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合集下载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如下: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道”,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言词来称呼的“名”,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正是天地的开始,有正是万物生长的母亲。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都同样可以用神秘、深远来形容。

再往上推,就说不清了,因为那是来自冥冥之中的宇宙本源。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全称为《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道德经》原版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贫,故能广大;不尚功,故能成器;不欲独,故能有德;不为大,故能成名。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此为《道德经》的前三章,全文共有81章。

)注释:- 第一章注释:此章主要讨论道的概念,指出言语无法准确表达道的真谛,道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 第二章注释:引导人们理解对立面的存在,通过对比,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圣人无为而治者,不为功利而行事。

- 第三章注释:提出不攀附于财富、权力,不过分追求功名,不独善其身而忽视他人的思想,主张守中的道德观念。

《道德经》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此常常无欲望,以观察其奇妙;时常有欲望,以观察其界限。

这两者,虽然从同一源头而有不同的名称,都可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再玄妙,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是美的,于是丑恶就产生了。

人们都知道善良的是善良的,于是恶劣就产生了。

因此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声音的和谐,前后的跟随,都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圣人在处理事务时,不事而治,行动中不言教;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做事自然而然地完成,功绩完成而不自居。

唯独不自居,所以永不离去。

第三章不崇尚贫穷,所以能够广大;不崇尚功劳,所以能够成就器物;不追求个人的独立,所以能够具备德行;不追求伟大,所以能够有名声。

多言多语是有限度的,不如守中而安静。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及译文(思维导图)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及译文(思维导图)

道德经1~30【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3【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5【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7【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8【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9【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共有81章。

下面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的开篇,表达了道是无法言说、无法名状的,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一章强调了对于美和善的定义,认为只有相对的存在才能体现真正的美和善。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一章主张以平等、简朴的方式治理国家,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虚无和无限性,认为道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存在。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章讲述了天地和圣人的慈悲和无私,以及人们应该效仿的道德行为。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持久和无穷,以及它是万物之根的概念。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一章讲述了道的永恒和不变,以及它的存在为万物提供了持久和生命力。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一章比喻道的优良特性,认为道具有柔软、顺从和养育万物的特点。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一章告诫人们要保持适度和谦虚,以免陷入骄傲和失去。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满脑宏杳,能以取天下乎?这一章强调了内心的专注和柔软的品质,认为这是实现道的方式。

以上只是对《道德经》的一小部分进行解析,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将所有章节进行详细解析。

《道德经》是一部深奥而富有智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人们的人生和社会治理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译文〗【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译文〗【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老子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修改版:不标榜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窃盗;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智慧前言人的心理是文化的产物,是在某一文化语中生成并演化的,其表现和行为方式具有独特性,需要独特的方法和话语加以解释和表达。

人类行为只有在它所发生的社会文化中观察才有意义。

既然,心理学的文化特征是与生俱来的,那么返回到深刻影响着我们心理发展的,根治于我们内心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的话,必定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瑞士心里析家卡尔?荣格,是20世纪心理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

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他曾以其童年对石头的冥想为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开端,荣格后来知道,那是他与道的缘分,一种心灵的感应和沟通。

在其自传的最后一页,已经80余岁高龄的荣格,心有感触地说:“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慒”,“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这正是此时的我所感受的。

老子是具有超然领悟力的典范,他能够体验到价值与整体,体验到一致性。

于是,老子在其老年的时候,愿意回归其自身本来的存在,回归与那永恒而未知的意义之中。

”这就是荣格自传的结束语,他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精蕴。

可以想像荣格完全被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深深的震撼了。

《道德经》言简意赅,却蕴涵了深邃的哲理和智慧的光芒,堪称人类智慧的一朵奇葩。

它涉及各学科多领域,蘘括了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精神的各个层面。

目前的家庭教育处于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西方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而精神世界与传统文化却日遭冷落的现代社会氛围中,已经暴露出了诸多的缺憾,此时借鉴《道德经》所蕴涵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对于增加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父赠们的文化修养,化解心灵的疑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学业失败、品德错误和行为异常甚至心灵扭曲。

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家庭资源、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

综观目前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们存有的不合理、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如下几点:1、教育理念缺乏2、情感教育缺失3、教育措施盲从如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品味《道德经》,会发现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巧等深含其中。

这些教育理念与技巧正可以化解这些父母们不合理、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

一、“内圣”思想对教育理念的启示综观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现代家庭,父母们往往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误解,通常表现为;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与自身的成长无关。

这些父母很少进行反思,他们通常都认为教育的权利与资格是在孩子出生时同时获得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子女的工作,也就是使孩子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的因素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1、成为合格的教育者老子说,“上善若水。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又说,“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为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上善体道者,应该具有广阔的包容心和自小反思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心灵的虚静与博大,才能适应事物的发展,顺应天地自然之道。

换言之,一个非常合格的教育有相对全面对深刻的认识与反思,然后要能够经常的沉静自已的心灵,使之变得宽容而清明。

唯有如此,当他面对不断成长变化着的孩子时,才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的父母却以为教育子女的权利和资格都是上天赋予的。

他们很少反思自已是否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自已的教育理念从何在何而来、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发展,自已怕行为是否符合教育的要求、是否科学。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当他们为人父母时,仍处于心理成熟度偏低的状态,也就是说,理论上他们还不具备成为教育者资格。

虽然国家投入很多资金,开办了各种形式免费的父母课堂,然而仍然未能引起人们对家庭教育者教育资格的重视与反思。

这些现象在西方一此国家已经引起了重视,某些国家规定父母必须通过一些专门的考试才能获得对自已孩子的教育权,否则他们将只具有养育权,这样的举措是科学、合理、极富远见,就该得到推广的。

2、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与特点作为一个“内圣”者,在注重自身心理修养的同时,还要学习了解事物的规律与特点。

同理,父母注重自身的心理修养的现时,还要学习、了解孩子成长过程的规律与特点,既不要阻碍孩子自身发展的进程,也不能拔苗助长。

现实中,有些父母自身的心理素养已经达到了作为一个教育者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仍然会遇到诸多困惑。

比如,一些父母不相信1岁半的幼儿能够学会自已进食;一些父母无法理解一个2岁幼儿每晚上床前的诸多仪式;一些父母要3岁幼儿每天做长达1小时的小提琴练习。

这些表现都反映出父母对孩子成长的规律与特点知之甚小。

事实上,很多孩子通过积极的经常的锻炼,在1岁半左右就能够出色的自已进食;他们不但会注意整洁而且也会注意效率;而2左右的孩子正在发展他们的秩序感,他们会严格地按照自已的步骤去完成他们的“工作”,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并能够给予很好的配合,他们就可以在日后发展出良好的自律与秩序;而每天边续的长达1小时的小提琴练习对于大多数45岁的孩子来说,根本是在消磨他对音乐的兴趣并且不符合这个年龄孩子的注意力的特点,如果能够合理的安排,比如每天4-5次,每次10-15分钟的练习,效果反而会有所提高。

只有符合孩子的成长进程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而每一个孩子作为一个“人”在具有符合普遍的成长发育的规律与特色的同时,又有着他作为一个个体所独一无二的特性。

这就要求每一个父母,要了解普遍的规律又要注意观察认识自已的孩子的独特性。

唯有如些,父母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自已的孩子给予真正适合孩子的教育。

3、学习、改进教育技巧家长的教育资格不仅包括合格的自身修养和正确的教育意识,对孩子成长规律与特点的了解与认识,还应该包括一些自然形成和学习得来的教育技巧。

老子认为“内圣”者经常反思自省,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顺应事物的发展。

可见,一个合格的教育者,要把他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实贱中去,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否则就只能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理论家”。

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一些这样的父母,他们具有了合格的自身修养和正确的教育意识,对孩子的成长规律与特点也有所了解,却依然无法与孩子拉近距离,从而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比如,一个1岁多一些的男孩的母亲,带他去儿童乐园时,每次都因为要阻止孩子把沙子放进嘴里,而总是不欢而散;一个2岁女孩的母亲因为孩子不乐意学汉字而生气;一个3岁男孩的父亲为了要孩子不对小朋友拳脚相向而把他关在小黑屋里。

这些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们也很可能对孩子成长规律和特点是有所了解的。

只是当遭遇特定事件的时侯,他们因为缺少技巧而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些特定事件。

一般而言,对于1岁多的孩子,让他尝试一次沙子的味道与口感,他就不会在去尝第二次了,对于2岁孩子而言,中规中矩地学认汉字必定使她厌烦,妈妈可以想出许多引发她兴趣的方式来让她在游戏中、故事中学认汉字,并且不应设定学习任务、而应以对汉字产生兴趣作为培养目标;而一个3岁的孩子,仍然处于婴儿的自我中心的状态中,把他关在小黑屋里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令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父母应该通过讲故事的情式引导他体会被别人拳脚相向的感受,并交给他与人相处的实际技能。

教育技巧是一个需要在生活中慢慢积累、综合的能力。

但是现在的父母当中很多人就是独生子女,并且是核心家庭中长大。

在他们的成长的过程中,见不到成年人照顾养育其他孩子情形,也就没有积累,综合教育技巧的环境与技会。

当他们自已成为父母时,只有一个孩子可以让他们去发展自已的教育技巧,这就势必使得他们在这方面必须依赖更多的有意学习才能增进教育技能的发展。

二、“道法自然”对情感教育的示现在社会中,许多为人父母者儿时的生活非常艰苦,他们是在物质较为甚至非常匮乏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

这些人都渴望特质丰富的生活并且希望自已的孩子不用再经历自已曾经经历的艰苦。

于是这些父母往往偏向于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以错误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以为了孩子成人后能够有一个较好的特质生活为目标、只关心孩子的智育发展、经常使用物质奖励来诱导孩子学习。

这些不注重情感教育的父母,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往往有如下的共同之处:1情感表达的非自然性2情感应对的非自然性3情感处理的非自然性老子在《道德经》中,用简洁的文字讨论了人的情情部题。

它对现代儿童的情感教育几点启发正可化解支撑这些父母错误做法的心理因素。

1“道法自然”唤回本真的性情在现实的人生中,人总会产生情感的需求。

然而,在科技愈发发展,物资日益丰富的今天,许多的父母却忘记了自已儿时对父母拥抱的渴求,常常用一些高档玩具、衣服等特质的东西作为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回应,使得一些孩子习惯了以物质来填补情感的缺失。

老子在《道德经》中礼赞婴孩,他肯定未经污染的自然而然的本性与身然而然情感。

这种自然而然的本性和情感是可以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

但是当父母总是以物质的东西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时,实际上是在扭曲孩子的心灵与情感。

当孩子在本真的状态产生出一些自然的合理的情感需求时,就应该以自然的状态满足他的这些需求;他需要拥抱,就给他拥抱;他需要安慰,就给他安慰;他需要父母的陪伴,就给他父母的陪伴。

在这样自然的情况下,孩子不会异化自已的需求。

当孩子需要拥抱时,父母却给他一件新衣,当孩子需要安慰时,父母却给他一些糖果;当孩子需要父母陪伴时,父母却给他一个高科技玩具。

这些父母以物质的给予作为情感表达方式,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孩子对自已需求误解。

当孩子为了满足这些被误解的需求时,但儿时父母糖果来应对他们的伤心与委屈,使得他们形成了以大量进食甜品。

天长日久,最后导致了孩子超重并伴随着其他由肥胖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的诸多问题。

因为需求的被误解使孩子看不清自已需求的本真,看不到自已面对的问题的本来面目,从而导致无法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问题,而孩子对情感需求的错误解读正是由于父母长期以错误的方式来表达情感而造成的。

因此,为人父母者应该切记“道法自然”,以自然的方式《譬如拥抱、由衷的赞赏》来表达自已对孩子的情感,切莫以物化的方法来表达。

2于《虚静》中回归自然有些父母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而纵容孩子闹情绪,并且总是在最后给与物质的安慰。

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是个人对于自身需求得到的满足程度的体验。

对情绪的良好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而不合适,不彻底的调节会破坏身心健康。

在强烈或持久的消极情绪的冲击,会破坏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的平衡,从而使正常的判断力减弱,有时甚至可能使人失去理智和自制力,更有甚者使人精神错乱,行为失常。

当孩子闹情绪的时侯,首先应该弄清楚他的需求是什么、是滞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