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_黄_张三套_现代汉语_教材词类划分标准的比较
2019年国开全核心课《现代汉语专题》形考试题及答案

2019年国开核心课《现代汉语专题》形考答案形考任务一一、本课程的六个专题,你对哪个专题最感兴趣?对哪个专题最不感兴趣?谈谈原因。
答:我对第六个专题最感兴趣。
因为这个专题讲的是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我们比较陌生但又必须了解,才能在网络上进行交流。
比如:“沙发”、“杯具”、“我爸是李刚”、“反正我是信了”……而此专题详细的介绍了网络语言及其形成的原因,网络语言的特点和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规范。
学习后,总觉得受益匪浅。
对第二个专题最不感兴趣。
因为这个专题讲的是通用语言—普通话,当中涉及到的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很难在短期内掌握,我觉得有点“复杂”。
二、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什么样的意义?答:第一,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三,有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而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于促进民族间交往、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语文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正式步入法制化的轨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如何认识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答:第一,要认识到的是方言不是单只北方的方言,还要包括南方方言;其次,共同语就是普通话,是一种通用语,它跟地方方言的关系就像是英语跟其他国家语言的关系一样。
英语只是促进交流,减少民族隔阂的工具,普通话也是;第二,虽然说都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但是普通话跟方言之间没有什么十分必然的联系(除了北方方言外)。
普通话的历史很短连500年都不到,形成于清朝,是满族语碰撞汉语的结果,中国的方言少则1000年多则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所以不能说普通话是中华民族语言的标准、典范,也不能说中国方言演变自普通话。
试论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试论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分类,是现代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向来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论的议题。
因为现代汉语和其他的语言有所不同,使其分类标准无法确定。
下面,我将通过对不同的现代汉语教材的比较,分析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一、《马氏文通》中词类划分的标准对于《马氏文通》的词类划分标准,普遍的看法是:以词汇意作为它的划分标准。
可是,《马氏文通》讲字类除了理论上明确提到意义标准外,还隐含着一个句法功能标准。
于是,按意义标准分类,则字有定类,依句子成分标准归类,则字无定类。
为了强调这两方面的矛盾,马氏便提出了“字类假借”说。
实际上《马氏文通》所说的假借现象除了少量临时活用之外,主要是一类多功能、多类功能交叉的现象。
汉语的词类是多功能的,它可以出现于多种位置,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
因此,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词无定类,如“头发花白”、“衣服太花”、“花钱”、“花朵”。
马氏试图用“字类假借”来处理这个问题,以至于至今人们对马氏划分实词的标准说法不一。
而事实上,“字类假借”并不能解决问题,它并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词类划分标准。
二、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学语言文学自学丛书《现代汉语》中关于词类划分的标准该书认为划分现代汉语词类的标准大体从三个方面:1、词和词的结合关系。
一类词能不能经常跟另一类词相结合,这是有规律的。
这种结合不一定要进入句子。
如名词前面不能加副词“不”等,可加数量词;动词、形容词前面可加副词“不”等,而不能加数量词。
这是一种对立。
动词除表心理活动以外一般不受程度副词“很”等修饰;形容词则绝大多数可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这也是一种对立。
形容词可直接修饰名词,副词则不能,这又是一种对立。
如此等等,就是词和词的结合关系。
2、词在句子中的职能。
哪一类词经常充当哪一类成分,也是有规律的。
如实词一般都能充当句子成分,虚词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试论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试论现代汉语词类地划分标准词类是词地语法性质分类,是现代汉语语法地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划分词类地目地在于说明语句结构和各类词地用法.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向来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论地议题.因为现代汉语和其他地语言有所不同,使其分类标准无法确定.下面,我将通过对不同地现代汉语教材地比较,分析现代汉语词类地划分标准.b5E2RGbCAP一、《马氏文通》中词类划分地标准对于《马氏文通》地词类划分标准,普遍地看法是:以词汇意作为它地划分标准.可是,《马氏文通》讲字类除了理论上明确提到意义标准外,还隐含着一个句法功能标准.于是,按意义标准分类,则字有定类,依句子成分标准归类,则字无定类.为了强调这两方面地矛盾,马氏便提出了“字类假借”说.实际上《马氏文通》所说地假借现象除了少量临时活用之外,主要是一类多功能、多类功能交叉地现象.汉语地词类是多功能地,它可以出现于多种位置,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因此, 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词无定类,如“头发花白”、“衣服太花”、“花钱”、“花朵” .马氏试图用“字类假借”来处理这个问题,以至于至今人们对马氏划分实词地标准说法不一.而事实上,“字类假借”并不能解决问题,它并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地词类划分标准.p1EanqFDPw二、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学语言文学自学丛书《现代汉语》中关于词类划分地标准该书认为划分现代汉语词类地标准大体从三个方面: 词和词地结合关系 .一类词能不能经常跟另一类词相结合 ,这是有规律地 .这种结合不一定要进入句子 .如名词前面不能加副词“不”等 ,可加数量词;动词、形容词前面可加副词“不”等 , 而不能加数量词 .这是一种对立 .动词除表心理活动以外一般不 受程度副词“很”等修饰;形容词则绝大多数可受程度副词地 修饰.这也是一种对立 .形容词可直接修饰名词 ,副词则不能 ,这又 是一种对立 .如此等等 ,就是词和词地结合关系 .DXDiTa9E3d 词在句子中地职能 .哪一类词经常充当哪一类成分,也是有规律 地 .如实词一般都能充当句子成分 ,虚词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这是一种对立 .又如名词一般不直接充当谓语 <表籍贯、时间地除外) ,动词和形容词则可以 .副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而形容 词可以.这些对立关系都说明各类词之间是有明显区别 地.RTCrpUDGiT 词地形式和词地形式变化 .所谓词地形式 ,就是一个词本身所具有地词头、词尾等形态标志 .如名词后缀有“子、儿、头、 者、家、性、法”等 ,动词后缀有“化” .所谓词地形式变1、 2、 3、化,就是指一个词进入句子时所发生地变化格式,如双音节形容词有一部分可以重叠,其重叠格式是“ AABB ”<高高兴兴),双音节动词也有一部分可以重叠,其重叠格式是“ ABAB ” <商量商量).5PCzVD7HxA此外,在划分词类、给各类词下定义地时候还必须结合词类所表示地意义.该书根据上述标准,把汉语所有地词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十一类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等七类能单独充当句子地成分,是成分词,书中管它们叫实词.介词、连词、助词不充当或不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是非成分词,书中管它们叫虚词.叹词是一种特殊地词类,它从来不跟别地词语发生组合关系,但却能成独词句编者暂且把它列为特殊地一类.jLBHrnAILg三、胡裕树主编地《现代汉语》地划分标准该教材在词类地划分标准上采用地是语法功能标准,“语法上区分词类地目地是为了指明词地外部结构关系,说明语言地组织规律,因此分类地基本依据是词地语法功能.词地语法功能首先表现在能不能xHAQX74J0X 独充当句法成分上面” ,根据这一标准把词类分为实词和虚词.然后据词与词地组合能力在实词下又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在虚词下又分为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象声词.LDAYtRyKfE实际上从以上这些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教材所采用地分类标准实质是句法标准和分布标准地统一,先根据句法标准分出实词虚词两大类,再根据分布标准( 组合能力>分出实词和虚词地各自地下位类型.Zzz6ZB2Ltk因此,该教材所采用地语法功能标准实际上是句法标准和分布标准两者地结合,是个综合标准.我们来看教材中地一个具体地例子,在分析名词地语法特点时列出了名词地四个语法特点:1.能用数量词组修饰;2.不能用“不”修饰;3.能用在介词后边,组成介词结构;4.经常用作主语和宾语.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前三个特点依据地是组合能力,能否和别地词或词组结合(分布标准>,最后一个特点依据地是句法标准,在句子中能否做句子成分(句法标准>.教材采用地句法和分布相结合地分类标准也是目前语法学界比较流行地标准,这个标准是个比较科学地系统地标准.事实证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虽然不是一个万能地标准,也有许多问题不能很好解决,但至少在目前是最贴近汉语实际地比较科学地一个标准.dvzfvkwMI1四、丁启阵等主编地《大学现代汉语》地词类划分地标准该书在以词地语法功能为主要地划分依据地基础上又提出根据词地组成成员是否确定分出可列举地类和不可列举地类.可列举地类是指某一类词,它地组成成员是相对稳定地,在相当长地时间内,数量上不会有增减;不可列举地类则是指某一类词,它会随着社会、事物地发展变化,不断增加新地成员,有些旧地成员也会随之消亡.rqyn14ZNXI五、齐沪扬主编地《现代汉语》地划分标准该书认为从意义出发给词分类不能达到语法类别地要求,是行不通地;而以形态为标准地分类方法,在汉语地词类划分上发挥不了太大地作用,而且,形态是功能地一种标志,因此也不能作为词类地划分依据.因而,编者得出结论,对汉语来说,划分词类地标准只能是词地语法功能.词地语法功能表现在:<1)能否充当句法成分.<2)实词地不同语法功能表现在词与词地组合能力上.<3)虚词地语法功能表现在它同实词或短语地关系上.EmxvxOtOco六、其他教材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地《现代汉语》教材地比较不同地分类标准必然会导致划分结果地差异.齐沪扬和胡裕树两种版本地《现代汉语》教材在划分词类时地基本依据都是“词地语法功能” .而黄伯荣和廖序东版地《现代汉语》教材却提出了三大标准:语法功能、形态、意义.其中语法功能是最主要地分类标准,形态和意义只能作分类地参考标准.只有在判定某些词地归类,用功能标准不足以显示其特点时,才必须考虑形态和意义.由此可见,黄、廖版地教材在划分标准上不仅考虑了功能同时还涉及了形态和意义.这样对于词类划分不仅能有更充分地依据,同时也是建立在汉语自身地特点上地分类依据.首先从形态来看,汉语不是没有自己地形态,而只是缺乏形态.正如张版教材在词类划分末尾提到地“当然,词地重叠、粘附能力,甚至形态特征也可以作为划分汉语词类地标准,但只能作为辅助性地参考标准.”而教材涉及“重叠”地语法特征地描述又是从形态上来分析词类地.其次,黄、廖版教材中所谈地意义指地也是语法意义而非词汇意义,这项标准对于具有相似功能又无明显语法功能差异或还没有考察出其根本地语法功能时所做出地分类具有重要地作用.因为当我们要分析一个词应属于哪个词类时,事实上,我们首先想到地是这个词地意义.此外,各教材中对于具体词类地定义也多是从意义角度给出地.如“名词是人或事物和时地地名称.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黄、廖版地教材和中山大学中文系主编地教材坟分类标准基本一致.丁启阵则在语法功能地基础上提出了新观点.SixE2yXPq5七、结论关于现代汉语地词类划分标准,真地是一个比较难下准确定义地命题.关于这个话题,讨论地时间也已经很久了.但是始终是处于一个对过去批判继承地过程,我们对它地研究也不断深入.历经近一世纪地探索,目前,语法界就词类划分标准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划分词类地主要依据是词地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其中主要是词地语法功能.6ewMyirQFL参考文献: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6 月第4 版. kavU42VRUs2、中山大学中文系主编,大学语言文学自学丛书《现代汉语》,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第一版.3、齐沪扬主编,《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第一版.4、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年9 月第二版.5、丁启阵等主编,《大学现代汉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年1月第一版.。
五本常用现代汉语教材词类比较

五本常用现代汉语教材词类比较词类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清词类有助于能更好地认识现代汉语的规律。
本文以邵敬敏的《现代汉语通论》,张斌的《新编现代汉语》,胡裕树的《现代汉语》,邢福义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等五本教材中的词类部分为研究对象,重点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标签:现代汉语教材词类学术界在上个世纪曾经就汉语词类问题进行过三次大的讨论,一次是在30年代,一次是在50年代,还有一次在80年代。
通过讨论,大家基本上都逐步统一到这样一个观点上: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是按词所具有的不同的语法功能所划分出来的类别。
一、汉语的词类系统前人提出过三种依据:词的形态、词的语法意义、词的语法功能。
但就划分汉语词类来说,最佳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
邵敬敏的《现代汉语通论》,张斌的《新编现代汉语》,胡裕树的《现代汉语》,邢福义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这五本教材,对词的分类各有不同邵敬敏本将词类系统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区别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十类;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四类。
张斌本将汉语词类系统分为实词、虚词和拟音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区别词、副词;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拟音词包括象声词和叹词。
胡裕树本认为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象声词。
邢福义本认为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拟音词。
黄伯荣本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叹词、拟声词;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
可以看出,这五本教材对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归为实词,连词、介词、助词归为虚词,看法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分歧。
二、对副词的归类看法不一,对副词的划分有分歧自从《马氏文通》以来,副词一直是汉语词类研究中引起争议和存在问题比较多的一类词,早期的语法著作如《新著国语文法》《中国文法要略》《中国现代语法》《语法修辞讲话》都将意义作为划分虚实的主要标准,所以都把副词划归到虚词一类中。
举例说明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

举例说明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
词类是指词的语法类别,它以某种语言的全部词作为划分对象。
不同的词类在形态、意义和功能等方面都表现出显著不同的特点。
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一般认为有三个:
第一,形态标准。
在有形态且形态丰富的语言中,从词形就能判断一个词属于什么词类,这里的形态包括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汉语中只有小部分词有形态标志,如以“子、头、儿”等为后缀的词是名词。
汉语的形态变化也很少。
形态标准对划分汉语词类有一定帮助,但由于缺乏普遍性,也没有强制性,所以只作为一种辅助标准。
第二,意义标准。
这里的意义指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语法性质相同的词,意义上往往有共通之处。
比如,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变化,因此划分词类的时候意义很重要。
但是,意义具有模糊性,作用有限,特别是当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句法作用不同时。
因此意义只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参考标准。
第三,语法功能标准。
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词与词的组合能力表现为能不能与其他词组合,以什么方式组合,组合后表示什么关系。
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表现为能否充当句法成分和主要充当什么句法成分。
实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虚词不能;名词主要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动词主要做谓语。
从根本上讲,划分词类的根据只能是语法功能。
浅谈两部现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比较研究

浅谈两部现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比较研究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法词类句子论文摘要:本文选取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两套教材,试从语法体系、词类、短语(词组、结构)、句子以及其它语法层次方面入手,进行语法方面比较研究,以期对今后的教学研究有所帮助。
现代汉语是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而关于这方面的教材也种类繁多,且各有优劣。
本文就选取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以下简称胡本)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以下简称黄廖本)这两套现代汉语教材,从语法部分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异同,试从语法体系、词类、短语(词组、结构)、句子以及其它语法层次方面入手,评述两套教材的理论指导和编写特点,以期对今后的教学研究有所帮助。
一、两部教材版本介绍(一)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本书第一版最早成书于1962年,由教育部组织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教育学院和复旦大学六所院校协作编写。
1978年修改再版,增加安徽大学为协作单位。
《现代汉语(重订本)》吸收了语言学界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并根据使用单位和读者的意见,对原书做了必要的增删和改动。
(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本书是编者原“兰州本”《现代汉语》的增订三版。
1991年出版的增订版对原来的兰州版做了大幅调整,增补了如句群、语体风格等大量内容。
1997年的增订二版,有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在语法章增加了语义、语用和变换分析等内容。
而增订三版在增订二版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章节,使教材编排显得更加合理科学。
这两本教材,胡本编写的特点是简赅扼要,通俗易懂,突出重点,方便初学者了解现代汉语这门课程概况。
本书出版早,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是学习入门的好教材。
而黄廖本是目前发行量最大的一种教材,影响也较为广泛。
本书与胡本比较,可以看出其编写详细,几乎囊括所有现代汉语研究的内容,而且构建的现代汉语系统也很严密,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帮助。
现代汉语之词的分类_1

现代汉语之词的分类1.词类划分的标准词类指的是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
语法上给词分类,目的是说明句法结构的逻辑,指明词的用法。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给词分类只能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依据。
(词类划分的标准历来有三种说法:意义;意义和功能;功能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指词的组合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不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二是能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组合以后产生什么样的关系。
2.词类和词性词类和词性是两个概念:词类指称的对象是集体,指词性相同的一类词;词性指称的对象是个体,指类别相同的一个一个的词。
3.现代汉语的词类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
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衔接和附着,包括连词、介词、助词。
此外还有叹词和象声词,它们是比较特别的词类,也归入虚词。
4.区别动词与形容词词的归类,难度最大的是区别动词与形容词。
这里把动词与形容词作个比较:第一,“能带宾语的是动词”,“不能带宾语的是形容词”。
这区别动词与形容词的充分条件。
但按照这充分条件,只能确定“能带宾语的都是动词”,却不能说“不能带宾语的都是形容词”。
由于不及物动词也不能带宾语。
其次,能加“很”(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是形容词(其中一个语素有显示程度的作用,这个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但这个条件也不很充分,由于有的动词也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能带“很”),如动词“了解”就可以带“很”。
不过,动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主要是表现心理活动的动词,其他动词普通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所以,能否受程度副词修饰(加“很”)还是可以作为动词与形容词的一个辅助区分条件。
另外,还有一类形容词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充当谓语,只能用来修饰名词,如“初级”、“西式”、“国营”、“主要”等,我们称它们为“非谓形容词”。
第三,动词与形容词都可以重叠,但动词重叠后表示“尝试”的意味,如“歇息歇息”;而形容词重叠表示某种程度,如“冷清――冷冷清清”表示程度的加强,“(个子)高――(个子)高高的”表示程度恰到益处。
2.(黄廖)现代汉语下-词类划分标准

火红的太阳 明亮的月亮 凶猛的老虎 崭新的汽车
一个太阳 一轮月亮 一只老虎 一辆汽车
*很太阳 *特别月亮 *不老虎 *十分汽车
词的语法功能 1.实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即词的职位; 2.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1)实词与另一些实词的组合能力,包括 这一类能不能跟另一类组合,用什么方式 组合,组合后发生什么关系; (2)虚词没有作句法成分的功能,但有依 附实词表示语法意义的能力,即与什么实 词结合,表示什么语法意义等。
词的意义
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 别。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动词表 示动作、行为等,形容词表示性质、 状态等。
意义是词类划分的基础,但不能作为
词类划分的标准。词义不一定反映词的组
合性质,无法直接观察。词的概念意义属
于词汇意义范畴,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
词,其语法表现并不一定相同。如:
战争
打仗
太阳出来了。 月亮出来了。 老虎出来了。 汽车出来了。
天空出现了太阳。 夜空出现了月亮。 森林出现了老虎。 道路出现了汽车。
太阳的光芒洒下来。 月亮的银辉洒下来。 老虎的皮毛很有光泽。 汽车的尾气造成污染。
词的语法功能 1.实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即词的职位; 2.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1)实词与另一些实词的组合能力,包括 这一类能不能跟另一类组合,用什么方式 组合,组合后发生什么关系; (2)虚词没有作句法成分的功能,但有依 附实词表示语法意义的能力,即与什么实 词结合,表示什么语法意义等。
置 (2)意义:表达词汇意义还是语法意义 (3)自由与粘着:是否能单独使用 (4)位置:参与组合时位置是否固定 (5)开放与封闭:实词是开放类;虚词
是封闭类
不同大类的词也有共性,可以归并成为 一个更大的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文学家
胡、黄、张三套《现代汉语》教材词类划分标准的比较
向 梅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16
摘 要:词类是现代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尚未得出明确结论的一大问题,因此现代汉语教材词类部分的编写应当受到重视。
本文就胡裕树主编的《现代
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以及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这三套高校现代
汉语教学中使用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的教材中的词类划分的标准进行对比研究。
旨在为日后的现
代汉语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以及词类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词类划分 标准 句法功能 语法特征
作者简介:向梅(1987-),女,四川西昌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研究生,从事语言学及应用于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1-0146-01
引 论
“现代汉语”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是讲授现代汉语知识,培养语言技能的工具课。
现代汉语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当前在各高校中使用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的有以下三套教材:一九六二年成书的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胡版),一九九一年成书出版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黄、廖版)及二零零七年成书出版的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以下简称张版)。
词类教学是现代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因此现代汉语教材词类部分的编写应受到重视。
本文通过对上述三套经典教材在词类划分部分编写的对比研究,展示三套教材间的异同并就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意在为日后的现代汉语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以及词类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词类划分标准比较
不同的分类标准必然会导致划分结果的差异。
张斌和胡裕树两种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在划分词类时的基本依据都是“词的语法功能”。
而黄伯荣和廖序东版的《现代汉语》教材却提出了三大标准:①语法功能;②形态;③意义。
其中语法功能是最主要的分类标准,形态和意义只能作分类的参考标准。
只有在判定某些词的归类,用功能标准不足以显示其特点时,才必须考虑形态和意义。
由此可见,黄、廖版的教材在划分标准上不仅考虑了功能同时还涉及了形态和意义。
这样对于词类划分不仅能有更充分的依据,同时也是建立在汉语自身的特点上的分类依据。
首先从形态来看,汉语不是没有自己的形态,而只是缺乏形态。
正如张版教材在词类划分末尾提到的“当然,词的重叠、粘附能力,甚至形态特征也可以作为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但只能作为辅助性的参考标准。
”①而教材涉及“重叠”的语法特征的描述又是从形态上来分析词类的。
其次,黄、廖版教材中所谈的意义指的也是语法意义而非词汇意义,这项标准对于具有相似功能又无明显语法功能差异或还没有考察出其根本的语法功能时所做出的分类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当我们要分析一个词应属于哪个词类时,事实上,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词的意义。
此外,各教材中对于具体词类的定义也多是从意义角度给出的。
如“名词是人或事物和时地的名称。
”②“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③
二、词类划分标准分析
朱德熙先生认为划分词类的时候,只能根据功能(词和词的结合能力),不能根据形态和意义。
在《语法答问》中,他毫不留情地一口否认将意义作为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之一。
只是“语法性质相同的词,意义上往往有共通之处。
”④“只有在确定词的同一性问题时,才牵涉到意义。
”⑤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语法意义不能作为次要的参考标准呢?正如陆俭明先生所说,三项标准都可以使用“三条标准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不是互相排斥的。
实际上,词的语法功能是词的语法意义的一种外在表现,而词的形态又是词的语法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给词具体分类的过程中,其分类根据可以从上面这三方面去提取”。
⑥只是由于现代汉语自身特点限制了形态和意义标准的应用,所以在词类划分时不得不依赖语法功能。
可是事实证明,无论是只以句法功能为分类标准还是兼用三条标准来划分词类,都不能完全解决汉语词类划分的问题。
早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文里,吕叔湘先生就对理想的词类划分标准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说明。
可是到目前为止,现代汉语研究中仍没有能够找到这样单一的“对内有普遍性,对外有排他性”的划分标准。
因此多重标准的使用未免会出现词类划分时,有的词是不一定具有这类词的所有语法特征的,反而是那些不属于这类词的词却可能又出现这样的特征。
北大学者袁毓林先生在其《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一文中,运用范畴理论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词类划分时本该建立起“特征范畴”即划分出来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相同的特征且彼此间地位平等。
然而正是由于我们还没找到那样的分类标准,就不得不建立起“原型范畴”,其成员所具有的特征不同,就出现了“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差别。
总的说来,三大教材在划分词类上虽然存在一定分歧,这些差异正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尚未得出定论的问题的体现。
它们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汉语作为一种意合语言的特征,即词类划分中“中间模糊地带”的存在,难于“一刀切”。
另一方面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在语法研究中,对于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的确立仍旧是未来长期需要我们努力探寻的一大问题。
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语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可能通过对汉语词进行逐一描写刻画来总结其词类,而不是根据一些典型的词的特点来划定标准,如果不去实实在在地考察汉语词的使用情况,无疑只是纸上谈兵,那么永远都会有“例外”和“中间两可的地带”的存在。
当我们一致否认直接以意义为标准类划分词类,同时,使用句法功能也不能很好解决汉语词类划分时,我们是否应在目前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换个角度来研究词类呢?这样或许能够找到更好的划分词类的方法。
那么到那时,各小类之间就少了那些“模糊地带”。
注释:
1、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第288页。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4版,第8页。
3、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4版,第9页。
4、朱德熙著,《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第1版,第11页。
5、朱德熙著,《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第1版,第13页。
6、陆俭明著,《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3版,第35页。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3版。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4版。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