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转型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思考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思考【摘要】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是一个重要课题,其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政治体制变革影响着社会转型的进程,经济结构调整也对社会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事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化,挑战与机遇并存。
面对转型的挑战,中国社会需要不断适应变化,同时也要抓住机遇,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政治体制变革、经济结构调整、文化观念更新、社会结构变化、教育事业发展、社会进步、不断深化、挑战、机遇。
1. 引言1.1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重要性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发展方向和社会稳定。
社会转型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变革和调整,对于构建更加现代化、开放、法治化的社会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决定了中国未来社会的面貌。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还关乎到全体中国人民的福祉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在转型过程中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权益,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更关乎到每个中国人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福祉,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1.2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晚清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农民起义、外国侵略、国内分裂等多重危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传统社会结构和观念受到严重挑战。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现代化的转型阶段。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中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的洗礼,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社会转型的进程。
近代社会转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建专制向民主法制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社会转型是以1895年到1919年为剧变阶段,中国的社会转型迅速从经济方面向政治和思想方面深化。
一:维新变法运动背景:1894年,中国甲午战争战败,随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也昭告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过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在看到器物不能救中国之后毅然发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吸取和借用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学说来作为思想武器。
内容:维新变法中,各地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宣扬变法思想,其中著名的有“强学会”、《时务报》等。
严复是当时重要思想家,他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发表《天演论》,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这种理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结果:然而,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反对新政,维护封建专制,发动了戊戌政变,变法以失败告终。
影响:但是,进化论的输入和传播,却为中国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当时和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
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二.辛亥革命背景: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在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并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掀起了共和革命的大潮。
过程:孙中山先后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及第一个政党----同盟会。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官僚政治机制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官僚政治机制近代中国经历了多次社会转型,官僚政治机制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也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一次社会转型:洋务运动19世纪末,中国进入了洋务运动的时期。
这场运动的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来改造中国,使中国强大起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洋务活动,派遣人员到海外学习和采购新技术和装备。
在这个过程中,官僚政治机制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传统的官僚体制无法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因为洋务活动需要更加开放、有效的体制来支持。
因此,洋务运动中出现了新的政治力量,如典礼派和教条派,他们对传统的官僚体制提出了批评和挑战。
第二次社会转型: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失败后,中国又经历了一段黑暗时期。
然而,在20世纪初,中国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次变化的核心是戊戌变法,它试图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使中国变得现代化。
在戊戌变法中,官僚政治机制再次遭受了挑战。
变法派试图通过建立新的政治机构,来替代传统的官僚体制。
这些新机构包括:众议院、行政院、立法院等。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得到传统官僚集团的认可和支持,最终变法失败了。
第三次社会转型: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一次社会转型。
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开创了现代化的中国。
它不仅改变了政治体制,还带动了社会制度、文化艺术、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变化。
在辛亥革命中,官僚政治机制再次遭遇了巨大的挑战。
革命派试图通过建立新的政治机构来推行变革,如中华民国政府、国民党、共产党等。
这些新机构试图打破传统官僚的专制、腐败和封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四次社会转型: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重要的一次文化运动。
它试图通过推崇自由、民主和现代价值观念,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在新文化运动中,官僚政治机制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因为这一运动与传统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 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 娘大脚丫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 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 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 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 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 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 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 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 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 《易》。损益可知,著于《论 语》。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 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 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夜焦劳, 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 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 衅。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 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懿训以 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
1895-1919年,中国的社会转型迅速 从经济方面向政治思想方面深化
近代社会转型的特点 (1)被动性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曾是长期被西方思想家所 钦羡的对象:一个以皇权为核心、职能分明 的中央集权官僚政府在广阔的国土上有效地 行使着治权;巍峨的宫殿、精美的工艺品体 现着中华文明的巨大成就。但是
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碎了中国的“天朝 上国”的迷梦,把中国轰出了“中世 纪”,中国社会被迫进行大转型
近代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 教育方面:
新式教育始于何时?
列举著名的新式教育机构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 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 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 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第六章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第六章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教学目的: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分期以及基本问题,从整体上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有一个宏观把握,明确中国近代化的特点,掌握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情况和趋势。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历史的分期、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国近代化的特点教学难点:中国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国近代化的特点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学时安排: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化一.中国近代史的范畴中国近代史的断限:时间:1)1840-1949年2)1840-1919年3)1911-1949年……划分标准:经济(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政治(社会制度、政治事件)中国近代史的内涵:半封建半殖民地、反帝反封、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近代化过程二.中国近代化过程近代化是17世纪开始于西欧的世界性的历史潮流。
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无论是愿意或不愿意,都不能、也不可能自外于这股大潮流。
当中国在1840年被撞开大门之后,这股大潮流便强行把中国拽入其中,迫使中国人跟着它走。
中国由此开始了一个社会变革过程。
这一过程并不像西方国家近代化那样是从涓涓细流渐汇成滔滔江河,中国近代化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颇为宽广的人工开掘的运河。
这是因为,中国近代化并非中国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近代中国人被迫以最快的速度采借西方文明,试图借用西方现成的近代化成果,作为救国救民的工具。
1、工业化,即社会经济由农业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为主。
这是一个国家近代化的基本标志。
1859年太平天国领袖洪仁玕提出了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也可以说是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纲领,是为中国向这个方向启动的标志。
19世纪60年代产生了近代军事工业,建成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
这些不仅是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产生的标志,更重要的是,这批最早从西方移植来的近代经济植株,成为改造中国这片中世纪荒漠的第一片资本主义绿色。
第5讲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整体感知]
• 政治—(1)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 遭到破坏,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2)中国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进行了艰苦的 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 经济以及社会风俗—(1)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 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 解体;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6、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
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7、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
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核心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 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不断高 涨。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四、四条基本线索: 1.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2.中国人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的 抗争史 3.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4.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史
一、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 二、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4—1919) 三、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19—1949)
1、“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 一人。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 夷”的思想 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 思想 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文化 ”的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 3、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主张发展民 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 度
专题七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 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 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以列强历次侵华战争及其影响、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等为重点,多以人物言论和图片材料为载体 ,以选择题为主要形式,尤其会以各不平等条约作为考查点。 2.对这一时期经济史的考查,以传统小农经济瓦解和近代资本 主义经济产生为重点,多以表格、图片和文献材料为载体,以选择 题或材料题的形式,尤其会以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作 为考查点。 3.对这一时期思想史的考查,以西方科技思想的传入为重点,多 以人物言论为载体,以选择题为主要形式,尤其会以“师夷”思想 作为考查点。
太平天国运动
新思潮 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
服饰不缠足 报刊习俗 交通通讯
中国的主权遭到 特征 破坏,开始沦为 半殖半封国家 民族危机加强。 农民阶级最早担 负起反封反侵任务
西学东渐 西俗东渐
经济结构变动 近代化全球化
学习西方 近代化 逐步深入 文明化
鸦片战争后甲午战前的中国社会
政治
鸦片 战争 前
鸦片 战争 后 总特 征
对于一个民族,记忆是不可或缺的,历 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它让我们能在历史的 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定 位好自己的位置。
列强商品输出
经济结构变动 近代化全球化
鸦片战争后甲午战前学习西方
阶级阶层 地主阶级抵抗派: 地主阶级洋务派: 层次 军事技术 技 术
趋势 学习西方 逐步深入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政治制度
鸦片战争后甲午战前的中国社会
领域 政治 经济 思想 生活
两次鸦片战争
重大 史实
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的主权遭到 破坏,开始沦为 特征 半殖半封国家 民族危机加强。 农民阶级最早担 负起反封反侵任务
复习课件:近代中国的转型与现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之思想部分【课件】

学读史(信息知多 少) Nhomakorabea本材料属于论证型材料,重在抓论点,明论据。此类材料往往采取“总—分—分” 或“分—分—总”的形式,因此论点往往在材料的开头或结尾。本材料的论据在 开头第一句,而论据则在两个省略号后,即俗称的“答案就在省略号后”,分别 从保守派和务实派(洋务派)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深化拓展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与顽固派) (1)焦点:是否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 (2)表现:洋务派:中体西用;
顽固派:原封不动维持原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本质上:没有区别,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秩序,手段不一样而已。 (3)评价 局限:仅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不涉及封建制度。 积极:冲破了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 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推动着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逐 渐过渡到“制度”。
一、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840—1894)——思想文化
• 明线——晚清中国的思想文化 1、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萌发 2、洋务运动期间的“中体西用” 3、早期的维新思想 • 暗线:交流与传播(西学中用) • 重点 • 1、 “中体西用” • 2、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 3、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 4、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区别 • 5、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不利因素 • 难点: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特点
6.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 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
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的转型.(近代化)一、含义: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此过程中,必须解决两大问题: 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在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三、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1.经济: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2. 政治: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3 、思想文化: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 .经济: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2)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 思想文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主要表现在:1)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 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潮);3)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4) 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6)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1905年废除科举制,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
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三)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主要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 .经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1927-1937)。
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2. 政治: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3. 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摧残。
4.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四)、新中国l、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l. 政治建设(1) 《共同纲领》: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l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 1956年, 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确认其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实现了民族平等, 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2. 经济建设 (1) 1949年—1952年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 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3. 外交建树 (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 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 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进了会议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 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1. 经济建设 (1) 中共八大(1956年):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 这是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1958年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内出现1959年—1961年经济困难。
(4) 经济调整:1960年, 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 科拉成就 (1) 两弹一星:①1964年, 原子弹爆炸成功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②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2) 电视:1958年, 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标志着中国电视业诞生。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 1. 外交建树 (1)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①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增强。
②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
(2) 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 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3) 中日建交:1972年,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两国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2. 经济建设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劫难,(停产“闹革命”)。
调整:(1) 1973年, 我国经济出现复苏。
(2) 1975年, 我国经济迅速回升。
3.科技、文艺成就(1) 指导方针:1956年,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使科学技术和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 航天:1970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 我国迈进航天时代。
(3) 农业: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南优2号。
四、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一)先天的不利条件:1. 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2. 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3. 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4. 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5. 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6.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
7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8‘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
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9、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社会环境)长期动荡。
五、中国工业化进程1、近代工业化起步——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实业救国的推动3、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一战期间4、凋谢萎缩——一战后至解放前5、改造—1956基本上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产阶级退出历史舞台6、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就1、1953-1957一五计划时期:中国现代工业化起步,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庆油田、新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3、1978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乡镇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就举世瞩目4、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六、中国近代化的启示(一)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