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 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及应对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及应对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及应对作者:王莉来源:《学术探索》2013年第04期摘要:中国与欧盟拥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这使得中欧双方都把对方视为重要贸易伙伴,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也保持着良好势头。

但在欧盟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发展中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摩擦和问题,对此中欧双方都需要进行调整,在寻求化解双方矛盾中能够达成共识。

本文通过对中欧经贸关系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分别从中国和欧盟两个角度的利益诉求着眼,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4-0034-062010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名为《贸易、增长和世界事务》的战略文件,描绘了未来几年欧盟的贸易政策框架。

与上一份欧盟贸易战略相比,新贸易战略在迫使贸易伙伴开放市场和维护欧盟企业利益方面表现出更强硬的姿态,被众多媒体认为更具有攻击性。

该报告提出,中国既是欧盟的主要挑战,也是主要机遇所在。

在《里斯本条约》生效后,欧盟的政治一体化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这份战略文件的出台预示欧盟贸易政策总体上会趋于强硬,而中欧贸易本就摩擦不断,认真分析并积极应对这一新的变化,对于促进中欧经贸合作健康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现状(一)贸易方面中欧互为对方重要的出口市场。

根据欧盟统计,2009年,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占中国出口的204%;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73%。

中国(不含中国香港)是欧盟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占欧盟出口的75%;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占欧盟贸易总额的129%。

从我国的统计看,2010年,我国与欧盟的贸易是2001年(全年)的57倍。

其中,我国对欧盟出口是2001年的69倍,进口是2001年的42倍(见表1)。

表1 中国对欧盟贸易统计(亿美元、%)年度进出口额同比增长出口额同比增长进口额同比增长顺差2001(15) 7663 110 4091 71 3572 158 5192002(15) 8675 132 4821 179 3854 79 9672003(15) 12522 444 7216 497 5306 377 19102004(25) 17729 334 10716 367 7013 287 37032005(25) 21731 226 14371 341 7360 49 70112006(25) 27230 253 18198 266 9032 227 91662007(27) 35615 308 24519 347 11096 229 134232008(27) 42558 195 29288 195 13270 196 160182009(27) 36409 -145 23628 -194 12780 -36 108482010(27) 43388 331 28231 333 15157 326 13074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商务部网站。

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分享】

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分享】

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摘要]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

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

虽然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波折,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21世纪,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达到双方互利共贏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中欧经贸合作;现状;发展趋势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世界舞台上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全面发展同欧盟及其成员国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中欧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欧盟自2004年起跃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稳居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欧盟还是中国吸收外资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和技术引进第一大来源地,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的领域与范围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1. 中欧双边贸易关系稳定发展在中欧合作的诸多领域中,经贸关系是最具活力、收获最多的领域之一。

进入2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欧双边贸易在原先基数较大的基础上又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大约每3年就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着。

如今,“中国制造”在欧洲市场上已随处可见。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4-2007年中国对欧盟年均进出口额增长率在27%以上,欧盟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2007年中欧进出口总额达到35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中方出口 2451. 9亿美元,增长29. 2%;进口 1109. 6亿美元,增长22.4%,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上升至16.4%,占到中国总出口额的近1/5。

欧盟对华经济贸易政策变化及原因分析

欧盟对华经济贸易政策变化及原因分析

欧盟对华经济贸易政策变化及原因分析摘要:中欧双边经贸关系一直发展良好,欧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本文首先分析了欧盟对华经济贸易政策的发展历程,其次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了欧盟制定的对华经贸政策,最后对进一步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欧盟我国经济贸易政策多年来,中欧双边经贸关系一直发展良好。

本文从欧盟对华经济贸易政策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了欧盟制定的对华经贸政策,以期对进一步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有所借鉴。

欧盟对华经济贸易政策的发展历程(一)欧盟初步制定与我国发展经贸关系的政策自1975年中欧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欧盟对华政策总体上来说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是越来越有利的。

1978年我国和欧共体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成立了中欧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并于1985年5月在原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又签订了《中欧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双方同意在工业、农业、科技、能源、交通运输、环保、发展援助等领域开展合作,对合作生产、合资经营、合作开发、技术转让、金融合作、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与交流等各种合作提供便利和促进。

(二)欧盟中断与我国的经济往来1989年之后的几年,由于中欧政治关系紧张,欧共体单方面中断与我国的高层往来、军事合作、政府贷款和合作项目,使得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阻碍。

(三)欧盟确定与我国全面发展经贸关系的政策1992年,中欧政治关系大体恢复,中欧经贸关系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欧盟在近年来连续制定了一系列的对华经济贸易政策(见表1),以发展与我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同时将我国的政治和全球化问题纳入了其政策范围内。

(四)欧盟逐步采取强硬的经济贸易政策近两年随着中欧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贸易摩擦个案升级,欧盟的对华贸易政策逐渐发生变化。

从越过咨询程序强行提交对我国鞋反倾销终裁建议,到2006年9月在我国有关部门做出《构成整车特征的进口汽车零部件管理办法》推迟两年执行的让步之后,与美国、加拿大联手要求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专家组审理我国有关进口汽车零部件的征税措施,欧盟委员会近期的一些系列动作,实际上都是在向我国发出信号:欧盟将在未来的对华贸易政策上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而即将出台的未来10年的对华贸易战略文件,将进一步体现欧盟这种变化。

中国与欧盟关系的现状

中国与欧盟关系的现状

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现状评估——经济外交视角的考察近年来,无论是中国与欧盟双边关系,还是中国与欧盟各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关系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从经济外交视角来看,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丰硕成果,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战略提升、贸易突破、瓶颈制约、难题待解”。

一、战略提升:中国与欧盟及其主要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其他国家建立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和不针对第三方为特点的新型伙伴关系,为构筑面向21世纪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与欧盟伙伴关系战略的提升源于2003年相继发表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两份文件:一份是2003年9月欧盟发表的《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之共同利益和挑战》的战略文件,阐述了欧盟对华政策和行动的指导方针及发展框架;另一份是2003年10月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一个对欧关系文件——《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旨在昭示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规划今后5年的合作领域和相关措施,加强同欧盟的全面合作,推动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发展。

进入2004年,中国与欧盟双边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得到了确立,中国与欧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04年5月随着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欧洲政治与经济的地缘版图发生重大变化,更加凸现了建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2005年欧中庆祝建交30年,进一步展现了二者在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与此同时,在国家层面上,中国与欧盟最重要的国家也逐一建立了相应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各个新老成员国的经贸关系在新的框架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当然,由于欧盟的不断扩大,新老成员国的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欧盟的对外经济决策的实施,从而也对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带来了一些新的变数。

二、贸易突破:欧盟成为中国首位贸易伙伴带动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中特别指出“中国致力于发展中欧富有活力和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并期待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与投资伙伴”,以欧盟东扩为契机,这一良好愿望得以提前实现。

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

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

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欧美诸国连年贸易顺差,我国出口商品在国外频频遭遇反倾销调查。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报告统计,截止至2003年,国外对华反倾销案达503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给我国造成上百亿元人民币损失,并导致几十万工人失业或潜在失业。

我国已成为世界各国反倾销和保护措施的最大受害国之一。

欧盟是我国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但我国同时也是欧盟反倾销措施的主要对象。

一、我国与欧盟双边经贸合作的主要情况1.我国与欧盟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除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外,欧盟是我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日本和美国,是我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2003年我国对欧盟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15%,与2002年基本持平,我国从欧盟进口占我国总进口的14.7%,比。

2002年高出1个百分点。

2.欧盟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渠道在1997至2003年间,欧盟对华实际投资持续超过美国,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第二大来源。

在过去的6年中,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实际金额共近300亿美元。

同其他投资伙伴相比,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规模大,截止2003年底,欧盟对华投资规模平均每个项目为354.97万美元,主要是中小企业围绕大型企业投资,且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引进、转让的技术有较高水准。

3.欧盟也是我国引进政府贷款的重要合作者欧盟是我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较集中的地区。

根据我田的统计资料,截止2003年底,欧盟成员国及官方金融组织累计向我国提供政府贷款协议金额约171.58亿美元,占外国政府和官方金融组织向我国提供贷款总额的44%。

自1993年以来,我国共接受欧委会及其成员国对华无偿援助约计4亿美元。

二、欧盟对华反倾销情况顾名思义,所谓反倾销是指进口国反倾销当局依法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的倾销行为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以抵消损害后果的法律行为。

随着欧盟一体化建设的加速进行,地缘经济政治利益更趋一致,反倾销作为其方便易行、见效快的强有力保护手段愈来愈频繁地付诸实施,矛头直指我国大宗出口产品,自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及其盐类反倾销以来,到2003年,对我国反倾销案高达400多起,涉及五矿、化工、轻纺、机电、医保等400种商品,其中裁定倾销成立的占60%以上,其立案数、裁定率均居世界各国之首,使我国成为欧盟反倾销措施的主要打击对象,许多产品无力与欧盟同类产品相竞争,被迫退出欧盟市场。

当前欧洲形势及中欧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前欧洲形势及中欧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前欧洲形势及中欧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随着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意义深远重大。

在中国-欧盟关系现状中,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外交领域,都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

通过对中欧现状原因的分析,对当前形势下的中欧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中欧关系未来的走向。

如何使中欧关系具有更多、更强、更高的对称性与互补性,乃是双方应共同致力善处的课题。

只要双方共同努力,中欧关系的前景依然很乐观。

【关键词】中欧关系现状原因分析前景一、中欧关系现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这不仅表现在中欧经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与法律保障。

但中欧在经济、政治及外交等领域存在矛盾和分歧,中欧双方需共同努力来彼此间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现状中欧经贸关系相互依赖程度高互补性强,但近来摩擦不断。

今年中欧贸易额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2006年欧盟已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中国也保持着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中欧双方经贸合作更趋务实和富于选择性,贸易关系日渐成熟。

但双方源于经济体制和结构所致得贸易争端和冲突也呈上升趋势,首当其冲的是贸易逆差贸易纠纷合人民币汇率问题,及欧盟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承认问题。

(二)政治现状经历了冷战和对华经济制裁风波,中欧双方的政治互信得到了显著增强。

双边对话和沟通日渐机制化固定化,中欧高层频繁互访,欧盟主流政见坚持一个中国立场,欧盟成员国领导人相继在重要场合呼吁尽快解除对华军售禁令,都为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里良好的基础;但由于认知差异和遗留的意识形态分野,及欧美跨大西洋特殊关系的影响,欧盟与中国的政治互信也存在不少障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对华军售问题以及欧盟对中华民主自由人权方面的偏见等,都给中欧政治互信和友好往来带来了一些阴影。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论文(三)外交现状近几年来,中欧之间的外交领域潜在的的矛盾逐渐增多。

欧盟对华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及我国企业的对策

欧盟对华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及我国企业的对策

欧盟对华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及我国企业的对策作者:常虹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3年第09期自1975年中欧正式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但随着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尤其是2009欧债危机后,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抬头趋势,对华贸易政策也日趋强硬。

近年来,欧盟颁布了大量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并制定了相应的合格评定程序,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国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欧盟对华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中国出口商品难以逾越的障碍。

一、中国出口商品遭遇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近年来,欧盟陆续颁布了大量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并制定了相应的合格评定程序,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包括《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简称REACH法规)、《关于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第2002/95/EC号指令》(RoHS指令)、《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的第2002/96/EC号指令》(WEEE指令)、《能源相关产品生态设计第2009/125/EC号欧洲议会及理事会指令》(ErP指令)等。

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欧债危机后,欧盟继续加大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力度,仅2011年,欧盟就向WTO发布128件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包括对中国影响极大的REACH法规新规、新版RoHS指令、关于禁止制造和销售含有双酚A(BPA)的塑料婴儿奶瓶的新指令以及欧盟玩具新指令等。

这些“步步高”的欧盟标准对中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中国是目前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比较严重的国家。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08-2011年公布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技术性贸易措施是继汇率之后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又一主要障碍,中国每年有大量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对每年的出口贸易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08年起,中国每年有1/3的出口企业受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由此带来的出口经济损失逐年增加,企业每年要付出250亿美元左右的新增成本。

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

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引言中国与欧盟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之一,其经贸关系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1. 经贸关系现状1.1 贸易规模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19年中国与欧盟的货物贸易额达到了约6500亿美元。

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约为3600亿美元,进口约为2900亿美元。

这表明双方的贸易关系非常紧密,并呈现出双向平衡的态势。

1.2 贸易结构中欧贸易以制造业为主导,尤其是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和汽车等领域。

中国是欧盟最大的出口市场,欧盟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包括机械设备、化学制品和汽车等。

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则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和纺织服装等领域。

1.3 投资合作除了贸易往来,中国与欧盟之间的投资合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根据欧盟投资者在中国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欧盟在中国的投资金额约为2100亿欧元,而中国企业在欧盟的投资金额约为690亿欧元。

这显示出双方在投资领域上的互惠互利关系。

2. 经贸关系未来发展趋势2.1 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已经进行多年,双方已就投资协定达成原则共识。

这一协定的签署将进一步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为两国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

预计这一协定将在未来几年内达成。

2.2 服务贸易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服务贸易在中欧经贸关系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未来,中国与欧盟将进一步加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在金融、教育和旅游等领域。

这将为两国企业提供更多合作机会,并促进双方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共同发展。

2.3 绿色经济合作中国和欧盟都致力于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未来,双方将加强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能源转型和减少碳排放。

这将为两国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并促进双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4 数字经济合作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和欧盟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
发展趋势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电技111
姓名:缪梓强
学号:2011301030128
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
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

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

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波折,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21世纪,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中欧经贸合作;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世界舞台上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全面发展同欧盟及其成员国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中欧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欧盟自2004年起跃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稳居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欧盟还是中国吸收外资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和技术引进第一大来源地,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的领域与范围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
1.中欧双边贸易关系稳定发展
在中欧合作的诸多领域中,经贸关系是最具活力、收获最多的领域之一。

进入2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欧双边贸易在原先基数较大的基础上又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大约每3年就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着。

如今,“中国制造”在欧洲上已随处可见。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04-2007年中国对欧盟年均进出口额增长率在27%以上,欧盟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2007年中欧进出口总额达到35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中方出口2451.9亿美元,增长29.2%;进口1109.6亿美元,增长22.4%,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上升至16.4%,占到中国总出口额的近1/5。

2008年中欧双方的贸易额更是一举达到了4255.8亿美元,增长19.5%,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

2.中欧直接合作不断深化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作为中国第4大投资伙伴,欧盟对华投资的项目数自1986年以来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

截至2008年4月底,欧盟累计在华投资项目27139个,实际投资额585亿美元。

欧盟对华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大,技术含量较高,且多投资于生产领域。

改革开放30年来,欧盟一大批优秀企业尤其是大的已大举进入中国,空中客车飞机、大众汽车、壳牌石油、联合利华日用品、西门子电器、诺基亚等等众多欧盟跨国企业巨头已在中国的相关领域中占据了显著地位,并先后成为了在华投资成功的典范。

在中国对欧盟国家的直接投资方面,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以华为、中兴、海尔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优秀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到欧盟国家投资创业。

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中国在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十分有限,远远低于欧盟国家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规模。

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对欧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5亿美元,累计投资存量为14亿美元。

双方合作尚存在巨大潜力和空间。

二、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与欧盟,一个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双边经贸往来在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将如何发展,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

笔者认为,影响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双方经济力量的发展和相互需求的增长,二是中欧双方的政治与政策支撑。

而中欧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恰恰得到了这两个因素的强大支持,因此可以预见,双方未来的发展前景总体上是乐观的。

首先,经济利益和相互需求的增长是今后中欧关系保持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双方关系的中心支柱。

从根本上讲,国与国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任何双边关系没有明确、实在的共同利益作为支撑都是不牢靠和难以维持长久的。

中欧关系也不例外。

进入21世纪,中欧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也为双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方面,极强的产品互补性是促进双边经贸往来的基础。

从贸易结构看,中国向欧盟出口主要有服装、纺织品、鞋、箱包、玩具、照明装置、五金工具、家具等等。

欧盟输往中国主要有机电产品、汽车、飞机及零配件、光学照相器材、船舶等,互补性极强。

中国与欧盟前5位贸易伙伴国间的贸易量占中欧贸易的70%,贸易互补性使双方内部市场形成巨大吸引力。

另一方面,欧盟在华投资带来了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了研发项目,为发展作出了直接贡献。

在双边技术合作中,欧盟赢得了中国市场份额和高额的技术转让费,中国则获得了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在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引导下,中国企业加大了对欧盟投资力度,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欧盟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开展经济合作的重要目的地。

由此可见,中欧双方的经贸合作带来的利益是相互的、长期的、共赢的。

其次,与政策支撑是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方面,中欧双边高层领导人年度会晤近年来十分频繁。

中欧新的双边政治对话机制建立于1994年,1997年恢复了1996年中断的人权。

从1998年至今,中欧会晤已经举行了10次。

2008年末,由于法国总统萨科奇执意会见了达赖喇嘛,遭到中方的强烈反对,致使中欧峰会被取消,中国一度与法国乃至欧洲的关系降至冰点。

在这个关键时期,应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的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9年1月30日访问了欧盟总部,在国际危机持续蔓延、中欧关系出现波折的背景下,中国官方称此访为“信心之旅”。

中欧领导人在会谈中均表示从全球和战略高度重视中欧关系,认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加强中欧合作,求同存异,对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期间,中国与欧盟还发表了《中欧联合声明》。

声明中称,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关系已超越双边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

双方一致认为,进一步加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尤为必要,也是双方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

另一方面,中欧密切的经贸合作具有完善的制度支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大幅调整政策,中欧政治关系迅速发展,高层领
导人互访频繁。

由此可见,中欧双方在政治和政策上的积极成果给中欧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互不构成威胁。

由于传统、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以及个别欧洲领导人缺乏对中国的全面了解,致使中欧在某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和分歧是正常的。

只要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妥善处理,分歧不会成为中欧发展互信互利关系的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