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面试教案模板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物理教案模板(多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物理教案模板(多篇)第1篇: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大气压强..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大气压强》【教学目标】1.体验“饮料是用力吸上来的吗?”,前后形成强烈反差,做出猜想引出课题。
2.经历“拔河比赛”,证明大气压强的存有,列举实例佐证自己猜想。
3.通过类比液体压强形成,分析大气压强成因。
4.通过课件、视频、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并计算出大气压的值。
5.通过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剖析和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改造自然的愿望。
【教材分析】重点:大气压强的存有证明;大气压强值和测量方法;大气压强的应用难点: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原理和方案;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分析。
关键点:一是存有证明要做好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二是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可实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实行推导,得出大气压强的值;讨论粗略测大气压方案应围绕P=F/S展开;分析气压计原理时,应深刻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需要掌握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知识;在物理方法上需了解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在生活经验方面需有拔;...火罐、钢笔吸墨水等常识。
学生可能对大气压强存有表现漠然,应用也缺乏充足的理解,所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可能在受力分析和计算中存有困难,所以我在课前设计有热身训练,为新课的顺利实行扫清障碍。
【教学策略】1.课前热身,为突破重难点铺路搭桥,同时即时反馈,为教师更好掌握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实行教学提供可能,确保所讲是学生所需,让教学真正有效。
2.置疑体验,通过前后强烈反差,在学生内心产生剧烈碰撞,引导学生猜想,课题引入自然,流畅。
3.拔河比赛震撼学生心灵,游戏之后,教师巧妙过渡到马德堡半球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课件展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4.视频展示托里拆利实验,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10m高的水柱。
采用受力分析和转换法、等效替代法计算出大气压强值。
教师面试物理教案模板(共8篇)

教师面试物理教案模板(共8篇)第1篇:老师招考面试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面试试讲模板一、课题:大气压强二、课型:讲授课三、课时:1 课时四、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须要控制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学问;在物理办法上需了解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在生活阅历方面需有拔火罐、钢笔吸墨水等常识。
学生可能对大气压强存在表现漠然,应用也不足足够的认识,所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可能在受力分析和计算中存在困难,因而我在课前设计有热身训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
七、教学策略1.课前热身,为突破重难点铺路搭桥,同时准时反应,为老师更好控制学生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供可能,确保所讲是学生所需,让教学真正有效。
2.置疑体验,通过前后剧烈反差,在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碰撞,引导学生猜测,课题引入自然,流畅。
3.拔河竞赛震撼学生心灵,游戏之后,老师巧妙过渡到马德堡半球试验,并通过演示试验、课件展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师:夏天,同学们常常用吸管喝饮料,请问饮料是使劲吸上来的吗? 生:是师:今日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瓶特别的饮料(出示自制牛奶:将玻璃瓶中装满牛奶,用带吸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并用蜡将瓶口及吸管与橡皮塞接触处密封,确保气密性良好),看你们能否将牛奶吸上来?生:(用力吸牛奶)不能师:怎样才干将牛奶用吸管吸上来? 生:(思量并研究)让瓶中进入空气。
师:再思量:饮料是使劲吸上来的吗?是什么使饮料吸入口中? 生:不是,可能是大气压强。
(1)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银柱?(2)玻璃管变粗、变细、倾斜、向下压、向上提只要不让管口脱离水银面,大气压能支持的水银柱高度差会变化吗?(3)大气压强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感知,而通过它能支持一段水银柱的办法让我们感触到大气压的存在这是什么物理办法?(4)大气压有多大,我们并不清晰,可以通过计算 760mm 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来间接大气压,这又用到了什么物理办法?2.学生计算 760mm 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老师检查并赋予指导,后沟通并指出大气压强 P0=1.013×105Pa。
教师面试初中物理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验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形成原因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证明、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大气压强的应用。
难点: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原理和方案;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生活实例视频,如吸管吸饮料、钢笔吸墨水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 提问: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引出课题《大气压强》。
二、新课讲授1. 大气压强的存在证明- 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 讨论实验现象,总结出大气压强的存在。
2. 大气压强的成因- 通过类比液体压强,分析大气压强的成因。
- 引导学生理解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3. 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 讲解实验原理,推导出大气压强的计算公式。
4. 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 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如吸盘、打气筒、气压计等。
- 讨论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交流实验心得。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大气压强的概念、成因、测量方法和应用。
2. 强调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与大气压强相关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实例、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基本概念、成因、测量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初中物理老师面试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物理实验操作、复杂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物理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理现象,引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讲解物理基本概念,如力、速度、质量等。
(2)讲解物理基本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3)讲解物理基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等。
3. 课堂练习(1)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个别辅导。
4. 物理实验(1)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确保实验安全。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评价(1)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物理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 课后及时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等内容。
2. 物理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天平等。
3. 教学参考资料:如物理教材、辅导书籍等。
4. 课堂评价表:用于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操作能力。
3.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
4. 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情况。
初中物理教师面试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2.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2. 实验操作技能。
【难点】1. 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
2.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实验过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原理。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或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课堂讲解(1)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
(2)结合实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3. 实验演示(1)教师演示实验过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原理。
(2)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问答法(1)教师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6. 案例分析(1)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7. 总结与作业(1)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初中物理试讲招教教案模板

一、课题:《光的直线传播》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1.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四、教学难点:1. 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光的传播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二)新课讲授1. 讲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通过实验、图片等形式展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2. 讲解实验探究方法: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三)巩固练习1. 判断题: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光的传播现象,提高物理素养。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光的传播现象,撰写观察日记。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课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传播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4. 注重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面试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面试教案模板初中物理面试教案模板【篇一:教师资格证教案面试模板】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注意:1.教师资格证面试时,提供的是一张b5的白纸,不是表格式教案,写教案时间20分钟,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案每个部分都囊括进去。
2、教案在书写时,不可透露个人信息,不可在教案纸上做任何标记。
【篇二:初中物理教案模版】第1页低碳办公,支持环保,请正反打印!第2页低碳办公,支持环保,请正反打印!【篇三: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目录《浮力》 (2)《欧姆定律》 (6)《电功》 (10)《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17)《运动的快慢》 (21)《变阻器》 (27)《电磁感应现象》 (31)本资料为云南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科目测试复习资料,仅供大家复习下载,切莫错过说课试讲测试公告和测试时间以及网上报名。
《浮力》—说课试讲测试复习资料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使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和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初中物理面试常考教案

初中物理面试常考教案【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了解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常见力的概念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例分析,理解不同力的作用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力的知识,培养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探究和不同力的特点理解。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掷纸飞机,引出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效果,如拉伸弹簧、挤压海绵等。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3、学习不同力的概念和作用。
(1)教师介绍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常见力的概念和作用。
(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不同力的作用特点。
例如,重力使物体向下运动,摩擦力阻碍物体运动,弹力使物体恢复原状。
4、巩固知识,拓展应用。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如:为什么抛出的篮球会落地?(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和不同力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面试教案模板
【篇一:教师资格证教案面试模板】
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
注意:1.教师资格证面试时,提供的是一张b5的白纸,不是表格式
教案,写教案时间20分钟,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案每个部分都
囊括进去。
2、教案在书写时,不可透露个人信息,不可在教案纸上做任何标记。
【篇二:初中物理教案模版】
第1页低碳办公,支持环保,请正反打印!
第2页低碳办公,支持环保,请正反打印!
【篇三: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目录
《浮力》 (2)
《欧姆定律》 (6)
《电功》 (10)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17)
《运动的快慢》 (21)
《变阻器》 (27)
《电磁感应现象》 (31)
本资料为云南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科目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大家复习
下载,切莫错过说课试讲考试公告和考试时间以及网上报名。
《浮力》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
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
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
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
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
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
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
能力等。
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
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
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
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
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
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
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
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
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
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
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
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
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
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
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
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
钉重。
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
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
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
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
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
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
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
与悬浮实验。
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
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
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
这时可
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
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
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
引导学生密切
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
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
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
由学生
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最后再用如
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
并指
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
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
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
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
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
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
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
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
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
二是受力平衡法,指
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
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第一节: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4.布置作业: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