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新媒介时代的应用
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基于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的话语分析 韦琴红

万方数据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communication),多模态交流(multimod—aJcom-munication)已经成为主流。
按照社会符号学家(Hodge&Kress,1988:vii)的观点,意义如此强大和广泛地存在于视觉、听觉、行为、表情和动作等其他社会符号的资源系统中,只注重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没有一个单一的符号能够被孤立地完全理解。
从严格意义上说,现实中“所有的交流都是多模态的”(Baldry&Thibauh,2006;Kress&vanLeeuwen,1996/2006,1998;Lemke,2002;Norris,2004)o我国也开始重视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
胡壮麟(2006,2007a,2007b)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研究了多模态化和意义的多模态构建,朱永生(2007)研究了多模态话语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李战子(2003)、叶起昌(2006)以及成文和田海龙(2006)等也对多模态话语进行了研究,但是对由图像、文字和颜色组成的具体多模态新闻语篇的研究还不多见。
笔者2006年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有幸在英国卡迪夫大学聆听了多模态话语的创始人之一TheovanLeeuwen教授讲授的多模态话语这门课。
本文尝试运用这种新的话语分析方法研究2006年刊登在英国《泰晤士报》(TheT/mes)上的一个多模态语篇,旨在探索现代媒体交流中多模态话语的意义构建,达到多模态地认识和诠释意义的目的。
2多模态话语的意义构建多模态话语分析包括新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认为所有语篇总是多模态的,单模态只是传统固定思维的结果,分析方法是一套多目的的工具。
Baldry和Thibauh(2006)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多模态话语的工具和概念,主要用于研究一个有技术支撑的平面,如一个印刷页、一个电视屏幕或一个网页中一个物质符号与其他物质符号的结合如何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一种符号资源共同实现功能和表达意义。
多模态隐喻视域下媒介话语的认知分析——以美妆营销类自媒体为例

詞阁知1’f.2021/1新闻与传播研究_多模态隐喻视域下媒介话语的认知分析—以美妆营销类自媒体为例□宫梦如谢竞贤【摘要】互联网和网络社区的发展催生了自媒体传播。
以信息交互为特征的自媒体话 语中运用了大量的多模态隐喻,而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进一步扩大了对自媒体话语的影 响。
基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文章从多模态隐喻的角度分析美妆营销类自媒体 话语,得到的隐喻包括人类隐喻、食物隐喻、颜色隐喻、建筑隐喻和地质隐喻。
文章 发现自媒体话语通过隐喻来映射商品和消费者的特征,表达主观意识并影响消费者的认 知和行为。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媒介话语;自媒体传播;语料库引语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推动了自媒 体的诞生。
自媒体的概念最早由丹*吉尔默提 出,是指公众参与式数字信息传播,即全民创作 与信息共享的社会现象[11。
自媒体以用户生成内 容(UGC)、互动性和即时性为特征,在商品营 销、粉丝引导、品牌塑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1。
自媒体营销以数字网络为载体、以网络社区为平 台,具有融合性、个性化和互动性特点[3M。
阿 加沃尔等认为消费的社会属性意味着消费者的态 度和购买行为受到与品牌互动模式的影响。
布莱 克斯顿则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延伸和感官的扩 展,信息内容是视听层面的交流。
[51徐升华、汤敏倩指出,就情绪感官来说,“新媒体模式下的 情绪感官包括引导型和参与型” |6]。
而自媒体传 播的本质是信息交互,其营销兼具情绪感官的引 导和参与属性。
本文从多模态隐喻的视角,分析 网络社区中美妆营销类自媒体的传播,探究其话 语特点及认知机制。
一、自媒体的定义及相关研究(一)自媒体传播作为网络传播的媒介,自媒体与新媒体的概 念辨析没有统一的标准。
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是网络衍生的一种新型传播媒介[71。
网络媒体大 致经历了门户网站、博客和自媒体三个不同的发 展阶段181。
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和自媒体都是【作者简介】宫梦如,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s谢竞贤,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综论以CSSCI来源期刊发表成果为考察对象

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综论以CSSCI来源期刊发表成果为考察对象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多模态话语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交际方式,逐渐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对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综论,以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成果为考察对象,系统梳理和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剖析多模态话语的内在机制和功能特点,本文期望能够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同时也为国内语言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相关论文进行系统的统计和梳理,从论文数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引用情况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不同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和价值。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解,也有助于推动语言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通过本文的综论,我们希望能够为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视角,推动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国内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其基本理论框架涉及语言学、符号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在多模态话语中,语言不再是唯一的交际手段,而是与其他模态如图像、声音、动作等共同构成完整的信息传递系统。
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需要涵盖这些不同的模态,并解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传递意义。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模态之间的互补性和互动性是关键概念。
互补性指的是不同模态在话语中的相互补充,它们共同为信息的传递提供完整的意义。
例如,在一段视频演讲中,语言模态提供了主要的信息内容,而图像和声音模态则通过表情、手势和背景音乐等方式为语言模态提供补充和强调。
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_张德禄

2009年7月第30卷第4期 外语教学F oreign L anguage Educa tionJuly.2009Vol.30No.4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张德禄(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 要:本文重点探讨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和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并根据这个框架为现代媒体技术条件下的外语教学实践提供选择有效教学过程和实践的指导。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在多模态话语交际框架下,对模态的选择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1)为外语教学提供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2)为外语教学提供辅助条件;3)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多通道话语意义表达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一定的话语以什么模态和媒体表达最为有效,是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多媒体;现代媒体技术;选择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9)0420015206Abstract:I n the p resent article,we mainly try t o devel op a theoretical fra me work f or multi m 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re2 search with the theory of syste m ic functi onal linguistics,and p r ovide guidance for the choice of effective p r ocedures and p rac2 tice in f 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under the conditi on of modern media technol ogy.I n this case,the choice of modes and media in a multi m odal discourse communicati on in a f 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etting can be made fr om the f oll owing three pers pec2 tives:1)it should be able t o p r ovide ne w teaching envir on ments and facile conditi ons;2)it should be able t o p r ovide supp le2 mentary or enabling conditi ons;3)it should be able t o p r ovide multi2channels f or meaning2making in a multi m odal discourse communicati on,and enhance teaching efficiency.A s f or what type of discourse can be best p resented with what type of modes or media,it re mains a t op ic f or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multi m odal discourse;multi2media;modern media technol ogy;choice1.引言在话语交际中,话语的一大部分意义是由非语言因素体现的,如伴语言特征,如音响度、声调、语调、音速等,身体特征,如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动作、移动等,和非身体特征,如PPT、音响设备、网络、实验室、周围的环境因素等。
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发展与应用

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发展与应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是指针对语言交际中的非语言元素,如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音调、音量和语速等,与语言部分相互结合,共同构成的交际意义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的交际意义,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语言学家Gunter Kress和Theo van Leeuwen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概念,并在1980年出版了《画面和语言》一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逐渐深入。
现在,多模态话语分析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和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在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他们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声音来确保他们的教学效果更加高效。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呈现课程内容,包括图片、图表、视频和音频等。
通过分析这些非语言元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的交际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技能。
此外,多模态话语分析还可以在英语学习的评估中得到应用。
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仅取决于语言的掌握程度,还包括他们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非语言因素。
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评估中也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例如,学生在口语考试中展示出积极的面部表情和自然的手势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高的分数。
总之,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的交际意义,促进教学和学习的有效进行。
在未来,多模态话语分析必将在英语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外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革。
多模态话语理论和媒体技术的融合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本文旨在探讨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它们如何共同促进外语教学的效果提升,以及在实际教学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本文将简要介绍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阐述其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将探讨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手段,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外语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和高效。
本文将重点分析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如何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创建多模态教学环境,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互动学习平台,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整合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模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本文将讨论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克服一些挑战,如教师技能的提升、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评价的改进等,以充分发挥多模态话语理论和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优势。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外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多模态话语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外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地革新。
其中,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应用为外语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多模态话语理论强调了在交流过程中,除了语言本身,还包括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的协同作用。
在外语教学中,这一理论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外语课堂上,教师利用多模态话语理论,可以设计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
例如,通过结合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媒体资源,教师可以创建出更加真实的语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多模态话语理论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

意义的符号等。
14
图一:多模态话语媒体系统
语言
伴语言
多
纯语言
模
态
话
语
肢体
媒
体
系
统
非语言
非肢体
音响 音调 字体 布局 声音 文字 动作(移动) 比拟 面容
肢体
工具
环境
表情 眼神 五官 手势 姿势 摇动 PPT 音响扩放 网络 实验室 同声翻译室
在这个框架中,语言和图画作为交际模态共有意识形态、体裁、语域 和话语意义四个层面。
在内容层面,图画具有视觉语法,而语言则有词汇语法; 在表达层面,语言由印刷符号体现;图形由图形符号体现。 在这里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是把两者在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整合为一体,
特别是在内容层面研究的任务最重。
5
话语意义层面,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 形式层面:视觉语法、听觉语法、触觉语法等。
9
4.0 多模态话语的形式及其关系
4.1 多模态话语的形式 媒体只有通过形式层面的组织和模式化才具有直接表达意义的能力。 形式对媒介进行组织有两种手段:一是直接赋予某个媒介符号某种意义。
由这种符号组成的符号系统通常没有能产性、没有任意性; 二是把一定的媒介符号进行组合,然后赋予这种组合一定的意义,这就是
口头讲授、回答问题等方式。
18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要涉及模态内部媒体之间的协作,如 书本与PPT:PPT通过色彩、光亮、突出的字体等来强调重 点信息,而书本则可提供具体信息,补充PPT提供的框架中 的具体信息。
更重要的是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的协作。从形式上讲,每 一种模态都可以是自足的,但只有多种模态协作才能收到 更好的效果。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及其对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及其对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一、本文概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传播日益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作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及其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流与理解。
本文将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进行概述,介绍其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适用性,探讨其如何弥补传统传播研究的不足,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揭示跨文化传播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本文将重点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文章将展示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解析新媒体文本、揭示文化符号意义、分析受众认知过程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文章还将关注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跨文化传播效果评估、传播策略优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本文将总结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对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通过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评估和反思,文章将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展望,以期推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概述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MDA)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旨在分析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如何与语言共同构建意义。
它突破了传统语言学以文本和语音为主的单一模态分析框架,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模态纳入研究视野,从而更全面、深入地揭示话语的意义生成和传播过程。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的核心在于强调话语的多元性和动态性。
它认为,话语不仅仅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还包括图像、声音、动作等非语言符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新媒介时代的应用作者:李妙晴来源:《学理论·下》2009年第06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新热点之一。
通过回顾其在国外和国内的发展历史,重点解释了多模态话语与社会符号学的关系,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新媒介时代;社会符号学中图分类号:H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4—0204—02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朱永生(2007),只使用一种模态的话语叫做“单模态话语”;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话语”。
新媒介时代,语篇呈多模态化,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为由多种符号组成的语篇分析提供了途径,帮助读者了解不同模态作为社会符号,如何共同作用构成意义,达到意义潜势,对提高人们多模式话语识读,具有积极的意义。
多模态话语分析属于社会符号学的分支,Halliday的系统语言学作为基础,具有跨学科、应用性强特点,能运用在语音文字、建筑、城市设计及规划、影视戏剧、音乐、PPT、教学和数据库广告、网站页面设计、大型演出及舞台表演、排版、音乐、教科书设计、教学等多领域,与传媒学、批评话语分析等有紧密联系,已经影响了当今很多学科的研究方向,如阅读写作能力教育、传媒话语分析、文化研究等,对社会的经济能起直接的指导作用。
该理论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外已经有出版书目和召开国际会议,李战子(2003)首次引入了多模态分析理论。
朱永生(2007),几个关键字的概念,模式(mode)、媒介(medium)与模态(modality)。
模式指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话语范围(field)和话语基调(tenor)并列的语境三要素之一的话语模式,指交流渠道,如口头、书面、电子等。
模态(modality)原指语言系统中讲话者对事物的或然性进行判断和事物的必要性表明态度的语义系统情态;这里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象、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
媒介是表达信息的物理工具。
采用某一种媒体仍可以有不同模式表达信息,同样的模式可以用不同媒体表达。
二、研究现状辛志英(2008)大致有:社会符号学流派,包括O’Toole、Kress、Leeuwen、Lemke、O’Halloran、Baldry Thibault和Ventola等;交互社会学流派,包括Scollon、Norris及Jewitt等;认知学流派,主要有Forceville和Holsanova等人。
社会符号学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认为多模态话语本身也具有系统性,多功能性,即同时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认为语境因素和多模态话语的意义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Hodge&Kress(1978)《社会符号学》,以Halliday(1978/1994)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把对语言社会符号性的研究扩展到二维平面空间如图像:Kress & van Leeuwen(1996)的《阅读图像》主要分析图像等符号在语篇中的作用,重点探讨图像中的人物、地点和事物是如何组成视觉模式,实现其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O’Toole(1994)主要从级阶的角度来分析图象。
Lemke(1998)探讨了科学文章中图表与文字的关系;O’Halloran(1999)探讨了数学公式与语言之间的转换;Royce(1998)探讨了广告中图像与文字的关系。
Martinec&Salway(2005)、Len(2006)则详细地探讨了新旧媒体中的图文二者关系。
二维平面中的图文关系:胡壮麟(2005)在PPT;成文&田海龙(2007)对2003年发布的SARS新闻病例报告进行批评性分析;丁建新(2007)探讨了童话插图中的情态意义;王红阳(2007)探讨诗歌中排版的问题。
田璐&刘泽权(2008)对上海世博会会徽进行分析。
程春松(2008)对电影海报的进行多模态话语解读。
广告:励松青(2005)、莫少斌(2006),王红阳(2007)、胡丹(2007)探讨了纸质广告中多模态话语,主要是画面与文字的互动。
韦琴红(2008)探讨了多模态媒体语篇。
电影:李妙晴(2007,2008)探讨了电影中静态画面及动态画面的多模态意义,从主题类型、结构、场景、人物、视角、片名和海报如何进行多模态互动。
李战子&向平(2007)着重分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flash的类型步骤。
介绍及综述性文章:胡壮麟(2007)论述了多模态与计算机符号学的关系;朱永生(2007)论述4个问题:多模态话语的产生、定义、性质和理论基础、内容、方法和意义。
声音、音乐(van Leeuwen,1991,1999))分析了话语声音、音乐、音响之间的关系。
三维空间中,身体动作(Martinec,1998)和戏剧空间设计(Martin&Stenglin,1997,2006)。
在教学上,Lemke(1990)、Jewitt&Kress(2003)、Jewitt(2006)研究了儿童习得和多模态话语习得。
1996年,来自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十多名学者来到美国,共同商讨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是多元读写研究的开端,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今世界发生了两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是文化多元化趋势,第二个变化是新型交际技术的发展,文字表达意义的做法正在与视觉、听觉、手势等彼此结合。
多元读写教学法设计来帮助学生能适应变化,迎接语言文化多元化、交际技术样化挑战,应该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multiliteracy)(Cope and Kalantzis,2000 p.9),认为包括以下四方面:1.实地操练;2.明确指导;3.批评性框定;4.操练。
曾蕾(2006)在三维空间中身体动作——国际会议演讲语篇等领域进行了多模态分析。
Baldry&Thibault(2006)的多模态记录,Bateman(2004)等建立多模态语料库管理平台MCA(Multimodal Corpus Authoring)。
顾曰国建立了汉语现场即席话语多模态语料库。
王立非&文艳艳(2008)主要介绍多模态分析软件ELAN以及该软件的主要功能,并举例说明如何利用ELAN开展应用语言学研究,并指出多模态研究方法应用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在应用上,有探讨语篇与技术的关系(LeVine&Scollon,2004)和应用文集(O’Halloran,2004)。
电子语篇中的图文关系叶起昌(2005、2006)),探讨了传统符号学对图文关系的总结:并提出在后印刷时代话语、超文本中图像与文字的关系。
曾蕾&梁红艳(2007),认为多语式表现超链接及其内容。
李妙晴(2007)探讨了中国同学录电子语篇的特点。
教学:陈瑜敏&秦小怡,(2007,2008)考察教育语境下介入意义在多模式语篇中的图文体现形式,顾曰国(2007)探讨了多模态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曾方本(2008)探讨了多模态与技术的关系。
张德禄(2009)提出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
由此可见,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视觉模态和文字模态相结合的二维平面研究,对于视觉模态+声音模态+文字的多模态语篇、空间模态的语篇较少涉及,在教学上和英语语料库中更是基本处于萌芽状态。
三、结论朱永生(2007)也展望在未来的发展重点:第一个趋势是对多模态互补作用的更加关注,第二个趋势如从二维话语分析走向三维话语分析,从静态研究走向动态研究等。
Simpson(2003,转引胡壮麟,2007),提出如下选题方向:多模态化和新的媒体,在学术和教育情境下的多模态化的应用,多模态化与识读实践,多模态化语料库的建立,多模态化和类型学,多模态化话语分析及其理论问题。
多模态化话语分析包括互联网在话语分析中的作用,社会研究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教育语境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工作场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Levine & Scollon2004)。
将来要既着手分析视觉模态、文字模态的互动,也研究视觉模态、声音模态、文字模态的互动,还开展研究音乐模态与文字模态的结合,这是对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国内尚未对声音模态研究零的突破;对网络时代下,多媒体情况下自主学习及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作了详细的分析,分析了视觉模态、声音模态、文字模态、动作和手势等多模态的特性及互动。
可见涉及面比之前研究更广,更加复杂及走向动态研究。
将对建筑、城市规划、展厅、大型表演等作多模态话语分析。
对更为复杂的多模态共存的语篇如电影、音乐、建筑进行研究,因为从事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绝大多数是语言学者,而多模态话语分析是跨学科的。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哲学基础、多模态话语语料库、多模态系统功能分析软件、超模态、在动作、手势中的体现等都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1]Baldry,A.P.and Thibault,P.J.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M].London:Equinox.2006.[2]Cope,B.and Kalantzis,C(editors for the New London Group)(2000)Multiliteracies:Literacy Learning and the Design of Social Futures London:Routledge.[3]Hodge,B.and Kress,G.Social Semiotic[M]s.Cambridge:Polity.(1988).[4]Jewitt&Kress,Multimodal Literacy[M],Newyork:Perter Lang Publishing,2003.[5]Jewitt,Carey,Technology,Literacy and learning[M],Newyork:Routledge,2006.[6]Kress,Gunther & T 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1996.40-1.[7]Kress,G.and Van Leeuwen,T.Multimodal Discourse[M].London:Arnold.(2001).[8]O’Halloran,K.(ed.),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 ysis[M].London:Continuum,2004.[9]O’Toole,M.The Language of Displayed Ar[M]t.Leicester: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4).[10]Van Leeuwen,T.and Jewitt,C.(eds)Handbook of Visual Analysis[M].London:Sage.(2000).[1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1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3]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1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15]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16]辛志英.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8,(5).[17]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责任编辑/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