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大学物理B教学内容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上下册全)武汉大学出版社 第12章 习题解答

第12章 习题与答案12-1 在真空中波长为λ的单色光,在折射率为n 的透明介质中从A 沿某路径传播到B ,若A 、B 两点相位差为3π,则此路径AB 的光程为[ ]A. 1.5λ.B. 1.5λ/n .C. 1.5n .D. 3λ. [答案:A ]12-2 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薄膜上,经上下两表面反射的两束光发生干涉,若薄膜的厚度为e ,并且n 1<n 2>n 3,λ1为入射光在折射率为n 1的媒质中的波长,则两束反射光在相遇点的相位差为[ ]A. 2πn 2e / ( n 1λ1).B. 4πn 1e / ( n 2λ1)] +π.C. 4πn 2e / ( n 1λ1) ]+π.D. 4πn 2e / ( n 1λ1).[答案: C ]12-3 两块平玻璃构成空气劈形膜,左边为棱边,用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若上面的平玻璃以棱边为轴,沿逆时针方向作微小转动,则干涉条纹的[ ]A. 间隔变小,并向棱边方向平移.B. 间隔变大,并向远离棱边方向平移.C. 间隔不变,向棱边方向平移.D.间隔变小,并向远离棱边方向平移. [答案: A ]12-4 用劈尖干涉法可检测工件表面缺陷,当波长为λ的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时,若观察到的干涉条纹如题12-4图所示,每一条纹弯曲部分的顶点恰好与其左边条纹的直线部分的连线相切,则工件表面与条纹弯曲处对应的部分[ ]A. 凸起,且高度为4λ.B. 凸起,且高度为2λ.C. 凹陷,且深度为2λ.D. 凹陷,且深度为4λ.[答案: C ]12-5 若把牛顿环装置(都是用折射率为1.52的玻璃制成的)由空气搬入折射率为1.33的水中,则干涉条纹[ ]A .中心暗斑变成亮斑. B. 间距变大. C. 间距变小. D. 间距不变. [答案: C ]题12-4图12-6 在光栅光谱中,假如所有偶数级次的主极大都恰好在单缝衍射的暗纹方向上,因而实际上不出现,那么此光栅每个透光缝宽度a 和相邻两缝间不透光部分宽度b 的关系为[ ] A. =3a b . B. =2a b . C. =a b . D. =0.5a b [答案: C ]12-7 对某一定波长的垂直入射光 衍射光栅的屏幕上只能出现零级和一级主极大,欲使屏幕上出现更高级次的主极大,应该[ ]A. 换一个光栅常数较小的光栅.B. 换一个光栅常数较大的光栅.C. 将光栅向靠近屏幕的方向移动.D. 将光栅向远离屏幕的方向移动.[答案: B ]12-8如果两个偏振片堆叠在一起,且偏振化方向之间夹角为60°,光强为I 0的自然光垂直入射在偏振片上,则出射光强为[ ]A. I 0 / 8.B. I 0 / 4.C. 3 I 0 / 8.D. 3 I 0 / 4.[答案: A ]12-9一束自然光自空气射向一块平板玻璃(如题12-9图),设入射角等于布儒斯特角i 0,则在上表面的出射光2是[ ]A. 自然光.B. 线偏振光且光矢量的振动方向平行于入射面.C. 线偏振光且光矢量的振动方向垂直于入射面.D. 部分偏振光.[答案: C ]12-10相干光的必要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汉大学物理学院培养方案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基地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专业代码:070201、080402专业名称:物理学基地班 Physics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材料物理Materials Physics二、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创造、创新、创业”(“三创”)教育理念,贯彻“加强基础、分类培养、通专融合、个性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学校人文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办学优势,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系统的较宽的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获得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能在物理学或材料等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除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物理学、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必需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对物理学的新发展、近代物理学在高新技术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物理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和新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
本基地班实行导师全程指导制。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特点和自学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运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应用研究、教学和相应管理工作的能力。
(2)掌握系统的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4)了解相近专业以及应用领域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5)了解物理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最新参考文献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上下册全)武汉大学出版社 习题3详解

3-1 有一半径为R 的水平圆转台,可绕通过其中心的竖直固定光滑轴转动,转动惯量为J ,开始时转台以匀角速度ω0转动,此时有一质量为m 的人站在转台中心,随后人沿半径向外跑去,当人到达转台边缘时,转台的角速度为 [ ] A.2ωmR J J + B. 02)(ωR m J J+ C.02ωmR JD. 0ω 答案:A3-2 如题3-2图所示,圆盘绕O 轴转动。
若同时射来两颗质量相同,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并在一直线上运动的子弹,子弹射入圆盘后均留在盘内,则子弹射入后圆盘的角速度ω将:[ ]A. 增大.B. 不变.C. 减小.D. 无法判断. 题3-2 图 答案: C3-3 芭蕾舞演员可绕过脚尖的铅直轴旋转,当她伸长两手时的转动惯量为J 0,角速度为ω0,当她突然收臂使转动惯量减小为J 0 / 2时,其角速度应为:[ ] A. 2ω0 . B. ω0 . C. 4ω0 . D. ω 0/2. 答案:A3-4 如题3-4图所示,一个小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与一绳的一端相连结,绳的另一端穿过桌面中心的小孔O . 该物体原以角速度ω 在半径为R 的圆周上绕O 旋转,今将绳从小孔缓慢往下拉.则物体:[ ]A. 动量不变,动能改变; 题3-4图B. 角动量不变,动量不变;C. 角动量改变,动量改变;D. 角动量不变,动能、动量都改变。
答案:D3-5 在XOY 平面内的三个质点,质量分别为m 1 = 1kg, m 2 = 2kg,和 m 3 = 3kg,位置坐标(以米为单位)分别为m 1 (-3,-2)、m 2 (-2,1)和m 3 (1,2),则这三个质点构成的质点组对Z 轴的转动惯量J z = .答案: 38kg ·m 23-6 如题3-6图所示,一匀质木球固结在一细棒下端,且可绕水平光滑固定轴O 转动,今有一子弹沿着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方向击中木球并嵌于其中,则在此击中过程中,木球、子弹、细棒系统对o 轴的 守恒。
大学物理电子教案

教案标题:大学物理——电磁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公式,理解电磁现象的本质。
2. 培养学生运用电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静电场(1)静电荷、电场强度、电势、电势差、电容等基本概念。
(2)高斯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等基本定律。
(3)静电场的能量、静电平衡、电场线等知识点。
2. 稳恒磁场(1)磁场、磁感应强度、磁场方向、磁通量等基本概念。
(2)安培环路定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基本定律。
(3)磁场的能量、磁通量守恒、磁介质等知识点。
3. 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等基本概念。
(2)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基本定律。
(3)电磁感应的应用,如发电机、变压器等。
4. 交流电(1)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如周期、频率、角频率等。
(2)交流电的合成与分解、有效值、瞬时值、相位等知识点。
(3)交流电路的基本定律,如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4)电阻、电感、电容在交流电路中的作用。
5. 麦克斯韦方程组(1)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基本内容。
(2)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等知识点。
(3)电磁波的能量、动量、辐射压等特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定律和公式,阐述电磁学的基本原理。
2.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电磁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电磁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练习法:布置课后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电磁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电磁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的电磁学教材。
2. 实验设备:具备电磁学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科普文章、教学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工科类专业用)课程编号: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experiment of college适用专业:工学部:水利类、电力类、土建类、动力机械类、医学部(五年制)各专业信息学部:测绘类、遥感信息类、计算机类、资源与环境类各专业开课学期:本课程进行两个学期(一下、二上)计划学时:54学时学分:1.5考试方式:实验课考核成绩以平时成绩和期末实验技能操作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70%(含报告和实验操作)考试占30%(含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
开课院、教研室: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实验中心物理实验室(一)、(二)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大学物理实验是对高等学校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一门独立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工科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训练的重要基础。
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培养学生用实验手段去观察、发现、分析和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也为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使用仪器设备以及提出新的实验课题;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实验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具体任务如下: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要求学生从事科学实验应有办事认真、严谨细致、严格要求的工作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以及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和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
2、学习和掌握运用实验原理、方法研究某些物理现象,进行具体测试,得出结论,加深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包括:(1)能够阅读教材与资料,从测量目的要求、正确理解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2)能够借助教材和仪器说明书,正确地选用和使用常用仪器、确定合理的实验程序进行测试;(3)进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熟悉常用仪器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调整操作、观察分析和排除故障等;(4)善于运用物理学理论,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一般、正常、个别、反常)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判断;(5)学习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按要求绘制曲线、正确表达实验结果,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以及分析实验方法、测量仪器、周围环境、测量次数和操作技能对测量结果的影响;(6)能查阅实验资料,独立完成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测绘学院01

测绘学院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测绘学院是我国测绘教育事业的著名学府,源于1956年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她以当时的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等几所高校测绘专业的师资和设备为基础组建,隶属国家教育部,并于1958年划归国家测绘局管理,易名为武汉测绘学院;1978年,武汉测绘学院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5年10月,学校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93年12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大地测量系与工程测量系合并组建了地学测量工程学院,2000年8月,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当时的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武汉大学.在新的武汉大学建制下,在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学测量工程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了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学院下设测量工程系、卫星应用工程系、地球物理系,是全国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现有测绘工程和地球物理两个本科专业,具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现有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硕士及博士授权点、固体地球物理学(省重点学科)硕士及博士授权点。
学院拥有三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工程测量与测量机器人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以及武汉大学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中心、国际全球导航卫星服务系统(IGS)永久性卫星跟踪站、GPS 差分基准站等,学院教学、科研设备齐全,有充足的高端GPS接收机、各种类型的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数字水准仪、影像处理软硬件、地球物理实验仪器等。
学院内设五个研究所:航天航空测绘研究所、空间信息工程研究所、测量工程研究所、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研究所、卫星应用工程研究所,设有为本科教学服务的测绘实验中心、地球物理实验室和多个为科研服务的专业实验室。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类培养方案(2018版)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在1928年成立的原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其历史可追溯到1893年自强学堂的格致门。
我国老一辈著名物理学家查谦、桂质廷、张承修、李国鼎、周如松等先后在这里研究执教多年。
经过八十多年、几代人的努力,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涵盖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物理五个学科门类,有多个突出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我国最有影响的物理院系之一。
学院现设有物理学系、材料物理系、微电子系、基础物理教学与实验中心。
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武汉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挂靠在本院。
凝聚态物理和无线电物理是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国家级示范中心,物理学是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人工微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核固体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设置的本科专业有物理学基地班(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含物理学拔尖人才培养弘毅班,中法理学、工学本硕连读试验班,彭桓武班,天眷班)、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班。
学院有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人员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现有教师97人,其中教授58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65人。
有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位中组部青年千人,5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
承百廿年武大辉煌,展九十载物院风华。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正以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新大楼、新平台为契机,汇聚人才、交叉融合、凝练方向,团结、务实、和谐、奋进,不断增强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力争早日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物理学院。
经典力学-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07002542、课程名称经典力学(上)Mechanics3、授课对象物理学基地班、物理学类4、学分35、修读期第二学期6、课程组负责人主讲教师:易凡、副教授、硕士7、课程简介《力学》是物理学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进入物理学科其它学科学习的先导课程。
本课程内容包括、运动学、动力学、振动与波动和相对论简介几个部分。
运动学包括:质点运动学、刚体运动学和相对运动。
动力学内容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及应用、运动定理及导恒律、质点系的运动定理、刚体动力学。
振动与波动包括、简谐振动、阻尼与受迫振动、简谐波、波的传播、多普勒效应。
相对论简介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洛仑兹变换、狭义相对论的动力学。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力学的概念和运动定理,还对运用高等数学的手段来解决物理学中具体问题的方法有所了解,为学习物理学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8、实践环节学时与内容或辅助学习活动习题课18学时9、课程考核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考试三者结合综合评定10、指定教材《经典力学》(上册)许定安等人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11、参考书目《力学》赵凯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力学——《伯克利物理学教程》第一卷,[美] C. 基特尔等编12、网上资源07002542. 课程名称(中经典力学(下)Classical Mechanics3.课对象物理学基地班、物理学类4.学分35.修读期第三学期6.课程组负责人主讲教师:王波教授7.课程简介经典力学(下)主要讲授理论力学部分,它是物理学院本科生必修的四大基础理论课程(四大力学)之一。
主要内容包括:刚体定点转动、分析力学、有心力场、经典散射、微振动、变换理论及哈密顿雅可比方程等。
本课程的特色是注重与现代物理的联系及物理概念的升华,融入了时空对称性、守恒定律及不可观测量,不变性原理等内容。
将基本内容讲授与前沿介绍相结合,不但开阔学生视野。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提高抽象物理的思维能力、及应用数学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物理B》(上) 教学内容(54学时) 教材:《大学基础物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教学范围从第1章至第12章,有下划线部分为教学内容) 《大学物理B》(下) 教学内容(54学时) 教材:《大学基础物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教学范围从第13章至第26章,有下划线部分为教学内容)第1章质点运动学1.1质点运动的描述1.1.1 参考系坐标系质点 1.1.2 位置矢量运动表达式 1.1.3 位移速度1.1.4加速度 1.1.5两类基本问题1.2 圆周运动的角量表示角量与线量的关系1.2.1 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1.2.2 圆周运动的角量表示1.2.3 角量与线量的关系1.3 相对运动(不单独命题,掌握简单应用)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2章牛顿运动定律2.1 牛顿运动定律2.1.1 牛顿第一定律 2.1.2牛顿第二定律 2.1.3牛顿第三定律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建议自学)2.2.1国际单位制 2.2.2量纲2.3 常见力与基本力2.3.1 基本力 2.3.2 常见力2.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2.4.1第一类典型问题 (积分类型) 2.4.2第二类典型问题 (求导类型)2.5 非惯性系惯性力2.5.1非惯性系 2.5.2平动惯性力和离心惯性力**2.5.3科里奥利力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3章运动的守恒定律3.1 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3.1.1冲量动量质点动量定理 3.1.2 质点系动量定理 3.1.3 动量守恒定律3.2质心质心运动定理(只讲不考)3.2.1质心 3.2.2质心运动定理3.3 角动量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3.3.1 质点的角动量 3.3.2 质点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3.3.3 质点系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3.4 功质点动能定理3.4.1 功 3.4.2 功率 3.4.3质点动能定理3.5 保守力势能3.5.1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3.5.2常见保守力的功及其势能形式 3.5.3 势能曲线3.6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3.6.1质点系动能定理 3.6.2 功能原理 3.6.3机械能守恒定律3.7碰撞3.7.1 恢复系数 3.7.2 完全弹性碰撞 3.7.3完全非弹性碰撞3.8 能量守恒定律*对称性与守恒定律3.8.1能量守恒定律*3.8.2对称性与守恒定律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4章刚体力学4.1 刚体的基本运动4.1.1 平动 4.1.2 转动4.2 刚体定轴转动的描述4.2.1 刚体转动的角速度及角加速度 4.2.2 匀变速转动的公式4.3 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量4.3.1 力矩 4.3.2 转动定律 4.3.3 转动惯量**4.3.4平行轴定理正交轴定理4.4刚体的角动量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4.4.1 刚体的角动量 4.4.2 刚体定轴转动角动量定理4.4.3刚体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定律4.5 刚体定轴转动动能定理4.5.1力矩的功 4.5.2 转动动能 4.5.3刚体定轴转动动能定理**4.6 刚体的平面平行运动4.6.1 刚体平面平行运动的描述 4.6.2 转动瞬心纯滚动4.6.3 刚体平面平行运动的动力学方程*4.7 进动4.7.1 回转现象 4.7.2 进动角速度 4.7.3回转效应的应用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5章流体力学基础5.1流体静力学5.1.1 流体的压强 5.1.2 重力场中静止流体内的压强分布5.2理想流体的稳定流动5.2.1理想流体 5.2.2稳定流动 5.2.3连续性方程5.3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5.2.1 伯努利方程 5.3.2 伯努利方程的应用**5.4实际流体的流动规律5.4.1层流的流动规律 5.4.2 湍流与雷诺数 5.4.3 流体对固体的作用力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6章机械振动6.1简谐振动6.1.1简谐振动表达式 6.1.2 描述简谐振动的物理量6.1.3 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法 6.1.4 单摆和复摆6.2简谐振动的合成6.2.1 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6.2.2 两个同方向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拍6.2.4 两个相互垂直的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6.2.5 两个相互垂直的不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6.3.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掌握概念)6.3.1 阻尼振动 6.432 受迫振动 6.3.3 共振*6.4 非线性振动6.4.1非线性振动方程 6.4.2非线性振动方程的求解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7章机械波7.1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7.1.1 机械波的基本概念7.1.2 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7.2 平面简谐波表达式7.2.1平面简谐波表达式7.2.2平面简谐波表达式的物理意义7.2.3 波动方程7.3 平面简谐波的能量7.3.1 波的能量7.3.2 波的能量密度 7.3.3 波的能流密度**7.3.4 波的吸收7.4 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反射和折射7.4.1 惠更斯原理7.4.2 惠更斯原理的应用7.5 波的叠加7.5.1 波的叠加原理7.5.2 波的干涉**7.5.3 驻波 7.5.4 波包群速度7.6 多普勒效应7.6.1 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7.6.2 冲击波*7.7声波7.7.1 声波的一般性质 7.7.2 声强级 7.7.3 次声、超声和噪声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8章气体动理论8.1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8.1.1 平衡态8.1.2 状态参量8.1.3 温度8.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8.3物质的微观模型8.3.1物质的微观模型8.3.2大量粒子系统的统计规律性及统计方法8.4 理想气体的压强8.4.1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8.4.2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8.5 气体分子热运动的速率及能量的统计分布律8.5.1 速率分布函数 8.5.2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8.5.3 玻尔兹曼能量分布律8.6 理想气体的温度8.6.1 理想气体温度公式 8.6.2 温度的微观统计意义8.6.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8.7 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8.7.1分子的自由度8.7.2分子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8.7.3 理想气体的内能8.8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8.8.1 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8.8.2 影响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的因素*8.9 气体的输运现象8.9.1粘滞现象 8.9.2 热传导现象 8.9.3 扩散现象*8.10 真实气体范德瓦尔斯方程8.10.1真实气体的等温线 8.10.2 由分子体积引起的修正8.10.3由分子力引起的修正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9章热力学基本定律9.1 热力学第一定律9.1.1 热力学中的基本概念9.1.2热力学第一定律9.2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9.2.1 等容过程定容摩尔热容9.2.2 等压过程定压摩尔热容9.2.3 等温过程9.2.4 绝热过程*9.2.5 多方过程9.2.6 循环过程卡诺循环9.3 热力学第二定律9.3.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9.3.2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9.3.3 卡诺定理9.4 熵熵增加原理(只考熵的概念,不考熵的计算)9.4.1克劳修斯等式和不等式9.4.2 熵和熵变9.4.3 熵增加原理9.4.4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表述9.4.5 熵与热力学几率**9.5 热力学第三定律9.5.1 能斯特定理 9.5.2 热力学第三定律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10章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物理基础(1)10.1混沌现象10.1.1混沌的概念 10.1.2 蝴蝶效应 10.1.3 貌似随机的混沌10.2 超声检测技术10.2.1超声检测的基本物理原理 10.2.2超声检测的典型应用 10.2.3超声检测仪器10.3 能源技术与热力学10.3.1 能源能量传递 10.3.2 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10.3.3 热力学定律对节能技术的指导意义第11章真空中的静电场11.1 库仑定律11.1.1电荷 11.1.2 库仑定律11.2 电场电场强度11.2.1 电场11.2.2 电场强度11.2.3 场强叠加原理11.3 高斯定理11.3.1电场线和电通量11.3.2 高斯定理11.3.3利用高斯定理求场强分布11.4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11.4.1静电场力的功 11.4.2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11.5电势电势与场强的关系11.5.1 电势能 11.5.2电势 11.5.3 电势叠加原理 11.5.4 等势面11.5.5 电势与场强的微分关系11.6 静电场中的电偶极子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12章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12.1 静电场中的导体12.1.1 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 12.1.2 实心导体静电平衡时的电荷分布特征12.1.3 空腔导体静电平衡时的特征 12.1.4 静电屏蔽※※12.1.5 镜像法的应用12.2 电容和电容器12.2.1 孤立导体的电容12.2.2 电容器及其电容12.3 电介质及其极化12.3.1 电介质极化的微观机制 12.3.2 电极化强度矢量12.4 有电介质存在时的静电场基本定理12.4.1 有电介质存在时的高斯定理12.4.2 电位移矢量D和电介质中总场强E的关系式12.4.3D、E、P三矢量的场线12.4.4 有电介质存在时的环路定理12.5 静电场的能量12.5.1 点电荷系的相互作用能12.5.2 电荷连续分布系统的静电能12.5.3 电场的能量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13章稳恒电流(只讲电流密度及电动势)13.1 电流稳恒条件13.1.1 电流 13.1.2 电流密度矢量13.1.3 电流连续性方程电流稳恒条件13.2 欧姆定律13.2.1 欧姆定律的积分形式 13.2.2 电阻的计算 13.2.3 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13.2.4 金属导电的经典微观解释13.3 焦耳定律13.3.1 电流的功和功率 13.3.2 焦耳定律13.4 电动势13.4.1 电容器的放电 13.4.2 电源的作用 13.4.3 电动势13.5 闭合电路和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13.5.1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3.5.2 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13.6 基尔霍夫定律13.6.1 节点电流定律 13.6.2 回路电压定律 13.6.3 复杂电路的计算方法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14章真空中的稳恒磁场14.1 磁场磁感应强度14.1.1磁场 14.1.2 磁感应强度14.2 毕奥—萨伐尔定律14.2.1 毕奥—萨伐尔定律 14.2.2 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14.2.3 运动电荷的磁场14.3 稳恒磁场中的基本定理14.3.1 磁感应线 14.3.2 磁通量 14.3.3 磁场的高斯定理14.3.4 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 14.3.5 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14.4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14.4.1 定培定律 14.4.2 平行无限长载流直导线间的相互作用14.4.3 磁场对载流线圈的作用 14.4.4 磁力矩的功14.5 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14.5.1 洛仑兹力 14.5.2 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14.5.3霍尔效应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15章磁介质15.1 磁介质的磁化及其描述15.1.1 磁介质 15.1.2 分子电流和分子磁矩 15.1.3 顺磁质的磁化15.1.4 抗磁质的磁化15.2 磁化强度磁化电流15.2.1 磁化强度 15.2.2 磁化电流磁化电流面密度15.2.3 磁化电流与磁化强度的关系15.3 有磁介质存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15.3.1 有磁介质存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 15.3.2 磁化特性15.3.3 有磁介质存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 15.3.4 有磁介质存在时的高斯定理15.4 铁磁质15.4.1 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 15.4.2 铁磁质磁化的微观机制15.4.3 铁磁质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16章电磁感应16.1 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16.1.1 电磁感应现象 16.1.2 楞次定律 16.1.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6.2 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感生电场16.2.1动生电动势 16.2.2 动生电动势的计算 16.2.3 感生电动势感生电场16.2.4 感生电动势的计算16.3 自感互感16.3.1 自感现象及自感系数 16.3.2 自感系数的计算16.3.3 互感现象及互感系数 16.3.4 互感系数的计算16.4 磁场的能量16.4.1自感储能 16.4.2 磁场的能量和磁能密度 16.4.2磁场能量的计算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17章电磁场与电磁波17.1 位移电流全电流安培环路定理17.1.1 位移电流17.1.2 全电流安培环路定理17.2 麦克斯韦方程组17.2.1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17.2..2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17.3 平面电磁波(了解)17.3.1 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17.3.2 电磁波的主要性质17.3.3 电磁波的能量和动量*17.4 电磁振荡与电磁辐射(了解)17.4.1 LC振荡电路 17.4.2 无阻尼电磁振荡方程和电磁振荡的能量17.4.3 阻尼振荡与受迫振荡 17.4.4 电磁波的辐射17.5 电磁波谱(了解)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18章正弦交流电路18.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18.1.1 交流电的产生 18.1.2 描写正弦交流电的特征量18.2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18.2.1正弦量的振幅矢量图示法 18.2.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18.2.3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18.3 交流电路中的三种基本元件18.3.1 纯电阻元件交流电路 18.3.2 纯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18.3.3 纯电感元件的交流电路18.4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18.4.1 RLC串联电路18.4.2 RLC并联电路18.5 谐振电路18.5.1 串联谐振 18.5.2 并联谐振18.6 交流电的功率功率因数的提高18.6.1交流电的功率18.6.2功率因数的提高18.7 变压器原理18.7.1 变压器的基本结构 18.7.2 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18.7.3 变压器的用途18.8 三相交流电18.8.1 三相交流电概述 18.8.2 三相电路中负载的联接方式18.8.3 三相交流电的功率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19章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物理基础(2)19.1等离子体及其应用简介19.1.1等离子体概念 19.1.2. 等离子体性质及分类 19.1.3 等离子体的电中性19.1.4 应用实例19.2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19.2.1 磁悬浮列车的两种形式19.2.2 磁悬浮列车的主要系统19.3 电磁波与遥感19.3.1遥感的基本概念19.3.2电磁波谱与大气窗口19.3.3 21世纪遥感的六大发展趋势第20章几何光学20.1 球面折射20.1.1 单球面折射 20.1.2 共轴球面系统20.2 透镜20.2.1 薄透镜 20.2.2 薄透镜的组合20.2.3 厚透镜 20.2.4 柱面透镜20.2.5 透镜的像差**20.3 眼睛的光学系统20.3.1 眼睛的光学结构 20.3.2 眼睛的调节 20.3.3 眼睛的屈光不正及其矫正*20.4 常用光学仪器20.4.1 放大镜 20.4.2 普通光学显微镜 20.4.3 望远镜 20.4.4 纤维光束内窥镜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21章光的干涉21.1 光的波动学说及光的相干性21.1.1 光的波动学说21.1.2 普通光源发光的微观机制21.1.3 光波的叠加及其相干性 21.1.4 相干光的获得21.2 波阵面分割法产生的光的干涉21.2.1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21.2.2 菲涅耳双面镜和双棱镜实验21.2.3 洛埃德镜实验 21.2.4 光程光程差和相位差21.2.5 透镜不产生附加光程差21.3 振幅分割法产生的光的干涉21.3.1 薄膜干涉概述 21.3.2 等倾干涉(了解) 21.3.3 等厚干涉21.3.4 等厚干涉的应用21.4 迈克尔逊干涉仪21.4.1 仪器结构和原理 21.4.2迈克尔逊干涉仪应用*21.5 光波的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21.6.1 干涉条纹的可见度 21.6.2 光波的空间相干性 21.6.3 光波的时间相干性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22章光的衍射22.1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22.1.1光的衍射现象 22.1.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22.1.3 衍射的分类22.2 单缝衍射22.2.1 衍射装置与衍射图样的特点 22.2.2 单缝衍射的明暗条纹位置22.2.3 明条纹的角宽度和线宽度22.2.4 衍射图样的光强分布**22.2.5用积分法计算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22.3 圆孔衍射22.3.1 衍射装置和衍射图样特点 22.3.2 成像仪器的分辨本领**22.3.3用积分法计算圆孔衍射的光强分布22.4 光栅衍射22.4.1 光栅的结构及其衍射图样 22.4.2 光栅衍射的光强分布22.4.3 光栅方程 22.4.4 暗条纹和次极大的位置22.4.5 明条纹的半角宽度 22.4.6 缺级现象22.4.7 光栅光谱**22.4.8光栅的角色散和分辨本领.22.5 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22.5.1 X射线的发生装置 22.5.2 劳埃实验 22.5.3 布拉格公式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23章光的偏振23.1 自然光与偏振光23.1.1 横波的偏振性 23.1.2 偏振光与自然光23.2 起偏和检偏马吕斯定律23.2.1 偏振片 23.2.2 起偏和检偏 23.2.3 马吕斯定律23.3 反射和折射光的偏振性23.3.1反射光的偏振性 23.3.2折射光的偏振性23.4 双折射(只讲不考)23.4.1 双折射现象 23.4.2 双折射晶体光轴主截面23.4.3 光在单轴晶体中的传播 23.4.4 偏振棱镜*23.5 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23.5.1 波晶片——相位推迟片23.5.2 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的获得23.5.3 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的检验*23.6 偏振光的干涉23.6.1 椭圆偏振光的干涉装置23.6.2 光矢量的分解与合成23.6.3 合振幅与光强*23.7 人为双折射和旋光现象(了解)23.7.1 光弹效应 23.7.2 电光效应 23.7.3 旋光现象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24章狭义相对论24.1 牛顿力学的相对性原理24.1.1牛顿的绝对时空观24.1.2牛顿力学的相对性原理24.1.3电磁学与牛顿力学的相对性原理24.2 实验基础和基本假设*24.2.1 寻找以太的尝试——迈克尔逊—莫雷实验**24.2.2 修改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尝试──发射理论24.2.3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24.3洛伦兹变换24.3.1洛伦兹变换24.3.2对变换式的讨论24.4相对论时空观24.4.1 时序的相对性和因果律24.4.2 时间膨胀 24.4.3长度收缩24.4.4 洛伦兹速度变换24.5 相对论动力学24.5.1 质速关系24.5.2 质能关系24.5.3 能量与动量的三角关系*24.7 电磁场的相对性24.7.1 相对论动量和能量的变换式24.7.2 相对论力的变换式24.7.3 电磁场的相对论变换式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25章初期量子论25.1 黑体辐射与普朗克量子假设25.1.1 热辐射黑体25.1.2 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25.1.3 黑体的辐射定律25.1.4 普朗克量子假说25.2 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光量子论25.2.1光电效应25.2.2 康普顿效应**25.2.3 电子对效应25.3 玻尔的氢原子量子论25.3.1 原子的有核模型25.3.2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25.3.3 玻尔的原子理论25.3.4 玻尔原子理论的应用25.4 佛兰克—赫兹实验(了解)25.4.1 实验装置与原理25.4.2 实验结果25.4.3 分析与讨论25.5 对玻尔原子理论的评价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26章量子力学基础26.1 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设26.1.1 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设26.1.2 对玻尔轨道量子化条件的解释26.1.3 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设的实验验证26.2 不确定关系26.2.1 坐标和动量 26.2.2 能量和时间26.3 波函数26.3.1波函数的引入26.3.2波函数的物理意义26.3.3波函数的标准条件26.4 薛定谔方程26.4.1薛定谔方程26.4.2定态及定态薛定谔方程26.4.3 一维无限深方势阱*26.4.4 一维谐振子 26.4.5 一维势垒扫描隧道显微镜(STM)26.5 力学量和算符26.5.1算符26.5.2算符的一般性质26.5.3 量子力学中常用的几类算符26.5.4 本征值方程和力学量的算符表示26.5.5 角动量算符的本征值和本征函数*26.6 量子力学的体系和发展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27章原子27.1 氢原子27.1.1 氢原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 27.1.2 电子概率密度分布27.2 电子自旋27.2.1 简单塞曼效应27.2.2 电子自旋27.2.3 史特恩—盖拉赫实验*27.3 碱金属原子27.3.1 碱金属原子的光谱实验规律 27.3.2碱金属原子束缚定态的能级27.3.3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27.4 多电子原子的壳层结构27.4.1 独立电子近似 27.4.2 原子的壳层结构和电子组态27.4.3 电子壳层分布规则*27.5 激光27.5.1 激光器的基本结构 27.5.2受激吸收自发辐射受激辐射27.5.3粒子数布居反转 27.5.4 工作物质27.5.5 光学谐振腔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28章分子与固体28.1双原子分子28.1.1 氢分子 28.1.2 分子转动能级 28.1.3 分子振动能级 28.1.4 分子光谱特征28.2 固体的能带28.2.1固体能带的形成28.2.2 能带中的电子行为28.3 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28.3.1 导体 28.3.2 绝缘体 28.3.3 半导体28.4 -p n结、半导体器件28.4.1 杂质半导体 28.4.2 pn结 28.4.3 半导体器件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29章核物理与粒子物理29.1 原子核的组成和一般性质29.1.1 原子核的组成29.1.2 原子核的自旋、磁矩29.1.3 原子核的结合能29.1.4 核力的主要性质29.1.5 核结构模型29.2 核的放射性衰变29.2.1 放射性的基本特征29.2.2 核衰变的类型 29.2.3 放射性衰变规律29.3原子核反应29.3.1 反应能29.3.2 核反应机制29.4 原子核的裂变与聚变29.4.1 原子核的裂变29.4.2 原子核聚变29.5 粒子物理简介29.5.1 粒子的分类29.5.2 粒子的性质29.5.3 粒子间的相互作用29.6 强子结构和夸克模型29.6.1 夸克模型 29.6.2 夸克的“色”及色相互作用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第30章天体物理与宇宙学30.1 牛顿万有引力理论的新版本——广义相对论基础30.1.1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30.1.2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30.1.3 水星之谜30.1.4 广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30.1.5 广义相对论中的时空观30.1.6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30.2 天体物理简介30.2.1 天体系统的空间层次30.2.2 白矮星30.2.3 中子星30.2.4 脉冲星和超新星30.2.5 黑洞30.3 宇宙学30.3.1 宇宙的膨胀30.3.2 大爆炸宇宙模型30.3.3 宇宙的密度与暗物质30.3.4 “热寂说”的终结第31章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物理基础(3) 31.1 全息照相31.1.1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31.1.2 全息照片的拍摄要求和特点31.1.3全息照相的应用31.2. 超导宏观量子效应31.2.1超导态的重要特征 31.2.2 BCS理论 31.2.3 超导宏观量子效应31.2.4 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进展31.3 量子霍尔效应-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