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内血栓和无复流现象的机制及防治进展

合集下载

冠脉无复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冠脉无复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目 , 前 急性心肌梗死 (c t my c r ilifr t n MI aue o a da n a ci ,A ) o 积极主 张再灌洼治疗 , 包括溶栓和经皮冠状 动脉介入治疗(ec t e u oo p rua o sc r - n n r n e v n in,P 1, 可使梗死相 关动脉 ( a y i tr e t o C) I RA) 开通 , 缺 心 使 肌得到 充分血液 灌注 。但在 临床研 究 中发 现 , 虽然造影 显示 心外膜血 管 已开通 , 仍有 l ~3 %的病例心肌组 织无灌注或灌 注不 良 I 0 0 , 即为无 复流(o rf w) n - e o 现象 。由于 P I l C 成功 丌通受 累冠脉后 , 冠脉 l血 流情 ~ 况直接 决 定心 肌灌 注程 度 , 决定病 人 的心 脏功 能 及预 后 。PCI 也 后 n -rf w的 出现 往往预示着 临床预后不 良I , 7 心功能下 降 , o eo l 】 1 _ : 心室扩 大, 重构 明显 , 死亡 率增加 。 因此 , 观察研 究 P 后冠脉 无复 流现象 , CI 了解其发生机制 , 应用有效的处理 方法 , 以改善冠脉 内血 流情况 , 心肌 使 组 织获 得灌 注 , 以便 进 一步 提高 、完 善 PCI 效 。 疗
脉开 放后 , 仅解剖上 保留完 整微 血管的 心肌才能得到 再灌注 。因此 , 缺
血持 续时 间i ( 症状 丁 始到梗 死相关 动脉开通 的时 间是微 血管功能 n 或) F 障 碍最 强有 力的 决定 因素 t 1 微循环 障碍 即 可导致 无复流 的发 生 。 ”。 无复流是 由多种 因素 共同参与形成的 , 无法 用单一 机制解释全部无 复流 现象 。无复 流是缺 血再灌 注后 的一个动态 过程 , 而不 仅仅发生 在 再灌 注即刻 , 研究表 明无复流面 积可随时 间延长而增 加 'I 3。并且 , z 不 条 件下产生的 无复流其 主要机制 可能不 。心肌梗 死再灌注无 复流 和实验 性无复流 的机制相 似 , 括微 衄管 结构破坏 , 包 再灌注损 伤和氧 自 由基作 用 , 血小 板和 白细 胞激活 , 细胞 闵子 产生 , 缩血 管物 质释放 , 微血 管收 缩等 ; 管造 影无 复流 的发生 机制主 要是微 血管 栓塞 , 血 即斑块 破 裂 、微栓 子栓塞 及局 部缩 n管 物 质的 释放 等共 同参 与 了无复流 的发 生 。解剖型无复 流是微 m 管结构遭 到破坏 , l 即使心 外膜血 管成功开 通 , 也不能 达到心肌组 织的有效再 灌注 。功能 型无复流是突 发微循环堵塞 所致 , 微 m管痉 挛和微 血管柃塞 是其主要 原 因 , 并具有 动态 时相性和 可逆性 。G l t ai o等[3对心梗后 存在无 复流的患者研 究表明 , 5 % u 31 近 0 的无 复流 患者 在心 梗后 第一 个 月功能 型无 复流是 可逆 的 。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机制、诊断和防治进展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机制、诊断和防治进展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机制、诊断和防治进展摘要: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是在再灌注后发生的一个动态过程,患者出现无复流现象后极有可能扩大梗死范围,导致心肌彻底坏死,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不利于患者预后,所以探讨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机制、诊断和防治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机制;诊断;防治[Abstract]: Coronary arteries no reflow phenomenon is a dynamic process in reperfusion,Patients no reflow phenomenon is likely to expand after infarction range, lead to myocardial necrosis, thoroughly improve the mortality rate of patient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unfavorable to, so to explore the coronary arteries no reflow phenomenon the mechanism,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s very necessary。

[keywords]:Coronary artery; No reflow phenomenon; Mechanism; Diagnosis;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1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机制根据心肌缺血和再灌注的时间,可以将无复流现象分为两个阶段。

其中无复流现象的机制则包括:微循环水平上的损伤,形成微血栓,缺血性损伤,再灌注损伤。

1.1 缺血性损伤阶段Kloner等指出[1],无复流区域在超微结构下具体表现为毛细血管内皮突出、肿胀,内皮细胞饮水囊泡显著减少,清晰呈现核染色质丛集、着边现象,少量内皮细胞脱落。

介入术后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识别与药物治疗

介入术后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识别与药物治疗

介入术后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识别与药物治疗冠脉介入术(PCI)是一种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有效方法。

然而,一些患者在手术后可能会发生冠脉无复流现象,即患者冠脉未能恢复正常血流。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

因此,早期识别和治疗冠脉无复流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

危险因素冠脉无复流的发生与多个危险因素有关。

以下是一些可能增加患者出现无复流的因素。

1.不适当的导管技术:不正确的导管技术可能会导致冠脉损伤或血栓形成,从而导致无复流。

2.血栓负荷:血栓负荷过高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增加冠脉无复流的风险。

3.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严重的冠脉病变可能会导致血流减缓或阻塞,从而增加无复流的风险。

4.患者的基础疾病:具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肾功能异常等疾病的患者可能更易出现无复流。

5.手术的时间点:手术的时机可能会影响无复流的风险。

例如,早期PCI可能会增加无复流的风险。

药物治疗治疗冠脉无复流的主要目标是尽快恢复血流。

以下是一些可能用于治疗无复流的药物。

1.硝酸甘油:硝酸甘油可以放松血管平滑肌,增加血管直径,从而促进血流。

2.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凝聚,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

4.ACE抑制剂:ACE抑制剂可以扩张血管,减少心肌损伤。

5.其他药物:其他可能用于治疗无复流的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P2Y12受体拮抗剂和β受体拮抗剂等。

总结冠脉无复流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致命后果。

通过识别高风险患者,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以降低冠脉无复流的发生率。

药物治疗是治疗无复流的主要方法之一,包括硝酸甘油、阿司匹林、肝素和ACE抑制剂等。

必要时,PCI失败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来恢复正常的血流。

心肌梗塞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的诊治进展

心肌梗塞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的诊治进展

心肌梗塞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的诊治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心肌梗塞;再灌注;无复流现象急性心肌梗塞(AMI)治疗的有效措施是及时、有效地开通梗塞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ive artery,IRA),恢复心肌组织的血流再灌注,目前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即刻成功率高达94%~100%,并发症少,所以急诊PCI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然而,有研究表明[1],直接PCI 后虽然开通了IRA,但还有25%~30%的患者存在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NR),明显地影响患者的预后。

NR现象是指先前堵塞的心外膜冠状动脉开放性重建后部分心肌组织不能灌注的现象[2]。

随着PCI技术的普遍应用,PCI后NR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者现将其发生机理、诊断及防治措施综述如下:1 NR发生的可能机理目前提出许多阐明NR现象发生的机理,但还没有一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内皮细胞缺血性损伤。

NR发生时局部内皮细胞出现肿胀与突出,导致毛细血管腔阻塞,直接造成局部灌注损伤,这可能是闭塞的冠脉重新开放后即刻发生NR 的重要机理之一。

②氧自由基介导的微血管损伤。

AMI时组织缺血再灌注可导致大量氧自由基的产生,氧自由基可直接作用于毛细血管内皮和心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引起水肿,也可通过激活炎性细胞浸润引起毛细血管壁和心肌细胞水肿,使血管内皮损伤进一步加重,最终造成毛细血管机械性的阻塞[3]。

③白细胞和血小板作用。

由于血管内皮损伤,可通过粘附分子表达和释放可溶性因子来调节白细胞的功能,大量中性粒细胞(PMN)可堆积在血管内,同时,血小板被激活,并激活血小板表面的GPⅡb/Ⅲa受体,由此引发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管内粘附和聚集,形成微小血栓而阻塞微小血管,导致NR的发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防治进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防治进展

t n i , a
5 0 30 21.
H i Dp r eto eitcC ri oy h itA l t o i lo un x Mei l U i rt, N n i a. eat n f Gr r ado g ,te Fr f i e H s t G ag i dc nv sy m ai l s f ad i pa f a ei ann g
Ib aihbtr, 6 0 mgco io rl rla I /Ⅲ ii s 0 lpd ge eo d,trmb sa prt na ddsa rtcind vc a ep t rv n o—rf w n o p ho u s iai n itlpoet e iecn h l pe e tn o o o eo l
ig c u e o o—r f w i e o a c lro s u t n a d t e d a n sso o—r f w y d p n n c r n r n ig a h n a s f n el smir v s u a b t ci n h i g o i fn o r o e o ma e e d o o o a y a go r p y, my — l o
经皮冠 状动脉介入 治疗 ( C )是 冠 织无灌注 的现象 ,发病机制为心肌微血管 PI
基 金 项 目 : 广 西 卫 生 厅 资 助 课 题 《 2 13 1 Z004 )

34 04 ・
l cnev rPc e ∞ 幽heGna rt l 豫 e 4a i 《 is { l c 硒 鼬 e1
鲰k睇

新 进 展

经皮 冠状 动 脉 介 入 治 疗后 无 复 流 防 治进 展

介入术后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识别与药物治疗

介入术后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识别与药物治疗

介入术后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识别与药物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冠脉介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冠脉介入术后出现冠脉无复流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为了及时识别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并采取药物治疗措施,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一、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识别冠脉介入术后冠脉无复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其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和手术操作因素两个方面。

1. 患者自身因素(1)年龄:年龄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冠脉无复流的情况。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血管壁变得非常薄,容易被介入性血管插入引起损伤,从而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形成血栓。

(2)基础病情:患者的基础病情也是影响冠脉无复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都会影响到患者的血管壁的健康状况,从而增加了冠脉无复流的风险。

2.手术操作因素(1)导管操作技术:在冠脉介入手术操作中,导管的操作技术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因素。

如果在操作中不够细心,轻易损伤到血管壁,就很容易引发冠脉无复流的情况。

(2)手术过程中的血栓形成:在冠脉介入手术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会促进患者体内的血栓形成,导致冠脉无复流。

当冠脉介入术后出现冠脉无复流的情况时,首先需要及时识别患者的危险因素,为后续的药物治疗做好准备。

二、冠脉无复流的药物治疗冠脉无复流的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合理使用药物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并提高治疗效果。

1.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在冠脉介入术后出现冠脉无复流的情况时,首先需要使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这类药物能够有效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保持冠脉的通畅。

常见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 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有效的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提高患者的血氧含量,减少缺氧情况的发生,有效的改善心肌缺血情况。

3. 血管扩张剂血管扩张剂也是治疗冠脉无复流的常见药物之一。

这类药物能够有效的扩张血管,增加冠脉的通透性,改善冠脉循环情况。

冠脉介入术后再发血栓的机制及相关防治

冠脉介入术后再发血栓的机制及相关防治

冠脉介入术后再发血栓的机制及相关防治王鸿叶1雷超海“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心内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0;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外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0;[摘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发展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曙光,但支架内血栓的形成仍是医疗技术发展所要攻克的难题。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并与随后的不良事件有关。

从早期的单纯球囊扩张到药物涂层支架技术的不断改进,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同时,针对患者既往病史及个体化风险评估、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对冠脉内早期血栓识别技术的发展、冠脉支架的选择及血栓抽吸术的应用都是减少支架内血栓发生的重要环节。

现从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诱因、机制及相关防治进行概述。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高凝状态[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21)3(c)-0047-04Mechanism and relate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ecurrence of throm­bus after coronary interventionWANG Hong-ye1LEI Chao-haP银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Hongq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Heilongjiang Province,Mu-danjiang157000,China;2.Department of Surgery,Hongq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Mudanjiang157000,China[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wish to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but the stent thrombosis is still a difficult problem to be overcom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Stent thrombosis is a rare complication of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d is related to subse­quent adverse events.From the early simple balloon expansion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drug-coated stent technology,the incidence of stent thrombosis has been markedly reduced.Meanwhile,assessment on patient's past medical history and individualized risk,the application of anticoagulant and antiplatelet drugs,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oronary thrombus recognition technology,the selection of coronary stents,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rombus aspiration serve as important parts for stent thrombosis reduction.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auses,mechanisms and relate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tent thrombosis after coronary intervention.[Key words]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tent thrombosis;Anticoagulant drugs;Antiplatelet drugs;Hypercoag-ulable state根据支架内血栓发生的时间2007年美国学术研究联合会(ARC)的分层中定义急性期<24h、亚急性期<24h~30d、晚期<30d~1年、极晚期>1年[1]。

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无复流现象的研究

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无复流现象的研究

于 P I 后 组织 损 伤 释放 大量 的髓 过 氧 化 物 可 以 C 术
氧化 一氧 化氮 ( NO)从 而 竞 争 性 的 减 弱 NO 的 扩 血 , 管 作 用 , 血 管 收 缩 , 肌 血 流 量 减 少 , 致 出 现 无 使 心 以
复流 。
1 3 血 管 内皮 细 胞 缺 血 性 损 伤 .
持续性 的损 伤 导 致 血 管 内 皮 细 胞 发 生 明 显 的 病理 变化 , 现 为 : 表 内皮 及 细胞 膜 的 突 起 肿 胀 并 充
满 微 血 管 直 到 微 血 管 完 全 闭 塞 ; 量 内 皮 细 胞 间 隙 大
伤有 关 , 目前临床上 常采 用物理 和 药物 两大类方 法来防治无 复流现 象的发 生。此 文就 近年
来 关 于 急诊 冠 脉 支 架术 后 发 生 无 复 流 现 象成 因 和 治 疗 的 相 关研 究进 展 作 一 综 述 。
【 键 词 】 无 复 流 现 象 ; 经 皮 冠 状 动 脉 介 入 术 ; 冠 状 动 脉 内 支 架 术 ; 急 性 心 肌 关

26・ 8
国 一 笪 尘
查 ! 生
笙 鲞箜 5 It ad vs DsSpe br 00V 1 37, o. 期 n J ri ac i,etm e 21 , o C o N 5
.Hale Waihona Puke 急诊 冠 状 动 脉 内支架 术 后 无 复 流 现象 的研 究
张 毅 陈 娌 综 述 李 剑 施 海 明 审 校
【 要】 对 于急性 心肌 梗死 患者 , 摘 以急诊 冠状动脉 内支架植入 术为代表 的血 管重建 治 疗是主要 的治疗 方式 , 部分 患者在 支架安 置术后 仍 出现 无复 流现 象, 但 这其 中的原 因 尚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脉内血栓和无复流现象的机制及防治进展郭利玲综述高峰审校作者单位:716000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三病区作者简介:郭利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冠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Email:1501874196@通讯作者:高锋 Email:ydfygf@摘要: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目前已成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首选策略,虽然pPCI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即使在成功的介入治疗后,无复流和冠脉血栓远端栓塞依然存在。

本文就近年来PCI介入治疗中无复流和冠脉血栓远端栓塞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作一综述。

关键词:心肌梗死无复流现象血栓经皮冠脉介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是目前心血管病中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近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最新指南[1]推荐将pPCI作为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首选策略(Ia)。

在PCI中,尽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管已开通,但心肌组织仍低灌注的现象被称为“无复流(No-Reflow)”。

据统计,无复流在选择性PCI的发生率为3%-6%,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时发生率可达30%以上。

1 无复流和冠脉血栓远端栓塞的形成无复流是影响STEMI患者急诊PCI疗效的重要因素。

无复流是指心外膜闭塞后,冠状动脉经溶栓或急诊介入治疗后已得到正常开通,但其相关血管血流明显缓慢(TIMI血流分级<3级),或虽然梗死相关动脉( 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前向血流恢复到TIMI3级,但供血心肌仍无有效再灌注[2],并能排除其心外膜下冠脉急性闭塞、严重夹层、血管痉挛或巨大血栓栓塞引起的血管截断征象者。

冠脉血栓远端栓塞的形成主要有两种原因:1是微栓子栓塞,2是血小板激活后聚集形成微血栓,加重远端血管堵塞。

冠脉血栓远端栓塞使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导致无复流区域心肌彻底坏死,梗死范围扩大,心室扩张、重构,心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2 无复流和冠脉血栓远端栓塞的机制目前认为,促成无复流发展的机制众多,其中最主要的机制为冠脉血栓远端栓塞[3]。

2.1 冠脉微血管栓塞许多因子的存在,如病变血管斑块和血栓造成的远端栓塞,以及来源于PCI时不稳定斑块的脱落造成微血管栓塞等,都将导致无复流的发生。

使用多普勒导丝发现AMI患者PCI中有多种血栓微粒(纤维碎片、脂质、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物、胆固醇等)的存在。

在非梗死实验模型中,发现血栓可引起约50%冠脉毛细血管阻塞,从而导致心肌血流减少。

Yip等[4]研究表明IRA高血栓负荷致使远端栓塞发生率明显增加。

2.2 再灌注相关性损伤当病变血管再灌注时,由于内皮细胞的坏死和相关因子的激活,产生血栓和炎症环境,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进入冠脉微循环,激活的中性粒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和活性氧,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

随后炎症介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复杂的交互作用导致氧自由基的释放,冠脉血管持续收缩和超氧化物聚集致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最终导致再灌注损伤。

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引起了微循环系统结构腔的阻塞,所以再灌注相关性损伤也是冠脉血栓远端栓塞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两种机制是导致冠脉血栓远端栓塞形成的主要原因。

另外,缺血相关性损伤也是无复流发生的机制之一。

2.3 缺血相关性损伤当冠脉阻塞后立刻引起心肌缺血,通过产生氧自由基、肌纤维膜退化、线粒体和细胞质钙超载等使心肌结构和代谢紊乱,从而降解细胞膜。

上述改变使得心肌细胞ATP生成下降,继而细胞内氧含量下降及代谢产物聚积,钠-钾泵功能失调,导致心肌细胞水肿和功能障碍,造成心肌细胞强烈收缩,使得血管外压力升高。

心肌细胞内钙超载会进一步加剧血管收缩,刺激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开放,从而加重心肌细胞内钙超载这一恶性循环。

近年来,Mewton等[5]研究发现,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可以封锁m-PTP,直接静脉给药,环孢霉素组使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 = 0.04),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明显下降(P=0.07)。

3 无复流和冠脉血栓远端栓塞的防治尽快恢复梗死区域的微循环再灌注,可使心肌的潜在功能得以恢复。

改善不可逆受损细胞的组织灌注,有助于阻止梗死的扩张、动脉瘤的发展及侧支血管的形成。

关于无复流和冠脉血栓远端栓塞的预防和治疗有以下研究结果。

3.1 药物疗法最新研究证明:他汀类、血管舒张药、硝普钠、钙通道阻滞剂、腺苷、尼可地尔、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和冠脉内溶栓药等能够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3.1.1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除有降脂作用外,还具有减少炎症反应、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床、抗凝、抗血小板等功能。

Oduncu等[6]在一项对1617例STEMI的病人作回顾性研究中发现,对于在入院前长期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术中TIMI血流明显改善(P<0.05)。

3.1.2 血管扩张药物: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除了能减弱微血管痉挛和减少心肌缺血及梗死面积外,对无复流也有一些潜在的有益影响。

维拉帕米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微脉管系统血栓形成,对于钙离子通过细胞膜或细胞间隔有直接的影响,这可以保护受伤的心肌细胞。

Su等[7]研究表明冠脉内使用维拉帕米可以预防无复流和慢血流,减少行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2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

腺苷通过影响葡萄糖的水平而影响细胞内钙代谢、阻止中性粒细胞聚集、过氧化物生成和细胞内酸化。

Kunadian等研究表明[8],冠脉内注射腺苷与安慰剂组对照,能减少无复流的发生率,提高1周左心室收缩功能,使住院死亡率和复发性心绞痛下降,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脏死亡下降。

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的开放与PCI后无复流的发生有关。

尼克地尔,一种ATP依赖的钾离子通道开放剂,能通过封锁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减少钙涌入及阻止中性粒细胞聚集及活化,从而可能预防再灌注损伤及保护心脏细胞。

Wu等[9]对1608例AMI患者作回顾性研究的结果表明,PCI术前应用尼可地尔可以改善AMI患者的血流再灌注,提升左心室功能,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

硝普钠通过体内代谢可迅速产生一氧化氮(NO),其迅速分解为缓激肽,从而舒张动静脉平滑肌,产生强大的扩血管效应,抑制微血管痉挛。

Su等[10]对319例AMI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在PCI前冠脉内应用硝普钠可明显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扩张微血管,改善梗死心肌的血流再灌注,预防无复流的发生。

3.1.3 抗血小板药物3.1.3.1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为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通过阻断血小板细胞膜上ADP受体亚型P2Y12而发挥作用,本身无活性,需要肝脏代谢酶的激活,因此,其起效慢,容易导致缺血危险的增加,且在个体间具有可变性,在某些患者中容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

朱海等[11]研究表明术前首次给予负荷剂量600 mg 的氯吡格雷能够预防 PCI 术中无复流的发生(P<0.05)。

3.1.3.2 替格瑞洛替格瑞洛为新型环戊基三唑嘧啶类新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其本身即有活性,无需经肝脏代谢,能可逆性的拮抗血小板细胞膜上腺苷二磷酸ADP受体亚型P2Y12,所以替格瑞洛可以强效的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其有效性也不受肝脏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吴朝晖等[12]研究表明:术前嚼服负荷量180mg的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600mg的对照组相比,其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降低20%(P<0.01),心肌灌注及预后明显改善。

3.1.3.3 血小板GPIIb/ IIIa受体拮抗剂该类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共同通路,具有强大的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作用。

Gu等[13]对534名在发病12小时内行PCI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冠脉内注射和静脉内注射阿昔单亢,结果表明冠脉内用药对心肌呈色分级(MBG)2-3和梗死大小上有有益作用,对30天MACE的发生率无明显不同。

Iversen等[14]于2011年发表的针对355名STEMI的临床研究却发现30天MACE发生率、死亡在冠脉内用药组明显下降。

Tang等[15]也通过实验表明,与静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相比,冠脉内用药能明显提高TIMI3级(P=0.04)和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TMPG) 3级(P=0.03),减少MACE(P=0.002)的发生。

因此,对静脉或冠脉内应用多种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是否改善心肌灌注及预后存在不同的结论,说明其确切效果仍存在争议。

3.1.4 冠脉内溶栓药冠脉内溶栓有理论上的优势:较高的局部血药浓度而较低的系统性剂量,减少潜在的出血并发症。

早期在行PCI时进行冠脉内溶栓并未获益。

由于有一些机制促成无复流的发展,最主要的机制被认为是冠脉血栓远端栓塞[3],冠脉内溶栓可能对无复流现象产生较好的效果。

Sezer等[16]对41例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后冠脉内应用低剂量的链激酶,并进行6个月的随访,发现心肌再灌注及微循环得到改善,但对左心功能的长远作用无益。

2009年他们又进行了研究[17]:冠脉内注射低剂量的链激酶使得2天后心肌微循环的功能包括冠脉血流储备、微循环功能指数、冠脉楔压、舒张压下降时间等有很大改善,因此得出冠脉内注射链激酶能显著减小梗死面积并保留左心功能的结论。

但是其研究结论有待更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3.2 器械疗法3.2.1 直接PCI技术长时间的心肌阻塞会增加无复流的发生率。

因此,应及时应用PCI或者溶栓治疗以便开通AMI患者的IRA。

指南指出最小化的球囊扩张和无预扩张的支架安置能减小心肌缺血和无复流,尤其是在高危的大隐静脉桥血管(SVG)的介入术中。

3.2.2 近端、远端保护装置在AMI患者PCI治疗过程中,远端保护装置能减少远端栓塞的发生率及远端栓子的总量,提高TIMI血流和改善8个月的左心室的功能,但是并不能影响后期的MACE的发生率[18]。

当在隐静脉移植干预中使用远端保护装置能够减少无复流的发生率和30天的复合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生,在有重要分支的血管中,推荐使用近端保护装置预防微栓子进入大的侧支分支中[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