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的吸收机制--植物

合集下载

植物的营养元素吸收与分配

植物的营养元素吸收与分配

植物的营养元素吸收与分配植物是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各种必需的营养元素来维持生长和发育的。

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分配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在植物生理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植物的营养元素吸收和分配的机制以及它们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一、植物的营养元素吸收机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营养元素。

根系是植物与土壤之间的界面,承担着吸收和传递营养物质的重要职责。

植物根系的末梢部分被称为毛细根,它们具有细胞壁薄、毛细胞伸长和分化能力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吸收养分。

植物的营养元素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根系通过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种方式吸收这些离子。

1. 活动转运活动转运是指植物根系通过特殊的转运蛋白主动吸收营养元素。

这些蛋白主要包括载体蛋白和离子通道。

载体蛋白能够与离子结合形成复合物,在细胞膜上进行转运。

离子通道则具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离子通透,起到了选择性吸收的作用。

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和环境条件下,会通过合成和调控这些转运蛋白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以保证植物体内的营养元素吸收能力。

2. 被动转运被动转运是指植物根系通过浓度梯度来吸收营养元素。

这种转运方式常见于水分的吸收和传递过程中。

植物根系内部的细胞有许多孔道和通道,可以利用营养元素在土壤与根系见的浓度差异,通过扩散或质子泵的方式进行被动吸收。

二、植物的营养元素分配机制植物在吸收到营养元素后,通过一系列的运输和分配机制将其分配到需要的部位。

植物体内的分配受到许多因素的调控,如植物的生长阶段、外界环境条件和资源的供应情况等。

1. 植物的转运系统植物通过形成一个完整的转运系统来分配营养元素。

这个系统包括了根系、茎、叶片和果实等部分。

在根系内,离子通道和运输蛋白可以将营养元素从根部输送到茎部。

茎部则起到了连接根系和叶片的桥梁,通过形成木质部和韧皮部来分配养分。

叶片是植物体内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通过叶脉网络将养分分配到不同的叶片和组织中。

果实则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会将一部分营养元素分配到果实中以支持种子的发育。

植物的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

植物的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

植物的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植物的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植物作为生命体,需要通过摄取外界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长和代谢的正常进行。

本文将从植物的营养需求、根系的吸收机制和营养物质的利用等方面来探讨植物的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的相关内容。

一、植物的营养需求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一系列的营养物质来维持,其中主要包括常见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如锌、铁等。

氮元素是植物体内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磷元素参与能量代谢和酸碱平衡等重要生理过程,钾元素则在植物体内起调节渗透压和维持酶活性的作用。

此外,植物还需要适量的微量元素来满足特定酶的活化和酶促反应的完成。

二、根系的吸收机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来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根系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主要依赖于根毛的作用。

根毛是根系最外层的细胞,它们具有发育旺盛、表面积大、导水导质能力强的特点,为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植物吸收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营养物质主要依靠根毛和土壤颗粒之间的相对含水量差异来实现。

植物通过渗透作用和耗能转运机制来吸收营养物质。

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和溶质在浓度梯度作用下通过根毛的细胞间隙进入植物体内的过程,而耗能转运机制是指植物根系通过ATP酶和特定载体蛋白来主动吸收某些特定物质的过程。

这些机制的协同作用使得植物能够高效地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

三、营养物质的利用植物吸收到的营养物质需要在植物体内进行运输和利用。

植物通过细胞壁和细胞膜来控制营养物质的进出,保证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平衡。

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主要通过细胞间隙、筛管和细胞分解等途径进行运输。

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被用于合成有机物和参与代谢活动。

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等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葡萄糖作为植物体内的能量主要来源,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植物还能利用吸收到的营养物质合成脂类、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并利用它们来维持生长发育和抵抗外界环境的逆境。

植物生理学中的养分吸收与利用机制

植物生理学中的养分吸收与利用机制

植物生理学中的养分吸收与利用机制植物是依靠吸收、利用土壤中的养分来生长和发育的。

植物生理学研究了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其中养分吸收与利用机制是一个核心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方式以及吸收后的利用过程。

一、养分吸收方式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主要包括无机养分和有机养分。

无机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等元素,而有机养分则是指有机质和有机氮化合物等。

植物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吸收养分:1. 主动吸收:植物根系通过细胞壁和细胞膜等结构来主动吸收养分。

这种吸收方式主要通过转运蛋白完成,能够选择性地吸收特定的养分。

例如,氮元素主要以硝酸盐形式被吸收,而磷元素则主要以磷酸盐形式吸收。

2. 被动吸收:植物根系还可以通过被动扩散的方式吸收养分。

当土壤中养分浓度较高时,养分会通过浸润作用进入植物的根系。

这种吸收方式对于一些离子性养分如钠、钾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植物共生:植物可以与一些微生物建立共生关系,通过共生微生物的帮助来吸收养分。

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形成了共生关系,根瘤菌能够固氮并将固氮产物提供给植物利用。

二、养分利用过程植物吸收进来的养分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和分配过程才能被植物利用。

以下是养分利用过程的主要环节:1. 吸收后的转运:被吸收的养分需要在植物体内进行转运。

植物体内存在着许多转运蛋白,它们可以将吸收进来的养分从根部转运到其他部位。

例如,氮元素在植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转运蛋白的转运,最终被分配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2. 养分在不同组织间的分配:吸收后的养分需要在植物体内进行分配,以满足不同组织和器官的需求。

植物体内存在着许多导管组织,如木质部和韧皮部,它们能够将养分从根部运输到地上部分,同时也能将养分从叶片运输到其他部位。

3. 各组织中的利用:不同组织和器官对吸收进来的养分有着不同的利用方式。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它能够利用吸收进来的养分进行光合作用。

根系则主要用于吸收和存储养分,并将养分提供给地上部分。

植物的营养吸收机制

植物的营养吸收机制

植物的营养吸收机制植物是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来维持生长和发育的。

它们通过一系列的营养吸收机制来有效地获取必需的元素。

本文将分析植物的营养吸收过程,并介绍其中的关键机制。

一、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的根系通过根毛的存在,增大了与土壤接触的表面积,从而提高了水分吸收的效率。

根毛以其细长且充满表面的特征,使植物能够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根毛通过渗透作用,使得土壤中的水分通过细胞膜透过根系细胞,并最终进入植物体内。

二、根系对养分的吸收1. 阳离子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阳离子,如氮、磷、钾等元素。

这些阳离子进入根系后,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进入根细胞。

其中,根毛表面上的离子通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选择性地将特定的阳离子吸收到根细胞内部。

这种选择性吸收是由离子通道上的离子选择性门控机制所决定的。

2. 阴离子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阴离子,如硝酸根、磷酸根等。

根细胞内的质膜上存在着阴离子通道,这些通道可以使阴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

除了阴离子通道,质膜上还存在着质子泵,它能够将H+质子排出根细胞,通过质壁对阴离子进行交换。

这样一来,植物就能够实现对阴离子的主动吸收。

三、根系对有机物质的吸收除了水分和无机养分外,植物根系还能够吸收有机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这些有机物质由土壤微生物分解后,以溶液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

植物的根系利用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质,将这些有机物质吸收到细胞内部。

综上所述,植物的营养吸收机制包括根系对水分、无机养分和有机物质的吸收。

根毛和质膜上的通道和泵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结构。

它们通过选择性地吸收必要的元素,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

总结植物的营养吸收机制通过根系的吸收来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根系对水分、无机养分和有机物质的吸收具有高效性和选择性。

根毛和细胞膜上的通道和泵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结构。

通过深入研究植物的营养吸收机制,可以对植物的生长、提高产量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植物营养学中的微量元素吸收

植物营养学中的微量元素吸收

植物营养学中的微量元素吸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各种营养元素的供应,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也称为微量营养元素,虽然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少,但其在植物生理代谢和功能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植物营养学中微量元素的吸收过程、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

一、微量元素的吸收过程植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主要通过根系进行,其中主要有两种吸收机制: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

1. 主动吸收主动吸收是指植物通过自身吸收器官(根毛等)对微量元素进行主动吸收。

该过程主要依赖于植物细胞膜上的特定载体蛋白,通过主动转运方式将微量元素从土壤中吸收到植物根部。

主动吸收的微量元素包括铁、锰、锌、铜、镍等。

2. 被动吸收被动吸收是指植物通过根系的细胞间隙或裂隙对微量元素进行被动吸收。

这种吸收方式主要依赖于微量元素的物理、化学属性,如微量元素与土壤颗粒的结合、微量元素的通过渗透、吸附等方式进入植物根部。

被动吸收的微量元素包括锰、铜、锌等。

二、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因素微量元素的吸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土壤pH值、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和浓度等。

1. 土壤pH值土壤pH值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溶解度随pH值的改变而变化。

如在弱酸性土壤中,锰、铜、铁等微量元素的形态更容易被植物吸收。

2. 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对微量元素吸收有一定影响。

通常情况下,适宜的土壤温度有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根毛的形成,从而促进微量元素的吸收。

同时,过高或过低的土壤温度都会影响微量元素的吸收效率。

3. 土壤含水量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是植物吸收微量元素的关键。

合适的土壤含水量有利于植物根系生长和根毛的发育,从而增加微量元素的吸收面积和吸收效率。

不足的土壤水分会限制植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

4.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和浓度土壤中微量元素以不同的形态存在,这些形态直接影响微量元素的吸收效率。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浓度也会影响植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程度。

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转运机制

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转运机制

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转运机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各种营养元素的供应,其中包括主要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并通过根-茎-叶等组织器官的转运机制将这些元素分配到不同部位,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一、植物对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机制主要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镁、钙和硫等。

植物对这些元素的吸收机制有所不同。

氮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一般以硝酸盐或铵盐形式存在于土壤中。

植物通过根毛吸收土壤中的硝酸盐和铵盐,进入根细胞后,硝酸盐通过硝酸还原酶在细胞质中还原为亚硝酸盐,再被亚硝酸还原酶进一步还原为氨气,最后在植物体内被转化为氨基酸等有机氮物质。

铵盐则直接被转运到细胞质中。

磷是植物体内的能量和物质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土壤中的磷主要以无机磷酸盐形式存在。

植物通过根毛吸收土壤中的磷酸盐,磷酸盐进入根细胞后,部分通过转运蛋白转运到内质网中,再进一步被转运到质膜系统中,最后进入细胞质中。

钾是植物体内调节细胞渗透性和催芽生长的重要元素,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于土壤中。

植物通过根毛吸收土壤中的钾离子,钾进入根细胞后,通过质膜蛋白转运到细胞质中,然后通过胞间隙转运到茎、叶等需求钾的部位。

镁和钙是植物体内的结构组成元素,以离子形式存在于土壤中。

植物通过根毛吸收土壤中的镁和钙元素,进入根细胞后,通过钙镁转运蛋白转运到质膜系统中,再被转运到其他部位。

硫是植物体内的重要元素,存在于土壤中的硫主要以硫酸盐形式存在。

植物通过根毛吸收土壤中的硫酸盐,进入根细胞后,通过转运蛋白转运到质膜系统中,再转运到细胞质中。

二、植物对微量营养元素的吸收机制微量营养元素包括铁、锰、锌、铜、锰、钼和镍等,植物对这些元素的吸收机制相对复杂。

铁是植物体内的重要微量元素,以两价离子形式存在于土壤中。

植物通过根毛吸收土壤中的两价铁离子,但土壤中的两价铁离子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很容易形成氧化铁矿物,难以被植物吸收。

植物通过分泌根际酸性物质(如根际酸)降低土壤pH值,促进两价铁离子的溶解和吸收。

植物生理学中的养分吸收机制

植物生理学中的养分吸收机制

植物生理学中的养分吸收机制植物是通过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来维持生长和发育的。

养分吸收是植物生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植物生理学中的养分吸收机制。

一、植物对养分的需求养分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化学元素。

植物对养分的需求包括宏量元素(如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如铁、锌、镉等)两类。

这些养分在植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养分吸收的方式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主要有两种方式: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

1. 被动吸收被动吸收是指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是依靠土壤中浓度梯度的差异。

当土壤中的养分浓度高于植物根系细胞内的浓度时,养分就会被被动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被动吸收是一种相对 passiver 的过程,它不需要植物耗费能量。

2. 主动吸收主动吸收是指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是依靠能量驱动的过程,植物需要耗费能量才能完成养分的吸收。

主动吸收主要涉及到离子泵和载体蛋白等膜蛋白的作用。

植物利用这些膜蛋白来调控根细胞内的养分吸收,使其能够选择性地吸收需要的养分。

三、养分吸收的调控机制植物通过一系列调控机制来调节养分的吸收,以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养分供应。

1. 根际调节植物根际中的微生物和离子交换过程对养分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和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土壤中养分的释放和转化,从而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效率。

2. 养分转运植物体内的养分需要通过根系和茎叶等各个器官之间进行转运。

植物运输系统中的细胞膜和细胞壁起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选择性地允许特定的养分通过,以保证养分的有效转运。

3. 激素调控激素在植物的养分吸收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植物激素吲哚乙酸可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增加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

四、植物对养分的适应机制在不同环境下,植物会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能力进行适应。

这种适应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根系形态调整植物在养分缺乏的环境中,会调整根系的形态,增加根系表面积和根毛的数量,以增加养分吸收的面积。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机制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机制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机制植物作为自养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质,但是光合作用只能提供植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碳源和能源,氮、磷、钾等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则需要从土壤中吸收。

然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往往非常有限,同时还存在因土壤性质差异等原因而导致养分不均衡的情况。

因此,植物必须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制,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养分状态,实现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养分。

一、植株的吸收器植物中的营养物质吸收主要是通过根系完成的,根系是植物吸收和利用养分的重要器官。

根系分为初生根和侧生根,初生根在发芽过程中首先出现,而侧生根则在初生根基础上发出。

植物根系结构的特点和发育状态对养分吸收和利用有很大的影响。

根毛是根系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它们分布在根系的末梢,根系表面积的增大直接促进了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除此之外,一些植物的根系还具有特殊的吸收器,如出现在拉茨菜根系上的“吸虫”的感受器,通过它可以感知土壤中有机物和微生物等物质的存在,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利用养分。

二、植物的识别机制土壤养分类型和浓度的差异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产生直接的影响。

植物根际微生物和根系物质的分泌可以帮助识别土壤中的养分状况,进而决定根系的生长方向和长度。

例如,一些植物的根系会向土壤中硝酸盐浓度高的地方生长,还有一些植物则更喜欢寻找钾离子浓度高的地方。

同时,植物的生长类固醇也可以调节植物对特定养分的吸收,只有当植物感到存在足够的特定养分时,才会产生激素来促进根系的生长。

这种识别机制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植物适应土壤中的养分状况,还可以提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

三、植物的适应性植物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一些植物可以根据土壤养分的不同来调节内部代谢,以适应相应的环境。

例如,当土壤中的磷含量较低时,植物会增加磷酸化酶的合成,可以使更少的磷元素被利用,从而提高植物的磷利用效率。

类似的,植物在面对缺氮、缺钾等情况时,也会出现类似的调节内部代谢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需要的微量元素:硼
动物需要的微量元素:硒、铬、镍、锡、氟和碘
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功能
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多为酶的组成成分。对植物 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和蛋白质合成产生影响,对光合 作用、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运输、其它营养元素的 吸收和输送以及繁殖器官的发育等均具有积极意义。 微量元素的这些功能,往往就是它们能够 提高植株抗旱、抗热、抗寒、防冻等抗逆性的内在 原因。同时,也是防治植株缺素所引起的生理病害, 增强植株对某些细菌、真菌及病毒所致病害抗性的 重要原因。
微量元素吸收机制
----植物
动物通过进食使微量元素进入体内,再通过小肠吸收微量元素, 而植物是从土壤中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微量元素。
植物吸收微量元素肥料的过程-土壤环境
土壤中不溶于水含微量元素的各种盐类和氧化物,不能被 植物吸收,所以植物吸收物质的关键在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力, 即物质必须是可溶的,它才能通过表面进入植物细胞。 不溶的矿物盐类,包括所有氧化物,大部分过氧化物,碳 酸盐和磷酸盐和一些硫酸盐都不能被植物所吸收。以离子态施 入土壤的微量元素极易与土壤中的CO3、PO4、SO4等固定, 成为难溶的盐. 只有将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转变成带负电荷(或中性)的 金属螯合态,才能使微量元素有效地转入植物体内。这是因为 在土壤中带负电荷的微量元素可以自由移动,而不会像在无机 盐中的金属离子那样,在土壤中移动时,易被土壤组分的某些 离子所固定,而降低作物的吸收率。
微量元素—锌


增强光合作用,影响糖类代谢的重要原因 促进氮代谢 有利于生长素的合成 增强抗病、抗寒能力
微量元素—硼

促进碳、氮代谢 有利于根系生长发育
促进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长
促进作物早熟 增强抗逆性
微量元素—锰

增强光合作用 调节体内氧化还原状况


促进氮素代谢

只有保证其它养分得到充足供应的基础上,才 能发挥出它的最大增产潜力。
时刻注意保持大量养分元素(氮、磷、钾)和 微量养分元素之间。 各种微量元素之间的营养平衡


换句话说,就是要在合理施用氮、磷、钾肥的 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施适量微肥,才可能达 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微量元素的计量单位

目前一般用份数浓度来表示微量元素的含量.一百 万分之一的浓度即1ppm。

农业上所说的微量元素一般认为含量在n×10﹣6—
n×10﹣5 ,即百万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最高不超 过千分之一范围内的所有化学元素。
植物吸收微量元素肥料的过程-叶面环境
在许多种类植物叶片的表面通常都附有一层蜡 被(单子叶植物蜡质层更多、更厚), 它是由脂肪酸所 构成,其本质是带负电荷的。
当金属盐溶解于水时,金属离子会从溶液中游 离出,从而形成阳离子,即为矿物质中的带正电荷 的。如果该溶液和叶子的蜡样表面接触的话,那么 带正电荷的物质就会被吸附到带负电的表面。这表 明蜡样角质层在离子矿物质吸收中起的是一个屏障 作用。当矿物质有类似叶子的结构,它们就可以去 除植物的表皮的蜡被。几乎所有的氨基酸螯合物都 能完全溶于水并能被植物所吸收。
目前植物体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70多种,其 中碳(C)、氢、氧、氮、磷、钾、钙、镁、钠、硫 等10种元素含量较高,加上微量元素硅占了活基质 的99.95%,它们是大量元素,其余60多种元素如硼、 锌、锰、钼、铜等的含量甚微,总共仅占不到0.05%。
动、植物对微量元素需求的不同
共同需要的微量元素:铁、锰、锌、钼、铜
植物只能吸收能溶于水的显离子态或螯合态的元素
元素 吸收状态
铁(Fe)
锰(Mn) 锌(Zn)
Fe2+或金属螯合物
Mn2+或金属螯合物 Zn2+或金属螯合物
铜(Cu) 硼(B)
钼(Mo) 氯(Cl) 钠(Na)
Cu2+或金属螯合物 H2BO3-、HBO3-
MoO42- Cl- Na+
植物对微量元素的需求
植物吸收微量元素肥料的过程-细胞环境
细胞膜外面的为细胞壁。 而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兰纤维 素和其他纤维物质构成的。原 细胞壁被果胶所渗透,而果胶 能把纤维粘牢从而使其结构稳 固。所以钙在此就尤为重要。 钙和果胶一同使细胞壁更坚固。 然而,一旦使用其他的阳离子, 如镁,铁,锰,锌,铜以及其 他的矿物离子,那么它们也可 被吸附到果胶。因此,原细胞 壁也可作为一种屏障来阻止游 离金属离子的吸收。
有利于生长发育 降低病害感染率
微量元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锌

水稻是一种对锌敏感的作物。对严重缺锌的 “坐篼”田施锌,产量可增加几成甚至成倍增 长。群众把锌肥誉为“坐蔸药”。 玉米对锌更为敏感,有人认为玉米是缺锌指示 作物。土壤供锌不足,玉米植株常发生白苗花 叶病,施锌可以防止该种病害的发生,还能提 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微量元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硼、锰
油菜(甘蓝型)、棉花和果树等施硼肥的 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粮、油、棉、糖等主要作物和一些果树蔬 菜施用锰素都能表现出肥效反应。


微量元素肥料施用原理
所有营养物都最优 收成可达到最高
缺少一种营养物 否定了所有其他营养物的价值
微量元素肥料施用方式

必须指出,微量元素肥料只有在缺素土壤上施 用,才能发挥出它的增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