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课件新人
合集下载
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10单元 10 《人间词话》十则课件PPT

栏目导航
(3)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古义:_有__声__望__的__大__诗__人__、__大__词__人__。_ 今义: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 (4)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古义:_生__活__气__息__。__ 今义: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栏目导航
第 5 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被动句) 译文:_恐__怕__不__会__被__晏__殊__、__欧__阳__修__诸__位__先__生__允__许__的__。_ (2)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状语后置句) 译文:_也__必__定__会__与__理__想__有__联__系__啊__。_ (3)采菊东篱下。(状语后置句) 译文:_在__东__篱__墙__下__采__菊__。___
栏目导航
[常识·速览] [识作者]
国学大师——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 字学家、文学家。字静安,亦字伯隅,号观堂, 浙江海宁人。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德国唯 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影响。1903 年 起,在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
栏目导航
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1907 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 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 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 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
栏目导航
[知经典]
近代词论圭臬——《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是其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
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
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
高中语文人间词话十则ppt11 人教课标版精品课件

为“殉清”说。王为清朝遗老,王国维以秀才身份 ,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 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 ,溥仪对其有囯士知 遇之恩。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
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
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 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 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
《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
《人间词话》,青年们 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 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 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 ……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 以来,《人间词话》是最 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 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 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 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 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
——《傅雷家书》
①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②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闹”字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 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 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 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 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 于一个闹字之中。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人间词话 王国维 有我之境:显我,外露,物的人化 诗
词 无我之境:隐我,内蕴,人的物化 境
界
第一境界:志存高远 悬思 知
第二境界:孜孜以求 苦索 行
人生 境界
第三境界:豁然开朗 顿悟 得
第八、九则把“境界说”与作家本身的内 在修养结合起来,强调诗人应该有开阔的 胸襟和卓越的见识,修身而成“大家”
诗二句人元以寄好寒托问了波白诗《鸟人颖的的亭悠向留闲往之反别衬情》人,他事之希仓望猝自。己“也寒化波作”
寒波、白鸟,融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中也有诗
10.1《人间词话》十则 课件(31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

拓展延伸
谈谈你对王国维所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 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理解。
1.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 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 已有的成果。 2.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坚定执著,具有不怕艰难险阻, 不惜殚精竭虑无怨无悔的献身精神。 3.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 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
第二则从什么角度谈“造境”“写境”的?二者 有何区别与联系?
从创作方法角度: “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
渗透,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 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 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 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 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谢谢欣赏
第三则阐述了几层意思?
三层: 1.例举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二者的观物方式 3.二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别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 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第三、四则谈论什么问题?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什么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作者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
“大家”之作
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 沁人心脾——情深而动人 写景豁人耳目——景物特征分明,生动 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辞脱口而出——言语的自然真切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第10课《《人间词话》十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导入新课
• 《红楼梦》中有一段写林黛玉听戏文,听 到的是《牡丹亭》里的一句“原来姹紫嫣 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之后 感叹一句“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 人只知道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 味。”今天,同学们喜欢听流行歌曲,那 么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去感受了歌词里婉转 的情思与深远的意境呢?希望今天的课能 教给大家一些鉴赏诗词与歌词的技巧。
2018/4/18 1
《人间词话》 十则
中 国 文 化 经 典 研 读
王国维
2018/4/18 2
学习目标
•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 间词语》。 •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 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2018/4/18
3
• 学习难点 • 通过“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了解写 景抒情诗的情感表达方式 • 学习重点 • 利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理论解 读和鉴赏古诗词
三 种 境 界
12
山 长 水 阔 知 何 处 。
欲路独昨 寄。上夜 彩 高西 笺 楼风 兼 ,凋 尺 望碧 素 尽树 , 天, 涯
斜 光 到 晓 穿 朱 户 。
明去罗槛 月。幕菊 不 轻愁 谙 寒烟 离 ,兰 恨 燕泣 苦 子露 , 双, 飞
晏蝶 殊恋
花
路漫漫其修远兮(迷茫)
2018/4/18 13
为 伊 消 得 人 憔 悴 。
衣 带 渐 宽 终 不 悔 ,
强 乐 还 无 味 。
对 酒 当 歌 ,
拟 把 疏 狂 图 一 醉 ,
无 言 谁 会 凭 栏 意 。
草 色 烟 光 残 照 里 ,
黯 黯 生 天 际 。
望 极 春 愁 ,
伫 倚 危 楼 风 细 细 ,
柳蝶 永恋
• 《红楼梦》中有一段写林黛玉听戏文,听 到的是《牡丹亭》里的一句“原来姹紫嫣 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之后 感叹一句“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 人只知道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 味。”今天,同学们喜欢听流行歌曲,那 么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去感受了歌词里婉转 的情思与深远的意境呢?希望今天的课能 教给大家一些鉴赏诗词与歌词的技巧。
2018/4/18 1
《人间词话》 十则
中 国 文 化 经 典 研 读
王国维
2018/4/18 2
学习目标
•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 间词语》。 •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 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2018/4/18
3
• 学习难点 • 通过“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了解写 景抒情诗的情感表达方式 • 学习重点 • 利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理论解 读和鉴赏古诗词
三 种 境 界
12
山 长 水 阔 知 何 处 。
欲路独昨 寄。上夜 彩 高西 笺 楼风 兼 ,凋 尺 望碧 素 尽树 , 天, 涯
斜 光 到 晓 穿 朱 户 。
明去罗槛 月。幕菊 不 轻愁 谙 寒烟 离 ,兰 恨 燕泣 苦 子露 , 双, 飞
晏蝶 殊恋
花
路漫漫其修远兮(迷茫)
2018/4/18 13
为 伊 消 得 人 憔 悴 。
衣 带 渐 宽 终 不 悔 ,
强 乐 还 无 味 。
对 酒 当 歌 ,
拟 把 疏 狂 图 一 醉 ,
无 言 谁 会 凭 栏 意 。
草 色 烟 光 残 照 里 ,
黯 黯 生 天 际 。
望 极 春 愁 ,
伫 倚 危 楼 风 细 细 ,
柳蝶 永恋
10.1《人间词话》十则PPT课件人教版

外物呈现出孤独凄婉的色彩。可见,当主体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
彩视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时所营造出来的境域,
是“有我之境”。
-21-
10
《人间词话》十则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首 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审美鉴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描画出
一种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观静穆的景物之中的浑然物化之境。可见,
-12-
10
《人间词话》十则
凝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首 页
积累语言知识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把握文脉主旨
故不知何者为我(所以,因此)
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原因,缘故)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故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凝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首 页
积累语言知识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把握文脉主旨
2.解多义
其辞脱口而出(文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1)辞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我从去年辞帝京(告别,辞别)
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10
《人间词话》十则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首 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审美鉴赏
点评:作者在此从创作方法的角度阐述“造境”与“写境”之间的关
彩视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时所营造出来的境域,
是“有我之境”。
-21-
10
《人间词话》十则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首 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审美鉴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描画出
一种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观静穆的景物之中的浑然物化之境。可见,
-12-
10
《人间词话》十则
凝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首 页
积累语言知识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把握文脉主旨
故不知何者为我(所以,因此)
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原因,缘故)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故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凝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首 页
积累语言知识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把握文脉主旨
2.解多义
其辞脱口而出(文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1)辞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我从去年辞帝京(告别,辞别)
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10
《人间词话》十则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首 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审美鉴赏
点评:作者在此从创作方法的角度阐述“造境”与“写境”之间的关
【人教版】古代文化经典《10人间词话》十则优秀课件(33张PPT)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思考:
一、《满江红》算不算一首有“境界” 的词?为什么?
二、如果要提出一种诗词鉴 赏理论叫做“境界说”,你以为有哪些 要素?该如何阐述?
经典原文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 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谢榛《四溟诗话》
景真情真
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况周颐《蕙风词话》
经典原文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赏析:前者生动地渲染出生机勃勃的春景, 游兴无限的情致;后者传神地表现出云开月 出,花影婆娑之景,意外欣慰之情,都能把 “真景物、真感情”表达得极真极活,所以, 着此两字而“境界全出矣”。
表达传神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高尔基
学以致用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 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 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 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 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 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 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 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 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 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 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 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 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 着,不禁托掌称妙。
请赏析“扶”、“失”二字之妙。
学以致用
国古文化的消逝而死的.他是一个文人,而且还是一 个旧文人,他从小接受的思想就决定了他不会允许 这种文化这种制度在他面前消失,他无法理解,他只
思考:
一、《满江红》算不算一首有“境界” 的词?为什么?
二、如果要提出一种诗词鉴 赏理论叫做“境界说”,你以为有哪些 要素?该如何阐述?
经典原文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 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谢榛《四溟诗话》
景真情真
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况周颐《蕙风词话》
经典原文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赏析:前者生动地渲染出生机勃勃的春景, 游兴无限的情致;后者传神地表现出云开月 出,花影婆娑之景,意外欣慰之情,都能把 “真景物、真感情”表达得极真极活,所以, 着此两字而“境界全出矣”。
表达传神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高尔基
学以致用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 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 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 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 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 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 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 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 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 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 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 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 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 着,不禁托掌称妙。
请赏析“扶”、“失”二字之妙。
学以致用
国古文化的消逝而死的.他是一个文人,而且还是一 个旧文人,他从小接受的思想就决定了他不会允许 这种文化这种制度在他面前消失,他无法理解,他只
[精品课件]201x-201x学年高中语文 第十单元 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
![[精品课件]201x-201x学年高中语文 第十单元 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a28abc1bf7ec4afe04a1dfa0.png)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的例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 之境也。有我之境,以 我 观物, 是“无我之境”的例子。“有我之境”,是以我为主体来观察景物,
故物皆 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
所以景物都染上我的色彩。“无我之境”没有我的存在,是以事物
造:虚构。所由分:划分的 依据。邻:接近、联系。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 文学创作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
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 表现出来了。“云破月来花弄影”,选用了一个“弄”字而境界之美
全出 矣。著:选用。出:
就完全表现出来了。
表现出来。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定要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 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 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 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 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22岁以前,王国维在家 乡接受传统教育,为以后治文史、考据之学奠定了基础。1898 年后,王国维来到上海,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哲学,他们的 思想对王国维此后的人生观、文学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译文: 这在有才华的诗人那里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
《人间词话》十则经典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在邵氏这里,“以物观物”是指按照事物本 身的规律去视察认识事物,并且尽量排除个 人的情感偏好 .
有我之境: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内 心不XXX或喜或悲)视察外物,并把这 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情显在景上 。
无我之境:作者不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 (内心XXX平和)视察外物,外物以本 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在诗人眼底。景物 上没有明显的情感烙印,情隐于景下。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 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境域的类型:
☆有风格之分:优美与宏壮;“东坡之词 旷,稼轩之词豪”;永叔“人生自是有 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 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 有沈著之致,所以尤高。 ☆有大小之别:境域有大小,不以是而 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 台,月迷津渡”也。 ……
且为肯浮 向君爱生 花持千长 间酒金恨 留劝轻欢 晚斜一娱 照阳笑少 。,。,
红绿縠东 杏杨皱城 枝烟波渐 头外纹觉 春晓迎风 意寒客光 闹轻棹好 。,。,
宋玉 祁楼
春
“闹”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生动地渲染诞生机 勃勃的春景,游兴无限的情致。
明风重云沙 往临送午《张
日不重破上 落定帘月并 红,幕来禽
怎样写出有境域的作品?
1、(对写作对象要能)所见者真,所知 者深 。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 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 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 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 《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 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 主是也。
有我之境: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内 心不XXX或喜或悲)视察外物,并把这 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情显在景上 。
无我之境:作者不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 (内心XXX平和)视察外物,外物以本 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在诗人眼底。景物 上没有明显的情感烙印,情隐于景下。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 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境域的类型:
☆有风格之分:优美与宏壮;“东坡之词 旷,稼轩之词豪”;永叔“人生自是有 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 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 有沈著之致,所以尤高。 ☆有大小之别:境域有大小,不以是而 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 台,月迷津渡”也。 ……
且为肯浮 向君爱生 花持千长 间酒金恨 留劝轻欢 晚斜一娱 照阳笑少 。,。,
红绿縠东 杏杨皱城 枝烟波渐 头外纹觉 春晓迎风 意寒客光 闹轻棹好 。,。,
宋玉 祁楼
春
“闹”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生动地渲染诞生机 勃勃的春景,游兴无限的情致。
明风重云沙 往临送午《张
日不重破上 落定帘月并 红,幕来禽
怎样写出有境域的作品?
1、(对写作对象要能)所见者真,所知 者深 。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 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 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 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 《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 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 主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王国维发现自己醉心研究的哲学无助于解决现实人生困 惑时,这位集诗人、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 了文学和史学,在诗词创作、文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1906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问世。1908年,王国 维的《人间词话》开始在《国粹学报》连载。
《人间词话》是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力作,也是 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 上堪称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 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洗 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做的评论。他脱弃西方理 论之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 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
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 类作品在体例和格式上,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 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是一部屈指可数的 作品。在以往词论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 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 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 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 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它从形式到内容,纯然是中国 化的。词论、词品、词史,以“句”品词,就“格”论人,复由 诗而词,由词而曲,窥文体之兴替盛衰,其论无不立足于“宏大 处”而着力于“精微处”,于最精练的文字中融“胸罗万卷”之 大学问,其立意之高、论说之精,皆胜出前人,后人难及。
写 境,
此理想 与 写实 二派
艺术写实而营造艺术境界的“写境”,这就是文学上理想派和写实派
之 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
所造之境,
划分的依据。然而二者又很难分别。因为伟大的诗人虚构的“造境”
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 理想故也。 必定会合乎自然,所写实的“写境”,也必定会与理想有联系啊。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 则自成高格, 词以有境界为最高。有境界的词就能形成崇高的格调,
自 有 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 所以 独绝 自然能有名句出现。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能独自称绝
者 在 此。 格:格调。独 的原因就在这里。绝:独自称绝。
有
造
境,
有
文学创作有通过艺术虚构而营造艺术境界的“造境”,有通过
经典原文10_
《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 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 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 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 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
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 戊戌风云变化之际弃绝科举。22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 充书籍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 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 1901年赴日本留学。
亦人心中之一 境界。
故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的各种感情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描写真景物、真感情
教材中节选的《人间词话》十则,重点是王国维的“境 界”说的内容,也谈及了理想与写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的问题,把中国传统诗 学理论推向一个新高度。文中事例典型,观点新颖,见解独 到。特别是关于人生追求三境界的论说,比喻贴切,佳句宛 如浑然天成般镶嵌其中,让人称绝。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 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 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 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 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22岁以前,王国维在家 乡接受传统教育,为以后治文史、考据之学奠定了基础。1898 年后,王国维来到上海,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哲学,他们的 思想对王国维此后的人生观、文学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观 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
为主体来观察事物,所以不知道哪是我,哪是物。古人创作诗词,
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 豪 写“有我之境”的多,然而未曾不能写“无我之境”,这在那些有才
杰 之士能自树立耳。 著:染上。未始:未曾。 华的诗人那里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树立:完成,做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的例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 之境也。有我之境,以 我 观物, 是“无我之境”的例子。“有我之境”,是以我为主体来观所以景物都染上我的色彩。“无我之境”没有我的存在,是以事物
造:虚构。所由分:划分的 依据。邻:接近、联系。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 文学创作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人惟 于静 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 “无我之境”,人只有在安静之中得到它。“有我之境”,在由动
之静时 得之。故 一 优美,一 宏壮也。 惟:只 到静的时候得到它。所以一个是优美,一个是壮美啊。 有。
境 非 独 谓 景 物 也。 喜怒 哀乐, 诗词的“境”并非单独指的是景物的描写境界。人的喜怒哀乐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 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 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 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 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1927年6月,在北京颐 和园投水自尽,留下了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