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试验总结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化学物质的稳定性实验验证

化学物质的稳定性实验验证

化学物质的稳定性实验验证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化学物质稳定性的基本概念,掌握影响化学物质稳定性的内外因素。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识别并描述不同化学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稳定性表现。

3. 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化学物质稳定性规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进行化学物质稳定性实验。

2.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进行安全有效的实验,并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树立安全意识,学会尊重事实,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 学生能够理解化学物质稳定性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化学物质稳定性为核心,结合课本相关章节,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化学物质稳定性基本概念:介绍化学物质稳定性定义,分类及影响因素,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2. 实验原理及方法:讲解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原理,操作步骤和安全事项,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3. 实验内容:a. 实验一:比较不同金属在相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b. 实验二: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温度与化学稳定性的关系。

c. 实验三:观察不同酸碱度对化学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授如何记录、整理实验数据,分析方法及得出结论,对应教材第三章第四节。

5. 化学物质稳定性应用:介绍化学物质稳定性在生活、工业中的应用实例,强调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五节。

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大纲进行安排和进度控制,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实验深入理解化学物质稳定性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针对化学物质稳定性实验验证的课程内容,选择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讲解化学物质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应用实例,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整体的认识。

稳定性试验报告范文

稳定性试验报告范文

摘要:xxx是,研究其稳定性是在考察其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其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和有效期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试验采用高温、高湿、光照等试验方法,通过测定其含量,得出其稳定性较好,产品有效期以上,暂定其有效期为年。

关键词:稳定性试验、xxx、正文1 前言1.1 xxx简介1.2 xxx生产工艺(如工艺保密,可改为质量标准)1.3 取样信息:1.4 稳定性试验指导: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版2考察项目及检测方法2.1性状2.1.1 外观2.1.2 熔点2.13 水分等等2.2 含量测定检测方法:样品制备:实验条件:2.3 有关物质3 试验方法3.1高温试验试验设备取本品,在60℃条件下放置10天,于第5天、第10天取样,检测相关指标。

3.2高湿试验试验设备取本品,于25℃、RH90%±5%条件下放置10天,在第0天、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检测。

3.3光照试验取本品,在光强度为4500lx的光源下,距光源30cm,放置10天,在0天、5天和10天取样测定。

3.4加速试验试验条件包材类型、来源及相关证明文件取采用包装的三批次样品,试验条件为40℃±2℃、RH75%±5%,试验时间从开始,为6个月,分别于0、1、2、3、6个月取样检测。

3.5长期试验试验条件包材类型、来源及相关证明文件取采用包装的三批次样品,试验条件为25℃±2℃、RH60%±10%,试验时间从开始,取样时间点为第一年每3个月末一次,第二年每6个月末一次,以后每年末一次。

(如为阶段性试验报告,可如下描述:试验时间从开始,已完成月试验,接下来将持续到年月,此报告为阶段性试验报告。

)4 试验结果4.1高温试验4.2高湿试验4.3光照试验4.4加速试验4.5长期试验5 结论5.1小结5.1.1高温试验5.1.2高湿试验5.1.3光照试验5.1.4加速试验5.1.5长期试验5.2讨论(讨论内容包括:由前三个试验结果,初步确定包装材料和容器,结合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稳定性研究的结果,进一步验证采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合理性。

稳定性试验报告材料范文

稳定性试验报告材料范文

摘要:xxx是,研究其稳定性是在考察其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其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和有效期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试验采用高温、高湿、光照等试验方法,通过测定其含量,得出其稳定性较好,产品有效期以上,暂定其有效期为年。

关键词:稳定性试验、xxx、正文1 前言1.1 xxx简介1.2 xxx生产工艺(如工艺保密,可改为质量标准)1.3 取样信息:1.4 稳定性试验指导: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版2 考察项目及检测方法2.1性状2.1.1 外观2.1.2 熔点2.13 水分等等2.2 含量测定检测方法:样品制备:实验条件:2.3 有关物质3 试验方法3.1高温试验试验设备取本品,在60℃条件下放置10天,于第5天、第10天取样,检测相关指标。

3.2高湿试验试验设备取本品,于25℃、RH90%±5%条件下放置10天,在第0天、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检测。

3.3光照试验取本品,在光强度为4500lx的光源下,距光源30cm,放置10天,在0天、5天和10天取样测定。

3.4加速试验试验条件包材类型、来源及相关证明文件取采用包装的三批次样品,试验条件为40℃±2℃、RH75%±5%,试验时间从开始,为6个月,分别于0、1、2、3、6个月取样检测。

3.5长期试验试验条件包材类型、来源及相关证明文件取采用包装的三批次样品,试验条件为25℃±2℃、RH60%±10%,试验时间从开始,取样时间点为第一年每3个月末一次,第二年每6个月末一次,以后每年末一次。

(如为阶段性试验报告,可如下描述:试验时间从开始,已完成月试验,接下来将持续到年月,此报告为阶段性试验报告。

)4 试验结果4.1高温试验4.2高湿试验4.3光照试验4.4加速试验4.5长期试验5 结论5.1小结5.1.1高温试验5.1.2高湿试验5.1.3光照试验5.1.4加速试验5.1.5长期试验5.2讨论(讨论内容包括:由前三个试验结果,初步确定包装材料和容器,结合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稳定性研究的结果,进一步验证采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合理性。

化学物质稳定性检测

化学物质稳定性检测

化学物质稳定性检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物质稳定性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化学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表现。

2. 学会运用化学实验方法,对不同化学物质的稳定性进行检测和分析。

3. 掌握化学物质稳定性检测的基本原理,了解实验室常用的稳定性检测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仪器进行化学实验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2.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实验报告的撰写水平。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实验过程中互相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化学物质稳定性检测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意义。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注重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化学物质稳定性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课程结束后,教师可通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多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化学物质稳定性基本概念- 稳定性的定义及其在化学物质中的表现。

- 影响化学物质稳定性的因素,如温度、压力、光照等。

2. 化学物质稳定性检测方法- 实验室常用的稳定性检测方法,如热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 各类检测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及优缺点。

3.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不同化学物质的稳定性。

-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不同条件下化学物质稳定性的变化规律。

- 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稳定性检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科特点进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稳定性试验报告材料范文

稳定性试验报告材料范文

摘要:XXX是,研究其稳定性是在考察其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其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和有效期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试验采用高温、高湿、光照等试验方法,通过测定其含量,得出其稳定性较好,产品有效期以上,暂定其有效期为年。

关键词:稳定性试验、XXX、正文1前言1.1 XXX简介1.2 XXX生产工艺(如工艺保密,可改为质量标准)1.4稳定性试验指导: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版2考察项目及检测方法2.1性状2.1.1外观2.1.2熔点2.13水分2.2含量测定检测方法:样品制备:实验条件:2.3有关物质W3试验方法3.1局温试验试验设备取本品,在60°C条件下放置10天,于第5天、第10天取样,检测相关指标。

3.2 I W J湿试验试验设备取本品,于25°C、RH90%±5%条件下放置10天,在第。

天、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检测。

3.3光照试验取本品,在光强度为45001X的光源下,距光源30cm,放置10天,在。

天、5天和10天取样测定。

3.4加速试验试验条件包材类型、来源及相关证明文件40°C±2°Cx RH75%±5%,试验时间从于0、1、2、3、6个月取样检测。

3.5长期试验 试验条件包材类型、来源及相关证明文件取采用 包装的 三批次样品,试验条件为25°C±2°C 、RH60%±10%,试验时间从 开始,取样时间点为第 —年每3个月末一次,第二年每6个月末一次,以后每年末一次。

(如为阶段性试验报告,可如下描述:试验时间从 开始,已完三批次样品,试验条件为取采用 包装的 开始,为6个月,分别成月试验,接下来将持续到年月,此报告为阶段性试验报告。

)4试验结果4.1局温试验4.3光照试验4.5长期试验5结论5.1小结5.1.1高温试验5.1.2高湿试验5.1.3光照试验5.1.4加速试验5.1.5长期试验5.2讨论(讨论内容包括:由前三个试验结果,初步确定包装材料和容器,结合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稳定性研究的结果,进一步验证采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合理性。

稳定性实验实验报告

稳定性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稳定性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理论;4. 分析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提高系统稳定性。

二、实验原理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够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

在工程实践中,系统稳定性对于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实验通过模拟电路来研究系统稳定性,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稳定条件:系统的特征方程的判别式小于0时,系统稳定;2. 稳定域:系统稳定时,输入信号的幅度和频率在稳定域内;3. 稳定裕度:系统稳定时,增益裕度和相位裕度越大,系统稳定性越好。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实验箱:用于搭建模拟电路;2. 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不同频率和幅度的信号;3. 示波器:用于观察和分析信号的波形;4. 计算器:用于计算和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电路:根据实验要求,搭建模拟电路,包括电阻、电容、运算放大器等元件;2. 设置实验参数: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和幅度,设置示波器的参数,如时间基准、电压基准等;3. 测试系统稳定性:向系统输入不同频率和幅度的信号,观察系统的输出波形,分析系统的稳定性;4.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包括波形、幅度、频率等;5.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分析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到了以下现象:(1)当输入信号频率较低时,系统输出波形稳定;(2)当输入信号频率较高时,系统输出波形出现振荡,稳定性下降;(3)当输入信号幅度较大时,系统输出波形失真,稳定性下降。

2. 实验分析(1)根据稳定条件,当系统特征方程的判别式小于0时,系统稳定。

在本实验中,通过调整电路参数,实现了系统稳定;(2)根据稳定域理论,系统稳定时,输入信号的幅度和频率在稳定域内。

在本实验中,通过调整信号发生器的参数,验证了稳定域的存在;(3)根据稳定裕度理论,系统稳定时,增益裕度和相位裕度越大,系统稳定性越好。

稳定性模拟实验报告

稳定性模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稳定性模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条件下系统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0日实验地点:XX大学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原理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否迅速恢复到初始状态或接近初始状态的能力。

本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条件下系统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2. 系统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3. 系统初始状态对稳定性的影响;4. 系统外部扰动对稳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1. 计算机:用于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2. 控制器:用于控制实验系统;3. 传感器:用于测量实验系统参数;4. 扰动器:用于模拟系统外部扰动;5. 数据采集卡:用于数据采集。

三、实验方法1. 系统参数设置: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实验系统的参数,如系统结构、参数值等;2. 实验数据采集:通过控制器控制实验系统,采集实验数据;3. 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稳定性变化规律。

四、实验步骤1. 实验系统搭建:根据实验要求,搭建实验系统;2. 参数设置:设置实验系统参数,如系统结构、参数值等;3. 实验数据采集:通过控制器控制实验系统,采集实验数据;4. 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5. 实验结果整理与总结:整理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系统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改变实验系统的参数,如系统结构、参数值等,观察稳定性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参数对稳定性有显著影响。

当系统参数接近临界值时,稳定性较差;当系统参数远离临界值时,稳定性较好。

2. 系统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改变实验系统的结构,观察稳定性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结构对稳定性有显著影响。

当系统结构较为复杂时,稳定性较差;当系统结构较为简单时,稳定性较好。

3. 系统初始状态对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改变实验系统的初始状态,观察稳定性变化规律。

二化学药品稳定性试验方法

二化学药品稳定性试验方法

附件二化学药品稳定性试验方法1. 引言化学药品的稳定性试验是药品开发和质量控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稳定性试验可以评估药品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包括其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和微生物稳定性。

通过稳定性试验,可以确定药品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分解、降解、氧化等质量变化,从而确保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性。

本文档将介绍化学药品稳定性试验的方法和步骤,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药品稳定性试验,并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化学药品稳定性试验方法2.1 试验设计在进行化学药品稳定性试验前,需要制定合适的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当的试验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确定药品的稳定性指标,如药品的主要成分含量、溶解度、pH值等。

•设计试验时间点,通常包括初始时间点和多个时间点的稳定性监测。

2.2 样品准备在进行稳定性试验前,需要准备样品。

样品的选择应符合试验设计的要求,并保证样品的质量和纯度。

样品准备的步骤如下:1.根据试验设计确定所需的样品数量和浓度。

2.准确称取样品,并进行必要的稀释或配制。

3.保证样品的标识清晰,以便于后续的试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2.3 试验条件设置稳定性试验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试验条件的设置。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试验条件设置方法:1.温度设置:根据药品的特性和要求,在试验过程中设置合适的温度,可以包括常温、冷藏温度和高温等。

2.湿度设置:在某些情况下,湿度对药品的稳定性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试验设计要求,设置合适的湿度条件。

3.光照设置:某些化学药品对光敏感,因此需要在试验过程中设置光照条件,以模拟实际的储存和使用环境。

2.4 试验方法稳定性试验的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品主要成分含量测定:根据试验设计的要求,采用合适的方法测定药品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2.药品溶解度测定:根据药品的特性和试验设计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测定药品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如旋光仪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定性试验总结复方双氢青蒿素片稳定性试验总结报告张美义、肖文中、林燕芳、詹利之摘要: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是由双氢青蒿素、磷酸派喹、甲氧苄啶三种主要成分组成。

本品经过强光照射试验、高温试验、高湿试验、室温空气放置试验等影响因素试验,以及加速试验、室温留样考察等试验,证明本品除在高温80℃下,双氢青蒿素不稳定外,其他成分在各种试验条件下均比较稳定。

关键词:稳定性影响因素加速试验室温放置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样品来源: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批号:由重庆通和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

981020批、981021批、981022批共三批(影响因素试验使用981020批),按临床用药质量标准(草案)检验符合规定。

2.主要试验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LC-10AT色谱柱:YWG C18 10μm 250×46m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U-1901电子分析天平:SHINKO SH-210R智能溶出度试验仪:ZRS-6型3.试验方法:(1)影响因素试验样品除去外包装,样品在裸露条件下进行观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①强光照射试验:将复方双氢青蒿素片置于平皿中,于室温3600Lx光下照射,并于5、10天各取样测定一次。

②高温试验:把复方双氢青蒿素片置于密闭器皿中,分别置于40℃、60℃、80℃的恒温箱中,在3天、5天、10天各取样测定一次。

试验前供试品先准确称重,样品取出时再准确称重。

③高湿试验:把复方双氢青蒿素片置于平皿中,放在相对湿度分别为75%及92.5%条件下的封闭干燥器中,恒温25℃,分别于5、10天取样观察和检测。

④室温空气放置试验:供试品置于室温空气中,第5、10天各取样测定一次。

(2)加速试验:将铝箔包装的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模拟上市包装)3个批号的样品放置在40℃,相对湿度为75%的条件下三个月,每月每批样品检测一次(3)室温留样观察试验:将铝箔包装的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模拟上市包装)3个批号的样品置于室温条件下,定期分别于0、3、6、12、18、24、36个月,按考察项目进行检测。

4.考察项目:①外观色泽;②片芯性状;③溶出度;④含量;⑤色谱检查分(降)解产物。

5.考察项目的检测方法:(1)、外观色泽、片芯性状用肉眼观察。

(2)、含量:双氢青蒿素取本品1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双氢青蒿素0.1g)置研钵中,加适量无水乙醇充分研磨,使双氢青蒿素溶解,以无水乙醇约75ml将研钵中的供试品定量移入100ml量瓶中,超声振荡15分钟,放至室温,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加无水乙醇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小烧杯中在60℃-70℃水浴上冷风吹干,残留物用乙醚分次提取并通过硅胶层析柱(用3g100-200目的青岛产层析硅胶,干法一次性装入内径约2.5cm的玻璃层析柱中,振摇,均匀下沉,不须预洗),用乙醚50-60ml,以吸管吸取乙醚液,分次洗脱双氢青蒿素,收集乙醚洗脱液在50℃-60℃水浴上冷风吹干,残物用无水乙醇定量移入100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静置2小时后,精密量取5ml置50ml比色管中,加2%氢氧化钠溶液20ml,摇匀,置59℃±1℃的水浴中,加热30分钟,取出,立即冷却至室温,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经五氧化二磷减压干燥至恒重的双氢青蒿素对照品约100m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适量无水乙醇,超声振荡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按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自“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起,同法操作,作为对照品溶液。

以无水乙醇—2%氢氧化钠溶液(1:4)混合液加热30分钟同法操作为空白,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IVA),在238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吸收度,计算,即得。

磷酸哌喹精密称取上述研细的粉末适量(约相当于磷酸哌喹80mg),置100ml量瓶中,加0.1mol/L盐酸溶液约75ml,超声振荡20分钟,放至室温,加0.1mol/L盐酸溶液至刻度,摇匀,滤过。

精取续滤液2ml,置100ml量瓶中,加0.1mol/L 盐酸溶液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精密称取80℃真空干燥至恒重的磷酸哌喹对照品80mg,置100ml量瓶中,加0.1mol/L盐酸溶液约75ml,超声振荡20分钟,放置室温加0.1mol/L盐酸溶液至刻度,摇匀。

精取2ml置100ml量瓶中,加0.1mol/L盐酸溶液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

用0.1mol/L盐酸溶液为空白,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IVA),在345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吸收度。

计算,即得。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甲氧苄啶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VD)测定。

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75%二乙胺(15:85混合后用磷酸调pH至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1nm。

柱温为室温,理论塔板数按甲氧苄啶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经105℃干燥至恒重的甲氧苄啶对照品约25mg,置100ml量瓶中,加95%乙醇适量超声震荡30分钟溶解,放冷至室温,用95%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

精取5ml置25ml量瓶中,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上述研细的粉末适量(约相当于甲氧苄啶25mg),置100ml量瓶中,加入95%乙醇适量,超声波浴中震荡30分钟,使样品溶解,放冷至室温,用95%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取续滤液5ml置25ml 量瓶中,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作供试品溶液。

测定法:精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量取峰面积,按外标法计算供试品中甲氧苄啶的含量。

(3)溶出度:取样品,照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XC第二法),以0.1mol/L盐酸溶液900ml为溶剂,转速为每分钟75转,依法操作,经30min,取溶液20ml,滤过。

精密量取续滤液2ml,置50ml量瓶中,加0.1mol/L盐酸溶液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精密称取经80℃真空干燥至恒重的磷酸哌喹对照品适量,用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制成每1ml约含14μg/m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IVA)在345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收度,计算出每片中磷酸哌喹的溶出量。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另精密量取上述续滤液5ml,置25ml量瓶中,加0.1mol/L盐酸溶液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分别精密称取经105℃干燥至恒重的甲氧苄啶对照品与经80℃真空干燥至恒重的磷酸哌喹对照品适量,用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分别制成每1ml约含甲氧苄啶20μg,磷酸哌喹71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⑴,对照品溶液⑵。

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IVA)取对照品溶液⑵,以271nm 为测定波长(λ2),在366nm波长附近(每间隔0.2nm)选择等吸收点波长为参比波长(λ1),要求△A=Aλ2-Aλ1=0。

再在λ2与λ1波长处分别测定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⑴的吸收度,求出各自的吸收度差值(△A),计算出每片中甲氧苄啶的溶出量(4)、色谱检查分(降)解产物方法如下:①精密称取本品细粉适量(约相当于双氢青蒿素50mg)加氯仿5ml搅拌使双氢青蒿素溶解,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双氢青蒿素对照品适量,加氯仿溶解使成每1ml中含双氢青蒿素10mg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VB)试验,吸取上述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8:2)为展开剂,展开后,晾干,喷以0.5%香草醛硫酸溶液[香草醛0.5g加入硫酸—水(4:1)混合液100ml使溶解]加热使杂质斑点显色。

各种稳定性试验的供试品与对照品斑点作比较。

②精密称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磷酸哌喹80mg),加80%冰醋酸5ml搅拌溶解,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磷酸哌喹、甲氧苄啶对照品适量,加80%冰醋酸使成每1ml中含磷酸哌喹16mg、甲氧苄啶4.5mg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VB)试验,吸取上述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氯仿—甲苯—二乙胺(5:4:2)为展开剂,展开后,晾干,置紫外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灯(254nm)下检视,各种稳定性试验的供试品与对照品斑点作比较。

二、试验结果㈠影响因素试验强光照射试验结果结果详见表1,显示本品在强光照射下稳定。

色谱检查分(降)解产物见照片1-1、1-2(附后),5、10天与对照品比较未见改变。

表1 强光照射试验结果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㈡高温试验结果结果详见表2。

显示本品在40℃及60℃基本不变,80℃以上双氢青蒿素出现分解斑点,含量也随之下降。

色谱检查分(降)解产物见照片2-1、2-2(附后)。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㈢高湿度试验结果结果详见表3。

显示本品在RH 92.5% 10天质量稳定。

色谱检查分(降)解产物见照片3-1、3-2(附后)。

表3 高湿度实验结果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㈣室温空气中放置试验结果结果详见表4。

显示本品在室温空气中放置比较稳定。

色谱检查分(降)解产物见照片4-1、4-2(附后),5、10天与对照品比较未见改变。

(二)、加速试验复方双氢青蒿素片由重庆通和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批号:981020、981021、981022。

考察项目包括:①外观色泽;②片芯性状;③溶出度;④含量;⑤色谱检查分(降)解产物。

【考察项目的检查方法】同影响因素试验。

【试验方法与结果】三批样品的检测结果详见表5、表6和表7。

色谱检查分(降)解产物见照片5-1、5-2、6-1、6-2、7-1、7-2(附后)。

表5 981020批号复方双氢青蒿素加速试验结果表6 981021批号复方双氢青蒿素加速试验结果(三)、室温留样考察结果结果详见表9、表10和表11。

色谱检查分(降)解产物见照片9-1、9-2、10-1、10-2、11-1、11-2(附后)。

表9 981020批号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室温留样观察结果表10 981021批号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室温留样观察结果表11 981022批号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室温留样观察结果三、结论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在强光、室温空气放置、高湿度试验,高温40℃、60℃、加速试验三个月以及室温放置6个月基本稳定,各项考察指标均在质量标准范围内,显示出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制剂工艺可靠,产品质量基本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