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doc 119页)
全国水资源总体规划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工作机制
综合规划
全国
综合集成 流域
省区 基 础 工 作 专 题 研 究 专 项 规 划 汇 总 分 析
第一产业
林牧渔业
生 产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 建筑业 商饮业 服务业 河道内 河道外 河道外
生 态 环 境
生态环 境功能 生态环 境建设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四)水资源需求预测
•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分析,包括人口与城市化进程、 国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等(自下而 上与自上而下结合)
• 定额分析与预测-(技术经济,节水) • 河道外需水预测 • 河道内需水预测 • 生态环境需水-河道内外包(与可利用量结合)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技术大纲
(送审稿)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2年5月
汇报提纲
• 任务与要求
• 规划特点与突破口
• 技术大纲的作用
• 总体结构及相互关系 • 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一、任务与要求
• 水资源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 资源需求性加剧 • 资源竞争性加剧
• 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提出了新要求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六)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
• 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 主要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 不同水平年水质目标及其容许入河排放量 • 入河污染物总量与污染排放量控制方案(水域与陆域在排 污口结合) • 现状入河污染物削减量 • 规划入河排污量消减量 • 区域产污与排污及其分配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修改试行稿)(一)目的与意义1.编发水资源公报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定期向社会各界公告我国水资源情势、开发利用保护情况和重要水事活动,引起各级政府对水资源的关注,提高全民的节水、惜水、保护意识,是编发水资源公报的主要宗旨。
2.编发水资源公报是推进水资源统一规划和强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所提供的信息,是各级政府决策和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所积累的资料,是编制各级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1.水资源公报的编制工作,应考虑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兼顾水资源综合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所需基础资料的要求,全面调查统计来水、蓄水、用水、耗水、水质等有关资料,分析水资源变化情势及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
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分析用水指标及用水效率和效益,揭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为了满足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的要求,应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提出两套数据成果。
从2003年度开始,水资源公报统一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定的分区体系,详见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3年5月印发的《全国水资源分区(修订稿)》。
各省、自治区可按地级行政区套水资源三级区编制,应按地级行政区套水资源二级区上报;各直辖市可按区(县)套水资源三级区编制,应按区(县)套水资源二级区填报(城市中心区可以合并)。
3.编制水资源公报的资料来源,应以收集利用有关部门已有资料为主,辅以必要的典型调查、观测试验和专题研究工作。
人口、产值、产量采用统计主管部门的数据;水利工程、农田灌溉面积、林牧渔用水面积采用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数据。
来水、蓄水、用水、水质统计分析所需资料以水行政主管部门掌握的为主,并收集其他有关部门的资料进行补充。
4.根据水资源公报编制内容拟定的20张表格,是反映水资源情势及开发利用状况的主要定量依据,是编制水资源公报的基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项目含义,全面收集资料,按时逐项填报,不得随意改变表格形式或增减项目内容,更不可缺表漏项,以免影响流域和全国汇总。
水资源保护规划

水资源保护规划
水资源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保护水资源,保障人民的生活用水,应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
首先,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机制,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建立水资源调度中心,经常进行水资源的调度和监测,确保水资源的合理配给和有效利用。
其次,要大力推广水资源的节约使用。
普及水资源的知识,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要性的认识,提倡节约用水的生活方式,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加强农业灌溉的水资源节约,加快水资源回用工程的建设。
再次,要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
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加强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加大水土保持工程的力度,加强污水、废水治理工作,加大对非法排放污水、非法采砂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对非法地下水开采和水泥厂等大型企业的监控和管理。
最后,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加强水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加强节水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推动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水资源保护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才能更好地保护水资
源,确保人民的生活用水。
希望通过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能够引领人们更加珍惜和节约水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章 水资源规划(1)

流 域 水 资 源 规 划
括大型江河流域的水资源规划和中小型河流流域 的水资源规划,简称为流域规划。
其规划区域一般是按照地表水系空间地理位置来
进行划分,并以流域分水岭为研究水资源的系统 边界。
针对不同的流域,其规划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
如:黄河流域规划的重点是水土保持规划;淮河 流域规划的重点是水资源保护规划;塔里木河流 域规划的重点是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201—97 《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可供参考。
1
2 3
有效地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促进水资源开发、经济社会与环境保 护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的综合最优。
水 资 源 规 划
意义:
任务:
水 资 源 规 划
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保护生态 系统要求以及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结合 区域内或区域间水资源条件和特点,选定规 划目标,拟定开发治理方案,提出工程规模 和开发次序方案,并对生态系统保护、社会 发展规模、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结构调整提 出建议。
目标2:经济效益
(2)约束条件 1)供水系统的供水能力约束 公共水源
J (k ) k xc j W (c, k ) j 1 K W ( c, k ) W c k 1
J (k ) k k x W ij i j 1
独立水源
2)输水系统的输水能力约束
内容
①水资源调查评价; ②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调查评价; ③节约用水; ④水资源保护; ⑤需水预测; ⑥供水预测; ⑦水资源合理配置; ⑧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⑨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涉及水文学、水资源学、 社会学、经济学、环境 学、管理学以及水利工 程经济学等多门学科, 并需要国家、流域或地 区范围内一切与水有关 的行政管理部门的通力 合作。
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大纲

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大纲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大纲水利部12水利委员会二〇一二年十二月目录一、总则 ..................................................................... . (1),一,目的和意义 ................................................................. 1 ,二,规划依据 .....................................................................2 ,三,规划水平年和规划范围 ................................................ 3 ,四,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4 ,五,规划目标和规划任务 ................................................... 5 ,六,规划思路和技术路线 ................................................... 7 ,七,基本规定 ...................................................................10 二、规划主要内容 (11),一,现状调查与评价 ........................................................ 11 ,二,总体规划 ...................................................................12 ,三,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 .............................................. 12 ,四,入河排污口布局与整治 .............................................. 12 ,五,内源治理与面源控制 ................................................. 12 ,六,饮用水源地保护 ........................................................ 13 ,七,地下水资源保护 ........................................................13 ,八,生态基流及敏感生态需水 ..........................................13 ,九,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 14 ,十,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 ................................................. 14 ,十一,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 .............................................. 14 ,十二,重点流域,区域,水资源保护与综合治理 .. (14),十三,规划实施意见与效果分析 .......................................15,十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5)三、主要成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下水功能区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技术大纲水利部水资源司二00五年八月目录一、总则1(一)目的和意义 1(二)指导思想 2(三)总体思路 2(四)划分原则 3(五)工作范围 4(六)基本要求 4(七)划分依据 5二、技术路线7三、区划体系8四、划分依据10(一)开发区 10(二)保护区 12(三)保留区 14五、功能区保护目标15(一)保护目标确定的原则 15(二)功能区保护指标 16(三)分区保护目标 16六、功能区命名和编码规则19(一)命名规则 19(二)编码规则 19七、组织分工与进度安排21(一)组织分工 21(二)进度安排 21附表式样22附录23一、总则(一)目的和意义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要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之一。
在我国特别是北方平原地区,地下水在生活饮水、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与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一些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含水层被疏干,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沙化;一些地区由于废污水过量排放和面源污染的不断加剧,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严重危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刻不容缓。
2、水资源属国家所有,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管理和保护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与公共安全。
根据地下水的资源与环境属性,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与环境保护对地下水的要求,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共资源的使用和保护准则,合理划分地下水功能区,协调地下水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是政府加强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是履行《水法》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地下水资源职责的客观要求。
3、地下水赋存于地质介质中,具有运动缓慢、补给周期长、循环更新慢、自我修复能力差、地下水系统遭到破坏后难以治理和修复的特点,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加以有效保护。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资源保护补充技术细则 (印刷版)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资源保护补充技术细则(印刷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资源保护补充技术细则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工作组二??三年七月目录前言 ..................................................................... .. (1)一基本要求 ..................................................................... (1)二工作程序 ..................................................................... (3)三水功能区划复核补充与调整 (4)(一)水功能区复核 (4)(二)补充与调整 (6)(三)水质目标值拟定 ......................................................... 7 四污染源排放量调查与估算 ......................................................8(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8)(二)污染源排放量估算 (8)(三)合理性分析 (9)五污染物入河量调查与估算 (10)(一)污染物入河量调查 (10)(二)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1)(三)污染物入河量统计 .....................................................12 六规划水平年污染源排放量预测 (12)(一)预测方法和步骤 (12)(二)生活污染源预测 (13)(三)工业污染源预测 ........................................................14 七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预测 (15)(一)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系数确定 (15)(二)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计算 .................................15 八水功能区纳污能力 (16)(一)基本概念界定 (16)(二)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7)(三)纳污能力计算 (18)1九规划水平年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9)(一)污染物入河控制量和削减量 (19)(二)陆域污染物排放控制量和削减量 (19)十面源污染估算与控制 (20)(一)面源污染调查与估算 (20)(二)面源污染控制 (21)十一规划措施 ..................................................................... . (21)(一)保护措施 ..................................................................... .21(二)治理措施 ..................................................................... (22)(三)保障措施 ..................................................................... .23十二投资匡算 ..................................................................... . (24)附表 ..................................................................... .. (26)附录?-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参考计算方法 (30)(一)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方法 (30)1.一般河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的一维模型 (30)2.感潮河段纳污能力计算的一维迁移方程 (30)3.均匀混合的湖(库)纳污能力计算的均匀混合模型 (31)4.非均匀混合湖(库)纳污能力计算的非均匀混合模型 (31)5.具有富营养化趋势的湖(库)纳污能力计算模型 (32)6.宽阔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的二维水质模型 (32)(二)主要参数估值 (33)1.综合衰减系数 ..................................................................... (33)2.分散系数Ex、Ez (3)4附录?-2 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功能区编码方法 (35)(一)编码说明 (3)5(二)编码方法 (3)52前言2002年8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下发以来,经一年的试行,各地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也出现对细则中水资源保护内容理解上不一致、难以操作等问题。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细则(水利部文件资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目录一、总则 (1)(一)导言 (1)(二)规划思路 (2)(三)规划原则 (7)(四)工作要求 (8)(五)基本规定 (11)(六)进度安排 (12)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4)(一)基本要求 (14)(二)降水 (15)(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7)(四)河流泥沙 (19)(五)地表水资源量 (19)(六)地下水资源量 (24)(七)地表水水质 (34)(八)地下水水质 (39)(九)水资源总量 (45)(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46)(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50)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52)(一)基本要求 (52)(二)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整理 (53)(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 (55)(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57)(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58)(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59)(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60)(八)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 (61)(九)供、用、耗、排水成果合理性检查 (62)(十)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64)(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66)(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67)(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67)(十四)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 (68)四、需水预测 (69)(一)基本要求 (69)(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74)(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77)(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82)(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预测 (83)(六)需水预测汇总 (83)(七)成果合理性分析 (83)五、节约用水 (85)(一)基本要求 (85)(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86)(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89)(四)节水潜力分析 (90)(五)节水目标与节水措施 (91)(六)节水方案拟订 (94)六、水资源保护 (97)(一)基本要求 (97)(二)水功能区划的补充和调整 (98)(三)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拟定 (101)(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02)(五)纳污能力计算 (104)(六)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05)(七)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07)(八)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108)(九)地下水保护 (110)(十)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1)七、供水预测 (113)(一)基本要求 (113)(二)地表水供水 (114)(三)地下水供水 (117)(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119)(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121)八、水资源配置 (125)(一)基本要求 (125)(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127)(三)方案生成 (128)(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129)(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132)(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 (134)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38)(一)基本要求 (138)(二)总体布局 (138)(三)工程实施方案 (140)(四)非工程措施 (143)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45)(一)基本要求 (145)(二)评价内容 (145)附录Ⅱ-1 河川年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办法 (148)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 (155)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 (157)附录Ⅱ-4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159)附录Ⅱ-5 地下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165)附录Ⅵ-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综合衰减系数计算方法 (167)附录Ⅷ-1 水资源系统网络图制作要求 (172)附录Ⅷ-2 水资源供需分析水量平衡公式 (174)附录Ⅷ-3 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原则 (176)图表目录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3)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4)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 (6)图5-1 节约用水各项内容相互关系框图 (96)表2-1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一览表 (25)表2-2 地表水富营养化控制标准 (36)表4-1 国民经济和生产用水行业分类表 (70)表4-2 用水户分类口径及其层次结构 (71)附件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 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 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一、总则(一)导言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doc 119页)目录一、总则 (1)(一)目标与任务 (2)(二)规划思路 (4)(三)规划范围 (5)(四)基本规定 (7)二、现状调查与评价 (9)(一)基本要求 (9)(二)水质现状评价 (10)(三)入河排污口调查评价 (12)(四)内源与面源调查评价 (13)(五)生态需水满足程度评价 (13)(六)水生态状况评价 (13)(七)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 (16)(八)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 (18)(九)水资源保护监测现状评价 (19)(十)水资源保护管理现状评价 (21)三、总体规划 (23)(一)基本要求 (23)(二)总体规划构架 (23)(三)功能区划分与调整 (24)(四)规划控制指标 (25)(五)总体布局及对策 (27)四、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 (31)(一)基本要求 (31)(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复核 (31)(三)水功能区达标分析 (32)(四)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 (33)五、入河排污口布局与整治 (36)(一)基本要求 (36)(二)入河排污口设置布局方案 (36)(三)入河排污口整治 (37)六、内源治理与面源控制 (40)(一)基本要求 (40)(二)污染调查与估算 (40)(三)控制措施 (42)七、生态基流及敏感生态需水 (44)(一)基本要求 (44)(二)控制断面选取 (45)(三)计算方法 (45)(四)生态用水配置 (46)八、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48)(一)基本要求 (48)(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布局 (48)(三)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措施 (49)九、地下水资源保护 (55)(一)基本要求 (55)(二)浅层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 (55)(三)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55)(四)地下水各规划分区现状及保护目标 (56)(五)地下水保护总体方案 (57)(六)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修复方案 (58)(七)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 (58)(八)地下水保护工程措施 (60)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62)(一)基本要求 (62)(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 (62)十一、重点流域(区域)水资源保护与综合治理 (67)(一)基本要求 (67)(二)重点流域(区域)选取 (67)(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方案措施的主要技术要求 (68)十二、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 (71)(一)基本要求 (71)(二)水资源保护监测系统和能力建设方案 (71)(三)水资源保护监控管理系统建设 (72)十三、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 (74)(一)基本要求 (74)(二)法规与制度建设 (74)(三)监督管理体制与机制 (74)(四)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 (74)十四、规划实施意见与效果分析 (75)(一)基本要求 (75)(二)水资源保护规划项目汇总 (75)(三)近期工程实施安排 (75)(四)投资需求 (76)(五)实施效果分析 (76)十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8)(一)基本要求 (78)(二)组织保障 (78)(三)资金保障 (78)(四)监督考核 (78)(五)技术保障 (79)(六)协作机制 (79)(七)社会参与 (79)附表 (80)附录 (177)附录1部分规划控制指标计算方法 (177)附录2水生态状况评价主要指标计算方法与标准 (187)附录3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 (198)一、总则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水资源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重要控制性要素。
水资源保护是为维护水域水量、水质、水生态的功能与资源属性,防止水源枯竭、水污染和水生态系统恶化所采取的技术、经济、法律、行政等措施的总和。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了贯彻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以及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精神, 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构建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顶层设计,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部组织开展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为了统一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指导各级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项目任务书》的要求,编制《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简称《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是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是水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次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坚持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统一规划,关于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的内涵界定如下:本规划所述水量是指为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属性的基本生态水量和水位,即维持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所需的河道内生态需水量和湖泊湿地生态水位以及适宜的地下水水位。
为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农业、工业、生活等方面的水量不在本规划水量定义范畴内。
本规划所述水质是指用类别和浓度指标表征的江河湖库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资源质量属性及其优劣状况。
本规划所述水生态是指由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滨河、滨湖湿地,以及地下水系统组成的生态子系统。
(一)目标与任务1、规划目标本次规划属于国家水资源保护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一定时期国家、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
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依据新时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对水资源保护的要求,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标,以已有相关规划为基础,坚持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统一规划,统筹考虑地表与地下、保护与修复、点源与非点源等方面的关系,科学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方案,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规划近期(2020年)目标:到2020年,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地下水超采和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态势基本得到遏制,地下水资源储备能力显著提高;主要江河湖泊水生态系统得到基本保护,河湖生态水量得到基本保证;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受损的重要地表水和地下水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规划远期(2030年)目标:到2030年,江河湖库水功能区基本实现达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范围之内,水库、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得到显著改善,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地区地下水水质显著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全面遏制;主要江河湖泊水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河湖生态水量得到全面保证;受损的重要地表水和地下水生态系统基本得到修复;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保障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规划任务(1)总体规划—依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水资源保护面临的新形势,以保障流域水资源与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统筹协调相关规划,进行水资源保护规划顶层设计。
开展地表水功能区划复核;完善浅层地下水功能区;结合分区功能定位,统筹考虑水量、水质、水生态,提出规划方案整体设计和各类保护措施总体布局;建立水资源保护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体系;提出规划实施意见和保障措施。
(2)水量保障—明确生态需水量保障目标,提出河道内生态基流、敏感生态需水、湖泊湿地适宜生态水位要求,并制定生态需水保障方案。
开展地下水功能区开发现状调查评价,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合理确定地下水功能区水量及水位控制目标,制定地下水水位及水量控制方案与措施。
(3)水质保护—开展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达标分析,协调确定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目标;在核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基础上,确定污染物入河控制量,并提出分解技术方案;制定入河排污口布局与整治措施;提出内源治理与面源控制要求;统筹提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及应急备用方案;合理确定地下水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制定地下水水质保护方案与措施。
(4)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明确水生态各类型保护和修复的方向和重点,确定不同类型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措施定位,提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布局。
提出重要生境维护、重要湿地保护、生态敏感区保护与修复及水生态监测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二)规划思路1、本规划按照全国、流域、省级行政区3个层次开展编制工作。
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保护规划应与全国层面和流域层面水资源保护规划相协调。
各省级行政区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和技术要求,编制本省级行政区规划;各流域协调汇总本流域内有关省级行政区的规划内容,根据流域实际情况,形成本流域规划成果;在流域规划成果的基础上,最后形成全国规划成果。
2、针对规划近、远期目标,统筹协调相关规划,进行水资源保护规划顶层设计。
复核地表水功能区划,完善浅层地下水功能区,统筹考虑水量保障、水质保护、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出规划方案整体设计和各类保护措施总体布局,建立水资源保护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体系,提出规划实施意见和保障措施。
3、在相关规划的基础上,补充收集近年来水资源保护的相关资料,通过现状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规划方案整体设计和各类保护措施总体布局基础上,以省级行政区规划、流域规划与协调、全国汇总三个层次,按照上下联动、协调平衡的方式开展规划工作,制定污染物入河量分阶段控制方案,提出包括入河排污口布局与整治、内源治理与面源控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流域(区域)水资源保护与综合治理、水资源保护监测与综合管理等规划措施和方案,对措施进行合理配置与安排,并提出规划保障措施。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路线见图1-1。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含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中,全国和流域层面的规划范围一致,为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域及地下水分布区域;省区层面可以在全国和流域规划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扩展本省区规划范围并与流域规划范围相衔接。
全国和流域具体规划范围(或规划范围确定原则)如下:1、“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规划范围为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的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其中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中的水功能区为规划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