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合集下载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课件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课件
第七章 白居易和 元白诗派
1
绪论
• 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白居易、元稹 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与韩孟奇崛险怪不同 ,元白以新题乐府的形式,重写实、尚通 俗。二者取向不同但实质都是创新,殊途 同归。 • 赵翼《瓯北诗话》:中唐诗以韩孟元 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 元白尚坦易,务言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共欲言。
新乐府运动
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 今风雨阴寒夜, 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 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 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应作云南 望乡鬼, 万人冢上哭呦呦。老人言,君 听取。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 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 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 新丰折臂翁。
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 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 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 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
因当时朋党之争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 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很快又 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便请求 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 刺史,从此思想进一步消沉,诗云: ‚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敢辞 官远慢,且贵身安妥。‛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 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 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与元九书》)
二、白居易的文学主张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①关心时事。 ②反映现实。 2.‚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①关切民生疾苦。 ②补察时政。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掰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1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1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一、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1中唐通俗化诗风出现的原因A杜甫的影响安史之乱前后,新题乐府诗,写实,通俗。

B创作时尚的影响元结、顾况、戴叔伦,以及张籍、王建、李绅,特别是元稹、白居易,相继提倡响应,共同有意追求,形成时尚。

C民歌的影响民歌是通俗化的样板。

2张籍、王建:“张王”A张籍《野老歌》;《秋思》B王建《田家行》,《羽林行》,《新嫁娘词》3元稹(779——831)存诗830多首。

他比白居易小7岁,交谊甚深,主张相同,诗风相近,号称“元白”。

A“新题乐府”受李绅影响B代表作《连昌宫词》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1生平772——846,活了七十五岁。

二十九岁中进士。

元和十年(815)四十四岁被贬为江州司马,是他一生的分水岭。

这一年,他在文学方面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写下了著名的《与元九书》,表明自己的人生哲学和诗歌主张;二是自编诗集,分为四体: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2诗歌主张白居易奉行“兼济”“独善”。

他在《与元九书》中宣布自己“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对他所分四类诗中,看重的是前两类:讽谕诗,闲适诗。

讽谕诗是体现兼济之志的,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义的。

他的诗歌主张,是就前期所写的讽谕诗提出来的。

A内容要写实,语言要通俗。

B及时反映:为时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功利目的:为君为民而作。

不足处:过分突出讽谕功能,文学性削弱了;一味强调现实功利,文学功能夸大了,创作的路子狭窄了。

三、白居易的讽谕诗、闲适诗1讽谕诗170多首揭露达官贵人奢侈:《秦中吟》十首,“一吟悲一事”——《轻肥》,《买花》反映弊政及民生疾苦:《新乐府》五十首,“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卖炭翁》《新乐府》诗直面现实,爱憎分明,痛快淋漓。

其不足是:诗末添加议论尾巴是通病,政治说教味浓;有的枯燥乏味,有的直露无遗,艺术性薄弱。

2闲适诗另外一付面孔:“独善”“乐天”,悠然自得。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 四、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得与失 ❖ (一)优点: ❖ 1、中心突出,意旨明确; ❖ 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
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
❖ 《卖炭翁》,序云:“苦宫市 也。” 《杜陵叟》,序云:“伤 农夫之困也。” 《红线毯》,序 云:“忧蚕桑之费也。” 《上阳 白发人》,序云:“愍怨旷也。”
❖ 这样就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 杂的弊病。
❖ 有时一件简单的事理也要反复陈说, 致使诗作不够精炼含蓄。
❖ 《隋堤柳》: ❖ 序云:“悯亡国也。”
❖ …… ❖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 ……
❖ 龙舟未过彭城阁,义旗已入长安宫。 萧墙祸生人事变,晏驾不得归秦中。 土坟数尺何处葬?吴公台下多悲风。 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 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 有些诗篇所写事件,诗人本无深感, 只是为了凑足五十篇之数而作,所以 写得枯燥乏味,不耐咀嚼。
❖ 如《七德舞》、《法曲歌》、《二王 后》、《采诗官》等,充满了议论和 说教,实际上就是单纯逻辑思维的产 物。不象诗,倒更接近章表、史论、 杂说一类的文体。
❖ 3、语言直露重复,不够精炼含蓄。
❖ 在语言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 而失之于直露无隐;
❖ 《秦吉了》: ❖ 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
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 浅显流利,读来琅琅上口。
❖ ……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 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 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 噪闲言语!
❖ 以秦吉了喻谏官,以鸡燕喻百姓, 以凤凰喻君主;用寓言形式进行讽 刺批判,含蓄而切当。
❖ 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由白居易、 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 心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诗歌创作要 针砭政治弊端,反映民生疾苦;要求 诗歌形式服务于内容,语言通俗易懂。 新乐府运动一反大历以来逐渐抬头的 逃避现实的诗风,继承并发扬了汉乐 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唐重写实、尚通俗的思潮与新乐府诗歌创作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
第一节 中唐重写实、尚通俗的思潮 与新乐府诗歌创作
一、新乐府诗渊源与杜甫的影响
先秦时即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之诗;汉代 建立乐府机构,汉乐府诗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创作精神;建安诸子以乐府题写时事;杜甫“即事名 篇,无复依傍”写新题乐府;同时或稍后的元结、顾况、 戴叔伦等学习杜甫,反映现实。到了中唐贞元、元和年 间,元稹、白居易对杜甫的写实之作全力推崇,新乐府 诗歌创作得到很大发展。主要参与者有李绅、白居易、 元稹、张籍、王建等,他们致力于通俗晓畅、指事明切 的乐府诗的创作,形成后人称许的新乐府诗派,或称元 白诗派。
元、白 唱 和 诗
元、白唱和诗:中唐诗人有交往唱和之风,元稹和白居易相
识之初即有酬唱作品。元和年间元、白分别被贬后,元在通 州,白在江州,频繁寄诗,酬唱不绝。他们的唱和诗多长篇 排律,次韵相酬,短则五六十句,长则数百句。他们这些以 次韵酬唱为主的短篇长章在当时流传颇广,以至“巴蜀江楚 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 诗’。”(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这里的“元和诗”,即 元稹在其他场合提到的“元和体”,“元和体”除了上述次 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外,还包括元、白那些流连光景、浅切言 情的“小碎篇章”,其中也包括元稹的艳体诗。
见《乐府古题序》《叙诗寄乐天书》等
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 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 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旁。与 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 当;遂不复拟赋古题。(元稹《乐府古题
序》)
元稹的诗歌创作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元和二年(807),任左拾遗,将 诗歌作为进谏的手段,因出语太直, 触忤权贵,元和十年(815)遭谗被贬 为江州司马。一生以此为界,分为前 后两期。
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
白居易被贬江州之初,曾将 自己的诗分为四类: 讽谕诗 感伤诗 闲适诗 杂律诗
二 白居易的讽谕诗
讽谕诗以《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
五十首为代表,广泛揭露了当时各种弊 政和民间疾苦。如《秦中吟》中的《买 花》借描写京城贵游争相购买牡丹的豪 奢,揭示了富人的奢侈正是建筑在剥削 下层百姓的基础上这一意义深刻的主题; 《轻肥》以宦官的跋扈骄奢与“是岁衢 州旱,江南人食人”的惨景形成鲜明对 照,充分揭示出社会现实的不合理。
第八讲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一 白居易的生平与诗歌创作分期
白居易极为早慧,十六岁到长安以
《赋得古原草送别》谒顾况,显现了 出众的才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十九岁中进士,此后连 续两次登科。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 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 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 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 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 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 《唐摭言》卷一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 王建、李绅等人好以乐府特别是新 题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问题, 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 会效果。同时在艺术表现上,这群 诗人也大多努力以平易浅切的语言、 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 性。以前人们曾把这一诗歌创作思 潮称为“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水夫谣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渺渺。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元稹,字微之,洛阳人。元稹的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 的影响,但他的“新题乐府”却直接缘于李绅的启迪。诗作有《田
张籍,字文昌,苏州人。曾任水部员外 郎、国子司业,人称张水部或张司业。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牧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征妇怨
唐·张籍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新乐府运动:
指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 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 动。主张诗歌创作要针砭政治弊端,反 映民生疾苦;要求诗歌形式服务于内容, 语言通俗易懂。新乐府运动一反大历以 来逐渐抬头的逃避现实的诗风,继承并 发扬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王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曾任 一些小官、闲官,官终陕州司马。不少描写农 民日常生活,表现其喜怒哀乐,生活气息浓厚, 如《田家行》、《水夫谣》等。实、尚通俗的诗歌 思潮与诗歌创作
一、写实尚俗思潮
溯源: “风”诗,如《伐檀》、《七月》、《氓》等

7、元白诗派(简)(白居易、元稹)

7、元白诗派(简)(白居易、元稹)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yǎo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1、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
白居易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表现出淡泊平
和、闲适悠然的情调,以及对 “帝都名利场”的厌倦,对生活 的满足。 如:《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元稹
字微之(779~831),
洛阳人。15岁以明两经 擢第。与白居易唱和, 提倡“新乐府”,时称 “元白”,号为“元和 体”。有《元氏长庆 集》。
论诗绝句(其六)
金 ·元好问
心画心声总失真, 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 争信安仁拜路尘!
元白诗派
白居易
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 河南新郑人。贞 元十六年(800) 进士,晚号“香 山居士”,世称 白香山、白傅、 白文公。有《白 氏长庆集》。
生平两个阶段:
以四十四岁(元和十年815)贬江州司马 为界,白居易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兼济天下” ,多讽谕诗。如 《长恨歌》,新乐府诗等。 后期:“独善其身” ,多感伤诗、闲适 诗。
《长恨歌》主题
陈鸿《长恨歌传》——垂戒:“意者不
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 将来者也。 ”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对唐玄宗、
杨贵妃寄寓同情,也批判了统治集团的 腐朽荒淫。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35页PPT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35页PPT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乐府运动
• 唐元和年间掀起的一股新诗潮, 以乐府——特别是新题乐府的形式, 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 传统,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时政;语 言风格追求平易浅显、自然流畅;主 要有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和王 建等人。
.
新乐府运动的形成 杜甫:即事名篇,既用新题,又 写时事。
元结、顾况、戴叔伦:写实 手法,表现民生疾苦。
.
.
一、
白居易(772—846),字乐 天,号香山居士。倡导新乐府, 作品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
其一生,大体上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 马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 “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 迹升清贵。”
.Hale Waihona Puke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新制布裘》
张籍、王建:乐府诗,讽喻之 作。
.
4
• “新乐府”概念的形成,始于李绅 的《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白明确提 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强调诗歌的讽喻作用,“刺美 见事” ;主张 “即事名篇,无所依 傍”,以新题写时事;形式上,“言 直而切”、“事核而实”,力求通俗 晓畅反映现实生活。
《簇蚕词》王建
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场宽地高 风日多,不向中庭燃蒿草。神蚕急作 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但得青天 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新妇拜簇 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三日开箔 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已闻乡里 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
.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 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折剑头》) “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 常憎持禄位,不拟保妻儿。 养勇期除恶,输忠在灭私!”
.
少经离乱
“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 米丐衣于邻郡邑”
.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 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 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
.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 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一、张籍、王建的诗歌创作 时号“张王”。
1.张籍 “俗人俗事”,以一人一事入手反映社会
。 风格平易本色,实耐人寻味。“看是寻常
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 张司业诗》 )
.
《牧童词》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
2.爱情诗、悼亡诗的创作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 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 半缘君。(《离思五首》)
.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遣悲怀三首》)
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 悲欢之感情,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 诗中不多见,而影响于后来之文学者尤 巨。(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
.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 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2.王建 长于描写农民生活。 质朴自然,生活气息浓厚。 较张诗更含蓄。
.
.
元和元年(806),在应制举时,白居易 曾和元稹闭门思考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 写下了七十五篇“对策”,这些后来被 编为《策林》的政治短论,涉及了当时 社会各方面问题。
.
元和元年(806),他被任命为盩厔(今 陕西周至)县尉,不久召回长安任翰林 学士,元和三年至五年任左拾遗。
.
仕途受挫
他屡次上书,反对宦官掌兵权,指责皇帝 的过失,又创作了包括《秦中吟》、《新 乐府》五十首在内的大量政治讽谕诗
二、元稹的诗歌创作 元稹,字微之, 有《元氏长庆集》,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
1.乐府诗的创作
• 元稹提出“寓意古题,刺美见事”和“即 事名篇,无复依傍” (《乐府古辞序》) 的古题和新题乐府写作原则,总结了乐府 诗的艺术写实经验。
• 逐渐形成一诗一意,题旨明确。 • 以讽谕为意,缺乏情致,语言稍嫌滞涩。 • 代表作《连昌宫词》
.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亲去世, 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而他的爱女金銮子也 在这一年夭折。
.
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 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 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 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
.
因当时朋党之争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 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很快又 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便请求 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 刺史,从此思想进一步消沉,诗云: “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敢辞 官远慢,且贵身安妥。”
.
晚年向佛
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世 事从今口不言”。 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 拜尚书主客郎中等职。
.
晚年,他闲居洛阳,与香山寺僧人结社, 捐钱修寺,自号香山居士。 七十五岁时卒于洛阳。
.
后期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 在江州司马期间,他还有某些激情, 写出《琵琶行》和《与元九书》,唱 出“不分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边 生”这样的诗句,但已转向消极。
第七章 白居易和 元白诗派
.
1
绪论
• 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白居易、元稹 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与韩孟奇崛险怪不同 ,元白以新题乐府的形式,重写实、尚通 俗。二者取向不同但实质都是创新,殊途 同归。
• 赵翼《瓯北诗话》:中唐诗以韩孟元 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 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
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 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
初入仕途
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他考中进士, 贞元十八年应拔萃科考试,被授秘书省 校书郎,与元稹一道开始了仕宦生涯。
.
他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 非”,而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 消尽是非心”。他缄默了,不敢再过问政治 了:“世间尽不关吾事”、“世事从今口不 言”,他认为“多知非景福,少语是元亨” 。为了避免牛李党争之祸,他为自己安排下 一条“中隐”的道路。这就是不做朝官而做 地方官,以地方官为隐。因此他力求外任, 在任杭州和苏州刺史之后,又“求致身散地 ”,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在洛阳度过最后 的十八年“似出复似处”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