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波测试方案

合集下载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面波法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建造结构和地质勘探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面波法检测的实施细则,包括检测设备的选择、实施步骤、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内容。

二、检测设备的选择1. 面波发生器:选择频率范围广、输出稳定的发生器,常用的有震源激振器和重锤等。

2. 接收器:选择具有高灵敏度和宽频带的接收器,常用的有加速度计和地震传感器等。

3. 数据采集系统:选择能够实时采集和存储数据的系统,常用的有数字示波器和数据采集卡等。

三、实施步骤1. 布设检测路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检测路线的起点和终点,并按照一定间距布设接收器。

2. 发生面波:使用面波发生器在起点处产生面波信号,确保信号的稳定和准确。

3. 接收面波:接收器记录下面波信号,并将数据传输给数据采集系统。

4.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去噪和补偿等处理,得到清晰的面波图象。

5. 结果分析:根据面波图象分析土层的速度和厚度等参数,评估地下结构的稳定性和土壤的工程性质。

四、数据处理方法1. 滤波处理:采用低通滤波器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去除高频噪声,保留面波信号。

2. 去噪处理:采用小波变换或者相关方法对滤波后的数据进行去噪处理,提高数据的信噪比。

3. 补偿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补偿,消除地面反射和传播衰减等因素对数据的影响。

4. 数据分析:根据处理后的数据绘制面波图象,分析波速和波长等参数,评估土层的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

五、结果分析与应用1. 波速分析:根据面波图象中的波速信息,可以判断土层的类型和厚度,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 地下结构评估:通过分析面波图象中的反射和散射特征,可以评估地下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土壤工程性质评估:根据面波图象中的波长信息,可以判断土壤的工程性质,如密实度和抗剪强度等。

4. 结果应用:面波法检测结果可用于地质勘探、地基设计、工程质量控制等领域,为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面波法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和地质勘探领域。

它通过测量地面上的面波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来评估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状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面波法检测的实施细则,包括设备要求、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方面。

二、设备要求1. 面波法检测仪器:应选择具有高频率范围和高精度的面波法检测仪器,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震源:需要使用合适的震源设备,如重锤或振动器,产生合适的激发波形。

3. 接收器:应选用高灵敏度和宽频带的地震接收器,以接收地面上的面波信号。

三、操作步骤1. 数据采集准备:a. 在待测区域选择适当的测线,并标记测点位置。

b. 安装地震接收器,保证其与地面紧密接触。

c. 设置合适的震源位置和震源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

2. 数据采集过程:a. 在每个测点上,使用震源激发地面,并记录激发波形。

b. 通过接收器采集地面上的面波信号,并记录相应的波形数据。

3. 数据处理:a. 对采集到的波形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滤波和去噪处理,以提高数据质量。

b. 对每个测点的面波信号进行分析,计算面波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

4. 结果分析:a. 根据测得的面波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评估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状况。

b. 将测量结果与标准值进行对比,判断地下介质的健康状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四、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方法1. 面波传播速度计算:a. 根据采集到的面波波形数据,通过频谱分析方法计算面波传播速度。

b. 可采用多种方法计算传播速度,如多次到达法、频散曲线法等。

2. 面波衰减特性计算:a. 根据采集到的面波波形数据,通过振幅衰减分析方法计算面波衰减特性。

b. 可采用多种方法计算衰减特性,如Q值法、能量比法等。

3. 结果分析和解释:a. 将测得的面波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与已有的标准值进行对比,判断地下介质的健康状况。

b. 根据测量结果,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面波法是一种常用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建造结构、桥梁、地下管线等工程领域。

它通过测量地表上的面波信号,来评估结构体的强度、稳定性和缺陷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面波法检测的实施细则。

二、实施步骤1. 前期准备在进行面波法检测前,需要进行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确定检测目标和检测区域,并制定详细的检测方案。

其次,选择合适的面波法检测设备,确保其性能符合要求。

最后,进行现场勘测,了解地质情况和周边环境,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参考。

2. 传感器布设面波法检测需要将传感器布设在地表上,以接收地下结构体传递到地表的面波信号。

传感器的布设需要考虑结构体的类型和大小,普通采用直线布设方式。

在布设传感器时,要保证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均匀,以获取准确的数据。

3. 数据采集在进行面波法检测时,需要进行数据采集。

首先,进行基准线的测量,以确定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然后,进行面波信号的采集,普通采用震源激发的方式。

在采集数据时,要保持传感器的稳定,并记录下每次采集的震源位置和激发参数。

4. 数据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面波信号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获取结构体的相关参数。

首先,进行数据的滤波和去噪处理,以提高数据的质量。

然后,进行频谱分析,得到面波的频散曲线。

最后,通过拟合曲线和反演方法,计算出结构体的速度剖面和厚度剖面。

5. 结果解读和评估根据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进行结果的解读和评估。

根据速度剖面和厚度剖面,可以评估结构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同时,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如地质勘探数据和设计参数,可以评估结构体的缺陷情况和安全性。

6. 缺陷修复和监测根据面波法检测的结果,对于存在缺陷的结构体,需要进行修复和监测。

修复措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加固、更换或者重建等方式。

修复后,需要进行定期的面波法检测,以监测结构体的变化和效果。

三、注意事项1. 在进行面波法检测时,要选择合适的天气条件,避免雨雪等天气对数据采集的影响。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面波法(Surface Wave Method)是一种非破坏性地下勘探技术,主要用于评估地下土壤和岩石的力学特性。

该方法通过在地表上激发地震波,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点来获取地下介质的信息。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旨在规范面波法检测的操作流程、数据处理和结果解释,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二、检测设备和工具1. 面波仪器:采用高精度的面波仪器,具备稳定的信号源和高灵敏度的接收器,能够准确地记录地震波信号。

2. 震源:选择合适的震源,如重锤或振动器,能够产生足够的能量以激发地表面波。

3. 接收器:使用合适的接收器,如加速度计或地震仪,能够准确地记录地震波信号。

三、检测前的准备工作1. 勘测区域选择:根据需要勘测的目标和勘测范围,选择合适的勘测区域,并进行必要的前期调查和分析。

2. 地形和地貌调查:对勘测区域的地形和地貌进行调查,了解地表情况,确定检测线路和测点布设。

3. 勘测线路布设:根据勘测目标和地表条件,合理布设勘测线路,保证测点的密度和均匀性。

4. 测点标识:在每个测点上设置标志,方便后续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四、实施步骤1. 震源激发:在每个测点上,使用震源激发地表面波。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震源类型和激发方式。

2. 数据采集:在激发地表面波后,使用接收器记录地震波信号。

确保接收器的位置稳定,并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波信号进行处理,包括滤波、叠加、分析等步骤。

根据处理结果,计算地下介质的速度和衰减系数。

4. 结果解释: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和地下介质特性,对勘测区域的地质结构和力学特性进行解释。

绘制地震剖面图和速度剖面图,以便更直观地展示结果。

5. 数据质量控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评估。

确保数据符合要求,并能够支持后续的分析和决策。

五、报告编写1. 报告结构:报告应包括背景介绍、勘测目的、勘测方法、数据处理和结果解释等内容。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面波法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建筑结构检测、桥梁安全评估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面波法检测的实施细则,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这一技术。

一、设备准备1.1 选择合适的面波法检测设备: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面波法检测设备,通常包括发射器、接收器、数据采集系统等。

1.2 确保设备完好:在进行检测前,需要检查设备是否完好,包括电池电量、传感器连接是否良好等。

1.3 调试设备参数:根据实际情况调试设备参数,包括频率、增益等,以确保检测结果准确。

二、现场准备2.1 选择合适的检测地点:在进行面波法检测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通常选择平坦、无遮挡的地面进行检测。

2.2 清理检测区域:在进行检测前,需要清理检测区域,确保地面平整、无杂物,以避免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3 布置检测线路:根据实际需要布置检测线路,通常需要在地面上标记出检测线路,以便进行数据采集。

三、数据采集3.1 发射面波信号:在进行数据采集时,需要通过发射器发送面波信号,通常采用锤击地面或者振动源的方式。

3.2 接收面波信号:接收器接收地面传播的面波信号,并将数据传输到数据采集系统中进行处理。

3.3 处理数据: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滤波、叠加等操作,以得到准确的面波速度和传播路径。

四、数据分析4.1 解释面波速度: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分析面波速度的变化规律,了解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

4.2 确定地下结构:通过面波法检测结果,确定地下结构的情况,包括土层厚度、岩层分布等。

4.3 制定进一步探测计划: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进一步的探测计划,包括钻探、地质勘探等。

五、报告撰写5.1 撰写检测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撰写详细的检测报告,包括检测地点、设备使用情况、数据分析结果等。

5.2 提出建议:在检测报告中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包括地质勘探、建筑结构加固等方面的建议。

5.3 保存数据:保存检测数据和报告,以备日后参考和查证。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面波法是一种常用的非破坏性测试方法,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的检测和评估。

本文将介绍面波法检测的实施细则,包括仪器设备的选择、实施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内容。

一、仪器设备选择1.1 探头选择:根据被测结构的特点和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面波法探头。

常用的探头有固定频率探头和可调频率探头,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频率范围。

1.2 信号发生器选择:面波法需要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激励信号,选择合适的信号发生器可以保证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1.3 数据采集设备选择: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设备可以实时获取面波信号,并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实施步骤2.1 准备工作:在进行面波法检测前,需要对被测结构进行清理和准备工作,确保测试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洁度。

2.2 探头安装:将选择好的探头安装在被测结构表面,并确保与被测结构有良好的接触,以保证信号的传递和接收。

2.3 信号发生和数据采集:通过信号发生器产生激励信号,并通过数据采集设备实时采集面波信号,确保信号的稳定和准确。

三、数据处理方法3.1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和去噪处理,以去除干扰信号和提取有效信号。

3.2 特征提取:根据面波信号的特点和目标结构的特性,提取合适的特征参数,如波速、衰减系数等。

3.3 数据分析:通过对特征参数的分析,可以评估结构的健康状况和损伤程度,为后续的结构评估和维护提供依据。

四、应用领域4.1 土木工程:面波法可以用于土木工程结构的检测和评估,如桥梁、隧道、地铁等。

4.2 建筑工程:面波法可以用于建筑工程结构的检测和评估,如楼房、大厦等。

4.3 能源工程:面波法可以用于能源工程结构的检测和评估,如风力发电机组、水电站等。

五、注意事项5.1 测试环境:面波法需要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进行,以保证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2 数据分析: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模型,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3 结果解读:对于面波法检测的结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其他测试方法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引言概述:面波法是一种地震勘探方法,通过检测地下面波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

在实施面波法检测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细则和步骤,以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本文将介绍面波法检测的实施细则,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地质勘探技术。

一、勘测前准备:1.1 确定勘测区域:在进行面波法检测前,需要确定勘测的区域范围,以便制定具体的勘测方案。

1.2 地质调查:进行地质调查,了解地下地质情况,为后续数据解释提供依据。

1.3 确定检测设备:选择适合的面波法检测设备,确保设备性能稳定可靠。

二、检测方案设计:2.1 布设检测线路:根据地质条件和勘测要求,设计合理的检测线路,保证覆盖面波传播范围。

2.2 设定检测参数:根据地质条件和勘测目的,设定合适的检测参数,如频率范围、检测距离等。

2.3 确定数据采集方式:确定数据采集方式,包括采集频率、采集时间等,以保证数据质量。

三、数据采集与处理:3.1 数据采集:按照设计好的检测方案,进行数据采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去噪、滤波等,提取面波信号。

3.3 数据解释:根据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面波信号解释,获取地下结构信息。

四、数据分析与成果展示:4.1 数据分析:对解释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地下结构特征,进行地质解释。

4.2 成果展示:将分析后的数据结果进行展示,包括地质剖面图、地质模型等,以便后续的地质工作。

4.3 结果评估:对展示的成果进行评估,验证面波法检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五、质量控制与报告编制:5.1 质量控制:在整个面波法检测过程中,要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2 报告编制:根据检测结果和成果,编制面波法检测报告,详细描述勘测过程和结果。

5.3 结果应用:将面波法检测结果应用于工程实践中,指导地质勘探和工程设计。

总结:面波法检测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遵循实施细则和步骤,可以获取准确可靠的地下结构信息。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

面波法检测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面波法检测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建造结构、地质勘探等领域。

它通过测量地表上的面波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来评估材料的质量和结构的完整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面波法检测的实施细则。

二、设备和仪器1. 面波发生器:用于产生面波信号的设备,常见的有锤击法、振动法等。

2. 面波接收器:用于接收地表上的面波信号的设备,常见的有加速度计、地震仪等。

3.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采集和存储面波信号的设备,常见的有数据采集仪、计算机等。

4. 相关软件: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软件,常见的有MATLAB、Origin等。

三、实施步骤1. 确定检测区域: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待检测的区域,并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清理地表、移除遮挡物等。

2. 部署设备和仪器:根据检测区域的大小和形状,合理部署面波发生器和接收器,确保能够全面覆盖待检测区域。

3. 校准设备:进行设备的校准工作,确保面波发生器和接收器的正常工作状态。

4. 采集数据:通过面波发生器产生面波信号,面波接收器接收地表上的面波信号,并使用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存储。

5. 数据处理和分析:使用相关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面波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等参数。

6. 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对待检测区域的材料质量和结构完整性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1. 面波传播速度分析: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计算面波传播速度,并与标准数值进行对照,评估材料的质量。

2. 面波衰减特性分析: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计算面波的衰减特性,并与标准数值进行对照,评估结构的完整性。

3. 结果解读:根据面波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的分析结果,对待检测区域的材料质量和结构完整性进行评估,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五、注意事项1. 检测环境:避免在强风、雨雪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面波法检测,以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2. 设备操作: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动测仪的面波测试方案
1测试原理简介
均匀介质或分层介质在点或面振源作用下,表面波场包含P、SV波及瑞利波,由于在表面P、SV波衰减快于瑞利波,当距振源一定距离表面波场以瑞利波为主。

在大多数情况下,瑞利波能量集中在一个波长深度范围内,频率越低,波长越大,影响深度越深。

在剖面参数(剪切波速、密度、泊松比)不同分层状态下,随着波长的增加,瑞利波穿越的层数也增加,瑞利波传播速度发生变化,瑞利波传播出现频散现象,即瑞利波传播速度随频率(或波长)的变化,如图1所示,频散曲线的变化与分层参数、分层厚度等有关,通过对频散曲线的反分析可以得到场地分层剪切波速。

图1瑞利波波长与穿透深度及传播速度间关系
不同的分析方法,对测试要求也不同,目前分析方法主要有f—k分析及互相关分析(SASW)。

2、基于互谱分析测试方法
互谱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对两道信号作互相关分析,只要有两道信号就可以得到面波的相速度随波长或频率的变化。

目前,动测仪,如RSM、FD系列,一般最多可采集四道。

这样,在互谱分析用动测仪作为采样设备是可行的。

当采用两个测点时,如图2所示,测点可按共中心方式布点,即(1)测点距、振源与最近测点距相等;(2)按测点中心线位置不变,不断增加测点距;(3)通过正反敲击来消除分层倾斜及传感器不一致性的影响。

如图3所示。

图2 两测点布置
图3 共中心测点布置
两点实测信号、互谱分析及得到的相速度随波长或频率变化,见图4,相速度表示面波在两测点间平均相速度。

(a) (b)
(c)
图4 两测点信号(a)、互谱分析(b)及相速度随波长变化(c)
当采用三个测点,如图5所示,通过对三条信号组合分析,即CH1+CH2、CH1+CH3、CH2+CH3组合,可以得到三条剖面的相速度。

见图6。

图5 三测点布置
(a) (b)
图5 三测点信号(a) 及由信号3种不同组合得到的相速度随波长变化(b)
当采用四个测点,如图6所示,通过对四条信号组合分析,即CH1+CH2、CH1+CH3、CH1+CH4、CH2+CH3、CH2+CH4、CH3+CH4组合,可以得到六条剖面的相速度。

当等间距布点,CH1+CH4与CH2+CH3对应的剖面重合,两者平均、光滑得到一条相速度曲线,见图7。

图6 四测点布置
图7 四测点信号(a) 及由信号5种不同组合得到的相速度随波长变化(b)
当得到与多个剖面的相速度速度后,就可以构筑相速度色谱图,如图8所示。

图8 由不同剖面的相速度随波长变化曲线得到相速度色谱图
3、互谱分析优缺点分析
(1) 互谱分析只要两道信号就可以分析,因而,对测试仪器要求不高,一般只要有两个
通道的仪器就可以使用,这样目前用于基桩测试、剪切波速测试、振动测试的仪器均可用于面波测试;
(2) 由于互谱分析是计算面波在两测点的相位差,这对测量传感器的相频特性一致性要
求较高,测量之前,将传感器同时放置在一个位置,根据采集的信号判断传感器的相频特性一致性;
(3) 互谱分析仅利用相位差来计算相速度,没有利用面波能量幅值,干扰信号对相位差
计算影响较大,互谱分析得到的曲线没有k f -分析光滑,不同道距、不同次结果可能相差较大,一致性较差;
(4) 测点间距越大,面波在两测点间相位差越大,这越有利于消除噪音干扰,一般测点
距D>2m,有利于结果分析;
(5) 采样时间建议取(>200)×D (us ),以保证在频率域有较高分辨率。

4、f —k 分析方法
对一定数量的测试响应信号),(t r w 作f —k 分析
∑∑-=-=∆⋅∆∆+⋅-=102/12122221
0111212211)(),()/2exp()/2exp(),(N j N j n n r j t j r j w N j in N j in k W ππω (1)
这里N 1为间隔为t ∆的时间观察点数,N 2为空间间隔为r ∆的观察点数,n 1=0,…N 1-1,n 2=0…,N 2-1。

由于在f —k 域是利用能量谱的极值来分析,为了消除几何衰减对能量分布的影响,在谱分析上乘2/1r 来校正因几何衰减导致能量损耗。

得到频率—波数域功率谱分布,由谱极值波数—频率的变化,利用关系c k =/ω得到频率—相速度或波长—相速度曲线,见图9
图9 波数—频率域谱能量及频散数据
f—k分析一般要求振源、一定数量测点布置在一条测线上,测点按等间距布置,探测深度越大,要求测点间最大的空间距离也越大(最大的波长不会超过最大的布点距离,即距振源最近点与距振源最远点距离)。

地震仪或面波仪一般有12个以上的采样通道,可用于基于f—k分析的面波测试。

但当测试仪器纪录通道有限时(如基桩动测仪)。

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对信号进行堆叠:
(1)保持振源位置不动,依次等间距移动测点,如图10所示,传感器使用的传感器使用数量视测量仪器而定,使用的通道越多,得到一定数量的响应排列所需的测量次数越少,比如,要得到12道响应排列,若采用4道采集,则试验要重复3次,然后对每次测试信号进行堆叠,见图11,而当采用2道采集,则试验要重复6次,依次类推。

采用该方法,要求振源是可重复的,即振源产生的脉冲信号,不仅频率成份相同,而且幅值也相同;
图10 振源不动,移动测点
图11 测试信号堆叠
(2) 保持测点位置不变,移动振源位置,振源距最远测点距离D n m S S )1(0-+=,这
里m n ,分别是测点布置数量及移动振源的次数。

见图12。

图12 测点不动,振源移动
5、f —k 分析优缺点
(1)
f —k 分析事实上就是分析不同能量团传播的速度,该分析利用了振幅,因而,可有效消除噪音的干扰,得到的数据一致性要高于互谱分析,见图13; (2)
f —k 分析利用幅值分析,要求测试的传感器幅频特性有较好的一致性。

信号堆叠
振源移动
图13波数—频率域谱能量及频散数据
6、面波测试有关事项
(1)传感器:在岩土工程测试中,一般采用速度型传感器,如图14a 所示,这种类型的传感器结构如图14b ,它是由导电弹簧线圈、质量块、磁铁、分流电阻组成,幅频及相频特性如图15所示,在共振频率附近在共振频率附近振动幅值最大,随着频率的增加,曲线趋于平坦,即,不同频率信号单位质点速度的输出电压相同,在测量过程中,尽量让测量的信号频率成分处于平坦段。

图16是CDJ-J2.5Hz 传感器幅频特性,共振频率越低,可使用的平坦段频率范围越宽。

共振频率低,相应的质量块的质量要越大,传感器越灵敏,使用结束后,应将输出短路,以避免传感器线圈烧坏。

传感器与地面应有较好的耦合。

当对高速公路水泥路面进行面波测试时,由于信号的频率较高,要求传感器有较高的频率响应,在此情况下,要采用加速度计。

图14 速度型传感器 (a) 及其结构 (b) 主要能量
传播趋势
图15 速度型传感器幅频及相频特性 图16 CDJ-J2.5Hz 传感器幅频特性
(2)锤击设备,锤击可采用手锤,落锤、落重以及小型爆炸的方法,见图17,具体视勘探深度而定,一般可使用10kg~100kg 的落锤,若测量深度为30m 以内,30kg 落锤一般可以满足要求,落锤下面可采用,金属垫块、木质垫块等。

(a) (b)
图17 手锤 (a) 及落重(b)
(3) 采样设置:采样长度、采样时间间隔、滤波设置、触发通道设置。

(a ) 采样长度是影响频率分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设置长度为1K 、2K 、4K 、
8K 等,一般取1K ;
(b ) 采样时间间隔也影响频率分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建议取(>200)×D(us/w); (c ) 为了避免频率混淆,滤波设置频率应小于)2/(1t ∆,t ∆为采样时间间隔; (d ) 触发通道设置可以视分析方法而定,当采用互谱分析(SASW ),可以用离振源
最近的采样通道作为触发通道,而对f —k 分析,为了使每次测试获取尽可能多
的响应信号及响应相对振源激振时刻的延时,一般可采用短路触发、外触发,
只有在测量仪器不具备短路触发、外触发情况下,才采用通道触发。

(i)短路触发,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短路来触发,将电缆线的内芯线与外芯线分
别与落锤(或手锤)、金属垫块相连,然后将电缆线的连接至外触发通道
(对RSM、FD等动测仪一般有标识为“EXT”),落锤后,形成短路,仪
器开始记录信号;
(ii)外触发就是在落锤旁边放置一触发传感器,要求传感器响应延时较少,触发传感器与外触发通道相连;
(iii)当测量仪器不具备短路触发、外触发情况下,可采用通道触发,就是在落锤旁边放置一触发传感器,要求传感器响应延时较少,触发传感器与可采
样通道(比如CH1、CH2、CH3或CH4)相连。

采用通道触发,由于该
通道只起时间参照作用,在f—k分析时,该信号不能参与分析。

附测试结果
夯前
夯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