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十三五期间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各地控制目标

漳州市十三五期间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各地控制目标
漳州市十三五期间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各地控制目标

漳州市“十三五”期间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各地控制目标

— 1 —

— 2 —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资源保护补充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地表水资源保护补充技术细则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工作组 二○○三年七月

目录 前言 (1) 一基本要求 (1) 二工作程序 (3) 三水功能区划复核补充与调整 (4) (一)水功能区复核 (4) (二)补充与调整 (6) (三)水质目标值拟定 (7) 四污染源排放量调查与估算 (8)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8) (二)污染源排放量估算 (8) (三)合理性分析 (9) 五污染物入河量调查与估算 (10) (一)污染物入河量调查 (10) (二)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1) (三)污染物入河量统计 (12) 六规划水平年污染源排放量预测 (12) (一)预测方法和步骤 (12) (二)生活污染源预测 (13) (三)工业污染源预测 (14) 七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预测 (15) (一)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系数确定 (15) (二)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计算 (15) 八水功能区纳污能力 (16) (一)基本概念界定 (16) (二)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7) (三)纳污能力计算 (18)

九规划水平年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9) (一)污染物入河控制量和削减量 (19) (二)陆域污染物排放控制量和削减量 (19) 十面源污染估算与控制 (20) (一)面源污染调查与估算 (20) (二)面源污染控制 (21) 十一规划措施 (21) (一)保护措施 (21) (二)治理措施 (22) (三)保障措施 (23) 十二投资匡算 (24) 附表 (26) 附录Ⅵ-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参考计算方法 (30) (一)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方法 (30) 1.一般河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的一维模型 (30) 2.感潮河段纳污能力计算的一维迁移方程 (30) 3.均匀混合的湖(库)纳污能力计算的均匀混合模型 (31) 4.非均匀混合湖(库)纳污能力计算的非均匀混合模型 (31) 5.具有富营养化趋势的湖(库)纳污能力计算模型 (32) 6.宽阔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的二维水质模型 (32) (二)主要参数估值 (33) 1.综合衰减系数 (33) 2.分散系数Ex、Ez (34) 附录Ⅵ-2 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功能区编码方法 (35) (一)编码说明 (35) (二)编码方法 (35)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解读《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2010-12-07 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国家制定的能源、土地、粮食、应对气候变化等战略规划之后又一项重要的资源环境战略性规划,也是我国资源利用和保护领域的又一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实施好《规划》,是水利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记者:据了解,这是我国首次编制全国性的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划》有国家八个部委共同参与。请您谈谈《规划》编制的历程和重要意义。 矫勇:进入21世纪,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从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出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自2002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牵头,会同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资源调查评价,主要任务是全面调查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第二阶段为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主要任务是科学制定水资源节约、保护、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对策措施。 本《规划》是涵盖全国、流域、行政区域三个层面,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确定的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规划成果是我国长期治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管理及水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的实施将全面提升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与保障能力,不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将得到有效转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将显著提高,水生态环境状况将得到显著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将显著增强。 意义: 《规划》必将对我国水资源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矫勇:《规划》编制的主要成果包括八个方面:一是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二是规划目标与任务。三是水资源供需分析。四是水资源配置。五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六是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七是实施效果与环境影响评价。八是保障措施。 《规划》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用水需求、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从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重点回答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6个重大战略问题。 一是全面调查和科学评价了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水生态环境状况和演变规律,系统分析了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二是在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利用水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提出的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三是研究制定了全国、流域和区域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及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的控制性指标。四是研究论证了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总体布局,提出了有利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管理措施。五是从促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了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及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对策。六是提出了实行最严格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5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5.1 水资源保护规划 水资源保护规划范围为网湖湖区。网湖湖区由富水下游大片低洼湖泊群组成,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主要包含网湖(主湖)、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下木桥湖、赛桥湖、新湖、后背屋湖、门前屋湖、碧山湖、桥东上湖、伍家湖等12个子湖、以及莲花湖群4个子湖。网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400mm,多年平均径流深732mm,属长江中游下段南岸一级水功能区——网湖保留区,目标水质为Ⅲ类。良荐河发源于阳新县黄土塘,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潘桥镇,经过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后进入网湖,良荐河总集雨面积111.7km2;良荐河虽不在本次规划湖区范围内,但由于其河水最终流入网湖,对网湖进行水资源保护,就必然离不开对其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资源保护,因此良荐河流域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竹林河、芦家坝河同理一并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 网湖湖区地貌上属于泥沙沉积形成的内陆湖泊,南面为石灰质构造的低山,并沿湖岸分布,北面为砂页岩、砾岩、第四十纪红土,由山地侵蚀堆积形成的丘陵岗地,按长条形土岗和宽窄不等的沟坳相间排列,形成南北高、东西低的峡状湖区。 5.1.1水资源保护现状 (1)网湖湖区围垦情况 网湖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解放初期,当水位为20.0m时,湖泊总面积为81.9km2,湖泊容积为4.23亿m3。上世纪70年代后在围垦良荐湖、赛桥湖(上片)的基础上,对大网湖(包括子湖)进行了围垦,从明港口至祝家庄修筑围堤。将良荐湖、赛桥南湖、下司湖等子湖与大网湖分开。到80年代末期,网湖水位为20m时,仅有湖泊面积43.8km2,湖泊容积为

2.79亿m3。网湖湖区的围垦总面积为28.8km2,其中包含半壁山农场。围垦的面积中农田占54.8%、围养水面占12.2%、精养鱼池占7%、其他占26%。 (2)水环境质量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网湖湖区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水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特别是城区莲花湖,水质为劣Ⅴ类。 2013年4月23日,阳新县水利局委托阳新县环境监测站对网湖、莲花湖、石灰赛湖、大泉湖、马蹄湖水质进行抽样监测,具体指标见表5.1-1。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分类指标限值见表5.1-2。网湖、马蹄湖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地表水;石灰赛湖总磷达到0.088 mg/l,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Ⅳ类标准;大泉湖总磷达到0.114 mg/l,大泉湖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莲花湖中心总磷达到0.641mg/l,超出V类水标准3.2倍,实际达到劣Ⅴ类标准。 总体上看,网湖湖区总体水质为总磷超标,其中莲花湖的水质为劣Ⅴ类标准,主要是总磷量超标严重(超出V类水标准3.2倍)。莲花湖紧邻阳新县城,现状情况下居民生活污水、部分城市服务业生产用水及工业用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至莲花湖;同时,莲花湖和大泉湖曾大面积的养殖珍珠,大量的投肥沉积湖底,持续污染水体,导致水体水质不断恶化;另外,由于围垦及渠道淤塞,莲花湖与周边水体流通性差,水体交换功能减弱,导致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也是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莲花湖污染现状见图5.1-1、5.1-2、5.1-3。 表5.1-1地表水水质监测成果表

xx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内容涵盖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涉及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等领域,是建立初始水权制度和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的基础,是贯彻落实《水法》、国家新时期治水方针、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治水新思路的体现。 为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陇东煤电化基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为政府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与管理提供基础和依据,根据华亭县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结合《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配置阶段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XXXX年X月受华亭县水务局的委托,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局承担了《甘肃省华亭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展基础资料收集,于XXXX年X月初完成了初稿,交华亭县水务局征求意见,X月初完成送审稿。 编制本规划报告的技术路线、调查评价方法、技术标准主要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标准,甘肃省的有关文件及技术报告为依据,以收集现有的气象、降水、蒸发、径流、泥沙、水质、生态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资料为基础,以XXXX年为基准年,调查收集了华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利工程现状、经济社会各部门需水量等基本数据,整理统计水文站实测的径流资料,计算了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及纳污能力。评价成果涵盖了水资源数量及多年变化趋势、水资源质量、水污染现状,完成了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

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水资源管理与保障、规划工程总体布局、效益评价等相关内容,并对远期(XXXX年)经济社会各部门需水量做出了趋势分析和预测。 规划报告的编制过程中,对华亭县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调查评价,对全县各类现状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规模等指标进行复核,具体分析了各规划水平年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及变化规律,通过节水潜力分析,确定节水目标,提出节水措施和节约用水计划;以水功能区划为基础,提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的目标与具体措施和计划;通过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及其方案技术经济性比较,提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案;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区域内水资源条件进行分析,协调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提出区域内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本次规划在进一步查清全县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以需水总量、节水、水污染防治为控制目标,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根据需求对全县水资源进行了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为全县未来产业布局、能源发展规模和布局提供了以水定发展的决策依据。 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华亭县水务局和统计局等单位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短、工作任务大及基础资料的局限性,报告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谨请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二X一二年九月十日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一、总 则 (一)目标与任务 1. 总体目标。本次规划的目的是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规划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任务要求。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见图1。 图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二)规划思路 1. 总体思路。规划编制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节约用水 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配置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需水预测 水资源调查评价 供水预测 水 资 源 综合规划信息系统建 设 水资源综合规划有关专题研究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 规划重点。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为制定规划方案及水资源管理措施奠定基础。在节约、保护的前提下,分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的指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提出政策性建议。规划要突出水资源配置的思路、格局、方向和措施,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 规划技术路线。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各个环节及各部分工作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相互之间动态反馈,需综合协调。《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本次规划的任务进行了分解,共分为10个部分,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见图2。 (1)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可为其余部分工作提供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可利用量的基础成果;提供对现状用水方式、水平、程度、效率等方面的评价成果;提供对现状水资源问题的定性与定量识别与评价结果;为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等部分的工作提供分析成果。 (2)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进行比选的方案,提出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的有关分析结果;同时,在接纳水资源配置部分成果反馈的基础上,提出推荐的节水及水资源保护方案。 (3)需水预测和供水预测要以上述四部分工作为基础,为水资源配置提供需水、供水、排水、排污等方面的预测成果,以及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可能组合方案及其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为水资源配置提供优化选择的条件;预测工作与以上各部分工作及水资源配置工作经过往复与叠代,形成水资源规划的动态过程,以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协调的合理配置方案。 (4)水资源配置是本次规划的重点,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流域水量和水质统筹考虑的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的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的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规划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水资源合理配置思路示意图见图3。 (5)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支撑和保障,包括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结果,提出对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建议,提出水资源调配系统的总体格局,制定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综合措施的实施方案以及评价实施效果等。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 水资源保护规划 水资源保护规划范围为网湖湖区。网湖湖区由富水下游大片低洼湖泊群组成,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主要包含网湖(主湖)、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下木桥湖、赛桥湖、新湖、后背屋湖、门前屋湖、碧山湖、桥东上湖、伍家湖等##个子湖、以及莲花湖群#个子湖。网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mm,多年平均径流深###mm,属长江中游下段南岸一级水功能区——网湖保留区,目标水质为Ⅲ类。良荐河发源于阳新县黄土塘,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潘桥镇,经过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后进入网湖,良荐河总集雨面积###.#km#;良荐河虽不在本次规划湖区范围内,但由于其河水最终流入网湖,对网湖进行水资源保护,就必然离不开对其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资源保护,因此良荐河流域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竹林河、芦家坝河同理一并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 网湖湖区地貌上属于泥沙沉积形成的内陆湖泊,南面为石灰质构造的低山,并沿湖岸分布,北面为砂页岩、砾岩、第四十纪红土,由山地侵蚀堆积形成的丘陵岗地,按长条形土岗和宽窄不等的沟坳相间排列,形成南北高、东西低的峡状湖区。 #.#水资源保护现状

(#)网湖湖区围垦情况 网湖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解放初期,当水位为##.#m 时,湖泊总面积为##.#km#,湖泊容积为#.##亿m#。上世纪##年代后在围垦良荐湖、赛桥湖(上片)的基础上,对大网湖(包括子湖)进行了围垦,从明港口至祝家庄修筑围堤。将良荐湖、赛桥南湖、下司湖等子湖与大网湖分开。到##年代末期,网湖水位为##m时,仅有湖泊面积##.#km#,湖泊容积为#.##亿m#。网湖湖区的围垦总面积为##.#km#,其中包含半壁山农场。围垦的面积中农田占##.#%、围养水面占##.#%、精养鱼池占#%、其他占##%。 (#)水环境质量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网湖湖区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水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特别是城区莲花湖,水质为劣Ⅴ类。 ####年#月##日,阳新县水利局委托阳新县环境监测站对网湖、莲花湖、石灰赛湖、大泉湖、马蹄湖水质进行抽样监测,具体指标见表#-#。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地表水分类指标限值见表#-#。网湖、马蹄湖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地表水;石灰赛湖总磷达到#.### mg/l,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Ⅳ类标准;大泉湖总磷达到#.### mg/l,大泉湖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莲花湖中心总磷达到#.###mg/l,超出V类水标准

(地下水)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

(地下水)全国水资源保护规 划技术大纲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 地下水部分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一、总则 (4) (一)目标与任务 (4) (二)基本规定 (5) 二、资料收集与现状调查 (6) (一)地下水资源状况 (6)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6) (三)地下水水位 (6) (四)地下水超采状况 (7) (五)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7) (六)地下水水质 (7) (七)地下水污染 (8) (八)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地 (8) 三、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9) (一)完善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9) (二)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基本情况 (9) 四、地下水各规划单元现状及保护目标 (10) (一)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目标 (10) (二)深层承压水规划单元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目标 (11) 五、地下水保护总体方案 (12)

(一)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 (12) (二)地下水水质保护 (12) (三)地下水水位控制 (12) 六、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修复方案 (13) 七、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 (14) (一)区域地下水生态系统保护 (14) (二)区域地下水水质保护 (14) (三)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14) 八、地下水保护工程措施 (16) (一)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 (16) (二)地下水水质保护工程 (17) 九、地下水保护非工程措施 (18) (一)地下水监控系统建设 (18) (二)建立健全地下水保护管理法规体系 (18) (三)完善地下水保护管理制度 (18) (四)提出地下水保护的政策建议 (19) 十、规划实施意见与效果分析 (20) (一)投资估算 (20) (二)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20) 附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制图要求 (50)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5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水资源保护规划 水资源保护规划范围为网湖湖区。网湖湖区由富水下游大片低洼湖泊群组成,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主要包含网湖(主湖)、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下木桥湖、赛桥湖、新湖、后背屋湖、门前屋湖、碧山湖、桥东上湖、伍家湖等12个子湖、以及莲花湖群4个子湖。网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400mm,多年平均径流深732mm,属长江中游下段南岸一级水功能区——网湖保留区,目标水质为Ⅲ类。良荐河发源于阳新县黄土塘,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潘桥镇,经过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后进入网湖,良荐河总集雨面积;良荐河虽不在本次规划湖区范围内,但由于其河水最终流入网湖,对网湖进行水资源保护,就必然离不开对其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资源保护,因此良荐河流域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竹林河、芦家坝河同理一并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 网湖湖区地貌上属于泥沙沉积形成的内陆湖泊,南面为石灰质构造的低山,并沿湖岸分布,北面为砂页岩、砾岩、第四十纪红土,由山地侵蚀堆积形成的丘陵岗地,按长条形土岗和宽窄不等的沟坳相间排列,形成南北高、东西低的峡状湖区。 水资源保护现状 (1)网湖湖区围垦情况 网湖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解放初期,当水位为时,湖泊总面积

为,湖泊容积为亿m。上世纪70年代后在围垦良荐湖、赛桥湖(上片)的3基础上,对大网湖(包括子湖)进行了围垦,从明港口至祝家庄修筑围堤。将良荐湖、赛桥南湖、下司湖等子湖与大网湖分开。到80年代末期,网湖水位为20m时,仅有湖泊面积,湖泊容积为亿m。网湖湖区的围垦总面积3. 为,其中包含半壁山农场。围垦的面积中农田占%、围养水面占%、精养鱼。、其他占26%池占7% )水环境质量现状(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网湖湖区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水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类。特别是城区莲花湖,水质为劣Ⅴ莲花阳新县水利局委托阳新县环境监测站对网湖、月23日,年20134湖、石灰赛湖、大泉湖、马蹄湖水质进行抽样监测,具体指标见表。根据),地表水分类指标限值见表。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实际达到mg/l石灰赛湖总磷达到湖、马蹄湖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地表水;,大泉湖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mg/l国家地表水Ⅳ类标准;大泉湖总磷达到类标V,超出类水标准倍,实际达到劣Ⅴ;Ⅴ类标准莲花湖中心总磷达到l准。Ⅴ总体上看,网湖湖区总体水质为总磷超标,其中莲花湖的水质为劣类水标准倍)。莲花湖紧邻阳新类标准,主要是总磷量超标严重(超出V县城,现状情况下居民生活污水、部分城市服务业生产用水及工业用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至莲花湖;同时,莲花湖和大泉湖曾大面积的养殖珍珠,大量的投肥沉积湖底,持续污染水体,导致水体水质不断恶化;另外,由于围垦及渠道淤塞,莲花湖与周边水体流通性

水资源保护措施

水资源保护措施 1、工程措施 (1)完善规划项目节水工程 城市规划项目应采用先进的节约用水设施,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主要用水、排水系统应安装水量和水质监测装置,以便对全厂用水系统的节约用水管理进行全面监控,随时掌握系统各环节的水质水量,根据节水要求进行有效控制,减少管网损失。 (2)开展清洁生产 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各工艺系统对水量及水质的要求,结合水源条件,从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确保城市长期安全运行的目标出发,要求各建设项目认真落实节水减污措施,根据本行业工艺技术发展状况,适时对企业生产工艺改造升级,实施先进的节水减污技术。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加大废污水处理回用力度,不断研究开发新的节水减污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新鲜水取水量,最大限度减少污水排放量,降低单位产品的用水量。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要提高城市内部及周边的植被覆盖率,增强水源的涵养能力,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平衡。同时,各建设单位应一起做好环境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水生态及水资源保护配套工程建设,将工业园区内项目对工业园及其周边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3)加强水质(再生水)监测工作 规划城市生产、生活废水经污水管道排至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处理达到污水排放标准后的污水,用于灌溉市区东侧的农田及草场。应保证污水处理厂下游最近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中二类水质标准,相关部门应加强此方面的监测、监督工作。 2、非工程措施 (1)加强水务管理及水资源保护 建议在当地水利局的领导下,成立工业园区水务管理部门,培养一批熟悉业务工作的水务管理人员。及时对工业园相关节水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检查、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二○○二年八月

目录 一、总则 (1) (一)目标与任务 (1) (二)规划思路 (1) (三)规划原则 (6) (四)工作要求 (7) (五)基本规定 (9) (六)进度安排 (9) 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1) (一)基本要求 (11) (二)降水 (12) (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2) (四)河流泥沙 (13) (五)地表水资源量 (13) (六)地下水资源量 (14) (七)地表水水质 (16) (八)地下水水质 (17) (九)水资源总量 (19) (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20) (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22)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24) (一)基本要求 (24) (二)经济社会资料收集整理 (25) (三)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 (26) (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26)

(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27) (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28) (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29) (八)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源调查分析 (29) (九)供、用、耗、排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31) (十)用水水平分析评价 (31) (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32) (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33) (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33) (十四)现状供需分析 (34) 四、需水预测 (35) (一)基本要求 (35) (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37) (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39) (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41) (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量预测 (41) (六)需水量汇总 (42) 五、节约用水 (43) (一)基本要求 (43) (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43) (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44) (四)节水潜力 (45) (五)节水方案 (46) 六、水资源保护 (47) (一)基本要求 (47) (二)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48) (三)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 (48) (四)污染物控制量和削减量 (49)

荆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1.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富饶辽阔的江汉平原腹地。北依荆门市,东与潜江市、仙桃市接壤,西与宜昌市以沮漳河隔河相望,南与湖南省交界。处于东径111°15ˊ00″~114°05ˊ12″、北纬29°26ˊ15″~30°39ˊ44″之间。全市现辖荆州、沙市二区和江陵、公安、监利三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三市,国土总面积14059km2。 1. 2地形地貌 荆州市境内地形总体上为西高东低,西接鄂西山地,东跨江汉平原,中间是低丘相连的过渡带。西部高山,一般海拔(黄海基面,下同)在600~800m之间,往东地势逐渐降低,一直过渡到海拔50m以下的冲积平原。海拔最高点815m,位于松滋市西部卸甲坪乡的大岭,另外还有局部孤峰如石首桃花山高340m,公安黄山高264m,以及荆州区北部八岭山,高程为103m 。除松滋西部和荆州区北部范围内有部分山丘区外,其余均为广阔平坦的低平原,海

拔均在50m 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m。 全市一般平原区面积12219km2 , 占版土面积的86.9%,岩溶山区面积为1840km2, 占版土面积的13.1%. 1.3水文气象、河流水系 荆州市属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其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印度洋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此种降水多为涡切变类型。偏东水汽来自东海,降水多为东风带系统(台风)类型,上述类型天气系统规律是每年四月进入我市,运行方向是由东南逐渐向西北推进,6月中旬~7月上旬形成我市的“梅雨期”。冬季受西伯利亚干冷气团控制,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降水量少。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为1800~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9~16.6℃,≥10℃年积温500~5350℃,年无霜期为242~263天。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68.2mm,呈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的趋势,洪湖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1248.2mm,其次是监利县,为1207.5mm,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小的是沙市区,仅1031.8mm,其它县市多年平均降水量见表。从年内分配来看,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多年平均为840.4mm,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 根据区内水文部门蒸发站点的多年观测资料计算,全市水面蒸

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

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 12级资环 徐孝笑 1214021012 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改革开放 30多年来,中国以占世界平均水平 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 3倍 于世界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在连续 30年农业灌溉用水量零增长的情况下,扩大 有效灌溉面积 1.2亿亩,实现粮食增产 50%。中国以占全球 6%的淡水资源、 9%的耕地,保障了占全球 21%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 水利发展改革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这是中国对世界繁荣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但目前中国水资源问题仍然是限制 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 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加强水资源管理基础与能力建设, 做好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仍然是政府的重点工程。 关键词:现状,节水,社会影响,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 960平方千米,江河湖泊众多,加之中国处在季风气候区域,受暖湿气团影响, 使得我国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有充分的水汽补充, 降水量充沛, 成为世界上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之一。 据统计, 我国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 27115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 6190 平方千米, 水资源总量较大,居世界第六位,但它面积辽阔,需要养育的人口众多,这就导致人均水资源量较小, 居世界第 85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 2100立方米, 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28%, 比人均耕地占比还要低 12个百分点;

我国曾经是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改善了水资源条件, 积极支持了社会经济发展, 但从全国范围看, 我国仍面临着三大水资源问题:一是防洪标准低, 洪涝灾害频繁,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威胁巨大; 二是干旱缺水日益严重, 全国年平均缺水量 500多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农村有近 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三是水环境恶化。不少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像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76%,淮河流域也达到了 53%,海河流域更是超过了 100%,已接近或超过其承载能力,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水体污染严重, 2010年 38.6%的河长水质劣于三类, 2/3的湖泊富营养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 46%。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 我国的水问题将更加突出。总体看来, 造成我国水问题严峻形 势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 这与气候条件的变化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有关。二是人为因素, 这与经济社会活动和人们不合理地开发有关。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 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灌溉面积的扩大, 使得水资源的需求量不可避免地迅猛增加。长期以来的水资源浪费, 过度开采, 废水排放等破坏了生态系统,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二、水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 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等水问题严重威胁了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其造成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紧缺会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 目前, 我国水资源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北方地区, 水资源的开采量已接近或超过了当地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同时, 水资源短缺引又起农业用水紧张, 北方地区由于缺水而不得不缩小灌溉面积和有效灌溉次数, 只是粮食减产, 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2、水资源问题将威胁到社会安全稳定。

陕西省水资源保护规划

陕西水资源综合规划专题四 项目编号:SZG—04 陕西省水资源保护规划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二○○六年十月?西安

目录 1 总论 (1) 1.1目的和意义 (1) 1.2规划依据和标准 (2) 1.3规划原则 (3) 1.4规划范围 (4) 1.5规划水平年··············································································错误!未定义书签。 1.6规划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1.7规划技术路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自然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社会经济··················································································错误!未定义书签。 2.3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水资源分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水功能区划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水质现状评价及趋势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水质监测站··············································································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地表水现状水质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水质趋势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4.5水功能区达标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点源调查与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5.2面源污染·················································································错误!未定义书签。 5.3点源、面源关系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资源保护规划样本

第七章水资源保护规划 第一节概述 水资源保护是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综合考虑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规划的前提下, 更注重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及节约保护, 以促进水环境质量的改进和水生态的良性循环。 要实现水资源保护, 改进水环境, 必须控制污染物入河量。根据污染物入河量和纳污能力, 确定入河污染物控制量和削减量, 并拟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针对温岭市水环境污染的具体情况, 提出针对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污染的防治措施。对于水源地, 划分水源地保护区, 并提出针对地表水水源地、地下水源地的保护措施。 第二节水功能区划分和水质保护目标 合理划分水( 环境) 功能区对保护水源、改进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域功能区划分是实现水资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的基础。 一、地面水( 环境) 功能区划分和水质目标 根据温岭市地面水( 环境) 功能区划分和温岭当前的水资源状况, 温岭市共划分地表水功能区14个, 见表7-1。 由表7-1可知, 温岭市水域污染严重, 大部分功能区水质无法达到主导功能水质要求, 水质现状和目标水质差距甚大, 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任务重、难度大。 二、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拟定 1.根据水功能区水质现状、排污状况、不同水功能区的特点、水资源配置对水功能区的要求以及当地技术经济等条件, 拟定水功能区现状条件与规划条件( 2020年) 下的水质目标。 2.拟定水质目标依据的水质标准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 , 并参

照《渔业水质标准》( GB 11607-89) ,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GB 12941-91) 等。 3.拟定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①水功能区水质类别; ②水功能区水质现状; 表7-1 温岭市地表水功能区划分 ③相邻水功能区的水质要求;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水利部水规计 号文件印发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水利部水规计[2002]330号文件 水利部 2002.08.13

水利部印发《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的通知: 按照《水利部、国家计委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02]83号),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我部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会同国家计委组织专家进行了审查。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要求,又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并通过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家组的审议。经领导小组同意,近日水利部将《技术大纲》印发有关单位,并要求: 一、各流域机构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和管理范围,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技术大纲》,抓紧组织编制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和技术细则,于2002年8月30日前报部审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部门应在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和技术细则的基础上,分解任务,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报所在流域机构审批。 二、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尽快启动规划编制工作,近期重点抓紧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工作的开展。加强组织协调,密切合作,突出重点,做好典型示范,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要加强《技术大纲》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使规划编制人员准确理解《技术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严格按照各项技术要求开展工作,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 四、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编制组织机构,落实技术承担单位,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全面组织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水利部 2002-08-13

国家政策对全国水资源保护-十二五-规划工作会议纪要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附件1: 全国水资源保护“十二五”规划工作会议纪要2010年6月23~24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以下简称水规总院)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水资源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水利部水资源司,松辽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代表及特邀专家30余人。与会专家和代表听取了水规总院关于《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及工作大纲内容的汇报,对《规划》编制工作和工作大纲进行了认真讨论,形成会议纪要如下: 一、近期水利部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水资源保护的新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编制本《规划》)是十分必要和紧迫。水资源保护内涵需从以往的水质保护为主扩展为水质、水量、水生态并重,注重河湖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维护河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流域饮用水安全、生产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二、《规划》工作大纲确定的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正确,规划目标可行,规划任务基本合理。 三、本次规划范围以各流域上报水利部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为基

础,结合“十二五”期间主要水功能区达标率考核目标60%的要求,并协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确定。规划范围应重点关注流域干流、重点湖库以及部分重要支流等。建议7月中上旬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尽快确定本次规划具体范围。 四、关于重要水域入河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针对确定的规划范围及其实际,各流域拟定本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目标,经全国协调、复核后确定各流域水功能区达标及改善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有关陆域污染源的成果,提出2015年重要水域功能区的入河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并明确陆域行政单元对应的水功能区。 五、关于流域重点水域主要入河排污口调查及整治方案:建议各流域在流域“十一五”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规划范围内的城市段综合治理,重点关注对区域功能和城市格局影响较大并造成不良影响的排污口,提出其整治实施方案。 六、关于主要河湖控制断面生态水量规划方案:以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全国主要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为基础,结合水功能区划,提出主要河湖重要控制断面及重要水域生态基流、湖泊生态水位和敏感生态需水规划方案,确定其生态水量要求、生态调度的综合管理方案等,提出生态补水的工程建设等。 七、关于典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方案:建议在《全国主要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基础上,结合各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和近期工作需要,在各流域合理选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试点对象,提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方案。 八、关于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方案:根据《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开展编制工作。建议在水利部公布的全国重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中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