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分型

合集下载

髋臼骨折分型

髋臼骨折分型

髋臼骨折分型髋臼骨折,又称髋关节骨折,是指由于外力机械作用导致髋臼骨折裂的一种严重的创伤性损伤。

它常常在老年人、儿童和运动员中发生,特别是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而易受到损伤。

髋臼骨折的分型是判定病人髋关节损伤的重要方法,也是治疗的关键步骤。

首先,根据髋臼骨折的发生部位,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单侧髋臼骨折、双侧髋臼骨折和复合髋臼骨折。

其中,单侧髋臼骨折指的是骨折发生在一侧髋臼上,而双侧髋臼骨折则是指骨折发生在左右两侧髋臼上,复合髋臼骨折是指骨折发生在左右两侧髋臼上,并伴有关节面损伤。

其次,根据髋臼骨折的损伤程度,可以将其分为四大类:AO/OTA型(AO/OTA type)、Meyers型(Meyers type)、Paley型(Paley type)和Lauge-Hansen型(Lauge-Hansen type)。

AO/OTA型是指骨折损伤不到髋臼的深层区域,属于轻微的损伤。

Meyers型则是指骨折损伤的局限性较小,但深层区域受到影响,属于中等损伤。

Paley型是指骨折损伤的深度较大,双侧髋臼损伤均较严重,属于重度损伤。

Lauge-Hansen型则是指骨折损伤更为严重,并具有内外转位等特点,属于极重度损伤。

此外,根据髋臼骨折的损伤方式,还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轴心型(axial type)、跨节型(cross-sectional type)和斜节型(oblique type)。

轴心型是指骨折损伤发生在髋臼的纵向中,通常称之为轴索断裂或纵向骨折。

跨节型是指骨折损伤发生在髋臼的横向中,通常称之为横向断裂或横向骨折。

斜节型是指骨折损伤发生在髋臼的斜向中,称之为斜向断裂或斜向骨折。

最后,根据髋臼骨折的损伤情况,可以将其分为四种类别:扭伤型(twist type)、打击型(impact type)、剪切型(shear type)和撞击型(collision type)。

扭伤型是指骨折损伤发生在髋臼的旋转运动中,通常称之为旋转损伤。

双侧髋关节graf分型

双侧髋关节graf分型

双侧髋关节graf分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双侧髋关节graf分型是指两侧髋关节骨折在Graf分型标准下的分类。

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之一,它支撑着整个身体重量,因此髋关节骨折是一种严重的损伤,需要及时治疗和恢复。

Graf分型是一种常用的髋关节骨折分类方法,根据骨折的位置和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类型,有助于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双侧髋关节graf分型主要分为四种类型:类型I、类型II、类型III 和类型IV。

类型I骨折位于髂骨前点以下,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类型II骨折位于髂骨前点以上,也比较常见;类型III骨折涉及到髂骨和坐骨的连接处,是比较少见的一种类型;而类型IV骨折则是最为复杂的一种类型,涉及到整个骨盆环的破裂。

治疗双侧髋关节graf分型骨折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对于类型I和类型II的简单骨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包括休息、病情观察和物理治疗等措施。

而对于类型III和类型IV复杂骨折,则需要手术干预,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内固定术、外固定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在术后康复阶段,患者需要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以恢复髋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

康复训练包括关节功能锻炼、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等,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患者可以尽快恢复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双侧髋关节graf分型是一种严重的骨折类型,需要及时治疗和恢复。

医生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并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双侧髋关节graf分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大家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髋关节健康。

第二篇示例:双侧髋关节graf分型是指一种骨科疾病,通常由创伤引起,导致髋关节的不稳定性和髋骨头坏死。

这种疾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双侧髋关节graf分型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症状:双侧髋关节graf分型的主要症状包括髋关节疼痛、僵硬和肌肉无力。

髋臼骨折PPT幻灯片课件

髋臼骨折PPT幻灯片课件

2
目录CONTENT
髋臼解剖
骨折分型
治疗方法
临床病例
结论·
3
01
髋臼解剖
4
髋臼解剖
髋臼为一个不完全的半球形窝,髋 臼窝由两个骨性支柱组成,组成“Y” 形。 前柱组成:髂嵴,髂棘,髋臼前半 和耻骨。 后柱组成:坐骨,坐骨棘,髋臼后 半和形成坐骨切迹的密质骨。 臼顶为支持股骨头的关节面负重区, 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目的均在于解剖 修复臼顶及其下方的股骨头的同心 圆复位。
缺 点不能直视关节面,属于间接复位。不能显 露后壁和后柱。因此不能用于后方结构的骨折, 超过3周的骨折,该入路的显露范围略显不足。伴 随腹胀、肠梗阻时,可造成腹壁紧张,为该入路 的相对禁忌证。
风 险可能导致股外侧皮神经、股血管、股神经 等结构的损伤,扩大显露范围还可能造成闭孔神 经和血管损伤。
32
改良STOPPA入路
后壁后柱简单型后壁骨折25髋臼骨折分型10简单型后柱骨折35髋臼骨折分型11简单型前壁骨折12髋臼骨折分型12简单型前柱骨折35髋臼骨折分型13简单型横形骨折519髋臼骨折分型14复杂型后柱后壁骨折34髋臼骨折分型15复杂型横形后壁骨折20髋臼骨折分型16复杂型t型骨折7髋臼骨折分型17复杂型前柱壁后半横形骨折7髋臼骨折分型18复杂型双柱骨折23髋臼骨折分型19髋臼骨折治疗方法0320髋臼骨折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除患者基本情况外主要根据骨折类型和形态进行选择
Stoppa入路最初是用于修补治疗难治性腹股 沟疝及切口疝的手术入路,源于法国医生 Stoppa, Hirvensalo首先将它引入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 疗中 1994年Cole报道描述了改良Stoppa入路治疗 髋曰骨折。
31
改良STOPPA入路

髋臼骨折

髋臼骨折

分型
• 按Letournel and Judet分型:简单骨折型和 较复杂的联合骨折型。 • 1.简单骨折型为伴有横骨折的一个壁或一 个柱的孤立骨折,包括后壁后柱,前壁前 柱和横行骨折。 • 2.联合骨折型骨折的几何形状较为复杂, 包括T形骨折,后壁后柱联合骨折,横行 和后壁联合骨折,前柱骨折伴半横行后柱 骨折,双柱骨折。(图48-85)
AO分型
• AO学派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提出了髋臼 骨折的字母与数字分型系统 • A型骨折包括单壁或单柱骨折。 • B型骨折包括前后两个柱(横行或T形骨 折)。 • C形骨折包括前后两个柱且包括臼顶在内 的所有关节碎块均从完整的髂骨上分离。 (图48-87)
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 1.无移位或轻微的移位骨折:对于横过髋 臼顶负重部位,移位少于3mm的骨折, 可骨牵引8-12周,定期复片,确定无移位。 • 2.受累关节部位有明显移位,但对预后不 重要的骨折:如低位的横行骨折和低位 的前柱骨折,较小的后壁骨折且不引起 髋关节后壁的不稳定。
(五)后柱骨折伴后壁骨折
• 选择入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行转子截 骨。首先对后柱骨折进行复位,沿后柱 后缘的后方放置一块短重建钢板。于后 壁骨折部另用一单独的钢板,在钢板上 拧入螺丝钉以确保后柱骨折块的旋转复 位。后壁骨折块较小时,可用弹力钢板 代替单独的后壁钢板。
(六)横骨折伴后壁骨折
• 这种常见骨折复位较为困难。后壁部位 需行后方显露,而横骨折前部的复位通 过Kocher-Langenbeck入路有很困难。这 类损伤通常需行可延长或联合的入路, 通常的固定方法是先对前方和后方的骨 折块予以螺丝钉固定,而后采用一后方 钢板,必要时辅以弹力钢板固定后壁骨 折。
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 3.移位双柱骨折的继发性匹配。通常粉碎 的双柱骨折块围绕股骨头形成一个“继发 匹配”的关节位置。即使股骨头内移也易 被骨折块间的缺口包围。 • 4.手术的内科禁忌症。 • 5.局部软组织问题。 • 6.不适应进行开放复位的高龄骨质疏松病 人。

外科学-第六十三章 骨盆、髋臼骨折

外科学-第六十三章 骨盆、髋臼骨折
CT平扫
CT三维重建
外科学(第9版)
(二)并发症
骨盆骨折常伴有严重的合并症,且常较骨折本身更为严重,应引起重视 1.失血性休克与腹膜后血肿 骨盆骨折出血与骶前静脉丛破裂为造成休克的主要原因,失血量可达500~5000ml
2.盆腔内脏器损伤 骨盆骨折常造成膀胱、后尿道与直肠损伤,引起相关症状发生 3.神经损伤 可造成腰骶神经损伤,有时可伤及坐骨神经,腰骶神经损伤可导致括约肌功能障碍 4.脂肪栓塞与静脉栓塞 盆腔内静脉丛破裂可引起脂肪栓塞
谢谢观看
亚型 LC-Ⅰ, LC-Ⅱ, LC-Ⅲ APC-Ⅰ, APC-Ⅱ, APC-Ⅲ
外科学(第9版)
(一)按暴力的方向分类
1.侧方挤压损伤(LC骨折),又称关书样损伤
亚型 LC-Ⅰ
成因
作用力偏后,耻骨支横形骨折,同侧骶骨翼部 压缩骨折
图例
LC-Ⅱ
作用力偏前,耻骨支横形骨折,同侧骶骨翼部 压缩性骨折及髂骨骨折
图例
APC-Ⅱ APC-Ⅲ
耻骨联合分离>2.5cm 或耻骨支纵形骨折,骶结 节和骶棘韧带断裂,骶髂关节间隙增宽,前方韧 带已断,后方韧带仍保持完整,提示骶髂关节有 轻度分离
前、后方结构完全破裂,耻骨联合分离,骶结节 和骶棘韧带断裂,骶髂关节前、后方韧带都断裂, 骶髂关节分离,但半个骨盆很少向上移位
外科学(第9版)
折、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和双柱骨折
Letoumel-Judet分型
分型
图例
复杂骨折: (6)后柱伴后壁骨折 (7)横断伴后壁骨折 (8)T形骨折
(9) 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 (10) 双柱骨折
外科学(第9版)
三、髋臼骨折治疗
1. 保守治疗 (1)适应证:无移位或移位<3mm;严重骨质疏松者;局部或其他部位有感染者;有其 他手术禁忌证;闭合复位较稳定的髋臼骨折 (2)方法:主要为卧床和牵引

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是否成活的 取决因素
• 残留的血液供应系统是否足够营养股骨 头, • 能否在股骨头晚期塌陷之前重建股骨头 血液供应 • 骨折复位情况对股骨头血运有很大影响 • 内固定物也是股骨头血运的影响因素之 一,应选择置入时对股骨头颈损伤较小 的内固定物
手术方法的选择
依据:年龄、全身状况、骨折类型、功能要求
人工关节置换术
• 1940年,Moore与Bohlman首先应用 金属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股骨近端 骨肿瘤。 • 曾被广泛应用于老年人新鲜股骨颈 移位型骨折。
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优缺点
• 置换术的优势
1、术后病人可以尽快肢体活动,防止合并症发 生,降低死亡率。 2、对股骨颈骨折后骨折不愈合及晚期股骨头缺 血性坏死是一次性治疗。
• 急诊尽快手术
12小时内手术股骨头坏死率25% 13~24小时内手术股骨头坏死率30% 24~48小时内手术股骨头坏死率40% 目前多数作者主张6~12小时之内急诊手术
对移位骨折手术前是否需要牵引 的争议
• 术前皮牵引对病人疼痛的缓解、术中骨 折复位以及手术难易程度均无影响,皮 牵引价值不大,增加皮肤压创及护理困 难 • 从恢复血运角度考虑应予以骨牵引 Mussbichler应用动脉造影研究指出中立 位或轻度内旋位牵引后,股骨头血运较 牵引前明显增加
初次治疗采用内固定还是全髋关节置换术仍有争议。 大部分主张对较年轻患者(50岁以下)采用内固定方法, 对老年患者(70岁以上)采用关节置换术,而对于年龄 处于两者中间的患者采用何种方法则没有共识。
目前倾向: 相对年轻、功能要求很高,采用内固定术
年老,功能要求不高,可采用关节置换术 相对健康,活动量大而无认识或精神 疾病,采用 全髋置换术 有认知或精神疾病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

髋臼骨折

髋臼骨折

髋臼解剖
软性解剖: 血管:髂血管、股血管、闭孔血管、臀上/下 血管、死亡冠(Corona mortis / crown of death,腹壁下血管与闭孔血管的交通支) 等。 神经:腰骶丛、股神经、坐骨神经、闭孔神 经、臀上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 脏器:精索(子宫圆韧带)、膀胱、尿道、 阴道、直肠等
改良STOPPA入路
沿腹白线从耻骨体上约5cm到耻骨顶12cm纵行切开腹直肌筋膜。切开时可用 直角钳提起腹白线防止损伤膀胱及腹 膜。注意避免过度解剖耻骨联合前下 面,以防损伤腹直肌附件及阴茎或阴 蒂悬韧带。
改良STOPPA入路
上述切口经腹直肌间筋膜(腹白线)直达腹横 肌后方(切开腹横筋膜),在腹横筋膜与膀胱 之间可有间隙,吸净损伤后的血肿,伸进手指 钝性分离膀胱与腹横筋膜,这时应保证膀胱不 充盈(无尿液,术前应导尿),然后提起腹横 筋膜,向上切开至足够手术操作空间,向下切牵开一 边,可以得到充分的手术视野。有时候腹直肌 在耻骨支上的止点有部分撕裂。视情况可部分 切断腹直肌止点,不可全部切断。然后用手指 钝性分离耻骨后间隙(Retzius间隙),灌洗 并排出损伤后血肿
髋臼解剖
死亡冠(Corona mortis / crown of death)
髂外血管与闭孔动脉的交通支
部分是腹壁下动脉与闭孔动脉的交通支
2018/10/14
02
髋臼骨折分型
髋臼骨折分型
解剖(Judet-Letournel)分型:应用 范围最广,临床指导价值最高。 简单(elementary)5型:后壁、后柱、 前壁、前柱、横形 复杂(associated)5型:后柱+后壁、 横形+后壁、T型、前柱/壁+后半横形、 双柱
窗口2:髂腰肌和髂外血管之间。将髂外血管向内侧 牵拉,髂腰肌向外侧牵拉,暴露骶髂关节,耻骨支。 窗口3:髂外血管和输精管之间。暴露耻骨支,髂耻 隆起,骨盆边缘。 窗口4:输精管内侧。显露耻骨联合。 窗口5:与窗口3类似,但位于真骨盆深面,可暴露方 形区和坐骨棘。可从内侧进行钢板的置放。

髋臼骨折治疗--附15例报告

髋臼骨折治疗--附15例报告

髋臼骨折治疗--附15例报告陈静;朱勇;邓展生;龙文荣【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00(010)005【摘要】@@ 我院1995年8月~1999年3月收治髋臼骨折15例,其中手术治疗11例,保守治疗4例,总结如下.rn1 资料与方法rn本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23~61岁,平均41.5岁;骨折原因:除1例为高处坠落伤外,其余14例均为车祸伤.左髋13例,右髋2例,骨折类型:按Letournel分类[1],前柱骨折2例,后柱骨折4例,前壁骨折4例,后壁骨折3例,双柱骨折2例.合并颅脑外伤6例,第一颈椎骨折1例,肋骨骨折、血气胸3例,股骨头颈骨折2例,上肢骨折2例.rn4例保守治疗,采用股骨髁上骨牵引,伴股骨头中心性脱位者加股骨粗隆下侧方骨牵引.牵引时间6~8周左右,3个月后开始负重.11例手术治疗,术前行股骨髁上骨牵引3例,皮牵引2例.根据X线片及CT分析判断骨折类型,选择手术入路.4例前柱前壁骨折选用髂腹股沟入路;5例后柱后壁骨折采用后侧入路;2例双柱骨折采用Smith-Perterson加髂腹股沟切口入路.复位后用松质骨螺钉固定7例,可吸收螺钉固定2例,钢板螺丝钉固定1例,钢丝固定1例,髋臼后壁植骨造2例.术后皮牵引3~4周,早期功能锻炼,3月后照片复查,骨折愈合后开始负重.【总页数】1页(P97)【作者】陈静;朱勇;邓展生;龙文荣【作者单位】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骨科,410008;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骨科,410008;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骨科,410008;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骨科,4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3【相关文献】1.移位髋臼骨折治疗方法探讨及疗效分析(附33例报告) [J], 何辉;曹知贫2.西藏高原髋臼骨折治疗体会(附61例报告) [J], 董俊成;刘勇3.改良Letournel-Judet髋臼骨折分型在复杂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J], 刘德忠;黄相杰;姜红江;谭远超;周志高4.经髋臼缘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附56例报告) [J], 王宝明;李惠军;蒋仁述;李素娟;黄英雄;刘蕾;赵丽芬;张兴和5.髋臼骨折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附36例分析) [J], 常敏;苏开荣;李群辉;熊鹰;李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髋臼骨折是创伤骨科临床及科研的重点、难点、热点。

创伤骨科医师需要从基本的解剖、受伤机制等入手,熟稔髋臼骨折的分型,根据不同类型髋臼骨折的特性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为加速病人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髋臼骨折的分型(尤其是Judet-Letournel 分型)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应广大创伤骨科同道的邀请,我提纲携领地撰写了这篇文稿。

文中简要地列举了与髋臼骨折诊断、分型及治疗有关的解剖、知识点、受伤机制、影像评估等内容,展示了髋臼骨折分型系统的具体某一类型的影像资料和/或示意图(其中不乏对JOT-OTA髋臼骨折分型文献里示意图疏漏差错的修改)。

由于时间、精力以及篇幅的限制,我没有就上述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因此,对于喜爱髋臼骨折诊疗的创伤骨科新手来说,或许您们还需要从其他书籍、文献等资料中吸取更多的基础知识并在临床实践中多加磨练。

对于老手来说,且权当复习吧,也许,大家也能咂摸出些不同滋味。

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和测试大家对髋臼骨折分型的掌握程度,我在文末增添了一些试题,分型试题均给出了骨盆正位、髂骨斜位及闭孔斜位X线片,但未提供CT图像,目的在于与大家一同磨炼眼力和提升脑力。

要知道,我们敬仰的髋臼骨折临床科学奠基人,伟大的Emile Letournel老师就是在这三位片海里总结出了历经半个世纪且被全世界范围内的创伤骨科临床实践检验的分型系统的。

由于能力有限,文中不免有疏漏谬误,请广大创伤骨科同道不吝批评斧正。

一、基础内容1.髋臼骨折的定义:髋臼骨质的连续性、完整性中断。

2.相关解剖:2.1骨性解剖2.1.1髋臼:髋臼是一个不完全的类半球面,由一个马蹄窝样关节面(horseshoe-shaped articular surface)围绕一个髋臼窝(cotyloid fossa)(非关节面)构成,传导躯干到下肢的负荷,由两个柱(Letournel和Judet描述为倒“Y”形)支撑。

髋臼构成及其支柱2.1.2马蹄窝:髋臼的关节面部分。

2.1.3髋臼窝:髋臼的非关节面部分,由股骨头圆韧带占据。

髋臼=马蹄窝样关节面部分(红色)+髋臼窝非关节面部分(蓝色)2.1.4泪滴:髋臼窝底的骨皮质在骨盆正位上的特殊表现。

泪滴2.1.5前柱:由髂骨翼的前半(包括髂前上下棘)、髋臼的前半以及耻骨组成。

2.1.6后柱:由坐骨(包括坐骨棘)、髋臼后半以及坐骨大切迹的密质骨组成。

髋臼前柱及后柱的解剖髋臼前柱及后柱的区分方法:髂窝前方的髂骨即前柱的高位部分,逆光观察,髂窝、髋臼窝及耻坐骨支相对透光区三者连线可区分前后柱2.1.7臼顶:对接股骨头的髋臼关节面的负重部分。

髋臼骨折的治疗目标是重建臼顶与股骨头的同心圆匹配。

Matta教授描述髋臼关节面头端10mm的连续轴向CT断层相当于负重顶。

髋臼顶(红色)位于髋臼窝(蓝色)头端2.1.8四边体:真骨盆外界的平整骨板,构成髋臼的内壁。

髋臼四边体,即髋臼内壁(红色+蓝色)2.1.9髂耻隆起:髋臼前柱覆盖股骨头的骨突,构成髋臼的前壁。

髋臼髂耻隆起(前壁)2.2软性解剖:2.2.1血管:髂血管、股血管、闭孔血管、臀上/下血管、死亡冠(Corona mortis/crown of death,腹壁下血管与闭孔血管的交通支)等。

2.2.2神经:腰骶丛、股神经、坐骨神经、闭孔神经、臀上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

2.2.3脏器:精索(子宫圆韧带)、膀胱、尿道、阴道、直肠等。

髋臼周围重要软组织结构死亡冠后柱骨折端损伤臀上动脉案例3.相关知识点:3.1马刺征(spur sign):主体骨(与躯干正常相连的髂骨残部)的最远端外侧骨质在骨盆平片(在闭孔斜位片上最佳)上所显示的马刺样表现,是髋臼双柱骨折的特有征象。

马刺征:主体骨远端外侧皮质,双柱骨折特有表现3.2鸥翼征(gull wing sign):在骨盆正位平片上所表现出的类似海鸥展翼征象,是臼顶内份关节面及对应软骨下骨压缩骨折的特有征象,为不良不良预后的指代征象。

鸥翼征:臼顶内侧骨软骨压缩骨折,预后不良的标志3.3顶弧角(roof arc angle):此概念由Joel M.Matta教授提出,用以评估髋臼骨折后头臼的匹配度以及稳定性,在非牵引情况下测量自骨盆正位(中顶弧角)、闭孔斜位(前顶弧角)及髂骨斜位(后顶弧角)。

3.3.1测量方法:①确定股骨头旋转中心(a),②通过a作垂线(A),③确定骨折髋臼的端点(b),④连接点a、b得到线段AB,⑤线段AB与线A所间隔的髋臼关节面所对应的角即顶弧角。

3.3.2参考值:Matta标准:前、中、内顶弧角均>45°。

Vrahas标准:前顶弧角>25°,中顶弧角>45°,后顶弧角>70°。

3.3.3适用范围:后柱、前柱、横形、T形、前柱+后半横形骨折。

3.3.4排除范围:后壁、前壁及双柱骨折。

中顶弧角(骨盆正位)、前顶弧角(闭孔斜位)及后顶弧角(髂骨斜位)3.4继发相容性(Secondary congruence):在非牵引状态下,股骨头与骨折的髋臼(顶)之间形成良好匹配。

3.4.1在上述3个位置X线片上均可维持,有明显手术禁忌症,可进行保守治疗。

3.4.2是决定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案的必要而非充足因素。

3.4.3其他决定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案的因素包括:①关节活动限制性移位程度(ROM-limiting displacement),②下肢短缩程度。

3.4.4即便是继发相容性良好,保守治疗的效果仍差于获得解剖复位的内固定手术。

股骨头与髋臼顶的继发相容性3.5Morel-Lavallee Lesion:Morel-Lavallee损伤即软组织闭合脱套伤(closed degloving injury),由钝性剪切暴力导致软组织的浅筋膜自深筋膜剥离,支配浅表组织的血管、淋巴管撕裂,进而血液、淋巴液及坏死的脂肪组织填充剥离后的腔隙。

最早于1953年由法国医生Maurice Morel-Lavallee描述。

可发生于躯体许多部位。

为了彰杨Maurice Morel-Lavallee在此方面的研究,Letournel和Judet于1993年将大转子周围的软组织闭合脱套伤命名为Morel-Lavallee 损伤。

左股骨近端Morel-Lavallee损伤,闭式冲洗引流,加压包扎二、受伤机制1.高能量(high-energy)暴力:多见于青壮年非骨质疏松人群。

2.低能量(low-energy)暴力:多见于老年骨质疏松人群,低位前柱骨折为最常见骨折类型。

低能量暴力作用于质疏松骨,多出现低位前柱甚至臼顶压缩骨折(鸥翼征)3.间接暴力(Indirect force):由股骨近端传导,最常见。

间接暴力经股骨近端传导至髋臼,近端的不同状态会导致不同类型骨折4.直接暴力(direct force):直接作用于髂骨,常导致孤立的前柱高位骨折。

孤立的前柱高位骨折,多由直接暴力作用于髂骨翼所致三、影像评估1.X线片:三个位置的系列X线检查,包括骨盆正位及Judet位(包括髂骨斜位及闭孔斜位),为髋臼骨折分型诊断的必备检查。

1.1骨盆正位:髂坐线、髂耻线、泪滴、臼顶、前壁边缘、后壁边缘等。

1.2髂骨斜位:后柱及前壁边缘。

1.3闭孔斜位:前柱和后壁边缘。

2.CT轴向扫描,2D(冠状位、矢状位、股骨颈长轴位、股骨颈钟表位等等)/3D【阴影表面处理(shaded surface rendered)和/或容积处理(volume rendered)(有人称之为“ghost images”)】重建。

阴影表面(左)及容积渲染3D重建四、髋臼骨折的分型1.解剖(Judet-Letournel)分型:应用范围最广,临床指导价值最高。

1.1简单(elementary)5型:后壁、后柱、前壁、前柱、横形。

1.1.1后壁骨折(25%)1.1.2后柱骨折(3%~5%)1.1.3前壁骨折(1%~2%)1.1.4前柱骨折(3%~5%)前柱骨折位置高低区分:A.极低(经髂耻隆起),B.低(经髂耻隆起及髂前下棘间),C.中间(经髂前上下棘间),D.高(经髂嵴)1.1.5横形骨折(5%~19%)横形骨折线位置区分:臼顶下(infratectal,红色),臼顶旁(juxtatectal,蓝色),经臼顶(transtectal,紫色)1.2复杂(associated)5型:后柱+后壁、横形+后壁、T型、前柱/壁+后半横形、双柱。

1.2.1后柱+后壁骨折(3%~4%)1.2.2横形+后壁骨折(20%)1.2.3T型骨折(7%)横形骨折线位置区分同横形骨折1.2.4前柱/壁+后半横形骨折(7%)1.2.5双柱骨折(23%)2.全面(OTA)分型:数字字母系统。

62=髋臼,A=部分关节面受累(累及单壁和/或柱);B=部分关节面受累(累及前及后柱);C=完全关节面受累(全部关节面与主体骨失连)。

2.162-A1:后壁骨折(1.单个折块,2.多个折块,3.折块不论多少+边缘压缩骨折)。

2.262-A2:后柱骨折(1.骨折仅位于坐骨范围内而不累及闭孔,2.骨折累及闭孔,3.后柱+后壁骨折)。

2.362-A3:前壁/柱骨折【1.前壁骨折,2.高位(经髂嵴)前柱骨折,3.低位(不经髂嵴)前柱骨折】。

2.462-B1:横形骨折(1.臼顶下型,2.臼顶旁型,3.经臼顶型)。

2.562-B2:T形骨折(1.臼顶下型,2.臼顶旁型,3.经臼顶型)。

2.662-B3:前柱/壁+后半横形骨折(1.前壁,2.高位前柱,3.低位前柱)。

2.762-C1:双柱骨折(前柱及后柱均高位,1.前柱及后柱均为单块,2.后柱单块+前柱多块,3.不论前柱多少折块+后柱+后壁)2.862-C2:双柱骨折(前柱及后柱均低位,1.前柱及后柱均为单块,2.后柱单块+前柱多块,3.不论前柱多少折块+后柱+后壁)2.962-C3:双柱骨折【累及骶髂关节(方式不同于髂骨的新月形骨折,即Young-Burgess LC-II /OTA-61B2.3型骨盆骨折),1.不论前柱骨折情况+后柱单块,2.后柱多段+前柱高位(单块或多段),3.后柱多段+前柱低位(单块或多段)】。

本文作者:蔡鸿敏本文来源:骨盆与髋臼微创学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