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卜算子咏梅陆游教案

卜算子咏梅陆游教案

卜算子·咏梅陆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词中的意象,分析诗人抒发的情感。

(3)了解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词的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坚定的爱国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2)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词的朗读和背诵。

2. 词中意象的分析。

3. 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难点词语的解释。

2. 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诗词原文及注释。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陆游诗词,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词(1)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卜算子·咏梅》。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 诗词解析(1)分析词的题目“咏梅”,了解词的主题。

(2)解读词中的意象,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等。

(3)探讨词人通过意象表达的情感,如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等。

4. 诗人情感分析(1)引导学生从词中找出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2)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分析词中所抒发的情感。

5.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写一篇关于词人陆游的小短文,介绍其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7. 板书设计卜算子·咏梅陆游意象: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等情感: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等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卜算子咏梅教案卜算子咏梅教案1【教学内容】《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执教人】裕安区狮子岗乡査婆店小学陈俊【教学时间】二00九年五月六日上午【教学目标】1、能感情诵读《卜算子咏梅》。

2、积累关于“愁”的诗句。

3、理解词中梅花的遭遇及作者在政治上受到的排挤。

4、对比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的《卜算子咏梅》。

5、书法欣赏,从中感受中国的书法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卜算子咏梅》中梅花的遭遇及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的遭遇。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写字导入1、出示大屏幕:梅花图同学们,这是一幅什么图?(梅花)2、板书“梅”。

指导写字,学生书空,再写两个。

3、谁来背一背学过的有关梅花的诗?二、朗读指导1、南宋诗人陆游也喜欢梅花,他还为梅花写了一首词。

请看大屏幕。

2、出示《卜算子咏梅》图文结合。

3、请同学们先默读。

4、请学生读。

(重点指导朗读)读书就是找感觉,要读准确,字正腔圆。

速度放慢,音调放低。

5、读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感受到作者是什么心情?找一个字。

(愁)6、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愁啊!三、诵读“愁”诗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2、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木遮》3、东风恶,欢情薄。

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陆游《钗头凤》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5、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6、风一更,雨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①请同学们读每句诗,教师适当讲解。

②学生齐读愁诗。

四、诵读理解诗人们的相思之愁,离别之愁也好,思乡之愁,亡国之愁也罢,但陆游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又是一番愁绪。

(一)出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1、“愁”在哪儿?(驿外、断桥边、寂寞、无主)2、是啊!如此清幽绝俗,出众的梅花,却开在郊野的驿外,断桥的旁边。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卜算子咏梅》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

2.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其能够体味和感受诗歌的美。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媒介展示梅花的美丽形态,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激发对梅花的兴趣。

2.导入诗歌背景(10分钟)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及其代表作《登鹳雀楼》等诗歌,为学生创造了解《卜算子咏梅》的背景。

3.新课讲述(20分钟)a.作品介绍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了解《卜算子咏梅》的作者、写作背景、创作意图等,包括王之涣写诗的动机以及对梅花的情感表达。

b.诗歌分析针对诗歌的结构、韵律以及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可通过解读诗句、比喻等手段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

4.课堂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讨论,引导学生从情感、意境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5.分组朗读(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别朗读一段诗歌,鼓励学生在表达时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6.个人创作(20分钟)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和想象,写一首关于梅花的诗歌。

可以提供一些诗句或情感关键词作为参考,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空间。

7.展示交流(10分钟)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朗读给全班听,并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和感受,引导全班进行评论和交流。

8.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整理完善,并准备下次课的演讲稿。

三、教学资源1.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梅花的美丽。

2.诗歌《卜算子咏梅》的课文和讲解材料。

3.复印和分发诗歌分析的教材资料。

4.小组朗读时可能需要的话筒或扩音设备。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发言次数以及表达的质量。

2.诗歌创作评价: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表达的情感、形式的整齐度和语言的准确性。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

(2)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文意境的理解。

(2)诗词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咏梅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体会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词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卜算子·咏梅》。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咏梅的短文。

3. 推荐一首关于咏梅的诗词,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梅花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学生分享课后作业中的咏梅短文,教师点评并鼓励。

2.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卜算子·咏梅》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3. 诗词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诗词接龙,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通用11篇)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通用11篇)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图片、音乐磁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册中已经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

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

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

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

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

1、“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卜算子咏梅的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的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2)理解《卜算子咏梅》的创作背景及意境;(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卜算子咏梅》;(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梅花的傲骨凌寒、孤芳自赏的品质;(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卜算子咏梅》;(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象征手法;(3)掌握文学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2)情感表达的深刻内涵;(3)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意境;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3. 案例分析法:以《卜算子咏梅》为例,讲解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4.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卜算子咏梅》的相关资料、PPT等;2. 学生准备:预习《卜算子咏梅》,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内容;3. 教室准备: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梅花诗,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卜算子咏梅》,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的创作背景;(2)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梅花的傲骨、冰肌玉骨等;(3)讲解诗歌情感表达,如孤芳自赏、傲霜斗雪等。

4. 互动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梅花在诗歌中的意象;(2)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对梅花精神的理解;(2)选取代表性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卜算子咏梅【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卜算子咏梅》,了解唐代文化背景、了解咏物诗的特点和意义;2.通过分析《卜算子咏梅》的诗意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唐代咏物诗的特点及《卜算子咏梅》的意境和表达;2.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水平。

【教学难点】1.理解《卜算子咏梅》的诗意和表达方式;2.通过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5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观察梅花和了解唐代文学特点,引导学生的兴趣。

二、理解课文(30分钟)1.学生分组朗读《卜算子咏梅》,观察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受和对诗意的理解。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抒发情感的方式。

3.教师解读诗歌,注重对语言、修辞和韵律的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品味诗歌(30分钟)1.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深层意义,并讨论和记录。

2.分组展示讨论结果,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培养审美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诗歌创作(30分钟)1.以《卜算子咏梅》为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咏物诗。

2.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创作,提供意见和建议。

3.选取学生代表作进行展示和评价。

五、总结归纳(15分钟)1.教师通过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再次重点强调唐代咏物诗的特点和《卜算子咏梅》的意义。

2.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介绍自己对唐代诗歌和咏物诗的理解和收获。

【教学评价】通过学习《卜算子咏梅》,学生对唐代咏物诗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方式,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通过诗歌创作的任务,促使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字表达能力。

同时,评价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以及对咏物诗的理解和创作水平。

《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梅花的傲骨和坚强,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韧精神。

(2)理解作者对梅花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崇高品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 准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材料。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咏梅》,引发学生对梅花的好奇心。

2. 诗歌朗读和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跟随模仿。

3. 诗歌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2)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结构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和结尾。

(2)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5. 诗歌韵律特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2)学生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疑问或拓展思考,教师给予解答和引导。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诗歌。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卜算子·咏梅》的读后感。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写的一首词,查字典语文教学设计小编根据其内容为您整理了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您了解这篇文章!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担任七年级(11)(12)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学生学习状况有明显的差距,程度参差不齐,书写习惯及阅读知识面都不同。

二、教学内容分析:这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12月的一首词。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严峻的考验。

这首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新词,了解词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3、通过诵读和描述等语言练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梅花抗严寒、傲霜雪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博大的胸怀,感受革命家美好的情操。

4、体会词中语言的准确、精练、含蓄的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相关知识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题目。

词前的两句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序。

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并说明这首词是运用陆游词的原题而作;反其意的意思是立意和陆游的原词不同。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人),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

他一贯主张抗金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因而情绪愤懑抑郁。

他的《卜算子咏梅》就表现了这一情绪。

毛泽东的这一首词,和陆游的咏梅词一样,都是咏物词,也都是通过咏梅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寄托在词中的感情却和陆游不同,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豪迈之情。

(二)、文学常识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

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

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

(三)、文章主旨《卜算子咏梅》通过咏梅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四)、把握主要内容前的两句话,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序。

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并说明这首词是运用陆游的原题而作;反其意是指立意和陆游的原词不同。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梅花凌寒开放。

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

头句说春归,次句说春到,心中春天离开了,时间是何其短暂。

已是悬崖百丈冰,承飞雪,将严寒写得更为具体,形象地表现梅花开放的冰雪环境,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梅花在这样百丈坚冰的时节开放的难能可贵。

犹有花枝俏显得格外醒目:梅花不但在这样严寒的季节开放,而且开放得特别俏丽呢!下阕写梅花的品格。

俏也不争春,承俏字写起,也字不可忽视。

梅花俏丽开放却并不想争占春光,她只是想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描写春天到来时梅花高兴的样子,表现梅花高尚的品格:虽然自己谢了,但到山花烂漫的春天,她却笑逐颜开。

总的看来,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质,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尚的动人形象。

(五)、文章的结构季节风雨送春上阕飞雪迎春到梅花凌寒开放背景百丈冰崖花枝犹俏目的俏不争春下阕只来报春梅花的品格心态山茶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形象。

(六)、内容理解1、这首词的开头两句,词人的叙写耐人寻味,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说说这两句所表达的象征意义。

2、这首词中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作者想表现出梅花一种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词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各有什么作用?4、词人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结尾,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根据全诗内容作一赏析。

T5、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上阕集中描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

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种困难处境的具体表现。

6、《卜算子咏梅》中,梅花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作者笔下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特点不畏严寒,开放在坚冰悬崖,同时又不拘泥于梅花本身,以冰雪衬托梅花,以梅花象征革命者。

俏字既表现了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梅花面对春天的来临,在丛中悄悄凋谢,笑逐颜开,表现了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因此,梅花的形象正是表现自己和共产党人不会向任何敌人和困难屈服低头的决心,能够战胜任何敌人和困难的信心。

七、同样是咏梅,毛泽东和陆游两人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异同?相同处:其一,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其二,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其三,都赞颂了梅花的高尚品格;其四,两位作者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处:其一,词中的梅花形象不同。

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这里的梅花,象征了屡受排挤打击的主战派。

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

她象征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共产党人,表现了中国革命者在20世纪60年代面临国际国内巨大困难的时候,那种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

其二,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不一样。

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积极乐观,充满信心;陆游的词低沉孤高。

(七)、探究与练习1、课外收集一些描写梅花的诗词,并和课内学习的词作比较欣赏。

梅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安石:不怕独树一帜的与众不同的心态王冕:一清二白、清气为重记到词语宝库上: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七、课堂练习基础知识积累注音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沁园春()惟余莽莽()妖娆()稍逊风骚()成吉思汗() 赵匡胤() 单于()分外()看今朝 () 数风流()花枝俏()原ch () 蜡象y外()niǎn作泥()1.qn mǎng ro xn hn yn chn fn zhāo shǔ qio 驰驿碾2.解释词语①妖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折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风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烂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①艳丽多姿②鞠躬,倾倒。

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③原为《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也可指《诗经》和《楚辞》。

这里是指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学才华。

④俊俏、美好的样子。

⑤色彩鲜明而美丽。

这里形容花盛开的样子。

⑥孤单冷清。

3.选出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C.已是/黄昏/独自愁。

D.只/识弯弓/射大雕。

3.D八、作业安排沁园春长沙1925年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词中描绘了一幅秋色图,这幅秋色图与古诗词中的秋色图有明显的区别,请说说这幅图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与抱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富有生机,表达了作者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奋进的情感。

2. 唐代有位诗人刘禹锡也写过一首与此词有着同样特点的《秋词》,请将它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将看领起的内容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4.《沁园春长沙》一词,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的描写和对_____________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_____________、对统治阶级的_____________以及要改造_____________ 的豪情壮志。

全词分两阕,上阕写_____________ ,描绘了绚丽的_____________图,并借景抒情提出了_____________ 的问题,下阕抒情,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所提的问题。

4.湘江秋色斗争生活关注蔑视旧世界景湘江秋色谁来主宰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谁来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九、自我问答课后练习2,你能说出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梅花怎样的品格吗?讨论:梅花的特点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来讨论交流,领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开阔的胸襟,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的风姿,梅的品格。

六、感情朗读、背诵总结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题词后写的。

陆游的原词是他坚贞不屈的品格的写照。

这两首词,虽然写的都是梅花,但由于毛泽东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赞颂的梅花不畏艰难险阻、凌寒独放的品格和不居功自傲的精神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板书:卜算子咏梅毛泽东不畏严寒不讲个人得失昂扬向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