达100克以上,茎秆粗壮,生长势强,前后期果较均匀,坐果率高,一般一株同期可挂30个以上大果,多的可挂70-80个。
果实光滑,色浅绿(淡黄),果腔小,辣味浓,老熟果鲜红。
该品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湿,耐高温、低温,耐储运,高抗病毒病、炭疽病、疫病,每667平方米产5000-6000公斤,比保加利亚尖椒增产50%以上。
辣椒新品种介绍

16新品种介绍该品种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江苏省南京市钟灵街50号,邮编:210014)培育。
特征特性:杂交种,鲜食,长灯笼形品种。
早熟,始花节位7.3节。
果实长灯笼形,绿色,平均单果重79.6g,平均亩产3946.2kg。
果实长15.6cm,果肩宽5.1cm,果肉厚0.26cm,味微辣。
维生素C含量108mg/100g。
高抗病毒病CMV、病毒病TMV、炭疽病,抗逆性较强。
适宜在江苏、山东作春季保护地栽培。
栽培要点:保护地冬春茬栽培一般于9月上旬育苗,10月下旬定植;早春茬保护地栽培一般于11月中下旬播种育苗,翌年1月中下旬定植。
行距50~55cm,株距35~40cm,每亩定植3300株左右。
重施基肥,及时追肥,加强温、光、肥、水调控,促早发棵,早封行。
春季生长前期注意保温防冻,生长后期注意通风降温。
前期注意防治蚜虫、红蜘蛛,中后期及时防治粉虱,特别注意防治烟青虫、棉铃虫等蛀果性害虫。
冬春茬一般在1月上旬前后开始采收,早春茬一般在4月上中旬开始采收,商品果成熟时及时采收,注意“轻收、勤收”,及时补充肥水。
该品种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农科南路40号 ,邮编:230001)培育。
特征特性:杂交种。
鲜食,全生育期150~180|新优良种|XINYOULIANGZHONG六畜猪为首 一年春占先辣椒天,始收期90~120天。
植株生长势强,株高75.0cm左右,植株开展度64cm。
果实螺丝形,纵径19.2cm,横径4.2cm,肉厚0.25cm;果面有凹陷,光泽较好;果皮较薄,肉厚中等;整齐度好;幼果绿色,商品成熟果为深绿色,老熟果为深红色,平均单果重60g,平均亩产3005.5kg。
肉质脆,风味口感好,维生素C含量62mg/100g,辣椒素含量0.37%。
中抗病毒病CMV、病毒病TMV、疫病、炭疽病,耐弱光。
适宜在安徽春季和秋季种植。
栽培要点:春季栽培,10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播种,秋季,7~8月播种。
辣椒新品种——先红五号

千 克 , 比对 照 好 农 1 1增
产 3%。
辣 椒新 品 种 “先红 五号 ” 由先
栽培 技 术 要 点 :适 时 播 种 ,
正达 种 苗 (北 京 )有 限 公 司选 育 , 育 苗移栽 ,合理 密植 ,山东温 室每
经 有 关 省 级 农 业 主 管 部 门 审 查 , 667平 方 米栽 培 参 考密 度 2000株 左
201 7年8月通过全 国农业技 术推 广服 右 ,安徽 、江苏大棚每667平方米栽
务 中心 复核 ,符 合 (《非 主要 农作 物 培 参考密 度2800株 左右 ,建议 单株
品种 登记办法》的要求。
栽 培 ,起 垄 定植 。保 证肥 水均 衡供
登记编号 :GPL牒 椒(20l 7)ll000l 应 ,注意防虫 ,预防病毒和疫病 。
快 ,红椒 颜 色亮丽 ,光泽 度好 ,果 降 低 棚 内 湿 度 ,可 减 少 裂 果 发 生 ,
面光 滑 ,果 肉厚 、耐贮 运 。维 生素 红椒成熟后需及时采收上市 。
C含量 88毫 克/l00克 ,斯 科维 尔指
(刘刚 山东省 宁阳县 农业局)
lI》
◆ 。
辣 椒 新 品 种 岛国目固
数 (SHU)2000。感病
毒 病 CMV,中抗病毒 病
TMV,中抗疫病 ,中抗
炭 疽 病 , 比较耐 高 温 。
第 l生 长周 期每 667平 方
米产 2397千 克 ,比对 照
好 农 l1增 产2%。第2生长
周 期 每 667平 方 米 产 2390
杂 交 种 。特 早 熟 ,植株 节 间 中等 , 处 (温 度 l 5℃ 以下 ,空 气相对 湿度
辣椒新优品种简介

滞
早熟一代 m 产干椒 4 0 g 67 0 左右。 k 抗病毒病 、 疫病 、脐腐病 和抗倒伏能力强 。适宜我 国东北 、 内 蒙、 山东 、 新疆等地出口干椒基地露地栽培 。是用于
出 口及 深加 工 的理想 品 种 。
穰张
早熟一代杂种。 植株生长势强。 果实
长 圆锥 形 , 果 黄绿 色 , 幼 成熟 果鲜 红 色 , 肉不 软 , 果 耐
毒病 。
ld O 左右 , 产量高 3 %以上 , 0 抗病毒病。 适宜鲜食 、 泡
渍、 干制及提取辣椒红色素 、 辣椒油等。
瓣糕
中早熟一代杂交种 。植株生长健
纛
中早熟一代杂种 。为鲜食和加工
壮, 株型紧凑 , 果长 1~ 6m, 3 1c 横径 21m左右 , . c 单果 重 2 — 6 , 均单 株 挂果 5 3 2g平 0个左 右 。果 实顺 直 , 果 面光滑 , 成熟果大红色 , 干椒深红。色 素 、 油脂含量
泡渍、 酱制兼用型品种。 抗病毒病 , 坐果 多,6 m 产 67 鲜椒可达 30 ~ 00 g鲜红椒 20 k 以上 。果实 00 4 0 k , 00g 为粗线型 , 嫩果绿色 , 成熟果红色 。单果重 1~ 4 , 0 1g 果长 1~ 6m, 3 1c 果实横径 1 ~ . m, 肉厚 01m . 1c 果 2 5 . 。 c 味辣 。
麴
中熟一代杂交种 。植株生长健壮 ,
果长 1 6 m, 3 1 果径 2 c , c . m单果重 2~ 7 。平均单 2 42g 株 挂果 5 左 右 。 0个 成熟 果深 红 色 , 面光 亮平 滑 , 果 椒 形顺直美观。干椒油份 、 红色素含量高。6 7 6 m 产干 椒 40 g 0 k 左右。抗病毒病 、 脐腐病 、 抗旱及抗倒伏能 力强。适宜我 国东北 、 内蒙 、 山东 、 新疆等地出 口干
介绍四个辣椒新品种

熟有 机 肥 ,追施 磷钾 肥 ,注 意钙 肥 施 杀虫 、杀 菌 药预 防病 虫害 。 主枝
施用 ,果 实膨 大 期避 免 发生 缺钙 现 以下侧 枝抹 除 ,以集 中养分提 高 产
象 。
量 。
适 宜种 植 区域 及季 节 :适宜 在
注意 事项 :生 长期 间忌 水 淹 。
北京地区春季和秋季种植。
色 ,红果 鲜 艳 ,红 熟后不 易 变软 , 长4.1~4.5厘 米 ,果 粗 1.9—2.1厘
绿 、红椒 均 可上 市 ,耐贮 运 ,商 品 米 ,单 果 重6.7~7.5克 。维生 素 C
率高 。维 生素 C含 量 90.9毫克 /100 含 量 l10毫 克/l00克 ,辣椒 素 含量
果基 微皱 ,果 面 光滑 ,果 形顺 直 ,
栽培 技 术 要 点 :选 沙 壤 土 种
果 实纵径 为29~35厘 米 ,果 实横 径 植 最佳 ,并要 求底 肥充 足 。培育 壮
为 4.3~4.5厘 米 ,单果 重 l50克 左 苗 移植 ,高 畦栽 培 ,单 株定 植 ,每
右 ,辣 味适 中 ,口感 佳 ,耐 贮运 。 667平方米栽 1300~2800株 。重施腐
工 资 制度 ,将 农 民的 评价 作为 重要 类教 育资 源 ,加 强公 益性 培 训机构
考核 内容 ,将 收入 与 绩效 挂钩 ,充 与生产 基 地 、经营 服务 主 体对 接 ,
分 调 动 了服务 人 员的积 极性 。引入 培 育 一批 实 践培训 教 育和农 机 推广
竞 争 机制 ,提 高服 务意 识 ,采 取市 示范基地 。
味甜 ,口感佳 ,耐 贮 运 。维 生 素 C
特 征 特 性 :鲜 食 辣 椒 杂 交 品
辣椒新品种――陇椒2号

辣椒新品种――陇椒2号
该品种自1999年推出以来,迅速在西北五省、华北、东北及云南等地得到推广,深受广大辣椒种植者的欢迎,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目前已成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的主栽品种。
2005年该品种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央电视台7频道多次做过宣传报道。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旺,抗病能力强,早熟,结果集中,结果多,产量高,果实皱皮长羊角型绿色,果长30cm,,果粗3-3.5cm,单果重65g,纤维细嫩,香味浓,口感好。
一般亩产量4000kg以上,适宜于露地、保护地种植,是理想的鲜食辣椒品种。
保护地种植注意培育壮苗、适当稀植。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于露地和保护地栽培。
早春茬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播种育苗,元月下旬-2月上旬定植;秋冬茬在7月上旬播种育苗,9月上旬定植。
苗龄70天,注意重施基肥,每亩施农家肥5000kg,油渣300kg,磷二铵50kg,结果期加强肥水管理。
种植密度3000-3200双株/亩。
行株距50-55×45cm。
- 1 -。
早熟抗病甜辣椒新品种中椒6、7号

早熟抗病甜辣椒新品种中椒6、7号
由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育成的微辣型辣椒新品种“中椒6号”和甜椒新品种“中椒7号”,其丰产性及果实品质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分别通过了山西、北京、河北以及全国农作物品种的审定,今年还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
我国在蔬菜生产上一直缺乏适宜保护地和露地兼用、具有复合抗病性、丰产的甜辣椒新品种。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辣椒组的科研人员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广泛收集国内外的辣椒种质资源,经过多年的努力,筛选出4个甜辣椒自交系,并配制出“中椒6号”、“中椒7号”。
“中椒6号”是适宜保护地和露地种植的微辣型辣椒品种。
它适应性广,商品性好,抗病、抗逆性强,耐热,在日温33℃情况下果实膨大正常。
经多年多点试种,产量稳定,平均亩产3246.81公斤,比同类型品种平均增产39.36%。
近年已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推广种植128.1万亩。
在河南、山东等地主要用于麦茬种植;在华北、华东地区主要用于秋冬保护地种植;是河南、河北、山东、安徽、云南和广西等省区的主栽品种,占同类品种种植面积的30%―60%。
“中椒7号”最突出的特点是早熟,定植后28―30天即可采收,比其它同类早熟品种早5―7天。
它的果实大,商品率高。
采收期平均单果重可达100―120克;兼抗病毒病和疫病;平均亩产量3074.15公斤,比同类品种平均增产35.27%。
“中椒7号”已在20多个省(区)市累计推广种植面积63.2万亩,约占全
国同类早熟品种种植面积的25%―30%。
在河北中部地区,“中椒7号”的种植面积占早熟甜椒种植面积的80%―90%。
辣椒新品种“宝椒三号”

辣椒新品种“宝椒三号”
宝椒三号辣椒是安徽省临泉县李湖蔬菜研究所最新育成的一个杂交新组合。
经海南、云南、广西、湖南、贵州、黑龙江、辽宁、安徽、河南、江苏、陕西等省42个点的试种,均表现出早熟、大果、丰产、抗病、挂果集中、耐贮运等优点。
特征特性:该椒属极早熟羊角椒,株型匀称,茎杆粗壮,生长势强,不早衰。
挂果集中,单株可同时挂大果30个,多的可达70个左右。
果顺直,无皱,长23-28厘米,果肩宽3.5厘米,单果重60-80克,大果120克以上,虽是羊角椒,但比牛角椒还要大。
味辣,肉较厚,青熟果绿色,表皮光亮,老熟果大红,外观特别喜人,商品价值极高。
另外,该椒在栽培上具有适应性广,抗病、抗逆性强,耐旱、耐湿、耐低温、耐贮运的优点,宜于早春保护地和露地栽培。
栽培要点:该品种增产潜力大,要求施足基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3000公斤土杂肥、75公斤三元复合肥。
盛果期要及时追肥,以防早衰。
生长期间用快丰收、椒丰、健植宝、速立清及时喷施,基本上可以防治病虫危害。
每667平方米定植3700株左右,采用大小行种植,多雨地区宜采用高垄高畦栽培,以利排水。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工型辣椒优良新品种介绍
一、胭脂辣
酱制、泡制加工专用品种。
该品种生长势强,始花节位13-15节,中晚熟品种;
果实牛角形,青椒墨绿色,红椒酱红色。
果实纵径12.8cm,横径1.5cm,单果重15g,单株挂果48个;
半辛辣型。
辣椒素含量为1.73%,辣红素含量为25.11mg/kg,与对照二金条(1.77%、32.94mg/kg)略低,干物质含量20.66%,比对照(22.10%)相当,适于酱制、泡制;
炭疽病田间自然发病率为0%,室内鉴定发病率为26.9%,中抗炭疽病,比对照二金条(3.5%,23.8%)有较好的抗性;
平均产量为1044.6kg/666.7m2,较对照二金条新一号增产
14.6%。
二、艳椒二号
酱制、干制及高辣椒素品种。
生长势强,始花节位12-14节,中熟种;
果实长牛角形,青椒深绿色,红椒大红色。
果实纵径13-16cm,横径1.5cm,单果重15-17g,单株挂果45-50个;
辛辣型。
辣椒素含量为1.95%,较二金条新一号高10.2%,粗纤维含量为19.49%,干物质含量与较二金条新一号低,适于酱制、干制;
田间表现为抗病毒病、中抗炭疽病,耐热,抗倒伏;
平均产量为1575.8kg/666.7m2,较对照二金条新一号增产
56.4%。
三、艳椒五号
酱制及深加工提取辣红素品种。
该品种生长势强,始花节位13.5节,中晚熟种;
果实小羊角形,青椒深绿色,红椒大红色。
果实纵径10.5cm,横径1.5cm,单果重10g,单株挂果40-50个;
辛辣型。
辣红素含量为71.66 mg/kg,较对照二金条新一号高117.55%,,辣椒素含量为1.76%,较对照(1.77%)略低,果实辣味略低于对照,干制率为18.5%,较对照(16.4%)高12.8%,适于干制、泡制及辣红素提取;
田间及室内接种鉴定表现抗炭疽病,耐热性好;
平均产量为1276.1kg/666.7m2,较对照二金条新一号增产
40.0%。
四、朝天148
干制及泡制加工品种。
该品种生长势强,始花节位14-16节,中熟种;
果圆锥形,青椒深绿色,红椒大红色。
果实纵径 5.0cm,横径2.6cm,单果重5g,单株挂果85个;
辛辣型。
辣椒素含量 1.32%,比对照子弹头高;辣红素含量31.67mg/kg,比对照高178.7%;干物质含量与子弹头相当,果实硬度好,适于泡制、干制;
炭疽病田间自然发病率为0,室内接种鉴定发病率为15.6%,中抗炭疽病、抗炭疽病;
平均产量为1146.9kg/666.7m2,较对照子弹头增产26.5%。
五、辛红一号
泡制专用品种。
该品种生长势强,始花节位9-11节,中熟;
果圆柱形,青椒深绿色,红椒大红色,果面有裂纹。
果纵径5.8cm,
横径2.8cm,果肉厚0.35cm,单果重15-25g,单株挂果30个;
半辛辣型。
辣椒素含量1.48%,辣红素含量69.25mg/kg,两者均较对照子弹头高;干物质含量14.98%较对照略低,果实硬度好;
炭疽病田间自然发病率为0,室内接种鉴定发病率为12.8%,中抗炭疽病,耐热,抗倒伏;
平均产量为1532.1kg/666.7m2,较对照子弹头增产65.2%。
六、红椒589
酱制、干制专用品种。
该品种生长势强,始花节位12.6节,中熟种;
果细牛角形,青椒绿色,红椒大红色。
果实纵径12.6cm,横径1.6cm,单果重13.1g,单株挂果43.2个;
辛辣型。
辣红素含量为42.85mg/kg,比对照二金条新一号高8.8%;粗纤维、辣椒素含量与二金条新一号相当,适于酱制、干制;
田间表现为抗病毒病、炭疽病,耐热,抗倒伏;
平均产量为1575.8kg/666.7m2,较对照二金条新一号增产
56.4%。
七、一爪红
泡制、干制及深加工提取辣椒素品种。
该品种生长势强,始花节位17.6节,中晚熟种,侧枝抽生能力强;
果实小尖椒,簇生,5-10个果一簇,青椒绿色,红椒大红色。
果实纵径5.6cm,横径0.75cm,单果重2.7g,单株挂果169个;
极辛辣型。
辣椒素含量1.76%,脂肪含量9.1%,两者均与对照子弹头高;辣红素含量为102.86mg/kg,较对照111.2%,干物质含量36.80%,较对照子弹头高,因此硬度更好;
田间表现抗病毒病、炭疽病,耐热,抗倒伏;
平均产量为1000.8kg/666.7m2,较对照子弹头增产21.9%。
八、辛红二号
泡制、酱制、干制专用品种。
该品种生长势强,株型较紧凑,始花节位12.6节,中晚熟种;
果小尖椒,青椒绿色,红椒大红色。
果实纵径 5.55cm,横径1.37cm,单果重3.1g,单株挂果127.7个;
辛辣型。
辣椒素含量1.25%,辣红素含量38.05 mg/kg,两者均比对照二金条新一号高;干物质含量为53.18%,较对照高140.6%,因此硬度更好;
田间表现抗病毒病、炭疽病,耐热,抗倒伏;
平均产量为1120.6kg/666.7m2,较对照子弹头增产36.5%。
九、J0283
酱制、泡制及深加工提取辣红素品种。
该品种生长势强,始花节位12-14节,中熟种;
果细牛角形,青椒绿色,红椒大红色。
果实纵径16.6cm,横径1.6cm,单果重13.1g,单株挂果43.2个;
辛辣型。
辣红素含量为88.38mg/kg,较二金条新一号高172.77%,粗纤维含量对照相当,干物质含量较二金条新一号低;
田间表现为抗病毒病、炭疽病,耐热,抗倒伏;
平均产量为1575.8kg/666.7m2,较对照二金条新一号增产56.4%
十、渝椒五号
酱制和虎皮碎椒加工品种。
早中熟品种,生长强,始花节位11-13节;
果牛角形,青椒浅绿色,红椒大红色。
果实纵径16.6cm,横径2.5cm,单果重28g,单株挂果48.5个;
半辛辣型。
果实皮薄,汁中、脆嫩,化渣,适合酱制和虎皮碎椒
加工。
田间表现为抗病毒病、炭疽病,中抗疫病、耐热,抗倒伏;
平均产量为2500kg/666.7m2以上;
于 2002年4月通过全国审定(国审菜2002059)。
这是重庆市第一个通过全国审定的蔬菜新品种,是重庆蔬菜育种史上的重大突破。
十一、改良早丰
虎皮碎椒加工品种。
早熟品种,生长较强,始花节位8-9节;
果灯笼形,青椒浅绿色,红椒大红色。
果实纵径8.6cm,横径4.0cm,单果重35.5g,单株挂果46.5个;
半辛辣型。
果皮薄,果肉脆嫩,化渣,适宜作虎皮碎椒加工。
田间表现为抗病毒病、炭疽病、耐热;
平均产量为2000kg/666.7m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