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为何不承认因果关系

合集下载

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刑法中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判断方法

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刑法中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判断方法

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刑法中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判断方法在刑法领域中,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事实因果关系指的是犯罪行为与其造成的后果之间的因果联系,而法律因果关系是指该因果关系是否符合刑法规定的标准。

对于刑法中相当因果关系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直接因果关系是判断相当因果关系的一个重要方法。

直接因果关系是指犯罪行为直接导致了后果的发生,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或中断。

在判定直接因果关系时,需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否紧密,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转化过程。

如果存在直接因果关系,那么根据法律规定,犯罪行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逆向因果关系也是一种常见的判断相当因果关系的方法。

逆向因果关系是指后果的发生能够逆向推导出犯罪行为的存在。

例如,在某起杀人案件中,警方通过尸体解剖发现死者体内有毒物质,通过调查发现嫌疑人与死者有经济纠纷,经过相关证据的查证后,能够推断出嫌疑人的犯罪行为与死者的死亡是有逆向因果关系的。

逆向因果关系的判断需要充分的证据支持,并由法庭通过审理来确定是否成立。

另外,连带因果关系也是判断相当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连带因果关系是指犯罪行为与后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但并非直接的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在法律上也被认可,但需要经过特定规定的判断标准来确认。

例如,在交通肇事案中,如果司机的酒后驾驶导致了人员伤亡,尽管司机可能没有直接撞到受害人,但法律仍然认为司机的行为与伤亡事件存在连带因果关系。

此外,还有间接因果关系这一判断相当因果关系的方法。

间接因果关系是指犯罪行为与后果之间存在一定的间接关系,需要通过推理和证据来确认。

例如,在某起纵火案中,虽然纵火者没有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但由于火势失控导致了大火蔓延,间接导致了多人死伤,这就构成了间接因果关系。

最后,还有果后因果关系的判断方法。

果后因果关系是指后果的发生早于犯罪行为的存在,但由于相关的犯罪行为对后果的发生具有促使或助长作用,依然能够认定为因果关系。

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的界限

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的界限

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的界限
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的界限
1. 事实原因和法律原因区分的语境因素
保险因果关系规则的发现是事实原因和法律原因的⼆元考察过程。

法律原因是按照法律评价体系挑选出的事实原因。

法律原因可以视为法律根据赔偿的需要对事实原因进⾏裁剪的结果。

法律因果关系可理解为基于法律或公共政策等原因⽽对事实因果关系的筛选、限制或者认可。

同时,事实因果关系也不属于纯粹的事实问题,⽽是⼀个事实和政策混合的问题。

因为⾄少每个事实的决定,都需要受到举证责任的影响。

⽽举证责任必然由某⼀⽅当事⼈承担,证明所要达到的满意程度以及是否进⾏⼀定程度的推定,也就必然会牵涉到政策的考量。

2. 因果关系判断中普通⼈的常识标准
⽆论事实因果关系还是法律因果关系,进⾏常识判断时都应该适⽤普通⼈标准。

就因果关系概念和规则的具体适⽤⽽⾔,普通⼈在各⾃的⽣活领域积累了相应的社会经验,能够掌握这些因果概念,故因果关系的判断也应适⽤普通⼈标准。

常识标准仍是⼀个宽泛概念,容易引起更多争议,所以法院需要适⽤客观的标准来解释合同的意思和裁量责任结果,仍不能解决因果关系规则的不⾜所带来的具体问题。

⽂章摘⾃⽹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刪除。

解析法律论证中的因果关系

解析法律论证中的因果关系
详细描述
原因说认为,在结果的前后过程中,只有一个事件或行为与 结果有直接关联,这个事件或行为就是导致结果的原因。例 如,在车辆追尾事故中,前车突然刹车是导致事故的唯一原 因。
相当因果关系说
总结词
相当因果关系说是法律论证中更为实用的学说,它考虑了多种可能性和现实情况。
详细描述
相当因果关系说认为,如果某一事件或行为(因)增加了某一结果(果)发生的可能性,那么这个事件或行为就 是导致该结果的原因。例如,在吸烟可能导致肺癌的案例中,吸烟增加了患肺癌的可能性,因此吸烟就是导致肺 癌的原因。
案例三:行政处罚的因果关系认定
总结词
在行政处罚的因果关系认定中,首先要明确行政处罚 与违法行为之间的直接关联。其次,需要考虑是否存 在其他可能影响处罚结果的因素。例如,行政机关是 否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当事人是否配合等。
详细描述
在行政处罚案件中,因果关系的认定通常需要考虑处 罚与违法行为之间的直接关联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处罚 结果的因素。例如,甲因违法搭建被行政机关处以罚 款和拆除建筑物等处罚。在此案例中,行政机关的处 罚与甲的违法行为之间存在直接关联。然而,还需要 考虑其他可能影响处罚结果的因素,如行政机关是否 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当事人是否配合等。综合分析后 ,才能准确判断因果关系是否存在。
体情况和法律规定进行判断。
证明的责任与举证
要点一
证明的责任
在法律论证中,证明责任是指由谁来承担证明因果关 系的责任。一般来说,原告需要承担证明存在因果关 系的责任,而被告则需要承担反驳原告主张并提供反 证的证明责任。
要点二
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是指由谁来提供证据证明因果关系。在法律 论证中,原告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存在因果关系 ,而被告则需要在举证期限内提供反证或者反驳证据 来推翻原告的主张。

因果关系不是犯罪构成要件要素

因果关系不是犯罪构成要件要素

因果关系不是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在法律界,我们常常谈及犯罪构成要件,即犯罪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构成要件才能成立犯罪。

其中,因果关系常被认为是构成犯罪的一个重要要素。

然而,有人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因果关系并不是犯罪构成要件的必要元素。

什么是因果关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因果关系的定义。

因果关系是指一种事物或事件成为另一个事物或事件发生原因的关系。

在法律上,要求犯罪行为具备因果关系,通常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必须是犯罪结果发生的原因。

因果关系在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应用在很多犯罪构成要件中,因果关系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故意犯罪中,法律要求行为人必须“故意”犯罪,即必须具备主观故意。

而主观故意通常可以通过因果关系来证明,即行为人的故意行为导致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然而,也有一些犯罪构成要件中,并不要求因果关系的存在。

例如,在过失犯罪中,法律要求行为人只需过失地犯罪,而不要求行为人的行为直接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

这就说明,因果关系并非所有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必要元素。

因果关系的争议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因果关系不是犯罪构成要件的必要元素呢?一些法学家认为,将因果关系作为所有犯罪构成要件的必要元素会对被告造成严重的法律不公。

因果关系往往难以确切证明,尤其在一些复杂的案件中。

因此,将因果关系作为必要要素可能会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另一方面,一些法学家认为,因果关系的确是构成犯罪的重要要素,因为它可以确保法律责任的明确性和公正性。

如果将因果关系剔除在犯罪构成要件之外,可能会导致法律条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结论综上所述,因果关系在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地位确实存在争议。

虽然因果关系在一些案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并非所有犯罪构成要件都要求因果关系的存在。

法律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也许会在未来对因果关系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界定。

法律规定的因果关系学说(3篇)

法律规定的因果关系学说(3篇)

第1篇一、引言因果关系是法律领域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涉及法律事实与法律效果之间的关系。

在法律实践中,因果关系学说的运用对于判断法律责任、确定案件性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法律规定的因果关系学说的起源、基本理论、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法律规定的因果关系学说的起源1. 古希腊哲学因果关系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们开始探讨事物之间的联系,认为事物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即因果关系。

这种观点对后来的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哲学对法律的影响在古代,哲学与法律相互影响,因果关系学说逐渐融入法律领域。

例如,罗马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为后来的法律体系提供了基础。

3. 近代法学的发展近代以来,随着法学研究的深入,因果关系学说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法律实践中,因果关系学说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法律规定的因果关系学说的基本理论1. 因果关系的定义因果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法律领域,因果关系是指法律事实与法律效果之间的关系。

2. 因果关系的分类(1)必然因果关系:指法律事实与法律效果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即法律事实的发生必然导致法律效果的产生。

(2)偶然因果关系:指法律事实与法律效果之间存在偶然的联系,即法律事实的发生并非必然导致法律效果的产生。

3. 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1)原因与结果的关联性:法律事实与法律效果之间必须存在某种关联性,即法律事实是法律效果产生的原因。

(2)时间顺序:法律事实必须在法律效果产生之前发生,且两者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3)原因的充分性:法律事实必须是法律效果产生的充分条件,即没有法律事实,法律效果就不会产生。

四、法律规定的因果关系学说的具体应用1. 刑法领域在刑法领域,因果关系学说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犯罪构成要件中。

例如,故意杀人罪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行为人具有故意,且其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 民法领域在民法领域,因果关系学说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侵权责任和合同责任中。

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因果关系与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因果关系与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因果关系与法律效力引言:民事法律关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交往方式,它在保障公平、维护正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因果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法律效力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因果关系与法律效力之间的关系。

一、因果关系对法律效力的影响因果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现象,也是法律关系产生与变化的基本原理。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事实与结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才能确定法律责任。

例如,某人因驾车超速导致交通事故,如果没有超速行为,事故很可能不会发生,因此可以说超速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驾车超速与交通事故之间就存在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对法律效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只有当法律关系中的因果关系得以确立,法律效力才能产生。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对于社会行为的指导和约束力,它决定了违反法律规定所引起的后果。

因果关系的存在使得法律规范具备了实际操作的可能性,为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因果关系的确定确定因果关系是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项关键工作。

从证据的角度来看,法官通过搜集、审查和评估证据的证明力,以确定因果关系的存在与否。

关于因果关系的确定,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有证据负举证责任。

”这意味着当事人在举证过程中需要提供与其主张事实相关的证据,证据越恰当、真实,证明力就越强,从而更有助于因果关系的确立。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确定因果关系可能会面临困难。

例如,在某些疾病诊断中,由于疾病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医患双方难以明确某项原因与疾病的关联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法官需要综合考虑各类证据,借助专家意见进行评估,以尽可能准确地确定因果关系。

三、因果关系对法律效力的限制尽管因果关系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果关系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够明确确立,有时存在争议性和不确定性。

首先,因果关系的确定往往依赖于证据的充分性和证明力。

如果某个案件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那么确定因果关系将会面临困难。

略论法学中的因果关系

略论法学中的因果关系

略论法学中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法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概念。

在法律领域中,因果关系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刑事案件的定罪量刑,还涉及到民事案件的责任认定和赔偿计算。

因此,对于法学中的因果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因果关系的定义因果关系是指一个事件(原因)导致另一个事件(结果)发生的联系。

在法学中,因果关系是指某个行为或事件(原因)导致了另一个行为或事件(结果)的发生,从而构成了一个法律上的关系。

因果关系是法律责任的基础,因为只有确定了因果关系,才能确定谁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三、因果关系的要素在法学中,确定因果关系需要考虑以下三个要素:1. 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2. 原因是导致结果发生的必要条件;3. 原因和结果之间不存在其他独立的因素。

四、因果关系的证明在法律实践中,确定因果关系需要进行证明。

通常,证明因果关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证明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从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两个角度入手。

直接证据包括目击证人、物证等,间接证据包括推理、专家意见等。

2. 证明原因是导致结果的必要条件,需要考虑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时间顺序、空间关系、因果链条等因素。

3. 证明原因和结果之间不存在其他独立的因素,需要考虑其他可能的原因,排除其他原因的可能性。

五、因果关系的逆推在法律实践中,有时需要逆推因果关系。

逆推因果关系是指已经确定了结果,需要找出导致结果的原因。

逆推因果关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结果的性质和时间,包括结果的种类、程度和时间。

2. 确定可能的原因,包括行为、事件、人员等。

3. 通过证据分析,逐个排除不可能是原因的因素,最终确定导致结果的原因。

六、因果关系的应用因果关系在法律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刑事案件中,确定因果关系是定罪量刑的基础,只有确定了因果关系,才能确定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在民事案件中,确定因果关系是责任认定和赔偿计算的基础,只有确定了因果关系,才能确定被告人应该承担多少赔偿责任。

论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论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论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的联系与区别在平时生活中亦或是电视荧屏上,我们经常看到老百姓说:冤有头,债有主。

于佛家讲,即为因果报应。

而在法学上说来,就是侵权行为必须具备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包括两种情况,(1)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即“如果不是,就无…(2)法律上因果关系。

即被告行为与原告损害之间的关系不至于牵强。

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有所区别,也有所联系。

事实上的因果关系(causation in fact /factual causation),是指撇开其他一切因素的考虑,单纯从事实真相的角度去考察加害人的行为或其物件与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害是否存在因果联系。

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只设计客观事实问题,从客观事实的联系上分析归纳出导致损害结果的原因范围。

寻求事实上的原因,其过程乃是从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出发,逆向探析导致产生该结果的具有原因力之事实。

例如甲驾车操作不当,与酒醉后的乙所开之车相撞,乙车失控撞倒路旁的电线杆,电线杆的倒地使输电线断裂,造成附近一医院停电,负责临时发电的丙擅离职守而未能及时开动发电机,停电致使靠电能运转的生命装置停止工作,病人丁因此而死亡。

在这一因果关系之链中,甲驾车操作不当,乙酒后开车,丙的擅离职守,都是造成丁死亡的事理上的原因。

对结果具有原因力之事实,不仅包括作为形式(Act),也包括不作为形式(Omission)。

前述事例中丙的行为,即是不作为之原因事实。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causation in law /proximate cause),是指在加害人的加害行为或其物件与受害人的损害结果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的前提下,确定加害人是否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问题。

事实上的原因只是反映了行为与结果之间的事实上的联系,并不直接引向侵权责任。

行为人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除了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还必须认定其行为是否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在判断是否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即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时,着重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涉及到法律政策,案情的具体社会环境,当事人的特定状况,时代背景以及伦理价值观念等等因素,需要综合考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为何不承认因果关系
——以帕斯格拉芙诉长岛铁路公司案为例
1924年8月的一个星期天,帕斯格拉芙太太和她的女儿正在纽约长岛火车站的站台上等待一辆从纽约去洛克威海滩的火车。

当火车站的两个工作人员帮助一位旅客登上一辆已开动的火车时,不小心碰掉了这位旅客携带的一个包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旅客的包裹内竟然装的是烟花爆竹,包裹掉到铁轨上发生爆炸。

爆炸的冲击力将许多英尺外的一杆秤击倒,砸在帕斯格拉芙太太的头上。

受到伤害和惊吓之后,帕斯格拉芙得了严重的口吃症,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仍然未得到完全恢复。

帕斯格拉芙诉长岛火车站要求赔偿。

(摘自北京法院网)下级法院作出有利于帕斯格拉芙太太的判决,判定长岛铁路公司赔偿6000美元(相当于2003年的5万~6万美元);但是纽约巡回法院以四比三的票数推翻原判决,判定帕斯格拉芙太太败诉并承担诉讼费用。

帕斯格拉芙夫人无辜被伤害,却得不到任何赔偿,看起来非常不近人情。

因为以传统的法学思维中的“若非”原则上来看,这次的因果关系也非常清晰:根据“若非”原则,铁路公司的工作人员没有尽其责任,出面制止那两三位乘客勉强登车。

如果及时制止了这两三位乘客,已经买到票的帕斯格拉芙太太就不至于受伤。

而纽约巡回法院的卡多佐法官,遵循着“可预见性”原则,即对于不可预见的事情,并无所谓的责任可言;没有责任,就没有所谓的疏忽或过失。

对于长岛铁路公司来说,他们很难预料到乘客携带者爆竹上车,也很难预料到他们对旅客的协助登车,会导致爆竹落地爆炸,因此长岛铁路公司对于帕斯格拉芙太太的受伤并不负责任。

虽然另一种NESS原则中,铁路公司的员工行为,确实是“充分集合理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其过于严密和富有逻辑性,一般人在面对问题作出判断时并乐于利用这个原则。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成本效益与因果关系之间的博弈。

因果关系,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产生的用于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熊秉元教授将他称之为工具。

人们利用工具去完成某项事情时,就会有利弊得失急成本效益。

当利用“因果关系”这一工具对某件事进行处理时,成本远远高于收益,那么人会基于趋利避害的本性,选择成本更低,收益与之相似或者更高的途径解决问题,即不承认此因果关系,放弃使用因果关系这一工具来处理事情。

在帕斯格拉芙太太诉长岛铁路
公司的案件中,卡多佐法官的“可预见性”原则也可以解释为,在处理这件案件中,承认“不可预见的因果关系”,对于当事人和司法体系而言,处理成本成本都远远高于不承认,所以卡多佐法官选择放弃使用因果关系这个工具,最好不处理。

即使在司法过程中承认了因果关系,在善后处理上,司法也更乐于处理常规的、显著的、直接的权益;对于不常规的、隐晦的权益常常吝于处理。

究其原因,是因为法律在处理常规事情上比较娴熟习惯,且有较大的参考性,可以参照前人的判例进行处理;而在处理比较少见的事件时,在善后的拿捏取舍上,就不太容易了,因为稀有罕见,无法通过人们的一般习惯作为参考坐标,处理成本比较大。

例如书中提及的此案例:
某位旅客因为火车严重误点,投宿旅馆过夜;不巧,旅馆发生大火,旅客的行李付之一炬,他向铁路公司求偿。

谁该赔谁不该赔?
这件案例中不仅涉及到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还有关于未来的前瞻。

按照成本效益与因果关系的博弈,法律应当判定铁路公司无需赔偿,因为火车误点是有许多因素如天气状况、突发事件、交通状况等综合影响的。

铁路公司无论要不要负责,这些因素都不会改变,就是即使负责,铁路公司也依照以往的方式运行,不会有任何改变。

所以按照因果关系来说这几乎是无收益的。

除此之外,想到关于未来的前瞻,若法庭要求铁路公司应当负责,然后对这位旅客进行赔偿,那么运用“往前看”的观点,以此案例为判例,将来法院将会面对各种各样奇怪的要求赔偿事件,平白增加了司法体系的负荷以及司法成本,导致有限的司法力量不能优先解决重大的事件,反而在这些繁琐而意义轻微的案件上花费大量时间。

很显然这是不利于司法体系高效运转的。

帕斯格拉芙诉长岛铁路公司案,为美国过失侵权行为确立了一个新的标准。

不是所有的意外过失伤害都能获得法律救济,也不是一个人所造成的所有伤害都应该得到惩罚。

毕竟总有无论如何小心翼翼,都可能对他人造成不可预见的伤害。

所以综上所述,法律并不是不承认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作为一种判断事情的依据,或者说工具,其存在的目的本身是为了让司法节约成本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如果运用了因果关系反而增加了司法的成本而减少效益,甚至在将来给司法体系带来负担,那么人们就可以选择不承认因果关系,以达到某事件处理结果的效益最大化。

这个效益不仅仅是被过失侵害的受害人的个人利益,而更加关系到整个
国家的司法体系以及社会舆论和风气,但是司法机关作为国家机关,应当把社会整体效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

选择不承认因果关系更加有利于司法体系的整体运作。

若非要要求法律按照因果关系来进行处理,忽视了事件的成本和效益,岂不是显得舍本逐末了吗?毕竟法律本身正是为了维护社会本身和谐高效运转而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