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一)
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报告

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报告全球化趋热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民间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重庆市亦不例外。
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守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元,重庆市根据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及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统一部署,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止在各地蓬勃地开展起来。
一、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根据2005年4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按照这一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宁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逃表现形式有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不同层面:物质的形态直接体现文化的个性、壮美和可以感叹的成就,非物质的形态则表达了制造这种物质形态的技术、工艺和观念。
它们互为因果,没有非物质的层面,不能达至物质的伟大,而没有这种物质文化层面的伟大,则无以体现非物质文化层面的意义和价值。
重庆市地处我国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民族聚居是重庆的特点之一。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以口头传承和非物质形式传承为主要方式的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传统表现形式。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旨在保护和传承重庆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传播。
一、背景和意义重庆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巫山云雾、山城夜景、渝剧、磨芋笛、火锅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庆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是重庆市人民独特的文化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和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人民文化认同感、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通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参与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 原则:(1) 保护为主,传承为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以传承为基础,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传承情况,加强保护工作,防止文化遗产的流失。
(2) 精品突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和创新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社会参与,全民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全民参与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鼓励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三、实施措施1.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机构。
设立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政策和规划,组织相关研究和培训工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2.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组织开展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对具有保护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评估和认定,并予以保护。
3.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
重庆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

家 民 族 危 难 时 刻 , 同 抵 抗 外 敌 的 决 心 和 勇 气 。 庆 共 重 的抗 战 陪 都 文 化 在 重 庆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中 最 富 有 价 值 和 代 表 性 , 重 庆 走 向 世 界 的 又 一 张 名 片 , 重 庆 都 是 是 市 文 化 旅 游 开 发 的 核 心 内容 之 一 。
囊l
》庆 战 化 保 对 重抗文遗的护策
口 葛雅 兰
2 0 重 庆 两 会 期 间 , 重 庆 市 台 湾 同 胞 投 资 企 01  ̄ 业 协 会 副 会 长 林 成 功 提 出 :重 庆 抗 战 文 物 要 加 强 保 护 并 作 一 些 创 意 创 新 ,以 促 进 两 岸 感 情 和 两 岸 交 流 观 光 , 引更 多 台 湾 同胞 到 重 庆 来 。 吸 林 成 功 代 表 所 关 注 的 正 是 重 庆 独 一 无 二 的 文 化 资 源—— 抗 战文 化 资源 。 何 开发重 庆抗 战 资源 , 如 吸 引更 多 台湾 及 海 外 游 客 , 者 谈 一 些 粗 浅 的 看 法 。 笔 重 庆 作 为 直 辖 市 还 很 年 轻 ,但 是 作 为 国 家 二 级
、
抗 战 文 化 的 形 成
重 庆在抗 战 期 间和解 放前 , 有 “ 都 ” 身份 。 具 双 的 从 1 3 年 l 月 中华 民 国 国 民 政 府 ( 称 “ 府 ” 97 1 简 国 )
发 布 《 民 政 府 移 驻 重 庆 宣 言 》 1 4 年 遗 址 的 损 坏 严 重 。 重 庆 大 量 抗 战
世 界 。 抗 战 爆 发 后 , 国 13以 上 的 高 等 院 校 ( 0 全 / 4余 所 ) 23以 上 的 军 事 工 业 ,0 的 专 家 学 者 如 郭 沫 ,/ 9% 若 、 盾 、 舍 、 禺 、 衍 、 克 家 、 心 等 文 艺 界 人 茅 老 曹 夏 臧 冰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10.18•【字号】渝办发[2005]223号•【施行日期】2005.10.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办发[2005]223号)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我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市非物质文化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严峻形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巴渝大地各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是建设有重庆地域特色文化的基础和源流,是我市各民族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性的独特展现,形象地体现了重庆各族人民的内在精神,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特点,融民族性与大众性于一体,是重庆各族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利用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重庆历史与文化

引言概述: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拥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港口及交通枢纽,重庆长期以来扮演着连接西南与中原地区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通过对重庆的历史与文化进行探讨,介绍这座城市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以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影响。
正文内容:1.多元的历史背景1.1古代重庆的起源1.1.1重庆的早期定居与聚落1.1.2重庆作为古代西南蜀国的首府1.2重庆在明清时期的发展1.2.1重庆作为商贸中心的崛起1.2.2重庆的军事重要性及边疆地位1.3重庆在现代的变革1.3.1重庆作为国民党时期的临时首都1.3.2重庆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地位2.独特的文化遗产2.1重庆的传统建筑风格2.1.1巴渝风格建筑的特点与代表性建筑2.1.2重庆老街区的保护与传承2.2重庆的民俗文化2.2.1重庆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2.2.2重庆的民间艺术与手工艺品2.3重庆的饮食文化2.3.1重庆火锅的起源与发展2.3.2重庆小吃的特色与地方美食3.重庆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1重庆在古代的政治与经济影响3.1.1重庆作为古代西南蜀国的文化中心3.1.2重庆在明清时期对西南边疆的影响3.2重庆在现代的政治与经济影响3.2.1重庆作为中国共产党统战基地的重要地位3.2.2重庆经济特区的建设及其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4.重庆对世界历史的影响4.1重庆作为世界战争史的见证者4.1.1重庆在二战时期的地位与重要性4.1.2重庆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贡献4.2重庆作为世界贸易中心的角色4.2.1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4.2.2重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影响5.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5.1重庆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实践5.1.1重庆的文物保护法规与机构5.1.2重庆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5.2重庆的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5.2.1重庆的文化遗产教育与培训5.2.2重庆的文化遗产展示与推广总结: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又拥有独特的文化。
重庆石柱西沱古镇“玩牛”习俗的历史仪式文化内涵传承现状及保护措施

重庆石柱西沱古镇“玩牛”习俗的历史仪式文化内涵传承现状及保护措施1. 引言1.1 介绍重庆石柱西沱古镇和“玩牛”习俗重庆石柱西沱古镇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古镇。
这里保存着丰富的土家族文化和习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玩牛”习俗。
“玩牛”是石柱西沱古镇的传统民俗活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土家族的牛耕文化。
据传说,在土家族的祖先听到黎明时分牛群的叫声后,便开始准备祭祀仪式,一直延续至今。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玩牛”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看,成为石柱西沱古镇的一大特色景观。
在“玩牛”习俗中,人们会将布满花朵和彩带的精美布匹系在牛角上,然后放牛到田间去“玩”,象征着新年丰收和好运的到来。
这一仪式不仅体现了土家族对牛的崇拜和对丰收的期盼,也传承了土家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玩牛”习俗既是石柱西沱古镇的一种文化传统,也是重庆地区独有的民俗活动。
它不仅代表着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反映了土地与人民紧密相连的关系。
保护和传承这一习俗对于维护土家族文化的传统和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重庆石柱西沱古镇“玩牛”习俗的历史传承重庆石柱西沱古镇“玩牛”习俗的历史传承始于古代,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起源于当地人对牛的崇拜和感恩,认为牛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通过“玩牛”活动来祈求牛神保佑农田丰收、牛群繁衍。
在古代,石柱西沱古镇的“玩牛”习俗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三举行的盛大活动。
当天,村民们会将精心装扮的牛群带到集市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演和比赛,如牛车拉力赛、牛群巡游等。
这些活动不仅是农民们的节日娱乐,更是体现了他们对牛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石柱西沱古镇的“玩牛”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传统文化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尽管现在的“玩牛”活动已经不再是农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通过这一习俗,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农村社会的独特风貌和文化氛围。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困境及出路

D01:10.16565/ki.l006-7744.2021.03.20YANJIUTANSUO〉〉〉"究提索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困境及出路赵"摘要近年来,重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面临保护数量偏少、保护质量不高、保护手段传统单一、数字化保护水平低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不强等困境。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转变保护观念,转换保护思路,创新保护手段,提升保护质量和效果,以此来传承和弘扬好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困境路径中图分类号G273.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7-06★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8PY26)o★,重庆三峡学院人事处副研究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档案管理与保护。
Plight and Outlet of Archives Protection of Chongq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Zhao YanAbstract In recent years,Chongqing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but it still faces such difficulties as little protection quantity,low protection quality,single traditional protection means,low digital protection level and weak ability to serv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n the new era,we need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protection,change the thinking of protection,innovate protection means,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protection,so a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goo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Keywor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rchives;plight;path重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产生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

命 的火花 , 就 没 有 欧 洲城 市 经 济 的复 兴 。 文 化 也 ” 是城 市经济 全 面振 兴 的 内在驱 动 力L 。经济 是 城 2 ] 市 的基础 , 文化是 城市 的灵 魂 , 济 与文 化互 为 条 经 件 , 辅相成 , 相 在城 市 的建设 与发 展 中发挥 着 不 可
・
9 ・ 6
( ) 市 文 化 是 推 动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的 二 城
重 要 力 量
恩格斯 在论 述欧 洲文 艺 复兴 时 指 出 : 没有 十 “
六世 纪文艺 复 兴 的 闪 电 , 没 有 欧 洲 城 市 工 业 革 就
遗 产便是 这一独 特性 的有 力 见证 。也 正 是有 了这 些 独特 的文化 遗 产 , 城市 具 有 了不 可 替 代 的 地 使 位, 同时 也体 现 了这 个 城 市 存 在 的 文 化 价值 。生
通条 件 , 快捷 的通 讯设 施 使 人 们 沉 浸 在 前 所 未有
的物质 享受 中。但 享 受 的 同 时 我 们 也 不 得 不 承 认, 当我们走在 钢筋混 凝铸 成 的“ 森林 ” 中时 , 头脑 的浑浊 、 心灵 的 空虚 使 我 们 缺 少 历史 认 同感 和城
市 归属感 。这是 因为 现在 的我 们 生活 在一 个 相对
缺乏 历史文 化底蕴 的“ 陌生 ” 市 , 城 在这 里 , 我们 看
到 的是世界 各 地 随 处 可见 的 高楼 , 再 也 找 不 到 却
自己 门口的“ 同” 胡 。
一
( ) 市 文化 是 城 市的 灵魂 一 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历吏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发展
论文摘要:从回顾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历程开始,分析了当前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影响的几大主要因素,并力图制定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从而明确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重要性。
重庆是国家审批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它的保护方式、保护内容也随着各个时期保护观念的改进而逐渐完善。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重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我们的保护观念应该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新课题。
1回顾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前,重庆市虽然没有明确的保护机构和保护文件,但从1952年~8O年代中期,全市开展了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文物调查,三峡地区洪水考古调查,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调查和占窑址调查等文物普查工作。
1)1990年重庆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文物委员会,是重庆市第一次在法律上得以认可的文物保护机构,有关部门参与协调全市文物保护工作,整个重庆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才得以开展。
2)1992年旧城改造应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城市历史文化传统。
3)1993年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议的召开。
4)1998年《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通过。
5)2002年历史街区的划定对重庆的影响。
6)2005年《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的颁布。
7)2006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2当前影响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发展的主要因素
2.1全球变暖引起的自然灾害
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山丘地带,属于“川东伏旱区”,极易发生旱灾。
汛期的雨量充沛,也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是全国四大地质灾害多发地之一。
2.2快速的城市化
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重庆市的经济就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城市化速度迅速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商业用地、居民住房等都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增加。
随着2007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重庆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以来,重庆市又计划主城面积l0年后将扩大一倍,城镇化率将接近80%,城市人口将新增800万以上,成为西部最大的城市群,这些目标不仅给重庆市主城区带来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和旧城改造问题,而且也造成它们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保护矛盾和冲突等问题。
2.3过度的旅游开发
“遗产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类求取与外部世界高度和谐的有效形式之一,成为人们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但“旅游拥塞”所引起一系列对生态的破坏、商业过度的开发以及非物质遗产的错意等,都造成了历史文化遗迹的品质下降。
2.4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物保护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一面方既要强调传统工艺,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的和谐并用。
但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给人们带来了浮躁的一面,片面追求效率无疑是对历史文化的亵渎。
3建议采取的措施
3.1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1.1应对机制
1)加强政府在山地灾害防治中的领导;2)把山地灾害防治纳入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
划中;3)加强山地灾害的科学研究,提高灾害预测、预报能力的研究;制定减灾规划,建设减灾示范工程;加强山地灾害的基础研究。
3.1.2解决措施
1)保护好文化遗产的环境,尽量避免干旱带来的岩石裂缝和地下水减少弓l起的地面沉降;
2)洪涝灾害要从泄洪处开始治理尽量让洪水多渠道排泄,地下管网系统也要扩容,并加高防洪堡坎;3)做好地质勘查,在容易滑坡处加固护坡;4)提高抗震设计的强度。
3.2改善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2.1改变城市发展模式
1)2007年9月出台的《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规划》明确了各组团隔离带的范围及用地,并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逐条提出r强制性和指导性的空问管制要求;2)避开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并赋予各个新城区以合适的职能,完善其相应的各种配套设施,尽量减少新城区对老城区机理的影响及其依赖;3)对老城区进行有机更新,维持老城区的城市机理,保护比较完好的老街区整治、改善旧街区的环境与内外设施条件,减少由于设施老化引起的生活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