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巧妙地处理意想不到的事件

合集下载

如何灵活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如何灵活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如何灵活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概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只有精心把握,宽严适度,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才能从容地摆脱尴尬,把学生引向正轨,才能出色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作为教师,要在施教过程中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及时准确判断,运用机智的语言或措施处理偶发事件。

如,有一次早读课上,学生在读书,我习惯在教室里来回巡视,偶尔检查一下个别学生的背书情况,突然身后传来一阵不同的声音,我转身一看,后面有几个男生在捂着嘴笑,见我转身就不敢笑了。

我正纳闷,旁边的班长告诉我,刚才有人在我背后贴了一张纸,我扭头一看,真的这样,纸条上面画了一幅我巡视教室的漫画。

当时的心情只能用愤怒来形容,只想着是谁干的,把他揪出来,狠狠地教育一番。

可就在我转身面对大家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也是学生一时的灵感之作,再说我也不知道是谁干的,批评谁呢?于是,我慢慢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时同学们都静静地看着我,好像在等待着暴风雨的来临。

过了一会儿,我才开口:“刚才不知道是哪一位绘画高手在我后背贴了一副‘漫画’,画得不错,挺像我的,说不定许多年以后我们班会诞生一个大画家呢。

不过现在大家不如就以《一幅漫画》为题,展开讨论。

”同学们还没回过神来,都瞪大眼睛看着我。

于是,我转身把画放在投影仪上放大让大家看。

同学们确认我并没有发火之后,纷纷议论开了……于是我又以这幅画为题,让学生回去以后写一篇作文。

就这样,即将来临的暴风雨消散了。

从那以后,我发现同学们读书更认真了,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自觉地把课文背诵下来。

我想,那次没有发火是对的。

在课堂教学中,最怕的就是学生冷不防抛出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往往出现尴尬的场面,特别是在公开课有其他老师在场的时候。

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机智地把课堂上学生的质疑“生成”鲜活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课堂上的一个亮点。

(一)因势利导有些课堂偶发事件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或教学活动,从而发掘事件中的积极因素。

如何正确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如何正确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如何正确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在我们设计好的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我们预设不到的“小插曲”——课堂偶发事件发生。

这些事件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到整节课甚至以后的课堂效果。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并能有效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将这类事件春风化雨般化解于教学活动中。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因势利导,把准学生思路,引入文本。

课堂中有些教学变故的出现回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礼炮声,突然闯进的人等等),这时,老师想让学生能重新回到教学中是很难的。

我们不妨转而发掘其中的积极因素,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把教学事件转化成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引到教学活动当中来。

这样,既稳定了教学秩序,又扩充了教学资源。

某老师进到教室准备上课却发现学生叽叽喳喳讨论还都在看天花板,原来不知谁的坐垫飞到了天花板的灯棍上。

这时老师呵斥他们,而是就“天花板上的坐垫”为题让学生即兴写作。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即兴写作能力,又能通过学生的作文内容了解事情的原委,化解这场风波与教学中。

二、冷却悬挂,延缓解决问题,效果更佳。

在解决一些纠缠不清的教学难题或事件时,我们可以暂时冻结推迟解决的时间。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极强、好面子,你这会儿批评了哪方他们都不会服气,所以我们要采取放一放,等事情冷却的方式处理,效果会更好。

某老师准备上课,两男生在教室门口推推搡搡,纠缠不清影响了正常上课。

老师这时对A 同学说:“我手表落办公室了,你去帮我拿来。

”A同学跑回来并没有见到手表。

这其实是老师解决问题的小策略,等到A同学跑回来气儿也就早消了。

三、巧妙暗示,维护学生尊严,委婉含蓄。

面对一些影响不大,涉及面不广,不太显著的偶发事件,老师不要中断教学活动,而要用含蓄,间接地方法悄悄地提醒当事人,灵活的处理事情。

如利用语调的变化,注视的眼神,多样的提问等。

这样既不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又不影响其他学生正常听课,也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全班起到了“隐蔽性”的强化作用。

巧妙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巧妙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巧妙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教师若不能当机立断,及时妥善处理,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妨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如何处理好课堂偶发事件?这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机智巧妙。

教育机智是处理偶发事件必需的心理条件,教师要善于运用机智的语言或措施处理偶发事件。

如:一节数学课上,全班同学都在静静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不知是谁难以控制,突然放出一声响屁,那声音在静静的课堂上格外清晰,还有点悠长、婉转。

顿时,同学们都被这声音逗乐了。

这时老师笑着说:“同学们,刚才我们意外地欣赏了一段音乐,我看大家又添了精神,想来我出的思考题很快就会有答案了吧!”同学们会心一笑,又恢复了刚才的思考状态。

二、转移回避。

课堂上,学生会提一些与教学联系不大或毫无相干的问题。

教师这个时候最好不要正面回答,不然就会纠缠在毫无意义的争论中,冲淡甚至破坏课堂教学氛围;而如果不理会,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教师最好是转移话题,或巧妙地回避学生的话题。

三、因势利导。

例如:一次,我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接受昨天学生提出的“只学不会”的学习方式,在黑板上出示: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重点研究: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面对复习的问题,学生回答的很好: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当我指着长方体的底面时,学生就说: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学生对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记忆犹新,这是很值得我高兴的。

面对本课的重点问题,我满怀信心(两个复习问题的铺垫,学生会首先想起来把圆柱体按照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一样,来等分圆柱体),开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正当大家苦思冥想的时候,一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想出来一种方法。

我是这样想的,这是一个火腿肠,我想把它横着切成一个个圆片,分给你们吃。

”霎时间,下面的同学都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提问:切火腿肠,和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啊?“有啊,这个圆柱体的火腿肠的体积就是每一个圆片的面积乘上圆片的个数。

化解课堂突发事件的一些常见方法

化解课堂突发事件的一些常见方法

化解课堂突发事件的一些常见方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对于这些突发事件,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巧妙科学的处理突发事件,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能起到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的作用。

较常见的方式如下:(1)爱心感化法。

“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的,深思熟虑的,小心翼翼的触及年轻的心灵”。

要把要求和尊重结合起来,不可感情用事,用简单的训斥批评甚至是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

在这里,谁更有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

(2)巧给台阶法。

“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能让人接受”。

可以用巧妙的暗示、个别提醒、重点提问、幽默调侃等方式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

(3)借题发挥法。

这也是唤起学生的注意,避免学生分心的有效方法。

(4)停顿休整法。

当学生精神疲劳、将要分心、分散注意力的时候,可暂停上课,让学生休息几分钟,做做小游戏,唱一首歌,讲一个幽默风趣的小故事……待学生精力恢复,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再讲课,效率会大大提高。

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见机行事,采取相应的应变方法,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忌讳:(1)有偏见。

不能对后进生批评再批评,然后在相同的问题上庇护优生。

(2)太急躁。

遇到问题不冷静,大发雷霆,反而把场面弄的难以收拾。

(3)太主观。

不可以只根据某些学生的只言片语和自己的主观想象去处理问题。

(4)太粗暴。

体罚、变相体罚、讽刺、挖苦、侮辱、打击等做法是不可取的,只会导致师生感情的破裂,对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创伤。

(5)太绝对。

很多话即便是再火头上也是不可以乱说的,说得太满了后面又兑不了现,弄得自己威信全无,学生难以下台。

(6)太冷漠。

对于突发事件,不要以为这是班主任和政教处的事情而漠不关心,听之任之。

要关心、爱护学生。

不然,最后的结果是学生也会漠视你,甚至当你不存在。

处理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技巧

处理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技巧

处理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技巧处理课堂突发事件,需要教师沉着冷静;还要讲求方法,要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热情,尽量别动气。

多一份关心,少一份呵责,相信坚冰也会融化,顽石也会开花。

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处理得是否得当,会对学生的发展,对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因此,教师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的方法,既要讲求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让教学活动走上和谐健康的发展轨道。

一、沉着冷静,以静制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教师要冷静、沉着。

有的老师一遇到突发事件就火冒三丈,大声训示,甚至停下课来处理,这种针锋相对的做法其实并不明智。

有经验的教师遇到突发事件,往往会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住自己激动的情绪,避免冲动,他们会心平气和地处理,力求以静制动,他们往往态度严肃,但又不失柔和,心情平静,又十分理智。

这样既能正确处理师生矛盾,又能缓解学生的对立情绪;既不影响课堂教学,又不放弃原则来姑息迁就学生的行为,这就是教学艺术的发挥。

二、快速解决,讲求时效处理突发事件,要讲求时效,不要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偏离教学目的,更不能中断教学进程。

这就注意记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尽量缩短处理时间,把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控制事态,不要蔓延。

二是要尽力减少突发事件的消极影响,尽可能地不影响全班,不影响教学,并迅速地恢复正常教学,保证课堂教学的继续进行。

三是要点到为止,见好就收,千万不要借题发挥,纠缠不休。

四是要尽量运用教学机智,采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可以变坏为利,把处理突发事件作为教育学生的一个契机,既处理好了突发事件,又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

三、抓住契机,化弊为利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突发事件表面上看是扰乱了课堂教学,破坏了课堂纪律,影响了教学进度,打断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但仔细琢磨起来其中也会包含着一些积极因素。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和挖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抓住这一偶然的教育契机,把处理突发事件变成提高学生认识、激发学生情趣、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以及教育大多数学生的一次机会。

浅谈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

浅谈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

浅谈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突发事件常常让我们伤透脑筋。

利用好了,突发事件便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时机,也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不会利用或者利用不好,就不仅失掉了教育时机,严重破坏课堂秩序,而且会累及课程进度,使整个课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妥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是一门教学艺术,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

1.以变应变法。

当课堂教学超出原来的设想,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且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以变应变的方式。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

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室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

2.借题发挥法。

把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借题发挥大做“文章”。

一位政治特级教师也碰到过麻雀飞进教室的情况,他借“不速之客”麻雀的出现,给大家讲了一个“麻雀的冤案”的故事:“五六十年代,我国曾经把麻雀与苍蝇、蚊子一起列入害虫名单,在全国开展消灭麻雀的运动,理由是麻雀偷吃掉大量的粮食。

但事后的实践表明,麻雀蒙受了冤屈,因为麻雀对人类的益处远远大于它对人类的危害。

”之后,他又以此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道理加以分析。

同学们反应热烈,兴趣十足。

有的从矛盾主次方面的角度,说明麻雀对人类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看问题应抓住本质和主流;有的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分析消灭麻雀会破坏生态平衡;还有的从认识发展的角度,说明人类对麻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样,这位教师巧妙地借麻雀的出现,引导学生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3.将“错”就“错”法。

一次,在讲“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节时,我无意中吧“情绪”误写成了“情趣”。

初中语文课堂突发事件的巧妙处理

初中语文课堂突发事件的巧妙处理

初中语文课堂突发事件的巧妙处理作者:刘永康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17期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之前,会精心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备课活动,也会将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可能会发生的意外情况考虑进去。

可是,纵使语文教师在备课活动中考虑得再充分,在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时仍会面临众多想象不到的突发性事件。

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一语双关,轻松处理语文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教育实践表明,教师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一味地采取严惩的做法,不仅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进度,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初中阶段学生的强烈叛逆心理,取得相反的教学效果。

因此,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看到学生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等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时并不会直接以严厉的言语斥责他们,而是会采用一种“一语双关”的处理艺术,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调整、恢复到原有的正常轨道上来。

如,笔者某次正在讲解“祈使句”这一知识点,突然发现班上最后排的两名学生在偷偷的小声交谈,很显然他们根本就没有认真听讲。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

“同学们,老师刚才讲到了‘祈使句’,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两个表示祈使意愿的句子:课堂上请认真听讲;请最后排的两名同学不要再交头接耳了。

”虽然,笔者之前强调了是列举祈使句的例子,但是,班级的大多数学生还是纷纷扭头向最后排的两名学生看去。

在接收到这么多注视下的情况下,那两名学生也显得很不意思,立马端坐认真听讲起来。

如此,在一语双关的巧妙处理下,少数学生不认真听课的突发性事件就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而这很显然要比作者在课堂上大发脾气要更有效。

二、捕捉创新,轻松处理语文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由于个体之间在多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即使针对同一事物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与看法。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不应当以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死板的要求,而应当巧妙捕捉学生认知思维上的创新闪光点。

如,笔者曾在语文课上向学生布置了一次以“善待”为主题的口语交际任务,在惯有思路的影响下,学生们通常选择了“善待朋友”、“善待亲人”、“善待地球”、“善待环境”这一老生常谈的口语交际题目,唯有一名学生独辟蹊径,认为应当“善待错误”。

我在课堂上巧妙处理突发事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课堂上巧妙处理突发事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课堂上巧妙处理突发事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年的夏天注定是个多雨的时节。

六月,这个特殊的月份,我与初三的孩子们一起挥汗在闷热的课堂上,一起耕耘在密密麻麻的试卷上。

偶尔天空中的几声响雷,也会惊得他们从作业堆里抬起眼睛,仿佛从来没有听过自然界的声音有这般悦耳过。

那是六月初的一节语文晚课,我和同学们正在紧张地复习“古诗词默写”的专题板块,教室里静得出奇,只听见孩子们的笔尖在试卷上疾驰飞走的沙沙声,要知道现在可是争分夺秒冲刺的关键时候,每个老师和同学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分钟用啊,偶尔我会让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几个知识点模糊的问题或者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几个易错易混淆的难点字;间或我还会围绕一句千古名句赏析一下,孩子们认真听着、积极思考着、疾速笔记着......就在我们的复习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突然窗外乌云密布,一道电闪划过天际,一声震天响的惊雷打破了教室的安静,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噼噼啪啪的下了起来,窗外顿时成了雨的世界。

看到这情景,刚才还在埋头认真作业的同学们纷纷抬起头,伸长了脖子往窗外看着,教室里炸开了锅一样,是啊,也难怪他们这么吃惊,纷纷议论呢,这天气下午都还万里无云、暴晒无比,怎么现在就说变就变了呢?真是“六月的天,孩子的脸”。

作为一个老师,我一看这种情况就知道,接下来的复习效果恐怕要打折扣了。

忽然我灵机一动,指着窗外说“大家都看这儿,我们一起来赏雨、听雨,如何?”大家齐声说,“好!”“看到此景此景,你想到了哪些诗词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又一次沸腾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老师,我还想起了朱自清的那一段话,雨是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七嘴八舌间窗外的雨还在倾斜而下,雨帘雨雾在微黑的夜空中格外醒目,雨打在玻璃上噼噼啪啪的声音格外清脆,而这堂语文课到这里也该结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妙地处理课堂出现的意外情况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都遇到过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问题,是对教师临场应变能力的考验。

如果问题化解得巧妙,不仅能使教师自己迅速摆脱窘境,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得到学生的敬佩;反之则犹如掉进了泥潭,不要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要大打折扣。

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素质以及个性修养的全面考验。

案例一、有一天我正在上课,突然飞进一只小蜜蜂,一个女学生惊叫“蜜蜂”。

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这时,我傻眼了,学生都在看小蜜蜂,还有的离开座位用书去打它,我把课停了下来,打开门窗,把小蜜蜂放出去。

就跟学生们说蜜蜂是益虫,它采蜜给人类吃,而且他们是勤劳的化身,我们应该放它回大自然去。

然后幽默的说:连小蜜蜂都想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可见学习本身是很有趣、很有吸引力的。

让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吧!接着继续上课。

案例二、今天在讲解课堂作业本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个意外的事情:当我们在讲解作业本中题目:“谁说得对?为什么?男孩子说我8时睡觉。

女孩子说我8时起床。

”时,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之下理解了“早上8时和晚上8时,两个人说得都对。

”正当我准备接着说其他题目的时候,有个学生举起了小手。

我感到意外,还有什么问题吗?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是男孩子说得对,因为女孩子说8时起床太晚了。

”这时还有几个学生也附和到:“对啊,8时我们都上课了。

”接着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那我们星期六、星期
天不是可以晚点起床吗?放假的时候也可以8时起床啊。

”经过一段激烈的争论,意见还是不能统一。

这时我就说:“我们不管他们有没有太晚,就是单单从时间上看是不是可以呢?一天是不是有两个8时呢?一个是早上8时我们起床,一个是晚上8时我们睡觉。

从分析以上的这个例子当中我体到: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了解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结合生活的实际。

这样学生既学的有味道,又不会有不必要的分歧。

特别是在教学与生活中有关的事例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