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三例小说导语设计
牵一发而动全身——例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主问题设计 (1)

牵一发而动全身——例谈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主问题设计笔者听过不少课上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公开课,细细复盘后发现,恰恰是师生之间的细、浅、滥的所谓的问答支撑起了课堂的繁华,这样的问答不但将古诗词的美感肢解殆尽,而且无法达成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目标。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无效课堂问答,是因为授课者缺乏顶层设计古诗词教学主问题的意识。
那什么是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主问题呢?余映潮老师说:“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
它指的是语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1] 因此,所谓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主问题就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以古诗词文本及学生实际为依据,从整体出发,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味、创新审美等而进行顶层设计的中心问题、关键问题或主要问题。
它必须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它应该“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2]那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怎样才能设计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呢?下面,笔者根据古诗词课堂教学实践结合实例谈谈体会。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切入角度(一)从诗词的关键处设计主问题所谓的关键处就是解读诗词的关键点、焦点、重点或难点等,它可以是诗词的题目、注解、诗(词)眼,也可以是揭示诗词情感变化的词句或主旨句等。
抓住关键处,就等于占领了解读诗词的“战略高地”。
所以,若能精准抓住诗词关键处并设计出带有全局性的主问题,定能轻松引导学生掌握诗词主要内容,培养他们探究诗词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诗词概括能力。
下面以从诗词的题目切入设计主问题为例谈谈。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可见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额头、窗户、眼睛,它富含着诸多信息。
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蕴含了地点、事件信息,柳中庸的《征人怨》蕴含了思想感情倾向和诗歌类别信息,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蕴含了事件、描写对象信息。
牵一发而动全身---三例小说导语设计

牵一发而动全身------三例小说导语设计导语在一堂课中所占时间通常不会超过5分钟,导语设计也只是整个教学设计中分量不大的一个环节,然而在教学当中越来越多的体会到,一堂成功的课,导语设计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它不但是一堂课的开启,设计精当了还能够以悬念迭起诱导学生进入文本,以情境生动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以情绪感染带动学生深化理解,作用不可小觑。
同行前辈的论述当中都对导语设计进行过详尽的总结,听名师讲课的过程中也亲身体会过导语妙不可言的精彩,然而在实践中还是感觉那种“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之外”的导语更让人叹服。
这样的导语设计,能够基于文本解读和学情找到一个切入点,开启文本的学习,又能在学习之初就把重点内容暗伏于中,随着重点内容的展开、推进,结尾时还能够再次以导语为生发点,提挈起整堂课的脉络,导语在这堂课中起到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对于导语设计的美好境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正好教到九下小说单元,就在导语设计上做了一点尝试,列举如下:《范进中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讽刺小说,对人物形象举手投足、言行神态淋漓尽致的生动描写是文章的一大看点。
试想:任何一个读者,在读到胡屠户那些前后自相矛盾、丑态百出的言语举止时,怎能不觉得他是可笑之人?任何一个读者,面对范进疯癫之前的屈辱、苟且和疯癫时的蓬头垢面、癫狂失态,怎能不心生怜悯?进而,为他的迂腐不争可悲可气?经典作品的高明之处就在能让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感受,作为初三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已经足够他们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判断,我的导语设计就是抓住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评判去进入文本,感受人物,理解主题。
------师:《范进中举》这篇小说大家已经看过了,请交流一下看完小说之后你的感受。
(学生先同伴之间交流,再全班内交流。
老师在听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谈感受的关键词,板书:可笑可怜可悲)------师:请解释一下,你觉得为什么可笑(可怜/可悲)?(学生代表发言:胡屠户的可笑在于他对范进的态度在中举前和中举后天壤之别,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太势利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一.导言新课程改革提倡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学问、技能转变为教会同学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
老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同学乐观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培育同学的乐观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教学《行道树》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
二.课堂实录片段老师用多媒体展现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的行道树,让同学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师:今日,我们要来学习《行道树》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好这一道填空题,并大胆输出你的理由。
(给同学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给同学阅读的时间,是要同学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效果)生1:我认为可以用“苦痛”这一个词语来填空。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文章写到了行道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感到孤独,同时自己制造清爽,却不被人们珍惜,所以我觉得是苦痛的。
师: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内容,的确证明白行道树的苦痛。
生2:我觉得可以填“奉献”这个词语。
我的理由是行道树虽然苦痛,孤独,但仍旧在固执的制造清爽,制造清爽是为了人们,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所以行道树是在奉献。
同时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固执”这个贬义词,而不是用执着这些褒义词。
师: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说明你在阅读的时候对课文是有肯定的讨论的。
你是一个擅长发觉问题的好同学,不知道哪位同学情愿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3:我以为“固执”用在这里是有肯定的道理的。
它就是执着的意思,但我觉得要对自己表达执着这一个意思,用固执比较好,假如是对他人的评价,则用执着比较好。
可见,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词语。
生4:对,而且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虚心嘛。
(众生笑)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有见地,还涉及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
牵一发而动全身

牵一发而动全身作者:朱开娟陆其勇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年第03期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
一、关于主问题设计的思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这里的“问得巧”指的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杨振宁也说过,问题提得好等于成功了一半。
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既要有增智性又要有逻辑性。
要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问题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余映潮先生认为:“主问题”有着鲜明的特点: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第三,“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呢?我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课》 , 时 放弃了结构分析 、 人物形 象分析、 主题归纳的旧模式 , 设
计 了“ 小弗郎士是不是一个好学生 、 韩麦尔先生是不是一个合 格 的老师” 这样两个大问题 , 让学生从文中找理由找根据 。 结果 学生个个有理有据 , 争得面红耳赤 , 引出了小弗 郎士和韩麦尔
先 生 前 后 变 化 的原 因 , 解 了失 去 国土 对 人 心 的震 撼 , 理 自然 而
出文 章 的 结构 比解 牛 更 难 。 同是读 一 篇 文 章 。 的人 读 出 的只 有
是一大堆文字符号, 的人却能从文字符号 中捕捉到作者的意 有
图和 主观 的情 感 。 这 样 的 高下 之分 . 有生 活 阅历 、 化 素 有 固然 文
养等因素的影 响, 但与一个人能否迅速找到阅读一篇文章的切 入点, 是否具备抓住关键 的“ 一发 ” 而牵动“ 全身” 的能力也是有
课堂设 问必须精心设计 , 触动“ 神经” 所谓触动神经 , 。 一要 触动课文的“ 神经” 即牵动文章核心的主要 问题 ; , 二要触动学 生 的“ 神经” 把他们 引领到探求问题 的忘我境界 , , 以达到开发
智 力 , 能力 的 目的 , 培养 唯有 如此 , 堂 提 问才 更 为科 学 有 效 而 课
重要 关 系 的。 那 么 如何 能做 到 牵一 发 而 动全 身 呢 ?通 过 问题 的设 置 , 提 起 学 生 学 习与 思 考 的 兴趣 , 而 登堂 入 室 , 握文 章 的主 题 和 进 把
番提 问, 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并急切地研读课文
找答案。 最后 , 当学生理解 了“ 的三个不 同含义时 , 死” 也掌握 了 死海的特征 以及形成过程。 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 的说明文却 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 抓
“牵一发而动全身”——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切入

引发学 生 质疑 , 以此 为 主 线 展 开
感受“ 娘俩 的好好 活 ” , 探究 “ 我 俩 的好好 活 ” , 思考
语 文 能 力 的训 练 及 情 感 的 熏 染 。 如孙双 金老 师执教《 只拣 儿 童 多 处 行 》 , 就从题
目人 手 , 用两个 问题统领 教学 : “ 从哪看 出冰 心老人 只拣儿 童多处 行呢 ? ” “ 冰 心 老 人 为 何 不 找 人 少 的地 方清静 , 要 拣 儿 童 多 处 行 呢 ?” 前 一 个 问 题 贯 穿 第 一 课时 , 帮助学生 梳理课 文脉 络 , 感受 “ 儿童 多” , 后 一 个 问题 直 指 课 文 重 点 ,然 后 给 学 生 充 足 的 时 间 读 书、 讨论 、 感 悟 和体 会 , 激励 学生 “ 能找 一处 了不起 , 能找两 处不简 单 , 能找 三处不得 了 。 ” 在 孙 老 师 的激
“ 我 们 的好 好 活 ” ,层 层 推 进 。 窦 老 师 深 入 研 读 文 本 , 走 进语 言 的深 处 , 紧扣 人物 语 肓 、 动作 等 细节 ,
反 复感悟 研读 , 引领学 生情 感 的共 鸣 。在感 受“ 我 俩 的好 好 活 ” 时 , 她 抓 住 了 三 个 哨悄 地 ” , 感 受母 亲 的耐 心 、 细心 、 小心 , 又 抓 住 了母 亲 的 三 个 动 词 “ 扑” “ 抓” “ 忍” , 以此细 节 为切人 , 让 学生 深刻 地体 会到 : 母 亲这 一 扑 , 是 要 扑灭 儿 子 想 死 的心 ; 母 亲 这 一抓 , 抓住 的哪里仅 仅 是儿 子 的手 . 更 是 要 抓 住 儿子 活下 去的欲 望 ; 母 亲 的“ 忍” , 忍 住 的 是 自 己作
的“ 间” , 只要 找准 了“ 间” — — 文章 中最能起 到 “ 牵
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阅读教学的几个源头

四、 过 渡 句 为 链
抓住过 渡句来理解课文 内容 。过渡句在文 中起着承上启下 的 接物的处 事智 慧 , 更体现 了中国思想文化 的博大精深和源远 流长。 作 用 , 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 志。 在阅读 教学 中突 出 ( 课件① : 奥运会开幕式“ 和” 字部 分的精彩镜 头)
大多数文章都 有中心句 , 不仅概括主要 内容 , 还能体现课文结 两个中心词 , 读懂两个重点段落的 内容 ,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这两个 构, 反映中心思想 , 表 达作者 的思想 感情 , 它们往往是理 解一篇文 特点写具体的。
章的捷径 。如果将 其选 作突破 口, 课堂教学就会形成破竹 之势 , 一
地方体现了他爱国? ( 1 ) 詹 天佑面对 国内外 的压力 , 毅然 而然接受 了修 筑“ 京张铁 路” 的任务和他在修筑铁路过程 中面对遇到 的困难 时所 想的 , 这些 都 能体现詹天佑的高度爱国之心。
・
如, 《 养花》 以“ 有 喜有忧 , 有笑有泪 , 有花有果 , 有香有色 , 既须
过渡句的教 学 , 也可 以帮助学生理解课 文内容 , 弄清作者要表达 的 两千 多年前 , 孔 子 曾沿 黄河 奔波 , 把“ 和为贵 ” 的信条 四处传 前 因后 果。
师: “ 和” , 一个简单 的汉字 , 不仅渗透着 中国人几千年来 待人
播 。他经常 以“ 和” 训导 自己的弟子 : 立身处 世要“ 克 己” , 要 由“ 人
流泪 ; 既让人有“ 香、 色、 花、 果” 带 来 的感 观 上 的 享 受 , 又有看 到 自
难为易,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 性、 主动性 , 从 而迅速 、 高效地 完成 阅读教 学任务 , 切 实提高 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 : 阅读教学 ; 标题 ; 中心句; 重点句; 过渡句 是本文的难 点 , 可 以抓住重点句来 教学 。 本人通过 观摩他人课堂和 自己的课堂探索 ,总结 出以下几种 生命 的感想 , 常见 的寻找阅读教学 突破 口方式 。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5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篇一【导言】《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文章以诗一般凝练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用富有动感的语言来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飞扬。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领悟生命的自由和豪壮之美。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生活、与生命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诵读品评、自由感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引领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形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深刻理解和欣赏课文独特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文章内蕴的深度认识和多元解读。
【课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录象,创设特定的阅读情境,使学生在设置的具体情境中,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对文章外形与内蕴之美的理解。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为了打破现代语文以割裂为美的僵化阅读模式,在《安塞腰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注重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先让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安塞腰鼓表演部分的文字。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部分,通过寻找关键语句或语段来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使教学富有整体阅读的意味。
三、探寻美点,品读赏析为了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作为学生解读文本、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使学生学会真正的自主阅读。
在赏析《安塞腰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动,学生自动,小组合作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任意地找出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大声朗读,用我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是因为的句式相互交流。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获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具体体验和感受,获得审美享受的自主赏析权,从而避免学生的审美愉悦被强行灌输和暴力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例小说导语设计
导语在一堂课中所占时间通常不会超过5分钟,导语设计也只是整个教学设计中分量不大的一个环节,然而在教学当中越来越多的体会到,一堂成功的课,导语设计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它不但是一堂课的开启,设计精当了还能够以悬念迭起诱导学生进入文本,以情境生动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以情绪感染带动学生深化理解,作用不可小觑。
同行前辈的论述当中都对导语设计进行过详尽的总结,听名师讲课的过程中也亲身体会过导语妙不可言的精彩,然而在实践中还是感觉那种“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之外”的导语更让人叹服。
这样的导语设计,能够基于文本解读和学情找到一个切入点,开启文本的学习,又能在学习之初就把重点内容暗伏于中,随着重点内容的展开、推进,结尾时还能够再次以导语为生发点,提挈起整堂课的脉络,导语在这堂课中起到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对于导语设计的美好境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正好教到九下小说单元,就在导语设计上做了一点尝试,列举如下:
《范进中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讽刺小说,对人物形象举手投足、言行神态淋漓尽致的生动描写是文章的一大看点。
试想:任何一个读者,在读到胡屠户那些前后自相矛盾、丑态百出的言语举止时,怎能不觉得他是可笑之人?任何一个读者,面对范进疯癫之前的屈辱、苟且和疯癫时的蓬头垢面、癫狂失态,怎能不心生怜悯?进而,为他的迂腐不争可悲可气?
经典作品的高明之处就在能让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感受,作为初三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已经足够他们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判断,我的导语设计就是抓住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评判去进入文本,感受人物,理解主题。
------师:《范进中举》这篇小说大家已经看过了,请交流一下看完小说之后你的感受。
(学生先同伴之间交流,再全班内交流。
老师在听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谈感受的关键词,板书:可笑可怜可悲)
------师:请解释一下,你觉得为什么可笑(可怜/可悲)?
(学生代表发言:胡屠户的可笑在于他对范进的态度在中举前和中举后天壤之别,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太势利了。
)(范进让胡屠户骂的那么可怜,日子过的那么穷,好不容易中了举人还疯了,很可怜。
)(范进中了举人本来是个喜事,但是自己却喜极而疯,真是悲剧啊。
)(老师在引导学生解释原因的过程中,板书:中举前中举后胡屠户范进)
------师:那么咱们就从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时间段来看看,胡屠户的言行对比,以及范进的是怎样的一个疯癫状态。
(老师板书:言行表现。
)
(至此,板书展现了这堂课的脉络,顺着板书提示,课堂进入人物形象的感受和分析。
)这堂课的结尾是这样的:
------师:吴敬梓对人物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
我们在笑声之余,在悲叹之后,是否要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范进周围的这些人一个个如同跳梁小丑一般可笑?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算不上奸恶之人的范进遭遇如此可怜可悲?
(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出作者对科举制度和清朝末期社会风气的批判,明确了小说的批判主题。
)
《智取生辰纲》属于水浒故事,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是吸引读者之处。
课文情节围绕生辰纲展开,一方要保护生辰纲安全送到,一方要夺取生辰纲据为己有,杨志和吴用都不是等闲之辈,双方都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在一护一夺中上演了一场好戏,如何施展计谋就是读者所关心的。
我的导语设计从课题入手,抓住“智”,起于杨志护送中显示的计谋老到,止于吴用一行人夺取中的巧妙心机,故事谜底揭于课文最后一段,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交代,人物形象也在情节推进中展示尽致。
------师:从预习中,我们了解到生辰纲最终被吴用给劫走了,那么题目中的“智取”应该就是指吴用为首的梁山好汉很聪明,那么杨志是不是很笨的一个人?
(学生回答不是,理由是:如果杨志很笨,那么故事就没什么看头了,吴用也就没法显现出他的智慧。
)
------师:既然杨志不笨,请仔细读课文,找找哪些情节能够反应出他的智慧。
(学生依据故事情节,体会杨志护送生辰纲的苦心安排和丰富经验,为后面吴用如何计高一筹、导致杨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做好铺垫。
)
《杨修之死》属于三国故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传统古典小说的笔法,即在事件中展现人物性格而几乎不做人物心理的描绘。
这与现代小说重视人物心里描绘是不同之处,那么,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就需要读者去揣摩,在揣摩的过程中,人物就活了,性格特点就显现出来。
我的导语设计就从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入手,通过在事件中人物的心理反映,来感知人物特点:
------师:杨修死于谁之手?(曹操)
------师: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杨修做了很多曹操不喜欢的事情。
)
------师:做了哪些曹操不喜欢的事情?(学生阅读文本,整体上把握情节。
)
------师:在杨修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曹操心里是怎么想的?请模仿曹操的口气说出他看到杨修的所作所为时的心里话。
(学生在了解事件之后,模仿曹操的口气,说出对杨修的态度,这是一个阅读再创造的过程,同时,曹操所说的心里话就是他性格特点的体现。
)
这些设计说不上高明,但在实际上课的时候,感觉有不错的效果,一堂课的流程和主要走向都在导语中得到了提示和体现,避免了课堂的思路不清和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