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唐诗— — 著名诗人(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派篇)
中国诗歌流派(十八):新乐府诗派(元白)及其代表作

中国诗歌流派(十八):新乐府诗派(元白)及其代表作
元白乃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
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
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
对元白的评价,历来有扬有抑。
扬者始自张为,抑者始自杜牧。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诗作号为“元和体”。
代表作有《莺莺传》《菊花》等。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
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
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
晚年任武昌节度使等职。
死后被追赠尚书右仆射。
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
唐代作者:元稹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作者: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行宫
唐代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唐诗三百首全集五言绝句
岁日·一日今年始。
元白和诗整理

元白和诗,指的是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
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好友,彼此的诗歌风格相近,常常相互唱和,形成了许多和诗。
以下整理几首元白和诗:
1、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唯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杆。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白居易《赠元稹》
2、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
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
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
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
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
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
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
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
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
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
——元稹《种竹》。
《唐诗三百首》阅读训练

、1.《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哪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答案:《将进酒》。这首诗通过豪迈奔放的语言,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充分展现了李白对自由和理想的不懈追求。
2.请举例说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并分析其中一首代表作。
答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主要有:诗中有画,色彩鲜明;意境清幽,富有禅意;语言优美,清新自然。其代表作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清新宁静的山水景色,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9、李贺人称“诗鬼”;孟郊、贾岛,人称“郊寒岛瘦”;刘禹锡人称“诗豪”。
10、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主要特征。
代表性诗句分别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1、边塞诗派,是盛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代表诗句有:
3.杜甫的《春望》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春望》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国家残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长安城沦陷后的荒凉景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思念亲人的急切心情。
4.请说出《唐诗三百首》中一首边塞诗,并简述其主题。
6.说说《唐诗三百首》中哪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并阐述其表达方式。
答案: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通过对比自己年轻时离家和年老归乡的情景,以及儿童对自己的陌生反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第八章 元白诗派

第一节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出身没 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十六岁到长安以《赋 得古原草送别》谒顾况,显示了出众的才 华和豪迈的精神。二十九岁中进士,此后 连续两次登科。任左拾遗,将诗歌作为进 谏的手段,因出语太直,触忤权贵,遭谗 被贬为江州司马。一生以此为界,分为前 后两期。前期志在“兼济天下”,后期转 向“独善其身”。
·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 《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 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 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 垂于将来者也。”这句话明确地表述了 《长恨歌》的创作指导思想。
2、爱情说 ·长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 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从长诗的结构来 看,贯穿全诗内容的是李杨的爱情。诗的 前半部是对杨妃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写, 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李杨对爱情的坚贞 和追求。从诗歌整体内容上考察,表现的 是爱情的欢乐、动乱中的死别、沉痛的悲 伤和怀念以及对婚烟重现的憧憬。全诗用 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笔墨、最深的情感, 写他们的结合、分离与怀念。
·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 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内容,点 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 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白居易在写 《长恨歌》的前几个月,在准备应制举考试 拟的刺问中曾明确指出:“群之作为,为教 兴废之本。”怀有这样的政治观点,对以荒 淫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 环不可能抱同情态度。
《长恨歌》的主题:
由于作者既想揭露李、杨的荒淫给 国家民族带来的危害,在具体叙述中又 用自己的感情和想象丰富了这一故事, 赋予这一爱情悲剧更普遍的意义,因而 使此诗主题呈现出复杂的状况。目前有3 种观点:
1、讽谕说 作者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 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李、杨是统治者阶级中的最高层人物,不可能 有真正的爱情。李隆基是人主、至尊,杨玉环是 臣妾,是受皇帝支配的女人,两者处于不同的社 会地位。李对杨是“重色”,不是“重情”;杨 对李是“趋势”,也谈不上爱情。白文举例证明 自己的观点:杨玉环入宫五年以内,被李隆基赶 出宫闱两次,就在杨玉环最受恩宠的时期,李隆 基又“推恩分爱”于杨妃姐妹虢国夫人等。杨玉 环在马嵬坡惨死,李隆基不能救也不曾救,以 “祸水”之罪赐杨妃自缢。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07第四编 隋唐文学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 ?新乐府?五十首作于元和四年〔809〕,是一组具有明确的政 治教化目的和严格形式的系列诗作,有着鲜明的创作特征。
▪ 首先,利用“序〞的形式说明创作原那么和目的。在第一首诗前, 用“总序〞说明创作的意图和原那么。在每一首诗的标题后,都 有一个小序揭示该首诗的创作主旨。
▪ 再次,不少诗篇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感情浓厚, 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 ?秦中吟?组诗共十首,遵循“一吟悲一事〞 的原那么,集中 揭露上层权贵的骄淫奢侈和对下层民众的盘剥欺压。前面以 绝大多数诗句竭力形容豪门权贵的豪奢淫欲,诗末以两句警 醒的句子与下层民众的艰困生活形成对照。
▪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 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尊罍溢九 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假设, 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长恨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 首先,作者的语言极为俭省精练。
▪ 其次,诗人充分注意情与景的结合,通过景物描写传达人物 的内心情怀。
二、?琵琶行?的情蕴
▪ 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白居易被贬江州期间。元和十年,白居 易因“越职言事〞被贬官,抑郁寥落。他于浔阳江头夜行送 客,偶遇身世遭际相似的琵琶女,顿生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之感,遂满怀感慨写下这首诗。
▪ 元和元年〔806〕科试名列第一,授 左拾遗,后转监察御史。元稹性格鲜 明,屡次遭贬。
▪ 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后,授元稹祠 部郎中、知制诰。长庆二年升任宰相, 不久罢为同州刺史。长庆三年,调任 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
▪ 文宗大和四年年初,出为武昌军节度 使,后得暴疾卒于武昌任所,终年五 十三岁
07第四编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一、《长恨歌》解析
▪ 元和元年(806)冬,白居易任盩厔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 夫同游仙游寺,语及唐玄宗与杨贵妃事,诸人颇多感慨。白 居易依王质夫建议作《长恨歌》诗,陈鸿另撰《长恨歌传》, 诗、传均叙李、杨故事,又各有侧重,并行于世,相得益彰。
《长恨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 首先,作者的语言极为俭省精练。
▪ 其次,遵循“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写作规律,强化 创作意图和诗篇主旨。但个别篇章不免为了凑这种形式而强 发议论,损伤诗歌的整体艺术性。 ▪ 再次,不少诗篇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感情浓厚, 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 《秦中吟》组诗共十首,遵循“一吟悲一事” 的原则,集中 揭露上层权贵的骄淫奢侈和对下层民众的盘剥欺压。前面以 绝大多数诗句极力形容豪门权贵的豪奢淫欲,诗末以两句警
▪ 首先,利用“序”的形式说明创作原则和目的。在第一首诗前, 用“总序”表明创作的意图和原则。在每一首诗的标题后,都有 一个小序揭示该首诗的创作主旨。
▪ 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
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 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 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 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也。
第五节
元白派诗人
一、李绅
▪ 李绅(772—846),字公垂, 郡望赵郡,祖籍亳州谯县 (今安徽亳州),父辈移居
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
李绅出生于仕宦家庭,于宪 宗元和元年(806)进士及 第,与元稹、白居易为诗文 之交。因其身材短小,白居 易等戏称为“短李”。
▪ 元和四年,李绅入朝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时,元稹读到了他 的《新题乐府二十首》,极为欣赏,和了其中的十二首。白 居易受二人启发,后来居上,作《新乐府》五十首,扩大了 乐府诗的声势和影响。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元白诗派(简)(白居易、元稹)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yǎo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1、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
白居易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表现出淡泊平
和、闲适悠然的情调,以及对 “帝都名利场”的厌倦,对生活 的满足。 如:《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元稹
字微之(779~831),
洛阳人。15岁以明两经 擢第。与白居易唱和, 提倡“新乐府”,时称 “元白”,号为“元和 体”。有《元氏长庆 集》。
论诗绝句(其六)
金 ·元好问
心画心声总失真, 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 争信安仁拜路尘!
元白诗派
白居易
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 河南新郑人。贞 元十六年(800) 进士,晚号“香 山居士”,世称 白香山、白傅、 白文公。有《白 氏长庆集》。
生平两个阶段:
以四十四岁(元和十年815)贬江州司马 为界,白居易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兼济天下” ,多讽谕诗。如 《长恨歌》,新乐府诗等。 后期:“独善其身” ,多感伤诗、闲适 诗。
《长恨歌》主题
陈鸿《长恨歌传》——垂戒:“意者不
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 将来者也。 ”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对唐玄宗、
杨贵妃寄寓同情,也批判了统治集团的 腐朽荒淫。
07第四编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秦中吟》10首,这组诗在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作于长安。
▪白居易《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 间,有足悲者。因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和对劳 苦民众的多重欺压。如《重赋》、《买花》、《轻肥》等。
趋避党争,远任杭州
▪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迁任忠州刺史。采取明哲保身、随遇 而安的处世态度,从此心向佛、道。 ▪元和十五年回朝,先后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此后,历任苏州刺史、 秘书监、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诗酒晚年,退隐香山
▪七十一岁,乃因病以刑部尚书致仕。 ▪病愈后与香山僧侣结香火社,白衣鸠杖,往来香山,自号香 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终于罹病不起,享年七十五。遗体葬于香山 如满师塔之侧,四方过客都奠以酒,冢前方丈常成泥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