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元日)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翻译赏析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翻译赏析《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
其古诗全文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前言】《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注释】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翻译】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全文及分析

《元日》全文及分析“元日”通常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以“元日”为题创作诗词,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王安石的《元日》全文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这句诗开篇就营造出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爆竹,是古代人们在春节时用来驱邪避灾的一种习俗,爆竹的声响宣告着旧岁的结束,新岁的开始。
这种热闹的场景,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新年的欢快与活力。
“春风送暖入屠苏”,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的气息,人们欢快地畅饮着屠苏酒。
屠苏是一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据说在古代,新年时饮屠苏酒有预防疫病、祈求健康长寿的寓意。
春风送暖,不仅带来了自然的温暖,更带来了人们心中对新年的美好期待和憧憬。
“千门万户曈曈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到处都是一片明亮的景象。
“曈曈”形容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这句诗描绘出了新年第一天阳光普照的祥和画面,给人以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感觉。
“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总是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桃符是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用于辟邪。
换桃符这一习俗,象征着除旧迎新,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期盼。
这首诗短短四句,却生动地展现了宋代春节的欢乐氛围和人们的迎新之情。
从爆竹声响到春风送暖,从曈曈日色到新桃旧符的更替,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息。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朴素自然。
诗人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元素,如爆竹、屠苏、桃符等,以点带面地展现了整个春节的热闹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同时,诗歌还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爆竹声中一岁除”与“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与“总把新桃换旧符”,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从主题思想来看,《元日》不仅仅是对春节习俗的描绘,更蕴含了诗人对除旧布新、革故鼎新的期盼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元日宋代: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今天。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元日王安石的全诗意思

元日王安石的全诗意思
摘要:
1.介绍诗人王安石
2.解析《元日》诗的背景和意义
3.逐句解读《元日》诗句意
4.总结诗歌的主题和价值
正文:
1.介绍诗人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诗歌以豪放、直接、寓意深刻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解析《元日》诗的背景和意义
《元日》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描绘新年景象的诗。
在我国古代,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新年伊始的喜悦和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祝愿。
3.逐句解读《元日》诗句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这句诗描绘了新年爆竹声中迎接新岁的景象,春风吹暖了大地,人们饮屠苏酒庆祝新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句诗意味着新年伊始,家家户户都迎来了曈曈日(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人们用新桃替换了旧桃,寓意着除旧布新。
4.总结诗歌的主题和价值
《元日》这首诗以新年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民间庆祝新年的热闹场面,展现了人们迎新辞旧的美好愿景。
李世民《元日》原文译文作者介绍

李世民《元日》原文|译文|作者介绍元日,是唐朝皇帝李世民的诗作。
表达了他要效仿古代的明君们,恭谨而节制地治理着国家,最终于使八方安定、四海升平的心境。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李世民《元日》原文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译文及注释译文高高的轩台辉映着春色,深邃的楼阁沐浴着朝阳。
红色的宫墙内飞舞着彩色的饰旗,翠玉珠帘映曜着宫女们的玉佩。
我效仿古代的明君们,恭谨而节制地治理着国家,终于使八方安定、四海升平了。
(现在)丹陛下排列着森森戟戈,长廊里回荡着丝竹乐声。
壮美的和煦之风浩荡在华夏大地上,康盛的帝王之道运途正昌。
(我)将继承周文王的事业,遵循他的先例、并借鉴古代帝王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来治理国家。
春天来临了,小草又像以前一样沐浴在春风里,梅花也像往年一样绽蕊怒放。
我想渡过巨大的河流到达彼岸,但最终还要靠舟船才能渡过去(意思就是靠民众的支持和大臣们的帮助才能治理好国家)。
注释恭己:语出《论语》,恭谨而律己,是形容君王治理天下的词句。
垂衣:语出《易·系辞》,原意指天下太平,李世民在这里形容自己效法皇帝、尧舜无为而治。
穆:壮美。
康:康盛。
作者介绍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
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
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翻译赏析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翻译赏析《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翻译赏析《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
其古诗全文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前言】《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注释】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翻译】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安石《元日》原文、译文、赏析

王安石《元日》原文、译文、赏析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
《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
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
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篇。
[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爆竹:鞭炮。
山家以除夕烧竹,竹爆裂之声令山魈畏惧而远避。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屠苏:屠苏酒。
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曈曈:光辉灿烂。
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意思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意思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日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元日的热闹、喜庆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导入
1.同学们,马上要过什么节了?
圣诞节可不是我们中国的节日,现在我们过的洋节日越来越多,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吗?
2.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我们也学过不少关于这些节日的诗句——
追问:这首诗是写什么节日?从这些诗句中你知道有什么习俗?
3.我们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春节,你知道春节有什么习俗呢?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和春节有关的——板书课题,齐读
6.“元”在字典里有这么几种意思,出示①为首②开始,第一③元素
读读题目,你觉得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 那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又向我们介绍了春节的哪些习俗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把书本打开到133页,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古诗都有自己的节奏,请你来读。
(2个同学都读得不好时,范读,指名读,对呀,读古诗就要读出这样的节奏,出示节奏图。
)
(读得好在最后出示,一起按这样的节奏来读)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 声中 /一岁除,
春风/ 送暖 /入屠苏。
千门/ 万户 /曈曈日,
总把/ 新桃 /换旧符。
提醒:这“/”是表示在读时要停顿、换气
小结:这首诗一共28个字,共四行,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叫“七言”。
我们在读的时候一般是按照二个、二个、三个的停顿节奏来读,可以范读,谁也想试一试)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古诗光读正确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读懂它的意思。
请大家看看图,默
读古诗,想想字词的意思,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打上问号。
2.交流
爆竹声中一岁除【要引导学生理解的】
(1)过渡:听啊!新年的炮声似乎在说: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告诉我们?除
(2)齐读,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原来古人和我们一样,过年时也要——放爆竹的。
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放爆竹可是有来历的哦,谁来说说。
(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 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
你是怎么知道的。
……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
(4)读好这句话。
(5)随文识字:“爆”,这是一个生字,看看它的偏旁,就知道它肯定和()有关。
写字:左窄右宽,右边下面两横,最后一笔是点。
(书空,描红)
春风送暖入屠苏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
★屠苏:
(1)资料和图画出示,师介绍。
(2)相机理解“入”。
①想想,“入”还能换成哪些字?(给、进)
②这里是说春风仅仅是把温暖送给了屠苏酒吗?春风进入到了每个人的心
里。
③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人们喝屠苏很高兴)
是人们在新年喝屠苏酒,心里就感到――暖洋洋的。
这就是“入”字的妙用!
(3)这句话是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4)据说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
带着这种美好的愿望读好这句诗。
千门万户曈曈日
★曈曈日:
(1)谁来帮助他?
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2)很好,查资料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其实还有更好的方法呢!看看这个“曈“字,偏旁——右边是一个——一看字形就可以知道这是和什么有关。
怎样的太阳?(初升的太阳,充满希望)
(3)新年的第一天,这样的太阳也给人们一种……的感觉,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的希望),所有人家都沐浴在(太阳的光辉中。
)
(4)带着高兴的心情再读。
(5)刚才我们根据这个字的字形就理解了这个生字,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6)引:这里有一个“千门万户”,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
【学生说“千言万语”,追问:千言万语就是指——有很多很多话要说。
】
那“千门万户”就是指?
是的,这里的“千”和“万”就是指——很多很多,不是指一千、一万,古诗中像这样的表示很多的数字还有“三六九”。
(7)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倒装)
(8)阳光照进了每一家人的心里,让人感到前途一片光明,充满希望。
谁愿意读出这种希望?
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旧符:
(1)学生帮助解决
(2)这里的桃就是——,符也是——
新桃就是——,旧符就是——
(3)看看图上你能找到桃符吗?
在古代,桃符就是刻在桃木上的两个神灵的名字,(出示图片)据说挂在门上可以——,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变成了一幅幅“字”,到了明代就改称“春联”了。
【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
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
「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专门吃鬼怪,人们就把桃枝刻成这两个神的模样悬挂在门上,期能永久平安。
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
后来桃符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
到唐朝以后,又在这红纸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
为什么要新桃换旧符?
(4)谁能说说句子的意思。
3.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再读读这首古诗,你读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引导)
4.读出这种热闹、充满希望的感觉。
四、品读,体会诗人情感
1.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把这首诗读成了一幅热闹的画,在这幅画中的诗人王安石,面对这样一个崭新的日子,这样一个春风送暖的春节,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诗中有一个字告诉了我们。
(暖)
2.读读这首诗,想想是什么让王安石感觉那么暖?
是的,这些除旧迎新的所有的事情都让王安石——
3.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已经49岁了,为什么在这个春节他觉得特别暖呢?
出示资料,介绍背景:王安石在49岁那年被任命为宰相,正准备推行新法,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这首诗就是他即将担任宰相推行新法时取得写的。
4.这里的“新桃”“旧符”仅仅是门上贴的桃符吗?
这时的暖仅仅是过春节的事情让他感觉很暖吗?
5.现在有谁知道他为什么要在这一年写这首诗?
6.你感受到此时王安石的心情怎样?
7.是的,他的心中充满憧憬,充满希望,充满温暖,把这股浓浓的暖意放入你的朗读中。
——齐读古诗。
五、拓展,深化认识
诗中有情,刚才我们不仅理解了这首古诗的意思,而且还透过文字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读古诗就应该这样。
你还知道王安石的哪些古诗?
【《梅花》齐读,在王安石的眼里,梅花就是——
那你也能读到文字背后的诗人的感情吗?《泊船瓜洲》
六、板书
元日
放爆竹
喝屠苏
换桃符
教后反思:
古诗教学对于我来说一直是比较迷茫和难驾驭的。
学生们几乎会讲话开始就会被家长教着学古诗,所以背古诗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处了。
这就更大的加深了古诗教学的难度,如何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
在这次的教学中,给我印象深的是资料的补充要始终为文本服务。
古诗的特点就是凝练,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感浓缩在了数几个字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悟古诗,我们在教学时补充了不少的资料。
网络发达的今天,资料自然是满天飞,首先老师把好第一关,在这么多的资料中删选出能为文本服务的简洁的资料。
而不是什么都给,脱离文本一味的扩充。
另外,学生在一张资料出示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快速浏览阅读,找出资料的主要内容,获取有利的咨询,并能与文本勾连,融为一体。
追问是一门艺术,这点让我也很有感触。
备课时往往会对学生做种种的预设。
但是学生终究是学生,他们的思维角度与我们不同。
在学完了理解古诗的意思是我设计了:读读这首古诗,你读到了怎样的画面?用意在让学生整体说说古诗的意思感受热闹、充满希望的感觉。
第一位学生站起来就流利地说完了这首古诗的意思,我应该及时追问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感觉吗。
但是我却把这个问题丢给了其他同学,然后又让学生练说古诗的意思。
如果能及时追问学生,然后练说,课堂的生成和层次的递进应该会效果更好些。
及时的追问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我们在充分预设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在一次次的实践中积累经验,让自己的课堂机智更加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