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规律

合集下载

浅谈甘草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浅谈甘草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14期 189 浅谈甘草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朴虎(吉林图们市人民医院,吉林 延边 133100)摘要: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味甘性平,乃临床寻熟习用之品,可通行十二经,可有效调和药性,解毒效果显著,因此在多种中药处方中具有较高的应用率。

相关研究表明,甘草在具有调和药性的同时,还具有解毒祛邪、止咳化痰的功效,在复方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即君、臣、佐、使之不同药物配伍之间的应用(七情和合)。

为深入研究其药理性质,本文着重分析其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效果,探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甘草;伤寒论;中医;解毒;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14.131本文引用格式:朴虎.浅谈甘草在《伤寒论》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4):189.0 引言《伤寒论》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中医学著作,乃东汉名医张仲景所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同时在《神农本草经》中,对甘草已有记录如下:“甘草,上品也,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解毒、金创肿,久服轻身延年”。

可见在我国悠久的中医历史中,甘草的应用古而有之。

《伤寒论》所记载的113方中,涉及到甘草的药方高达70余方,且在君、臣、佐、使中均有应用,其治可谓博矣。

综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伤寒论》中对甘草的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故本文针对《伤寒论》对甘草应用的特色,分析其对现代医学研究的影响与意义,探析其应用效果。

1 甘草之功效甘草性平,不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药材,也是一类十分有效的食材,因其具有较高的医用价值,因此多见于药材制备中,现代多种药物均具有甘草的成分。

但甘草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其本身可用于辅药,具有调和诸药的效果。

在临床用药中,其临床功效主要包括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防治肿瘤的效果;同时可有效调和诸药,用于心悸气短、脾胃虚弱、倦怠乏力等多种方面;外用价值较高,可应用于痈肿疮毒的过程中,缓解药物毒性与烈性。

甘草的运用规律及探讨

甘草的运用规律及探讨

甘草的运用规律及探讨甘草的运用规律及探讨古人云:“诸药中以甘草为君,功能调和诸药,遂有国老之号。

”陶弘景称之为“诸药之王”,“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

李时珍说:“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之良相也。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等地,以其根及根茎入药。

去皮称粉甘草,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其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补脾和胃、调和诸药的功效。

诸药用于治疗脾虚便泄、胃虚口渴、肺虚咳嗽、咽喉肿痛、心悸胸痛、痈疽肿痛、胃肠溃疡等。

汪昂云甘草:“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

入和剂则补益,入肝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邪热,入润剂则养血,能调和诸药使之不争。

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苷元和激素样成分。

其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和抗炎、抗过敏、抗肿瘤、抗菌、镇咳祛痰、解毒和抗溃疡作用。

一、甘草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1.炙甘草补脾益气:《神农本草经》载甘草“倍气力”,名医别录》云本品“温中下气,烦满短气”,李时珍云其“补脾胃”,故凡补气剂均用炙甘草。

如治脾胃气虚的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治气血两亏的归脾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治心气虚的炙甘草汤,调中补虚之甘草泻心汤。

甘草在温剂中取其温中健脾,缓和姜附燥烈之性的功效,如治疗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四逆汤和治疗脾胃虚寒的理中汤、桂枝附子汤等。

在理血方剂中甘草用于脾虚不摄、冲任虚亏的下焦出血、便血,如黄土汤、胶艾四物汤、小蓟饮子等。

2.生甘草清热解毒,并能缓和苦寒药和矿物药对胃的刺激。

《药品化义曰:“甘草生用凉而泻火。

”甘草生用可泻火解毒,以治疮疡肿毒。

因此,用于外科痈疽疮疡的治疗,常与金银花、连翘、赤芍、牡丹皮、紫花地丁、蒲公英等同用。

如治阳证痈肿的银花甘草汤、仙方活命饮、四妙勇安汤等,都有甘草、金银花二味;清热利尿的六一散,取其清热利尿之效,再配粳米养胃和中;女,泻白散、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取其调养胃气;龙胆泻肝汤、导赤散、八正散中的甘草,取其清热泻火、缓解尿道疼痛之用,并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肝菌,对于阿米巴原虫及滴虫有灭杀作用。

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论》甘草用药规律

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论》甘草用药规律

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论》甘草用药规律目的從量效关系探讨《伤寒论》甘草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借鉴。

方法系统整理《伤寒论》中含有甘草的条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甘草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甘草方剂70首,其中2首(2.86%)含生甘草、68首(97.14%)含炙甘草。

甘草的单次服用剂量与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次数均密切相关(P<0.01)。

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甘草是否为主药与药味数关系密切(P=0.029)。

含炙甘草方剂中炙甘草为非主药48首(73.85%),其单次服用剂量、药味数与炙甘草作为主药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炙甘草与其他药物配伍时,其用量与药味数存在一定规律,为主药时未发现与生姜、大枣、人参配伍。

结论从量效关系可以发现《伤寒论》中甘草剂量及其配伍灵活多变、功效广泛,剂量与药味数存在一定规律,可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medication rules of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in Shang Han Lun based on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It systematically arranged the provisions containing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in Shang Han Lun. It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and other various factors by using SPSS 20.0. Results After screening,70 prescriptions were included,among which 2 (2.86%)contained raw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and 68 (97.14%)contained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Praeparata cum Melia. The taken dose of every time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number of medicine,water consumption,residual water,water consumption per time and frequency of use,which had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1). 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whether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as a monarch medicine ha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number of medicine (P=0.029). In 48(73.85%)prescriptions contained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Praeparata cum Melia as non-monarch medicine,the taken dose of every time and the number of drugs had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with that in the prescriptions which as monarch medicine (P=0.000). When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Praeparata cum Melia was in compatibility with other medicine,its dose had a certain rules with the number of medicine. When it was the basic medicine,there was no compatibility with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Jujubae Fructus,and 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Conclusion It can be found from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that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has a widely dose and combination efficacy in different prescriptions. Its flexibility,diversity and scientific nature provide the solid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Shang Han Lun;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据考证,《伤寒论》与《伊尹汤液经》《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1-2]。

《伤寒论》甘草量效探微

《伤寒论》甘草量效探微

28 6 ・
中西 医结 合 学 报 2 0 0 9年 3月第 7卷 第 3期
J u n l f h n s n e rt eMe i n , rh 2 0 ,Vo. , . o r a o ieeI tg a i dc e Ma c 0 9 C v i 17 No 3
Li r t r s a c t a u eRe e r h e
fe e c d 1 a c ialc u t n a aI i. Th d es of r qu n y an her hc l s e ig n vss r r e os Ga c o s i Sh n h n n a u ed f l a q a Lu r n ed r n a q fom
草在 《 寒 论 中 多用 于 虚 、 、 证 , 伤 缓 寒 以邪 实 为 主 者 常 用 1 2两 , 、 以正 虚 为 主 者 用 3 4两 。 、 关 键 词 :伤 寒 论 ;甘 草 ;配 伍 ;剂 量 效 应 关 系 ,药 物
Ya gX ,Ko gX n n L’Yu eXQ.J C i ne e 2 0 7 3 { 6 -7 h n I tgrM & 0 ) 2 82 2 9 Re ev dNo e e 2 2 0 la cp e a u t 2 0 ;p bl c ie v mb r1 0 8 e e tdJ n a 尊 0 u 1 9 蛰 l eMac 5 0 9 ni rh1 ;20 , n Id x d a sr ce n a d fl tx iko t tP6 M e ,Ju nli ̄i u Me 帆gX i i He e a n e e / b tatd i n ul e t n - u b d o ra { nP b d l a i 最 i B o Y J Xu B

《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探析

《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探析

速, 以 留中焦 缓缓 泻热 。《 绛 雪 园古 方 选 注》日: “ 调
胃承气 者 , 以甘草 缓 大黄 、 芒 硝 留 中泄 热 , 故调胃, 非 恶硝、 黄 伤 胃而用 甘 草 也 ” 。一 个 “ 留” 字 甚 是 形 象 地说 明甘 草 确能缓 大 黄 、 芒 硝作 用之 速 , 使 热毒 能缓 慢、 充分 地渗 透 于肠 道 随 大便 而泄 。大黄 甘 草 汤 主治 “ 食 已即吐者 ” 。方 中 以大 黄荡 涤 肠 胃, 推 陈 出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6 9 1 0 . 2 0 1 3 . 1 0 . 0 6
急止 痛 , 一 者 用 以 解 乌 头 之 毒 。孙 思 邈 《 千金方》
日: “ 甘草 解百 药毒 , 如 汤沃 雪 。有 中乌 头 、 巴豆 毒 , 甘草 入腹 即定 … …方称 大豆 汁解 白药毒 , 余海 试 之 ,
《 伤 寒 杂 病 论 》自问 世 以 来 , 以 配伍 严 谨 、 药 精
效宏 为历代 医 家 所 推 崇 , 被后世誉 为“ 经方之祖 ” 。
书 中使 用频 次 最高 的药 物 当 属甘 草 , 《 伤寒 论 》 一 书 载有 1 1 3首 方 , 运 用 甘草 者 达 7 0方 ; 在《 金 匮要 略 》 2 0 5个 方 中 , 甘 草 的运 用有 8 5方 之 多 。甘 草 人 药初
床, 配 伍组 方严 谨 , 疗效 卓著 。因此 , 追本 溯源 , 探 析
仲景方 剂 中甘 草配 伍 的运 用 , 对 指 导 临 床 实 践 具有
重 要 的指 导意 义 。
1 调 和 药 性
甘草 号称 “ 国老 ”, 善于调和药性 , 《 温病条辨》

《伤寒论》中人参与甘草配伍的应用规律

《伤寒论》中人参与甘草配伍的应用规律

除邪气 . 目. 明 开心益 智 ” 甘 草 为豆科多年 生草本 植物 甘草
G y y r i au a s F c l c r h z r l n i i h的根及根茎, e s s 同样始载于 《 本 经 》, 列为上 品 性属甘 、平 . 归心 、肺 、脾 、肺 经 , 补中 有 益气 、清热解 毒、润肺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 的作用。 《 景岳全 书 ・ 草正》云:“ 本 甘草, 至甘, 味 得中和之 性, 有调 补之功 . 故毒药得 之解其 毒 . 药得之和 其性 . 药得之助其 剐 表 外, 下药得之 缓其速 。助参 、芪成 气虚之 功. 人所 知也:助熟 地疗阴虚之危 , 其晓焉 。祛 邪热. 谁 坚筋骨. 健脾 胃, 长肌 肉。 随气药入气, 随血 药入血, 往不可 . 无 故称 国老 。 与人参配伍, 助其补性, 缓其 峻烈, 属相颁 、相使 的关系 。 2 人参与甘草配伍 的运用
维普资讯
20 年 4 2 0 月第 9 卷第 4 期
中国中医药信 息杂志
3 5
《 伤寒论 》中人参与甘草配伍的应用规律△
王 家辉
( 京 中 医药 大 学 北 北京 102 ) 0 0 9
《 寒论 》是 一部 以阐述 多种 外感热 病为主 的方 书, 伤 在 外 感六 淫 之 邪 的传 变 过 程 中, 规 律 无 不伴 随着 正气 的盛 其 衰 、扶 正祛邪 的原 则贯穿于全 书辨证论 治体 系的始终 。人参 与甘 草均 是现代 临床常 用 的补益药 , 药的 配伍 应 用是各类 两 方剂 扶正作 用的 核心, 以治疗 外感热 病的伤 寒方 中也不例 在 外 笔者对 《 伤寒 论》 中该配伍 所^方 剂的应用 规律做 了系
痛 ……寒多不用水者 , 理中 丸主之 。 此乃 邪在阴分, 中焦虚寒,

《伤寒论》中的甘草运用规律探讨

《伤寒论》中的甘草运用规律探讨

32 4
现 代 中西 医 结合 杂 志 M d r o ra o t r e rdt n l h e e n s r dc e 0 1 a . 0 3 o e Jun l f ne a dT a io a C i s d Wet nMe i n 1 J n 2 ( ) n I gt i n a e i 2
表 1 。
表 1 《 寒论》 伤 中与 甘 草 配伍 的主 要 药 物及 出现 频次
与甘草配伍
序号 药物 频次 的百分率/ %
与甘草配伍 序号 药物 频次
的百分率/ %

2 3
大枣
桂枝 生姜 芍药 人参
干姜
7 O
6 9 6 7 4 7 3 3
论》 中的 1 相 当现 在 1 . 。 笔 者 认 为 《 寒 论 》 剂 量 折 两 5 6g 伤 中
《 伤寒 论 》 东 汉 张 仲 景 所 著 , 其 理 法 方 药 缜 密 、 少 为 因 药
而精 、 专 力宏 , 药 被后 世 尊 为 “ 书 之 祖 ” 其 中 大 多 数 方 剂 至 方 , 今仍 被 广 泛 应 用 , 多 名老 中 医运 用 《 寒 论 》 的 方 剂 治 疗 许 伤 中 大病 、 疑难 病 效 若 浮 桴 。 甘 草 在 《 寒 论 》中运 用 极 其 广 泛 , 伤
算 要 根 据 自己 的临 床 体 会 , 根 据 方 剂 中 每 个 药 物 的 比例 确 或
定 。 如桂 枝 汤 : 枝 3两 , 皮 ; 药 3两 ; 草 2两 , ; 姜 桂 去 芍 甘 炙 生 3两 , ; 枣 1 切 大 2枚 。那 么 桂 枝 、 药 、 姜 、 草 的 剂 量 比就 芍 生 甘
2 8

浅谈《伤寒论》中甘草的应用

浅谈《伤寒论》中甘草的应用

浅谈《伤寒论》中甘草的应用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益气通阳、调和诸药、止咳化痰、斡旋中州、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宁心安神之功,其在《伤寒论》中使用甚广,遍及三阴三阳六经。

认真研究和探讨仲景用甘草的规律,有助于加强对仲景学术思想的认识。

标签:甘草;《伤寒论》;张仲景《神农本草经》中将甘草归为上品,谓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 [1] 。

《中药学》[2]谓:”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功效: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3]在张仲景《伤寒论》所载方中,含有甘草的经方达70方之多,或君臣,或佐使,可以说仲景将甘草這味药用到了极致。

笔者通过《伤寒论》的学习,认为张仲景运用甘草独具特色,远超越以上概括,现浅谈如下。

1甘草之功效1.1益气通阳甘草这个过程主要是在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和月桂汤、茯苓、甘草、甘草汤干姜汤等方中充分体现。

《素问》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4],在仲景方中将甘草与桂枝、干姜等合用共奏辛甘化阳之功。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患者由于汗心阳暴,阳光鼓动不足,导致心中悸动不安,而出现叉手自冒心的被动体位。

仲景治疗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味道,辛,温助心阳,养心定悸。

炙甘草汤、桂枝加桂汤、茯苓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等方中使用甘草,或温心阳,或助脾阳,益气通阳的效果。

1.2缓急止痛张仲景《伤寒论》,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急者缓之” [5]的治疗思路,用甘草缓急止痛之功效,并用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等方。

芍药甘草汤、白芍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柔筋缓急,用于治疗伤寒汗出伤阴出现脚挛急之症,后来更在此方列为缓急止痛的及基础方。

小建中汤治疗气血两虚,腹中肌肉失养引起的腹中拘急疼痛,甘草与牡丹相配,起到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作用。

1.3调和诸药甘草在仲景许多方剂中都起到调和药性的作用,如四逆汤,调胃承气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甘草的运用——炙甘草
4、祛痰止咳 《伤寒论》治咳喘多用甘草,风寒者,
如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肺热者,如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寒痰所致者,如小青 龙汤。
一、甘草的运用——炙甘草
5、调和诸药 甘草调和诸药,指调和方剂中各药物间的错杂药
性。所谓辛开苦降的泻心汤类,其用甘草除补中之外, 另一作用是调和辛开药物和苦降药物间的矛盾。另外 有谓泻心汤类中,用生甘草引药至满所,而《伤寒论》 中泻心汤用甘草是炙用,对此存疑。
二、不用甘草
2、正虚急症 甘草味甘性缓,有调补之功,故正虚急时不宜使用,
如四逆汤用治阳虚阴盛之少阴寒化证,方中甘草合姜附温 养阳气,但若大下后复发汗而致阳气暴虚,阴寒内盛,病 势急迫,甘草反为掣肘之药,故治宜四逆汤去甘草之干姜 附子汤回阳救逆;若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则更以干姜附 子汤加葱白而成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破阴回阳,宣通 上下;若胃热脾寒,寒热格拒,治宜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温脾清胃,交通阴阳;若脏寒蛔厥,寒热错杂,治宜乌梅 丸温中清热,安蛔止痛,方中均不用甘草缓和之力。
一、甘草的运用——炙甘草
2、守中缓急 炙甘草归脾、胃经,留守中焦,有缓急和
作为中焦引药的作用。如葛根黄芩黄连汤,葛 根解表,黄芩、黄连入里,用甘草的目的显然 意在固护中焦;又如栀子柏皮汤中用甘草,除 益气补中之外更恐栀子、黄柏皮苦寒过伤脾胃。
一、甘草的运用——炙甘草
2、守中缓急 此外,炙甘草具有中焦引药的作用。如附子不合
甘草汤、桔梗汤中生甘草清热解毒而缓痛。同 篇的半夏散及半夏汤用的是炙甘草,此仅取其缓痛 之功。由此可见,只有清热解毒时才用生甘草,作 他用时均用炙甘草。
一、甘草的运用——炙甘草
1、益气补中 补中焦脾胃之气,有如理中丸、半夏泻心
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茯苓四逆汤、 旋复代赭汤、栀子甘草豉汤、小柴胡汤等方, 多合人参同用。补益心气,有如桂枝甘草汤、 炙甘草汤、桂枝人参汤、小建中汤等方,多合 桂枝同用,以助桂枝温阳通脉的功能。
二、不用甘草Leabharlann 1.1、邪实重症——气滞 《本草正》“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甘缓而
壅气,令人中满,故气机壅滞而正气不虚者忌用甘草, 如栀子豉汤及其类方,方中不用甘草,一恐其壅滞气 机,二恐其留邪。其中唯兼见少气者,用栀子甘草豉 汤,乃因其有气虚之症,故用甘草兼以补气。又如大 黄黄连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两方,分别用治热壅气滞 之心下痞以及热痞兼阳虚证,两方均以麻沸汤渍取轻 薄药力泄热攻痞,亦均不用甘草,恐其壅滞气机。
胃不忌甘草,如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于苓桂 术甘汤等方,然其累及于肾者,则不可再用甘缓助 湿之甘草,诚如《灵枢·五味》载:“肾病禁甘”, 方如治疗阳虚水湿内停之真武汤,治疗阳虚寒湿内 盛之附子汤,治疗阴虚水热互结之猪苓汤,治疗太 阳蓄水证之五苓散,均不用甘草。
二、不用甘草
1.5、邪实重症——湿热 如湿热发黄诸证,治宜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若
一、甘草的运用——炙甘草
3、合化阴阳 炙甘草或与桂枝合用,或与芍药合用,分别起到辛甘化
阳、酸甘化阴的作用。《伤寒论》用桂枝的39方中(不包括 加减法),桂枝与甘草合用者计36方;用芍药共30方,芍甘合 用25方。
辛甘化阳如温中阳之甘草干姜汤、补心阳之桂枝甘草汤 证等;酸甘化阴如芍药甘草汤,又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 汤中芍药、甘草,亦取酸甘化阴之意,再配以补阳之药,而 取阴阳双补之效。反之,在不需要补阴时,则去其酸使甘无 以相配而达目的,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
二、不用甘草
1.2、邪实重症——血瘀 如太阳蓄血证。其重者喜忘、发狂、少腹硬满,
治宜抵挡汤及抵挡丸,病势急迫,故两方中均不用 甘缓之甘草;其轻者但少腹急结,治宜桃核承气汤, 本方为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而成,方中用甘草 者,因其证较抵挡汤证为轻,故不禁甘草之甘缓也。
二、不用甘草
1.3、邪实重症——痰聚 如热实结胸证,证见心下硬满、按之石硬,病势急迫,
治宜大陷胸汤、小陷胸汤、大陷胸丸泄热逐饮,方中均不用 甘草,恐其助湿生热。又如寒实结胸证,治宜三物白散以温 散寒结、化痰逐水,方中亦不用甘缓之甘草。又如水饮停聚 胸胁,治宜十枣汤攻琢水饮;痰食阻滞胸隔,治宜瓜蒂散涌吐 痰食,方中亦不用甘草,其理皆同。
二、不用甘草
1.4、邪实重症——水停 水饮内停为患,多为脾肾阳虚,其轻者病在脾
二、不用甘草
3、肾病禁甘 如赤石脂禹余粮丸、麻黄附子细辛汤、
桃花汤、黄连阿胶汤、猪肤汤、苦酒汤、吴 茱萸汤等均不用甘草。
二、不用甘草
4、单行不辅 单行者,单方不用辅也。即针对某种病情单
一的疾病,单用一味药物即可治疗。如文蛤散、 蜜煎导、猪胆汁、烧裈散等,皆是一味药物直达 病所,无需他药之辅。
谢谢
甘草同用,其补肾温阳的作用突出,若伍以甘草,则 温补脾阳效果明显。因为甘草守中,能聚附子的辛热 于中焦而起补脾阳的作用,如茯苓四逆汤、甘草附子 汤、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等方。又白虎汤中石膏之 性沉降,加甘草可引药作用于中焦,柯韵伯谓:甘草土 中泻火,缓寒药之寒,用为舟揖,石膏沉降之性始得 留连于胃。又桃花汤证病在大肠,所以该方不入甘草。
浅谈《伤寒论》中 甘草的运用规律
《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 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 疮肿,解毒。"甘草具有补脾益 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 药性、清热解毒等作用,是仲景 方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药。 《伤寒论》总计113方,使用甘 草者有70方之多。
一、甘草的运用——生甘草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 与桔梗汤。
肝经湿热蕴结大肠,传导失司,则见热痢下重,治宜 白头翁汤清热燥湿止利;若湿热瘀滞,膀胱不利,而见 膝胫足附皆肿,治宜牡蛎泽泻散,上方中均不用甘草, 恐其助湿生热留邪之患。
二、不用甘草
1.6、邪实重症——宿食 《本草正》“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阳明病
里热炽盛,邪热与燥屎搏结大肠,重则腹满而痛、谵 语潮热,病势急迫,下之不可稍缓,方用大、小承气 汤荡涤肠道;若少阳郁热兼有阳明里实,治宜大柴胡 汤,方中均不用甘草,是下之宜速不宜缓也;又如用 治胃热肠燥津亏的麻子仁丸,亦不用甘草,唯用治热 邪气滞不甚的调胃承气汤不禁甘草,是因病邪轻浅, 下之不可过于峻猛,不可不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