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
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

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摘要:一、引言:中国哲学与生活境界的关系二、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1.自然境界:顺应自然、无为而治2.道德境界:践行道德、关爱他人3.天地境界:天人合一、万物共生三、每个层次的哲学思想代表及实践意义1.自然境界:道家哲学,代表人物老子、庄子2.道德境界:儒家哲学,代表人物孔子、孟子3.天地境界:禅宗,代表人物慧能四、结论:中国哲学人生境界对现代人的启示正文: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其思想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在众多哲学流派中,人生境界的讨论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从自然境界到道德境界,再到天地境界,中国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方法。
首先,自然境界是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第一个层次。
这一境界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代表性的哲学流派是道家。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和庄子都主张人应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执着,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自然境界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道德境界是第二个层次。
这一境界强调践行道德、关爱他人,以儒家哲学为代表。
儒家认为,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关爱他人,积极投入到社会事务中,以实现社会和谐、共同进步。
儒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爱、忠诚、孝顺等美德,这些美德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境界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公正、和谐的社会。
最后,天地境界是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第三个层次。
这一境界追求天人合一、万物共生,以禅宗为代表。
禅宗认为,人应当超越自我,达到与天地万物相融的境界,实现心灵的彻底解放。
禅宗的代表人物慧能提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内心的清净和超脱。
在现代社会中,天地境界启示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关注万物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之,中国哲学人生境界从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逐步提升人生价值的路径。
人生三境界

人生三境界:释义: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他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
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
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是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
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
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
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惯通。
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
这是功到事成。
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相关论文:自古以来,人们把求学成才的经历划分为三个过程,来激励自己或他人。
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清代王国维引用三句古词来形容成大学问人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
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
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
后来,有人效仿“三境界”划分法,又归纳整理出许多“三境界”来,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凡此种种,值得推崇的还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幸福人生的三个境界

幸福人生的三个境界
幸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但是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幸福的境界又有哪些呢?以下是幸福人生的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物质满足
在人的一生中,物质生活必不可少。
钱财、房屋、车子、衣服等等,这些物质都可以给人带来一定的满足感。
但是,物质的满足感是暂时的,一旦得到了,就会渐渐淡化,最终变成平淡甚至是无聊。
因此,单纯的物质满足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第二个境界:情感满足
人类是群居动物,适当的社交和人际关系可以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感。
爱情、友情、家庭关系等等,这些情感都可以让人感到幸福。
但是,情感的满足感也是有局限的。
比如,如果爱情、友情或家庭关系发生了矛盾或变故,那么情感满足感就会大大降低。
因此,单纯的情感满足也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第三个境界:心灵满足
心灵满足是真正的幸福境界。
它不需要依赖物质和情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体验。
心灵满足建立在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上,可以通过崇高的理念、文化追求、自我成长等方式实现。
心灵满足是持久的,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改变。
因此,这是最高级别的幸福境界。
总之,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和情感,而在于心灵的满足。
只有在心灵满足的基础上,物质和情感才能真正地发挥它们的作
用,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人生有三境界

人生有三境界,先是看远,才能览物于胸,再是看破,才能洞若观火,最后是看淡,才能超然物外。
只有看远了才能看破,只有看破了才能看淡,许多时候,感动不是因为激情和浪漫,而是来自这谁也无法诉说清楚的平淡。
看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看透了而不脱俗,看穿了而不消极,看破了而不遁世的表现。
既然来此俗世一遭,还须有滋有味的做一回俗人,困难、挫折、痛苦是难免的,万不可因此而徒留花开空对月,君却笑归红尘去。
所有的困难都是上天给你预设的劫难,使你坚强让你成熟,所有的挫折都会让你吃一堑长一智,使你充实让你睿智。
不经历了风雨,哪能见到彩虹,不尝过人生百味,哪能懂得人生的真谛。
做人的三种境界

做人的三种境界
做人的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想有一番大作为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长远的目光,然后确定自己的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总的来说,这第一境界,就是立志,越是形势危急,人生迷茫,越要立志。
做人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立下志向之后,那便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立下了宏图伟志之后,那便要去实现,不管多苦多难,都要勇往直前,从不轻言放弃。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境界,乃是最高境界,往往前两层境界已经拦下了90%的人,甚至更多,由此可见这一境界的可贵!
为何说这层境界可贵?因为它代表成功了,苦苦追寻,历经磨难,终于看到了惊喜。
经历了第一层和第二层境界的磨练,大部分不合格的人都被淘汰了,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只差一步就能成功,可他们还是放弃了。
如果第一层境界是“立”,第二层境界是“守”,这第三层境界就是“得”,是功到事成。
人生三境界

人生三境界 1、看远。
看远才能览物于胸。
只看眼前美景,难见山外之山;困于蝇头小利,难睹天外之天。
2、看透。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阅透人情知纸厚,踏穿世路觉山平”。
3、看淡。
看淡不是不求进取,也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没有追求,而是平和与宁静,坦然和安祥[寄语]:1、人生如天气,可预料,但也经常出乎意料;
2、金钱就像水,缺了它,会渴死,贪图它,会淹死;
3、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一条,怀念着另一条。
4、所谓现实只不过是一个错觉,虽然这个错觉非常持久。
5、生活已经告诉我们,爱不在于相互凝视,而在于眺望同一方向。
6、汽车的挡风玻璃是如此之大,而后视镜却如此之小,因为过去没有未来那么重要,要向前看,不断前行。
7、当面对两个选择时,抛硬币总能奏效,并不是因为它能给你对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抛在空中的那一秒,你突然知道你希望它是什么。
学会自己欣赏自己,等于拥有了获取快乐的金钥匙.欣赏自己不是孤芳自赏,欣赏自己不是唯我独尊,欣赏自己不是自我陶醉,欣赏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自己给自己一些自信,自己给自己一点愉快,自己给自己一脸微笑,何愁没有人生的快乐呢?! 经常要自己给自己过节,学会寻找愉悦的心情。
『早安心语』:1.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2.自由不是想
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3.命,乃失败者的借口;运,乃成功者的谦辞。
4.打动人心的最佳方法,是谈他最珍贵的东西。
5.品格不由你占有的东西决定,而是由你匮乏的东西塑造的。
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

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概念三、三个层次的人生境界及其特点1.自然境界2.功利境界3.道德境界四、人生境界的提升及其意义五、结论正文: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哲学始终关注着人生的问题,致力于探讨人生的真谛。
其中,人生境界的概念备受关注。
本文将阐述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并分析其特点及提升意义。
首先,我们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概念。
人生境界是指人在生活中所达到的精神层次,它反映了人对生活、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
中国哲学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低之分,提升人生境界有助于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三个层次的人生境界及其特点。
1.自然境界:这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在这个层次上,人们尊重自然,遵循自然法则,关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这一境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生的基础层次。
2.功利境界:这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功名利禄,实现个人价值的境界。
在这个层次上,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为自己和家庭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一境界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和地位,是人生的中级层次。
3.道德境界:这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在这个层次上,人们不仅关注个人的利益,更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以道德为准则,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美好而不懈努力。
这一境界强调的是道德的完善,是人生的高级层次。
最后,我们来分析人生境界的提升及其意义。
提升人生境界,意味着人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关注精神生活的丰富,使个人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总之,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分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
提升人生境界,有助于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生有三境界

人生有三境界人生有三境界,先是看远,才能览物于胸,再是看破,才能洞若观火,最后是看淡,才能超然物外。
只有看远了才能看破,只有看破了才能看淡,许多时候,感动不是因为激情和浪漫,而是来自这谁也无法诉说清楚的平淡。
看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看透了而不脱俗,看穿了而不消极,看破了而不遁世的表现。
既然来此俗世一遭,还须有滋有味的做一回俗人,困难、挫折、痛苦是难免的,万不可因此而徒留花开空对月,君却笑归红尘去。
所有的困难都是上天给你预设的劫难,使你坚强让你成熟,所有的挫折都会让你吃一堑长一智,使你充实让你睿智。
不经历了风雨,哪能见到彩虹,不尝过人生百味,哪能懂得人生的真谛。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人生看淡了不过是无常,事业看透了不过是取舍,爱情看穿了不过是聚散,生死看懂了不过是来去。
何须杞人忧天、庸人自扰?何必争权夺利、明和暗斗?何苦心狭量小、斤斤计较?不要再苦求着那一点毫无意义的名利,不要再纠缠于那不属于自己的感情,不要再奢求华墅豪车、山珍海味。
衣食无忧、家庭和美、身体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幸福的人生,就是对那一份平淡生活的执着坚守!最美的人生,就是那种蓦然回首一笑置之的淡然!比喻的作用比喻的作用: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拟人的主要作用:便于抒发感情,使人感到亲切、易受感染。
使语言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赋予以人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之情。
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更加生动形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写的活灵活现,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
反复的作用: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
言为心声,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
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
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
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每个人的行动都受思想支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
大致分一下,人的境界不外乎三种:一是为自己,二是为家庭,三是为社会。
为自己也就是为个人。
之所以说“个人”,就是这种人不要说社会责任,连应有的家庭责任都没有,连父母和妻子儿女都不顾。
有的为了自己吃喝玩乐,把父母的退休金当作自己的银行,甚至以刀子逼迫父母,于是酿成父母忍无可忍怒而杀子的悲剧;有的放弃了做丈夫的责任,自己在外吃喝嫖赌,让妻子在家独守空房;有的丢掉了做父母的责任,因为孩子有毛病就弃之于大街;还有的只生不养,让孩子早早辍学……这种人属于极端个人主义者,信奉的是“只要一个人吃饱,哪管一家子饿”的哲学……为家庭,也就是一切为了家庭利益。
有的追求光宗耀祖,有的追求小康生活,有的追求夫妻恩爱,有的追求后继有人,有的追求豪宅美车,有的追求金钱无数……应该说这些追求都是合理的,这种境界的人为数众多,大有人在。
这些人往往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强,对父母来说是好儿女,对妻子来说是男人,对丈夫来说是好妻子,对孩子来说是好父母(有的则是好祖父母)。
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这种人都是“好人”。
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已远远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了。
“好人”和“坏人”具有很大的相对性。
无论为了家庭的哪种利益,为了家庭的哪种追求,只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只要遵纪守法,追求越高,得到越多,就越光荣。
如果为了家庭而铤而走险、违法乱纪,对家庭来说是牺牲自己,是“无私奉献”,而对社会来说则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坏人”。
对一个个大贪官的曝光,都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有十几万、几十万就够一生用的了,为什么还要贪几百万、上千万?有的贪官说出了心理话:自己的钱是一辈子、两辈子也花不完,之所以要弄那么多,是为了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矣,因此贪污受贿也就无极限了,直到锒铛入狱为止。
为社会,就是那种为了他人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
那种有正义感、讲正气的人,那种有社会责任感、并能够付诸行动的人都是。
这种人既有伟人,也有普通人,同样也大有人在。
伟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有为了反对列强而不顾个人得失的林则徐,有为科学而献身的布鲁诺……普通人有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好公仆,有面对坏人的威胁毫不退缩的反腐勇士姜瑞峰,有抗洪前线上置生死于度外的高建成,有面对歹徒的尖刀而奋不顾身的徐洪刚,有无数为了正义、法纪和社会责任而牺牲个人利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第一种人为数不多,也容易从人群中识别出来,往往是遭人唾弃的对象;第二种人属于芸芸众生,里面既有闪光的金子,也有的沦为社会蛀虫。
第三种人才是社会的脊梁,是他们的精神和行动支撑着社会大厦,推动着历史车轮。
对这些人,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说:“人民永远记住他”。
当然,人生的三种境界不是能绝对分开的,在一个人身上往往是兼而有之。
因此,对于一个人而言,要抛弃第一种,超越第二种,追求第三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人生有若干个阶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
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
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
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
从两位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国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
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
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 其实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
”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
这时,方能“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严羽之后,诗人潘德兴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
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
”潘氏是在说诗,其实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呢?返朴归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
王氏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 与齐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国维的论述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是诗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贯注。
它包蕴了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引导人达到一种永恒的自由之境。
有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让我们仰望,我们何必惧怕脚下的淤泥呢?自古以来,人们把求学成才的经历划分为三个过程,来激励自己或他人。
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清代王国维引用三句古词来形容成大学问人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
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
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
后来,有人效仿“三境界”划分法,又归纳整理出许多“三境界”来,列举如下:有人研究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发现了学习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知之”;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为知、为己、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
也有人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三境界,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人用三首诗来道明人生三境界的禅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凡此种种,值得推崇的还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