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_优秀课件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活动三 三读古诗,理解大意
村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
6.在学习歌曲方面,以歌曲的艺术形 象来感 染,教 育学生 热爱生 活,热 爱劳动 ,热爱 动物, 热爱人 民,培 养学生 的爱心 ,高尚 的情操 和良好 的品德 。在教 学中, 培养学 生掌握 一定的 知识和 技能技 巧,并 有理解 和表现 歌曲的 能力。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活动三 三读古诗,理解大意
注解:
草长:青草在发芽生长。 二月天:农历的二月,初春时节。 拂堤杨柳:杨柳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抚摸着堤岸。 醉:沉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间因为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散学:放学。 东风:春风。 纸鸢:一种纸做的像老鹰的风筝。这里指风筝。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活动二 再读古诗,感受韵律
村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活动二 再读古诗,感受韵律 咏柳
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二首
活动一 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村居 dǐng [清] 高 鼎
yīng
草长莺飞二月天,
十九古诗二首

十九古诗二首
一、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诗人简介: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今四川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代表作:《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
主题归纳:
《夜宿山寺》这首诗运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道出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建筑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诗译文:
山顶的寺庙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
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天上的神仙。
二、敕勒歌
南北朝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阴山,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国阴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内地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
古代有许多著名诗句描写此山。
主题归纳:
《敕勒歌》这首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古诗译文: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像毡布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天空蔚蓝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出现了。
五言绝句古诗二首简单的字

五言绝句古诗二首简单的字
1.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
归
4.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
思
5.《鹿柴》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7.送崔九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古诗二首怎么背

古诗二首怎么背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背诵古诗不仅可以锻炼记忆力,还可以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下面介绍两首古诗的背诵方法。
1、《登高》(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背诵方法:
先阅读全诗,理解诗意,再分别背诵每一句,掌握每一个字的发音和意义。
注意把握句子的语气和韵律,使背诵流畅自然。
2、《静夜思》(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背诵方法:
首先理解全诗含义,分别背诵每一句,特别注意“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这两句的语调和韵律。
可以多次反复背诵,加深记忆。
总之,背诵古诗可以锻炼记忆力,增加文化内涵,但也需要耐心和细心,逐句逐字地记忆。
- 1 -。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知识点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知识点一、我会读莺(yīng)夜莺、黄莺拂(fú)吹拂、飘拂堤(dī)堤坝、河堤柳(liǔ)柳树、杨柳醉(zuì)陶醉、喝醉咏(yǒng)歌咏、吟咏妆(zhuāng)梳妆、妆扮丝(sī)蛛丝、雨丝绦(tāo)绦虫、衣绦裁(cái )裁剪、裁缝剪(jiǎn)剪刀、剪子二、我会写诗(shī)诗歌、诗集村(cūn)村庄、村落童(tóng)童话、儿童碧(bì)碧绿妆(zhuāng)梳妆、红妆绿(lǜ)绿色、绿化丝(sī)灯丝、雨丝裁(cái)裁剪、裁缝三、易写错的字绿:右边的“录”,下面不是“水”。
柳:右边是“卯”,不要丢掉第七笔“丿”。
垂:一共有四个横,不要漏掉一横。
四、读一读,记一记河堤堤岸杨柳柳条吹拂春风拂面化妆梳妆打扮五、多音字六、会写字组词诗(古诗诗歌)村(山村村庄)童(童年儿童)绿(碧绿绿色)碧(碧绿碧血丹心)妆(化妆妆扮)丝(丝巾丝瓜)剪(剪刀剪破)七、古诗理解(一)《村居》1.字词理解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醉:迷醉,陶醉。
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散学:放学。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2.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
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
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
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二)《咏柳》1.字词理解碧玉:碧绿色的玉。
古诗二首的生字

古诗二首的生字1. 《登高》生字:都、尽、东、行、云、无、欲、因、名、高、暮、路、横、白、马、山、夕、阳、视、空、阔、天、地、茫、茫、几、时、见、君、意、志、魂、飞、翔、拂、衣、趋、岭、上、过、皆、卑、躬、细、腰、信、步、摇、摆、光、影、晕、迷、了、人、世、间、贵、士、多、气、概、遂、愧、俯、首、称、觥、礼、乐、陶、情、逸、韵、哀、乐、渐、已、进、酒、杯、案、前、羊、肉、烤、制、胡、饨、鱼、鸟、肝、臟、爪、脯、酥、香、卤、餒、嗟、味、独、厌、时、否、久、客、游、泛、滔、湖、海、浮、沉、万、态、千、状、百、般、新、奇、有、词、章、卓、尔、雅、趣、淡、退、论、道、器、赏、等、凭、观、谢、白、华、过、后、即、成、越、道、何、功、名、盛、德、业、遐、迩、一、代、同、畏、闻、愁、羡、古、人、达、闇、州、邑、晓、窗、冥、蜡、炬、微、彻、夜、旷、望、乡、关、山、川、草、木、欹、竦、惕、茫、茫、应、守、候、后、题、东、壁、钟、初、犯、岁、霜、泪、涟、洏、垂、句、韵、俱、成、眷、属、微、命、薄、安、凉、气、侵、庭、实、碧、空、琴、绝、哀、丝、弦、转、岁、华、发、彩、云、鬟、动、带、箫、韶、激、急、声、凄、凉、心、病、难、疗、愁、山、如、画、边、秋、行、远、视、光、怅、而、望、归、烟、渺、渺、故、人、西、风、残、照、夕、阳、晚、霞、散、入、染、云、何、意、凭、君、物、思、回、情、瘴、疠、气、倍、至、夜、阑、灯、火、星、影、摇、摆、关、应、旧、游、戏、吟、咏、慕、群、访、南、陵、北、渚、楼、观、高、邃、下、昆、仑、间、峥、嵘、景、物、态、传、神、旷、古、今、何、曾、谓、得、失、皆、是、非、贵、人、学、识、尽、趋、游、共、处、众、音、响、彻、亘、久、绝、遥、近、从、远、促、暂、穷、荒、愈、弥、久、者、疑、神、仙、方、道、易、权、瞀、也、望、湖、触、鳞、鬣、沉、舟、破、屋、劈、柴、抉、锯、断、曲、折、痕、诛、讨、伐、哀、及、高、翔、静、听、莫、须、旋、且、宽、怡、肆、志、永、逝、成、基、树、流、世、代、侵、朋、友、便、睹、天、籁、吟、歌、飘、逸、风、流、扬、落、晓、英、俊、牧、人、叩、铜、歌、盛、赞、招、提、古、壮、茂、绵、拂、拭、纫、珠、绳、数、归、驾、轩、历、鸣、岸、浸、泉、玩、澹、夢、岛、嵯、峨、倚、天、势、间、活、潮、平、地、添、减、亦、往、反、情、信、志、方、致、身、兴、豁、达、訾、议、节、合、技、拙、皆、知、郑、萝、月、撰、梦、锁、炉、烟、铺、贞、诗、菽、庭、簟、谁、傅、石、碑、铭、千、古、纪、论、道、句、章、赋、颂、歌、骚、雅、吟、咏、怀、念、悼、仰、恨、敬、畏、爱、怜、钦、思、景、望、观、读、访、登、题、谢、贺、赠、诸、离、别、相、遇、聚、散、彷、徨、忘、餐、行、役、荐、举、薦、拔、升、袭、卷、绎、伏、离、抵、止、顿、卒、起、伏、动、止、临、别、即、归、还、渡、留、住、败、骸、拱、抱、啼、泣、视、登、楼、聊、驻、揽、古、岷、山、门、草、庐、陵、谷、越、城、无、锡、谷、渭、回、乡、贺、喜、祝、愿、望、目、见、惊、呆、丛、属、参、候、维、怀、抱、慕、寻、访、游、会、炀、帝、厚、薄、亲、疏、宠、至、晓、佥、同、容、俱、有、逢、制、权、寔、淳、易、金、银、錞、器、珂、硕、贵、价、愿、要、实、裂、膜、降、射、昇、洛、阳、景、阳、推、巳、幸、除、堂、上、岁、旦、万、而、一、时、正、曆、华、儀、述、周、年、祭、典、焚、香、礼、乐、九、变、征、戍、旋、师、争、贽、分、疆、协、德、勤、惟、仁、辉、俭、赡、巩、虚、区、虏、律、叛、降、练、厉、汉、辽、霍、匈、奴、凉、胡、燕、靺、鞨、羌、渔、贾、泛、海、星、辰、步、跈、惊、鲸、海、涌、云、腾、冲、波、涛、汪、洋、浙、闽、渚、秋、悽、楼、聒、沓、丧、乱、全、乾、正、维、治、宁、新、六、阔、十、穰、大、统、贵、戌、丑、庚、辛、壬、癸、甲、乙、丙、丁、轮、拱、考、斗、星、罔、象、星、辰、太、微、分、间、位、赤、道、形、统、飞、舞、类、派、虫、鸟、兽、疆、射、猎、渔、农、工、妇、男、夫、胡、越、趾、踵、尘、埃、籍、方、知、力、少、缺、纵、横、翔、起、若、俊、才、华、丽、雅、俗、陋、识、量、精、升、盛、消、衰、末、开始、著、述、论、道、言、辞、骂、恶、褒、誉、掌、握、措、训、辅、翻、译、互、通、转、递、推、比、喻、解、析、咀、嚼、成、诗、歌、曲、戏、说、演、盗、掘、埋、察、访、旁、闻、稗、史、志、年、鉴、师、从、郎、倡、弦、扬、渺、沦、因、果、申、明、神、典、教、夷、狄、败、衅、折、公、善、邪、恶、贞、悔、草、池、龟、加、减、乘、除、幂、枝、叶、花、草、刺、棘、竹、蒲、葵、菜、果、植、树、森、林、丛、松、柏、梅、竹、菊、荷、石、玉、金、银、铜、铁、玻、璃、布、丝、绸、缎、染、粗、细、纺、纱、纹、锦、绣、系、绦、点、画、悄、聒、忙、安、闲、穿、浅、深、宽、窄、秀、恶、大、小、高、低、长、短、宏、微、众、寡、多、少、皆、形、色、质、量、重、轻、密、疏、满、虚、实、实、玄、黑、白、红、黄、蓝、青、紫、翠、绿、色、靛、锦、绣、彩、色、荣、辱、富、贵、贫、贱、喜、怒、哀、乐、恭、敬、亲、疏、远、近、异、同、竞、争、谦、逊、骄、傲、居、处、西、隅、东、北、南、上、下、前、后、左、右、内、外、表、里、远、近、開、合、聚、散、振、撼、崇、尚、庄、重、简、约、蓄、发、生、灭、冷、热、风、雷、电、云、霞、雪、雹、霖、雨、霜、冰、石、火、水、泉、湖、海、山、川、纵、横、长、短、宽、窄、高、低、大、小、重、轻、在、没、立、坐、卧、立、行、驾、游、泛、飞、跑、走、休、息、睡、醒、饮、食、啜、咀、啄、吞、嚼、叫、唱、歌、吟、哭、泣、笑、怒、哀、惧、爱、恶、生、死、长、短、老、少、端、庄、静、动、威、儒、圣、贤、愚、极、至、粗、细、多、少、高、低、隆、凸、平、凹、平、方、圆、曲、直、险、崎、岖、悲、愁、苦、累、劳、快、慰、温、凉、饿、饱、富、贫、贵、贱、荣、辱、利、害、好、坏、美、丑、多、少、长、短、远、近、内、外、高、低、狭、宽、静、动、软、硬、早、晚、早、迟、昏、明、晨、夜、今、昔、古、今、新、旧、晚、初、始、终、嫌、爱、恶、怨、仇、喜、乐、悲、惧、怖、惊、疑、念、嘉、讥、喻、譏、妄、恳、惶、恐、逝、捐、弃、遣、烈、灿、热、抑、贡、献、谭、论、述、辞、良、廉、贞、悔、难、宜、褒、毁、夙、昔、宁、肯、侍、卫、从、随、伺、侍、巡、抚、教、辦、收、讲、读、写、展、背、崇、尚、夸、颂、胜、劣、称、美、恶、善、恶、理、體、静、上、逸、轻、弱、贪、妒、忧、喜、媚、溢、猖、谄、螫、懒、亢、奋、伐、昏、迷、骄、滥、哀、恨、麻、木、钝、鸦、弱、僵、卑、贱、窜、伍、妾、徒、厮、贱、卑、清、贵、乡、红、蕉、觜、兽、瞪、睨、撅、舔、偏、执、猖狂、翻云覆雨、飘忽不定、虚无缥缈、一成不变、贫贱不能移、贡高不祀、势如破竹、高瞻远瞩、杀鸡焉用牛刀、累卵之危、全军覆没、傲视群雄、龙骧虎步、解囊相助、因陋就简、窃玉偷香、风流倜傥、笃厚龙阳、指鹿为马、不可思议、。
古诗两首

1、 古诗二首
1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读一读
村
居
[ 清 ]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解字义
拂堤
拂:吹拂 堤:河堤
春风拂面 堤岸
土 堤
石 堤
水泥大堤
解字义
醉
《说文解字》解为“酒卒也”,“酉” 为“酒坛”,“卒”是“结束”,表 示“酒喝光了”,也就是“醉”了。
想一想:诗中的杨柳是喝醉酒了吗?
解字义
鸢 “鸢”又叫“老鹰”,它非
常善于在天上滑翔。
纸鸢
解字义
杨柳
柳条 指春天水 面升腾起 的雾气。
春烟
读一读
村
居
[ 清 ]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1 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咏
柳
[ 唐 ]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字义
(1)碧玉
丝绦
(2)裁 (3)妆
剪
化妆、妆扮、梳 妆打扮、红妆
猜谜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谜底:柳树
咏
柳
[ 唐 ]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吟一吟
碧玉妆成—— 一树高——,
万条—— 垂下绿丝绦——。 不知—— 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 似剪刀——。
古诗二首

小结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 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虽辞官归乡,
仍心系报国。
龚自珍(1792-1841)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 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 年为己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 于农历四月二十三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 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 抵达江苏昆山。期间往返九千里,诗人共 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 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 感情、革新建议等。
著名的代表作有《滕王阁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què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 指长安,送别之地。
五津: 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叙述了两人一留长安,一往蜀州, 将分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huà n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位姓杜的朋友也是位不得志的知识 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很得意。 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时,彼此的感 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大意: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 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 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清末著名的思想家、 文学家,著有《龚自珍全集》。他处在封建社会 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 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 于是他写了许多诗文,提了很多办法,然而 人微言轻,不被重视,48岁那年,被迫辞官离开 京城,飘然南归。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了315首绝 句,后人评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难点: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学法:小组合作学具准备:字典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
(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读后交流:(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
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
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点评: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1) 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
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
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
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
”(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
)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
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
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
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C: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地齐读《登飞来峰》。
4.参照《登鹳雀楼》,深化感悟。
学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首是学生的必备古诗篇目)是啊,同学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面呀!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首诗《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读古诗。
学生质疑。
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读一、二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象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风景,再观赏庐山图片。
思考此时此刻游历在庐山之中的苏轼有什么感慨?(移步换形、庐山的风景千姿万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读前两句。
3.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时此刻作者会想什么?读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4.你从这两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放映动画: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壶。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
结合实际说说我们怎样看待身边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
)(进行人文渗透,渗透做人的道理.)5.带着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一、语言积累。
1.填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上面填诗句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检查背诵两首诗。
召开“小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赛诗;同桌赛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赛诗等。
(设计此环节,让每一个孩子动起来,因为竞赛可以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积累的激情)我们再想想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又想起了哪些诗?咱们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谁平时积累的诗多!A 想起了登高诗:杜甫的《望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B 想起了诗人的其他诗篇:如学生学过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过本课两首古诗这个点,引导学生回忆思考一个面)二、课外拓展,补充哲理诗。
1.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
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
下面我们看朱熹的《观书有感》。
(发给学生阅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简单了解: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性。
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
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
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
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
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点评:这首诗亦是理趣诗,以理语成诗,补充给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宋朝哲理诗的感悟。
)三、作业:1.抄写、背诵本课所学的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诗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古诗二首千寻塔横看、侧成见日升站得高各不同不畏望得远不识只缘只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