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气体吸附原理

气体吸附原理气体吸附是指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附着的现象,它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化学过程,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能源等领域。
气体吸附原理是指气体分子在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时,通过吸附作用在固体表面上形成一层吸附层的过程。
气体吸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吸附剂的性质和气体分子的性质。
吸附剂的性质包括孔径大小、孔隙结构、化学成分等,而气体分子的性质则包括分子大小、极性、化学活性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行为。
气体吸附过程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物理吸附是指气体分子与吸附剂表面之间的范德华力作用,它是一种弱相互作用力,通常发生在低温下。
而化学吸附则是指气体分子与吸附剂表面发生化学键结合的过程,它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通常发生在高温下。
在气体吸附过程中,吸附剂的孔隙结构对吸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隙结构可以影响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分布等参数,从而影响气体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的扩散和吸附速率。
通常情况下,孔径越小,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越大,气体分子在其表面上的吸附性能也越好。
此外,气体分子的性质也对气体吸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分子大小越小、极性越大、化学活性越高的气体分子,其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性能也越好。
这是因为这些气体分子更容易与吸附剂表面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稳定的吸附层。
在工业应用中,气体吸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分离、气体储存、气体检测等领域。
例如,在天然气净化过程中,气体吸附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天然气中的杂质气体,提高天然气的纯度。
在气体储存领域,气体吸附技术可以将气体分子吸附到多孔吸附剂中,实现气体的高效储存和释放。
总之,气体吸附原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物理化学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气体吸附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行为,为气体吸附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固体表面对气体的吸附

若以Γm(或Vm)代表单分子层饱和吸附时的吸附量(或饱和 吸附时的气体体积),Γ(或V)代表压力为p时的实际吸附量
(或实际吸附气体体积),代入上式得:
bp Γ Γm 1 bp 或
V
Vm
bp 1 bp
四、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
(二)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
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只适用于单分子层吸附,较好地表示 典型的吸附等温式在不同压力范围内的特征:
二、吸附等温线
吸附等温线(absorption isotherm curve):温度恒定
时,吸附质平衡分压p与吸附量Γ之间的关系曲线。
吸附等温线大致有如下五种类型:
图中纵坐标代表吸附量,横坐标为相对压力。
三. 弗仑因德立希吸附等温式
弗仑因德立希吸附等温式(Freundlich absorption isotherm) 描述单分子层吸附等温线的经验公式
五、多分子层吸附理论—BET公式
在兰格缪尔吸附理论的基础上,1938 年布鲁诺(Brunauer)、埃米(Emmet) 和泰勒(Teller)三人提出了多分子层的气 固吸附理论,简称BET吸附理论。
BET理论的假设: 吸附为多分子层的; 第一层吸附是固体表面分子与吸附质分子之间的分子间力, 从第二层以后的各层吸附是吸附质分子之间的分子间力,因此 第一层和其它各层的吸附热不同; 吸附和解吸附均发生在最外层。 此外,还假定第一层吸附未饱和之前,也可能发生多分子层 吸附;当吸附达到平衡时,其吸附量等于各层吸附量的总和。
五、多分子层吸附理论—BET公式
在上述假定的基础上,用统计方法得出如下关系:
Cp
V Vm ( p * p)1 (C 1) p / p *
式中V 代表平衡压力 p 时的吸附量,Vm代表在固体表面上 铺满单分子层时所需气体的体积,为实验温度下气体的饱和蒸 气压,C是与吸附热有关的常数。
生物制药工艺学第6章吸附分离法08-3-20

(三)环境的影响 1、溶剂:单溶剂易吸附,混合溶剂易解吸 2、pH值:PI 3、温度 4、盐的浓度:可能阻止、可能促进
9
(四)吸附物浓度和吸附剂用量
对蛋白质或酶进行分离时要求浓度 1%以下。
吸附剂用量。
10
第二节 几种常用的吸附剂
无机:白陶土、氧化铝、硅胶、硅藻土 有机:活性炭、纤维素、大孔吸附树脂等 一、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 )
的 浓 缩 液 A l2 O 3吸 附 ,2 0 ℃ 以 下
丙 酮 ,水 (8 0 % )
丙 酮 5 ~ 6倍
(4 0 0 0 u /m l)
25
活性炭为吸附剂
洗脱剂从极性高的开始逐渐降低极性。
次序:水、乙醇、甲醇、乙酸乙酯、丙酮、氯仿。
[提取制霉菌素]
菌丝——————→
制霉菌素 [板框过滤] ↗
常用洗脱剂排序(极性增大): 石油醚<甲苯< 乙醚<氯仿< 乙酸乙酯< 丙酮< 乙醇< 甲醇 <水 <乙酸
24
氧化铝或硅胶为吸附剂
洗脱剂从极性低的开始逐渐增加极性。
次序:石油醚、甲苯、氯仿、乙酸乙酯、 丙 酮、乙醇、甲醇、水 、乙酸。
[层 析 ]
[洗 脱 ]
[ 冷 冻 结 晶 ]
维 生 素 B 1 2— — — — — — → 吸 附 柱 层 析 — — — — → 洗 脱 液 — — — — — → 维 生 素 B 1 2结 晶
41
头孢菌素C
42
思考题
1、盐析法与有机溶剂沉淀法比较,其优点是
()
A.分辨率高 B.变性作用小 C.杂质易除 D.沉淀易分离
化学吸附反应

化学吸附反应化学吸附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物质与固体表面发生相互作用,通过吸附和解吸过程来实现物质的转化。
这种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催化剂的制备、环境污染治理、气体分离等领域。
化学吸附反应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和解吸过程。
当物质接触到固体表面时,由于表面的活性位点,物质分子会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
吸附过程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物理吸附是指物质分子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吸附过程是可逆的。
物质分子通过范德华力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吸附后可以通过增加温度或减小压力来解吸。
物理吸附一般发生在低温和较低压力下,吸附量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而减小。
化学吸附是指物质分子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吸附过程是不可逆的。
物质分子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与固体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
化学吸附一般发生在高温和较高压力下,吸附量不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改变。
化学吸附反应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吸附剂的性质、吸附剂的表面积等。
温度的升高可以增加反应速率,因为高温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来克服反应活化能。
压力的升高可以增加吸附剂与物质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从而增加反应速率。
吸附剂的性质和表面积也会影响反应速率,具有较高表面积的吸附剂能够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增加反应速率。
化学吸附反应在许多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在催化剂的制备中,化学吸附反应可以使活性组分固定在催化剂的表面上,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化学吸附反应可以利用吸附剂吸附有害物质,净化废气和废水。
在气体分离中,化学吸附反应可以利用吸附剂对混合气体进行分离,实现气体的纯化和回收利用。
化学吸附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过程,通过吸附和解吸过程来实现物质的转化。
它在催化剂的制备、环境污染治理、气体分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深入研究化学吸附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反应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化学》第三章

天然水的存在形式
位臵 大气圈 主要存在形式 雨、雪、水蒸 汽等 位臵 岩石 圈 主要存在形式 地下水、岩浆水、 苦咸水等
水圈
河流、冰川、 海洋、湖泊、 沼泽等
生物 圈
体液、细胞液、 血液等
天然水的组成
• 天然水中一般含有可溶性物质、胶体物 质和悬浮物质。 • 可溶性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是在 岩石的风化过程中,经水溶解迁移的地 壳矿物质。 (1)水体中的颗粒物质 • 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分为悬浮固体和溶解 性固体两种。
天然水的组成
④水解作用 K2O· 2O3· 2+2CO2+11H2O→H2Al2Si2O8·2O Al 6SiO H +2KHCO3+4(SiO2· 2O) 2H (4)水体中的溶解性气体 • 大气中的气体与溶液中同种气体间的平 衡为: [G(aq)] = KH×pG
天然水的组成
KH —各种气体在一定温度下的亨利定律常
水的碱度
• 苛性碱度:当用标准酸溶液进行中和滴定到 pH=10.8时,所消耗的酸量。 • 酚酞碱度:以酚酞做指示剂,消耗的酸量。 • 总碱度:以甲基橙做指示剂,消耗的酸量。 由于没有明显的滴定突越,苛性碱度测不到, 是一个理论值。
酚酞碱度=[OH-]+[CO32-]-[H2CO3*] – [H+]
„CO2(aq)‟= 3.34×10-7×32.39=1.082×10-5mol/L (0.4761mg/L )
第二节 水体中的酸-碱化 学平衡
碳酸平衡
• 大气中含有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压的CO2; 在水生生物体之 间的生物化学转化中,CO2占有独特的位臵, CO2对调节天然水pH 值起着重要作用。 • 在水体中存在着CO2、H2CO3、HCO3-、CO32-等4种 物质;
固体表面吸附空气熵减

固体表面吸附空气熵减
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过程中,熵的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熵是表示物体的混乱程度的函数,物体越混乱熵值越大。
在固体表面吸附气体的过程中,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填充到晶体的空隙中,这种排列是有序的,因此熵会减小。
然而,吸附过程是否熵减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例如,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吸附时,可能会发生其他变化,如化学键的断裂或形成等,这些变化可能会对熵产生影响。
如果这些变化导致熵增加,那么整个吸附过程的熵变化可能是正值。
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气体在固体表面吸附时熵一定减小。
具体熵的变化情况需要根据吸附过程中的具体变化进行计算。
气体吸附原理

气体吸附原理
气体吸附原理是指气体分子与吸附剂表面相互作用,从而被吸附在吸附剂表面上的过程。
吸附剂可以是固体,常见的有活性炭、分子筛等。
气体分子在接近吸附剂表面时,由于分子间的吸引力作用或弱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等),会发生吸附现象。
气体吸附过程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物理吸附是指气体分子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吸附剂表面上的静电场、范德华力等起主导作用。
物理吸附的特点是吸附热低、吸附容易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吸附分子和吸附剂之间的相对运动较大。
物理吸附通常在低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
化学吸附是指气体分子与吸附剂之间形成了化学键或化学反应,吸附剂表面上的活性位点与气体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化学络合物。
化学吸附的特点是吸附热高,吸附容易受化学反应速率及反应热的影响,吸附分子和吸附剂之间的相对运动较小。
化学吸附通常在高温和低压条件下发生。
气体吸附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环境领域中,活性炭可以用于吸附空气中的有机物和气味分子;在工业生产中,分子筛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气体混合物;在气体分析领域,气相色谱柱中的吸附剂可以用于分离和检测气体成分等。
通过充分利用吸附原理,能够实现对气体分子的选择性吸附和分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吸附理论

第一节 吸附过程与吸附剂
吸附过程:是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流体(气提或液 体)混合物中一种或多种组分积聚或凝缩在 表面达到分离目的操作。 一、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根据吸附剂表面与被吸附物质之间作用力不同。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区别(见补表10-1)。 注意一点: 同一污染物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例10-1图:活性炭吸附苯蒸汽等温吸附线
显然,该等温吸附线符合朗氏等温吸附线,从而可用朗 氏方程式描述。 结合曲线横、纵坐标参数,将朗氏方程式变换成下列形 式: A X ( X / P) (1 B)
T T
任取曲线上两点q (400,0.205) 和s (4000,0.290) 带入上 式,于是有: 解之得:
---------------- 10.1
图10-2 5种类型等温吸附线
XT —吸附质质量与吸附剂质量之比值,无量纲,单位吸 附剂在吸附平衡时的饱和吸附量(m3/kg)或(kg/kg) P—吸附质在气相中的分压, pa; K,n—经验常数,与吸附剂、吸附质种类及吸附温度有关 ,对于一定的吸附物质,仅与平衡时的分压和温 度有关,其值需由实验确定,而n≥1。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可同时发生但常以某一类吸附为主 。
(见图10-1 :吸附过程曲线)
补表10-1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区别
(物) :一种物理作用,分子间力(范德华力) ; (化) :一种表面化学反应(化学键力) 。 (物) :极快,常常瞬间即达平衡; 吸附速率 (化) :较慢,达平衡需较长时间。 吸附热 (物) :与气体的液化热相近,较小(几百焦耳/mol 左右) ; (区别二者 (化) :与化学反应热相近,很大(>42kJ/mol) 。 的重要标 志) (物) :没有多大的选择性(可逆) ; 选择性 (化) :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不可逆) 。 (物) :吸附与脱附速率一般不受温度的影响,但吸附量随 温度上升而上升; 温度的影响 (化) :可看成一个表面化学过程,需一定的活化能,吸附 与脱附速率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加快。 (物) :单分子层或双分子层,解析容易,低压多为单分子 吸附层厚度 层随吸附压力增加变为多分子层; (化) :总是单分子层或单原子层,且不易解吸。 吸附作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V m
a
单位:m3· g-1
体积要换算成标准状况(STP)
4、吸附量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对于一定的吸附剂与吸附质的体系,达
到吸附平衡时,吸附量是温度和吸附质压力
的函数,即:
q f (T , p)
通常固定一个变量,求出另外两个变量之 间的关系,例如:
(1)T=常数,q = f (p),得吸附等温线。
1 1 用实验数据,以 a ~ 作图得一直线,从斜 p V
这是Langmuir吸附公式的又一表示形式。
率和截距求出吸附系数b和铺满单分子层的气
体体积Vm。
Vm是一个重要参数。从吸附质分子截面积 am,可计算吸附剂的总表面积as。
V as L am V0
V0:1mol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L:阿伏加德罗常数。
a m
作业:P300:习题12,13(请用电脑作图)
当然吸附量会有所不同。
d、吸附稳定性不高,吸附与解吸速率都很快。 f、吸附不需要活化能,吸附速率并不因温度的升高
e、吸附可以是单分子层的,但也可以是多分子层的。 而变快。
总之:物理吸附仅仅是一种物理作用,没有电子转 移,没有化学键的生成与破坏,也没有原子重排等。
B、化学吸附
具有如下特点的吸附称为化学吸附:
为了测定固体的比表面,常用的吸附质有:
氮气、水蒸气、苯或环己烷的蒸汽等。
2、吸附的类型
A、物理吸附
具有如下特点的吸附称为物理吸附: a、吸附力是由固体和气体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引 力产生的,一般比较弱。
b、吸附热较小,接近于气体的液化热,一般附无选择性,任何固体可以吸附任何气体,
率加快。
总之:化学吸附相当与吸附剂表面分子与吸附质
分子发生了化学反应,在红外、紫外-可见光谱
中会出现新的特征吸收带。
不能将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截然分开。
3、吸附量的表示 吸附量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1)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物质的量;
n n m
a
单位:mol· g-1
(2)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的体积。
蒸汽压,p为吸附质的压力)
二、Langmuir吸附等温式
Langmuir吸附等温式描述了吸附量与被
吸附蒸汽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他在推导该公
式的过程引入了四个重要假设: (1) 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2)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 (3)被吸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
(4)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
设:表面覆盖度θ
§8.3 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一、气固吸附的一般常识 正由于固体表面原子受力不对称和表面 结构不均匀性,它可以吸附气体或液体分子, 使表面自由能下降。而且不同的部位吸附和 催化的活性不同。
1、吸附剂和吸附质 当气体或蒸汽在固体表面被吸附时,固体 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气体称为吸附质。 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分子筛、活性炭等。
a、吸附力是由吸附剂与吸附质分子之间产生的
化学键力,一般较强。
b、吸附热较高,接近于化学反应热,一般在
40kJ/mol以上。 c、吸附有选择性,固体表面的活性位只吸附与 之可发生反应的气体分子,如酸位吸附碱性分子, 反之亦然。
d、吸附很稳定,一旦吸附,就不易解吸。 e、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f、吸附需要活化能,温度升高,吸附和解吸速
已被吸附质覆盖的固体表面积 θ= 固体总的表面积 则空白表面为(1 - θ )
A(g) M( 表面) AM
k 1
k1
v(吸附)=k1p( 1-θ)N
v(脱附)=k-1 θN
达到平衡时,吸附与脱附速率相等。
k1p( 1- θ ) =k-1 θ k1p(1 - θ )=k-1 θ 设b = k1/k-1, 得:
单位:Pa-1,
bp 1 bp
这公式称为 Langmuir吸附等温式,式中b 称为吸附系数,它的大小代表了固体表面吸附气 体能力的强弱程度。
将θ =V/Vm代入Langmuir吸附公式
重排后可得:
bp V V 1 bp
a a m
1 1 1 1 a a a V Vm Vm b p
(2)p=常数,q = f (T),得吸附等压线。
(3)q=常数,p = f (T),得吸附等量线。
5、吸附等温线的类型 从吸附等温线可以反映出吸附剂的表面性
质、孔分布以及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
作用等有关信息。 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如下5种类型:(图中 p/ps称为比压,ps是吸附质在该温度时的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