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课件
19 隋唐五代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与元九书》
“仆志在兼济, 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 , 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 兼济之志也; 谓之 闲适诗, 独善之义也。”
二、讽谕诗与《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
在《新乐府序》中, 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 : “其辞质而径, 欲见之者易谕也; 其言直而切, 欲闻 之者深诫也; 其事核而实, 使采之者传信也; 其体顺 而肆, 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这里的“质而径” “直而切” “核而实” “顺而肆”, 分别强调了语 言须质朴通俗, 议论须直白显露 , 写事须绝假纯真 , 形式须流利畅达, 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 诗歌必 须既写得真实可信 , 又浅显易懂, 还便于入乐歌唱 , 才算达到了极致。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 全 部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补察时政。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 , 耕种 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 食 , 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 锄犁傍空室 , 呼儿登山收橡 实。西江贾客珠百斛 , 船中 养犬长食肉。
二、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
张籍的乐府诗一般选题不大 , 都是些“俗人俗 事”, 但挖掘甚深, 往往由一人一事一语见出社会的 缩影。张籍乐府还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张籍的 近体, 也多追求一种平易而意蕴深厚的风格, 如《秋 思》。
二、讽谕诗与《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
由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 到提倡为君为民 而作, 白居易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这一理论, 是 对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 也是杜甫写时事的创作 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但因其将“为君” 而作视为诗 歌的主要目的, 从而极度突出了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 将诗歌导入了狭窄的路途; 因过分重视诗的讽刺功用, 以致一定程度地将诗等同于谏书、奏章, 使不少诗的 形象性为讽刺性的说理、议论所取代; 因评诗标准过 狭过严, 导致历史上不符合此一标准的大量优秀作家、 作品被排斥在外。所有这些, 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 若干不良影响。
学习_课件中唐白居易

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
白居易29岁中进士。32岁应拔萃科考试,授校 书郎,35岁应制举为盩厔尉,36岁被宪宗擢为 翰林学士,次年五月,拜左拾遗。这一阶段, “兼济天下”的思想占了主导地位。 授官以后,他总是直言急谏,辞情切至,言人 之难言者,屡次上书革除弊政。为反对宦官吐 突承璀做掌握兵权的招讨宣慰使,甚至当面指 责宪宗,引起愤怒。
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
问翁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 丁。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 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 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 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张弓簸旗俱不堪, 从兹 始免征云南。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此臂折来六十年,一 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 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 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 ,万人冢上哭呦呦。老人言,君听取。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 功防黩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 ,请问新丰折臂翁。
王建诗的特点
(1)王诗与张籍诗相比,更具有客观性,接近俗 语,较近本色。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现实。《田家 行》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课件

1
绪论
• 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白居易、元稹 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与韩孟奇崛险怪不同 ,元白以新题乐府的形式,重写实、尚通 俗。二者取向不同但实质都是创新,殊途 同归。 • 赵翼《瓯北诗话》:中唐诗以韩孟元 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 元白尚坦易,务言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共欲言。
新乐府运动
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 今风雨阴寒夜, 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 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 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应作云南 望乡鬼, 万人冢上哭呦呦。老人言,君 听取。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 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 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 新丰折臂翁。
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 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 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 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
因当时朋党之争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 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很快又 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便请求 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 刺史,从此思想进一步消沉,诗云: ‚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敢辞 官远慢,且贵身安妥。‛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 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 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与元九书》)
二、白居易的文学主张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①关心时事。 ②反映现实。 2.‚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①关切民生疾苦。 ②补察时政。
轻
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掰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 四、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得与失 ❖ (一)优点: ❖ 1、中心突出,意旨明确; ❖ 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
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
❖ 《卖炭翁》,序云:“苦宫市 也。” 《杜陵叟》,序云:“伤 农夫之困也。” 《红线毯》,序 云:“忧蚕桑之费也。” 《上阳 白发人》,序云:“愍怨旷也。”
❖ 这样就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 杂的弊病。
❖ 有时一件简单的事理也要反复陈说, 致使诗作不够精炼含蓄。
❖ 《隋堤柳》: ❖ 序云:“悯亡国也。”
❖ …… ❖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 ……
❖ 龙舟未过彭城阁,义旗已入长安宫。 萧墙祸生人事变,晏驾不得归秦中。 土坟数尺何处葬?吴公台下多悲风。 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 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 有些诗篇所写事件,诗人本无深感, 只是为了凑足五十篇之数而作,所以 写得枯燥乏味,不耐咀嚼。
❖ 如《七德舞》、《法曲歌》、《二王 后》、《采诗官》等,充满了议论和 说教,实际上就是单纯逻辑思维的产 物。不象诗,倒更接近章表、史论、 杂说一类的文体。
❖ 3、语言直露重复,不够精炼含蓄。
❖ 在语言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 而失之于直露无隐;
❖ 《秦吉了》: ❖ 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
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 浅显流利,读来琅琅上口。
❖ ……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 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 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 噪闲言语!
❖ 以秦吉了喻谏官,以鸡燕喻百姓, 以凤凰喻君主;用寓言形式进行讽 刺批判,含蓄而切当。
❖ 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由白居易、 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 心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诗歌创作要 针砭政治弊端,反映民生疾苦;要求 诗歌形式服务于内容,语言通俗易懂。 新乐府运动一反大历以来逐渐抬头的 逃避现实的诗风,继承并发扬了汉乐 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第一节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第二节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第三节《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第四节白居易的闲适诗[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第一节唐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一、重写实,尚通俗之风的形成杜甫:新题,古乐府形式;通俗的口语;反映民众生活。
元结、顾况、戴叔伦:对现实民生的表现,写实手法。
张籍、王建、白居易、元稹:学习民歌,通俗化,作品多。
元结舂陵行(节选一)癸卯岁,漫叟授道州刺史。
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大半不胜赋税。
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
”於戏!若悉应其命,则州县破乱,刺史欲焉逃罪;若不应命,又即获罪戾,必不免也。
吾将守官,静以安人,待罪而已。
此州是舂陵故地,故作《舂陵行》以达下情。
元结舂陵行(节选二)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
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征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赢。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顾况《游子吟》故枥思疲马,故窠思迷禽。
浮云蔽我乡,踯躅游子吟。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
……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
立身计几误,道险无容针。
三年不还家,万里遗锦衾。
鸢飞戾霄汉,蝼蚁制鳣鱏。
赫赫大圣朝,日月光照临。
圣主虽启迪,奇人分湮沈。
层城登云韶,王府锵球琳。
鹿鸣志丰草,况复虞人箴。
戴叔伦《屯田词》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馀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二、张籍的诗歌创作存新、旧题乐府诗90首。
取材于平民生活,题材广泛。
以一人一事入手反映社会。
擅长刻划心理活动。
遣词造意巧妙无痕。
2.7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l 《长恨歌》 l 《琵琶行》
五、感伤诗
l 影响
“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执政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
四、闲适诗
l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l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潮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杜陵叟》:急敛暴征求考课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三、讽喻诗
l 边疆无休止战争带来的灾难
《新丰折臂翁》:“欲求恩倖立边功”“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l生平经历 l诗歌主张 l讽喻诗 l闲适诗 l感伤诗
一、生平经历
l(772—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l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贞元十八年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
l元和元年(806),写下七十五篇“对策”,涉及社会各方面问题 被任命为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不久召回长安任翰林学士
l元和三年至五年任左拾遗,对时政提出强烈批评 创作《秦中吟》、《新乐府》五十首等讽谕诗
(二)王建
Ø 当窗织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贫家女为富家织。 翁母隔墙不得力。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输官上顶有零落, 姑未得衣身不著。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讽喻诗广泛地揭示了中唐社会生 活的各种重大问题。深刻地反映 了现实的黑暗和民生的疾苦。 如《卖炭翁》揭露了宫市掠劫财 物的实质。 《买花》借京城权贵买花一事, 揭露和批判上层统治者的奢侈腐化 《轻肥》将矛头指向官宦集团中 的内臣、大夫、将军,这些人脑 满肥肠、花天酒地。
还有控诉宫女制度的残酷,
也近似,所作古题乐府约 三十首,新题乐府175首, 其中有不少描写农民日常 生活,表现其喜怒哀乐, 生活气息浓厚。 如《田家行》,王建还有 反映宫女生活的,以白描 见长的《宫词》百首。
2、元稹
有《元氏长庆集》,存诗八百 余首,其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 王建的影响,但他的“新题乐 府”却直接缘于李绅的启迪。 代表作有《连昌宫词》、《行 宫》 作为一位典型的才子型作家, 元稹不仅性敏才高,而且风流 多情,他年轻时曾有过艳遇, 创作了《莺莺传》传奇和《会 真记诗三十韵》
五、白居易的诗风
通俗直白,他常用民歌的 形式,以民间传说为题材, 借鉴民歌比兴寓言之类的 表现手法,运用口语、俚 语进行创作,但白居易诗 歌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太 详、太露、太尽、缺乏含 蓄蕴藉的韵味和抑扬顿挫 的气势是白诗的艺术瑕疵。
一、白居易生平 中唐著名诗人,少有诗名,号香山居 士,16岁到长安求仕,拜见顾况,得 到顾况的举荐中进士,他的一生以贬 江州司马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是他的志在兼济时期 ,主要写讽 喻诗,如《秦中吟》《新乐府》等。 后期是其独善其身时期,这一时期他 由于受了打击,意志消沉,主要奉行 “知足不辱”“四大皆空”来明哲保 身,这一时期主要写了大量的“闲适 诗”、“感伤诗”。
《秋思》——一个“又开
封”,与前句的“复恐” 紧相关合,将“万重”意 绪无人表达又恐表达不尽 的复杂心态婉转表现出来, 耐人寻味,看来非常平易、 本色,无丝毫雕琢痕迹, 但其中又确确实实融入了 作者布局造语上的大量心 血,只是所有这些功夫, 在诗成之后都已深化无迹。
中国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 《观刈麦》、《村居苦寒》。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 《新乐府》五十首。仿《诗序》,每首皆 有鲜明之主题。如《上阳白发人》,“愍 怨旷也”;《红线毯》,“忧蚕桑之费 也”;《秦吉了》,“哀冤民也”;《卖 炭翁》, “苦宫市也” ,《井底引银瓶》, 止淫奔也。
• 老妪能解辨
• “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馀首,……然撮其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 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 首。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白居 易:《与元九书》)
张王乐府
• 张籍、王建,稍为平淡,而体益卑卑。 (胡应麟《诗薮》) • 张籍善言情,王建善征事。(王世贞《艺 苑卮言》) • 文昌善为哀婉之言,有娇弦玉指之致;仲 初妙于不含蓄,亦自有残角晓钟之韵。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诗到元和体变新幻灯片 2
•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 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 务言人所共欲言。”(清人赵翼《瓯北诗 话》卷四) • 不管是奇警,还是坦易,都是对于盛唐诗 歌那种兴象玲珑、富于情韵的风格特征的 变异。 (即教材里所谓的创新。)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倾向
• • • • • 一:新乐府。反应现实政治。 二:长篇唱酬诗。与白居易等人之唱和。 三:艳情诗。 四:悼亡诗。 其中在当时影响最大者为二,三。后世文 学史家津津乐道者为一。而感人最深,诗 艺最高者,则公认为四。
元稹:《连昌宫词》
• 《连昌宫词》: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 谟休用兵。 • 《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 《长恨歌》一百二十句,读者不厌其长, 微之《行宫》词才四句,读者不觉其短。 文章之妙也。(《归田诗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白居易(772—846),字乐 天,号香山居士。倡导新乐府, 作品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其一生,大体上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 马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
‚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 迹升清贵。‛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新制布裘》 ‚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折剑头》) ‚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 常憎持禄位,不拟保妻儿。 养勇期除恶,输忠在灭私!”
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 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 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 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 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 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 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 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风吹仙袂飘摇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长恨歌
(1)讽谕说。认为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 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 了讽刺和暴露。 (2)爱情说。认为这首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 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 (3)双重主题说。即认为这首诗对李杨爱情 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
少经离乱
‚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 米丐衣于邻郡邑‛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 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 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 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他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 非”,而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 消尽是非心”。他缄默了,不敢再过问政治 了:“世间尽不关吾事”、“世事从今口不 言”,他认为“多知非景福,少语是元亨” 。为了避免牛李党争之祸,他为自己安排下 一条“中隐”的道路。这就是不做朝官而做 地方官,以地方官为隐。因此他力求外任, 在任杭州和苏州刺史之后,又“求致身散地 ”,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在洛阳度过最后 的十八年“似出复似处”的生活。
轻
肥
①全诗前一部分写内臣的生活, 紧扣“骄”(朱绂、紫绶、夸、 气益振)和“奢”(光照尘、九 酝、八珍、洞庭、天池鳞)。 ②强烈的对比。 ③人食人的惨状并非只是天灾。 ④收束有力,警醒。
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玄 孙扶向店前行, 左臂凭肩右臂折。问翁 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点 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张 弓簸旗俱不堪, 从兹始免征云南。骨碎 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
长恨歌
爱情主题说论析
讨论的前提 ①历史评价?文学评价? ②文学:写什么和怎么写。 ③白居易是从一个不同于正史的角 度(女人祸水论)重构李杨情感故 事的。
长恨歌
(1)抒情性:百般宠爱, 夜雨闻铃,西宫孤灯,蓬 莱寄词。 (2)史实处理: 杨家有女初长成 惊破霓裳羽衣曲
长恨歌
(杨玉环)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 (736)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 妃资质天挺,宜充掖庭,遂招内禁中,异 之。(《新唐书》卷76) 先是,元献皇后、武惠妃皆有宠,相 次即世。宫中虽良家子千数,无可悦目者。 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 邸,既笄矣。(陈鸿《长恨歌传》)
‚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 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初入仕途
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他考中进士, 贞元十八年应拔萃科考试,被授秘书省 校书郎,与元稹一道开始了仕宦生涯。
元和元年(806),在应制举时,白居易 曾和元稹闭门思考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 写下了七十五篇‚对策‛,这些后来被 编为《策林》的政治短论,涉及了当时 社会各方面问题。
长恨歌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是 一 首七言歌行体的叙情长篇。 《长恨歌》以前代唐玄宗和杨贵妃的 故事为本事,同时融入了诗人自己的 感受,一经创写,便广为传诵。
长恨歌
陈鸿《长恨歌传》载:‚元和元年(806) 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于周至,鸿与 琅耶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 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 ‘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 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
轻
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掰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此篇是《秦中吟》第 七首。 轻肥:《论语 雍也》: “乘肥马,衣轻裘。” 内臣:宦官。在外庭 担任高级军职。 江南旱:唐宪宗元和 三、四(808—809) 年间的大旱。
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 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 《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宫人白 发歌!
1.本篇揭露了宫廷生活的黑暗和 宫女的悲惨生活境遇。 2.诗篇以一个老宫女的生活和情 感状态为代表,反映了成千上万 的宫女的共同遭遇。语言通俗流 畅,采用“三三七”句式和顶真 句法,具有灵活的民歌风味。
第七章 白居易和 元白诗派
1
绪论
• 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白居易、元稹 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与韩孟奇崛险怪不同 ,元白以新题乐府的形式,重写实、尚通 俗。二者取向不同但实质都是创新,殊途 同归。 • 赵翼《瓯北诗话》:中唐诗以韩孟元 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 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新乐府运动
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间。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在这种消极思想的支配下,白居易的 诗歌也丧失了它的战斗性和光芒。大 量的“感伤诗”、“闲适诗” 代替了 前期的“讽谕诗”。
白居易的思想
白居易主导思想是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一、张籍、王建的诗歌创作 时号“张王”。 1.张籍 “俗人俗事”,以一人一事入手反映社会 。 风格平易本色,实耐人寻味。“看是寻常 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 张司业诗》 )
《牧童词》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
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 今风雨阴寒夜, 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 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 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应作云南 望乡鬼, 万人冢上哭呦呦。老人言,君 听取。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 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 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 新丰折臂翁。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 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 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与元九书》)
二、白居易的文学主张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①关心时事。 ②反映现实。 2.‚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①关切民生疾苦。 ②补察时政。
4
•
“新乐府”概念的形成,始于李绅 的《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白明确提 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强调诗歌的讽喻作用,“刺美 见事” ;主张 “即事名篇,无所依 傍”,以新题写时事;形式上,“言 直而切”、“事核而实”,力求通俗 晓畅反映现实生活。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 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 唐元和年间掀起的一股新诗潮, 以乐府——特别是新题乐府的形式, 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 传统,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时政;语 言风格追求平易浅显、自然流畅;主 要有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和王 建等人。
新乐府运动的形成
杜甫:即事名篇,既用新题,又 写时事。
元结、顾况、戴叔伦:写实 手法,表现民生疾苦。 张籍、王建:乐府诗,讽喻 之作。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 质朴自然,生活气息浓厚。 较张诗更含蓄。
《簇蚕词》王建 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场宽地高 风日多,不向中庭燃蒿草。神蚕急作 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但得青天 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新妇拜簇 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三日开箔 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已闻乡里 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 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二、元稹的诗歌创作
元稹,字微之, 有《元氏长庆集》,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1.乐府诗的创作
• 元稹提出“寓意古题,刺美见事”和“即 事名篇,无复依傍” (《乐府古辞序》) 的古题和新题乐府写作原则,总结了乐府 诗的艺术写实经验。 • 逐渐形成一诗一意,题旨明确。 • 以讽谕为意,缺乏情致,语言稍嫌滞涩。 • 代表作《连昌宫词》
三、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 “诗魔‛白居易。 • 他爱诗如命,既天性早慧, 又刻苦过人;既有理论,又多实践,这 种风格,一直到他晚年,都不曾改变。 而且愈到晚年,此情愈切。 • 白居易一生诗作编入《白氏长庆集》, 后世虽有散佚,损失不多。他的诗流传 至今的有3000多首,堪称唐代诗人 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