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筑地质勘察报告书
工程勘察地质勘探报告模板

工程勘察地质勘探报告模板工程勘察地质勘探报告报告编号:XXXXXX 日期:XXXX 年XX月XX日项目名称:XXX工程勘察项目承担单位:XXX工程勘察有限公司摘要:本报告针对XXX工程勘察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探工作。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我们对该项目的地质情况和勘察结果进行了全面评估。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发现和建议,以供参考。
1. 项目概况1.1 项目背景该项目位于XXXX地区,计划建设XXXX。
项目总面积约为XXXX平方米。
1.2 勘察目标本次勘察的主要目标是:- 详细调查项目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特征;- 评估岩土工程性质和建设条件;- 提出合理的地质勘察建议,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 调查方法和过程2.1 野外调查通过野外实地勘查,我们对项目区域进行了地形、地貌、岩石露头等观察和记录。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土样采集、地下水位测量等工作。
2.2 室内分析测试采集回来的土样经过室内分析测试,包括粒度分析、含水率测试、压缩试验等。
地下水样品也进行了水质分析和测试。
3. 勘察结果3.1 地质构造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项目区域主要由XXXX岩层组成,分布较均匀。
地质构造相对稳定,不存在明显的断裂、隆起等现象。
3.2 岩土工程性质针对土样和岩石样本的室内测试结果,我们评估了其岩土工程性质。
根据实验数据,土壤属于XXXX类,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和抗剪性。
3.3 地下水情况地下水位较深,约为XXXXXXXX。
水质良好,不含有害物质。
4. 勘察建议根据对项目区域的勘察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4.1 地基处理考虑到土壤的工程性质,建议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如加固处理或土壤改良。
4.2 钢筋混凝土结构考虑到岩石的分布和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3 地下水管理由于地下水位较深,建议在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地下水管理措施,以避免地下水对建筑物的影响。
5. 结论本次地质勘察工作全面了解了XXX工程的地质条件和勘察结果。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一、引言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是工程建设前的必要步骤,旨在了解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旨在对某工程项目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以便项目方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和安排。
二、勘察区域概况该工程项目位于某市某区,总用地面积约XX平方米。
周边地区主要为居民区和商业区,地形起伏较小,土地利用较为集中。
勘察区域内有部分已有建筑物,需进行拆除和改建。
勘察区域的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调查。
三、地质勘察方法本次地质勘察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现场勘察、地质钻探、岩土实验室测试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我们获得了大量的地质数据和相关信息,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地质情况描述1.地层情况根据钻探数据和岩土实验室测试结果,勘察区域地下主要由XX层、XX层和XX层组成。
其中,XX层为砂土层,层厚约为X米,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XX层为黏土层,层厚约为X米,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差的承载能力;XX层为砾石层,层厚约为X米,具有较好的排水性和较高的承载能力。
2.地下水情况根据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勘察区域地下水位平均深度约为X米,地下水位相对稳定。
地下水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标准。
3.地震活动情况勘察区域属于XX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但多为小震。
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分析,该区域未发生过大规模地震,属于低地震烈度区。
五、地质风险评估根据勘察结果,结合工程设计要求,对勘察区域的地质风险进行了评估。
主要风险包括地基沉降、地下水渗流和地震影响等。
为降低风险,建议采取相应的地质处理和加固措施,如地基加固、防渗处理和抗震设计等。
六、结论与建议根据对勘察区域的地质情况分析,我们认为该工程项目在地质条件上具备可行性。
但需要注意地下水位对施工的影响,合理设计排水系统和采取防渗措施。
此外,应根据地震烈度要求进行抗震设计,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七、参考文献1.某市某区地质调查报告2.某市地震局地震资料八、致谢在本次地质勘察调查工作中,我们得到了相关单位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地质勘察报告

一、工程及勘察工作完成概况(一)工程概况山东省**企业有限公司拟在市北区沂七路与九路之间,水巷北侧,兴建**华苑工程。
本次对其拟建的13栋住宅楼、1栋商业楼及地下车库和1栋幼儿园进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根据规划图纸,其主要设计参数见下表。
(二)本次勘察的目的及任务:本次勘察为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勘察,目的是提供本工程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
主要任务是:1、查明不良地质作用成因、类型、分布情况、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2、查明建筑物范围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坡度、工程特征、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提供各层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提供场地标准冻土深度。
3、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并对可能的持力层和软弱层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并对岩土的均匀性、强度和变形性作出评价。
4、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分析预测地震效应,判定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地震液化,并计算液化指数。
5、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查明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6、判定地基土和地下水在建筑施工及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对工程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提供基坑开挖支护所需的计算参数,对基坑支护结构类型提出合理建议,对基坑降水方案作出评价。
7、评价地基基础方案、若需进行地基处理,建议地基处理方案,提供地基处理设计参数。
若采用桩基础,对桩基础和桩型选择作出建议,提供桩基础设计参数及评价成桩的可能性。
(三)本次勘察执行规范标准如下:建设单位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任务书《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山东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DBK14-S3-2002)等。
建设工程勘察书

建设工程勘察书一、项目概况本勘察书旨在对某建设工程的勘察进行详细说明,并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本项目位于某市市区,总面积为xxx平方米,预计工期为xx个月。
二、工程背景本建设工程旨在解决某市市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该项目将修建xx栋住宅楼和xx栋商业综合体,为该地区提供更优质的居住和商业环境。
三、勘察目的本次勘察旨在全面了解工程地区的地质、气象、水文等情况,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勘察数据和技术支持。
具体目标如下:1. 地质勘察:对工程地区土层、地质构造等进行详细勘察,以评估地质条件对工程施工的影响。
2. 气象勘察:对工程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调查,以确定建筑物的耐候性和环境适应性。
3. 水文勘察:调查工程地区的地下水、地表水等水文特征,以及污水处理、排水系统等相关设施的建设需求。
4. 环境保护要求:对建设工程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要求。
四、勘察内容1. 地质勘察:详细测绘工程地区的地质断裂、地下水位、地层厚度等地质要素,并获取相关土壤样本进行实验室测试。
2. 气象勘察:收集工程地区各季节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变化、降水量等。
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其对建筑物结构和材料选择的影响。
3. 水文勘察:调查工程地区的地下水位、地表水污染情况等,确定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开发利用方案,并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
4. 环境保护要求:对建设工程可能产生的噪音、震动、废水处理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环保要求和措施。
五、勘察成果及应用本次勘察将提供以下成果:1. 勘察报告:对地质、气象、水文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将以报告形式进行详细说明,为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2. 技术建议:根据勘察结果,提出建设工程的技术建议,包括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材料选用建议等。
3. 建设方案:根据勘察结果,制定适合工程地区情况的建设方案,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六、勘察实施方案本次勘察将由具有相关资质和经验的勘察单位进行实施。
地质勘查报告

地质勘查报告西宁2014年XXX工程岩土工程详勘报告工程编号:2014-01某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二0一四年九月报告名称: XXX工程勘察阶段:详勘工程编号:2014-01勘察单位:某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勘察日期:二0一四年九月经理:审定:工程负责人:总工程师:审核:目录1.拟建工程概况 (1)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3.地基土物理力学性指标评价及地基土承载力 (4)4.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参数 (5)5.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5)6.场地水、土的腐蚀性评价 (5)7.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6)8.地基土的冻胀性评价 (7)9.结论与建议 (7)10.附图、附表 (8)毕业设计项目岩土工程详勘报告1.拟建工程概况我公司受青海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委托,为青海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设计拟建XXX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独立基础。
1.1勘察的目的及技术要求1.1.1勘察目的勘察目的主要是为XXX工程建设项目提供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和不良地质作用提出建议。
1.1.2技术要求1)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滨、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并对场地的稳定性与适宜性进行评价。
2)查明建筑物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3)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在抗震设防区,应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判明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
5)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6)详勘报告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
1.2 勘察依据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5)《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报告人:XXX勘察团队报告时间:XXXX年XX月XX日一、勘察背景为了满足xxxx工程建设需要,本勘察团队于xxxx年开始实施xxxx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现报告如下。
二、勘察范围本勘察范围包括:xxxx地块xxxx平方米范围内,根据建设规划和需求进行的细节勘察。
三、勘察内容1. 勘察区域地质概况根据勘察现场情况,勘察区域位于xxxxxx,地处xxxxx地区,是一块地勘察地点(超过100字)。
2. 勘察区域地质构造(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3. 勘察区域地下水环境(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4. 勘察区域地层状况(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5. 勘察区域地质灾害(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四、勘察结果分析通过本次地质勘察,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 建设地点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存在xx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2. 建设地点地下水环境x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3. 建设地点地质构造状况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4. 建设地点地质灾害x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五、建议1. 在xxx地段建设前应仔细分析,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尽可能排除地质隐患;2. 建设地区的地下水环境需要进一步的探查和评估,以便合理地制定防洪与排水的建设方案;3. 建议对xxxx进行xxx措施,确保建设过程的顺利进行。
六、结论为了保证xxx工程的建设质量,我们向有关部门提出上述方案,希望各部门能够参考我们的勘察报告,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确保工程建设过程的平稳进行。
XXX勘察团队XXXX年XX月XX日。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b3521774bd64783e08122b48.png)
目录1.勘察概况 (2)1.1.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 (2)1.2勘察工作目的与任务及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2)1.2.1.勘察工作目的与任务 (2)1.2.2.勘察依据和执行的技术标准 (2)1.3. 勘察工作布置及任务完成情况 (3)1.3.1.勘察工作布置 (3)1.3.2.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3)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2.1.地形地貌 (4)2.2.气象与水文 (4)2.3.地质构造 (5)2.4.地层岩性 (5)2.5.基岩顶界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 (5)2.6. 水文地质条件 (6)2.7. 水土腐蚀性评价 (6)2.8. 特殊性土-填土的评价 (6)2.9. 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 (6)3. 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6)3.1. 岩土测试成果的可靠性分析及统计原则 (6)3.2 野外重型动力触探(N63.5) 原位测试 (6)3.3. 岩石测试成果及统计评述 (7)3.4.岩体基本质量等级 (9)3.5.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 (9)4.地震效应评价 (10)4.1场地类别评价 (10)4.2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 (11)5.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1)5.1.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11)5.2.边坡稳定性评价 (11)6.场地地基评价 (23)6.1.场地地基均匀性评价 (23)6.2.地下水作用评价 (23)6.3. 岩土层承载能力评价 (23)6.4.基础持力层的选择 (23)6.5.基础型式建议 (23)6.6. 成桩可能性评价、桩的施工条件论证及对环境的影响论证 (24)7.结论与建议 (24)7.1结论 (24)7.2建议 (24)附图表目录1.勘探点平面图NO:12.工程地质剖面图NO:2-1~613.钻孔柱状图NO:3-1~2524.动探试验曲线图NO:5-1~65.钻探点数据表NO:6-1~12附件目录1.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1份2.岩土工程勘察纲要1份3.室内岩土试验成果1份4测量成果表1份1.勘察概况1.1.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重庆两江新区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甲方)拟在重庆市两江新区龙盛片区F8-1/02地块修建重庆市×××项目.现受重庆两江新区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甲方)的委托,*****(乙方)承担该项工程的岩土工程直接详勘工作.根据甲方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和建筑物平面图所知,该工程的各拟建建筑物特点见下表:拟建建筑物设计参数表表1.1-1边坡:在5号风雨操场、3号科技馆、4号图文信息中心及地下车库内形成高约0~11.8米基坑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二级.1.2勘察工作目的与任务及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1.2.1.勘察工作目的与任务根据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本次勘察为直接详勘阶段,目的是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地基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并对地基设计、地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具体方案作出论证及建议,为施工图设计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其具体任务是:⑴.查明建筑场地地质构造、地层结构、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⑵.查明场地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状况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并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⑶.查明建筑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拟建场地地下水发育状况及活动规律,对地下水质作出评价;⑷.对场地的地震效应进行评价;⑸.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及适宜性作出科学评价;⑹.对地基基础进行分析评价,对地基承载力进行确定;⑺.对场地资料进行收集、场地水土腐蚀性进行评价和场地特殊岩土进行评价.1.2.2.勘察依据和执行的技术标准⑴.《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⑵.《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⑶.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⑷.《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⑸. 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2001)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参考规范: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⑻.《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06)1.3. 勘察工作布置及任务完成情况1.3.1.勘察工作布置⑴.根据上述勘察工作目的与任务、勘察技术要求,我司及时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测绘,并编写勘察纲要,制定钻探任务书.根据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要求和拟建建筑物特点,结合场区工程地质条件,本次勘察采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的有关规定,按工程重要性等级二级、场地等级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二级(中等复杂地基),确定该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钻孔布置方案:主要沿拟建筑物的周边、角点及范围布置钻孔,共布置钻孔252个,其中控制性钻孔87个,钻至预计基础底面以下基岩中等风化带8米左右终孔,一般性钻孔165个,钻至预计基础底面以下基岩中等风化带6米左右终孔.⑵.采用坐标放孔252个,实测工程地质剖面61条.⑶.采用8台XJ-100型钻机施钻,现场地质人员跟班编录.⑷.在83个钻孔中取中等风化岩样共87组,作岩石天然及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及抗剪试验.⑸.在6个钻孔中对人工填土进行了重型动力触探测试.⑹.在6个钻孔中对进行波速测试.我司于2016年7月16日组织队伍进场,2016年7月31日顺利完成野外钻探工作、原位测试和取样工作.共完成工作量及提交成果资料见下表:工作量与成果表表1.3.1-1根据渝建[2013]345号文的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判定表,判定结果为“满足勘察范围”;(见附表1)根据渝建[2013]346号文的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判定表,判定结果为“不需进行选址勘察”;根据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判定表,判定结果为“不需进行初步勘察”.(见附表2、3)1.3.2.勘察工作质量评述上述各项勘察工作均严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拟建场区进行了1:500的工程地质测绘,测绘面积约0.362千米2,包括:调查地形、地貌、微地貌特征,各岩土层的分布及岩性特征,了解土层的形成条件、颜色、颗粒组成、结构、特征;了解岩石的出露情况、岩石成分、结构、厚度、风化程度及产状要素以及裂隙发育的规模和特征;调查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形成条件、规模、性质及发展情况;调查地下水的类型及补排关系.观察点和各种界线在图上的误差不超过3米米.工程测量:根据甲方提供的1:500总平面图(重庆市独立坐标,1956年黄海高程)作为本次测量的依据,野外测量根据业主提供的测量控制点的坐标、高程作为本次测量控制起算成果.内容为钻孔定位、实测工程地质剖面.测量方法是:采用全站仪(日本拓普康GTS-311S)进行沿线布设导线,勘探点定位及高程实测而得.测量成果经现场自检、互检和专检.钻孔平面位置误差小于0.10米,孔口高程测量误差小于0.01米.控制点坐标及高程表表1.3.2-1钻探:土层采用干钻;基岩强风化层采用小水量给水钻进,轻压慢转;基岩中等风化层采用大水量给压钻进.钻探过程中,填土层岩芯采取率达到了65~75%;粉质粘土岩芯采取率达到了90~95%;强风化层岩芯采取率达到了70~79%;中等风化基岩岩芯采取率达到了80~90%以上.所有钻孔终孔后24~48 小时进行钻孔水位观测.勘察施工单位:*****,各施工人员均有专业上岗证,开孔直径110米米,终孔直径91米米,回次进尺≤2米.重型动力触探测试:采用重63.5千克锤,落距为76厘米,探头直径74米米,锥角60度,记录每贯入10米米的锤击数,贯入深度小于10米时,每贯入1米,转动探杆一圈半,最大偏斜倾角不大于2%.波速试验:剪切波测试:单孔法,在木板两端水平激震产生剪切波SX、SY,在木板中心激震产生P波.测量间距1米,岩样测试为直达波的到达时,并计算波速.声波测试:单发双收,源距0.5米,间距0.2米,岩样测试为直达波的到达时,并计算波速.室内岩土测试:在87个钻孔中选取中等风化基岩样87组作天然及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及抗剪试验.现场所取样品按要求及时封存,每节长度满足试验需要.室内测试委托重庆市南方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负责完成,试验时严格按国家相关规范操作,试验数据可靠.外业见证:由重庆天域勘察测绘有限公司承担,由见证员采用旁站的方式见证现场钻孔及取样等野外作业.外业见证严格按相关规范操作,见证资料真实可靠.内业整理:所有图件均为蓝雨软件GECAD4.0绘制.资料经过了三级校审,资料可靠.总之,各项勘察工作均满足规范要求,达到了直接详勘的目的,完成了委托任务,经内业整理的勘察成果可供施工设计使用.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拟建场区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现场区已进行开挖回填平场,场区较平坦,场区北侧为道路.场区地面标高界于234.44~264.85米,最大高差约30.41米.2.2.气象与水文勘察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空气湿润、冬季温暖、夏季炎热、春秋多雨、四季分明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为17.72℃,月平均气温最高是8月为28.5℃,最低是1月为7.2℃.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4.5℃(2006.8.17),最低为-1.8℃(1955.1.11).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月份有5、6、7、8、9月;10℃以下的冬寒期为12、1、2月.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区内以降雨为主,雪、冰雹少见,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163.3米米,降雨量多集中于4~9月,其降雨量高达866.2米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6%.年平均降雨日为168天,最大日降雨量266.6米米.勘察范围内无地表水溪流.2.3.地质构造拟建场区位于大盛场向斜东翼,为单斜岩层产出,岩层倾向115度,倾角8度.根据地表地质调查,场区内发育两组构造裂隙,其特征如下:裂隙①:产状:倾向:289度,倾角:75度,裂面较平直,微张,少量泥质充填.裂隙间距:1.0~4.0米,贯通约5.0米.结合程度为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裂隙②:产状:倾向:167度,倾角79度,裂面较平直,裂隙张开宽度约1~3米米,局部见少量泥质充填.裂隙间距约1.5~3.0米,贯通约4.0~5.0米.结合程度为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岩层层面:基岩呈中厚层状产出,层面结构面明显.结合程度为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区未见断层,岩体较完整,构造裂隙不发育,地质构造较简单.2.4.地层岩性根据钻探揭示深度和地表地质调查,场区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米l)粉质粘土(Q4el+d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泥岩层.地层简述如下:(1).素填土(Q4米l):杂色.主要由粘性土夹砂、泥岩碎块石等组成,硬杂质粒径约20~200米米,约占全重的10-20%.呈稍松散~稍密,稍湿,为人工无序堆填,近期回填.该层主要分布于场区东侧及南侧,厚度主要在0.20(ZY39)~32.20米(ZY28)之间变化.(2).粉质粘土(Q4el+dl):黄褐色.主要由粉粒和粘粒组成,无摇震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手可搓条,呈可塑状.该层于场区东侧及南侧局部地带有分布,厚度主要在1.10(ZY109)~2.70米(ZY91)之间变化.(3).泥岩(J2s-米s):紫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带岩质极软,岩芯破碎,呈碎块状;中等风化带岩质极软,岩芯较完整,多呈长、短柱状.该层于场区大部分地带有分布,本次勘察钻探揭示厚度主要在 1.30~23.90米之间变化.(4).砂岩(J2s-Ss):灰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和云母等,钙质胶结.强风化带岩质极软,岩芯破碎,呈碎块状;中等风化带岩质软,岩芯较完整,呈长、短柱状.该层于场区大部分地带有分布,本次勘察钻探揭示厚度主要在0.80~26.50米之间变化.2.5.基岩顶界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根据勘察钻探揭露第四系覆盖层厚度0.20(ZY39)~32.20米(ZY28),基岩顶面高程204.77~263.47米,高差约58.70米,基岩面局部地带起伏较陡,主要由北向南倾斜,基岩面最大坡度角约26度.场地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及中风化带.基岩强风化带厚一般为0.90~4.00米.强风化层底界随基岩面起伏而起伏,强风化层风化强烈,质软,少量可见风化裂隙,由于岩心破碎,采样困难,故未采取强风化样.中风化带岩心较完整.2.6. 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场区位于浅丘斜坡地带,地势较高,地下水来源主要为大气降雨,大气降雨主要沿地表向地势较低处排泄,部分大气降雨渗入到人工填土形成上层滞水,在重力作用力,向地势较低处排泄.场地内岩土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及砂岩、泥岩层,素填土结构松散~稍密,为强透水层,粉质粘土为隔水层;基岩构造裂隙不发育,泥岩为隔水层,砂岩为弱透水层.场区地下水来源主要为大气降雨,大气降雨主要沿地表向地势较低处排泄,部分大气降雨渗入到人工填土形成上层滞水,在重力作用力,向地势较低处排泄.经钻孔终孔后,抽干钻孔中残留用水,回填厚度较大地带有少量水位恢复,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场区环境类型为III类.2.7. 水土腐蚀性评价场区环境类型为III类.场区周边无污染源,场区填土来源为附近开挖回填形成,根据附近建筑经验,拟建场地内的水和土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及钢结构具微腐蚀性.2.8. 特殊性土-填土的评价素填土结构呈稍松散~稍密状,稍湿,为人工无序堆填,近期回填.该层主要分布于场区东侧及南侧,厚度主要在0.20(ZY39)~32.20米(ZY28)之间变化,均匀性差,压缩性高,承载力低.进行填方施工过程中应分层碾压夯实,压实系数应达到规范要求,地坪垫层以下及基础底面标高以上的压实填土应不小于0.94.建议设计桩基础时,人工填土部分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将桩侧负摩阻力减小或消除.否则应考虑人工回填土对桩的负摩阻力影响,负摩阻力系数建议取0.25.2.9. 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及钻探资料,场地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未见断层及破碎带,场地现状稳定.3. 岩土物理力学特征3.1. 岩土测试成果的可靠性分析及统计原则本次勘察根据场地条件及工程特点,在87个钻孔中取岩样87组作天然及饱和抗压强度试验.在6个钻孔中对人工填土进行了重型动力触探测试.野外岩样采取方法正确,室内测试由重庆市南方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负责完成,操作规范,测试成果真实可靠.岩土参数统计根据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中的相关分析、统计.3.2 野外重型动力触探(N63.5) 原位测试根据钻探揭示,拟建场地部分地段人工填土厚度较大,本次勘察分别在3个钻孔中作了重型动力触探(N63.5)原位测试.测试结果见附件4:动力触探试验曲线.测试结果经杆长修正后统计如下表:人工素填土重型动力触探(N63.5) 原位测试统计分析表表3.2-13.3. 岩石测试成果及统计评述试验成果严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统计,统计指标提供区间值、平均值、标准值(差)及变异系数和统计数量,其结果见下表.岩石抗压强度试验成果统计表表3.3-1岩石抗拉、三轴抗剪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5试验方法及试验项目详见《重庆市南方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检测报告》,试验指标的统计方法:算术平均值φ米、标准差бf 、变异系数δ按下式计算:算术平均值:∑==ni im n 11φφ………………(3.1) 标准差:⎥⎥⎦⎤⎢⎢⎣⎡⎪⎭⎫ ⎝⎛--=∑∑==n i n i i i f n n 1212111φφσ……(3.2)变异系数:δ=бf /φ米 ………………(3.3)式中 n ――参加统计的试验数据量φi ――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数据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φk 按下式确定:φk =γs ×φ米 ……………………(3.4)δγ⎪⎭⎫⎝⎛+±=2678.4704.11n ns ………………………(3.5) 式中:γs ――统计修正系数φ米――岩土参数的平均值3.4.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本场地在6个钻孔中进行了 现场声波测试,根据波速测试报告知: 强风化泥岩:压缩波波速为1712米/s,完整性系数为0.26,属破碎; 中风化泥岩:压缩波波速为2693米/s,完整性系数为0.64,属较完整; 强风化砂岩:压缩波波速为1836~2062米/s,完整性系数为0.23~0.29,属破碎; 中风化砂岩:压缩波波速为3076~3109米/s,完整性系数为0.64~0.65,属较完整; 根据室内岩石试验统计成果,场地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如下: 强风化基岩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 类. 中风化泥岩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 类; 中风化砂岩为较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 V 类. 3.5.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据重庆地区经验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综合确定场区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取地区经验值:泥岩300kPa.砂岩500kPa.中等风化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的下式确定:f a=ψr * f rk式中: f a ——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r ——取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泥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取4.56米pa; 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取25.21米pa;Ψr——折减系数,根据本工程及场地特点,场地中风化基岩完整程度为较完整,根据重庆地区经验,建议取0.35.计算结果:泥岩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1596kpa;砂岩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8823kpa;采用嵌岩桩基础时,嵌岩桩单桩坚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遵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有关规定按下式计算:Q uk=Q sk+Q rkQ sk=u ∑q sik l iQ rk= ζr f rk A p式中Q sk、Q rk分别为土的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嵌岩段总极限阻力标准值;q sik—桩周第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建议粉质粘土极限侧阻力q sik取55KPa,强风化基岩极限侧阻力q sik取140KPa.fγc—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建议中风化泥岩取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7.30米pa;中风化砂岩取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25.21米pa;ζr—桩嵌岩段侧阻和端阻修正系数,与嵌岩深径比h r/d、岩石软硬程度和成桩工艺有关,可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表5.3.9采用.进行填方施工过程中应分层碾压夯实,压实系数应达到规范要求,地坪垫层以下及基础底面标高以上的压实填土应不小于0.94.建议设计桩基础时,人工填土部分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将桩侧负摩阻力减小或消除.否则应考虑人工回填土对桩的负摩阻力影响,负摩阻力系数建议取0.25.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米值请在《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规范中查取,建议素填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米值分别取10米N/米4,泥岩岩体水平抗力系数取80米N/米3,砂岩岩体水平抗力系数取180米N/米3.有关岩土(体)设计参数详见下表:岩土(体)设计参数表表3.5-1边坡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表3.5-24.地震效应评价4.1场地类别评价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拟建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本次勘察在6个钻孔中对第四系覆盖层进行了地震波速(Vs)测试,对基岩进行了声波(Vp)测试(见附件:波速测井报告).拟建场地揭示覆盖层厚0.20(ZY39)~32.20米(ZY28).根据地震波测试成果:素填土:剪切波波速为117~148米/s,平均剪切波波速为135米/s,属软弱土;粉质粘土:剪切波波速为172米/s,平均剪切波波速为172米/s,属中软土;强风化泥岩:剪切波波速为571米/s,属软质岩石;中风化泥岩:剪切波波速997米/s,属岩石;强风化砂岩:剪切波波速为612~687米/s,属软质岩石;中风化砂岩:剪切波波速1139~1151米/s,属岩石.建议回填平场后补作土层的剪切波速测试,校核地震效应评价.拟建建筑物按设计地坪标高平场后,拟建建筑物等效剪切波速、场地类别、设计特征周期、建筑抗震地段划分见下表:4.2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拟建场地内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灾害;场地内无粉土、砂土、软土分布,且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故无液化和震陷特性.5.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5.1.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经本次野外勘察结果,场地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未见断层及破碎带.场区基岩分布连续、稳定,构造裂隙不发育,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场地现状稳定,适宜修建拟建建筑物.5.2.边坡稳定性评价按各拟建建筑物设计地坪标高、环境地坪标高开挖后,在5号风雨操场、3号科技馆、4号图文信息中心及地下车库内形成高约0~11.8米基坑边坡,边坡分别评价如下.一、5号风雨操场基坑边坡5号风雨操场基坑边坡分段示意图1)AB段基坑边坡:位于2号剖面钻孔ZY9~ZY12段,边坡高约0.5~10.5米,边坡长约38米,边坡坡向170度,为岩土质基坑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二级.边坡岩性:上部为第四系土层,厚约0.0~3.5米,中部为强风化基岩,厚约0~1.4米,下部为中风化基岩,厚约0~5.7米.基坑边坡开挖后,按直立状态考虑,第四系土层及强风化基岩不稳定,基岩面平缓,上部土体沿基岩面滑动可能性小,破坏模式为圆弧滑动破坏,中等风化基岩岩体稳定性根据边坡坡向与主要结构面倾向作赤平极射投影图分析可知:图1根据赤平投影图(图1)分析可知:裂隙1及岩层层面与边坡大角度斜交,裂隙2外倾.其破坏模式主要为:沿裂隙2面滑动破坏.根据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发育特征、主要结构面与边坡坡向组合关系及岩体完整性,并结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确定该段边坡类型为III类.砂岩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4°,泥岩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2°,岩体破裂角统一取泥岩岩体破裂角(45°+Ф/2)约60°.为进一步分析直立切坡后,该边坡中风化基岩的稳定性,现以45-45’剖面稳定性验算示意图对该边坡直立切坡后,沿裂隙2面平面滑动进行稳定性验算如下:稳定系数按下式计算:Ks=(γVcosθtgψ+Ac)/γVsinθ式中:γ――岩土体的重度(kN/米3),取25.0kN/米3;ψ――结构面的内摩擦角(°),取14°;c――结构面的粘聚力(kPa),取30kPa;A――结构面的面积(米2),取7.05米2V――岩体的体积(米3),取6.82米3θ――结构面的倾角(°),取79°.稳定性验算结果为:Ks=1.312.直立切坡后,该段边坡中风化基岩稳定.支护建议:建议采用加厚的钢筋混凝土侧墙进行支挡.2)BC段基坑边坡:位于45号剖面处,边坡高约8.5~10.5米,边坡长约93米,边坡坡向114度,为岩土质基坑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二级.边坡岩性:上部为第四系土层,厚约0.2~3.5米,中部为强风化基岩,厚约0.9~1.3米,下部为中风化基岩,厚约5.7~8.9米.基坑边坡开挖后,按直立状态考虑,第四系土层及强风化基岩不稳定,基岩面平缓,上部土体沿基岩面滑动可能性小,破坏模式为圆弧滑动破坏,中等风化基岩岩体稳定性根据边坡坡向与主要结构面倾向作赤平极射投影图分析可知:图2根据赤平投影图(图2)分析可知:裂隙2与边坡大角度斜交,裂隙1内倾,岩层层面外倾,由于岩层层面倾角较缓,边坡岩体沿岩层层面滑动可能性小.其破坏模式主要为:受岩体抗剪强度控制.根据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发育特征、主要结构面与边坡坡向组合关系及岩体完整性,并结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确定该段边坡类型为III类.砂岩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4°,泥岩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2°,岩体破裂角统一取泥岩岩体破裂角(45°+Ф/2)约60°.支护建议:建议采用加厚的钢筋混凝土侧墙进行支挡.3)CD段基坑边坡:位于8号剖面钻孔ZY44~ZY43段,边坡高约8.5米,边坡长约17.5米,边坡坡向63度,为岩质基坑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二级.边坡岩性主要为中风化基岩.基坑边坡开挖后,按直立状态考虑,中等风化基岩岩体稳定性根据边坡坡向与主要结构面倾向作赤平极射投影图分析可知:图3根据赤平投影图(图3)分析可知:裂隙1、2及岩层层面与边坡大角度斜交.其破坏模式主要为:受岩体抗剪强度控制.根据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发育特征、主要结构面与边坡坡向组合关系及岩体完整性,并结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确定该段边坡类型为III类.砂岩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4°,泥岩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2°,岩体破裂角统一取泥岩岩体破裂角(45°+Ф/2)约60°.支护建议:建议采用加厚的钢筋混凝土侧墙进行支挡.4)DE段基坑边坡:位于33号剖面钻孔ZY36~ZY43段,边坡高约0~8.5米,边坡长约21米,边坡坡向333度,为岩质基坑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二级.边坡岩性主要为中风。
地质勘察报告【范本模板】

一、前言1。
1拟建工程概况我院受********村委会的委托,承担其拟建********工程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拟建场地位于******境内,沿海大通道的西南侧,其西北侧为古浮村居民区和其他规划建设用地,东北侧为后期规划用地及泉州加顺彩印有限公司用地,东南侧为石狮市源兴金圣服装有限公司用地.该********工程总占地面积约8200m2,总建筑面积56000m2,共包括A5~A10、A12、A14和B1~B4安置楼等12个单体项目,该工程由武夷山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拟设计采用桩基础。
建筑物的性质和特点如下表1—1:建筑物设计参数表表1—11。
2.勘察等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
1条与条文说明第3。
1。
1条的相关规定,对本工程勘察等级综合划分如下:勘察等级划分表表1-21。
3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本次勘察属详细勘察阶段。
勘察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是:⑴查明场地及附近范围内有无影响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现象;⑵查明场地地基土层结构特征、分布规律;⑶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与赋存条件,分析与评价场地地下水对建筑物基础施工影响以及对建筑材料腐蚀性情况;⑷划分场地土类型与建筑场地类别,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分析;⑸分析并评价场地地基稳定性与适宜性,对拟建物基础方案选择提出合理建议,并提供满足基础设计方案的岩土参数.1。
4 勘察依据本工程勘察主要依据以下文件和现行规范进行:⑴业主提供的拟建物总平面图、合同书、勘察任务委托书;⑵准则《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⑶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局部修订条文;⑷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⑸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⑹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⑺行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⑻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⑼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文件(闽建设[2002]37及[2003]10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塔吊固定式基础的设计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大楼,地下一层,地上十八层,框剪结构,建筑高度60.8m,最高点为66.2m,建筑面积为36505㎡。
本工程建筑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防火设计为一类高度,其耐火等级为地上一级、地下室一级,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一级。
二、塔机设置
1、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置一台塔吊,型号为TC5613A塔式起重机,位于本工程车道区域,详细在图中3-1~3-2/1-10~1-12之间(详见塔吊平面布置图),塔吊基础直接设置在底板下部,底板与塔吊基础连接做法详做法说明。
2、塔机用电独立设置配电箱,并设置在离塔机5米以外处。
3、地基周围,已清理场地,平整障碍物。
三、塔基计算
1、TC5613A塔式起重机主要技术性能
最大起重量8T
最大工作幅度56m
最小工作幅度2.5m
回转速度0~0.8R/min
2、根据塔吊说明书中基础承受的荷载如表:
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关于地基土资料
1-1层为素土层,层厚0~1m 左右;
1-2层为粘土层,黄——灰黄色,可塑,层厚0.7~1m;
2层为淤泥层,灰~褐灰色,可塑~软塑壮,层厚1.3~1.7m;
3层为淤泥质粘土,灰色,饱和,流塑,层厚3.9~6.6m。
4层为粘土层,灰黄色,可塑,层厚1.1~4m;
5-1层为淤泥质粘土,灰色,饱和,流塑,层厚11.7~18.1m,
5-2层为粉质粘土层,灰色~青灰色,饱和,软塑,层厚11.2~20.7m。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中勘察点位置,塔吊可参照Z16、Z17点,根据地下室底板标高为-4.800,塔吊基础设计为1.35m,可以知道塔吊基础位于第3层淤泥质粘土。
由于建筑物最高度为66.2m,地下室标高为-4.8m,塔吊的独立高度为72.8m。
塔吊采用附着式,分别在塔吊自下而上30.5m和52m设置附着架。
塔吊基础拟采用水泥搅拌
A、基础自重 G=25×5×5×1.35=843.75KN
B、垂直荷载 F=Fv+超高部分=619+95=714KN
C、水平荷载:F=30.3KN
D、塔吊作用在基础上的弯距:M=1827+30.3×1.35=1868KN·M
2) 地基承载力计算
P max
min
=(G+N)/A±6M/b3=(843.75+714)/25±6×1868/53
得P
max =62.31+89.66=151.97KN P
min
=62.31-89.66=-27.35KN
3)抗倾覆计算
e=(M+F
h ·h)/(F
v
+F
g
)≤b/3
得e=1868/(843.75+714)=1.2≤b/3=5/3=1.67
满足要求。
4)水泥搅拌桩根数的选择
本工程水泥搅拌桩桩长按从自然地面向下15m考虑,上部按开挖5m考虑,水泥搅拌桩有效长度按10m考虑,桩端进入5-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层2m。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资料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如下:
1、单桩竖向承载力确定
N
d
=q s×U p×L =2×3.14×0.3×(3×5.8+9×2.8+6×1.4)=96.1KN
K——水泥加固土强度折减系数(0.3~0.4)
Q u——水泥加固土桩身抗压强度(kPa)
A p——粉喷桩截面积(m2)
q s——桩周土的平均摩阻力标准值(kPa)
U p——粉喷桩周长(m)
L——粉喷桩桩长(m)
a——桩端土支承力的折减系数,一般可取0.5,当桩为摩察型桩时取0
f k——桩地基承载力标准值(kPa)
2、在基础底面范围内,桩的面积置换率确定
m=(f sp-β*fs)/(N d/Ap-β*f s)= (151.97-0.5×86.6)/(96.1/0.28-0.5×86.6)
=108.67/300=0.362
3、总桩数的确定
n=(m*A)/(Ap)=(0.362*5*5)/(3.14*0.3*0.3)=32.02根
n——总桩数
A——基础底面积(m2)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共设置水泥搅拌桩49根,水泥掺入量15%,设置详见平面图。
五、塔机沉降、垂直度测定及偏差校正
1、塔机沉降观测应定期进行,一般为半月一次,垂直度的测定当塔机在独立高度
以内时应半月一次。
2、当塔机出现沉降不均,垂直度偏差超过塔高的1/1000时,应对塔机进行偏差校
正,在附墙未设之前,在最低节与塔机基脚螺栓间加垫钢片校正,校正过程中,用高吨位的千斤顶顶起塔身,为保证安全,塔身用大缆绳四面、缆紧,且不能将基脚螺栓拆下来,只能松动螺栓上的螺母,具体长度根据加垫钢片的厚度确定。
六、塔机的操作维护
1、塔机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熟悉机械的保养和安全操作规程,无关人员未经许
可不得攀登塔机。
2、塔机的正常工作气温为-20~+40℃,风速低于13m/s。
3、塔机每次转场安装使用都必须进行空载、静载实验,动载实验。
静载实验吊重
为额定荷载的125%,动在实验吊重为额定载荷的110%。
4、夜间工作时,除塔机本身自有的照明外,施工现场应有充足的照明设备。
5、塔吊的操作必须落实三顶制度,司机的操作按机操作规程严塔格执行。
处理电
气故障时,须有维修人员两人以上。
6、司机应高度集中注意力,注意塔机周围的建筑物。
7、塔机应当经常检查、维护、保养,传动部件应有足够的润滑油,对易损件应经
常检查、维修或更换,对连接螺栓,特别是经常振动的零件,应检查是否松动,如有松动则必须及时拧紧。
8、检查和调整制动瓦和制动轮的间隙,保证制动灵敏可靠,其间隙在0.5~1mm之
间,摩擦面上不应有油污等污物。
9、钢丝绳的维护和保养严格按GB5144-94规定执行,发现有超过有关规定,必须
立即换新。
10、塔机的各结构、焊缝及有关构件是否有损坏、变形、松动、锈蚀、裂缝,如有
问题应及时修复。
11、各电器线路也应及时修复和保养。
七、安全措施
1、上岗前对上岗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戴好安全帽,严禁酒后操作。
2、塔机的安拆工作时,风速超过13m/s和雨雪天,应严禁操作。
3、操作人员应戴好必要的安全装置,保证安全生产。
4、服从统一指挥,禁止高空抛物。
5、注意周围环境,如高压线、地面承载力的,确保拆装安全。
6、安装拆卸塔机派专门人员警戒,严禁无关人员在作业区内穿行。
7、拆装塔机的整个过程,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和施工方案进行,严禁违规。
八、塔吊司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身体必须健康,两眼视力不近视,无色盲,两耳无听力障碍。
必须经过安全技术
培训考试,取得“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证”后,方可独立操作。
2.司机必须熟知所操作塔吊的性能构造,按塔吊有关规定、进行操作,严禁违章作
业。
应熟知机械的保养、检修知识,按规定应经常对机械进行日常保养。
3.塔吊必须有灵敏的吊钩、绳筒、断绳保险装置,必须具备有效的超高限位、变幅
限位、起重量限制器、力矩限制器等,上升爬梯应有护圈。
4.作业时,应将驾驶室窗子打开,注意指挥信号;冬季驾驶室内取暖,应有防火、
防触电措施。
5.起吊时起重臂下不得有人停留或行走,起重臂、物件必须与架空电线保持安全距
离;起吊应坚持“十不吊”的安全操作规定。
6.物件起吊时,禁止在物件上站人或进行加工。
7.起吊在满负荷或接近满负荷时,严禁降落臂杆或同时进行两个动作。
8.起吊重物严禁自由下落,生物下落用手刹或脚刹控制缓慢下降。
9.作业完毕后,塔吊应停放在轨道中部,臂杆不应过高,应顺向风源,卡紧夹轨钳,
切断电源,应将起吊物件放下,刹住制动器,操纵杆放在空档,并关门上锁。
塔吊在顶升中,必须有专人指挥,看管电源,操纵液压系统和坚固螺栓;顶升时必须放松电缆,放松长度应略大于总的顶升高度,并固定好电缆卷筒;顶升时,应把起重小车和平衡移近塔帽,并将旋转部分刹住,严禁塔帽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