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

合集下载

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全解

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全解

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全解一、项目背景荆州市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是湖北省下辖的18个县级市之一。

城市规模逐年扩大,经济发展迅速,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水系和自然环境逐渐恶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荆州市政府决定实施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

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是通过在城市区域内打通原有的河道、湖泊和其他水系,从而形成一张完备的城市水系网,以配合城市的发展需要,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舒适度的重要工程。

本文主要从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规划效益三个方面阐述全解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

二、规划原则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的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减少淤积: 优化水系结构,适当拓宽河道和疏浚淤积。

同时可以加强沿线绿化,以美化河岸和保护岸线。

•提高利用效率: 设计城市公园、游憩区和景观点,以便更好地利用城市水系;同时,结合城市市政工程,提高城市水系统的利用效率。

•安全稳定: 根据规划设计完善防洪设施,提升城市抗灾水平,规避潜在的风险。

三、规划内容1.江河湖连通建设本工程的重点是打通荆江干流、长江支流和其他水系的内部水道,打造一条内河穿城通道,设计标准包括水位控制、泊位设计和视频检测等。

2.城市水系修复通过植物造林、淤泥清淤和岸边修缮,修复原有河道与湖泊,使其水质变得清澈,水生态得到恢复,同时为城市绿化提供基础。

3.文化景观提升规划以城市河流和湖泊景观为主要节点,以城市生态、文化、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展开,重点展示城市水系的内涵与特色。

4.城市公园建设城市公园是本工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并为市民提供生态休闲和自然教育等服务。

四、规划效益通过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的全解,将会为城市带来以下效益:•强化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现代文明品质。

•改善城市环境,增强人类福祉。

•提高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保护能力。

•增强城市的抗洪防灾能力,提高城市水异况的应变能力。

•推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荆州护城河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荆州护城河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荆州护城河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荆州护城河是荆州市的重要水系,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改善荆州护城河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荆州市制定了护城河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护城河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的护城河生态系统,保护护城河水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护城河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修复与保护1. 护城河湿地保护加强护城河湿地保护,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严禁填埋、破坏护城河湿地,加强护城河湿地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2. 河道水质净化加强护城河水质净化工作,设置水质监测站点,定期监测护城河水质,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污染物的处理和清除,确保护城河水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3. 植被恢复加强护城河两岸的植被恢复工作,进行河岸绿化和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护城河的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

三、水资源管理与利用1. 水资源保护加强护城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调度水资源,确保护城河流域的水资源供应和生态用水需求。

2. 水资源利用加强护城河的水资源利用,推广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鼓励护城河周边居民和企事业单位使用护城河水资源,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四、生态旅游与文化建设1. 生态旅游开发利用护城河的生态优势,开展生态旅游开发,打造护城河生态旅游带,吸引游客来到荆州,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文化建设加强护城河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举办护城河文化活动,展示护城河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五、宣传教育与社会参与1. 宣传教育加强护城河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护城河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护城河生态文明建设。

2.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护城河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志愿者活动和社区巡查,加强对护城河生态环境的监督和管理。

六、监督与评估建立护城河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护城河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护城河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荆州市沙北区水环境及公园绿地规划说

荆州市沙北区水环境及公园绿地规划说

荆州市沙北区水环境及公园绿地规划说明一、概况沙北新区位于荆州市中心城区北部,距荆州古城空间距离约6.0公里,距城市商业中心空间距离约2.5。

西干渠以北,翠环路(荆岳铁路)以南,荆襄高速公路以东,红星路以西。

西面有植物园,西南面有荆襄河生态公园,南面有西干渠,总规划用地面积111.5公顷。

二、现状分析植被:现状场地植被较少,基本保持自然生长的状态,场地中集中若干乔木,野生植物呈现无序的自然生长状态,场地中存在大量的农田。

地形:基地内地势平坦,场地高程基本在27.83-30.65之间水体:现状水体以水塘为主。

西临西干渠,水源来自荆襄河,水质较差。

建筑:场地内现状建筑为农村居民私房及工业厂房,分布散乱。

生活垃圾遍布。

交通:规划区的对外交通主要包括西北角的318国道和北面的荆岳铁路,内部交通系统主要由荆沙大道、红门路、红星路等组成。

目前在规划区西北部规划一处铁路客运辅站。

三、规划依据1. 荆州市总体规划2、《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3、荆州市沙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荆州市城市蓝线规划》5、1:1000现状地形图6、《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7、《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四、规划目标根据城市未来的发展要求,由于沙北新区定位以行政办公为主、金融商贸、文化娱乐、主题居住、配套服务为一体,人文和谐发展,空间景观丰富多彩的新的城市中心。

因此设计突出生态、景观、娱乐、休闲功能,注重水景观与城市的互动,以清新自然的河道景观带动周边城市建设,创造出最为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城市重要休闲场所和生态景观走廊。

1、生活——增添城市街道生活与滨水生活的联系,为市民提供活动的场所。

2、天际线——通过连续的滨水水岸设计,完善城市建设的天际线。

3、识别性——构成具识别性和个性特征的多元化滨水区域。

4、步道系统——在滨水区域创造强有力的连续步行体验并提供配套的设施。

荆州规划方案

荆州规划方案

荆州规划方案一、背景荆州是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荆州市也是全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县域之一,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是荆州未来的两个重要方向。

荆州市政府组织专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并制定了《荆州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

本文将详细介绍荆州市的总体规划和其规划方案。

二、总体规划荆州市的总体规划是为了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城市规划而制定的。

总体规划将荆州市未来发展的要求与时代潮流相结合,通过“三化一活动”(即产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活动化),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改善的综合目标,并通过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实施保障。

总体规划涵盖了荆州市的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等方面,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体述评”,主要概括了荆州市的基本情况、未来发展目标和总体的规划概念。

第二部分为“荆州市城市发展规划”,主要涵盖了城市空间格局、交通规划、城市建设和改造等方面,力求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形象。

第三部分为“荆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涵盖了荆州市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重点产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方面进行重点规划。

第四部分为“荆州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明确了荆州市未来的生态保护目标、水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方面的规划目标。

三、规划方案荆州市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同时,也具体制定了规划方案,以便于对总体规划的实施进行深入的细化和明确。

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荆州市的规划方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城市规划方案荆州市的城市规划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的逐步现代化和优化城市空间。

荆州市的城市发展方向是向南、向东的区域发展,因此城市规划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空间布局荆州市的城市空间布局以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为基础,形成有机的城市布局。

以现有的城市核心区为基础,以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旅游服务、住宅区、工业区和开发区为主要组成部分,形成城市空间布局。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4.08•【字号】荆政发〔2022〕7号•【施行日期】2022.04.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荆政发〔2022〕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市政府各部门:现将《荆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4月8日荆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前言“十三五”时期,荆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全市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灾后薄弱环节建设成效显著,蓄滞洪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饮水安全供水格局进一步优化,供水能力稳步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趋势向好,退垸还湖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水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河湖长制成效明显,依法治水管水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篇期,是水利行业全面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关键期。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后重振之大战局,荆州市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补齐发展短板等方面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在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中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为纲领,响应新的治水需求,迫切需要转变治水思路,适应治水主要矛盾变化,牢牢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现代水治理能力,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理念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在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退垸还湖(还湿)的通告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在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退垸还湖(还湿)的通告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在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退垸还湖(还湿)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9.29•【字号】荆政发〔2018〕26号•【施行日期】2018.10.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在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退垸还湖(还湿)的通告为加强洪湖生态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湖北省五大湖泊开展退垸(田、渔)还湖实施方案》及其他相关规定,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退垸还湖(还湿)工作。

现通告如下:一、退垸还湖(还湿)的范围为: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除洪湖市洪狮大垸、监利县王小垸外的各类围垸,包括湖区岛屿上、与保护区毗邻的排水闸河道两边的精粗养鱼池等,总面积为199887亩。

具体范围由洪湖市、监利县人民政府公布。

二、退垸还湖(还湿)自2018年起分步实施。

年度退垸工作计划分别于2018年10月、2019年和2020年6月下达。

2021年1月31日前,完成退出围垸工作。

三、列入当年退垸还湖(还湿)范围的围垸,其经营者应当在当年12月31日前,自行处理围垸产品,清除围垸上的附属设施,退出、撤离围垸,将围垸移交给属地县级人民政府管理。

对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退垸任务的,给予适当奖励;逾期未完成退垸任务的,依法予以退出、撤离。

未列入当年退垸还湖(还湿)范围的围垸,应当实行生态养殖,禁止使用超标药品和肥料。

四、退垸还湖(还湿)由属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给予退垸补助和设施补偿。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围垸现状。

对本通告公布之后增加的围垸面积及设施,一律不予补助、补偿。

五、对退垸还湖(还湿)涉及的相关民生问题,由属地县级人民政府区分情况合理安置。

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抗拒和阻挠退垸还湖(还湿)工作正常开展。

违反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具有黑恶性质的行为,按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要求依法予以打击。

荆州市沮漳河流域保护条例

荆州市沮漳河流域保护条例

荆州市沮漳河流域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荆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10.10•【字号】荆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24年第4号•【施行日期】2025.01.01•【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荆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24年第4号《荆州市沮漳河流域保护条例》已由荆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24年8月29日通过,并经湖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24年9月26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荆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10月10日荆州市沮漳河流域保护条例(2024年8月29日荆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2024年9月26日湖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与管控第三章水资源保护与安全管理第四章水污染防治第五章水生态修复第六章保障与监督第七章区域协作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沮漳河流域生态环境,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沮漳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活动。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沮漳河流域,是指沮漳河干流及其支流形成的集水区域所涉及的荆州区菱角湖管理区、马山镇、川店镇、李埠镇行政区域。

具体范围由市人民政府划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条沮漳河流域保护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协调、系统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沮漳河流域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并落实沮漳河流域保护目标和年度计划,将保护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城市公用设施规划案例——荆州给水专项规划

城市公用设施规划案例——荆州给水专项规划

城市给水系统用水规模的确定:
根据上述两种方法预测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用水规模分别为 71.18万吨/日、70.0万吨/日,取其平均值为70.59万吨/日。 近期中心城区用水规模为46.75万吨/日。
规划(2015年)
规划(2020年) 镇口综 合用区 单位人 水量指 标(万 m³/万 人·日)
七、技术发展规划
1.方针与原则: 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城市水资源利用及水污染治理的方针政策,坚持 “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 则,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治理为基 础,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保护地面水环境为核心,促进荆 州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荆州市中心供水中的矛盾和问题 为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应将重点放在“二提高、三降低”方面,即提
二、用水量预测
1.中心城区用水规模预测 ①单位建设用地用水量指标预测法
用地 代码 R C M W 用地面积 (万m2) (2020年) 远期 2648 1248 2067 359 用水指标 用水量 (万m³/km2.d) (万吨/日) (2020年)远期 1.15 0.70 1.20 0.40 (2020年) 远期 30.45 8.74 24.80 0.72
规划水源地
水厂位置 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现状给水管
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2.备用水源规划
根据湖北省水功能区划,长湖现状水质和规划水质目标均为Ⅲ类 水体,水质可作为备用水源的要求,规划以长湖作为饮用水备用 水源。
3.水源地保护范围的划分 ①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
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 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禁 止向水域排污,不得设置与供水需 要无关的码头,禁止停靠船舶;禁 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 粪便和其他废弃物;禁止设置油库; 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禽畜,严格控 制网箱养殖活动;禁止可能污染水 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二级保护区内不准新建、扩建向水 体排放污染物的项目;改建项目必 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原有排污口 必须削减污水排放量,保证保护区 内水质满足规定的排放水质标准; 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 有毒物品的码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1.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富饶辽阔的江汉平原腹地。

北依荆门市,东与潜江市、仙桃市接壤,西与宜昌市以沮漳河隔河相望,南与湖南省交界。

处于东径111°15ˊ00″~114°05ˊ12″、北纬29°26ˊ15″~30°39ˊ44″之间。

全市现辖荆州、沙市二区和江陵、公安、监利三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三市,国土总面积14059km2。

1. 2地形地貌
荆州市境内地形总体上为西高东低,西接鄂西山地,东跨江汉平原,中间是低丘相连的过渡带。

西部高山,一般海拔(黄海基面,下同)在600~800m之间,往东地势逐渐降低,一直过渡到海拔50m以下的冲积平原。

海拔最高点815m,位于松滋市西部卸甲坪乡的大岭,另外还有局部孤峰如石首桃花山高340m,公安黄山高264m,以及荆州区北部八岭山,高程为103m 。

除松滋西部和荆州区北部范围内有部分山丘区外,其余均为广阔平坦的低平原,海
拔均在50m 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m。

全市一般平原区面积12219km2 , 占版土面积的86.9%,岩溶山区面积为1840km2, 占版土面积的13.1%.
1.3水文气象、河流水系
荆州市属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其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印度洋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此种降水多为涡切变类型。

偏东水汽来自东海,降水多为东风带系统(台风)类型,上述类型天气系统规律是每年四月进入我市,运行方向是由东南逐渐向西北推进,6月中旬~7月上旬形成我市的“梅雨期”。

冬季受西伯利亚干冷气团控制,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降水量少。

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为1800~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9~16.6℃,≥10℃年积温500~5350℃,年无霜期为242~263天。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68.2mm,呈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的趋势,洪湖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1248.2mm,其次是监利县,为1207.5mm,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小的是沙市区,仅1031.8mm,其它县市多年平均降水量见表。

从年内分配来看,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多年平均为840.4mm,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

根据区内水文部门蒸发站点的多年观测资料计算,全市水面蒸
发量(E601型)为900~1000mm,从年内分配来看,蒸发量最大为七、八月,最小为一、二月。

由于土壤湿润,地下水埋深较浅,陆面蒸发相对较大,多年平均为700~800mm。

我市干旱指数0.79~0.85,属典型的湿润地区。

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江河纵横,湖泊密布,雨量充沛,水资源十分丰富。

全市共有8条较大河流、2座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230多个大小湖泊,主要特征值见下表。

荆州市主要河流特征表
荆州市水库基本情况表
荆州市湖泊特征值表
2.水资源开发利用
2. 1水资源量
我市地表水资源量,在地域上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西部山
区多,平原区少。

松滋市年径流深最大为500~700mm,洪湖市为500mm左右,荆州区最小仅300mm。

在时间分布上,年内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约占全年的70%左右。

年际变化上,年径流Cv值均在0.4~0.6之间。

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4.7598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6.4684亿m3 ,水资源总量74.3580亿m3 。

荆州市产水模数为52.91万m3/km2,产水系数为0.427。

荆州局各县市区降水径流特征值表(1956-2000年系列)
2. 2水利工程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大兴水利,变水害为水利,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利作为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兴修水利工程,整修加固堤防,提高了江河堤防的防洪能力。

全市整修加固堤防3267km,其中江河主要堤防2319km;兴建单机55kw, 以上固定电力排灌站1747处,机组3171台,装机总量40.52万kw;兴建涵闸353座,其中灌溉闸157座,设计流量1058m3/s,排水闸194座,设计流量3214 m3/s,分洪闸、分洪节制闸各1座;建成大中小型水库66座,总库容8.89亿m3 (其中大型2座,总库容7.29亿m3 )。

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全市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达到34.15万公顷和28.00万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77.3%和63.4%。

2. 3水资源供需分析、预测
据2004年《荆州市水资源公报》分析成果,全市2004年总供水量29.0873亿m3,其中地下水供水量为0.2728亿m3。

荆州市地表水源供水量28.8145亿m3, 其中蓄水工程供水量为2.4197亿m3, 占地表水供水量的8.4%;引水工程供水量为14.7849亿m3, 占地表水供水量的51.3%;提水工程供水量为11.6099亿m3, 占地表水
供水量的40.3% 。

用水大户是农业,为20.0866亿m3, 占总用水量的69.1%,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8.6252亿m3, 林牧渔业用水量为 1.4614亿m3;工业用水量为 6.1002亿m3, 占总用水量的20.9%, ;生活用水量为2.9005亿m3, 占总用水量的10.0%。

根据“十五”计划分析预测,荆州市2010年总供水量为64.41亿m3。

在2010年需水保证率为50%、75%、95%时,采用定额法计算需水总量分别为53.30亿m3,65.28亿m3,73.07亿m3。

由于渠系水利用系数的提高、各种节水措施的采用,尽管农业灌溉面积有所增加,但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将略有减少;由于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城镇居民居住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条件的改善,全市工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用水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4水环境质量
2.4.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荆州市河流(湖泊、水库)及排污口等有关水环境监测资料统计,2004年荆州市排放污水2343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9506万吨,建筑业废水41万吨,第三产业废水3119万吨,生活污水10764万吨; 入河废污水排放量21395万吨。

根据2004年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中心实测资料,采用《地
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评价水质类别,全市水质监测与评价概况:实测全年期水质类别为Ⅱ类的河流有:洈水(评价河长50km),松西河(评价河长93km),沮漳河(评价河长57km),其余河流水质类别均为Ⅲ-Ⅳ类。

荆州市主要湖泊为长湖和洪湖。

长湖面积为128.69km2,水质类别为Ⅲ类;4~9月富营养评分为45.1分,其富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

洪湖面积为402.25km2,水质类别为Ⅲ类;4~9月富营养评分为41.1分,其富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

荆州市有大型水库两座,即洈水水库、太湖港水库。

洈水水库代表库容5.63亿m3, 其水质类别属Ⅲ类。

4~9月富营养评分为36.6分,其富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

太湖港水库总库容1.2192亿m3, 其水质类别属Ⅲ类。

2.4.2地下水水质现状
荆州市地下水一般无色、无味、透明,水温在16℃~20℃之间,pH值在7.1~8.2之间属中性,矿化度除监利一带略偏高,全市地下水属淡水范畴,按舒卡列夫分类法,以H—CM型最典型,个别地域为H—C或H—CN型。

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总体而言,荆州市地下水水质处于相对稳定和较好的水平。

铜、铅、镉、六价铬等金
属污染物基本上未检出,DO、COD Mn、BOD5、NO2——N、NO3——N未超Ⅱ类标准,而NH3—N有个别地段达Ⅳ类,甚至超Ⅴ类,如监利县朱河、柘木,荆州区太湖,而挥发酚、氰化物偶有检出,检出的挥发酚含量偏高,如监利县毛市达Ⅳ类标准。

荆州市城区地下水三氮污染较为普遍,NO2——N最高达2.432mg/L,NH3—N含量最高达9.4mg/L。

沙隆达集团公司农药厂一带由于工业废水下渗污染致使地下水井中Na+、Cl- 严重偏高,Cl- 含量检出最高值710mg/L,Na+含量检出最高值319mg/L,并有发展和蔓延扩散的趋势。

另外,受水文地球化学环境背景影响,地下水中铁、锰离子含量普遍较高,个别地段铁离子含量达18.00mg/L,锰离子达0.78mg/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