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表现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L04·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教学设计库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教学目标与重点(一)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学的含义。
2.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认识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4.掌握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
(二)教学重点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有哪些表现?2.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的典范形态有哪些?3.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是什么?二、课堂教学的思路与设计1.让学生理解文学的各种含义,突出强调文学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属性,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组织。
2.讲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首先需要明确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理解它与经济基础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要突出强调文学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再次理解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审美的、社会的各种内涵是通过话语蕴藉而体现出来的;最后理解和把握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是重点要讲解的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1)无功利与功利。
让学生理解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2)形象与理性。
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
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3)情感与认识。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通过以上三点的学习,明白文学的属性决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其次,文学的审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掌握话语和话语蕴藉的概念。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的五个要素:(1)说话人;(2)受话人;(3)文本;(4)沟通;(5)语境。
而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文学作品是人们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和艺术审美感受的作品。
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体现着作者的独特观点和审美追求。
而这种审美特征的体现,使得文学作品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一种独特形式。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形象描绘、叙事结构和语言运用四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
一、情感表达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之一是情感表达。
情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活动,而文学作品正是通过表达作者或人物的情感来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精妙的笔触和描写,将内心的情感情绪转化为文字,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其中蕴涵的情感力量。
例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展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和迷茫,使读者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了深入的思考。
二、形象描绘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之二是形象描绘。
通过形象描绘,文学作品能够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直观地呈现给读者。
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景物等的描写,创造出丰富的艺术形象。
这些形象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刻的内涵,使得读者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真实而鲜活的世界。
例如,杨绛的《洗澡》中,作者通过对洗澡这一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的矛盾,使读者对于生活中琐碎的细节也能有更深入的感悟。
三、叙事结构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之三是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文学作品中作者安排事件发展和情节变化的方式。
恰当的叙事结构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参与其中。
通过巧妙的安排和布局,作者能够将复杂的故事情节展开,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紧张、悬疑或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
例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通过紧凑的叙事结构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推动,将读者深入带入一个黑暗和恐怖的未来世界。
四、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之四是语言运用。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也是作者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工具。
作者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语言的美与哀、宏与微、简与繁,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优美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词汇选择,能够赋予作品以丰富的意象和强烈的感染力。
文学理论——浅谈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以铁凝《哦,香雪》为例分析

浅谈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以铁凝《哦,香雪》为例内容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中早已经深入人心。
在中国文坛上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意识或无意地流露出审美意识形态。
作家铁凝在小说《哦,香雪》中用自己特有的审美视角,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真无邪、淳朴善良的香雪和一个贫困落后却人性淳朴的台儿沟,讴歌了她们的人性美、人情美。
本文通过对《哦,香雪》文本的具体分析,探讨了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哦,香雪》;审美意识形态;表现正文:审美是人类在文化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普遍需要,在现实社会结构中成为人基本精神需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①”情不自禁是情感活动的规律,表达情感的审美活动。
在人们的文化意识中几乎成为人本能的欲望和需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中早已经深入人心。
在中国文坛上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意识或无意地流露出审美意识形态。
《哦,香雪》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代表作,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小说以一位青年女作家独特的视角,以清新隽永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物质和文化生活贫乏落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小山沟;以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一分钟展开描写,塑造了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血管里躁动着青春的炽热,渴望和追求现代物质文明和现代文化生活的农村姑娘群像。
1、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者铁凝对《哦,香雪》的写作缘由这样解释到:创作灵感来源于二十几年前她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沟——苟各庄的所见所闻。
“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作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的守着日子,没有怨恨,没有奢求,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女孩子们精心梳洗打扮,只是为了去看每晚7点钟在村口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审美体验的载体。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多元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各种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让他们接触不同风
格和题材的作品,培养对不同文学形式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文学鉴赏课程:安排专门的文学鉴赏课程,教导学生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运
用、意境表达等,让他们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3.诗词赏析:通过教学经典诗词的赏析,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培养他
们对诗词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4.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让他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他们
对语言艺术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5.文学活动和比赛:组织文学朗诵、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和朗诵来感受
文学作品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和表达能力。
6.艺术欣赏课程:开设艺术欣赏课程,介绍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从多个
角度感受艺术的美感和情感表达方式。
7.古典文化传承: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
艺术价值,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表达情感和思想时,能够更加深刻地体验语言艺术的魅力和美感。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
方面
题目题型:简答题难度:★★★★★ 13万热度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如下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1、情感性: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文学作为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的自由的活动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文学的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一种局限于感性心理范围的愉悦和快意它始终和理性的理解连接在一起 2、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则偏重于审美对象来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3、超越性: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①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②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③对人自我的超越
本题目为简答,请认证思考题目并简单回答!。
浅谈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表现

浅谈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表现浅谈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表现◆秦桂敏(邢台学院)【摘要】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文学活动离不开审美,文学活动中的审美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关键词】文学活动审美性表现文学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审美是其鲜明的特性,无论是作家活动还是读者活动都具有审美的特性,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具有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作家的创作活动也包括读者的接受活动.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文学活动都是人的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就作家的创作活动而言,作家的创作首先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它一方面要再现世界,另一方面又要融人自己的主观意识,客观生活进入作家的视野就不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作家眼里的世界,作家描绘的是世界对我显示的样子,是作家与世界交流的结果.说到读者的欣赏活动,其主观差异性更为明显,西方谚语中早就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鲁迅则认为,"道学家看到淫,阴阳家看到《易》,革命者看到排满……".这就告诉我们,不管创作还是阅读都是人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创作是作家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阅读是读者与作品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再富有诗意的生活,如不进入作家的视野,也不能称之为创作材料;再好的作家创作,没有经读者阅读检验之前也不能称之为作品.同一生活进入不同作家的视野,则会形成不同的创作素材.北宋末年宋江农民起义,进入施耐庵笔下就成了梁山好汉; 进入俞万春笔下荡寇志则成了贼寇."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年轻人不能体会人到暮年的心情,初中生读不懂《围城》,而在经历过一些感情,经历过冲动与无奈后,则渐渐读懂了方鸿渐,看懂了他的生活,读懂了围城心情.这就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二,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文学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且是最具个性化的审美活动.它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它是现实的审美活动的能动性的实际承担,是审美活动能力素质的具体表现者.审美活动不同于物质活动,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活动,其他活动则不以情感为中介."情感"即对象能否满足你的需要而引起的一种体验,并由此产生的一种态度, 它意味着对象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精神交流.情感是只有个体才具有的,所以说审美活动具有个性化的,如上所述,施耐庵可以把宋江等写成好汉,俞万春可以把宋江等好汉写成贼寇;同样是写愁, 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欣赏亦是如此,鲁迅对"旧红学"的各家各派的种种奇谈怪论作出卓越的评判.鲁迅说,对于《红楼梦》的看法"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读《红楼梦》,你可以欣赏林黛玉外貌才气, 也可以欣赏花袭人的善解人意,还可以欣赏刘姥姥随风飘香的稻谷之美.审美作为精神活动是自由的,是最具个性化的.三,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所谓审美无功利,是说审美并不以有限目的为目的,而是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但审美活动又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甚至包含着"大功利".这种大功利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目的的,也有人称之为最高功利,因此,我认为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欣赏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审美活动的最高标准就是净化,就是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审美活动对人的影响首先是心境上的影响,是使审美主体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其具体表现是: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元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无功利的审美与有功利的审美不是孤立的,无功利的审美要服从于最高功利性的审美;而最高功利性审美受到有限无功利性审美的制约和影响.这就其统一性.四,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当作者怀着欣赏的心境欣赏潘金莲时,潘金莲就会成为冲破封建牢笼,追求自由爱情的新女性;当作者怀着批判的心境塑造潘金莲时,潘金莲就会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守妇道的淫妇.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是指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它往往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在封建婚姻观及道德意识下,刘兰芝和焦仲卿只能一个举身赴清池, 一个自挂东南枝,而绝不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扞卫自己的爱情;而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元代,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也只能弯弓射大雕,却不能欣赏什么影视艺术,也不会对春晚进行任何评价;从文学活动的实际看,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文学活动既有自律性又有他律性,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参考文献:[1]童庆炳.西方文论专题十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2]孟庆枢.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127《斓。
文学理论——浅谈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以铁凝《哦,香雪》为例

浅谈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以铁凝《哦,香雪》为例内容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中早已经深入人心。
在中国文坛上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意识或无意地流露出审美意识形态。
作家铁凝在小说《哦,香雪》中用自己特有的审美视角,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真无邪、淳朴善良的香雪和一个贫困落后却人性淳朴的台儿沟,讴歌了她们的人性美、人情美。
本文通过对《哦,香雪》文本的具体分析,探讨了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哦,香雪》;审美意识形态;表现正文:审美是人类在文化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普遍需要,在现实社会结构中成为人基本精神需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①”情不自禁是情感活动的规律,表达情感的审美活动。
在人们的文化意识中几乎成为人本能的欲望和需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中早已经深入人心。
在中国文坛上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意识或无意地流露出审美意识形态。
《哦,香雪》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代表作,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小说以一位青年女作家独特的视角,以清新隽永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物质和文化生活贫乏落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小山沟;以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一分钟展开描写,塑造了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血管里躁动着青春的炽热,渴望和追求现代物质文明和现代文化生活的农村姑娘群像。
1、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者铁凝对《哦,香雪》的写作缘由这样解释到:创作灵感来源于二十几年前她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沟——苟各庄的所见所闻。
“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作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的守着日子,没有怨恨,没有奢求,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女孩子们精心梳洗打扮,只是为了去看每晚7点钟在村口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首先,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个性化与创新性的。
艺术家和作家通过他们独到的视角和感知力来表达自己的个性与思想,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而创新则是艺术家不断探索和实验的结果,他们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打破传统的束缚,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
其次,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与情感和情绪紧密相关的。
艺术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和共鸣,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和共同体验。
艺术作品通过表达个体的情感和情绪,能够在观众或读者的内心引起共鸣,从而使其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
最后,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也展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趋势和倾向,也有不同的艺术流派和样式。
无论是古代的经典作品,还是现代的先锋艺术,都展示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和风格。
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也会对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深远影响,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表现
[摘要]: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文学活动离不开审美,文学活动中的审美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关键词]:文学活动审美性表现
文学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审美是其鲜明的特性,无论是作家活动还是读者活动都具有审美的特性,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具有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作家的创作活动也包括读者的接受活动。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文学活动都是人的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就作家的创作活动而言,作家的创作首先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它一方面要再现世界,另一方面又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客观生活进入作家的视野就不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作家眼里的世界,作家描绘的是世界对我显示的样子,是作家与世界交流的结果。
说到读者的欣赏活动,其主观差异性更为明显,西方谚语中早就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
鲁迅则认为,“道学家看到淫,阴阳家看到《易》,革命者看到排满……”。
这就告诉我们,不管创作还是阅读都是人的
本己性精神交流,创作是作家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阅读是读者与作品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再富有诗意的生活,如不进入作家的视野,也不能称之为创作材料;再好的作家创作,没有经读者阅读检验之前也不能称之为作品。
同一生活进入不同作家的视野,则会形成不同的创作素材。
北宋末年宋江农民起义,进入施耐庵笔下就成了梁山好汉;进入俞万春笔下荡寇志则成了贼寇。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年轻人不能体会人到暮年的心情,初中生读不懂《围城》,而在经历过一些感情,经历过冲动与无奈后,则渐渐读懂了方鸿渐,看懂了他的生活,读懂了围城心情。
这就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二、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文学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且是最具个性化的审美活动。
它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它是现实的审美活动的能动性的实际承担,是审美活动能力素质的具体表现者。
审美活动不同于物质活动,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活动,其他活动则不以情感为中介。
“情感”即对象能否满足你的需要而引起的一种体验,并由此产生的一种态度,它意味着对象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精神交流。
情感是只有个体才具有的,所以说审美活动具有个性化的,如上所述,施耐庵可以把宋江等写成好汉,俞万春可以把宋江等好汉写成贼寇;同样是写愁,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欣赏亦是
如此,鲁迅对“旧红学”的各家各派的种种奇谈怪论作出卓越的评判。
鲁迅说,对于《红楼梦》的看法“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读《红楼梦》,你可以欣赏林黛玉外貌才气,也可以欣赏花袭人的善解人意,还可以欣赏刘姥姥随风飘香的稻谷之美。
审美作为精神活动是自由的,是最具个性化的。
三、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所谓审美无功利,是说审美并不以有限目的为目的,而是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但审美活动又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甚至包含着“大功利”。
这种大功利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目的的,也有人称之为最高功利,因此,我认为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欣赏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
”审美活动的最高标准就是净化,就是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审美活动对人的影响首先是心境上的影响,是使审美主体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
其具体表现是: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
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
常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
无功利的审美与有功利的审美不是孤立的,无功利的审美要服从于最高功利性的审美;而最高功利性审美受到有限无功利性审美的制约和影响。
这就其统一性。
四、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当作者怀着欣赏的心境欣赏潘金莲时,潘金莲就会成为冲破封建牢笼、追求自由爱情的新女性;当作者怀着批判的心境塑造潘金莲时,潘金莲就会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守妇道的淫妇。
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是指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它往往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的内容。
在封建婚姻观及道德意识下,刘兰芝和焦仲卿只能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而绝不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爱情;而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元代,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也只能弯弓射大雕,却不能欣赏什么影视艺术,也不会对春晚进行任何评价;从文学活动的实际看,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文学活动既有自律性又有他律性,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西方文论专题十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2]孟庆枢.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