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几种时空处理的美学效应

电影中几种时空处理的美学效应
电影中几种时空处理的美学效应

比较电影中几种时空处理的美学效应

1、线性时空结构

这是影视创作中最基本的时空结构方式。这种时空结构方式依照事件进程的自然时序组织情节的时空,推进剧情。通常以时间为轴线,展开事件及人物性格的发展进程。线性结构的影视剧情节完整,讲究起、承、转、合,情节与情节之间有紧密的因果关系,所以剧情发展具有严格的逻辑性。由于脉络清晰,叙事性较强,矛盾冲突集中,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和顺序,这类结构的影视剧非常受普通观众的欢迎。好莱坞电影就采用了这一结构即:“时间的统一(连续性时延或间断但保持内在一致的时延),空间的统一(明确的地点),以及动作的统一(清晰的因果关系)来划分场景。段落的边界则用标准化的标点符号——叠化,淡变,划来标示。”1这就是古典好莱坞电影中最著名的叙事线性结构。在线性结构里,叙事作者和观者都期望建立一种和谐一致的情节动作时空,前后两个镜头、两个时空应有逻辑的关系,顺承观众的惯性感知,以避免观众产生混乱的时空感。这样,观众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是受影片控制的,而影片的讲述者则隐藏不见,好象是故事在讲述故事自己,情节的顺畅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好莱坞的影片和一般的电视剧基本上都是这种时空结构。因为重视情节的曲折及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人物刻画方面往往被忽略,常出现类型化、符号化的人物形象。另外,人工安排的痕迹较重也是此类作品的缺陷之一。法国著名编剧阿伦·罗勃一格里叶曾说:“大家都知道老式电影的线性情节,即把观众早己料到会发生的事情连成一串,一个环节不缺……实际上,我们的心灵比这走得快——有时也会走得慢一些。心灵活动的方式更多样化,内容更丰富,但不是那么肯定:我们的心灵会跳过一些情节,会准确地记住一些‘不重要’的细节,还会重复和倒回去。心灵的时间有它自己的特性和间隙,有它自己的癖好和暧昧的地方:我们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灵的时间,因为它是我们的感情的速度,我们的生活的速度。”2罗勃-格里叶的评论一语中的,也代表了部分观众的想法,他们并不满足于屏幕上编织的戏剧性的,圆满结局的故事。但是这些观点并不能否定顺序式时空结构的艺术价值,这种结构的影视作品仍然拥有最广大的观众群。

2、时空交错式结构

现代电影人急切地想在电影中实现所有现代艺术(包括文学、戏剧、绘画、诗歌)的表现,在电影风格上追求“光的写作”、“作者”意图以及“纯电影”形式。因为现代电影的中心议题已经不是古典时期的一个简单故事,而是对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类状况作出描摹和判断,线性时空的叙事显然难以完成这一任务,它有赖于对叙事时空结构进行改造,于是叙事时空和叙事形式成了现代电影人探索和追求的主要目标。

时空交错式结构在这一背景下逐渐显影,从现代电影的领军之作《公民凯恩》中可以得到印证。

电影《公民凯恩》讲述的是美国一位报业巨头凯恩的生活经历,他是一个自相矛盾,引起争议的人。这部影片详细描述了主人公漫长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但它没有按照经典电影叙事模式来引起悬念和戏剧冲突:即主人公希望得到什么以及如何得到?而是另辟奇径,以一种开放式的、散状的叙事时空来组织电影。在《公民凯恩》中,主人公在影片一开始的新闻短片中就已经死去,我们不得不根据其他人的观点来拼凑他的一生:监护人撒切尔的回忆、属下伯恩思坦的回忆、朋友利兰的回忆、妻子苏珊的回忆、管家的回忆以及记者的追踪调查和新闻短片等。影片中有若干个不同时空的讲故事者,每人讲一个不同时间的凯恩的故事。这种叙述的手法也迫使我们去评价每一位叙述者的倾向性和偏见。

从《公民凯恩》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多重叙事时空。它拥有若干个叙述层面,各个层面之间跨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为观众展现出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性内容。从监护人的叙述中,观众看到的是一个自负的、不听话的、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在助手的叙述中,凯恩是一

个精力充沛、头脑灵活的成功商人;在朋友的叙述中,凯恩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在妻子的眼中,他是一个缺乏爱的人;在管家那儿,凯恩是一个孤独、暴躁、不可接近的神秘老头;新闻中,凯恩是美国的传奇人物。这些叙述层面看似是零碎的、散乱的、没有逻辑性的,而实质上,这些叙述层面都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直指、聚焦一个核心:公民凯恩这个人。围绕着这一核心,各个叙述层面都在发挥自己的作用以最大可能“组装”起公民凯恩这个“相对完整”的形象。

这也是现代电影的一个明显的特征:以对“人”、“人性”的关注替代了好莱坞对“情节”的专注。如果按古典叙事,《公民凯恩》必然呈现一个线性的时空结构和完整的清晰的凯恩形象以及他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个形象和故事是电影的一相情愿的产物,也是观众被动接受的形象和故事。而现代电影采取交错式时空叙述,公民凯恩丰富了、复杂了、不可明确言说了。银幕上的一相情愿的描述和展现,变成银幕内外之间的互动联系,观众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了主动组装、建构人物,得出各自心中的凯恩形象。现代电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邀请观众参与电影创作,一起完成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的表达,从中体验艺术创作的特有意味。

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的时空交错式结构跟《公民凯恩》基本一样。它的聚焦核心是“人性本源”,它的叙述时空是四个,武士的叙述展现出他为情为义而勇敢地杀死了那女人的丈夫;女人自述她被逼受辱之后无法承受丈夫鄙夷的眼光而误杀了他;丈夫的死后鬼魂说因他不能忍受武士的狡诈和妻子的不忠而自杀;旁观的樵夫证实两个男人是在女人的调唆下不得已而拼杀中偶然丧命,这看似客观的证词却又被樵夫偷拿凶器而显得疑窦丛生。这四个叙述层面都毫无疑问地指向了一个“焦点”:真实。这种真实在《罗生门》里,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是不一样的。那个“发生在遥远森林里的事件的景象都被重新改造,以便适应他给自己塑造的理想形象。”1影片以这种特殊的叙事时空告诉观众:所谓历史、所谓真实永远是搞不清的客体,透出强烈的危机感和内心的困惑和焦灼。这种由不可知论导致的困惑和焦灼就成了现代电影的表现重点。

交错式时空结构在电影史的发展中一直没有中断,对电影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以中国近年电影论,从香港导演关锦鹏的电影《阮玲玉》到内地导演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其时空交错式结构的应用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他们的时空交错中,少了些多义性,而多了些明确性。这无疑减少了这类电影表达的深刻性、复杂性和哲理性。如张艺谋在《英雄》中,采用了几个时空来描述刺秦的过程,这本应增添电影核心内容“刺杀”的歧异性、暧昧性和复杂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几个叙述时空轻易地被秦王一一点破,最后还达到了一个明确的大统一的结局。这显然是一种叙事策略的失误:企图使用这类多重叙事时空来完成一个单义的线性叙事,观众看了并不满足。由此看出,电影的叙事时空与电影的表达密切相关。选择一种叙述时空,就选择了一种电影表达方式,而这种表达方式即携带了电影的某些风格特征。

从以上对几部影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时空交错式结构在各个叙述层面、在对主题的表达有其非常明显的特征,现归纳如下:

第一、时空交错式结构都有若干个叙述时空构成,各个叙述时空包含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新闻、有资料、有小故事、有评论等。这些叙述层面叙述的内容之间是不连贯的、有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但同时每个叙述层面又呈现一定的独立性。它们象念珠般的被串联起来,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连贯性,由它们组成一个影片的多个部分,就象一个生命的细胞一样。

第二、这些叙述层面必须“聚焦”一个核心,它们虽然看似是杂乱的、无续的,但它们都必须因核心而存在,为核心而服务。这个核心通常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思想。而这些叙述层面和核心并不导致一个必然的明确的结果或结局,也就是说,时空交错式结构并不会有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上的结尾。这如同现代电影导演费里尼的观点,“我认为讲述一个有结尾的

故事是不道德的,因为你在银幕上一表明结局,你就抛弃了观众……反之,如果不给他们安排什么愉快的结尾,你就能引起他们的思考,你就能消除这种沾沾自喜的安全感,然后,他们就不得不自己去寻找他们自己的答案。”1

第三、由此而来的结果是,观众在接受这种叙事时空时,会有一种主动参与影片的冲动。因为这种时空结构为影片意义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为观众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白。它提示我们,也许电影应该具思辨性,它可以象其他艺术一样,要求观众采取一种新的活动方式:他们的敏锐的目光必须从物质的东西开始,然后转向精神世界。

3、套层时空结构

如果说时空交错式结构的电影以淡化情节、淡化故事而取得丰富表现视角来赢得自身特点的话,套层结构并不排斥故事和情节,它把重点转向了如何讲述故事、如何讲述复杂的、有意味的故事。它一般都含有两个叙述层面,一个是此时空的故事,一个是彼时空的故事,两个故事交替行进中互有渗透。我们看的有些“片中片”的电影就属于这类叙事结构。如《8 1/2》、《最后一班地铁》、《w的悲剧》、《莆田进行曲》、《法国中尉的女人》、《改编剧本》、《时时刻刻》等。他们涉及的主题几乎都是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总是给我们讲述一个电影人或艺术家的故事,再由电影人给我们讲述另外一个故事,影片中的人物同时既是演员、又是角色,他们的双重身份引领着两个叙述层面的展开。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由英国著名戏剧家哈罗特·品特编剧、卡雷尔·赖兹导演的一部典型的套层时空结构的电影。它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基本忠实小说原著《法国中尉的女人》里的故事,在维多利亚时代,贵族青年查里爱上了一个孤僻、怪异、有着坏名声的底层姑娘萨拉,查里在困境中拯救了萨拉,并以为萨拉是自己的最爱,于是他抛弃了自己的未婚妻,去寻找萨拉,萨拉却为了自由远走他乡。三年之后,他们再次相遇,有了一个幸福的结局。另一个故事是扮演查里和萨拉的男女演员安娜和迈克的故事,他们在拍摄电影过程中互相吸引、爱慕,他们虽然各有家庭,却无法阻止爱和欲望。在《法国中尉的女人》萨拉的怂恿和鼓励下,安娜在迈克的苦苦追寻下悄然消逝。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里,电影演员安娜和迈克是一个叙述层面,小说中的萨拉和查里是一个叙述层面,两个叙述层面在叙述关系上不是独立直行的,而是呈现出一种交融和渗透的关系。两个时空、两个叙述层面互为文本、互为参照,它让我们从这样的参照和比较中,来深刻认识人类两性关系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之后,会有什么改变,会有什么传承。

小说中的人物萨拉,是一个独立、倔强、不为命运所左右的女子。在英国那个古老的小镇里,她不为自己低微的社会地位和遭受的歧视而自甘沉沦,而是勇敢地生活在自己营造的一种自由生活中。在她遇见贵族青年查里时,她并没有因为一时的爱和渴望而改变自己对自由的追求:在那个自由世界里,她本身不被别人所决定,而为自己所决定。电影中的演员安娜是一个美丽、有才气的我行我素的女子,她有丈夫,但她又和剧组演员迈克发生感情。她享受、徘徊、游移在两种感情当中。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在演完了萨拉之后,安娜认同了萨拉的做法:为了维护自己的自由,她离开了迈克。两个相隔几个世纪的女子,在面对同样的难题时却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自由”这个命题,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冲刷和洗涤,依然困惑、制约着人类。

在两个叙述时空相互渗透时,安娜和迈克的身份也隐约发生着错乱。在他们不断深入地演绎萨拉和查里这两个角色时,不自觉沉浸到当中去,以至于以为自己就是萨拉和查里。在影片结束时,安娜终于脱下了扮演萨拉所戴的红色假发,她长时间地注视着镜子里的自己,她不确定在自己身上,有多少成分是萨拉的,有多少是安娜的。最后她选择了萨拉(亦或是安娜),毅然离开了迈克。迈克追上楼来,对窗户大喊:“萨拉!”,显然,迈克无意识当中也把自己当成了查里,而把安娜当成了萨拉。此时,谁是角色、谁是演员已经界限不清,而究竟是“戏如人生”呢?还是“人生如戏”?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存在于何处?

如果《法国中尉的女人》不采用套层时空结构而采用古典线性叙事手法,它带给我们的要么是几个世纪以前的通俗爱情故事,要么就是一个演艺圈里偷情的故事,而不会给我们呈现出这样一个历史的广阔视角,来探讨人类永恒问题。

类似的影片《最后一班地铁》讲述了一个戏剧《失踪的女人》的故事和一个排演这出戏剧的演员们的故事,两个故事对照、辉映,折射出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多变的关系。当代电影《改编剧本》讲述了一个小说的故事和一个在改编小说时发生的故事,两个不同的叙述层面呈现出一个女人“两个面”,即书写的女人和真实的女人差距到底有多大?《时时刻刻》则在三个叙述时空上讲述了三个女人的故事:20英国女性作家弗吉尼亚的创作故事、五十年代美国小镇上家庭妇女布朗太太阅读弗吉尼亚的故事、2001年美国纽约出版商克拉丽莎出版弗吉尼亚的故事,三个故事如三条涓涓溪流,时而汇合、时而分流,互相参照、互相诠释。不同时空中的不同人物被一本小小的书所联结,为“女性主义”这个大话题做了一个小而精致的注解。

至此,我们可以给套层时空结构分析归纳他的主要特征:

首先,两个叙述时空呈现出互为参照性、互为文本。他们都呈片段性,他们在交叉行进当中,互有渗透、互有隐喻,为影片主题的表达提供了更广泛的视野和更深刻的依据。

第二、由于两个叙述层面的双管齐下,为电影主题提供了多种诠释方式,使得这类影片的主题都具有双重或多重意味,并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第三、观众在接受这类影片时,会得到更多的除故事之外的含义和感受。电影似乎可以和文学、戏剧一样,脱离通俗娱乐的领域,取得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等的地位。可以展示出书写的人生和真实的人生两种况味,质疑“人生如戏”或“戏如人生”的断语。

4、拼帖式时空结构

电影发展到今天,距离现代电影的兴起已有半个多世纪了,现代电影的遗迹多多少少还会存在,但不象那个时代那样带着艺术的光环一统天下了。当下的电影更多的呈现出后现代语境中艺术的双重特性;一方面,电影人仍以前卫的姿态对古典、现代电影进行大刀阔斧的破坏和变革。另一方面,电影和其他大众文化一样日益散发着媚俗艺术的气息。时空结构在这时,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拼帖式时空结构,并涌现出一批这样的电影,如《低俗小说》、《杀死比尔》、《重庆森林》、《东邪西毒》、,《堕落天使》、《时间密码》、《两根大烟枪》、《坑蒙拐骗偷》、《正面全裸》、《爱情麻辣烫》、《花眼》、《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

拼帖式时空结构最大特征来自它的随机性叙述,它也有若干个叙述时空,但这些叙述层面似乎是在自说自话,因偶然性随机进行,相互之间并不发生任何关系,影片中消逝了叙事的连续性和情节逻辑性,出现了碎片化倾向。这种倾向与这个机械复制时代密切相关,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拥有复制的艺术作品,可以在近距离内逼视它的一切隐秘的细节,于是艺术作品的“光环”消失了,它的“崇拜价值”严重下降了,而它的“展览价值”则大大增加了。”1于是,当代电影也就越来越走向“展览”艺术。

《低俗小说》讲述了三个老掉牙的黑帮故事:一个是黑帮手下陪着老板的女人出去,但他是不能碰她的——影片《棉花俱乐部》和《复仇》里都有类似的情况;中间那个故事,那位拳击手为了交易应该输掉那场比赛,可他没有那么做——同样是最古老的故事;第三个故事多少有点象《杰克逊行动》以及乔·西尔弗的所有影片的开场三分钟——两个杀手出现,准备要干掉什么人。三个故事不是分开来讲,也不是有逻辑点的组接,而是将几个故事打乱、压缩、凝练并整和到90分钟电影里。《低俗小说》的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的全部想法就是要讲这些老掉牙的故事,他们走到哪就跟到哪……我在影片中采用的规则与小说家写小说时一样的,你可以照你想用的任何方式来讲那个故事,并不是说非得直线性叙述。《低俗小说》、《水库狗》如果是直线叙述,其中的趣味会大大的消减。”2

看来,昆汀看重的是影片的趣味性、观赏性和节奏感。在几个叙述时空的拼帖中,传统意义

上的讲故事已经成为一门没落的艺术,故事本身也已走了样:没有前因、没有后果、没有背景、也没有预示,有的只是情境和紧张的场面。观众在接受时,那些最有光彩的故事核心毫无疑问的会控制观众的视听感官。

菲吉斯的电影《时间密码》则做了另一种尝试:他讲述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四个故事,而且他把一个屏幕分成四个空间,同时上演四个故事,好莱坞女演员罗丝和同性恋人劳伦情变的故事;罗丝和导演亚里克斯偷情的故事;亚里克斯和妻子婚变的故事;劳伦和亚里克斯复仇的故事。四个故事按时间顺序平行展开。菲吉斯没有剪辑、没有删减,他把拼帖和选择的任务留给了观众。展示在观众面前的一幅好莱坞演艺圈的众生相,四个画面揭示了更多的秘密和故事,展现了故事的各个方面,以及纵深方面的内容,使观众了解了更多的故事后面的故事,窥视到生活各个角落中的真实和无奈。观众可以参与到电影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选择观看点和省略部分。

四个画面从四个角度讲述了与四个人有关的核心故事,这使得我们想起黑泽明的《罗生门》中的四个时空叙述的故事,《罗生门》中更带有叙述人的主观色彩,四种不同利益驱使下的主观叙述使得真相模糊,事实具有了多样性。而在《时间密码》中,四种时空更具有客观性,客观描述了一种谎言无处不在的世界。这样的叙述带来一种多义的、混乱的、绝望的生存状态。

香港导演王家卫也比较擅长在一部影片中讲述更多的东西,从他几乎所有的影片中都能看到这种印记。从《阿飞正传》、《堕落天使》、《重庆森林》、《春光乍泄》到《东邪西毒》《花样年华》,无一不是试图讲述两个以上的时空故事。但他对待故事的态度既不是细心描摹,也没有被围困在故事的藩篱中。王家卫不会为故事情节的组织花费过多的心血,他会刻意利用一些“零乱的、灵动的片段”,创造一种氛围,讲那些跟故事发展关系不大的事情,给一些容易引起观众惊异的人物或情节“舔油加醋”,来吸引观众的视听。他只有冲破严整的故事形式,以偶然的擦肩而过来拼帖故事与故事的过渡,才能暗示出“人生无常”的世界真相。拼帖式叙事结构为我们展览出的是一个现象世界,而非一个意义世界。在平面化的狂欢中,拼帖式叙事策略与新兴艺术MTV密切联系在一起。MTV就是将最精华、最吸引人、最亮丽的部分聚合在一起,形成了以最少时间实现最大审美价值的时尚艺术。这实际上将艺术勃勃生气的原生态所允许的粗糙、缺陷彻底剔除,留下了零散的精致片段。那么,电影中的零散片段能否实现电影艺术对整体与同一的追求呢?

我们来看拼帖式时空结构的特征:

首先,在拼帖式时空结构里,几个叙述时空都呈片段化、零散化,抽取了故事的核心和精华而放弃了故事的背景和状态。几个叙述时空的转换都通过偶然性、或任意的拼接来完成。叙述时空之间呈并列关系。

第二、拼帖式时空结构进行的是现象的组接而放弃了意义的追寻。它努力试图通过对拼凑的部分来隐射整体,但它又不自信。于是影片的主题就处在尴尬的位置:碎片拼帖出了某种意义或思想,却不能言明。

第三、观众看到的是一场展览、一场“集锦”的演出:“几股本质各异来源不同时空的事件汇入为一场同时展观的演出,电影展现的一幅全景,是闪烁不定明灭变化的星座,他们的交错和迭和就是段落与情节的内在运动结构。”1观众在最短时间得到最多视听刺激。过去的电影艺术一直渴望着能象史诗、文学一样,承载更多的东西、承载更多的大人物、大主题,而当下,电影把这种承载延伸为对小人物、小主题的拼凑。

5、非线性时空结构的审美意味

时空交错式结构、套层时空结构、拼帖时空结构都是相对古典线性叙事而言,它随着现代电影的兴起而出现。可以说,它是作为一种现代电影方法引入电影创作的,它对近半个世纪的电影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到今天,作为一种现代电影方法的延续,非线性时空结构也

是最富个性的电影表现方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表现方法,非线性时空结构的审美意味何在呢?

首先,非线性时空结构能够充分体现电影的特性。电影艺术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看的艺术”,它能看见物质现实、看见人类的心理世界(如潜意识、梦境、幻想)、看见现实的特殊形式(如灾难、战争)、看见在视觉正常情况下无法看到的东西(大致无法看全、小至无法察觉或转瞬即逝的东西)、还能看见过去和将来。电影“摄影机成了杂食动物,它似乎吞食一切:虚构故事、纪实素材、笔记、小说片段、诙谐幽默的评论和动画形式的滑稽模仿——无所不包、无奇不有。”2电影蒙太奇可以将这些“看”与“看”之间毫无痕迹地联结在一起,也能自由地将多重时间空间进行瞬间转换。这样,现代电影成了名副其实的综合艺术,电影既可以象哲学一样思考,也可以象文学一样讲述有意义的故事,还可以象史诗一样,承载尽可能多的内容。在电影的自由时空里,你可以在这一秒眼见300年前的历史而在下一秒回到此时此刻的情境,也可以在同一时间下观看到不同空间发生的故事,观众可以体验到在别的艺术中无法体验到的这种视觉享受。

第二、我们说非线性时空结构是一种更富有个性的电影创作手法。在这类结构电影中,我们更容易发觉作者的影子。因为在古典叙事电影中,叙述者几乎是隐而不见的,而且也只有较弱的自我意识。非线性时空结构中主观性往往甚于古典叙事。我们在《公民凯恩》、《罗生门》里看到了作者对人及人性的思考,在《最后一班地铁》、《法国中尉的女人》、《8 ·1/2》里看到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述,在《低俗小说》、《重庆森林》、《时间密码》里我们看到作者对当下生活状况的敏锐挖掘。电影创作中,这种个人表达的急切、眼光的独到和真情流露的圆润为电影的艺术性增色不少,使电影的严肃性不亚于当代的其他艺术。

第三、非线性时空结构赋予电影更深刻、更复杂的主题意味。它并不是一种“万花筒”般的杂文方式,它只是将现象的单纯描述置于观众面前,而将多维的反思隐在其后,我们可以看到附加在故事的简略交代和阐释上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含义。多重时空不仅需要对本文、故事的理解,还要求对隐含意义的读解,一种更高层次的阐释。站在传统美学的立场上,“歧异性曾被哲学家称作能挣来好名声的特性”3因此古典叙事之所以被认为是劣等的,是因为它主题的确定性和明白无误。而多重时空、非线性时空带给电影的歧异、多义性,无疑为电影艺术带来新的审美意味。

我们从线性时空、非线性时空在众多电影中发挥的不同凡响的作用中可以看出,电影的时空结构已经远远超越了其技术和技巧层面上的意义,它们自身有可能具备一种更为深刻的美学意味,可以采用最佳结构手段彰显电影叙事的艺术魅力。正是这一点格外引人关注,为电影人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为电影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

1 【美】戴·波德威尔著、李显立等译:《古典好莱坞叙事:叙事原则与常规》,载于《世界电影》1998年第2期,第8页。

2【美】霍华德·劳逊著、齐宇齐宙译:《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365页。

1【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邵牧君译:《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352页

1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邵牧君译:《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341页

1 【德】瓦·本亚明著、张旭东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载于《世界电影》1990

年第一期,124页。

2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论》,载于《世界电影》1998年第二期,123页。

1【匈】伊芙特·皮洛著、崔君衍译:《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第83页

2 同上,第119页。

3 [美]戴·波德威尔著、李显立等译:《艺术电影的叙事》,载《世界电影》2000年第6期,第39页。

浅析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浅析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摘要:暴力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在文学艺术中乐意且擅长表现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由表现暴力而发展上升为一种暴力美学。文章通过对动漫电影中暴力美学的形成与存在的缘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揭示了动漫电影中暴力美学的实质,以及如何客观地去对待暴力美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暴力;电影;动漫;社会道德 《STEAM BOY(蒸气男孩)》,《Cowboy Bebop 》,《DN》,《罪恶之城》等这几年上映的动漫电影,只要其单纯可爱的动画角色被加入暴力成分的动漫作品或是被贴上了暴力美学的标签,就令现代青年人趋之若鹜,就连一些新推出的络游戏产品,也争先恐后以“暴力美学”作为卖点。动漫、暴力成为这些新媒介虏获大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原因。 一、何谓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Violence esthetics)是指发掘、夸饰强力美学中强力审美形式的一个美学分支,它侧重强力视听的审美趣味和形式探索,由于过分强调强力视听审美形式,强调强力对人或非正义一方的安全及利益有害的“破坏性”展示,从而忽视或弱化了美学核心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暴力美学包括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的暴力美学。 人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包括对力量的追求,人的力量可以作为审美对象被纳入到艺术中。但如果将这种追求夸大到不合适的地步,对强力百般推崇,就会产生通常意义的暴力作品。暴力是人的力量的一种表现形态,但人的力量不都是暴力,暴力以外存在更具审美价值的其他形式的力量。例如,有时人的力量可以通过正义和邪恶的斗争展示出来,在其展示过程中,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划分是清楚的,给人比较纯粹的美学上的感受。 暴力美学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主要指电影中的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与暴力美学相关的一类作品有共同特征,那就是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感。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电影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从来不是暴力美学的关注热点。至于动漫作品中对暴力内容的表现,它在心理学上的根本机制与电影的表现有共同之处,即都根植于人内心的欲望,那就是人类天性中的一对矛盾但是紧密相伴随的心理情结:对死亡的恐惧和攻击的本能。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2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3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4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5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6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7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8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9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10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11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2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13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14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5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16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17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18 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20 A Study of the Human Relations in Sons and Lovers 21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 22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23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24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25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 26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27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28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2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30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31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32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33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34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35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36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37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 38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39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 40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41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电影概论复习笔记

电影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篇:电影艺术概论 一、电影的本体界定 电影是一门技术——电影综合了图像技术、音响技术和后期制作技术等多种 技术手段。 电影是一门艺术——综合了影像、文学、音乐、表演、科技、工业、商业、 社会科学等诸多特征的综合艺术。 电影是一种产业——电影是能够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 电影是一种娱乐消遣的产品——看电影与阅读一本小说,听一场演唱会,看 一场魔术表演等等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在感情、感想、感官方面的所得,都是一样的。 电影是一门学问——国内外有很多的高校都有专门研究电影的学科和专业 电影学。 二、电影的基本特性 1、时空与综合性 时间艺术:音乐、文学 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 时空艺术:戏剧、舞蹈、电影、电视、魔术、杂技 第七艺术:电影也被称为“第七艺术”,是位列传统的文学、建筑、音乐、 绘画、雕塑和舞蹈之后一种新的艺术。 电影综合性的具体体现:时间与空间、技术与艺术、声音与画面、各种艺术 元素 2、逼真与假定性 逼真性的体现: (1)故事、逻辑性、情感要贴近真实的生活 (2)场景、道具、整体氛围要符合真实的年代 (3)演员的表演要真实可信 (4)特技的制作也要真实可信 假定性的体现:假定的时间、假定的空间、假定性不等于虚假性 3、造型与运动性:摄影机的运动、被拍对象的运动 4、商业与大众性 电影的商业性体现: 电影是一种供大众消费的商品 电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求得高回报率 电影能够促成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电影的大众性体现:

电影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才可能取得高票房 电影是大众欣赏的艺术而不是小众艺术 三、电影的媒介特质 1、光线 光源划分: (1)自然光:阳光、天空光的照明; (2)人工光:灯光的照明。 作用划分: (1)主光:照亮被摄主体的主要光线 (2)辅光:辅助照亮被摄主体阴影的光线 性质划分: (1)硬光:直射光,一般用作主光; (2)软光:散射光,一般用作辅光。 位置划分: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底光 2、构图 含义:构图指的是画面的结构和布局,也就是画面中各种元素的位置关系, 组合结构。 构图的基本元素: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 主体:画面表达的主要对像和主题思想,也是画面的构图中心,主体可以是 人或物,也可以是个体或群体。 陪体:画面中与主体紧密关联构成一定情节的对像,帮助表达主体的特性和 内涵。 3、色彩 色彩的基本特征:色相、色调、明度、纯度 色调在电影中的作用: ①喧染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的心境。 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③表现作者的诗意和浪漫、抒情的色彩。 ④形成影片特殊的风格和韵味。 4、声音 声音的种类:人声、音乐、音响 声画同步:音乐与画面情绪一致,节奏一致,主题一致。音乐在这里是为了 更好地烘托和喧染画面的内容,它附属于画面,与画面是一种“合一”的关系。声画对立: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的影像内容所呈现出 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 声画对位:音乐并不仅仅是具体地、简单地、机械地解释画面的内容,它与 画面不是那种“合一”的关系(当然也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与画面犹如两条平行线,与画面是一种“并行”的关系。 四、电影的分类 四大类: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 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旧好莱坞(也称经典好莱坞)阶段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旧好莱坞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MPPC)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这一模式直到新好莱坞阶段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 由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是一个缓慢发展渐进的过程,为了便于比较,这里先把旧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总结如下: (一)旧好莱坞的戏剧电影美学特征 旧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一种戏剧电影的美学原则,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1.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 2.在戏剧化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确立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

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3.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4.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例如在奥逊.威尔斯的不朽杰作《公民凯恩》开始时,镜头从报业大亨极尽豪华的“天堂庄园”的大门和大门上“禁止入内”的警告牌缓缓移入,最后则用一个慢慢拉出庄园大门的反向镜头结束全片,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完成了封闭型的循环。 (二)关于旧好莱坞的类型片 20世纪30—40 年代是美国好莱坞的全盛时期,这期间在好莱坞影片创作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则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实质上它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这种规范的电影的实质就是运用一切能够抓住观众视觉和心理的电影表现程式,它常常要比个人构思的有意识追求艺术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观众的兴趣和道德标准。类型片是好莱

电影艺术中所呈现出的暴力美学

电影艺术中所呈现中的暴力美学 摘要:“暴力”和“美学”,原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们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暴力美学”,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不少热门影视作品、新版卡通书、动画片、电子游戏纷纷以此作为招揽,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不仅与时尚和消费有着密切的瓜葛,也成为被争相阐释和检审的对象。本文以“暴力美学”为切入点,找出它的真正含义及确切的特征,简述“暴力美学”在电影领域的发展史,并简析它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动态发展中的“暴力美学”现象有所触摸和把握。 关键词:暴力美学大众文化艺术影响美感 “暴力美学”近年频频见诸报纸、杂志、网络,并成为电影评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1993年华人导演吴宇森赴好莱坞发展,并以《终极标靶》(1993)、《断箭》(1995)两部电影将他特有的“吴氏暴力美学”带到好莱坞,引起美国三大电视网的热烈讨论。1994 年戛纳电影节上美国鬼才导演昆廷·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以一部暴力美学风格的电影《低俗小说》(Pulp Fiction)击败众多世界知名导演的参评作品,获得金棕榈大奖。一时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西方许多导演纷纷效仿,跟风之作频出,掀起了一股电影暴力美学潮流。 如今,随着暴力成为当代商业电影主要叙事模式之一,暴力美学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影院线的先进设备给了它更多的视觉表现空间,近20年来“暴力美学”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的休闲文化生活中,后工业时代的都市人群忙碌而疲惫,对休闲生活往往追求娱乐厌烦思考,“暴力美学”恰恰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1.“暴力美学”概念简述 所谓电影美学,就是美学原理在电视、电影领域的运用,暴力美学是电影中的语言。在向观众表现暴力的基础上运用美学的原理以及导演的美学修养。加之美学的因素,把暴力美化,使观众在视觉上可以接受导演们所表现出来的暴力感。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具有电影史意义的叙述风格形态,主要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性的暴力行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感,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被大大减少。在一些电影中,实施暴力的人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二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展现给观众赤裸的暴力镜头。以上的两种暴力在影片中表现的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人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因此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表现也是大不相同的。暴力是人的力量的一种表现形态,但人的力量不都是暴力,暴力以外存在更具有审美价值的其他形式的力量。表现和描述,其实影片中暴力的美化。是对美的另外的一种理解。另外的一种对美的诠释,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暴力的期待。是本能的一种想象性的满足。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观

电影中的悲剧美学

电影中的悲剧美学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曾经指出 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能成为它所成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关于黑色幽默的说法,正确的是 答:黑色幽默以荒诞消解了传统喜剧的滑稽,以沉痛的无可奈何的苦笑替代了传统喜剧轻松开怀的笑。;黑色幽默以荒诞性消解了传统悲剧的严肃性;黑色幽默以绝望的惨笑替代了悲剧的痛感,大悲转化为大笑;黑色幽默中,人物的悲剧抗争精神转化为无可奈何地顺应 对于悲剧主体,尼采说过 答:当不可能骄傲的活着时,就骄傲的死去;自由赴死和死于自由,当肯定自己已经不合时宜了时,就做一个神圣的否定者,这说明,他已经理解了生与死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麦克白》、《理查三世》中的主人公 答:都是以"恶"的面目出现;在激烈的悲剧冲突中,表现他们特别的意志和力量;在激烈的悲剧冲突中,迸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有其独特的悲剧审美价值 伟大人物的悲剧性具有高出一般人的 答:社会价值;审美价值 电影《天使之城》中,赛斯和玛姬的爱情悲剧 答:从现象看,这是主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出现了差异,主体意志对自身行为出现了失控而产生预期之外的结果;从认识论看,这是主体的欲望意识超过了自身能力与自身现实条件允许,从而发生逆料的结果;赛斯对变成人类有明确的动机和强烈的欲望,同时付诸行动,毫无顾忌其他的因素。以至于自己的积极行为直接促成了、或参与合成了自己和玛姬之间的悲剧;是悲剧主体动物动机与结果悖反的悲剧现象 以下属于英国美学家斯马特对于悲剧看法的是 答: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的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哪怕表现出仅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使他能超越平时的自己;悲剧在于对灾难的反抗;陷入命运罗网中的悲剧人物奋力挣扎,拼命的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的包围而奔逃,即使他的努力不成功,但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 在电影《月亮河Water》中,"寡妇之家"里唯一留着长发的女人不是 答:莎肯塔拉;楚娅;杜马提 影片《爱有来生》中,陷入"两难"境地中的是 答:阿明;阿九

2021年《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 欧阳光明(2021.03.07)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 雨果·闵斯特堡 (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

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正特性就在这里,而关于画面运动的解释也正是心理学家们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照片,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

20191206 浅析电影《好好说话》中的美学风格

好好说话以理服人 ——浅析电影《好好说话》中的美学风格 影片《有话好好说》不同于张艺谋导演早期艺术性浓厚的文艺片,也不同于后期成熟的商 业片,是一部另类的黑色幽默式实验作品。讲述的是在焦虑、繁杂的当下社会里,无赖书 商赵小帅和情敌刘德龙的冲突,在偶然的情况下将知识分子张秋生拉入战局,引发了一系 列失控的都市悲情式喜剧故事。张艺谋导演回归传统的叙事手法,以反常规的拍摄手法聚 焦都市生活,令影片在喜剧外壳的包裹下形成一种沉重感,引人深思。 1.回归传统的叙事手法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多时空多视点的复杂叙述上电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话好好说》反其道而行,回归电影最基础的叙事方式,遵循故事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结构 来安排情节。开端是书商赵小帅对都市摩登女郎安红穷追不舍;接着,安红男友刘德龙率 人殴打赵小帅,赵小帅抢过路人张秋生的电脑,争斗中电脑毁坏,张秋生像赵小帅讨要赔偿;影片在张秋生竭力阻止赵小帅行凶报复、而自己却成了举着菜刀四处追杀的情节中达 成高潮;故事尾声,张秋生出狱,并通过读信与赵小帅一同完成理性的回归。 影片简化一切闪回、平切等复杂化叙事的叙事手法,让故事线索单一化,叙事简洁却环环 相扣,高潮迭起。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着力塑造着人物间的冲突,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人与法律的冲突,并将所有的冲突都导向一个简单的道理:好好说话,以理服人。 2.反常规的摄影手法 影片《好好说话》突出的一个特点是,镜头跟着人物在动,构图、景别、焦距、机位等摄 影手法成为与故事内容相符合的互相存在,使影片呈现出的状态是松弛的、随意的、效果 显著的。《好好说话》里才用了多处长镜头,不规则的构图方法,手持式的摄影技法,使 画面常常处于运动、晃动状态中,在跟随脚步凌乱快速的人物移动时,镜头自然出现了各 种上下晃动、摇摆不稳的动感,给观众一种充满焦虑和冲动的感觉。当刘德龙率众殴打赵 小帅,张秋生在餐厅仓库被逼疯,导演以动荡的长镜头带给观众一种紧张感,以及从中感 受到的无助和绝望。这种时远时近、时静时动的拍摄手法,为影片带来了都市的动荡和心 灵的浮躁感。 影片还运用了广角镜头拍摄,将人物的表情动作更显夸张、荒诞,也更加凸显出都市的荒 谬和浮躁。如影片开头用广角镜头拍摄赵小帅追逐安红的场景,广角镜头使得两人的面部特写变形,晃动的镜头、移动的背景都表现出了都市发展的快节奏和多变化。张艺谋导演把 摄影机当作表意的手段,直接参与到故事的叙述中,这样反常规的摄影手法,再现了故事 的变形与荒诞。 3.聚焦琐碎的都市故事 张艺谋导演在1997年之前的大多数影片,在叙事手法和美学风格上虽各不同,但镜头聚焦封闭、落后的旧中国山村的题材上是一以贯之的。风格倾向于压抑沉闷,并在这种故事题 材中营造着中国民俗文化气韵的罪与罚。《有话好好说》则洗尽浪漫传奇情调,聚烦扰喧 嚣的现代都市市井,着力构建一个令人目眩神迷、鱼龙混杂的现代大都市生活。 现代的都市,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好好说话》从一件小事映射了一个社会的不同人群 不同的生活态度,贴近生活本身,反映生活本身。人与人之间因为城市与乡村的交流频繁 而贴近,却也因为社会发展、流动而拉远,交流成了当下人们的奢侈品。只有“好好说话,以理服人”成了暂时解决冲突或深层矛盾的方法。

暴力美学论文1

论《杀死比尔》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内容摘要] 暴力美学现在是电影中非常流行的词语。本文从暴力美学的概念、暴力美学在影片中的应用、暴力美学的作用及其影响来对以《杀死比尔》为例分析了暴力美学在昆汀电影中的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总结出昆汀电影中暴力美学的独具特点。 [关键词] 暴力;美学;艺术;影响;美感 [引言] 在当今的电影节目中血腥场面、暴力场面越来越刺激人们的感官系统。暴力作为一种视觉上的行为。似乎在人类的视觉媒体一电影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因此。电影中暴力美学也就应运而生.“暴力”与“美学”两个看似牛马不相及的概念,其中内在却存在着很深刻的联系.成为现在电影中非常流行的词语。 [正文] 一、解读暴力美学 所谓电影美学,就是美学原理在电视、电影领域的运用,暴力美学是电影中的语言。在向观众表现暴力的基础上运用美学的原理以及导演的美学修养。加之美学的因素,把暴力美化,使观众在视觉上可以接受导演们所表现出来的暴力感。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具有电影史意义的叙述风格形态,主要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性的暴力行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感,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被大大减少。在一些电影中,实施暴力的人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二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展现给观众赤裸的暴力镜头。以上的两种暴力在影片中表现的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人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因此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表现也是大不相同的。暴力是人的力量的一种表现形态,但人的力量不都是暴力,暴力以外存在更具有审美价值的其他形式的力量。表现和描述,其实影片中暴力的美化。是对美的另外的一种理解。另外的一种对美的诠释,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暴力的期待。是本能的一种想象性的满足。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 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 二、《杀死比比尔》的暴力美学表现 乌玛-瑟曼在片中饰演一名叫“新娘”的女杀手,曾经是致命毒蛇暗杀组织的成员。她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一位叫丽水千里的朋友贴出的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十部经典杀手电影,完美诠释暴力美学

十部经典杀手电影,完美诠释暴力美学 十、疾速追杀导演:大卫·雷奇,查德·斯塔尔斯基主演:基努·里维斯,迈克尔·恩奎斯特,阿尔菲·艾伦,威廉·达福讲述一位失去一切的退休杀手约翰·威克,只身杀到纽约向黑帮寻仇的故事。影片节奏很快,镜头构图很棒插曲很带感。杰森斯坦森式的暴力美学超赞,在雨里打斗向黑客帝国致敬。 九、杀死比尔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主演:乌玛·瑟曼,刘玉玲,千叶真一讲述了一个女杀手因曾被比尔血洗婚礼而踏上复仇之旅的故事。该片包含了黑帮、杀手、血战、复仇等在动作片中常见的元素,或许应该说是昆汀本人统一的风格烙印。也是一部充满杀戮的血腥之作,加上精彩的电影配乐,构成了这一部暴力美学的经典之作。八、致命黑兰导演: 奥利维尔·米加顿主演:佐伊·索尔达娜,迈克尔·瓦尔坦,克利夫·柯蒂斯影片讲述佐伊·索尔达娜饰演一位冷酷的女杀手,她的目标是为自己的父母展开复仇,干掉毒品大亨唐·路易斯。前边比较紧凑精彩,后边感觉虎头蛇尾了,总体来看还不错。故事稍显俗套,但影片节奏紧凑,动作戏和大场面依然过瘾。七、生死狙击导演:安东尼·福奎阿主演:马克·沃尔伯格,凯特·玛拉,迈克尔·佩纳,丹尼·格洛弗,伊莱亚斯·科泰斯影片讲述了鲍勃在总统街头演讲充当隐形狙击 手暗中保护总统,演讲那天,突然会场遭到枪手袭击,总统

身边的衣索比亚主教被杀。鲍勃被当成暗杀者遭遇警方追捕,唯一的出路就是找出幕后的真凶,为自己洗刷罪名的故事。这是一部谍中谍式的电影,不过主角换成了狙击手。影片突出了阴谋论、侦探潜伏、枪支爱好者、逃生控的大爱,女主出场都很惊艳,身材太火辣。六、刺客联盟导演:提莫·贝克曼贝托夫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安吉丽娜·朱莉,摩根·弗里曼,克里斯·帕拉特,马克·沃伦,康斯坦丁·哈宾斯基,特伦斯·斯坦普,托马斯·克莱舒曼电影讲述一位青年韦斯利 所遇到的麻烦事,他有一个令人生厌的老板和一位经常忽视他的女友,直到他遇到了杀手福克斯,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紧接着韦斯利的父亲就遭到了谋杀,福克斯招募他加入进了一个秘密组织。安吉丽娜·朱莉主演影片,又美又帅,片中她动作戏都自带燃点,偶而展露红唇笑笑,又委实美得冒泡。影片虽然剧情和逻辑有点“神”,但是动作戏出彩。很多经典 片段,大饱眼福,剧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五、V字仇杀队导演:詹姆斯·麦克提格主演:娜塔丽·波特曼,雨果·维文,约翰·赫特,斯蒂芬·瑞,斯蒂芬·弗雷,詹姆斯·麦克提格,威廉·塔普利,克里斯托弗·福什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由、民主、 对人民洗脑改造、独裁政府的故事。影片很符合现代人所缺少的侠骨柔情,有很强烈的代入感,影片整个复仇计划安排的缜密精细,完美如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仅在视觉上就已经令人叹为观止。四、杀手代号47导演:泽维尔·杨思主演:

武侠电影中的美学

武侠电影中的美学 摘要 武侠电影中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元素,如张彻的暴力美学,胡金铨的人文意境,李小龙的武学之道,徐克的天马行空……艺术才华超群的电影人,凭借他们人格力量强健以及对美学元素的巧妙运用,使得中国的武侠电影一步步提高了一个令人仰望的高度:《独臂刀》的刚烈血性,《大醉侠》轻灵雅致,《龙争虎斗》以武入哲,《东方不败》飞扬磅礴,《黄飞鸿》浩然正气。武侠电影的美学意境 关键词:武侠电影美学悲剧生活丑艺术美动作美武与舞 悲剧:以《笑傲江湖》与《东邪西毒》为例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观电影《东邪西毒》时这种感觉愈演愈烈。此剧更像是关于芸芸众生的浮世绘,剧中人物都赋予了一种悲悯的味道——有人历经努力而成功,也有妄自努力而终于失败:欧阳锋一出场第一句话“很多年以后,我有个绰号叫西毒”,《百年孤独》中这句话是如此符合他性格中的虚无,符合他因虚无而幻灭的人生,他虽然玩世不恭,然而我们却能看到他内心的挣扎与苦闷;独孤求败是一个因情而放逐了自我的人,因为一生不再涉足爱恨,因为内心在不起波澜,才可以倾心于剑,而终于成为一代难求一败的剑客,然而,当看到他对着自己的影子练剑时,似乎也再现了庄子笔下那种凌波而行的出尘之美,但其内在的隐喻却毫不美好,这样的画面象征着自恋、拒绝,象征着除自己之外不再通融于任何人的心灵世界,捡起激起的滔天白浪,正是他内心压抑的情感譬喻;梁朝伟的盲武士,是那样的极度哀伤和无奈,这个角色有着很强烈的、中国武侠电影中少有的悲剧色彩,即英勇的战斗了,却因敌不过命运而终于失败得悲剧。 悲剧往往是英雄人物或美好的事物被毁灭,充满悲感,正如《笑傲江湖》,此剧是部悲剧,因为其中有很多人是痛苦的,同一个江湖,令狐冲苦于退不出,岳不群却是苦于进不去,很类似于黑泽明的《影子武士》——你不想做影武者时,别人逼你做,而你想做的时候,别人又不许你做,一直痛苦矛盾着。 悲剧的人物给予人无尽的思考。《黄飞鸿》系列中纳兰元术是个悲剧,在剧中是一个令人心折的配角,他视野开阔,武功超绝,可以说离英雄只有一步之遥,但他却始终却摆脱不了对清廷的愚忠,看到西方人对革命党人的支持,便转而帮助白莲教,最终死于黄飞鸿之手。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满足身份造就了他的悲剧。剧中有一幕纳兰元术到英国使馆抓捕革命党,门口是一个个的白莲教徒,他们的脸上不乏忠义,话语也不乏慷慨正直,可是,他们却是无知的,是一个愚昧时代的牺牲品。的确,在乱世中,不成为悲剧的人又有多少呢?正如王小波所说,无知是最大的罪恶。在面对这个角色思考完后,我们发现,我们崇高而来许多,真实了许多,成长了许多。 生活丑化为艺术美:以《黄飞鸿》为例 在武侠电影中大量使用了生活丑转化成艺术美的手法,或用丑的方式去描绘美的事物,或用美的方式去描绘丑的事物。令观众在美丑强烈的对比中得到震撼,能够思考,例如《黄飞鸿》中大量使用了这种手法来描写民族劣根性。 《黄飞鸿》民族劣根性,最具特色为严振东,同时,他也是个“混杂着高贵与屈辱、骄傲与自卑,交替着正义与反派”的悲剧式人物。影片着力表现的,是严振东一步步屈于命运的摆布,最后人格尽毁的过程,这个操一口山东话的落魄武师,带着弟子梁宽,流落岭南,空有一身武功,却连顿饭都吃不上。他决心挑战黄飞鸿,“在佛山打出名堂”,之后又寄身于

电影理论知识点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 相关概念直接参考《电影艺术词典》 电影理论部分 选择、填空;概念和术语;问题的回答和阐述; 出题原则:以基本知识为主,一般知识为辅,个别偏僻知识。 对作品、术语、观点、人物、流派的了解; 作品:著作、论文、电影作品;电影理论研究和电影批评 复习建议:点面结合;自我提问; 答题技巧:要凝练概括、准确全面;要从各个角度考虑回答问题的内容;检查、补充和推敲; 外国电影理论部分 一、电影理论发展概况 80年代总结观点:经典和现代理论(20年代~75年左右); 经典:传统美学来表述电影,作品与社会背景分离。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艺术?电影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现代: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不是语言?观众和影像的关系是什么;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称为早期电影理论; 2、 30年代~二战前; 3、二战后~60年代前; 4、 60年以后; (其实就是60年以前是经典,60年以后是现代) ※96年鲍德威尔和卡罗尔提出把现代理论分为两种:(见《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1、 60年~70年主体位置理论;主要内容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批评; 2、 80年~至今文化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是法兰克福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 以上两种理论共称为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他们认为真正的电影理论研究只开始了30年,即从60年到90年。 80年以后,他们又开始了一种“中间层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对宏大理论。即在主体位置理论和文化主义理论崛起时,另一种中间层面理论出现,坚持既要对理论从经验出发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论性。 ※结论: 1、 60年前,是小(低)理论,经验性强; 2、 60年~70年,宏大理论; 3、 80年~至今中理论; 形成多姿多彩的别具一格的电影研究,如叙事电影研究、文体电影研究、文类电影研究、民族电影研究、后殖民电影等研究等。 二、经典电影理论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风格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CHANG COLL EGE OF EDUCAT I ON 第23卷第4期Vo.l23No.42008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风格 贾晓春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中国 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思想成长、基本艺术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形成,是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巨大撞击、转向,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分裂转变的80年代。他们以完全迥异于前几代的个性化艺术表现手法,和自己独特的成长经验来关注和讲述 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追求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 美学风格 客观真实 中图分类号:J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67(2008)04-0011-03 第六代导演是指上世纪80年代后在北京电影学院或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就读毕业后,并在90年代开始电影创作的电影人,如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胡雪杨、管虎、李欣、张扬、施润玖、贾樟柯、何建军、王安全等。他们大多出生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特殊历史时期!!!大量新鲜事物的出现也使人们显得焦躁不安,无所适从,处于茫然的境地。正因为这种特殊经历,使他们更愿意以表现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和普通人的心态,客观地反映现实人群的现实生活状态,呈现出异于前几代的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第六代是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客观真实的美学效果的。 一、边缘人群的边缘处境 第六代导演以自由、随性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边缘人群的边缘处境。由于不同于前几代表现历史英雄式的人物,因此,他们的作品具有别样的美学魅力。在他们的电影里,传统观念中认为是 丑角的边缘人物成为第六代导演着力表现的主人公:流浪歌手、智障儿童、吸毒演员、小偷、暗娼等地位低下的边缘人成为第六代电影的绝对主角。而孤独、失落、迷茫、绝望、混乱则是第六电影代反复表现的影像。 纵观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不论是贾樟柯?小武#?站台#中对底层小人物挣扎命运的描述,还是路学长?卡拉是条狗#、安战军?看车人的七月#等对城市底层小人物狗一样的卑微生活的描绘,或是施润玖的?美丽新世界#中对城市民工渴望新生活的梦想和努力的刻画,还是?流浪北京#中那些漂泊的追梦人、?春冬的日子里#里精神分裂的艺术家等,这些边缘小人物在他们曲折艰辛的日常生活里徒劳地挣扎反抗,对人生充满了迷茫和无奈。而王超的?安阳婴儿#,更是让观众在极其复杂的情感中透不过气来:同情?可怜?悲悯?气愤?无奈?等等,这似乎都说不清楚。 法国著名史学家丹纳曾经指出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电影是一门极具魅力的艺术,但它又不仅是一门艺术,在中国甚至整个东方,它都与整个社会、时代交错纠缠。[1]第六代导演这种从边缘出发,展示着边缘人的个体命状态,是对第五代导演实施 文化突围。[2]自身经验使他们对这些社会转型时期的失败者或者牺牲品构成了和主流社会相对应的弱势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非常了解。所以,他们变换着任何可能的视角试图以最自然、最 收稿日期:2008-09-25 作者简介:贾晓春(1983-),男,陕西宝鸡人,西北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1.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2.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首先,贝拉·巴拉兹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其次,贝拉·巴拉兹的贡献还在于,他通过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影艺术本身的特性。第三,他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第四,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巴拉兹就已经指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我们都知道并且也都承认,电影艺术对于一般观众的思想影响超过其他任何艺术。” 3.爱森斯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和普多夫金等人一道总结和发展了此前的成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电影美学的高度。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不仅把蒙太奇作为一种叙事的手段,而且更主张把官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镜头的并列不单纯是为了叙述故事,而是为了在观众身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引起他们的思考。 4.普多夫金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叙事功能,侧重于强化观众习以为常的叙事法则;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冲突功能,侧重于破坏人们长期习惯的叙事法则。普多夫金强调影片应当感染观众、交流情感,主张影片的效果应当同观众的心理历程非自一致: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理性蒙太奇是对现实的哲学理解,主张通过蒙太奇的象征、隐喻等功能来启迪观众的思考,通过理性电影来揭示生活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在创作实践中,普多夫金重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非常注意保持影片流畅的叙事风格,蒙太奇在他的影片中被运用得十分自然,主张拍摄一种埠求纪实风格与哲理意蕴相结合的影片。事实上,爱森斯坦比起普多夫金来,更加具有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如果做个比喻的话,那么,爱森斯坦的影片好像是一种呐喊,爱森斯坦是革命的、颠覆的,而普多夫金则是温和、抒情的。如果说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更加具有历史价值与理论价值,将蒙太奇美学推到了高峰;那么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的理论则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时至今日仍然对影视艺术创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5.戏剧化电影,主要是指三四十年代在世界各国电影中占主导地位的电影样式,其特点是以戏剧冲突律为基础,采用传统戏剧式的结构原则。 所谓戏剧化电影,就是以戏剧美学为基础,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结构情节。主要有这样几个特征: (1)戏剧化电影具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具有鲜明的线性结构方式,要求情节与情节之间互为因果、层层递进。 (2)戏剧化电影强调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推进情节,并往往采取"强化"的方法,使冲突尖锐激烈,情节跌岩起伏,以使用浓郁的戏剧性去感染观众。 (3)戏剧化电影大量利用悬念、巧合、误会、偶然性等,造成紧张、剧烈的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挠。 (4)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悄节剧的特点,强调以情动人,通过悲欢离合的情节来达到"煽情"的目的,唤起观众对主人公的最大同情,宣扬善必胜恶或惩恶劝善等道德训诫。 (5)戏剧化电影往往埠求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6)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唯美主义的审美倾向。 6.类型片的产生,正是由于制片商为攫取最大利润,对一些受到观众欢边的影片大量仿制,并且从中寻找和归纳出一些成功的模式,这些模式由于具有票房上的保险系数,能够保证投资获得回报,取得较好的商业效果,久而久之就形成某些相对稳定的影片类型。 新好莱坞电影的新特点: 第一,新好莱坞电影受到了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 第二,新好莱坞电影完全突破了旧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束缚。 第三,新好莱坞电影善于迅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为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响亮地提出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不再周限于用电影来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