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黄州突围
高中语文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的黄州突围优秀课件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1080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高洁、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 孤独、寂寞之情
《卜算子》中的苏轼
词人初被贬谪,惊魂甫定,心情自然 幽独凄清。这首词借月夜孤鸿的形象,托 物寓怀,反映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自伤, 同时也表示了作者的孤高自许,蔑视流俗 的生活态度。
《东坡突围》余秋雨
成熟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 别人察言观色的沉着,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 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淡,一种无须声张的厚 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 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 成了湖,结果——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后期
中期
乐观豪迈
前期
失意自伤
消沉苦闷
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
积极向上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消沉、苦闷的,但他很 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 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 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 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 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 人。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东坡的黄州突围
省井研马踏
周丽
探究要点:
通过对苏轼在黄州期间 词的鉴赏,探寻苏轼的心路 历程。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 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 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 这个大好时机,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 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 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 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 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 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 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苏东坡突围赏析

不仅揭示了苏东坡的文化背景和人生哲学,也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的赏析。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黄州突围》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苏东坡用他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他在黄州被贬谪时期的困境和心境。
他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出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黄州突围》是苏东坡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
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起哄式的传扬”和“起哄式的贬损”这两个概念,对于我们理解文化人物和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批评了那些只看重名声和地位的人,强调了文化人的社会责任和独立思考。
此外,《黄州突围》还展示了苏东坡的人生哲学。
他通过自己在黄州的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命运的看法。
他坚信人的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只要不放弃、不妥协,就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
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从历史角度来看,《黄州突围》也是一篇珍贵的历史文献。
它记录了苏东坡在黄州时期的生活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环境。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东坡这位历史名人的生平和思想,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仅展示了苏东余的文学才华和文化思想,也揭示了他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魅力。
这篇文章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学习,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东坡突围读后感

东坡突围读后感《东坡突围》是一本讲述苏东坡在黄州寿昌县被困期间的故事的历史小说。
整个故事情节充满着悬疑、紧张和刺激,引人入胜。
在阅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深受触动,从中不仅领悟到了苏东坡的智慧和毅力,也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故事中,苏东坡被宰相杜黄裳陷害,被贬黄州寿昌县。
他并没有因为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而气馁,而是积极思考,寻找机会突围。
书中描写了苏东坡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努力,他们一起策划、秘密沟通,最终成功实施突围计划。
苏东坡的勇敢和智慧令我深为敬佩。
苏东坡的智慧首先体现在他对困境的冷静思考和深刻洞察力上。
虽然被困在黄州寿昌县,但苏东坡并不自暴自弃,而是把自己置身于整个局势之中,理智地探索着突围的可能性。
他通过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和习俗,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解,找到了可以利用的机会。
这种聪明才智让我深受启发,明白了在困境中要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机会。
其次,苏东坡的毅力和坚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他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阻碍,但他从未停止过努力。
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争取每一个可能的机会,一次次地窥探围墙,一次次地调整计划,最终才取得了成功。
他的坚持让我明白,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努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这个故事也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苏东坡被陷害的黑暗时期里,他没有妥协,没有沉沦,而是积极寻求突围的可能性。
从中我明白,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享受成功和荣耀,更在于抓住和利用机会去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
苏东坡在困境中的顽强逆袭和突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对困境,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而是要坚信自己,勇敢向前。
通过阅读《东坡突围》,我深切领悟到了苏东坡的智慧和毅力,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本小说不仅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小说,更是给予我很多启迪和教益的作品。
我希望将来能够以苏东坡为榜样,勇敢面对困境,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展现出自己坚强的一面。
只有这样,我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并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1《苏东坡突围》是一篇含有较多学术研究成分的优秀散文,它的主要内容是在谈论为何苏大文豪会在黄州写下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作者能以优美的语言文字、以生动的叙述笔法来解读苏东坡,讲得那么详细,那么深刻,那么笔墨情浓、引人入胜。
作者一边介绍苏东坡遭人诬陷的历史,一边伤心感叹着文化与历史的牵连。
这篇文章不过几千字,全篇都流露着作者对苏东坡的崇敬与仰视,无论是正面的赞扬与评价,还是反面批判诬陷苏东坡的小人,余秋雨欣赏着,批判着,谦卑地褒扬着。
“苏东坡”是什么?是大江东去的豪放诗词?是独树一帜的美妙书法?是超凡脱俗的高超画艺?我只能说他是一个集全美于一身的出色的人。
就是因为他太优秀,才遭到一些品格低劣的人的.围攻。
用他弟弟苏辙的话就是:“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于是就有了臭名昭著的“乌台诗案”,就有了文坛上的“赤壁之围”。
乌台诗狱过程中所受的苦难与非人的折磨、也只有在四年黄州的众叛亲离、也只有在朋友一个又一个地远离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子虚乌有的罪名如污水般泼向自己时,在四年孤寂独处的过程中认真地反思中,在自己把人生的际遇、世界的无常寄托于佛老之际,自己才能大彻大悟,才能真正地认清了人生间的真面目。
这四年的黄州生活是孤寂的、是人生的最大的磨难—甚至比乌台诗狱所受的严刑逼供更加令人不堪!在这人生最凄苦的时侯,在别人的看来这是人生最难以为继的时侯,在其他人要痛不欲生无法再生存的时侯;视一切磨难为人生的磨刀石使他成为一代大文豪,而且是流芳千古的大文豪。
不仅如此被受监时,但苏东坡仍甘愿在人民中为人民做贡献,尽自己所能,把知识传授给他们,使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也是苏东坡高贵情操,如此完美之人,却交上世俗之友。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原文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原文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原文余秋雨,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原文,及余秋雨的语录,供大家欣赏。
《苏东坡突围》原文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
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
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
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
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
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
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
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
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
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
苏东坡突围主要内容

苏东坡突围主要内容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和美食家。
苏东坡一生坎坷,曾多次遭到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性格,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
在他的一生中,有一件著名的事迹,那就是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突围,发生在他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
当时,黄州城被敌军围困,粮食已经所剩无几,城内的百姓们陷入了绝境。
苏东坡作为当时的知州,面对这种情况,他决定采取果断的行动,率领官兵和百姓们突围出城,前往安全的地方。
这个决定是极具风险的,因为敌军力量强大,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但苏东坡并没有被困境所压倒,他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而且他有信心能够成功突围。
在突围的过程中,苏东坡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
他指挥官兵们紧密配合,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成功地避开了敌军的包围,最终顺利突围出城。
这一壮举不仅挽救了黄州百姓的生命,也展现了苏东坡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苏东坡突围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
这不仅是因为他成功地带领官兵和百姓突围出城,更重要的是,他在绝境中展现出的乐观豁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后人。
苏东坡突围,成为了一段传世佳话,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总的来说,苏东坡突围是苏东坡一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也是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魅力的生动写照。
这一壮举不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更展现了苏东坡在困境中的乐观和豁达,成为后人学习和崇敬的楷模。
苏东坡突围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人们勇敢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永远不言败。
苏东坡突围 (2)

苏东坡突围简介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玉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饮食家。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富有才华的人物,不仅在文学、政治和书法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还是一位热爱厨艺的美食家。
在苏东坡的一生中,曾经有一次他在被困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逃离了困境。
这次事件被称为“苏东坡突围”。
背景苏东坡生活在宋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
他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改革,受到牵连被贬谪到黄州。
然而,在黄州的监狱中,苏东坡并没有因为困境而灰心丧志,相反,他开始寻找机会逃离困境。
突围计划苏东坡察觉到监狱的门卫每天都会用一把剪刀剪断一根长藤蔓。
他推测这是门卫用来检验监狱是否安全的方法。
苏东坡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进行逃跑。
他暗中向一位囚犯乞求一根藤蔓,并利用每日的藤蔓检查时间,找到了逃离监狱的最佳时机。
他秘密地把藤蔓藏在袖中,等待着逃跑的机会。
突围过程那天晚上,当门卫剪断第二根藤蔓的时候,苏东坡迅速将藏在袖中的藤蔓系在了监狱的窗框上。
他利用藤蔓的坚韧度,慢慢地爬上窗口。
苏东坡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同时充分利用月光的照射,悄悄地在夜幕中摸索前进。
他一直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没有引起警觉。
终于,苏东坡成功地爬上了监狱的墙壁,从囚室中逃脱了出去。
他迅速地藏匿在黑暗中,避开了搜捕的士兵,顺利地离开了监狱。
突围后的影响苏东坡突围的消息传开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人们对他的聪明才智和机智赞不绝口,纷纷称他为“聪明绝顶的文豪”。
苏东坡也因此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机会。
此次突围事件使苏东坡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了历史中一段传世佳话。
他的机智和勇气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结论苏东坡的突围经历展现了他的智慧、冷静和勇气。
他巧妙地利用了监狱的特点并精心策划了逃脱的计划,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何种困境,只要保持头脑冷静、积极应对,我们都有可能找到突围的方法。
《黄州突围》社会背景介绍

《黄州突围》社会背景介绍(实用版)目录1.社会背景介绍2.黄州突围的背景3.黄州突围的意义4.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正文一、社会背景介绍黄州,一座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然而,在北宋时期,黄州曾一度陷入了困境。
那时,北宋朝廷内部充满了腐败和黑暗,官僚主义严重,民生疾苦。
同时,北方的辽国和西夏等外部势力也不断对北宋构成威胁,使得北宋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位名叫苏东坡的文人开始了他的黄州之旅。
苏东坡,原名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被贬谪到黄州,开始了他艰难的生活。
二、黄州突围的背景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并不容易,他一度陷入了困境。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不断地努力,逐渐在黄州扎下了根。
他与黄州的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他们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在黄州,苏东坡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他以黄州为背景,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苏东坡卓越的文学才华,更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境的挑战。
三、黄州突围的意义黄州突围,是指苏东坡在黄州这个困境中成功地摆脱了困境,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他的成功突围,不仅为他自己赢得了尊严和尊重,更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黄州突围的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境,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同时,黄州突围也告诉我们,文学和艺术可以带给人们力量,帮助人们在困境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四、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困境,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
黄州突围的事迹启示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文学和艺术的发展,用文学和艺术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的黄州突围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苏东坡的黄州突围
──读《苏东坡传》有感近来无事,偶拾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尤对东坡先生隅居黄州一段感触颇深。
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苏东坡在黄州条件虽略微艰苦,但精神和身心无疑都是十分之愉悦,醉卧雪堂,锄做东坡,于临皋亭远眺,于黄泥坂闲步。
虽没有风花雪月的风流倜傥,却是有独卧高堂的闲情逸志。
然而,在我看来,东坡先生在黄州的境遇,虽不致凄风苦雨,恐怕也没有这般清闲惬意。
自庙堂至江湖,苏东坡完成了一次角色的转变,然而这次的转型,似乎并不曾遂了东坡先生的愿。
也许有人会讲,乌台案发,他本是一代文豪,朝廷大员,一下子到了黄州这般境遇,又怎会遂愿呢。
但在东坡先生声名鼎盛之时,却也不止一次表达了对乡野生活的向往,在杭州,东坡写下“我本糜鹿性,谅非伏辕姿。
闻声自决骤,那复受絷维。
”由此观之,东坡先生对黄州生活即便谈不上喜爱,但也并不应抗拒。
事实却远非如此,在去往黄州的路途中,东坡先生的心情就一直处于低落茫然之中,既有死里逃生后对生命的思考,还有对黄州生活信心的不足。
而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东坡先生的黄州生活却可以说是无忧无虑,也许,是林语堂先生过于喜爱东坡的诗词,由《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看开去,苏东坡在黄州的精神状态无疑十分良好,但显而易见的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而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东坡先生的自嘲意味就十分明显,他将自己称为闲人,看似闲暇的背后却别有一番深意。
自嘲固然是一种旷达,但自嘲的背后,确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深深的无力感。
我相信,在东坡先生自诩为闲人的背后,无疑是“一把辛酸泪”。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也写到,“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
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
”由此观之,东坡先生在黄州的诗文,也许都带有一丝无奈后的自嘲。
而在《苏东坡传》里,林语堂先生也提到,东坡于黄州练习瑜伽,修行佛道,修身养性,追求精神的解脱,语堂先生也写道:“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
”
但这并不足以证明,苏轼在黄州的境遇让他变得心无旁骛,修身养性,反之,甚至可以说是通过修佛、瑜伽来追求内心的解脱。
余秋雨先生则认为,苏轼在历经了黄州的艰苦生活后,突破了自我,完成了文学史上的大突围。
在我看来,这种观点也不尽然,既然苏东坡“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但看看黄州生涯结束后的苏轼,浪迹琼崖,晚年平复,还是经历着大喜大悲的生活。
在海南,他也有郁郁不乐转而苦中作乐,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又在琼崖完成了新的突围。
所以,我认为,苏轼在黄州的所作所为,是习惯后的平静,是守得云开见月明,是于平静中发现美。
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完全成熟,二者有重合与相似之处,却又不尽相同。
到了海南,东坡依旧经历了一遍新的洗礼。
所以,苏轼突围了黄州的平淡与艰辛,却没有于黄州突破了真正的自我。
自始至终,也许苏轼就不是安于田居之人,以他的气魄,胸怀天下才是他一生之所牵挂。
所谓的闲适,所谓的突破,都不过是一颗赤忱之心向生活的无奈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