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功能主义

合集下载

西方社会学理论(当代):第二讲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

西方社会学理论(当代):第二讲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
● 打破帕森斯曾为社会学划定的只研究社会系统问 题的界限,对80年代以来盛行的“文化社会学” 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力图在功能主义框架内解决 文化与社会及人格系统的关系问题。
创新发展
● 针对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民俗学方法论等 理论的微观分析,新功能主义力图通过重建帕森 斯的行动理论来综合其理论洞见,并探索微观个 体行动和宏观社会结构及制度的连结环节。
第二讲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
• B.A. Harvard College, 1969
• 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78
• Lillian Chavenson Saden Professor of Sociology of Yale University since 2004.
● 六十年代,帕森斯及其结构功能主义遭到质疑,新 兴的反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符 号互动理论、现象学社会学、戏剧理论、本土方法 论兴起,形成新的范式。
●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打破社会学内各派的分隔 和限制,开始了各派的综合,新功能主义在此期兴 起。
二、学术渊源
批判继承
● 概括了功能主义的六点特征,并称功能主义具有 一种成功的社会学理论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 Co-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ultural Sociology (CCS).
• works in the areas of theory, culture, and politics.
一代末,帕森斯的结 构功能主义引领世界社会学潮流。
●解释性与策略性只能在理论上作为分析要素被 区分开来,但不能将具体两个不同类型的行动 或同一行动的两个不同阶段。

人类学 功能主义

人类学 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是人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观点,它强调社会文化现象和行为的功能或目的,以及它们在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文化习俗、行为以及社会制度等都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而存在的。

功能主义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学领域,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Émile Durkheim提出。

在人类学领域,英国人类学家Bronislaw Malinowski被认为是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其著作《阿拉法德群岛的魔法、科学与宗教》中提出的“功能论”理论,成为了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式。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现象和行为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中各种需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平衡。

它强调社会系统的互相关联和相互依存性,认为每个文化习俗和行为都起着特定的功能,并且它们的存在和流行必然是因为它们能够帮助社会中的人们达到某种目的。

功能主义理论在人类学领域中曾经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比如它过于强调社会的稳定性,忽略了社会变迁和冲突等问题。

但是,功能主义观点的核心思想仍然对人类学研究产生着影响,特别是在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分析上。

功能主义名词解释

功能主义名词解释

功能主义名词解释功能主义是一种学说或理论,主要关注事物的功能和效用。

功能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认为社会存在各种互相依赖的部分,并通过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实现社会的稳定来维持其正常运行。

以下是对功能主义相关名词的解释:1. 功能:指事物或社会组织在整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或所提供的服务。

功能主义强调每个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贡献,以及整体对每个部分的需求。

2. 互补功能:指不同社会组织之间或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例如,家庭的经济支持和社会化功能与学校的教育功能互补,互相补充。

3. 功能失调:指某个组织或事物的功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导致社会不稳定或不正常运行。

功能失调可能会引发社会冲突或变革。

4. 功能决定主义:指功能主义学派的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发展是基于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的。

根据这一观点,社会的制度和规则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效率和稳定而存在的。

5. 结构功能:指社会结构对社会组织和机构功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例如,家庭结构对于实现其经济支持和社会化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6. 社会集团:指由功能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社会集团可以是家庭、学校、政府机构等。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集团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实现社会的稳定。

7. 适应功能:指个体或社会组织对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适应的能力。

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或组织更有可能生存和发展。

8. 功能革命:指社会结构或组织在适应环境变化时所发生的重大改变。

功能革命可能是因为原有的功能无法满足新的需求而导致的。

9. 功能工具:指用于实现特定功能的手段或方法。

功能工具可以是技术、制度、规则等。

例如,国家法律和政策可以作为功能工具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10. 功能分析:指通过分析事物或社会组织的功能来理解其作用和影响。

功能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结构的不同部分如何相互依赖,并有助于解决功能失调的问题。

总之,功能主义关注事物的功能和效用,认为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行是通过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实现互补的功能来实现的。

第二讲功能主义2

第二讲功能主义2

马林诺夫斯基发现,特洛布里恩德岛民在环礁湖内捕
鱼时,绝不举行任何巫术活动。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 和技术能够控制整个过程。而他们去远海或者深海捕鱼前 就一定要举行仪式(巫术)。因为大海风云莫测,巫术具 有一定的心理慰藉优势。
第二,宗教也是如此,宗教仪式对社会有一定的作
用,是一个社会组合的粘合剂,并且可以有效地维持社会 道德。
标志着这一流派以崭新的
有在对个别构成要素在总
姿态踏上了人类学舞台。
体中所发挥的功能的考察
他们都是从涂尔干那里得
中我们才能认识总体结构。
到启示,才使用
• 1、简介: 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
(1884—1942).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 创始人之一。生于波兰,卒于美国。 1908年获得物理学和数学博士学位。他在英国人类学家 J.G.弗雷泽的《金枝》启发下,开始对人类学发生兴趣。 1914 年,他跟随人类学考察队到新几内亚和美拉尼西亚 去进行实地调查。1922年,发表了民族学调查专著《西 太平洋的探险队》。他的《科学的文化理论》(中译本名 为 《文化论》)一书是他的功能主义理论的比较全面和 系统的总结 。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关于实地调查的方 法论,对西方人类学和民族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初,在英国乃至于欧美人类学界,占 主导地位的是进化主义。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对 此很反感。他们的理论的建立是与对进化主义的 批判分不开的。马林诺夫斯基对于古典进化论的 批判主要是方法论上的。他认为那些先辈人类学 家们所作的进化分析几乎完全建立在猜测之上, 无法得到准确的材料证实。他倡导的是一种以 “参与观察法”为特征的“露天人类学”,认为 “从带有推测性质的历史中得不到任何真正有助 于理解人类生活和文化的重要启示。”对进化主 义的失望使得他们转而采用了涂尔干的方法论。

功能主义的主要内容

功能主义的主要内容

功能主义的主要内容
功能主义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源于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埃米尔·伯克海默(Ernst Bieshmark)的观点,被认为是社会学的三大基本范式之一(另外两个是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主义)。

功能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关注社会结构对社会系统运作的功能和作用。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不同部分组成的机器,每个部分都有着自己的功能,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社会的稳定与正常运行。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的社会组成部分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实现社会的利益与目标。

社会功能主义者认为社会秩序和稳定是保障个体福祉的基础,通过社会制度和规范的存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和结果。

另外,功能主义也强调社会结构的适应性和相对独立性。

它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角色是经过演化和选择的结果,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社会结构和社会角色会根据社会需求和要求进行调整和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需求。

总之,功能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关注社会结构对社会系统运作的功能和作用;强调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社会结构的适应性和相对独立性。

社会学第二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社会学第二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宏观社会学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冲突论
二、微观社会学
符号互动论
奥古斯特· 孔德 (1789-1857) 卡尔· 马克思 (1818-1883) 马克斯· 韦伯 (1864-1920) 乔治· 赫伯特· 米德 (1863-1931) 埃米尔· 涂尔干 (1858-1917)
乔治• 米德(G.H.Mead) 哈伯特•布鲁默(H.Blumer)
查尔斯•库利(C.H.Cooley)
“镜中我”概念
—通过符号互动,人们
彼此成为对方的镜子,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取 决于我们与他人的关 系。
乔治• 米德(G.H.Mead)
—符号互动论的创始者
心灵• 自我• 社会
-心灵:表示我们对符号的理解,完全产生于他人重复进行的互动。 -自我:对他人对我们行动所做的反应的了解和认识。“扮演他人的角色”。
什么是互动论的视角?
互动论关注社会的微观方面—社 会互动和作为社会存在的个 人。
互动论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 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 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 的。互动论研究人的行为、 思想和感觉,探索人们的动 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 世界的方式。
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
查尔斯•库利(C.H.Cooley)
默顿对功能理论的修正
宏 过去的 大 功能理 抽 象 论 理 论 功能统一性观点: 社会系统的任何 局部都对整个社 会具有功能。 功能普遍性观点: 社会的任何活动或 仪式都完成了某些 对社会有益的功能。 功能不可替 代性观点: 把某些制度 看成是不可 替代的。
默 顿
中 观 理 论
现代社会中,有 许多东西并不具 有全社会的功能, 而仅仅对社会的 某个部分具有功 能。

社会学第二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社会学第二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强调这样的一种模式,即社 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 生作用,从而维持了社会的 稳定。象身体的各个部分一 样,社会的构成部分(家庭 学校政府等)以系统的方式 结合在一起。对整体发挥着 好的作用。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社会学理论(孔德、斯宾塞和迪 尔凯姆)
早期功能主义思想通过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努力得到发展。 —前者认为“社会制度之起源乃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每一种风俗、概念、
默 顿 观 有全社会的功能, 有功能,而对社会 的社会制度 理 而仅仅对社会的 的其他部分则可能 来满足同样
论 某个部分具有功 不具有任何功能, 的功能性前
能。
甚至可能有负功能。 提。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适用性:适合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有 助于理解这类的社区中人们怎样形成了有秩序 的生活,表现出了强大的合作精神和高度的团 结性。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观点
他把社会秩序作为社会理论的中心议题,确立了结构功能主义理 论取向。
社会系统论
-任何社会在满足其基本需求的过程中都分化出四个子系统,并分别满足 四种功能(AGIL模式)。
经济子系统——适应环境(adaptation) 政治子系统——实现目标(goal attainment) 法律子系统——社会整合(integration) 亲属子系统——模式维持(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
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预备阶段:模仿他人的行为。 -嬉戏阶段: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游戏阶段:不仅了解自己的角色,也开始了解他人的
角色,使自己成为团体的一分子。
哈伯特•布鲁默(H.Blumer)
人类社会应该被看成是由行动着的人构成的,社会生 活应该被看作是由人们的行动构成的。

《功能主义》课件

《功能主义》课件

现代极简主义
未来主义建筑
可持续建筑
现代极简主义建筑风格深受功能 主义思想影响,追求建筑的简洁、 几何、实用和空间灵活。
未来主义建筑追求技术和功能性 的完美结合,体现出对未来社会 的展望,是功能主义的重要扩展。
可持续建筑以生态、环保、令人 愉悦的设计作为核心,追求设计 的创新和便利,是功能主义在现 代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简单、几何的造型
功能主义要求产品设计要简 洁明了,通常强调清晰、硬 朗、几何化的外形。
优秀的机能和材料技术 应用
功能主义中注重产品的实用 性和功能性,强调对高效机 能性和材料技术的运用。
大批量生产和标准化
功能主义要求产品设计具备 规模性,在大规模工业生产 中为设计提供了指导原则, 标准化、模块化、普适化的 设计风格充满了现代气息。
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厨房用具设计
家具设计
在厨房用具设计中,功能主义要 求产品易于操作、清洗、附加辅 助元素、结实耐用、材质质量高, 体现出极高的实用性。
家具设计中功能主义要求产品设 计合理方便,互换性好,材料和 制作工艺高质量,体现出高度的 舒适和便利性。
手表设计
设计中,手表应该符合人体工程 学和力学原理,同时也应该集中 于实用、简约、性能和品质,功 能主义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
《功能主义》PPT课件
欢迎来到本节课程,我们将深入探讨什么是功能主义以及它的应用。功能主 义是建筑和设计领域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对工业、城市规划和产品设计都 有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功能主义
1
定义和起源
功能主义是一种以"功能"为导向的设计思想,旨在实现最大化的效率和实用性。其诞生于20 世纪初期,成为了现代主义的一股重要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功能主义第一节何谓功能主义一、系统(system)●对一种研究对象的构成性质和存在状态的本体论假设。

●一种具有普遍渗透性的实体,高于所有的个体,并与其对立,系统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不为后者所改变;●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稳定的、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的关系,每个部分不可能单独地发生变化,如果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会产生连锁反应。

●这种关系决定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决定了系统不能化约为其部分。

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的结构和形式,必须从它们同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关系角度出发来说明。

●帕森斯认为“系统”有两个基本的特性:(1)系统与环境相对而存在,有一定的边界,这个边界既是相互区分的标志,又是信息交换的通道。

●(2)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组织、自我调控(self-regulating)的能力,以适应环境之变化,在环境面前保持自身的相对稳定性。

二、从系统到功能●系统的上述特征引出一个问题:系统是如何维持的?莫顿认为,系统肯定有某种或某些机能来调整系统状态,使其适应环境之变化。

这个“机能”就是“功能”。

●功能的概念牵涉到观察者的观点,而不必然涉及参与者(当事者)的观点。

社会功能系指可见及之客观后果(observable objective consequences)而不是主观的意向(subjective dispositions)。

(Merton,R.)●对于帕森斯而言,“功能”是一个理论的概念,一个抽象的概念,一种想象宇宙的视角,一个分析的工具。

“功能系指对于决定生命体系运作的诸般条件加以理论上的构作。

这些条件是有关此系统稳定或不稳定,存在或者灭亡。

及其寿命等等。

”“‘功能’概念因此牵涉到某一类生命系统的一般特征,及其与一种或多种环境间的关系等较大的理论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路径。

功能概念最为关切的是:在生命体系中,某种在经验上可资辨认的结构与过程,其存在与特性有些什么后果。

当然,还包括所指涉之结构与过程产生的条件,以及发展或持续的可能性等等的考虑。

”三、系统、功能与结构●系统:是“实体”(entity)意义上的。

●结构:一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任何一组关系。

一般而言,一个系统在成熟之后,其结构在相当使其内会稳定不变。

●但是,一个系统或其相关部分在一段时期内还是会发生变化,只是这种变化是在相对稳定的结构中进行的。

●在后来的后现代转向或者诠释学转向中,“结构”被日益松散化,如吉登斯把结构仅仅当做一系列的资源和规则。

四、系统性(systemness)●系统性建立在“系统”这一本体论假设基础之上,强调的是从“系统”的视角来认识某一对象,是认识论意义上的。

五、社会系统理论●社会是一个独立于其成员,按照自身独特逻辑运行的整体。

●社会系统是一个实在,是先在的,而非社会成员建构的。

●社会把整体性逻辑或特征强加在组成社会的个体、单位或者子系统之上,偏离这种逻辑的将受到系统的强制纠偏或者改造,当系统逻辑失效时,也是系统土崩瓦解之时。

●系统各组成单位所执行的活动不同程度地专门化,彼此相互依赖和制约。

●这种专门化决定了对系统的理解必须从功能主义角度进入。

●社会系统是一个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故不能被还原成其组成部分。

●社会系统与其环境相对而存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再生产和自我调控能力。

●不可还原的社会系统理论关注的是大规模的社会现象,如整个人类社会、国家、政治系统等的,而非日常的人际互动,也不需要依靠日常的人际互动来解释系统的运行和结构。

第二节功能主义的起源●哲学传统中的功能论、目的论和整体论假设:柏拉图:宇宙合目的地构建起来,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一个正义的人就是能充分扮演好自己角色的人,哲学家是功能完善的人。

斯宾诺莎:实在是一个由许多个体构成的个体,是一个包含着系统的系统。

实在或者上帝是一个包含着所有不同等级序列的个体的个体,在这个实在中,每一事物在相互迭交又相互一致的秩序中具有自己的地位,这种地位规定着其本质。

●社会学的生物学类比:社会学诞生之时,正是生物学在法国如日中天之时,有机体类比成为社会学诞生时的预设榜样。

孔德的学科金字塔中,生物学处在最接近社会学的位置。

●斯宾塞对社会与有机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细致的对比,形成所谓的“分析功能主义”,有机体或者社会的发展即结构的分化和复杂化,带来功能的分化和复杂化。

有机体和社会要存续,必须适应环境,必须满足某些“必要条件”。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社会是一个有目的的存在;社会的“失范”与功能的缺损;社会分工与社会有机体类比。

●拉德克列夫-布朗的松散的功能主义:接受涂尔干的社会学功能主义传统,但又试图超越生物体类比所形成的具有明显目的论倾向的功能主义传统,从斯宾塞处引入相对论和存在的“必要条件”概念,从一个系统存在的最低必要条件出发推到功能出现的理由,并由此来探讨一个社会的结构性特征: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其组成部分之间最低程度的整合;“功能”指维持这一必要的“团结”和“整合”的过程;可以用对维持社会必不可少的一致的作用来说明每一社会的结构特征。

社会同有机体不同,有机体的功能需求与承担者是缺一不可的,确定的,但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功能关系是松散的,是可以替代的。

●马林诺夫斯基的心理学功能主义:个人需求引发社会反应。

把所有的社会安排和文化模式还原为个体心理需要,个体心理需要产生集体反应,即产生满足需要的社会组织。

把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心理层次、社会结构层次和符号层次,从底层到上层顺序排列。

每一个层次上的基本需求和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不一样的,但一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时,就会引发其他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必须得到满足。

第二节帕森斯一、其人其事●1902年出生于美国克罗拉多州的中产阶级家庭,1979年去世。

●早年接受基督教新教的社会变革价值观,让他幼小的心灵得到道德的浸染。

●1920年进入阿姆克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主修生物学准备从医,系统论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同时喜欢上了该校老师Walter Hamilton的制度经济学学说。

●1924年转学,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Economics)学习一年社会学,师从L.T. Hobhouse、Morris Ginsburg、R.H. Tawney、Harold Laski、Bronislaw Malinowski,其中马林诺夫斯基对他的影响最大,开始对功能主义感兴趣●1925年转到德国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与韦伯和马克思神交,跟曼海姆读韦伯,跟雅斯贝尔斯学习康德,听韦伯弟弟阿尔弗雷德的文化社会学课。

对韦伯的兴趣剧增,特别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关系的论述,并受到康德主义和德国精神科学方法论的深刻影响。

1927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近期德国文献中的资本主义概念》,笔触集中在Lujo Brentano、Werner Sombart、Max Weber三人的学术作品中,多处提到马克思的思想。

用帕森斯自己的话说,“始于马克思,终于韦伯”。

●1927年受聘于哈佛大学,担任经济系讲师;1931年转入新建的社会学系,与索罗金(Pitirim Sorokin)共事,但索罗金似乎并不器重他。

在此期间,主要研究制度主义经济学,以及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关注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和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以及涂尔干的《劳动分工论》。

●先后翻译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1947),对于改变美国社会学中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价值观的混合产物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即使古尔德纳(Alvin Gouldner)也承认帕森斯对于改变美国社会学的乡土观念、孤立主义,攻击实证主义倾向和拒绝理论的倾向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思想发展阶段●单位行动理论阶段:《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提出行动系统的单位(unit of action system)即单位行动(unit act)理论,对社会行动的结构展开分析,创造唯意志行动理论(voluntaristic theory ofaction),用以重建社会学的思想传统,为整个社会科学提供统一的理路框架;并努力阐明一个涂尔干式的问题,经济理性行动的理论不能回答社会秩序的问题。

●结构功能理论(structure-functional theory)阶段:⏹代表作:《通往一般行动理论》(1951)。

为社会科学建议一个统一的指涉架构(frame of reference),即一般行动理论(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该理论从具体的个体的行动开始,包括集体行动,但主要是静态的结构性行动理论,而非动力学分析。

并将一般行动理论分为三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型构(configuration),即个性、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

并初步提出了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在一般行动理论中的位置。

《社会系统》(1951)。

⏹理论标志:◆完成了系统理论中经济学和物理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向首先是生物学其次是人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转变,涂尔干作为主要的影响者。

◆致力于与人格理论相关的心理学和社会人类学这两门学科的整合。

◆超越了个人主义-社会主义的二元论困境,并为模式变量图式的出台创造了条件。

●模式-变量图式阶段(pattern-variable scheme)⏹代表作:《经济与社会》(1956),《行动理论工作论文集》⏹理论标志:◆提出并修正模式-变量图式(pattern-variable scheme)。

◆提出并应用四功能范式(four-function paradigm)。

◆把经济系统当作一个社会子系统,并开创了对政治子系统的研究,并推动了对其他功能子系统即整合和模式-维持(pattern-maintenance)的分析研究。

●后结构(post-structure)理论阶段⏹代表作:《社会:进化的与比较的视角》(1966)、《现代社会的系统》。

⏹理论标志:◆受韦伯影响增强,提出一般化的演化图式即后线性社会演化论(post-linear social evolutionism),用以解释具体的模式化的变迁过程。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探讨人类状况,1978年发表《人类状况:一个范式》二、认识论●康德化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

受韦伯的影响,用由抽象概念构成的分析框架来理解社会的诸重要特征,防止这些特征被芜杂的经验事实所遮蔽。

用理论框架事先对社会现象进行区分和范畴化。

‚一个事实本身根本就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个关于某种或多种现象的命题。

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由这种意义上的诸事实以及关于诸事实之间关系的陈述所构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