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第五单元学案
《散文》导学案

《散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掌握散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能够欣赏优秀散文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和提高散文创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掌握散文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难点(1)如何在阅读中准确把握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2)怎样在写作中运用散文的特点展现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三、知识储备(一)散文的概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不受拘束的文学体裁,它可以描绘自然风光、社会万象、人生百态,可以抒情、叙事、议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二)散文的特点1、形散神聚“形散”指的是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神聚”则是指散文的主题明确、集中,所有的材料和表现手法都是为了突出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优秀的散文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能够给读者带来启迪和美的享受。
3、语言优美散文的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以叙述事件为主要内容,着重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人物的活动。
2、抒情散文主要抒发作者的情感,通过情感的抒发来表达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
3、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通过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四、阅读方法(一)整体感知1、阅读标题和开头,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背景。
2、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二)细节品味1、圈点批注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分析其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2、关注文中的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三)主题探究1、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思考文章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五、写作方法(一)立意1、明确写作目的,确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立意要新颖、深刻,能够反映出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思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5.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理解蕴涵的人生哲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想:《猫》描写了作者一家所养三只猫的情景。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时此课教学依“把握”“理解”“品味”“感悟”“创新”五大板块层层推进,宜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如何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如何品味文中所塑造的形象及语言美趣。
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
第一课时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课前30秒图片 (漂亮、可爱的猫)欣赏,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1、走近作者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字词积累相称(chèn) 郁(yù)闷一缕(lǚ) 娱(yú)乐污涩(sè)怂恿(sǒngyǒng)婢女(bì)蜷(quán )伏惩戒(chéng)怅然(chàng)3、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散文部分 第五单元 葡萄月令 Word版含解析

葡萄月令诗海拾贝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解读这首词写久居汴京消夏思归之情。
上片写醒后所感、所闻、所见。
词人醒来时依稀闻到沉香气味依旧弥漫于室中,闷热潮湿的暑气已经消失,神清气爽。
天气晴爽,所以鸟雀也十分活跃,从争噪的鸣声中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浏览窗外景色,首先看到的是欢快的鸟雀们映着晓色,在屋檐上往里窥视,嘈杂不停。
经过这样的铺垫,词人步出户外,看到的是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荷叶仿佛是被高高地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
这几句描写水荷极其生动,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美说:“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下片写对故乡的怀念。
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牵引出乡愁。
家乡西湖的“芙蓉浦”是否也如此秀丽宜人?词人将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吴门”与“长安”。
“五月”三句写梦游,把孤立的空间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
家乡的“渔郎”依稀有着自己未踏入仕途前那潇洒的身影,词人居住在汴京,虽然对家乡有丝丝缕缕的挂念,但同样看重在汴京的仕宦生涯,留恋这里的一切,所以,词中的乡愁是很清淡的。
词的侧重点落到对荷花传神的描写上,传达出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貌。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
当过教师、编辑等。
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
汪曾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
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散文第五单元学案

散文第五单元学案《葡萄月令》课(单元)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2、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葡萄月令》课(单元)学前学案(学生学案)一、基础知识走近作者汪曾祺,江苏人,当代著名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作为沈从文的嫡传弟子,他的文风也明显地烙着沈从文的印记。
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
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
其人有“”之称,代表作有小说《》、《》等。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
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夯实基础给加点的字注音:茵陈蒿.()葡萄窖.()铁锹.()摽.紧()泱.泱()园圃.()嘬.奶()一铰.()笤.帚()玛瑙.()慵懒.()瘪.果()筑成垄.()沁.人心肺()琳琅..满目()()二、阅读引导三、阅读批注和质疑质疑1质疑2质疑3《葡萄月令》课(单元)学中学案(教师教案)关注学前学案中学生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解决自己的问题。
从教师这一方面来说,就是对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即学生能够在教师提供的资源背景下,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
包括:一、检查学前预习二、学生问题的快速汇总三、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及交流问题解决过程四、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1葡萄12个月的生长情况都是详细介绍吗?2作者为什么选择这几个月作为重点呢?(提示:这几个月分别写了什么?)3、一位评论家评论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1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无论是弥漫着忧虑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抒写人民艰辛的《老马》,表达愤懑之情的《憎恨》,充满迷惘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还是具有“伤痕”意识的《雪白的墙》,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表现的忧患意识、流露的忧郁情感、蕴含的时代悲剧性内涵,超越了时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本单元的诗歌都是对苦难的品尝与歌吟。
赏析本单元,一要把握诗歌鲜明的时代特征,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表现出的忧患意识、忧郁情感等基本情绪;二要理解和掌握诗歌的特定情境,可感的细节和细微的心理波动相交融,掌握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三要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其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抒情方式。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海拾贝自题小像[注]鲁 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注】 这首诗作于1903年。
鲁迅最早将这首诗赠给许寿裳。
许寿裳在《怀旧》中说:“一九 三年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
”【赏析】 “灵台无计逃神矢”指1903年夏,鲁迅归国度暑假,在无可奈何中答应了与朱家的婚事。
鲁迅对这婚事内心是很不满意的。
“风雨如磐暗故园”是说祖国、故乡在风雨飘摇的浓重的黑暗之中,诗句表达了因封建婚姻是黑暗的物质统治和精神统治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产生的沉痛心情。
“寄意寒星荃不察”指在漫漫黑夜中,天空的寒星使追求光明的人充满希望。
诗人将希望寄托于和母亲类似的民众,但民众还没有觉醒,他们对其希望还不能理解。
“我以我血荐轩辕”成了诗人的誓言,这是和当时的革命思潮密切相关的。
轩辕指黄帝,代汉民族,反对满族统治。
它带有明显的光复会的色彩,闪耀着在当时是时代前沿的思想的光芒。
◎语林撷英一、名篇名句我是你的十三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二、隽言妙语国之变革不是发展的结束,而是发展的开始。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导学案

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作品
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二、字词积累
1.字音
郑振铎(duó)污涩(sè)红绫(línɡ)小侣(lǚ)乞丐(ɡài)
诅骂(zǔ)屋脊(jǐ)咕噜(ɡū lu)懒惰(duò)怅然(chànɡ)
蜷伏(quán)衔着(xián)虐待(nüè)郁闷(yù)惩戒(chénɡ)妄下断语(wànɡ)怂恿(sǒnɡ yǒnɡ)
2.词义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五单元 第十六课 伶官传序 Word版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累赠太师、楚国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非凡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代表作品:《醉翁亭记》《秋声赋》。
[知背景]《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欧阳修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倡导革新。
他崇尚儒家的尚实致用思想,关心时事,积极入世,坚决反对佛教思想,极力抨击佛教的危害。
他有胆有识,奋发上进。
欧阳修反对屈辱苟安,不修武备,力主加强战备,改革时政。
面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为了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知常识]1.序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2.《伶官传》《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
伶,乐工,艺人。
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人擅权乱政,使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
配套学案:散文部分 第五单元【精读】葡萄月令 Word版含解析

【精读】葡萄月令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能够划分层次结构。
3.品味语言,理解文章的艺术特色。
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接触到大量新文学作品和翻译的作品。
1940年开始小说创作,最初的作品有《小学校的钟声》和《复仇》等,得到了时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任教的小说家沈从文的亲自指导。
1943年毕业后,先后在昆明和上海当中学教师。
1947年写于上海的短篇小说《鸡鸭名家》,在小说题材和创作风格方面都受到沈从文小说的很大影响,并显露出自己的艺术风格。
1948年出版有小说集《邂逅集》。
同年到北平,失业半年后,经沈从文推荐任职于历史博物馆。
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第四野战军工作团南下,在武汉参加文教单位的接管工作,被派到一女子中学任教。
1950年调到北京市文联,1954年又调至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
在此期间,参加《北京文艺》(后改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等刊物的编辑。
1956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获得好评。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河北张家口地区的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改造。
1962年回北京,在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作品集《羊舍的夜晚》,次年执笔完成了京剧《芦荡火种》的改编。
“文革”中,受命将《芦荡火种》加工成《沙家浜》。
1977年后重新开始创作,1980年随着《受戒》的发表进入创作的高潮期,创作出许多描写民国时期江南风俗人情的作品,先后出版有小说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孤蒲深处》《旅食集》《矮纸集》《汪曾祺小品》和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1987)《汪曾祺文集》(四卷,1993)《汪曾祺全集》(八卷,1998)等,均受到很高的赞誉。
他的文风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他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其作品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第五单元学案《葡萄月令》课(单元)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2、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葡萄月令》课(单元)学前学案(学生学案)一、基础知识走近作者汪曾祺,江苏人,当代著名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作为沈从文的嫡传弟子,他的文风也明显地烙着沈从文的印记。
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
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
其人有“”之称,代表作有小说《》、《》等。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
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夯实基础给加点的字注音:茵陈蒿.()葡萄窖.()铁锹.()摽.紧()泱.泱()园圃.()嘬.奶()一铰.()笤.帚()玛瑙.()慵懒.()瘪.果()筑成垄.()沁.人心肺()琳琅..满目()()二、阅读引导三、阅读批注和质疑质疑1质疑2质疑3《葡萄月令》课(单元)学中学案(教师教案)关注学前学案中学生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解决自己的问题。
从教师这一方面来说,就是对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即学生能够在教师提供的资源背景下,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
包括:一、检查学前预习二、学生问题的快速汇总三、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及交流问题解决过程四、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1葡萄12个月的生长情况都是详细介绍吗?2作者为什么选择这几个月作为重点呢?(提示:这几个月分别写了什么?)3、一位评论家评论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确实,汪曾祺自己也说过:“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请大家选你觉得最能体现汪曾祺语言特色的段落自行朗读,要有感情的去朗读,读出语言的特色,语言的灵气。
体会这种自然平淡之美4、你能通过汪曾祺的语言体会到作家在文章中营造的意境吗?5、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想写出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吗?读了这样的文字,你觉得汪曾祺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呢?《葡萄月令》课(单元)学前学案(学生学案)一、知识能力的拓展阅读汪曾祺小说《受戒》《大淖纪事》;散文《跑警报》《昆明的雨》等。
二、知识能力的巩固(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汪曾祺其人)关于汪曾祺的风景一第一眼看到他我即被他身上蕴藏的一种奇异的气质打动了。
那是一个侧影。
背有些弓,一头被岁月漂白的头发在风里随想,头微微扬着,耳朵很宁静的样子。
他站在路口,他的身边有一个疯子在发狂,街道上奔跑着喧嚣。
这一切好像与他都很陌生。
他身着一件蓝咔叽布夹克,肩上背着一个半旧的黄包,看上去仿佛是偏僻县城来的一个探访者。
那天他是等我们接他去一个便宴,然而我们迟到了。
结果让一个70余岁的老人在街边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
但是他没有急躁,也没有嗔怪。
是的,他已经习惯于这样迟到的约会了。
他与历史的约会足足迟到了近半个世纪,当他终于乘上最后一班从那黑洞洞的隧道里升出来的班车时,他觉得他头发里的风并没有变。
二他的眼睛很诗意。
这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一个70多岁的老人的眼睛竞可以如此的明澈、清纯。
那两枚饱满的眸子是两方小小的古歙砚。
这双眼被40年代的南风读过,被60年代的东风读过,也被80年代的西风读过。
然而他并没有患风泪眼。
他的眼睛总有水的感觉。
看他的眼睛总容易想起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三他是美食家,恰如他是美文家。
他先将到嘴的食物一抿,并不急于送入牙槽,用舌尖品一品,然后再细细地嚼。
他吃得很耐心,很集中思想。
这是小品式的吃法,当然不适合觥筹交错的盛宴,因此,他不打算去那一类庆功宴上勉强自己的胃。
吃,是私事,如同写文章。
四他的文字是可一眼识穿的,因为他的文字大都拧得出水来。
第一个发现这点的是一个聪明的法国女士。
他的解释很平常:他家乡高邮是一个水乡。
来自水乡的作家并非他一人,然而后来那些人都离开了水,上岸去了。
上了岸的水族有的演化成爬行类,有的则期期艾艾,成了两栖类。
从生物意义上说这当然是一种进化,而当这种生物意义又被引进社会意义时,这种选择在今天看来也就变得合乎“规律”而无可非议了。
惟有他留了下来。
在水边。
偶尔抬眼望一望天气,复又低头看眼前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寂寂的白白的水。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看他的眼睛总容易想起王维”,是说汪曾祺和王维一样,具有洞穿尘世的能力。
B.“没有患风泪眼”,是比喻汗曾祺在创作中坚守自我不被外界迷惑的人格。
C.“文字大都拧得出水来”,是说汪曾祺的创作题材与水有关,创作风格清纯明净。
D.本文赞美了汪曾祺清丽纯净的文风和坚守自我、坚持艺术原则的高尚人格。
E.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精雕细刻式地描绘了汪曾祺的“侧影”和“眼睛”,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2文章开头说“被他身上蕴藏的一种奇异的气质打动了”,“奇异气质”是什么?仔细阅读一、二部分回答。
(3分)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有什么样的特点?阅读3、4部分同答。
(3分)答:3仔细品味下面两个句子,联系全文,简析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6分)(1)街道上奔跑着喧嚣。
(3分)答:(2)上了岸的水族。
(3分)答:4人是风景的欣赏者或构成者,联系实际,谈谈对文章标题中“风景”的理解(8分)答:学案答案一、走近作者答案:高邮短篇圣手受戒大淖记事字音略表格略四、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1葡萄12个月的生长情况都是详细介绍吗?明确:不是。
重点放在三、四、五、八几个月上。
2作者为什么选择这几个月作为重点呢?明确:因为上架、吸水、抽条、长叶、开花、结果是葡萄生长过程中最有情味的内容,是整个葡萄园生命涌动的时刻,是充满活力、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最能让人为所见到的自然声明而感动的时刻,所以,作者对其进行详尽的描写。
3、一位评论家评论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确实,汪曾祺自己也说过:“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请大家选你觉得最能体现汪曾祺语言特色的段落自行朗读,要有感情的去朗读,读出语言的特色,语言的灵气。
体会这种自然平淡之美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味语言的淡泊与优美4、你能通过汪曾祺的语言体会到作家在文章中营造的意境吗?可以从各月的描写中分析体会例如:二月备料、刨坑、竖柱等,用简洁的语言把每个程序、动作介绍得一清二楚。
(动词)例如:五月葡萄抽条、长叶、开花的情形那么富有生命力,令人狂喜。
(感叹句、疑问句、短句)例如: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几个逗号将几个葡萄栽种过程的重要工作简洁地交代出来。
(标点)例如:九月葡萄宁静幸福慵懒的样子,那么闲适、自在、满足。
(形容词、比喻)根据学生回答,结合文本重点探讨几个段落。
例如:“然后,请葡萄上架。
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
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
“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地伸开,扇面似的伸开。
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
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待着。
”三月葡萄上架的情形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上架后的葡萄舒展自在的情态,仿佛在地窖里藏了一个冬天,现在苏醒过来,又快活又舒坦。
例如:“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
它真是在喝哎!……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四月葡萄喝水的情形把葡萄喝水比喻成“小孩嘬奶”,仿佛能听到葡萄象孩子一样呼喊:“我渴了,要喝水啊!”然后又听到葡萄咕嘟咕嘟拼命地喝水,多有意思啊。
种葡萄的汪曾祺,仿佛是一位母亲慈爱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例如:“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
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你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来了吧,那也不够用呀!”例如:八月葡萄“着色”的情形葡萄的色彩丰富,“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璀璨琳琅。
”让人仿佛进入一个五光十色的缤纷世界。
5、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想写出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吗?读了这样的文字,你觉得汪曾祺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呢?明确:并非如此,在这个随和的老头身上,在这篇别致的散文之中,洋溢着对葡萄的热爱,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表现出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
《关于汪曾祺的风景》答案:1BD【解析】(A“是说汪曾祺和王维一样”理解错误。
应该是“他的眼睛很诗意。
明澈、清纯”。
C“说汪曾祺的创作题材与水有关”分析理解错误,应该是明澈、清纯E“细腻的笔触,精雕细刻式地描绘了汪曾祺的“侧影”和“眼睛”理解赏析错误。
应该是白描式、蜻蜓点水式的手法,简捷洗练)每点1分。
2饱经风霜后的宁静、宽容、清纯。
(3分)认真思索,精益求精,力求唯美,坚守自我,不媚时俗,尽抒性情。
(3分)3(1)形象地勾勒了当今世界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与宁静淡泊的心态形成强烈的对比。
(3分)(2)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那些违背文学道德丧失自我的作家形象。
(3分)4①对全文内容的总括(3分)②风景的作用:将汪曾祺的人性美比作风景,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宁静、淡泊、宽容、清纯构成了精彩的人生风景,为人们所景仰。
(5分)《树》学案《树》课(单元)学前学案(学生学案)一、阅读课文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几类树,有什么特点?二、阅读引导通过课文体会林燿德的散文文化情怀与都市色调林燿德的散文被认为是都市散文的代表,这篇散文除了包含浓烈的文化意味外,都市的气息也隐现其中。
譬如,首句“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就点明了菩提树在都市中的位置,“盲点”意味着看不见的地方,因而说明菩提树是都市所欠缺的;作者在谈圣诞树时,更是通过“播放着重金属乐团蓝调歌曲的百货公司”等都市景象,展开了对都市文明的审视与反思;另外,对“呈现出民间劳动之美”“属于庶民”的桑的赞赏和“怀念”,也反衬了作者对于都市的态度。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质疑1质疑2《树》课(单元)学中学案(教师教案)[教学目标]1 体会树的含义,应怎样面对苦难。
2 理解文章疏密得当的特点一、学生问题的快速汇总问题1问题2三、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及交流问题解决过程四、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一、各类树有何不同特点及其象征意义?菩提树关联着佛教,象征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圣诞树关联着基督教,渗透着一种救赎主题;棕榈关联着回教,体现的是倔强、忍耐的品格;桑展示了一种朴实与清严;松则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