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白诗派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元白诗派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元白诗派

三一文库()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
代表的诗歌流派。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专题
1.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五言长城
第1页共4页
2.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文革新运动
3.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诚斋体
4.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唐传奇
5.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仙
6.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永明体
7.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楚辞
8.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通江唱和
9.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无题诗
24。

中国诗歌流派(十八):新乐府诗派(元白)及其代表作

中国诗歌流派(十八):新乐府诗派(元白)及其代表作

中国诗歌流派(十八):新乐府诗派(元白)及其代表作
元白乃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

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

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

对元白的评价,历来有扬有抑。

扬者始自张为,抑者始自杜牧。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诗作号为“元和体”。

代表作有《莺莺传》《菊花》等。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

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

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

晚年任武昌节度使等职。

死后被追赠尚书右仆射。

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
唐代作者:元稹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作者: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行宫
唐代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唐诗三百首全集五言绝句
岁日·一日今年始。

元白诗派名词解释

元白诗派名词解释

元白诗派名词解释
是指以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诗派。

他们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都擅长于新乐府、七言歌行、长篇排律等诗体,注意诗歌语言的平易浅切和通俗性,并通过诗歌酬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纯熟。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人。

一生经历丰富,既曾入相出将,也曾远谪边邑,艰苦与专权的宦官作过斗争。

元稹的乐府诗创作受到了同代的李绅的影响。

李绅就是那位以“锄禾日当午”出名的诗人,他写过二十首“新题乐府”,元稹看后深受启发,作了十二首和诗。

后来他与别人互相唱和,又作了十九首《乐府古题》,如《织妇词》、《田家词》、《连昌宫词》。

《连昌宫词》是一首叙事长诗。

诗人意图通过连昌的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乱的因由。

开篇从“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的荒凉景象写起,引出了一位“宫中老翁”对连昌宫今昔盛衰的追述。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是一位极富才华而且早慧的诗人。

他在十七八岁的时候,一度到过长安,并且带上了自己的诗文去拜见当时著名的诗人顾况。

顾况很看不起这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他看着诗卷上的名字,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可是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时候,老夫子赶紧改口说:“有才如此,居易不难!”这个小小的成功,也许从此坚定了白居易以毕生精力从事诗歌创作的想法。

白居易一生勤于写作,他在晚年的时候回忆平生,这样说道:“凡平生所慕、所感、所得、所丧、所经、所逼、所通,一事一物已上,布在文章中,开卷而尽可知也。


现存白居易诗将近三千首,数量上远远地超过了李、杜,在唐代首屈一指。

元白诗派的成就

元白诗派的成就

元白诗派的成就元白诗派的成就元白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重要启示。

元白诗派将典雅华丽的元诗与简洁明快的白话诗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风,成就斐然。

本文将探讨元白诗派的成就,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

首先,元白诗派在形式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元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以七言绝句为其主要形式。

元白诗派在传统的元诗基础上创新,注重音韵与节奏的变化,以致意味深长的形象和意象取代静态和平面的描写,使诗歌更富有韵律感和动感。

元白诗派的诗人在诗歌表达中采用了更加明快、简洁的语言,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鲜活生动。

其次,元白诗派在主题创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传统的元诗倾向于咏史抒怀,情感沉郁而高雅。

而元白诗派则将目光转向了当下社会生活,注重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关注。

元白诗派的诗人们写作的主题更加多样化和广泛化,既有抒发自身情感的个人抒怀,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释放。

再次,元白诗派在文学风格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元白诗派注重运用对仗、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元白诗派的诗人强调语言的节奏和音韵变化,以达到诗歌的声调美感。

他们以直接、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得诗歌更加直接、深入人心。

最后,元白诗派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和贡献不可忽视。

元白诗派的兴起,不仅对文学史上的古诗词发展产生了影响,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元白诗派形成之后,著名的元曲以及后来的白话文学等都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白诗派的成就和风格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了标志性的地位,被后世文人所推崇和追随。

总结起来,元白诗派以其独特的形式、多样化的主题、独到的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拓宽了古代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世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启示。

元白诗派的成就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八章 元白诗派

第八章 元白诗派

《长恨歌》是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 爱情悲剧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以 安史之乱为背景,展现了唐玄宗与 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长恨歌》的层次
•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 国; •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 肠; •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 思; • (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 词。
《旧唐书》载:杨国忠等人被杀后, 既而六军不散,玄宗遣(高)力士宣问, 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 奏,帝不获已(不得已),与妃诏,遂 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葬)于 驿西道侧。
《旧唐书·杨贵妃传》:上皇自蜀还, 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 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 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 "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 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 于别殿,朝夕视之。
·对李杨爱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态度 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所决定的。其特点有 两个,既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 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动机,玄宗过爱杨 妃,也不是把妇女当作玩物。然则,李杨 溺于情爱之中,必然会荒废政事,并且由 于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必然会给予姻亲 杨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质利益, 从而产生了一个干预朝政的具有特权的杨 氏集团,加速了政治的危机。白居易既歌 颂他们爱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他们的 爱情所带来的误国害民的后果。
对“元白诗派”,也有另一种理解。 其中,清人越翼《瓯北诗话》说得最为详 明:“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 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 易,务言人所共欲言。试平心论之,诗本 性情,当以性情为主„„坦易者多触景生 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 人心脾,耐人咀嚼。”我们今天理解的 “元白诗派”,就是指同“韩孟诗派”相 对的以浅切顺畅的语言直接反映现实的诗 歌流派,也有人称其“新乐府诗派”。

7、元白诗派(简)(白居易、元稹)

7、元白诗派(简)(白居易、元稹)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yǎo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1、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
白居易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表现出淡泊平
和、闲适悠然的情调,以及对 “帝都名利场”的厌倦,对生活 的满足。 如:《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元稹
字微之(779~831),
洛阳人。15岁以明两经 擢第。与白居易唱和, 提倡“新乐府”,时称 “元白”,号为“元和 体”。有《元氏长庆 集》。
论诗绝句(其六)
金 ·元好问
心画心声总失真, 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 争信安仁拜路尘!
元白诗派
白居易
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 河南新郑人。贞 元十六年(800) 进士,晚号“香 山居士”,世称 白香山、白傅、 白文公。有《白 氏长庆集》。
生平两个阶段:
以四十四岁(元和十年815)贬江州司马 为界,白居易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兼济天下” ,多讽谕诗。如 《长恨歌》,新乐府诗等。 后期:“独善其身” ,多感伤诗、闲适 诗。
《长恨歌》主题
陈鸿《长恨歌传》——垂戒:“意者不
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 将来者也。 ”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对唐玄宗、
杨贵妃寄寓同情,也批判了统治集团的 腐朽荒淫。

07第四编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07第四编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秦中吟》10首,这组诗在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作于长安。
▪白居易《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 间,有足悲者。因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和对劳 苦民众的多重欺压。如《重赋》、《买花》、《轻肥》等。
趋避党争,远任杭州
▪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迁任忠州刺史。采取明哲保身、随遇 而安的处世态度,从此心向佛、道。 ▪元和十五年回朝,先后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此后,历任苏州刺史、 秘书监、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诗酒晚年,退隐香山
▪七十一岁,乃因病以刑部尚书致仕。 ▪病愈后与香山僧侣结香火社,白衣鸠杖,往来香山,自号香 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终于罹病不起,享年七十五。遗体葬于香山 如满师塔之侧,四方过客都奠以酒,冢前方丈常成泥泞。

元白诗派是哪两位诗人,有哪些代表作品

元白诗派是哪两位诗人,有哪些代表作品

元白诗派是哪两位诗人,有哪些代表作品元白诗派是哪两位诗人?他们有哪些著名作品?“元白”是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元白诗派是哪两位诗人,希望大家喜欢!元白诗派是哪两位诗人“元白”是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

《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回咏,故号元白。

白居易答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

元白并称,当时已行于世,又经杜牧在文章中正式使用,后世遂相袭沿用。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并称他们的诗体为元白体。

”元稹简介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

父元宽,母郑氏。

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李白诗最著名的20个名句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乐府·将进酒》(名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穷通不由己,欢戚不由天。命即无 奈何,心可使泰然。 且务由己者,省 躬谅非难。勿问由天者,天高难与言。 (《咏怀》)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三、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诗论著作:《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林》等 诗歌应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主张“为君、 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 强调诗歌对现实的“美刺”作用,强调诗歌的社会教化 功能。提出了诗歌要有“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的作 用, 强调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主张诗歌的写实性和通俗 化。倡导核实率真、通俗质朴的诗风。
《长恨歌》是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前半部分 以写实的手法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后半部分以虚构的手法 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琵琶行》描写了琵琶女悲惨 命运,并抒发了自己被贬的苦闷和悲愤。两诗都是叙事与抒情相 结合,以叙事为线索并穿插着抒情。两诗情节曲折,叙事详尽, 描写细腻,语言精美流利,音韵和谐,婉转动人,善于渲染气氛, 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一、元白诗派及其创作特点 二、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 三、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四、白居易诗歌的分类及其思想艺术特点
白居易与 “元白诗派”
一、 元白诗派及其创作特点
所谓“元白诗派”,是指中唐元和时期活跃于诗坛, 以元稹、白居易为首,包括张籍、王建、李绅等在内的 一个诗歌创作群体。这一派诗人的创作,继承了杜甫以 及中唐早期元结、顾况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力求 用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在诗歌内容 上,他们打起哀时济世的旗臶,着力揭露社会现实生活 的各种弊端,表现人民生活的疾苦,在艺术上,他们力 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 这一诗派的创作在当时与后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四、白居易诗歌的分类及其思想艺术特点
讽谕诗 讽谕诗诗作多取材于现实,反映了民生疾苦,讽刺和 批判了现实政治中的各种弊政。以《新乐府》五十首 、 《秦中吟》十首为代表。如《观刈麦》、 《卖炭翁》 《买花》、 《轻肥》、 《杜陵叟》、等。 讽谕诗的人物事件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主题明确而 集中,多一篇咏一事。善于运用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塑造 人物形象,善于运用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及对比的手法,以 加强情感、深化主题。这类诗歌大多是直叙其事,体现了 平实率真、通俗质朴的诗风。
《闲居》:“心足即为富,身闲乃为贵。” 《知足吟》:“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
这种知足思想一是来源 于他的知愧心。另一个来源 则是老子哲学。“故知足之 足,常足矣”,“祸莫大于不 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不种一株桑,不锄一垄谷。 终朝饱 饭餐,卒岁丰衣服。 持此知愧心,自然 易为足。(《秋居书怀》)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大体上是汉儒诗说的推 衍,没有多少新的创见。从其消极意义来说, 他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 的功能,使之处于从属性和工具性的地位, 而忽视了诗歌自由抒情的意义,以及它的审 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对诗歌加上了严厉的限 制。这种理论与同时期韩愈在散文领域所倡 导的“古文运动”的理论,都是儒家以伦理 为本位的文学观在长期受到冷淡以后在新的 历史条件中的再兴;这种理论不可避免的弊 病,是引发出源于政治理念的创作。
兼善天下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新制布裘》“勿轻来自折剑,犹胜曲全钩!”(《折剑头》)
独善其身
他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而 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他缄默了,不敢再过问政治了:“世间尽不关吾 事”、“世事从今口不言”,为了避免牛李党争之 祸,他为自己安排下一条“中隐”的道路。这就是 不做朝官而做地方官,以地方官为隐。因此他力求 外任,在任杭州和苏州刺史之后,又“求致身散 地”,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在洛阳度过最后的十 八年“似出复似处”的生活。
《孟子· 尽心上》: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 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 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 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 诗,独善之义也。” (《与元九书》)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二、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
以元和十年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44岁前):白居易少年时曾避乱吴中等 地,后“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历任周至尉、 左拾遗、京兆府户曹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等 职。此间他思想以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和 “兼善天下”的人生理想为主。他的讽喻诗集 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思想。 后期(44岁后):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先后任 过忠州、杭州、苏州刺史。文宗先后任过太子 宾客、河南尹、刑部尚书等职。此间他选择了 亦仕亦隐的道路,其思想兼取儒家的“独善其 身”和道家的明哲保身及佛家的“四大皆空”。 这一时期写了大量的闲适诗和感伤诗。
适意
十年为旅客,常有饥寒愁。
三年作谏官,复多尸素羞。
有酒不暇饮,有山不得游。 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 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 臵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
终日一蔬食,终年一布裘。
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 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
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
白居易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这是无可怀疑的, 不过白居易不是纯粹的儒者,他的人生观深刻地打 上了老子,庄子和佛教思想的烙印。白居易的人生 观中最可注意的是一种知足思想。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四、白居易诗歌的分类及其思想艺术特点
白居易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贴近现实,体现
着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在艺术上体现了通俗晓 畅、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讽谕诗 感伤诗 闲适诗 杂律诗
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 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 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 新排十五卷诗成。
第三章、中唐诗歌
中唐诗歌的发展概况 韦应物、刘长卿的诗歌创作 “十才子”和李益的诗歌创 作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 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
中唐诗歌的发展概况
中唐大致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766-835)。 这一时期是唐代诗歌的继续繁荣与新变时期。作家众多, 流派林立。大历至贞元年间出现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 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元结、顾况等新乐府先驱的诗歌创作, 以及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边塞诗创作。 贞元以后出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元白诗派,出现了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 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 也都独具独具一格。
轻 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三、白居易诗歌的分类及其思想艺术特点
感伤诗。
感伤诗是感于一时一事而作,《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 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品,
?问题:
怎样评价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在此之前,普遍注重自我内心伤感、惆怅的 风气,造成诗歌的格局窘狭、气势萎靡、内 容单薄。白居易等人的理论呼吁诗人正视广 阔的社会生活,自然有再度扩展诗歌题材的 作用。在这种呼吁下,不少诗人写下了反映 社会面貌和民生疾苦的诗篇,使更多的人认 识到社会的弊病;而其中的一些具有真实感 受的优秀之作,还表现了人对人应有的同情 和友爱。
三、白居易诗歌的分类及其思想艺术特点
闲适诗和杂律诗。
二类诗数量最多,或是抒写恬静闲适的生活情趣, 或是写景抒情,或是赠答唱和之作。其思想意义和艺术 价值逊于前两类,但其中也有些写景抒情的名篇,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钱塘湖春行》等,
艺术价值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