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后的文学

合集下载

004秦汉文学

004秦汉文学

(三)乐府民歌的内容。乐府民歌继承《诗 经》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 书· 艺文志》),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具体 而言,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反 映当时政治黑暗,社会腐败,战争频繁,徭役负 重,民生困苦的诗篇;一类是爱情、婚姻诗篇。 (四)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叙事性是乐府 民歌最大的艺术特色。两汉乐府的叙事诗具有以 下艺术性:一是善于安排故事情节,剪裁得当, 表现形式灵活;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 格;三是细节描写颇为精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而带有真情。 (五)乐府民歌的影响。“缘事而发”的创 作精神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建安作家、杜甫的 新体乐府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都直接受其影响。
司 马 迁 像
陕 西 韩 城 司 马 迁 雕 塑 像
司 马 迁 画 像
画像:司马迁漫游中询问当地长者
司 马 迁 祠 塑 像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外景
司马迁祠
司马迁墓
司 马 迁 纪 念 币 ( 银 币 )
陕西韩城司马迁中学
陕西韩城司马迁中学
(二)《史记》简介
1.书名变化。《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又名《太史公记》、《太史公》、《太史公百三 十篇》,东汉末年有了《史记》之称。 2.体例。《史记》全书共526500字,的记事 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 千多年的历史。《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全书五体分立,有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 传70篇,另有表10篇,书8篇。本纪记录帝王史迹, 世家记录王侯的史迹,列传记载有价值的历史人 物,书记载经济、文化、礼乐、天文、历法等方 面的情况,表是大事记录。五中体例互相配合, 贯通古今,天人共连,全面地反映历史,体现出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著史目的。

秦朝的文学作品与文学名家

秦朝的文学作品与文学名家

秦朝的文学作品与文学名家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虽然它的历史时间不长,但却留下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和众多杰出的文学名家。

本文将对秦朝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名家进行介绍。

一、文学作品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录真实民间诗歌的文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爱情、社会风俗、农田劳动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古代文学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2.《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抒发个人情感的长篇抒情诗。

全篇表达了屈原内心的忧愁与苦闷,揭示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命运的反抗,被誉为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巅峰之作。

3.《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编撰的一部政治家百科全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思想性书籍。

该书内容广泛,包括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秦国的统一战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文学名家1.屈原(约公元前340年-278年):屈原是秦朝时期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代表作品有《离骚》。

他倡导爱国精神和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2.吕不韦(约公元前284年-235年):吕不韦是秦始皇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化人物,他编纂了《吕氏春秋》这部百科全书,为秦朝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3.李斯(公元前280年-208年):李斯是秦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化名家,曾担任秦国丞相。

他在政治上实施了一系列秦化措施,对秦朝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主导了《焚书坑儒》等措施。

此外,李斯还是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风独特,以简练、直接、有力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总结: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朝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名家也有着重要地位。

《诗经》、《离骚》、《吕氏春秋》等文学作品,以及屈原、吕不韦、李斯等文学名家,都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朝文学史知识要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秦朝文学史知识要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秦朝文学史知识要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在中国的历史上,秦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然而对中国的发展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在秦朝,各种文学形式都有较大的发展,而且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作家。

秦朝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秦朝文学史知识要点和考点知识也是我们要掌握和学习的重点。

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关于秦朝文学史知识要点和考点知识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

它的作者是谁呢?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定论,有学者认为它是周王朝的统治者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共同创作的。

《诗经》中的诗歌共分为十五个部分,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分为“国风”和“雅”。

每个部分的名称也都不相同,如“国风”又分为《小雅·采薇》《大雅·生民》等。

而这十五个部分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诗经》的内容也就很难进行统计了。

在《诗经》中,除了有一些常见的诗歌外,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我们熟悉的《诗经·关雎》。

同时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诗歌作品,例如《小雅·采薇》《魏风·硕鼠》《齐风·东冈》等。

而这些诗歌的作者也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人,比如伯牙、子期等等。

二、《书》《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被称为“书之祖”。

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关于国家的《书》、关于哲学的《书》等等。

而最重要的是它还被称为“百家之言”。

《书》有上下两篇,上篇叫《书经》,主要讲国家大事;下篇叫《书传》,主要讲政治上的思想。

整本《书》共20篇,其中包括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论。

这些言论都是对国家大事和社会政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涉及到了国家制度、社会秩序、道德规范等方方面面。

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国文学起源于约公元前1000年的古代文字,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古代文学、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三个阶段。

古代文学始于商周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以神话、祭祀文学和歌颂君主的歌辞为主。

在《尚书》和《易经》中可以见到一些早期的文学作品,如《乾坤》和《诗经》。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唐宋之前各个时期的民间诗歌,以其形式简洁、言辞深刻的特点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

这一时期古代文学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秦代虽然统一文字,但推行焚书坑儒政策,大量的经典和古籍被毁,因此古代文学遭受了严重压抑。

到了西汉时期文学逐渐出现复苏,以史籍为主的史学文学开始兴起。

西汉时期诗歌以《楚辞》为代表,楚辞以其热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意象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列女传》、《史记》等作品是西汉时期史籍的代表,它们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样。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推崇清虚之道,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世说新语》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散文集,以魏晋文化的繁荣为背景,以描写人物为主线,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南北朝时期文学形式多样,主题较为宽泛,文学作品涉及到诗词、散文、小说等各个方面。

进入唐代,古典文学迎来了不朽的黄金时代。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其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李白、杜甫等众多诗人被誉为唐诗的巨星。

他们的作品表现了时代的激荡和人民的悲喜,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散文也是唐代的重要文学形式,李贺、韩愈等散文家以其章法严密、语言简练的风格成为大家。

宋代文学呈现出绚烂多样的特点。

宋代诗歌追求咏物写景的真实性和感情的真诚性,以陶渊明、杜牧、杨万里等诗人为代表,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宋代散文流派繁多,其中以欧阳修、苏洵、苏轼等文人的作品最为杰出。

汉乐府(1)

汉乐府(1)

焦仲卿妻(杂曲歌辞)
•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 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 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兰有秀兮菊有芳, • 怀佳人兮不能忘。
曹“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和 唐诗“秋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等诸如此 类的佳句,无不受到《秋风辞》的启示,
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 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我国古典文学 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
汉乐府简介
• 乐府:传统说法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掌 管音乐的机关。最新考古发现:秦代已 设置有乐府,1977年在秦始皇陵墓附近 出土的编钟,上有“乐府”二字,但具 有情况无文字记载。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去世追谥
• 不久,李夫人去世,汉武帝以皇后的礼仪将她安 葬。且对家人多有照料。
• 李夫人因年少早死,汉武帝怜闵她,于是命画师 将她生前的形象画下来挂在甘泉宫。后来,汉武 帝任命李夫人的兄长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封海西 侯,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 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去世,汉武帝少子 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汉昭帝继位后,由大 将军霍光辅佐朝政,霍光依照汉武帝的平素意愿, 在宗庙中以李夫人配享祭祀,并追加尊号为孝武 皇后。
秦汉文学概况
秦汉文学的界定:
秦汉文学是指秦、汉两代四百余年间的文学。一般来说, 指公元前221至公元189年,即秦始皇嬴政26年统一全国至 东汉灵帝刘宏中平6年。
包括秦代文学(秦统一中国前后)、西汉文学和东汉文学。

秦汉文学(绪论)

秦汉文学(绪论)

第二阶段为“模仿收缩期”:
史传、辞赋和政论仍为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
三种基本体式,但史传末能超越司马迁,辞 赋只能学步司马相如,政论亦难与贾谊、晁 错之辈比肩。汉代文人的创作力至此时期已 显得较为平乏,政治对思想的禁锢,经学对 文学的束缚,使承战国时期而来的汪洋恣肆、 磅礴大气的文思、文情、文风、文笔到此变 得大为收缩,较少见其踪迹了。
第二编
三、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
1、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时期文学的第二阶段,
是中国文学的上古时期发展到中古时期的传 承期,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文学特点。 2、史传文学、辞赋、政论散文出现繁盛局 面,诗歌处于较为沉寂的时期。 3、文学主流与政治主流、思想文化主流高 度一体化 4、文风以疏荡显其气韵,体式以鸿大见其 壮美。
四、秦汉文学的发展态势:
第一阶段是“承承先秦政论 文而发展为以贾谊为代表的西汉政论文;承 屈赋楚骚而发展为枚乘、司马相如为代表 的汉大赋;承战国汪洋恣肆的文风而发展为 贾谊之论辩、马迁之史笔、相如之赋篇等 文学体式及风格的疏荡和大气.总之,这一 时期有继承,也有创新,取得了一些令人 瞩目的成就,是秦汉文学的兴盛时期
第三阶段为“创变启后期”:
批判精神的显现、生命意识的张扬、
抒情传统的回归,使文学在本质精神 上重归于先秦开创的风骚传统的轨道 上,而抒情小赋和五言诗所取得的创 作成就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乃此后 的文学发展。
五、秦汉文学的影响因素:
1、政治因素: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专制集
权的政治环境、兴亡话题和政治忧患意识。 2、思想学术因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思想氛围、经学左右文学的局面、汉代 官学与私学、文人角色身份的转变。 3、文学因素:风骚传统、战国文风、诗学 和楚辞学。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    秦汉文学
汉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治国,思想活跃, 汉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治国,思想活跃,文化呈 多元综合形态,文人用世之情高涨。 多元综合形态,文人用世之情高涨。 武帝时汉帝国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 武帝时汉帝国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外儒内法为实 际统治思想。 际统治思想。经学的昌盛影响了文学观念与文学 形态。 形态。 文化上,广开献书之路;制礼作乐, 文化上,广开献书之路;制礼作乐,扩大乐府机 搜集民歌;提倡辞赋,广揽文士。 关,搜集民歌;提倡辞赋,广揽文士。
2.贾谊文章的特点:
贾谊和晁错都是汉代文章的大家,鲁讯称之为“西汉鸿 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贾谊的散文疏直激切,感情充沛,气势夺人。善于运用 形象的比喻和铺排扬厉、夸张渲染的手法。文章纵横驰 骋,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是其散文的 代表作品。
从文体看,汉代文学主要有 从文体看, 赋、散文和诗歌。 散文和诗歌。
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 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 分骚赋、大赋和小赋。 分骚赋、大赋和小赋。 汉初以骚赋创作为主, 汉初以骚赋创作为主,武帝到东汉中 期为大赋的鼎盛期,东汉中期以后, 期为大赋的鼎盛期,东汉中期以后, 小赋勃兴。 小赋勃兴。 汉赋以大赋最为代表, 汉赋以大赋最为代表,其创作模式和 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 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
汉代的文学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汉代的文学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西汉初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包括汉 初至景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着战国文学的余绪。主要成就 在于政论散文和辞赋。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陆 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以及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文章思想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其中总结亡秦的历史经验教 训的文章占有相当的数量。文章大多恢宏开阔,疏直激切,气 势夺人,颇有战国文章的遗风。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 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枚乘的《七发》等。这 一时期的辞赋创作体现着由楚辞向汉赋的过渡特征。

《过秦论》

《过秦论》

文化统一
为了消除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秦朝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试 图通过消除不同的思想和信仰来 达到文化统一。然而,这一政策 也导致了知识分子和思想家的流 失。
秦朝的衰落和灭亡
农民起义
由于秦朝的严酷法律和繁重赋税 ,加上连年战争导致民不聊生, 最终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这 次起义点燃了各地反抗秦朝统治 的火焰。
《过秦论》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艺术特色
《过秦论》以气势磅礴、笔力雄健著称,文 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外,作者善于运 用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使文章更具有说服 力和感染力。
影响
《过秦论》作为一篇优秀的政论文,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秦朝的灭亡原 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还为后世的政治家提 供了宝贵的借鉴。同时,《过秦论》也因其 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
秦朝的繁荣和稳定
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维护统一后的庞大帝国,秦 朝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如修 建公路、桥梁、灌溉系统等。这 些基础设施为农业、商业和交通 运输提供了便利。
法律和制度建设
秦朝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和制度, 以确保社会秩序和稳定。例如, 秦朝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以 确保税收和征兵。此外,秦朝还 实行了连坐制度,以加强社会治 安。
03
秦朝的兴衰过程
秦朝的崛起和统一
秦朝的起源
秦国原本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陕西一带。 在秦始皇的领导下,秦国逐渐崛起,并最终统一了天下 。
统一六国
秦始皇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段,成功地征服了 其他六个国家,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统一后的繁荣
统一后,秦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标准的货币、 度量衡和文字,以及修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长城。 这些措施为秦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秦统一后的文学
教学目的和任务:
大致了解秦代文学的总体风貌。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作重点要求。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八章秦统一后的文学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此后15年间,战国百家争鸣结束,诸子异说绝响,《诗》、《骚》抒情传统亦随之消歇,今所见者,唯歌功颂德的刻石之文和诏令奏议等应用性文字。

故《文心雕龙·诠赋》云:“秦世不文”,“秦世不文”概括了秦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秦文学的历史土壤及特征
秦文学值得后人称道的有两部作品:《吕氏春秋》和《谏逐客书》。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百家之说而编写的一部“杂家”著作,成书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谏逐客书》是秦相李斯的代表作,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文学性很高,颇有战国纵横说辞之风。

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但此书却作于秦始皇十年(前237年)。

秦统一中国后,秦代文学成就却寥寥。

刘勰用“秦世不文”基本上概括了秦文学的特征。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二是秦在位时间短暂。

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历史功绩是伟大的,然而它在文化思想上采取禁灭《诗》、《书》,取缔百家之
说,坑杀儒生扼杀自由等严酷的专制政策,这对学术与文学是一次严重的摧残,造成了秦文学的萧条和荒芜。

第二节刻石之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

现存刻石共有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内容上都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及秦朝制度的英明等。

从总体上看,秦刻石文都写得气魄雄伟,文字典雅,文辞铺张夸饰。

刻石文的体制上承西周《雅》、《颂》及秦统一前的《石鼓文》,但又有所变化和创造。

李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颂赞体作品雍容华贵的风格,而贯以法家辞气,在浑朴古质而外,增加了清峻峭悍的风格。

秦刻石文为后世碑文之祖,汉魏碑铭,受其影响很大。

第三节诏令奏议之文
秦代君臣的诏令奏议之文,属应用性文字,颇能代表秦文的风格,亦能见出战国文风向西汉文风转变的过程。

这类文章的总体风格是:“质而能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甚至强词夺理,既有战国纵横家的驰骋文风,又有法家的峭刻峻直,语言简捷、质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