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对当代青年德育的启示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对当代青年德育的启示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对当代青年德育的启示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对于当代青年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传统文化强调尊重和孝道。

尊重他人、尊敬长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个人主义倾向较为明显,而传统文化中的尊重和孝道在当代青年的德育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尊重他人意味着学会关心和体谅他人,学会尊重他人的努力和付出。

而孝道教育能够让当代青年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懂得珍惜亲情,并将这种孝敬之心延伸到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责任与贡献。

传统文化强调廉洁和诚实。

廉洁和诚实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美德之一。

推崇廉洁和诚实的传统文化能够引导当代青年明辨是非,保持清正廉洁的行为态度。

在当今社会,廉洁和诚实不仅仅是个人品德的表现,更是对社会道德的践行。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廉洁和诚实,社会的正能量就会不断增加,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有序、和谐。

传统文化强调勤奋和努力。

勤奋和努力是传统文化中崇尚的品质,也是当代青年德育中需要重视和培养的内容。

传统文化中代表勤奋和努力的典型人物有很多,他们以勤劳和奋斗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相比之下,当代社会中的一些青年可能存在急功近利、懒散等问题。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能够启迪当代青年,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态度,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传统文化强调宽容和和谐。

宽容和和谐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也是当代青年德育的关键内容之一。

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多样,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宽容和和谐的心态对待他人,我们的社会就能够更加友善、和谐。

传统文化中培养宽容和和谐的人文精神,能够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避免纷争和冲突,以实现和谐的社会。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是当代青年德育必须关注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尊重和孝道、廉洁和诚实、勤奋和努力、宽容和和谐等价值观念都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传统,能够指引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德育影响。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对当代青年德育的启示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对当代青年德育的启示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对当代青年德育的启示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对当代青年德育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家国情怀,强调家庭和国家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种家国情怀,培养着人们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对当代青年来说,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是非常重要的。

在家庭,他们要孝敬父母,亲和善良;在社会,他们要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家国情怀,不仅可以让当代青年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更能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国家和民族的一员,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之心对当代青年德育同样具有启示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仁爱之心,提倡“以仁爱之心待人,尊敬他人,关心他人”的价值观念。

仁爱之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这种价值观念对于当代青年的德育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时常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仁爱之心可以教育当代青年用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差异,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仁爱之心也能让当代青年学会关心弱势群体,热心公益事业,培养出善良、宽容和忍让的品格。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精神对当代青年德育同样具有启示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诚信和道德,强调了“言行一致,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念。

诚信精神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诚信精神变得尤为重要。

当代青年要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学会守信用,不说谎、不欺骗,在工作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

这种诚信的精神,不仅可以让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可以培养他们自律和责任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仁爱之心、孝道精神和诚信精神等,可以帮助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出善良、宽容、忍让、责任感等良好的品德和品格。

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在德育方面。

现在,很多人认为传统的德育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而要想德育教育有效,必须要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寻找灵感。

本文将从中学生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传统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同时也是培养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德育教育方面,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树立好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心,塑造健康的人格。

二、怎样将传统文化教育应用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1. 慎重选择传统文化教材传统文化教材是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因此在精选教材时必须慎重考虑。

首先,教材内容应该体现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深度性、厚重性、人文性等特点,也不应该太过沉重。

其次,教材应该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水平编写,使学生能够简单易懂且感性领会。

还有,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应该强化其启发性和实践性。

2. 强调道德教育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人的道德价值和人的精神境界,因此,把传统文化的精华纳入中学生德育教育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于中学生来说,我们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引导中学生如何以人际关系为基础,以自我实现为目标,从而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和哲学,从而塑造学生独特的人文精神。

3. 丰富课堂形式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不能仅仅依托于教师传授经典的字斟句酌。

相反,要注重课堂现场教学的实践操作,通过课堂中的互动、游戏和讨论等方式,让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实际的心理和行为引导。

这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形式,同时也有助于获取更多的互动和积极参与。

4. 注重文化交流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因此为了能够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积极组织中学生的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引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是极为重要的。

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众多的优秀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德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道德规范的传承以及个人修养的培养等方面展开论述,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首先,中国传统文化鼓励青少年以人为本。

传统文化教育青少年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待他人。

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应处处以他人的利益为先,以此培养出一种积极的、正面的人际关系,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提倡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成为有益社会成员的基础。

青少年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如真、善、美等,进而明白了人的正确处世态度和行为表现,形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再者,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了尊师重道、孝敬父母等优秀品质。

青少年通过学习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到尊师重道的重要性以及孝顺父母的责任。

这些传统美德培养了青少年尊敬师长、尊重他人的意识,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这些美德运用到具体的行动中,更好地为社会和家庭做贡献。

二、传统文化对道德规范的传承青少年德育既需要正确的思想引导,也需要明确的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于道德规范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青少年“一己之私,万世之公”。

青少年在自我行动中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要摒弃自私自利的心态,秉持公正与公平的原则,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统文化教育青少年从个人行为入手,要求他们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成为德行高尚、有益社会的人。

再者,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心养性”。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轻视内心的修养。

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内心的培养,通过儒家的修身自律,帮助青少年塑造良好品格。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做新青年征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做新青年征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做新青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要立足于现实,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深厚的思想精华和价值观念。

它包含了诗歌、音乐、绘画、书法、戏剧、哲学、礼仪等各类艺术形式,以及儒家、道家、佛教等各种思想体系。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更具有独特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对我们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要始终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经典著作、欣赏传统音乐、参与传统戏剧、掌握书法绘画等方式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来感受和体验。

在争做新青年的征程中,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为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价值观念,可以指引我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们要树立文明自信,自觉守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新青年将加强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

我们要坚守传统,赏析优秀经典,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发扬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热爱祖国、弘扬传统文化、具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青年。

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4篇

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4篇

青年与传统文化的议论文1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书写着又不停息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的探寻。

绵延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没有中断过。

我们在圆明园里认识了祖国的屈辱和悲愤;在长城岭上,认识了祖国的雄伟和磅礴;在绿色的草原、无边的海洋,认识了祖国的广大和辽阔;在丝绸大道上,认识了祖国的悠久和渊博。

穿越历史的长河,在这段悠长的记忆里,涌现了许多的少年英雄:王二小、刘胡兰……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还有多少人,为了祖国,为了民族,抛头颅、洒热血。

他们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鼓舞着我们奋发向上,继续前进……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用革命烈士的生命换来的,看到那闪着光的五星红旗,我们心中是否会响起这样的信念:祖国就是母亲,国家重于小家,我长大后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在我国的文化史上那些诗人、文学家是不可缺少的,孟郊的《游子吟》赞颂了伟大的母亲;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还有那些著名的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孙武的《孙子兵法》是古典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

这些文化都经过了历史摧残,是西方文化所没有的,而这些传统文化的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及其珍贵的部分。

造纸、火药,是中国人的骄傲;泰山,黄山,风景秀丽;故宫、长城,气势辉煌。

今天,我们更应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学习的报负,有为祖国富强献身的伟大志向,用全部的智慧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吧。

青年与传统文化的议论文2我心目中的长城长城,是我早已向往的去处。

暑假里,我如愿以偿饱览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长城风光。

八达岭耸立在北京西郊,远望起伏连绵,近看山岭陡峭。

长城盘旋在山梁上,像腾飞的龙。

站在长城上往下看,只见停车场的一辆辆轿车如甲虫,一个个行人如蚂蚁;往上仰望,蓝天白云,烽火台傲然挺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这些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文人墨客文化等,它们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青少年健康豁达的人格、提升道德素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修养和德行的培养。

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儒家经典《论语》中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就有很强的教化作用,通过正确的言行举止,传递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青少年能够明白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义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思辨和智慧的培养。

道家文化强调自然之道、无为而治的思想,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佛家文化注重禅修和悟道,通过冥想和学习佛理,可以让人心灵平静、思维清晰。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智慧和思辨能力,而且对于修身养性、提高自控能力也非常有益。

再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文化注重维系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孝道、友情、礼仪、道德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青少年能够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观和社会观,培养出良好的家风和社会风尚。

最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学习这些文化,青少年可以形成绿色消费的意识,关注环境保护,并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它教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通过思辨和智慧的培养,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观和社会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培养绿色环保的意识和行动。

这些启示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人格素养和道德修养,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影响论文

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影响论文

浅析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摘要:目前,青少年的德育价值呈现出多元化取向,主要体现在德育教育内容政化、形式教条化、人文素质弱化,价值选择“自我化、趋利化、短期化”基础知识不牢,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不和谐等方面。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既是民族的灵魂与血脉,又是德育之根基,青少年德育工作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才会勃勃生机。

吸取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等优秀思想,通过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青少年德育向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教育;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92-01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文明之魂,是民族素质的精髓。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传统文化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吸取借鉴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心和价值观的优秀思想,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2]传统文化优秀思想是德育资源的一部分,德育资源是德育价值取向实施的条件和保障,有效的德育价值取向需要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作为支撑。

德育价值取向内容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先义后利等。

它既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载体。

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社会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各族儿女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它不仅外显地表现在民俗风情、经典文献中,而且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民族的心理和性格,成为制约人们的重要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
摘要:
目前,德育教育内容中严重缺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致使我国青少年的道德精神贫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足。

今天我国道德教育陷入困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传统文化非理性的全盘否定。

针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在于有多么深厚的古代文化功底,关键是掌握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在进行教育时, 应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更生动、更活泼、更有形化,杜绝口号式灌输;同时,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特别需要教育者以自身的行动来做出表率,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帮助青少年摆脱德育的困境。

正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GDP年增长率高达7%以上,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却未能及时跟进,甚至于出现道德滑坡现象,类似“小悦悦事件”,被扶老人讹诈热心者等道德恶性事件不由让人担忧我们的社会道德现状。

而作为社会的未来的青少年,他们的德育教育现状也令人担忧,纵观我们现阶段学习及社会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很大程度忽视了,即使时在学校,也鲜见有合格的德育教育课程,就算是有思想道德课程,其在向青少年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也只是停留于表面化,空洞化,有时是很浅层次的口号式教育,难以对青少年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效果很不明显。

因此,针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在于有多么深厚的古代文化功底,关键是掌握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在进行教育时, 应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更生动、更活泼、更有形化,杜绝口号式灌输;同时,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特别需要教育者以自身的行动来做出表率,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帮助青少年摆脱德育的困境。

一、问题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 许多原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在逐渐丧失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人们的道德取向呈现无序状态, 不少人找不到安定感和精神支柱。

伴随着这样一种社会道德失范现象成长的青少年, 在生活中难以从家庭、伙伴身上获得美好的道德情感, 难以从学校获得完整的道德知识, 也不能在社会生活中接受系统的有目的的道德的实践培养, 在整个社会道德资源严重不足, 道德理论匮乏的条件下, 当然不可能形成坚固的道德信念。

我们有着丰富的精神食粮资源。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是本民族的道德资源,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只要我们能一如既往地将根深深地扎进历史文化之中, 完全可以枝繁叶茂。

当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 从父母、老师那里, 很少听到民族英雄、先贤圣哲的故事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各种传奇, 倒是对日本的蜡笔小新、灌篮高手、美国的唐老鸭、米老鼠耳熟能详, 津津乐道;对于本国
历史, 除了干巴巴的一点书本知识, 其他什么都不知道。

如此, 我们即使天天高呼:要热爱祖国、要有民族自尊心、树立民族自信心, 又有何用?民族自豪感由何而生?一个民族一旦丢掉了自己固有的精神, 也就失去了维系自身完整、统一的生命线, 最终危及到该民族的生存。

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在青少年的心中燃起民族精神之火而火种就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可悲的是,现在我们如同傻瓜一般坐在金山上乞讨, 寄希望能从别的民族和别族文化那儿讨得些残羹冷炙来填饱我们的辘辘饥肠。

二:问题的探讨及解决的思路
常识告诉我们:药补不如食补。

我们通过研究知道, 人类的生存需要哪些营养元素, 就觉得将这些元素提炼出来, 让人直接服用下去而不用吃饭, 可以让一个人健康、长寿, 毫无疑问, 这种想法, 完全是一种愚蠢的想法。

但我们在政治、道德领域长期以来就在干这样的事, 我们觉得这样孩子们就不会为挑食而营养不良了, 就会茁壮成长了。

很多人认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越来越艰巨的任务, 从目前的教育者本身的传统文化功底薄弱这一角度而言, 确实如此。

但从其他几个方面来看, 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 显然开展得还很不够。

首先, 教育制度的问题, 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特点是目前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大敌人, 但功利主义的特点也可利用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只要升学考试中传统文化素养的比重提高一点就解决问题了。

然而,我们却没能这么做。

其次, 被教育者的吸收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很容易就接受了西方的文化观点? 不见得是西方文化本身比中国传统文化强大, 但其文化传播和接受方式比我们要更加高明和人性化。

换句话说, 我们的食品营养价值再高, 缺乏色、香、味,也不问不同年龄人的消化功能的差异, 直接用水煮煮逼人食用, 自然没人爱吃。

虽然像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垃圾食品都是西方人发明的, 但他们推销时花足了功夫, 把它和文化联系在一起, 色、香、味俱佳, 努力以迎合大众的口味, 当然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美国建国仅仅二、三百年, 又是个民族大杂烩的国家, 其文化的现代化程度是远远领先于世界的, 却深知文化历史感对于维系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历史文化与整个欧洲的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 营造出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绵长感觉。

他们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 遵循认知心理学规律, 从每一个公民的幼年开始贯穿其一生, 让美国公民对自己的国家充满文化的优越感。

必须指出的是,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在于使我们的青少年有多么深厚的古代文化功底, 关键是掌握传统文化之精髓。

我们弘扬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未必要考虑应该从“四书”开始, 还是从“五经”开始, 可以考虑从“传说”和传奇入手。

设立专门的机构去收集、传播各种传说、神话故事、民间传奇, 内容越丰富越好, 让青少年有仿效的道德榜样, 耳熟能详的道德故事, 自豪的夸耀自己的民族英雄。

这一方面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是在儿时不知不觉地听睡前故事时扎根于灵魂深处的。

最后, 直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元素不知不觉地补充到青少年的灵魂(其实不仅仅是青少年的问题)之中, 让青少年养成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元素成为习惯。

一方面重视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有些必要的形式, 把抽象的传统文化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和活动。

我国传统道德的教育手段之一就是树立一些有形的象征, 比如孔子像、祠堂、牌坊等等, 宗教传播也有着这一特点, 教堂、寺庙等都是赋予了虚无缥缈的寄托于一个有形的皈依对象, 西方法庭上的法官、律师的特定装扮都有类似的作用。

今天,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之外也应该有自己特有的传播场所和精神象征, 例如, 民族传统的节日, 如
[ 4]
农历五月五, 巧加引导, 组织丰富多彩纪念屈原的活动,就可以使得少男少女们懂得追求美好生活和爱国主义是一致的。

仅从历史或道德教育而言, 我们有很多现成的资源:纪念堂馆。

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结语
今天教育界“创新”、“与时俱进”的口号不绝于耳, 如何创新, 如何与时俱进才是关键! 根扎得愈深在春天就能够散发出愈多的新枝新叶,因此,我们必须回过头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并以正确有趣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的青少年们。

毕竟“贫血者”是跟不上历史发展的脚步的。

所以,愿我们的教育者在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时,能够更生动、更活泼、更有形化,杜绝口号式灌输;同时,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及解析,帮助青少年摆脱德育的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