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功能紊乱的药物治疗和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化疗等。
然而,这些方法往往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副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中医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脏之气,以及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胃癌的常用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艾灸等。
这些方法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提高患者的食欲和睡眠质量。
西医方面,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这些方法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减少癌细胞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然而,西医治疗的副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此结合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降低西医治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容易造成耐药性,手术治疗对患者的创伤大,恢复时间长。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逐渐受到关注。
中医通过调理人体的脾胃功能,缓解胃肠道炎症,提高自愈能力。
中药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口服、艾灸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减轻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促进溃疡的愈合。
西医方面,药物治疗仍然是常见的方法。
然而,不同药物对不同人的效果有所差异,因此个体化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结合中医的方法可以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道功能紊乱的研究进展肠道功能紊乱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如肠易激综合征。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改变生活习惯、药物治疗等。
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包括胃肠运动失调、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
传统的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中一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该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理论对胃肠功能紊乱的解释中医药理论认为胃肠功能紊乱是由于脾虚、肝郁、胃热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以及中医养生等综合手段。
这些方法在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中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针对性的调理,达到治愈或缓解的效果。
二、中医药的药物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药的治疗原则是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包括服用中药汤剂、中药丸剂等。
中药有调和气机、健脾胃、消食导滞的作用,可以通过改善胃肠道的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从而缓解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
三、中医药的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另一种常见方法。
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等特点,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的养生方法中医药的养生方法也可以帮助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达到治疗的效果。
例如,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受寒受凉等。
这些方法在胃肠功能紊乱的康复期非常重要,可以加速康复的过程,预防疾病的复发。
结论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是不可忽视的。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和疗效,为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研究样本的局限性、疗效评估的标准化等。
因此,后续的研究仍需加强,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作用和疗效。
总之,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领域中,中医药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外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1 针 刺治疗 方法 11 针 刺疗 法 .
的一组 以消化道症状 为主的临床综合征。一切大 、 中手术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 胃肠功能紊乱 , 为外科 术后 常见的并发症 , 以胃肠及胆道系统疾病术后 尤 常见[ 1 1 。据流行病学调查 , 十二指肠切除术后 胃肠功 能紊乱 的发生率在 1%一0 , 5 4 %m 在保 留幽门的胰十 二指肠切除术后为 2 %~ 0 3食管( 0 5%t 1 , 贲门) 癌术后 为 5% 0 左右问 其临床表现程度差异较大 , 。 轻者仅表
[ 】姚伟琴 , 2 l 王俊儒 , 张普 照 , 骆驼 蓬粗提物 杀虫活性初 步研究 等.
叨. 西北植物学报 ,0 4 2 ( ) 19 — 0 9 2 0 ,4 6 :0 6 19 .
【2 iG og De sF,1ii e 1 nvt ci t o h 2 ]D iri C, l 0 1 e E,ta. ioat i fte o ma vr I r vy
b t c roie ak od n a e h r n a d h r l e twad ea— ab l a isha n n , amie,n amai o r n l l n
p rs e fte sei esmai natm 叨 .x aai l aai so h pce Li t s h na i n u f E p P rst , o
tb c o mo e: b t- c roi e l aod a t 8 oe t nd o a c s k ea ab ln ak lis c 8 p tn a --
20 , 6 3 4 :7 7 . 0 4 1 (- )6 — 4 0 -
【 】邢建 国 , 2 3 管慧 . 盐酸去 氢骆驼 蓬碱软 膏的处理 筛选 咖. 中成药 ,
基于肠道菌群紊乱探讨中医药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基于肠道菌群紊乱探讨中医药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罗月;李开楊;赵琦
【期刊名称】《基层中医药》
【年(卷),期】2024(3)1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中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但病理机制尚未
完全阐明,胃肠动力障碍、胃肠黏膜完整性受损、脑肠轴功能异常等多因素均报道
与其发病相关。
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F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是目前的
研究热点。
中医药作用具有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经典复方以及经验效方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治疗FD有一定的效果。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FD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未来进一步研
究治疗FD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99-104)
【作者】罗月;李开楊;赵琦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肠道菌群紊乱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的研究进展
2.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医药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
3.基于肠道菌群理论应用中医药干预高血压研究进展
4.基于肠道
菌群探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5.帕金森病病人肠道菌群紊乱的非药物干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中医外治研究探索

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中医外治研究探索摘要: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疾病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亦成为大家关心与探讨的热点,本文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外治法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妇科,腹腔镜,胃肠功能,外治,综述引言近年来腹腔镜作为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术式,因其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切口瘢痕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妇科临床治疗[1]。
但是由于术中脏器牵拉,手术创伤,二氧化碳气腹的建立,易造成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影响患者术后愈合,降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便秘、腹胀、尿潴留等[2]。
因此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妇科腹腔镜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外治法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医外治法1.穴位贴敷穴位敷贴最早记载于《五十二病方》,是指选取一定的腧穴,并采用适当的药物进行贴敷,使药物直接渗透皮肤,通过经络与药物的刺激作用,调理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6]。
桂屏等[7]运用子午流注择时理论,将蜂蜜和大黄粉调成的药丸敷于患者脐部,治疗妇科腹腔镜术后腑气不通且属实热证患者,可缩短其肠鸣音恢复、排气及排便时间,减少患者恶心、呕吐及腹痛、腹胀等发生率;陈润清[10]等运用和胃通降穴位贴敷贴于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及内关穴,以治疗妇科腹腔镜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患者,总有效率为97.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 (P<0.05)。
总之,穴位敷贴中医药外治法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及辨证施治精神,其疗效确切、迅速,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容易控制,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2.耳穴压豆《素问·口问》有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中医认为,耳穴通过经络联系脏腑及全身各个部位,通过耳穴压豆刺激穴耳反射区,可达到调节脏腑,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
慢性肾衰竭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肾衰竭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郭弋凡①赵文景①^王梦迪①刘志强①慢性肾衰l(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胃肠功能紊乱是指有慢性肾脏疾病或累及肾脏的系统性疾病发展并进行性恶化导致尿毒症毒素排泄障碍,胃肠激素代谢障碍而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溃疡、出血,产生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一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32o在CRF 以及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比器质性消化不良更常见,在透析患者中消化道症状患病率约在43%~ 72%之间33],已对CRF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关格”是古代中医对其非常形象的描述,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在CRF晚期非常常见,然而,研究显示早在终末期肾脏病之前,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较高的慢性肾脏病(ch/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也可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3],且随病情进展而日益突出,这些症状反复发作或急性加重,会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甚至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等后果,继而导致肾脏病加重3]。
因此,除传统认为的尿毒症毒素刺激外,应该有其他因素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现代医学以对症治疗或肾脏替代治疗为主,而疗效有时并不理想,中医药干预早中期CRF,在改善患者胃肠道不适及全身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迟进入肾脏替代治疗的时间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9]o本文就CRF胃肠道功能障碍可能发生的机制及中医药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1慢性肾衰竭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病机制长期以来,尿毒症毒素及一些代谢产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被认为是CRF出现消化道症状的重要原因,CRF患者胃肠道排泄尿素増多,细菌分解为氨和碳酸胺明显增加,引起胃肠黏膜广泛炎症、糜烂34>2]。
肠源性尿毒症毒素如硫酸硫酸盐和对甲苯磺酰基硫酸盐的增加能够激活TGF-內而诱导炎症反应,加速CRF进展4]。
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88期17・综述・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研究进展别玉龙(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摘要: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是临床种常见的一类由胸腰段脊髓神经系统出现异常病变引起的胃肠等消化系统功能性紊乱疾病,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极容易出现误诊。
整理相关疾病研究资料发现,导致该类疾病误诊误治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及相关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知识的缺乏,因此及早整理该类疾病相关资料,加强对本病病理机制研究,使本病的诊疗过程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有利于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
关键词: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37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8.0110 引言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是临床常见的症候群,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其发病直接原因是各种急性外力或慢性损伤造成胸椎和(或)腰椎发生退行性改变,胸椎和(或)腰椎稳定性下降,椎间隙变窄,椎骨骨质增生,刺激周围软组织产生炎症,形成炎性水肿或压迫相对应支配的脊神经根,诱发消化道相关脏器发生神经性胃肠功能紊乱[1]。
根据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临床发病情况,目前的研究方向集中在脊源性胃脘痛、脊源性腹泻、脊源性便秘、脊源性腹痛四个方面。
由于本病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腰背部症状并不突出,在临床上极容易发生误诊[2]。
1 现将近年来关于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研究综述如下1.1 脊源性胃脘痛的相关临床治疗研究:黄浩等[3]采用背部整脊法治疗胃脘痛14例,均为胸椎疾患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
治疗方法为局部相应椎体手法复位,加局部行气活血放松手法,配合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等穴位揉按。
每天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2 ̄3个疗程,有效率为70.1%。
胡芳[4]对整脊复位疗法治疗脊源性胃脘痛67例疗效进行观察,操作在局部放松的前提下,使用侧卧扳法,继而俯卧复位手法。
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胃肠道手术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一种常见方式,但术后患者往往会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情况。
这种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于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发病机制1. 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原因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手术损伤、术后疼痛、麻醉药物、应激反应等多种因素。
手术本身对于胃肠道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手术创伤会破坏胃肠道黏膜屏障,导致胃肠黏膜屏障的功能受损,从而引起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导致胃肠道细菌和毒素的转移,从而引发胃肠道炎症反应。
术后疼痛也是导致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术后疼痛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肠道动力学功能障碍,从而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排空功能,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麻醉药物也会对胃肠道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麻醉药物可能会影响肠道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减弱或者停止,从而引起肠梗阻、肠扩张等并发症。
术后的应激反应也会对胃肠道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术后的应激反应会引起体内一系列的生理和代谢变化,这些变化会导致胃肠道的运动功能紊乱和排空功能障碍。
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肠道黏膜屏障受损、交感神经兴奋、肠道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胃肠道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胃肠道功能的紊乱,表现为肠道蠕动减弱、排空功能障碍、胃肠道炎症等症状。
二、治疗研究进展1. 传统治疗方法目前,对于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肠道灌洗:术后使用肠道灌洗可以帮助清除肠道内的残余物质,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排空功能。
(2)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改善胃肠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术后应特别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常见病 • 胃食管功能(动力)障碍性疾病:
– 胃食管反流病(GERD),我国患病率4-8%。 –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占消化门诊3040%。 – 胃轻瘫,糖尿病是继发性胃轻瘫的主要原因, 占50%。
• 肠道功能(动力)障碍性疾病:
– 肠易激惹综合征(IBS),我国发病率10%左 右。
一、胃肠运动的病理生理和药 物研究策略
– 中枢神经系统(CNS) – 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PNS) – 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 和Cajal 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
1.中枢神经系统
• 脑肠轴(brain-gut axis) • 体内外环境刺激→脑(杏仁体、下丘脑、 延髓等)→自主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 (神经肽,CRF、阿片肽、生长抑素等) →肠神经系统或直接作用于胃肠平滑肌→ 调整胃肠活动。
• 抑制性胃肠肽激素:
– 胆囊收缩素(CCK):通过CCK受体促进胆囊收缩,, 松弛近端胃,抑制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幽门收缩活 动,引起胃排空延迟。。 – 血管活性肠肽( VIP):VIP 是肠道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 之一,可松弛食管下段括约肌、胃体、幽门括约肌。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将兴奋传递到运动神经 元,对静息状态的回肠肌起收缩作用。CGRP 结合 CGRP 受体,对大部分胃肠运动起抑制作用。 – 生长抑素:一种脑肠肽,抑制胃排空、回肠收缩,抑 制肠道内容物转运。 –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使胃肠运动抑 制。 – 脑啡肽:肠肌抑制,幽门收缩。
肌间神经丛ICC(myenteric ICC, ICC - MY):网络状分布于胃肠道环形 肌与纵行肌之间,作为起搏细胞。
肌间ICC(intramuscular ICC, ICC- IM):散布于环形肌束内,与ENS相联 系,介导神经信号向平滑肌细胞的传递。
• 意义: • ICC→起搏细胞→消化道慢波。过程:Ca2+ →自发产生内流→去极化→起搏电流→ ICC 突起→平滑肌细胞→去极化→慢波。 • ICC →参予神经传递过程。
引自彭随风,刘诗(《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7,16(3):294 )
二、调节胃肠动力障碍的药物
• 胃肠动力药
– 促进 – 抑制 – 双向
• 抗抑郁、抗焦虑药
(一)促胃肠动力药
• 促胃肠动力药的发现源于20世纪60 年代,DA受 体拮抗剂→节前神经元5HT受体激动剂;选择 性。
• 2.胃: • 食物→食管→胃
– 胃容受性舒张、适应性松弛→贮存食物→胃内 压变化不大。进食后胃舒张障碍与GERD有 关。 – 胃蠕动性收缩→每分钟3 次,从胃体向胃窦传 导→胃排空。胃排空障碍与FD有关。
• 胃排空依赖于三种协调运动:
– 胃窦和幽门协调运动:胃窦蠕动性收缩, 幽门 收缩,以保证小的食糜颗粒通过幽门进入十二 指肠。 – 胃窦和十二指肠协调运动:胃窦收缩1 次,十 二指肠收缩4 次。在胃排空中起重要作用。 – 胃窦和Oddi 括约肌协调运动:胃窦强烈收缩 时, 胆道Oddi 括约肌舒张, 胆囊收缩,胆汁 流入十二指肠。
消化间期的移行性运动复合波 Migrating motor complex MMC
• 概念:当人们进餐后被消化食物已从胃排 空至回肠末端(1.5-2h),出现静息和运动 循环往复的空腹胃肠运动类型。 • MMC 起源于近端胃,并缓慢传导到整个小 肠。大肠无MMC 。 MMC主要在夜间发 生。
• 3个连续的时相组成:
• 正常的胃肠运动 • 胃肠运动的调节
胃肠运动的电生理基础
• 静息电位:没有刺激的情况下,胃肠平滑肌细胞 两侧的电位差为-55mV, 细胞内为负, 细胞外为 正。 • 慢波电位:自发去极化、节律缓慢,为胃肠基本 电节律。 胃为3次/分,空肠11次/分,回肠8次/ 分,结肠5-6次/分。慢波节律异常与胃肠动力障 碍密切相关。 • 动作电位:在慢波的基础上,迅速去极、复极, 引起平滑肌蠕动收缩。
• 多巴胺
– 胃内壁细胞合成。 – 通过兴奋多巴胺受体→抑制平滑肌收缩。
• 药物:D受体拮抗剂。
4.胃肠道Cajal 间质细胞(ICC)
• ICC 分布于食管中下段至乙状结肠的肠管 壁各层及少数括约肌。 • 胞体呈纺锤型或星状,核大而胞浆少,有 2~5 个细长的突起,突起之间、突起与平 滑肌细胞间均有较多的缝隙连接。
胃肠功能(动力)障碍的药物 治疗和研究进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 畅洪昇 副教授
提 纲
• • • • • 概述 胃肠运动的病理生理和药物研究策略 调节胃肠动力障碍的药物 功能性胃肠病的药物治疗 中药及其复方的治疗和研究进展
概
述
• 胃肠功能(动力)障碍是常见的消化系统 疾病之一,约占消化系统疾病的20%~ 40%。
二、胃肠激素
• 胃肠激素存在于胃肠道,其化学结构都属 于肽类, 又称为调节肽、脑肠肽。
• 兴奋性胃肠肽激素:
– 胃动素:启动MMC,促进胃排空。 – 胃泌素:胃窦、十二指肠分泌,使MMC 转变 为餐后样运动。 – 速激肽:主要包括P 物质,直接兴奋消化道平 滑肌,或通过刺激胆碱能神经元促进胃排空和 肠内容物转运。 – 内皮素(ET) :使胃、回肠和结肠平滑肌收缩。
• 意义:
– 心因性动力病(2002):不良情绪(抑郁、焦 虑)→脑-肠轴→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内脏感觉 过敏。治疗精神心理障碍能明显提高疗效。 – 脑肠互动(brain - gut interaction):胃肠道与 CNS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各种信息因素 通过CNS影响胃肠道运动,胃肠感受通过ENS 影响CNS。介导物质包括:Ach、CRF、降钙 素基因相关肽、SP、脑啡肽等有关。
环形肌
肌间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
纵行肌 粘膜
• 肠神经元分为:
– 传入神经元(外在性和内在性) – 中间神经元 – 运动神经元
• ENS相关递质: • 感觉神经元递质:5HT。 • 肠道刺激、迷走兴奋→肠嗜铬细胞 (enterochromaffin cell,EC) →5-HT →激 动传入神经5HT3、5HT4等→ 降钙素基因 相关肽释放,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影响 胃肠道动力。
– NO 、 VIP :胃肠道非肾上腺非胆碱能(NANC)神经 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对胃肠道起抑制性调节作 用。二者有协同作用。 NO胃肠抑制,但收缩食管。 VIP LES松弛、抑制胃运动、降低幽门压力。 – PACAP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增加,平滑肌松 弛。
• ENS的意义:
– 胃肠运动主要依靠ENS进行。因此,又被称为 肠道的微型大脑 。 – 正常情况下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处于平衡, 维持正常的肠道运动。ENS运动神经元受损可 致各种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 – 影响肠神经系统重塑,改善胃肠功能。
– ICC 与肠神经元有密切联系。 – ICC → 含NO合成酶→合成NO →加强抑制作 用。
• 多种胃肠动力疾病的发生与ICC变化有关。
– ICC 的减少或功能改变可能是导致糖尿病胃轻 瘫的原因之一。 – GERD食管下段括约肌处的ICC 明显减少,与 神经末梢突触的紧密接触消失。 – 结肠ICC- MY 的变性、分布和网络杂乱无章可 能是慢波频率减慢的病理学基础。泻剂结肠与 此有关。
• CRF:介导应激相关的各种变化,包括胃肠动 力、内脏感觉的改变。 • 中枢作用:CRF→迷走-迷走神经反射(感受 器、迷走传入,迷走神经背核、迷走传出、效应 器)→改变胃肠动力。 • 外周作用:
– CRF→CRF1受体 → 刺激结肠运动和引起内脏痛觉过 敏。 – CRF→ CRF2受体→抑制胃排空。
2.植物神经
• 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特别是迷走神经,支配 胃、小肠与升结肠。另外,胃肠感觉通过迷走神 经感觉纤维传入大脑。 • 交感神经:对肠道运动主要起抑制作用。 • 交感、副交感神经均与ENS 有密切联系, 相互协 调维持正常胃肠运动。
3.肠神经系统(ENS)
• ENS组成:粘膜下层的粘膜下神经,环形 肌和纵行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丛。
– 1 相:持续约40~ 60分钟, 此时胃处于静止状 态。带峰电位的慢波少。 – 2 相:持续约40分钟,出现间断性收缩 ,收缩 幅度及频率逐渐增加。带峰电位的慢波增多。 – 3相:持续约3~5分钟,带峰电位的慢波占95 %,诱发胃强烈收缩和小肠明显的分节运动。 – 很快过渡至1相,下一次MMC 周期出现,一周 期90~120分钟。
• 中间神经元递质:生长抑素、阿片肽、γ 氨基丁酸。
– 生长抑素 调节VIP、PACAP 和NO 释放 平 滑肌舒张。 – 阿片肽、γ氨基丁酸 兴奋。
•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速激 肽(如P 物质)。
– 乙酰胆碱与平滑肌上 M 受体结合,使平滑肌收 缩。 – 速激肽兴奋肠。
• 运动神经元抑制性递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 、血管活性肠肽(vov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 和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 (PACAP)。
胃肠运动特点
• 1.食管:吞咽食物、推进到胃,防止胃液逆流入 食管。
– 食管上下两端上食管括约肌(UES)和下食管括约肌 (LES)形成两个高压区,UES 压力为5~16kPa, LES 压力为1.3~2kPa ,以防止反流。 – 吞咽食物→ UES 反射性舒张→进入食管→ UES 关闭 →食管蠕动性收缩→食物以2~ 4cm/s的速度向下推进 → LES 松弛→食物进入胃内→ LES 压力恢复。LES是 抗胃食管反流的主要机制。
• 特点:具有时相性和移行性(向消化管下 端)。 • 意义:
– 胃肠清道夫的作用:排空未消化固体食物,防 止胃肠道细菌过度增长。 – 促进胃、幽门、十二指肠和胆道运动的协调 性。 – 促进胰液和胆汁分泌,为消化期作准备,发出 饥饿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